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排水系统设计技术统一口径
煤矿排水系统设计

主排水泵选型计算设计一、概述本矿井采用主斜井、副立井、回风立井综合开拓方式,主斜井井口标高为+922m,副立井、回风立井井口标高均为+1195m,副立井、回风立井落底标高均为+220m,主斜井与暗主斜井斜交,暗主斜井落底标高为+206m,初期大巷最低点标高为+205m。
根据地质报告,本矿井正常涌水量807m3/h,最大涌水量为1234m3/h,正常涌水量大于120m3/h,最大涌水量大于600m3/h,对照现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属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矿井。
按照现行《煤矿防治水规定》及《煤矿安全规程》要求,本矿井应当在井底车场周围设置防水闸门,或者在正常排水系统基础上安装配备排水能力不小于最大涌水量的潜水电泵排水系统。
根据本矿井开拓方式,结合现有成熟的防水闸门产品参数,设置防水闸门抗灾暂无合适的设备,因此设计在正常排水系统基础上配备潜水电泵抗灾排水系统。
二、矿井主排水(一)设计依据地质报告提供矿井正常涌水量807m3/h,最大涌水量为1234m3/h,考虑矿井井下洒水和黄泥灌浆析出水增加50m3/h的排水量,因此在设备选型时按正常涌水量857m3/h,最大涌水量为1284m3/h 计算;矿井水处理所需要增加15m扬程。
(二)排水系统方案根据本矿井的开拓布置,矿井涌水量和排水高度等资料,设计对本矿井的排水系统方案进行了比较:方案一:主排水泵房设置在初期大巷最低点,排水管路沿副立井井筒敷设,将矿井涌水排至地面副立井工业场地,在副立井工业场地设置水处理站。
该方案虽然排水管路相对较短,降低了管路投资,但是由于副立井较主井井口标高高出约273m,年排水电费约增加560余万元,且送往井下的洒水管路水压大,需增加管路壁厚,管路投资增加约100万元,综合运营费用较高。
方案二:主排水泵房设置在初期大巷最低点,排水管路沿西大巷→主斜井井筒敷设,将矿井涌水排至主井场地。
该方案虽然排水管路较长,管路损失较大,但主井较副立井井口低273m,排水设备工况扬程低,水泵级数少,设备投资省,电耗低。
矿井主排水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矿井主排水系统安全技术规范一.设计选型、到货验收及保管㈠设计选型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及技术政策。
选购的设备必须有鉴定证书和生产许可证。
㈡设计选型后必须由分管领导组织有关部门进行设计审查后,组织实施。
㈢设备到货后有关部门必须按设备装箱单进行验收.查验设备、辅机、随机配件及技术资料.验收发现缺件、破损、严重锈蚀、资料不全等问题,由采购部门负责解决。
㈣设备技术资料:1。
使用说明书.2.产品出厂合格证、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3。
设备总装图、基础图.4。
易损零部件图.5。
电气控制原理图、安装接线图。
6。
控制设备、主电机试验报告。
㈤查验合格的设备应及时安装调试,投入使用。
暂时不使用的设备必须入库妥善保管,定期维护保养,防止日晒、雨淋、锈蚀、损坏和丢失,并做好防火防盗工作,设备严禁拆套使用。
二.设备及管路的安装、验收㈠设备及管路安装1。
•设备及管路安装前必须对矿建项目依据设计要求进行严格的验收,水泵、电动机、三阀、底盘的配套尺寸和结构符合设计要求,以保证安装质量.2。
•工程计划开工前,必须制定安全施工技术措施、安装程序和方法,明确工程质量要求。
⑴施工组织:明确施工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检查员、安全检查员及之间的责任和关系。
⑵安装主要依据:由设计部门和厂家提供的设备装配图、安装图、基础图、平面布置图、原理图等图纸。
⑶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依据《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MT5010-95和随机技术文件,编制水泵及管路安装、防腐质量标准和要求。
⑷设备安装:水泵及管路安装需编制安装程序表及施工方法、安装进度表、安装网络图。
⑸设备的试验、调试和试运行:根据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编制水泵和电气控制设备的试验调试方法,管路耐压试验方法及系统试运行试验方案。
㈡安装验收的图纸及资料1.设备出厂说明书、合格证、装箱单。
2.装配图和易损件图。
3.设计施工图和基础图。
4.安装竣工图和竣工报告.5。
调试记录及试验报告。
井工煤矿生产时期排水技术规范

井工煤矿生产时期排水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生产矿井排水系统的基本规定㊁排水泵房㊁水仓㊁水沟㊁沉淀池㊁排水管路㊁排水设备㊁供配电㊁控制㊁照明㊁通信㊁地面排放与环保等技术要求㊂本文件适用于井工煤矿生产时期的排水工作㊂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㊂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㊂G B50017钢结构设计标准G B50416煤矿井下车场及硐室设计规范G B50417煤矿井下供配电设计规范G B/T50451煤矿井下排水泵站及排水管路设计规范G B51070煤炭矿井防治水设计规范MT/T1097煤矿机电设备检修技术规范MT/T5010煤矿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㊂3.1吸水井s u c t i o nw e l l位于泵房一侧,与水仓或配水巷相通,供水泵吸水的小井㊂3.2管子道p i p ew a