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

艾森曼建筑创作思想探析作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彼得·艾森曼常常将他所涉猎的各文化领域的知识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
在他看来,文化是一个交织的关联体,一切文化的现象,智慧的精华,都可能成为建筑学的一部分。
在他的建筑世界中,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哲学观,建筑观都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旧的观念渐渐被新的观念所取代。
其实,艺术本身就是时代变化的体现。
正如尼采所说,“一切都是错的,任何事都是允许的”。
一、间断性:历史元素的跳跃艾森曼的建筑观强调,现今的建筑不应再无休止的沿用传统的建筑语言。
在科技水平、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对传统建筑语言的依赖无疑是一种脱离现实的行为。
然而,反对传统并不代表忽视历史。
艾森曼从不介意在自己的建筑中出现历史元素,相反,他擅长利用历史的元素,将之植入到建筑当中,并显现出来。
历史元素的片段和现代元素交织、碰撞,带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这种将过去和现在巧妙搭接所体现的正是建筑在时间上的非延续性。
在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其“间断性”的建筑语言表现尽致,他的“广义文脉主义理念”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该艺术中心坐落于一个与其他建筑相关联的空隙场地,而非整块校园场地。
建筑无论整体形式上,还是隐含意义上,都将大学和城市连接在一起。
艾森曼特别注意到俄亥俄州立大学校园道路和哥伦布城市网格相互错位,错位的角度为12.25度。
正是在这个条件的启发之下,艾森曼根据这个网格做出整体布局,将建筑建造在这个庞大的网格体系。
城市网格和校园网格的交织,正如历史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碰撞。
这种非延续性的建筑思维将整座建筑的文化气息推至高峰,历史和现代碰撞过后相互辉映,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同样在这座视觉艺术中心的设计中,艾森曼将基地地下18世纪的机械库暴露在外的举动,也是间隔性的体现之一。
半裸露的机械库以残破的姿态静静伫立,仿佛向我们述说一段历史的记忆与过往。
大师作品分析

B
63
参考书目:
1. 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张钦南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4 2. 史密斯.建筑理论(下)—勒柯布西耶的遗产.王贵祥译.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弗兰普顿.建构文化研究.王骏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2007 4. 柯洪编著.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刘托译.北京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 罗杰•H •克拉克,迈克尔•波斯.世界建筑大师名作图析.汤纪敏,包志禹译.北京:中国建筑工工业出版社, 2006 6. 路易斯 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口绣昭 著 徐苏宁 吕飞 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B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美国,阿拉维纳曾为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圣爱德
华大学设计了学生宿舍(2008年)。
B
62
圣爱德华大学宿舍
作业任务书
以组为单位(4人/组),从现代主义或其后的建筑大师中选择一位大师在欧洲的建筑 作品进行分析:
(1)与周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区位、建筑布局、交通组织、外部空间、出入口、景观组织等,绘 制黑白图,归纳总图设计特点; (2)建筑功能布局与空间组织:绘制功能分析图、平面与垂直交通空间组织的类型与特点、空间限 定的方式、家具布局分析,总结特点; (3)建筑形态与造型:建筑形体组合与构图、各立面的构图、轴测、开窗方式、建筑造型特点; (4)建筑结构与材料运用:建筑结构形式以及各结构构件的连接方式建筑材料的运用、建筑细部构 造分析。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人性化设计
01
未来的建筑应更加注重人性化设计,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
造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创新与科技
02
科技和创新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的建筑将更加注
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社会责任感
03
建筑师应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建筑设计关注社会问题
,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谢谢观看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课件
目录
• 彼得艾森曼简介 • 作品风格分析 • 作品案例解析 • 作品影响与评价 • 未来展望
01
彼得艾森曼简介
生平简介
1934年出生于德国 柏林的一个犹太家庭 ,父母是艺术家和音 乐家。
1951年毕业于美国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 学学士学位。
1938年因纳粹迫害 随家人移居美国。
新材料运用
艾森曼善于运用新型建筑材料和 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和预制构
件。
参数化设计
他探索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数字 技术优化建筑形态和性能。
交叉学科合作
艾森曼注重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 ,如艺术、工程和规划,以创造综 合性的设计解决方案。
03
作品案例解析
案例一: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案例三:广岛和平纪念馆
反思战争与和平的象征
广岛和平纪念馆是彼得艾森曼为纪念二战结束而设计的作品。建筑外观呈三角形,象征着原子弹爆炸 的瞬间。内部展示着战争的遗物和照片,提醒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残酷。
04
作品影响与评价
对建筑界的影响
创新设计理念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设计理念对现 代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强调 建筑与环境、文化、历史的关联 ,推动了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
大师作品分析ppt课件

