物以类聚,人以群分_名人故事

合集下载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结交什么人变成什么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结交什么人变成什么人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结交什么人变成什么人罗伯特是全球畅销书《富爸爸穷爸爸》的作者。

他与朋友们共同创建了一家国际教育公司,以此唤醒和培养人们的理财天赋。

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

罗伯特在上海做理财讲演的时候,有的学员问:“一个人的经济状况与什么人密切相关?”罗伯特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要求每个学员写下10位和自己最亲近朋友的详细情况,包括:他们的职业、公司大小,财务状况,是否有房子、车子等。

当在场的300多位学员把这10位最亲近朋友的详细情况写完之后,罗伯特说:“现在,请各位把自己的经济状况与最亲近朋友的经济状况做一番对照和比较,然后看看能否发现,彼此之间的经济状况是否差不多。

”大家通过对照和比较,惊讶地发现:出租汽车司机的朋友,大多是出租汽车司机;医生的朋友,大多是医生;教师的朋友,大多是教师;读MBA者的朋友,大多也在读MBA;老板的朋友,大多是老板;富翁的朋友,大多是富翁……有汽车的人,他的朋友大多也有汽车;有两套房子的人,他的朋友大多也有两套房子;有100万资产左右的人,他的朋友大多也有100万左右的资产……此时,罗伯特正面回答说:“一个人的经济状况,与具有什么样的朋友密切相关。

用中国的老话讲,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009年初,一位观众问童话大王郑渊洁:“您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能获得成功?”郑渊洁回答得既简洁又干脆:“交好人!与好人相处,交学识水平高,与有安身立命之术的人为友。

”他还引用了敢于直言相谏的唐代宰相魏征的一句话:“立身成败,在于所染!”“立身成败,在于所染!”这句话是郑渊洁挂在自己卧室中的座右铭。

他希望渴望成功的朋友,都能记住这句座右铭。

他们的回答,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同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交往影响着自己的未来。

一个人,如果渴望善良,就要力争多与善良的人在一起;如果渴望快乐,就要力争多与快乐的人在一起;如果渴望健康,就要力争多与健康的人在一起;如果渴望成功,就要力争多与成功的人在一起;如果渴望幸福,就要力争多与幸福的人在一起。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个人的性格爱好,看他的圈子,便可一目了然。

你有牌友,你就一定喜爱搓麻;有球友,就一定有一项体育爱好;有股友,就一定热衷于股市。

其实,圈子的神奇并不在于它能给人贴上标签,而在于圈子能带给你什么,它是否左右了你的心态。

你不够优秀,就进不了优秀的圈子。

在萧红成名之前,她不过是个随处可见的小作家。

不一样的是,偏偏鲁迅看中了她,把她拉进了自己的圈子里,并称赞她说:“中国当代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鲁迅把她介绍进入文坛报媒,甚至为她的《生死场》作序,邀请她喝茶聊天……鲁迅之所以这么不留余力地培养这位作家新星,是因为她是值得欣赏和认可的人,而萧红之前曾不断给鲁迅写信,终于因自己的才华打动了偶像,才因此开启了人生的新篇章。

因为才华,两人惺惺相惜,萧红进入一个优秀的圈子,也印证着她拥有这个圈子的属性,这不过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你得学会甄别圈子。

许多人因为内心的浮华,急功近利,总想着不顾一切混入一个看似光鲜的圈子里,以彰显自己的能力或者满足自己的虚荣。

刘姥姥初进大观园时,看到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鼎盛奢华,和自己的身份属性格格不入,这期间做出的行为举止更是逗得丫鬟夫人们大笑不止。

毕竟不是一个圈子的,刘姥姥走的这一回亲戚,虽是内心羡煞,但最后见到贾府的破败景象时,恐怕也不得不感慨:有些圈子,不曾踏入也许是一种幸运。

关键在于,你是否会甄别,是否会克制。

张爱玲有她孤傲冰冷的自得,唐伯虎有他放荡不羁的欢喜,陶渊明有种菊南山下的悠然。

你的圈子,就是一面镜子,但各自追求与生活不同,没有人够格去评判你。

活这一辈子,想有什么样的生活,进入什么样的圈子,由你自己说了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出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出处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出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大家都听过吧,意思就是相同的东西会聚在一起,人也是如此。