y用于安装排水管路的通道㊂4基本规定4.1矿井应配备与矿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水泵㊁排水管路㊁配电设备和水仓等,并满足矿井排水的需要㊂4.2采掘工作面,应建立排水系统,并与开采同时设计㊁同时施工㊁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㊂采掘工作面的排水能力不低于预计的最大涌水量㊂5排水泵房5.1主排水泵房5.1.1主排水泵房至少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用斜巷连接到井筒,并高出泵房底板7m以上;另一个出1口通到井底车场或大巷,在此出口通路内,应设置易于关闭的既能防水又能防火的密闭门;泵房和水仓的连接通道,应设置控制闸门㊂5.1.2主要泵房的地面应高于与之相连通的井底车场底板0.5m㊂泵房应无淋水;底板㊁电缆沟㊁通路应无积水㊂5.1.3主排水泵房应设置在围岩稳定的地段,应避开采动影响范围与破碎带;硐室与井筒或巷道的距离应满足安全岩柱要求㊂5.1.4矿井井底车场设置防水闸门时,主排水泵房应设置在由矿井防水闸门群构筑的保护范围内㊂当防水闸门关闭时,泵房应留有能形成独立通风的巷道㊂标引序号说明:1 水泵;2 吸水管;3 吸水管滤网;4 配水闸阀㊂注:此图相关参数说明:a0 短管长度(mm),大于或等于0;a1 偏心异径管长度(mm),不宜小于大小管径差的5倍;(a0+a1) 水泵入口前直管段总长度(mm),不宜小于3倍的水泵吸水口直径;b1 吸水管滤网中心线距最近井壁的间距(mm),距水泵侧井壁可取(0.8~1.0)D N,距侧壁可取1.5D N,且不小于D N+100mm;D N 吸水管滤网直径(mm);h1 配(吸)水井最低水位到吸水管滤网上缘的距离(mm),不应小于(1.0~1.25)D N,且不应小于500mm;h x 吸水管滤网下缘距配(吸)水井底距离(mm),不应小于(0.6~0.8)D N,且不应小于700mm;L x 吸水管滤网中心线至配(吸)水井入口距离(mm),不应小于4D N㊂图1水泵㊁吸水管㊁配水井(吸水井)及水仓之间相互关系5.1.5泵房位置应在管线最短㊁便于撤人㊁运物㊁通风良好的地方,一般宜设置在副井井底出车侧㊂泵房与井下中央变电所宜组成联合硐室㊂5.1.6每台泵应有单独的吸水井,单台水泵流量小于100m3/h时,可以两台共用一个吸水井,但两吸水管滤网中心线距离不宜小于3.5倍的吸水管滤网直径㊂吸水井应装设活动盖板㊂25.1.7水泵㊁吸水管㊁吸水井(配水井)及水仓相互之间主要相关尺寸的确定,应满足图1和图2中有关尺寸的规定㊂吸入式离心泵的安装高度应符合下列条件,见公式(1)和公式(2):H zɤH s m a x (1)[Δh]-Δh s (2)H s m a x=p'a-p'vγ-式中:H z 水泵轴中心线至水仓底板的安装高度,单位为米(m);H s m a x 水泵允许的最大吸水高度,单位为米(m);p'a 水泵安装地点的大气压力,单位为帕(P a);p'v 水泵安装地点实际水温的饱和蒸汽压力,单位为帕(P a);γ 矿井水重度,单位为牛每立方米(N/m3);[Δh] 水泵样本必需的汽蚀余量,单位为(m);Δh s 吸水管阻力损失,单位为米(m)㊂标引序号说明:C1 配水闸阀法兰之间最小净距(mm),不应小于150mm;C2 配水闸阀操作手轮之间净距(mm),不应小于500mm;C3 配水闸阀操作手轮距配水井井壁间距(mm),不应小于700mm,当双配水井集中布置共享一个壁龛时,可不受限制;C4 配水闸阀法兰距配水井井壁间距(mm),不应小于200mm㊂图2配水闸阀与吸水井(配水井)之间相互关系5.1.8泵房与操作配水闸阀的巷道应通路畅通,以备密闭门关闭后控制配水闸阀㊂配水闸阀直径应符合公式(3)的要求:DNȡ27Q p (3)式中:DN 配水闸阀公称直径,单位为米(mm);Q p 通过配水闸阀的最大流量,单位立方米每小时(m3/h);3连接水仓的控制闸门公称直径应符合公式(4)的要求:DN1ȡ19Q (4)式中:DN1 水仓控制阀门公称直径,单位为毫米(mm);Q 通过水仓控制阀门的最大流量,单位立方米每小时(m3/h)㊂5.1.9有淤堵风险的主要泵房应配备有水力射流泵或气升泵㊁排污潜水泵等作为清理吸水井淤泥的工具㊂5.1.10泵房高度应满足检修时起吊的要求,应在吸水井壁龛和排水设备的顶部,设起重梁㊂5.1.11主排水泵房排水设备之间应设有充分的检修空间,泵房轮廓尺寸要满足设备最大外形尺寸㊁通道宽度和安装检修的要求㊂水泵机组的基础应高于泵房地面50mm以上,基础边缘到吸水井一侧硐室壁的距离应不少于700mm㊂泵房地面向吸水井方向应呈负坡度㊂5.1.12当所有排水设备同时使用时,泵房温度应不高于34ħ,否则应采取降温措施㊂5.1.13泵房应采用阻燃材料支护㊂5.1.14按设计要求预留有备用泵及相应设施的位置㊂5.1.15主排水泵房尺寸㊁断面㊁支护型式与管线布置应符合G B/T50451和G B50416的有关规定㊂5.2采区排水泵房5.2.1采区排水泵房应设在辅助运输下山(大巷)或带式输送机下山(大巷)人行道一侧;采区排水水泵房应有两个出口,其中一个出口宜与辅助运输下山(大巷)连接;采区排水泵房㊁管子道与采区下山(大巷)连接处应设栅栏门㊂5.2.2采区排水泵房地面应高于沉淀池或水仓最高水位0.5m以上,并应设3ɢ的泄水坡度㊂5.2.3采区排水泵房尺寸㊁断面㊁支护型式㊁管线布置㊁运输型式㊁温度等方面要求应按照采区设计要求执行㊂5.3潜水泵房5.3.1泵井井深应满足泵长㊁淹没泵顶深度㊁泵底容渣距离和布置清淤设备空间的要求;井径应满足吸水罩最大外廓尺寸㊁过水面积㊁安装间隙的要求㊂5.3.2当2台或多台潜水泵布置于同一个吸水井内时,潜水泵吸水口宜交错布置,吸水口净间距不应小于吸水口直径的1.5倍或设备说明书规定距离的要求,脱罩布置时,来水流向㊁流速应满足电机散热㊁不积垢的要求㊂5.3.3采用暗井布置方式时,井窝以上反井部分高度应满足承重梁㊁检修操作盘㊁提吊机具所需高度㊂5.3.4采用钻孔管道井直通地面排水布置方式时,承重梁㊁操作盘㊁提吊机具应设置在地面㊂井架允许荷重应满足提吊一组泵组(泵㊁管)的重量㊂井架高度应满足潜水泵和水管装拆以及吊具所需高度㊂5.3.5承重梁的强度㊁刚度和总体及局部稳定性计算应符合G