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我国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应用于()

A. 搜索营救

B. 灾害预测

C. 环境评估

D. 城市规划

2.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 土壤更肥沃

B. 热量更丰富

C. 地形更平坦

D. 水源更充足

(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A. 年总蒸发量增加

B. 地下径流减少

C. 年降水量减少

D. 自然灾害增多

3.“东桑西移”是指我国将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蚕丝产业发展战略。“东桑西移”的原因主要是()

①东部地区桑园基地面积不断减少②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③带动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④稳定我国蚕丝产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西气东输经过的地形区有:①河西走廊②宁夏平原③黄土高原④渭河平原⑤华北平原()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牛轭,耕地时套在牛颈上的曲木,是牛犁地时的重要农具。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湖北的白露湖、排湖等因形状像牛轭,因此被称为牛轭湖。面向河流下游,左手一侧为左岸,右手一侧为右岸。关于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牛轭湖分布在河流的右岸

B. 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C. 降水丰富,适宜发展种植业

D. 地势较为平坦,水流缓慢

6.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完成问题。

(1)促使欧洲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A. 人才向东流动

B. 寻求完善的配套设施

C. 降低生产成本

D. 受高科技产业的吸引

(2)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会()

A. 增加劳动力需求

B. 向东迁移研发中心

C. 制约制造业发展

D. 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7.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双重危机:一是部分制造业流向东南亚、南亚等地;二是某些智能制造重新回流美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中国制造业面临双重危机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 市场运输成本

B. 劳动力成本技术

C. 原料成本劳动力成本

D. 技术运输成本(2)美国提出了复兴制造业的策略,使制造业出现逆转移,下列制造业中较难回流的是()

A. 服装工业

B. 汽车工业

C. 电子工业

D. 医药工业

8.有关数字地球的虚拟技术,叙述正确的是()

①虚拟现实是计算机模拟的二维环境②虚拟环境由计算机生成,可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③虚拟环境是一种仿真视景④人在虚拟环境中可在一定环境与现实环境相隔离,然后投入到可实时交互的虚拟环境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9.读“甲、乙两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M、N是世界著名的湖泊,关于两湖泊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两湖分别是所在地区面积最大的湖泊

B. M湖是内力作用形成的,N湖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C. M湖周围的植被为热带雨林,N湖周围的植被为温带草原

D. 两湖均为内流湖

(2)两湖泊所在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为()

A. 甲、乙区域经济发达,农业分别为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

B. 甲、乙区域资源丰富,资源分别为铁矿、铀矿和煤炭、石油

C. 甲、乙区域人口稠密,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 甲区域环境问题以生态破坏为主,乙地区环境问题以环境污染为主

10.黄淮海流域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该工程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提高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 有利于提高晋煤水运的能力

C. 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D. 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2)黄淮海地区水资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的污染浪费严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1.以下体现了我国大规模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工程有()

①南水北调②西气东输③西电东送

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⑤修建青藏铁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2.数字地球数据传输的基础是()

A. 信息高速公路

B. 空间信息技术

C. 空间数据基础设施

D. 高速科学计算能力

13.目前,我国为保护棉农利益,控制国际棉花进口,国内的棉花价格约比国际市场高1/3;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我国一些纺织企业为利用国际市场棉花,在国外建纺纱厂,并将产品(纱线)运回国内加工,在我国同行业企业纷纷到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建厂的情况下,总部位于杭州的K企业独自在美国建纺纱厂。K企业在美国工厂生产的第一批110吨纱线运至杭州。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K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最主要的原因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

A. 离原料产地较近

B. 劳动力价格较低

C. 劳动生产率较高

D. 离消费市场较近

(2)K企业舍弃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而选择在美国建纺纱厂,考虑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 原料价格

B. 劳动力价格

C. 市场需求

D. 投资环境

(3)该案例表明,随着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纺纱业已大幅度降低了()

A. 劳动力使用量

B. 原料使用量

C. 运输量

D. 设备费用

14.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A. 有界性

B. 差异性

C. 整体性

D. 层次性

(2)有关图中三大区域划分,叙述正确的是()

A. 是按照自然要素差异划分的空间单位

B. 其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C. 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人员、物资、信息等的交流

D. 三大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

15.小李在上海某商场购买某品牌服饰,发现标签上的产地不再是“中国制造”,而是“越南制造”、“缅甸制造”,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 环境容量

B. 资源供给

C. 工资水平

D. 市场需求

16.在区域划分中,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下一级区域,下列区域中不属于东北平原进一步划分的区域是()

A. 长白山地

B. 辽河平原

C. 三江平原

D. 松嫩平原

17.下图为世界局部图,关于两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主耍出口牛肉

B. 两国都有温带落叶阔叶林

C. 两国都有世界著名渔场

D. 两国间贸易往来船只必经马六甲海峡

二、综合题

18.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为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汛后通水。结合南水北调中线沿途地区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既是中线调水线路穿越的省区,又是西气东输主干道途经的省区是( )。

A. 豫

B. 鄂

C. 晋

D. 冀

(2)国家重点建设的下列工程与该区域关联不大的是( )。

A. 西电东送工程

B.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C. 溪洛渡工程

D. 西气东输工程

19.当某一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时,进入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中国为3870美元,美国为10645美元。少数民族人口占多数的省级行政区,其中西藏达到93.94%,新疆达到59.43%,汉族人口比例小。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我国进入老龄化时,GDP比美国低的主要原因是()