咱们生活中,总能见到这样有趣的现象。

比如说,周末的时候,朋友们都喜欢去同一家咖啡店,点的饮料五花八门,但聊得可都是那些相似的话题,音乐、电影,还有最近的热剧,真是热火朝天,笑声不断。

想想看,大学时候,大家一群一群的,像极了各色的糖果,有的甜得发腻,有的酸得让人冒汗。

要是你走进食堂,立刻就能分辨出谁是哪个社团的。

那帮爱打篮球的,永远在那儿聊战术,攒着小钱去买最新的球鞋,感觉就像要打天下似的。

还有那些热爱游戏的,吃饭的时候讨论角色,计划着下一次的团战,简直是精神领袖啊。

而且有趣的是,越是亲密的朋友,越会形成一种“同频共振”。

你瞧,有的人聚在一起,笑声一片,仿佛有种神秘的默契,甚至在说话的时候,嘴里那几句俏皮话,简直就是专属语言。

旁边的人听了,只能懵懂地点头,像是看着外星人一样。

说到底,彼此吸引的就是那些共同的兴趣,像是磁铁一样,拉在一起。

生活中,工作时也是如此。

办公室的同事,有的分成了“团伙”,像是小型的“联盟”,每周五的聚餐,永远是他们的“决策会议”。

要是你不在那儿,你就会错过多少个爆笑的瞬间。

大伙儿相聚,聊工作里的“八卦”,还有那些有趣的小插曲,仿佛把疲惫的工作瞬间抛在脑后,轻松得像是在度假。

不仅如此,交朋友也有类似的道理。

刚认识的人,聊着聊着,发现兴趣竟然出奇一致,那种感觉,简直就像是“老友重逢”。

一瞬间你们就能聊得热火朝天,像是为彼此的生活添了很多色彩。

那些共同经历的,真是让人感叹,原来你我之间的联系竟是如此紧密。

再想想那些爱运动的人,朋友们一起打羽毛球、跑步,简直像一场小型的“运动会”。

虽然大家的水平不一,但互相鼓励,欢笑声、加油声交织在一起。

每次聚在一起,都像在庆祝一场小胜利,心里总觉得,哎,生活真美好。

每一次挥拍、每一次冲刺,都是和朋友们一起分享的快乐。

那些爱看书的人,聚会的时候,讨论各自最近看过的小说,仿佛是书里的角色在现实中重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深度好文)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深度好文)

最近,兰州大学“最牛学霸宿舍”在网络走红。

宿舍四人,全部保研名校。

一个宿舍集体考上研究生不容易,当问及原因,他们是这样回答的:
“我们每天都会相互督促,有一人早起时就会叫醒其他
人;有人懒惰时,大家也会提醒他,督促他。


所谓圈子决定人生,一个人的潜力值,和他身边的朋友有着紧密的关系。

欧阳修曾在颖州任职,手下有一年轻人吕公著一心求教,望与之交好。

他看好吕公著嗜学有行,遂与之来往。

一次,好友范仲淹前来拜访,欧阳修便邀请吕公著一起作陪叙话,交流诗词歌赋。

酒过三巡,范仲淹对吕公著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学习,真是太好了,日后你的文笔写作水平定能提高不少!”
吕公著深以为然。

后来,在欧阳修的帮助和指导下,吕公著的能力日渐突出,一生著作颇丰。

你接近什么样的人,就会走什么样的路。

和庸俗的人在一起,你就会被生活琐事所烦恼,茶饭之余的八卦和闲言碎语是你的生活状态;
和读书创业的人在一起,你们探讨的都是学术知识和未来展望,个个都是斗志昂扬,生活有无限希望。

好的圈子,能激励你进步;坏的圈子,却会活生生地杀死你的努力。

就像韩寒说的:“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谁相伴。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加入优秀的圈子,路才会越走越宽。