B50017的有关规定,能承受停电时所有水泵同时发生水锤作用引起的动㊁静载荷㊂5.3.6承重梁应用地脚螺栓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㊂在地面建筑时,基础底面积应满足上述载荷条件下承力土层的允许地耐力的要求㊂5.3.7泵井应设置在基岩中,离煤层的隔离岩柱厚度应能承受煤与瓦斯突出压力和地应力的要求㊂应揭露煤层时,应采取防突和隔离措施㊂通过含水岩层时,应采取处理措施防止突水(疏干井除外)㊂5.3.8不应利用提升井筒㊁水仓作为潜水泵井㊂5.3.9斜式潜水泵井,应设有轨道㊁滑架提吊装置㊂滑架高度应满足吸入水影响范围要求,并有防脱轨装置㊂5.3.10卧式潜水泵井应设有支承泵体的底架,底架高度应满足吸入水影响范围和容淤容积的要求,卧4式潜水泵井顶部应设置提运设施㊂5.3.11无论潜水泵作立式㊁卧式㊁斜式布置,其泵井底部均应留有足够的容淤容积和配备清淤机具,如潜水搅拌机或射流(水枪)器械,保证任何时候淤积物顶部距泵底不少于0.5m㊂5.3.12矿井水应经沉淀池㊁水仓进入潜水泵井,与潜水泵井相接的流水通道的标高,应低于水仓水面以下,防止悬浮物进入㊂5.3.13抗灾排水泵房布置应符合G B/T50451和G B51070的有关规定㊂6水仓㊁水沟和沉淀池6.1新建㊁改扩建矿井或者生产矿井的新水平,正常涌水量在1000m3/h以下时,主要水仓的有效容量应能容纳所承担排水区域8h的正常涌水量;正常涌水量大于1000m3/h的矿井,主要水仓有效容量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采区水仓有效容量应容纳4h采区正常涌水量㊂矿井最大涌水量与正常涌水量相差大的矿井,排水能力和水仓容量应编制专门设计㊂6.2水仓的底板标高应满足水泵允许吸上真空高度的要求㊂6.3水仓流水断面和坡度应满足在正常涌水量条件下的沉淀需要,否则,应另设沉淀系统㊂为便于淤泥沉淀和清理,水仓向配水仓方向设反坡,坡度为1ɢ~2ɢ㊂并应在水仓最低点设积水窝㊂6.4主要水仓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水仓,当一个水仓清理时,其他水仓能正常使用,水仓之间应互不渗漏㊂6.5水仓位置应设置在稳定基岩中,应位于矿井防水闸门群所形成的保护范围内㊂水仓入口一般应位于井底车场内标高最低处㊂6.6水仓应设有水位监测设施㊂对潜水泵水仓的最低水位应有监控功能㊂水仓的空仓容量应经常保持在总容量的50%以上㊂主要水仓最高存水面应低于主要水仓入口水沟底面和主排水泵房电缆沟底面,主要水仓高度不宜小于2m㊂6.7大巷水沟㊁分区沉淀池和水仓等应能共同承担采煤工作面出水点所带出的煤泥沉积要求㊂沉淀池的流动速度应限制在100mm/s以内㊂6.8大巷水沟的坡度㊁断面(或称过水量)应满足最大涌水量需要㊂采用平硐自流排水的矿井,平硐内水沟的总过水能力应不小于历年矿井最大涌水量的1.2倍;专门泄水巷的顶板标高应低于主运输巷道底板的标高㊂6.9水仓清理方式根据主要水仓清理量的大小确定,配有清仓系统或清仓工具㊂水仓㊁沉淀池和水沟中的淤泥,应及时清理,每年雨季前应至少清理1次㊂6.10水仓入口处应设置篦子㊂涌水中带有大量杂质的矿井,以及采用潜水泵排水的矿井,井下应设置专门的沉淀及清理系统㊂6.11抗灾排水系统水仓宜设置独立水仓,水仓的有效容积不应小于1h的矿井最大涌水量㊂7排水管路7.1排水管路应有工作和备用水管㊂工作排水管路的能力,应能配合工作水泵在20h内排出矿井24h 的正常涌水量㊂工作和备用排水管路的总能力,应能配合工作和备用水泵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最大涌水量㊂7.2排水管路应能承受内水静压㊁水锤动压㊁钢管自重和温度应力等叠加产生的载荷㊂井筒排水管路安装完毕后,应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应取工作压力的1.1倍㊂7.3在立井井筒中,当井筒中有梯子间或罐道梁时,排水管路宜靠近梯子间梁或罐道梁,宜与提升容器长边平行布置,并用导向卡定位,最大允许卡距应满足轴心受压构件不失稳条件㊂57.4在斜管子道和斜井井筒中,当排水管路沿底板敷设时可采用混凝土墩支撑,沿井壁敷设时可采用梁支撑或吊挂,间距可取4m~10m,每隔50m固定,并应留有足够的安装和检修位置;沿人行道侧巷道壁敷设时,若需架高敷设,其最低点至人行道踏步的高度不应小于1.8m㊂管道防滑支墩或支撑梁应有专项设计,防止管路下滑㊂7.5当排水管路垂高较大时,应分段选择管壁厚度㊂选择管壁厚度时,结合管路服务年限,宜适量增加管壁厚度㊂管路下端应设金属弯管支座㊂管路应分段设直管支座,第一道直管支座宜布置在距井口100 m左右处㊂管座应固定在专设钢梁上,底部和中间支座梁的强度㊁刚度㊁总体和局部稳定性及梁基础强度计算均应符合G B50017的有关规定,能承受所有管道同时发生水锤时的动㊁静载荷㊂7.6在下端与支撑梁刚性连接的排水管路段,当上端设有支撑梁时,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设置管路伸缩补偿装置㊂7.7水泵出水管上应装逆止阀和操作闸阀㊂泵排出管与泵房环形管路之间应装控制阀㊂排水泵房的干管上应装设放水管和放水阀,放水管应伸入吸水井或配水井内;排水泵房与井筒间的主排水管路上应设置闸阀㊂7.8潜水泵出口管路上应设置逆止阀和放空管㊂大比转数泵(如大型潜水泵)须开启闸门起动者,逆止阀座上要留有泄流孔,水泵不应并联布置㊂7.9水泵吸水管内不应有残存气体的空间;吸入式离心泵吸水管的任何部分均不应高于水泵的吸入口,吸水管直径不应小于水泵吸入口直径;吸水管下口应装设滤网,滤网的总过流面积应不小于吸水管口面积的2倍㊂7.10管路㊁管件㊁连接螺栓及支撑梁应进行防锈㊁防腐处理㊂7.11排水管路通道和钻孔管路应设置在稳定地层,不受采动影响㊂钻孔管路的落地位置不应在泵房㊁硐室㊁巷道顶部布置,孔间距宜大于10m,落地端应设弯管支座支承,管座上部空帮高度应不大于5m㊂7.12钻孔管路的钻孔直径宜比管径大50mm~60mm㊂钻孔施工时应防止塌孔,管壁间应用水泥浆等固井,应无漏水㊁淋水㊂7.13钻孔管路接头的强度不应低于管路材料强度㊂7.14抗灾排水管路宜独立设置,排水能力应与抗灾潜水电泵的排水能力相匹配㊂水文地质类型复杂㊁极复杂或有突水危险的矿井,当采用多水平或多采区开采时,抗灾排水系统