14
15
16
17
多米诺住宅 - 柱与板结构 - 男性化的建筑风格
Monol 住宅 - 柱与墙结构 - 女性化、不受主观控制
18
立面元素和平面各个功能的尺寸 成比例布置 对角线互相平面和垂直 将立体主义的构成设计运用在立 面设计和平面构成上
19
柯布西埃从人体尺度出发,选定 下垂手臂,脐,头顶,上伸手臂 四个部位为控制点,与地面距离 分别为 86,113,183,226厘米。 这些数值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 一是黄金比率关系;另一个是上 伸手臂高恰为脐高的两倍,即226 和113厘米。 利用这两个数值为基准,插入其 他相应数值,形成两套级数,前 者称“红尺”,后者称“蓝尺”。 将红、蓝尺重合,作为横纵向坐 标,其相交形成的许多大小不同 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称为模度。
55
宁波历史博一位重要的
日本当代建筑师,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2013年3月18日, 获得201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六位荣获 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曾于 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师事务 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 称为URBOT(Urben Robot),在1979年正式 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此后推出了许 多重要的日本建筑作品,从早期带有现代主 义理性的线条(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 (White U)和1984年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到后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风格 相当明显。
风之塔
仙台媒体中心 58
2014
坂茂 2014年获奖者,将该建筑奖的精
神发挥得淋漓尽致。作为一名杰出的建筑师, 二十年来,他不断创新,用创造性和高品质 设计来应对破坏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极端状 况。他的建筑对于那些遭受巨大损失、流离 失所的人们就是庇护场所、社区中心还有精 神领地。每当灾难发生时,他常常自始至终 地坚守在那里,例如在卢旺达、土耳其、印 度、中国、意大利、海地,还有他自己的祖 国,日本。
埃森曼

关于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及其主要作品浅谈(原创)来源:徐华서화的日志大师Peter Eisenman的建筑理念是一种超越传统建筑的,令人耳目一新的。
他总是能从数学的领域里发现建筑的真谛。
我对大师的建筑作品和建筑理念始终都十分的膜拜。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大师吧~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在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Opposi tions。
1980年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大师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评价尤其是高。
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论早期受结构主义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另一位我十分喜欢的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曾这样评价过他:将建筑与社会脉络及经济脉络分离开,不以任何事物为前提,而且排除所有古典概念上的秩序与顺序,力图确立纯粹的意义上,作为知识操作的建筑空间。
大师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埃森曼曾谈到“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建筑应该解决的问题。
很多设计建筑的人假定对建筑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现有的建筑语言。
但建筑的语言是连续的,那么建筑要发展——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并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差,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大师建筑灵感的来源有二:一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二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大师在建筑上一直都是秉承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建筑思想,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的理论引导者这段时期的建筑风格。
彼得艾森曼作品分析

comple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 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 《反对派》杂志。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彼得艾森曼将一个立方体由柱子或墙体划分为等体积的九个空间,然后再对这一立方体对 角划分,在最终形成的复杂连锁空间中,安排人的居住活动。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所强调的建筑只是许多本身不具有任何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的排列组合。他所 关心的是建筑本身的节奏,而非功能。在设计中完全摆脱了结构和功能的含义,而变成一 种自由的、自然产生的形式。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南低北高, 呈现不稳 定和动感 1.体块: 一组砖砌体 一组白色金属方格构架 一组重叠断裂的混凝土块以及东北角上的植物平台。 2.网格: 大学所在的哥伦布城市网格 大学自己的网格 3.布局: 中心式 两套网格的相互作用 白色金属网格 强调城市参照 系统的作用 城市网络 系统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局部透视: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哥伦布市会议中心
时间:1993 地点:俄亥俄州,哥伦布市
Peter · Eisenman 彼得·艾森曼
艾森曼把它作为一个更大规模的更具公共性的机遇来探索长探索与现代大都市不断变化的生活本质 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新的纪念碑,一个位于公共之间的建筑,一个处理动态 的现代生活中的微小事物的场所。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一.彼得艾﹒艾森曼简介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
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
二.彼得﹒艾森曼的建筑特点彼得艾﹒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埃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观点的同情。
埃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
三.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1.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
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从水晶几何学中获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制图法模仿建筑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也是有生命的。
同时这又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只有结构、建筑语言、隐喻和点、线、面、体的组合被单独拿出来分析,人为因素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了。
电脑设计的迅猛发展为艾森曼的建筑实验提供了契机,在与塞林考德的访谈中,艾森曼强调电脑对于他的重要性,它使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使得无法想象的建筑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彼得·艾森曼大师作品分析