老话说“富贵在天,命中注定”,固然有一定道理,但“谋事在天成事在人”更是不假。

一个男人无论穷富,只要心修一份善,身养一份真,不管前途多大惊涛骇浪,定能春风化雨,劈山凿河,走向康庄大道!。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事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事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事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话真是不假,咱们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找到一大堆这样的例子。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小时候和几个小伙伴一块玩,大家不是一起踢足球,就是一起爬树捉迷藏。

那时我就觉得,什么人都能和我玩儿得来,好像没有太大的区别。

可是慢慢地我才发现,咱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小圈子,还是“人以群分”更符合实际。

比如说你看我们学校的那个篮球队,队员们有的高,有的矮,但都喜欢打篮球。

你会看到,不管是课间还是放学,他们一见面就像是磁铁一样,扑通扑通地就聚在一块儿了。

你根本看不见别的同学和他们在一起,甚至有人笑说:“你看,这些人是不是天生就是为了打篮球生的?”说得也有点道理,因为他们整天不是在篮球场上就是在讨论比赛,甚至连做作业的时候都能一边聊着昨天的比赛,一边计算着下个星期的比赛战术。

真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们不仅身体上靠得近,心思也完全靠得近。

再说到我的朋友小李吧。

小李是那种典型的“书呆子”,你给她一本书,她能津津有味地读上一整天,一看就是喜欢钻研那种“理科生”。

她身边的朋友,基本上都是一些喜欢安静、爱思考的类型。

你让她去参加一个派对,估计她得拿个手机在一旁角落里自娱自乐,完全不融入那种热闹的场合。

她和她的小圈子完全不一样,一起讨论的几乎都是数学公式、物理定律,甚至她们周末聚会也会讨论最新的科技新闻,聊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人以群分”,书呆子之间的聚会,和我们这些“吃喝玩乐”的人差得可远了。

再举个更有意思的例子,你看看那些玩游戏的朋友们。

这个圈子里有一类人,特别迷恋各种网络游戏,他们一聊起这事,眼睛就发亮,仿佛整个世界都没了,只有游戏中的虚拟世界才是他们的真实存在。

有一次,我见过他们聚在一起,三个人一边吃着外卖,一边大谈“LOL”里的英雄战术,几个小时过去,居然谁都没提起过天气如何,吃了啥好吃的,简直就是在自己的小宇宙里漂浮。

你可以想象,他们聚在一起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言语交流,只是靠那种对游戏的深深热爱,彼此之间就能互相理解。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例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例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例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例子》嘿呀,朋友们!今天咱可得好好唠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我这儿可有不少活生生的例子呢,先给你们讲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通过这事儿呀,你们就能更明白这话是咋回事儿啦。

我上大学那会儿呀,住在宿舍里,我们宿舍一共四个人,刚开始大家都还不太熟呢,不过没过多久,就发现这“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真是有道理。

我们宿舍有个哥们儿叫大刘,这人特别爱打游戏,啥游戏都玩,而且一玩起来就特别投入,喊他吃饭都得喊好几遍才听见。

还有个舍友叫小李,他呢,虽然不像大刘那么痴迷游戏,但也挺喜欢的,没事儿就跟着大刘一起组队开黑啥的。

这两人呀,一到没课的时候,就坐在电脑前,戴上耳机,噼里啪啦地按着键盘和鼠标,嘴里还时不时地喊着:“上啊,快上啊,后面来人了,注意啊!”那场面,可热闹啦。

我呢,对游戏就一般般啦,偶尔玩一下还行,可没他们那么大的瘾。

但我特别喜欢看小说,各种类型的小说我都看,玄幻的、言情的、悬疑的,只要故事有意思,我能抱着手机或者书看一整天都不腻。

还有个舍友叫小张,他和我一样,对游戏兴趣不大,倒是和我一样喜欢看书,不过他更喜欢看历史方面的书,什么《明朝那些事儿》啦,《史记》的白话版啥的,经常看得津津有味的,还时不时和我讨论一下书里的内容呢。