宜采用直排方式㊂不具备形成独立潜水泵排水系统条件,与正常排水系统共用排水管路的老矿井,应安装控制阀门,实现管路间的切换㊂7.15抗灾排水系统宜采用2泵1管工作方式;当单台泵流量大于725m3/h时,宜采用1泵1管工作方式㊂抗灾排水系统为单泵单管时,潜水电泵出水管上可不装设闸阀;抗灾潜水电泵出水管上装设的操作闸阀应处于常开状态;当抗灾排水系统的配水巷装有控制阀门时,控制阀门应处于常开状态㊂8排水设备8.1主排水泵的工作水泵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及其他用水);备用水泵的能力不应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70%;检修水泵的能力不应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25%;工作和备用水泵的总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最大涌水量㊂8.2水文地质类型复杂㊁极复杂的矿井,可以在主泵房内预留一定数量的水泵安装位置,或者增加相应的排水能力㊂8.3排水设备的检修应符合MT/T1097的有关规定㊂8.4排水设备的安装应符合G B50451和MT/T5010的有关规定㊂8.5排水设备的经济指标:a)水泵的运行工况点的效率宜不低于额定效率的0.85倍;6b)排水系统的吨水百米电耗宜低于0.5k W㊃h㊂8.6设备选型应符合矿井水质要求,当矿井水为酸性水时,应按防酸要求选型㊂当选用污水泵效率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将矿井水清㊁污分流㊁分排或净化;排水中含有固体颗粒时,为防止颗粒沉降,排水管路流速不应低于最小临界速度㊂8.7引水装置应可靠,并能在5m i n内启动水泵㊂吸入式离心水泵应采用无底阀射流引水方式;当水泵台数多,经技术经济比较确认合理时,可采用真空泵引水,台数应不少于2台,且应互为备用;射流泵宜以压缩空气或供水管中的压力水作为动力,以排水管中的压力水作为备用动力,两种动力之间应装设隔离阀门㊂8.8水泵选型应满足排水系统稳定性要求,符合公式(5)的要求㊂H0>109H g (5)式中:H0 水泵关闭闸阀的扬程,单位为米(m);H g 排水测量高度(排水高度和吸水高度之和),单位为米(m)㊂8.9井底水窝排水应设置2套同能力水泵和管路,其中1台工作1台备用,应实现自动控制㊂巷道低洼处有可能积水的区域应设置相应的排水设施㊂9供配电㊁控制㊁照明和通信9.1主排水泵房电源供电线路采用双回路,且应引自上级变电所的不同母线段㊂当任一回路停止供电时,其余回路应能担负最大涌水量时的全部负荷,设备的控制回路和辅助设备,应设置与主要设备同等可靠的供电电源㊂9.2排水泵用电力电缆和控制电缆的选择应符合G B50417规定,潜水电泵的电缆还应符合防水㊁耐压要求㊂9.3主排水泵站的电气设备选型应与所选择的水泵台数相适应,并应能使工作和备用水泵同时运行㊂9.4主排水泵房的配电装置宜与井下水平中央变电所联合布置,并符合G B50417的规定㊂9.5主排水泵高压电动机的控制设备应具有短路㊁过负荷㊁接地和欠压释放保护,其中欠压释放保护应具有延时功能㊂低压电动机的控制设备应具有短路㊁过负荷㊁单相断线㊁漏电闭锁保护及远程控制功能㊂9.6井下中央变电所的电源开关与联络开关的过流保护按最大负荷运行方式整定㊂9.7抗灾排水系统供电电源的配置应符合矿井一级负荷的要求㊂9.8露天设置的潜水泵电控设备,应采用密封结构,并设有自动加热器,保持柜内温度高于环境温度5ħ㊂柜顶应设有供远距离观察电控状态的显示装置㊂9.9主排水泵系统宜按照自动化控制设计,具备就地㊁远程和自动控制功能,且控制系统应监测水泵流量㊁压力㊁真空度㊁闸阀开度㊁电流㊁电压㊁水仓水位㊁电动机及主要轴承温度和振动等参数㊂大型潜水电泵还应装设内腔贫水㊁电动机绝缘等监测装置,并应就地或远程集中显示,同时应实现故障报警㊂9.10水文地质类型复杂㊁极复杂的矿井,应实现井下泵房无人值守和地面远程监控㊂9.11排水电气设备应满足井下潮湿环境的耐潮要求㊂水泵电机应设置防凝露设施;电机加热器应采用密封型电热器,隔爆型空间的加热器,可采用非密闭型电热器㊂9.12主排水泵站的照明灯宜采用矿用节能灯具㊂9.13水平排水泵房㊁采区排水泵房和抗灾潜水泵房等井下主要水泵房,应设直通矿调度室的有线调度电话和应急广播装置㊂9.14在主要泵房㊁井下中央变电所㊁井底车场布置的电气设备的标高,应不低于水泵电机绕组下部(可用于水下的电缆除外)㊂低于水泵电机绕组下部的电气设备,应另设馈电开关供电㊂79.15电缆钻孔应无淋水;电缆应采用镀锌钢丝绳悬吊在钢架上;井上㊁下孔口的电缆均应留有事故处理所需余量;出孔上杆电缆应设钢管保护;孔口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位并加有盖板㊂9.16下山开采的采区排水泵房及与泵房联合布置的配电所,宜实现供电㊁排水泵在上一水平或地面远程控制㊁无人值守㊂10地面排放与环保10.1矿井水应排至矿井水力影响半径以外,不应回渗倒灌井下㊂10.2矿井排放水应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实现达标排放㊂10.3矿井水应综合利用于工农业生产,做到分级处理㊁按质利用㊁减少外排㊂10.4矿井水地面排水沟应结合矿井疏水㊁防水和排水系统统一布置,并避开煤层露头㊁塌陷㊁裂隙㊁透水层㊁钻孔和建筑群等㊂10.5排水沟应设置流量测量装置㊂10.6排水沟应按矿井最大排水量和允许的不冲㊁不淤流速设计㊂8。
矿山排水设计

煤矿主排水系统设计竖井正常涌水量:331m³/h,最大涌水量545m³/h,井口标高:H h=446,最大涌水期65d,矿水中性,涌水密度1010kg/m³.本设计根据煤炭部制定的《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工业设计规范》,在保证及时排除矿井涌水的前提下。
使排水总费用最小,选择最优方案。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水泵必须有工作、备用和检修水泵,其中工作水泵应能在20h内排出24h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及其它用水)。