建筑思想
自治建筑
1、后现代功能主义者或心理性主义者,建筑是自 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 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他们,让他们以自己 的方式存在。 2、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 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有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也 能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作品特点: 明快简单,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 的联系中释放出来。 建筑理论: 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 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另一部分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 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三个阶段
1、早期的形式主义解读(意大利特拉尼)和 “硬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操 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及维克斯纳视觉艺术 中心等建筑的抽象图案,如融入“场域”的关 注。 3、近期辛辛纳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 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
作品赏析
网格
剥落
(住宅X号)
(维克斯( BLF软件公司总部 )
住宅X号
合理利用地形斜坡, 自然风景穿过房 子,将其分为四 个部分,缩小了 建筑的尺度 方法:梁板柱结构、 不确定的扭转、 立面的正面性 自主的建筑:梁和 柱从成承重逻辑 中脱离出来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BLF软件公司总部
在定义两种状态 的时候,计划 由两个不相通 的主题入手: 传统由勾勒传 统印度建筑及 规划的古经书 代表,技术则 由液晶分子组 织代表。
环境:坐落在 现有建筑与 其他相关场 地之间。 基本元素:脚 手架(三维 网格组成)、 景观美化 手法:砖砌体、 金属方格框 架、植物平 台
利用地点的价值,“建筑需要外部参数”通过网 格很好地将建筑融入到外界环境体现了融合“场 域”的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mpany Logo
1.话说大师
简介:
埃森曼自称是后现代主义,他的设计理念早期受结构主义 哲学影响,后受解构主义影响。 埃森曼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他喜欢用一种与众不同 的方式设计建筑。埃森曼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 则,将众多其他领域的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他所引用的 理论高深晦涩,阐释作品所用的名词经常属于哲学范畴而非数 学概念。美国建筑界的元老菲利普·约翰逊曾对埃森曼作品的 难解程度发出这样的感叹:“由于他的朋友多半是美国建筑界 从没听说过的思想家和解构主义者,因此我们无法追踪其哲学 思维涉及的范围”。也就难怪普通读者面对他的作品和阐释— —特别是作品和阐释摆放在一起——常常感到如入云里雾里。
Company Logo
1.话说大师 所获奖项与荣誉列表
2004 2003 获第九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终身成就奖 获罗马塞佩扎大学建筑学荣誉博士头衔 获西班牙进步建筑设计奖 2002 获纽约科赛尔大学艺术类卓越校友奖 加利亚城市规划作品,获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石狮奖 2012奥林匹克会馆作品,获国际邀请赛一等奖 2001 获美国艺术联合会荣誉奖章 获库博海威特国际建筑大奖 1997 获纽约普兰特机构最佳艺术荣誉博士头衔
Company Logo
1.话说大师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 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 的操作。 2、中期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韦克斯纳视 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像如何融入 多种复杂关联的“场域”的关注。 3、近期辛辛那提阿诺夫艺术与设计中心和哥伦 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 织能力的研究,以及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 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的探讨。
LOGO
建筑理论大师——
彼得· 埃森曼
Company Logo
本课主要内容
1
2 3
大师介绍
设计手法
设计作品
4
观看影片
Company Logo
1.话说大师
生平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生于纽约。在 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 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 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剑 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 哈佛大学等在校任教,并主编“反 对派”杂志oppositions。1980年自 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Company Logo
2.设计分析
埃森曼(House III)
埃森曼更关注的是两个“方盒子”在扭转交叠后 形成的视觉与空间效果。一直到辛辛纳提大学 的设计艺术中心(1988),埃森曼仍延续了20 年前的House III.(1969~1971)的手法。
Company Logo
2.设计手法
埃森曼(House VI )
Company Logo
2.设计手法
三种操作的结果是不 同的,迈耶与埃森曼 试图打破“方盒子”外 轮廓的完整性,而博 塔则尽量保留了这一 完整性。 埃森曼的扭转的 “方盒子”。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生物பைடு நூலகம்究中心
生物工艺研究实验室和配套用房 的扩建是将生物的基础看作设计意图 的相似部分展开设计。 DNA被当作一个模型来使用, 它带有逻辑的顺序并有无限扩展 的可能性、可变性和适应性。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布谷办公室(日本 东京)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哥伦布会议中心
建筑场地原来是铁路机修厂, 附近公路四通八达,光缆重重叠 叠,是信息时代的象征。建筑的 设计思想就是要让建筑物融入周 围环境。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哥伦布会议中心
建筑设计还解决了会展中心设 计中长期存在的参观路线的清晰问 题。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十分明确 地区分了各个展区和大厅。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彼得•埃森曼设计住宅X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艾默里大学艺术中心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阿朗诺夫设计及艺术中心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设计语汇来自土地形势曲线和现存 建筑物形式锯齿形的那些曲线;这 两种形式间的动态关系就组织成两 者间的空间。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哥伦布会议中心
Company Logo
3.设计作品
哥伦布会议中心
LOGO
《大家》栏目----贝聿铭 建筑之美
Company Logo
2.设计手法
网格:具体表现建筑的重要性质——格网、轴线之类 轨迹追踪:埃森曼对于“踪迹”的诠释,就是被脚带 出、留在脚上的沙子的随机状态。 剥落——先在性比喻——缩减到与功能泡泡图里那些 相当的程度。 重叠
Company Logo
2.设计手法
格网加减法
从一个纯粹的形式上削减一些体积,可以创造凹入的入口、 良好的内庭空间,或者用垂直的和水平的凹入表面来遮 挡窗洞。
Company Logo
1.话说大师 埃森曼的建筑思想
1、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 提供了理论依据; 2、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 品设计的引发点。 3、在埃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 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应出来。他以梁、柱、墙作为单 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