有一回,学校放了个小长假,我们宿舍这四个人呀,就各干各的事儿了。

大刘和小李呢,提前就约好了要在宿舍里通宵打游戏,他们准备了好多零食和饮料,就打算在游戏世界里大战一场啦。

我和小张呢,就想着这假期正好可以好好看会儿书。

我从图书馆借了几本新的言情小说,准备窝在宿舍的床上舒舒服服地看。

小张也从他的书架上拿了本厚厚的历史书,坐在桌子前,还拿了个小本子,准备边看边做笔记呢。

那天晚上呀,宿舍里的景象可有意思了。

大刘和小李那边,电脑屏幕闪着光,游戏音效“嘟嘟嘟”“砰砰砰”地响个不停,他们两个还一边玩一边大声地交流着战术,什么“先去把那个塔推了,然后从侧面包抄他们”之类的,喊得可带劲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事例和名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事例和名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事例和名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事例如下:1、张衡是我们家户喻晓的人物,他发明了地动仪,在天文物理等方面也有研究。

张衡在青年时期就由很多知己,如马融、王符、崔瑗等,这些都是当时很有才能的青年牢蚂,特别是崔瑗,很早就学习过天文、数学、历术,张衡经常同他在一起研究问题,交换心得。

张衡进一步取得天文物理上的成就,都是受了崔瑗的影响。

2、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在颍州当官的时候,手下一个名叫吕公箸的年轻人,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到家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箸一同待客。

席间,范仲淹对年轻人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

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也成了文坛上的名人。

3、孟母择邻而诸恩居,三次搬家。

起初,家离一处公墓不远,小孟轲看了一些送葬人的情景,自己就模仿起来,成天在沙地上埋棺筑墓。

孟母看到这样环境对孩子不利,就迁之到了一个集镇,小孟轲又学着小商贩的叫卖吆喝声,孟母只侨鉴裁好搬家,搬之一个学校附近。

孟轲模仿了学校孩子们礼貌待人等文雅礼仪,孟母放心地说:“这里才是孩子可以居住的地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名言:1、强将下无弱兵。

——苏轼《题连公壁》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论语》3、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荀况《荀子·劝学》4、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刘向《晏子使楚》5、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刘向《战国策·齐策三》6、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刘向《后汉书》。

名句人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图)

名句人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图)

名句人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图)同类的植物适宜种植在一起在很多年之前,就想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题目来写一篇文章,但是这个念头被一些修行中的朋友挡住了。

他们告诉我:你强调人以群分,这个说法不利于团结更多的人,写文章应该扶弱劝善,倡议世界大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好人与一个坏人无论如何是难以相处的,因为善恶分明,正邪不两立,即使好人再三忍让,最终也是水火不相容。

两个坏人在一起同样难以长久,虽说有一个“臭味相投”的说法,但是真正的坏人不可能不自私,在存在利害关系的时候,就可能互不相让,分道扬镳。

如此看来,只有两个好人在一起,才有可能长相厮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语源自《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意思是指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

现代虽然多用来比喻坏人和坏人常在一起,原意却类似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可以用来比喻志向与个性相同的人才能平和的长居在一起。

细思之,“道不同不相为谋”,因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

关于这个成语还有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战国时,齐宣王招告天下贤士来帮助他治理齐国。

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贤士在一天内给他推荐了7个有才能的人,齐宣王经过问答,果然个个本领高强。

齐宣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淳于髡说:“我听说人才是很难得到的,在千里之内的土地上,如果能找着一个贤士就非常不容易了。

现在你却在一天之内,推荐了7个贤士,照此下去,贤士不是多得连齐国都容纳不下了吗?”淳于髡听后回答说:“鸟是同一类的聚居在一起;兽也是同一类的走在一条道上。

要找柴胡和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洼地里去找,一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株,但是如果到山的北面去寻,那就可以用车装运了。

这是因为天下的生物都是同一类的聚在一起,我淳于髡可以算是一个贤士吧,所以您叫我推荐贤士,就像是到河里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样容易,我还准备给您再推荐一批贤士,哪里会只有这7个呢!”根据《新序?杂事》记载:战国时楚国有个非常善于相面的人,他相人从来都没有失误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朋友之间,一是相互欣赏,二是相互激活,三是彼此交流。