备用水泵的排水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水泵排水能力的70%。
工作和备用水泵的总排水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最大涌水量。
检修水泵的排水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水泵排水能力的25%。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突水危险的矿井,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主水泵房内预留安装一定数量水泵的位置,或另外增加排水能力。
1、水泵最小排水能力的确定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工作水泵的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及其他用水)。
因此正常涌水时,工作水泵最小排水能力应为Q B=24/20q z=1.2q z=1.2×331m³/h=397.2m³/h在最大涌水期,工作和备用水泵必须的排水的排水能力为Q B m ax=24/20q max=1.2q max=1.2×545m³/h=654m³/h式中 Q B—工作水泵具备的总排水能力,m³/h;Q Bmax—工作和备用水泵具备的总排水能力,m³/h;q z—矿井正常涌水量,m³/h;q max—矿井最大涌水量,m³/h。
2、水泵所需扬程的计算H B =H sy/ηg=(446+4)/0.9=500mηg—管道效率,与排水管敷设倾角a角有关,一般为:当a=90°时,ηg=0.9~0.89;当a>30°时,ηg=0.83~0.8;a=30°~20°时,ηg=0.8~0.77;a<20°时,ηg=0.77~0.74。
矿山排水设计

煤矿主排水系统设计竖井正常涌水量:331m³/h,最大涌水量545m³/h,井口标高:H h=446,最大涌水期65d,矿水中性,涌水密度1010kg/m³.本设计根据煤炭部制定的《煤矿安全规程》及《煤矿工业设计规范》,在保证及时排除矿井涌水的前提下。
使排水总费用最小,选择最优方案。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水泵必须有工作、备用和检修水泵,其中工作水泵应能在20h内排出24h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及其它用水)。
备用水泵的排水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水泵排水能力的70%。
工作和备用水泵的总排水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最大涌水量。
检修水泵的排水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水泵排水能力的25%。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突水危险的矿井,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主水泵房内预留安装一定数量水泵的位置,或另外增加排水能力。
1、水泵最小排水能力的确定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工作水泵的能力应能在20h内排出矿井24h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及其他用水)。
因此正常涌水时,工作水泵最小排水能力应为Q B=24/20q z=1.2q z=1.2×331m³/h=397.2m³/h在最大涌水期,工作和备用水泵必须的排水的排水能力为Q B m ax=24/20q max=1.2q max=1.2×545m³/h=654m³/h式中 Q B—工作水泵具备的总排水能力,m³/h;Q Bmax—工作和备用水泵具备的总排水能力,m³/h;q z—矿井正常涌水量,m³/h;q max—矿井最大涌水量,m³/h。
2、水泵所需扬程的计算H B =H sy/ηg=(446+4)/0.9=500mηg—管道效率,与排水管敷设倾角a角有关,一般为:当a=90°时,ηg=0.9~0.89;当a>30°时,ηg=0.83~0.8;a=30°~20°时,ηg=0.8~0.77;a<20°时,ηg=0.77~0.74。
矿井给水排水系统设计.pdf

矿井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是矿山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关系到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以下是对矿井给水排水系统设计的详细介绍:1. 设计依据:-矿井涌水量:包括正常涌水量和最大涌水量。
-矿井水质:了解水质成分,以便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矿井生产需求:包括井下工作人员的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
-矿井排水能力:确保排水系统能够及时排除涌水,避免淹井事故。
-环保要求:遵守相关环保法规,确保排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
2. 设计内容:-给水系统设计:-水源选择:选择可靠的水源,如地下水、地表水或城市给水管网。
-给水处理:根据水质情况,设计合适的给水处理工艺,如沉淀、过滤、消毒等。
-给水管道设计:计算管道直径、材料和压力损失,确保供水安全稳定。
-供水设施:包括水泵、水箱、阀门等设备的选型和布置。
-排水系统设计:-排水方式:根据涌水量和水质,选择合适的排水方式,如自流排水、泵排排水等。
-排水管道设计:计算管道直径、材料和压力损失,确保排水顺畅。
-排水设施:包括水泵、水仓、排水沟等设备的选型和布置。
-防水闸门:在井底车场周围设置防水闸门,以防止涌水淹井。
3. 设计步骤:-调研:收集矿井涌水量、水质、生产需求等基础数据。
-初步设计:根据调研数据,进行初步设计,包括给排水设施的位置、规模和管道走向。
-详细设计:对给排水系统进行详细设计,包括设备选型、管道计算和施工图绘制。
-技术经济分析: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和技术性能。
-施工图审查:确保施工图符合设计规范和矿井实际情况。
4. 设计注意事项:-安全性:确保给排水系统设计能够有效预防淹井等安全事故。
-可靠性:选择耐用、维护方便的设备和材料,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经济性: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
-环保性:遵守环保法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矿井给水排水系统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经济和环保。
设计人员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根据矿井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设计。
0305 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孔

20110305 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孔第四节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一、概况(2009年)1、矿井排水系统情况,包括各分级排水系统情况、水仓容积、排水管路规格及布置等情况。
矿井目前有-220m、-420m、-700m、-850m四个泵房,其中-220m、-420m -700m水泵把水直接排到地面;-850m水仓的水排到-700m水仓,实行二级排水。
-220m泵房设有200D43×7水泵4台,电机型号为JSQ147-4型,电机功率为360Kw,扬程H=285.6m,每台水泵额定排水量288m3 /h,其中一台工作,两台备用,一台检修;有三趟排水管路,内径250mm,排水高度253m,排水管路并联布置,水仓储水能力为2700m3。
水泵技术测定每台水泵平均排水能力244.8m3 /h,系统已准备收作。
-420m泵房设有PJ150*8水泵3台,电机型号为YAKK500-4型,电机功率为710Kw,扬程H=500m,每台水泵额定排水量300m3,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有两趟排水管路,内径250mm,排水高度453m,排水管路并联布置,水仓储水能力为1300m3。
水泵技术测定每台水泵平均排水能力284m3 /h。
-700m泵房设有MD420-96B*9水泵5台,电机型号为YAKK5602-4型,电机功率为1400Kw,扬程H=838m,每台水泵额定排水量420m3,其中两台工作,两台备用,一台检修;有两趟排水管路,内径300mm,排水高度733m,排水管路并联布置,水仓储水能力为3400m3。
水泵技术测定每台水泵平均排水能力399m3 /h。
-850m泵房设有200D43×5水泵3台,电机型号为Y400-4型,电机功率为315Kw,扬程H=210m,每台水泵额定排水量288m3,其中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有两趟排水管路,内径250mm,排水高度150m,排水管路并联布置,水仓储水能力为2000m3。
2023年矿井主排水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2023年矿井主排水系统安全技术规范引言矿井排水是矿井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矿井地下水位、瓦斯浓度、岩层稳定性等各种安全因素。
为了保证矿井排水系统的安全运行,制定本技术规范,对矿井主排水系统的安全技术进行规范,提高矿井矿山生产的安全性。
一、矿井主排水系统基本原则1. 安全第一:矿井主排水系统应以人身安全为第一原则,确保矿工工作环境的安全。
2. 高效节能:矿井主排水系统应根据矿井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矿井规模,设计合理的排水方案,并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和节能性。
3. 系统可靠:矿井主排水系统应采用可靠的设备和技术,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并具备一定的备份和应急措施。
二、矿井主排水系统设计与施工1.矿井主排水系统设计应根据矿井的地质条件、生产规模和排水需求等因素进行,并满足矿井排水的要求。
2.排水设备的选型应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并进行合理的布置和安装,保证排水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排水系统的施工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三、矿井主排水系统设备与材料1.排水泵应选用可靠的、经济合理的设备,并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2.排水管道应选用耐腐蚀、耐磨损、抗张强度高的材料,并进行定期巡检和维修,确保管道的畅通和安全性。