因为哪怕一个再用功的人,也不能穷尽世界上所有的学问。

再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无须人人成为饱学之士。

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的建树,取决于他能否打通、激活生命,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能做到这样,就是真正的“成功人士”!
在近代史上,春晖中学的教工宿舍恐怕是最值得拿出来说的事情之一。

春晖中学是浙江上虞乡下的一所中学。

当年在该校校长经亨颐的努力下,才将一批优秀的文人聚集到这里,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王任叔(巴人)是任课老师,蔡元培、俞平伯、刘大白、叶圣陶、胡愈之、陈望道亦曾应邀来讲学,还有一代宗师李叔同、何香凝、张大千、黄宾虹、柳亚子也曾在这里小住。

春晖中学最值得一提的区域,要数后门的宿舍区,沿着白马湖边是一排粉墙黛瓦的房子,这里有李叔同的“晚晴山房”、朱自清的老屋、丰子恺的“小杨柳屋”、夏丏尊的“平屋”等。

由于当时一股灭佛逐僧的风气,让李叔同处于“云水萍踪,行无定所”的苦漂之中,这时候他的挚友夏丏尊、经亨颐和他的学生刘质平、丰子恺等人便募款集资在这里为他筑屋三间,取名“晚晴山房”,谱写了一段师友情的佳话。

丰子恺“小杨柳屋”里的一间小客厅,就是被朱自清称为“一颗骰子似的客厅”,是当年文艺沙龙的活动中心。

正是在这间屋子里,丰子恺、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潜以及两刘(薰宇、叔琴)等人,相聚在一起,切磋“狂辩”,研讨文学。

要是风和日丽,他们便在那棵杨柳树下,摆上一张八仙桌,炒一碗螺蛳什么的,喝点黄酒,边吃
边谈文学与艺术,谈东洋与西洋,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其实这些文人,不但志同道合,他们之间还有亲戚关系,比如经亨颐与廖仲恺、何香凝是儿女亲家,夏丏尊和叶圣陶也是儿女亲家。

朱光潜后来回忆白马湖这段往事时,曾这样描述:“这批布衣先生,每在课余获得闲暇的感觉,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追求一种美丽的趣味。

”事实上,正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学主张、相同的审美情趣,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散文流派——“白马湖派”。

无独有偶,20世纪50年代,北京东城芳嘉园15号的四合院里,住着收藏家王世襄一家。

据有心人回忆,这个院子里种满紫藤,竹篱笆上爬满牵牛花和癞葡萄。

王世襄还用青石板做了一张桌子,配上几个瓷墩儿,夏天可以坐在院子里乘凉、喝茶、聊天。

没想到1956年,国家开始对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按人口计算,
如果有多余的房子就要出租。

当时房管局和居委会天天有人上门动员王世襄将房子出租,不然就要在他家办食堂或托儿所。

试想一下,若是办成食堂,整日吵吵闹闹,四合院里就没有一天安静的日子了。

无奈之下,王世襄只好找自己的朋友来住,比如画家黄苗子和郁风一家,比如创作《大闹天宫》的漫画家张光宇一家。

正是有这几位艺术家住在芳嘉园15号,这里就成了北京文艺圈人士的聚集地,像文博界的张珩、启功、朱家溍等几位老人常来。

画家叶浅予、丁聪和人艺的演员吕恩也常往这儿跑。

20世纪6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王世襄、黄苗子、张光宇三家联合请过一次客,屋里坐不下,就把桌凳放在院子里。

王世襄把家里的大桌子全摆出来,一共坐了四桌,电影界、话剧界、美术界的人来了好多,可能有四十几个,比如导演谢添、张正宇、吴祖光和丁聪等,三家人分头做菜,然后端出来大家一起吃。

但在那个年代,客
人都自己带粮票——那会儿粮食都是限量供应,客人来了可以不给钱,但要交粮票。

在那个年代,尤其是“反右”之后,文艺圈的政治空气很紧张,然而正是这种民间友情,把这些人联系在一起,也正是这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激活,让这些人在艺术上都各有成就,并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艺氛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