四、矿井主排水系统运行与维护1.运行监测:应建立完善的矿井主排水系统运行监测系统,对排水设备、管道、设施进行定期巡检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
2.设备维护:排水设备的维护应按照设备厂家提供的维护手册进行,定期更换易损件,并保持设备清洁,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3.清淤处理:应制定矿井主排水系统清淤计划,定期对排水管道进行清淤处理,保证排水通畅。
4.备份设备:对于关键的排水设备,应备有备份设备,并定期进行巡检和维护,确保在主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切换备份设备。
5.应急演练:定期组织矿井主排水系统的应急演练,提高矿工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突发情况发生时能够及时采取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井排水系统设计技术统一口径一、设计原则和依据1、遵循《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井下排水泵站及排水管路设计规》、《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和《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以及其它有关规定;2、选用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证书》的高效节能产品,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3、采矿专业提供的矿井最大涌水量Q m 和正常涌水量Q z 、矿井水PH 值、敷设排水管路井筒的井口和井底标高H 1、H 2以及井筒坡度、矿井瓦斯等级。
二、排水泵站的能力确定 1、最小排水能力计算(1)、正常涌水量时工作水泵最小排水能力:Q 1 =24Q z /20=1。
2Q z (2)、最大涌水量时工作水泵最小排水能力:Q 2 =24Q m /20=1。
2Q m2、水泵扬程估算 H =K(H p +H x )式中, H p 为排水高度, 且H p = H 1- H 2,H x 为吸水高度, 估算一般取H x =5m, K 为管路损失系数,与井筒坡度有关: 立井: K=1.1~1.15,斜井:当α<20。
.时, K=1.3~1.35, α=20.~30。
时, K=1.3~1.25, α>30。
时, K=1.25~1.2.3、 确定水泵台数根据计算的Q 1、Q 2、H,查水泵样本选择水泵,并根据拟选水泵的主要技术参数,初步预计水泵的流量Q b (一般为额定流量),按《煤矿安全规程》第278条相关规定,分别计算出水泵站內工作水泵、备用水泵、检修水泵台数。
水泵站內水泵总台数N 按下面两种情况计算。
(1)、正常涌水量时:N= n 1+ n 2+ n 3式中,工作水泵台数n 1= Q 1/Q b , 且n 1≥1,当n 1不为整数时,其小数应进位到整数。
备用水泵台数n2=0。
7 n1,且n2≥1,当n2不为整数时,其小数应进位到整数。
检修水泵台数n3=0。
25 n1,且n3≥1,当n3不为整数时,其小数应进位到整数。
(2)、最大涌水量时,水泵工作台数n4= Q2/Qb,当n4≤ n1+ n2时,则N= n1+ n2+ n3,当n4≥ n1+ n2时,则N= n4+ n3。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有突水危险的矿井,应根据情况增设水泵,或预留安装水泵位置。
(4)、当矿井水PH≤5时,应选耐酸泵。
三、排水管路计算和管路布置1、管路布置原则(1)、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278条规定,井下排水管路应设工作管路和备用管路。
工作管路应能在20h排出矿井24h正常涌水量,工作管路和备用管路应能在20h內排出矿井24h最大涌水量。
(2)、根据《煤矿井下排水泵站及排水管路设计规》要求,每台水泵均能经两条管路排水,排水管路在泵站內宜作环形布置。
(3)、管路和水泵的匹配,宜一管一泵;如果水泵需要并联工作,一趟管路宜并联2台水泵,即一管二泵,最多不宜超过一管三泵;有时为了控制管水的流速,1台水泵也可并联二趟管路运行。
(4)、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有突水危险的矿井,视情况在井筒及管子道预留安装排水管位置。
2、管径计算(1)、选择排水干管管径时,应根据矿井涌水量大小和矿井规模及服务年限,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确定合理的流速和管径。
(2)、管径计算dp=(Q/900πV )1/2(m),式中: Q—流经管流量(m3/h)。
一管一泵时Q=Qb ,一管二泵时Q=2Qb,余类推V—管內水流速度,一般排水管內V=1。
5~2。
2 m/s,当dp>200 mm时,可适当增大,但不宜超过2。
5 m/s。
3、管壁厚度计算,介绍两种方法:(1)、根据原煤炭工业部联合编写小组编写的《矿井提升、通风、排水、压风设备设计手册》中所推荐的公式计算:δ=1/1+2p/[230(k z -0.65)–p] {[pd p /230(k z -0.65)-P]+c} (mm ) (公式一)式中: d p —d p 排水管外径 (mm )p —计算管段部最大工作压力 (kg/cm 2) k z —管材许用应力 (kg/mm 2),且k z =0。
25σBσB —管材抗拉强度 (kg/mm 2),当不知钢号时,无缝钢管取k z =8~10 kg/mm 2,焊接钢管取k z =6 kg/mm 2。
C —附加厚度,一般取C=1 mm 。
(2)、根据《煤矿井下排水泵站及排水管路设计规》(送审稿)中推荐的公式计算:δ=δ’+cδ’= pD w /[2.3×(R φ- 6.4)+p] (公式二) 式中: p —计算管段的最大工作压力 (MPa )D w —排水管外径 (cm ) R —管材许用应力(MPa ),10# 钢: R=85, 15# 钢: R=95, 20# 钢: R=100 φ—管子焊缝系数。
无缝钢管取1;螺旋焊接钢管:双面焊,全部探伤取1. ; 螺旋焊接钢管:双面焊,不探伤取0.7. C —计入制造负偏差和腐蚀的附加厚度:无缝钢管: C=0.15(δ’+1) (cm)说明: 管壁厚度计算公式较多,煤炭系统比较公认的为四大件设计手册中所推荐的公式,即(公式一)。
因此,在《煤矿井下排水泵站及排水管路设计规》未批准实施前,设计宜采用(公式一)计算。
但因按(公式二) 计算的管壁厚度比按(公式一) 计算的厚度大,所以在上述设计规批准后,则应采用(公式二)计算,以使设计符合规要求。
4、根据计算的d p 和δ,选择标准无缝钢管。
5、吸水管dx ,一般比排水管dp大一级,取dx,= dp+0。
025(m),根据dx, 选择标准钢管中管壁最薄的管子即可。
四、确定水泵工况点,检验排水系统(包括水泵和管路)设计选型计算的符合性。
确定水泵工况点,就是求出水泵H-Q特性曲线和管网特性曲线H= Hc+RQ2的交点。
鉴于水泵样本给出的H-Q特性曲线,系由厂家通过模拟试验数据绘制而成,并不存在H=f(Q)函数关系,因此,不能利用解方程求解。
目前一般都采用作图法确定水泵运行工况,其方法有二。
1、第一种方法,也即我院目前使用的方法,其步骤如下:(1)、首先分段计算管路损失Δh①、吸水管部分Δhx =(λxLx/dx+∑ζx)Vx2/2g∵ V=Q/900πd2∴Δhx =(λxLx/dx+∑ζx)Q2/2g(900πdx2)2=RxQ2式中 Rx =(λxLx/dx+∑ζx) /2g(900πdx2)2②、排水管部分a、水泵出口至排水干管段Δhp1=(λp1Lp1/dp1+∑ζp1)Vp12/2g=(λp1Lp1/dp1+∑ζp1)Q2/2g(900πdp12)2=Rp1Q2式中 Rp1=(λp1Lp1/dp1+∑ζp1)/2g (900πdp12)2b、排水干管段Δhp2=(λp2Lp2/dp2+∑ζp2)Vp22/2g=(λp2Lp2/dp2+∑ζp2)(nQ)2/2g(900πdp22)2=Rp2Q2式中: Rp2= n2 (λp2Lp2/dp2+∑ζp2)/2g(900πdp22)2c、排水管部分阻力损失之和,按水泵与管路运行情况分别计算:Δhp =Δhp1+Δhp2= (Rp1+n2 Rp2) Q2(2)、绘制管网特性曲线H= Hc+RQ2式中 Hc —测量高度,Hc= Hp+HxR—管道阻力,R= Rx + Rp1+ n2 Rp2,将Hc、 R数值代入,并考虑因沉积物使管径变小阻力增大系数,则H = Hp +Hx+1。
7(Rx+ Rp1+ n2 Rp2)Q2(新管则不乘1。
7系数)。
在不同的n值下(n=1、2、3),给出不同的Q值,即可绘出管网特性曲线。
(3)、确定水泵运行工况点水泵样本给出的H-Q特性曲线和绘出的管网特性曲线H= Hc+RQ2,两条特性曲线的交点M即为水泵运行工况点(如图1)。
该点对应的Q、H、η、npsh,即是水泵运行时的流量、扬程、效率和必须的汽蚀余量。
(贴插图1)(4)、根据工况点对应的Q、H,检验矿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时水泵工作台数、管路趟数及每泵工作时间。
水泵和管路的各种配合运行方式,均应能保证水泵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20h。
从图1可知,此时水泵的实际流量为Qb',则要求:T1=24Qz/n Qb'≤ 20h,T2=24Qm/n Qb'≤ 20h 。
同时检验排水管中水的流速,V= n Qb '/900πdp22,如超出经济流速围,则应调整管路系统,或采取其它措施,直至满足要求。
(5)、计算电动机的容量:先按一管一泵(n=1)运行时水泵工况点对应的Q、H、η计算出水泵的轴功率:N=QHr/102×3600η电动机的容量:Nd ’=KQHr/102×3600ηηm,式中 K—电动机容量的富余系数,K=1。
1~1。
2,ηm —傳动效率,直联取1,联轴节取1。
2,r —矿井水的容重,一般r=1020 kg/m3。
根据Nd’选择电动机。
(一般电动机由水泵厂成套供应)。
(6)、按水泵在管路未淤积前(即新管)一管一泵运行时水泵的工况计算水泵的轴功率,检验电动机是否过负荷。
2、第二种方法,即四大件设计手册中介绍的方法,其步骤如下:(1)、首先分段计算出管路损失ΔhΔh=Δhx +Δhp1+Δhp2,按一管一泵(n=1)运行,计算公式与第一种方法相同。
(2)、水泵总扬程H Z = Hc+1。
7Δh+1(新管则不乘1。
7系数)(3)、建立管网特性曲线HZ = Hc+RQ2R=(HZ - Hc)/ Q2,(4)、确定水泵运行工况点①、一管一台泵运行时水泵的工况点确定一台水泵的H-Q特性曲线和管网特性曲线H= Hc+RQ2两条特性曲线的交点3即为水泵运行工况点,见图2)②、一管二台泵并联运行时水泵的工况点确定两台同型号水泵并联特性曲线的绘制,是在相同扬程条件下,两台水泵流量相加绘成的,如图2所示。
它与管网特性曲线(按一管一台泵运行)之交点1即为二台并联水泵的工况点,点1对应的Q、H为并联工作水泵的实际流量和扬程;点2为并联工作时每台水泵的工作点;点3为一台水泵单独工作时的工作点。
从图2可知,Q= Q’1+Q’1= 2 Q’1,一般Q=(1。
8~1。
6)Q1。
(贴插图2)③、一管三台泵并联运行时水泵的工况点确定与一管二台泵并联运行时水泵的工况点确定方法相同,如图3所示。
(贴插图3)④、三台相同水泵向两条管路输水的并联工作,如图4所示。
除了一条管路的特性曲线C—E外,还要绘制两条管路的合成特性曲线C—E’。
合成特性曲线的绘制,是在同一扬程下把管路中的流量相加而成。
图中:点1定出泵站的最大输水量,点2定出每条管路中的输水量,点3定出每台水泵的输水量。
(贴插图4)⑤选择电动机和计算水泵工作时间,与第一种方法相同。
3、两种方法的比较第一种方法是先计算出一管一泵或一管多泵管路特性曲线,它们与水泵特性曲线的交点即为水泵运行工况点,也就是先定出单台水泵Q,再计算泵站输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