A. 我国人口众多

B.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慢

C. 我国国土面积大

D. 我国的人口政策

(2)西藏和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大,汉族人口比例小的最重要自然原因分别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0.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A. 地形和气候

B. 水文和植被

C. 植被和土壤

D. 气候和土壤

(2)有关我国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叙述正确的是()

A. 地形自西向东表现为山地—高原—平原

B. 无论冬夏气温均由南向北递减,等温线和纬线平行

C. 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 河流水量自北向南不断减小

(3)下列关于三大自然区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少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动物稀少,只有少数耐高寒的种类

C. 青藏高寒区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人口最少

D. 东部季风区是我国主要的农耕区

(4)不同区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关于三大自然区人文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三大区域中最微弱的

C. 青藏高寒区现在还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

D.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为主

(5)有关我国三大自然区内部差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

C. 青藏高寒区的内部差异既有垂直差异,也有水平差异

D. 东部季风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都是由于热量因素造成的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我国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属于区域性的定位导航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故A项符合。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其所属的“3S”技术的具体系统,属于常规考点。

2.【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图中的土地利用形式有种植小麦转变为种植水稻。图中1月2℃等温线向北推移,该地温度升高,说明热量更丰富。故选B。(2)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区域自然环境受到影响,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增大。故选D。

3.【答案】B

【解析】【分析】随着经济发展,东部地区桑园基地面积不断减少,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带动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为了稳定我国蚕丝产业,实施“东桑西移”。

4.【答案】A

【解析】【分析】一线工程穿过的主要地形区有: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西气东输过程的相关知识点,依据我国西气东输工程主要知识来解析此题。熟记课本知识点分析后解析即可。

5.【答案】D

【解析】【分析】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牛轭分布在河流的左岸,A错。图示地区泥沙淤积,河流运输价值低,交通不便,人口密度小,B错。水流不畅,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不适宜种植业发展,C错。牛轭湖由于河道弯曲,河流流速缓慢,D对。

【点评】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6.【答案】(1)C

(2)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产业转移。产业转移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结合选项,故选C。(2)制造业转移后,“香蕉带”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A错误;研发中心应布局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的地区,不会向东迁移,B错误;“香蕉带”会促进制造业的升级,C错误;制造业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迁移后,区域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D正确;结合选项,故选D。

7.【答案】(1)B

(2)A

【解析】【分析】⑴流向东南亚、南亚等地的制造业主要倾向于低端制造业,主要是源于中国人力成本快速上升,导致廉价优势削弱,这种流向反应了劳动力成本因素。智能制造重新回流美国,主要是中国在制造业中,缺乏自己的核心科技力量,所以危机感重重。

⑵美国提出了复兴制造业的策略,主要是针对智能制造相关的行业,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医药工业均和科技因素密切相关,但是服装工业则并非是技术指向型的产业,反而更加依赖于廉价劳动力。

故答案为:⑴B ⑵A

【点评】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不断的上升,影响智能制造的主导因素是科技。服装工业属于低端制造业较难回流美国。

8.【答案】C

【解析】【分析】数字地球的虚拟现实技术可实现三维环境模拟,所以①错误;故选C。

【点评】考查数字地球的虚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交叉技术前沿学科和

研究领域。

9.【答案】(1)B

(2)D

【解析】【分析】(1)根据图示的经纬度位置判断,M为非洲的维多利亚湖,位于东非大裂谷带,故属于断层下陷而形成的构造湖;N表示北美五大湖的休伦湖,属于冰川作用而形成;故B正确。(2)甲位于东非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A错误。美国东北部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石油资源并不丰富,B错误。甲地区位于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错误。甲地区位于东非高原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草原破坏导致的土地荒漠化,乙地区工业发达故以环境污染为主,D正确。

10.【答案】(1)D

(2)B

【解析】【分析】⑴大量调水,汉江水量会减小,从而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晋煤主要是靠铁路运输,不是水运;中线工程对海河流域影响不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状况,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故选项D正确。

⑵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该地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总量较少,径流量不足;黄淮海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地面硬化与降水利用率低无关,故选项B 正确。

故答案为:(1)D(2)B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区位因素和水资源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认真审题,仔细阅读各选项,注意联系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知识进行推断;形成知识体系。南水北调的影响:1、社会效益:改善供水区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2、经济效益:缓解供水区的生产用水,促进供水区的经济发展。3、生态效益:缓解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趋势,缓解漏斗面积进一步扩大的,控制地面沉降,使区域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为例)1、河口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2、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3、对沿线地区的水生生物的生长带来不利影响。4、沿线地区土壤容易发生盐碱化。

5、沿线经济发达,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分析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各自的优缺点。

11.【答案】A

【解析】【分析】组合选择题可采取排除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青藏铁路建设不属于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主要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

12.【答案】A

【解析】【分析】数字地球数据传输的基础是网络,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网络是数据传递的基础。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点评】本题考查数字地球的概念。

13.【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1)纺纱厂是劳动力导向性产业,在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即工资)所占比重大;结合材料中“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可知,该企业将纺纱厂建在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利润比建在美国高,说明主要原因是在越南或者巴基斯坦建厂,劳动力价格较低,B正确。(2)美国棉花生产高度机械化,投入高,人工成本极高,与巴基斯坦等国相比,并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A错;“我国纺织行业工人工资一般为美国的1/4,是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3倍”,说明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的劳动力价格远低于美国,排除B;从材料可知,我国在国外建纺纱厂的市场主要是我国,排除C。和越南/巴基斯坦等国相比,美国的政策、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更优,D正确。(3)材料表明,我国纺纱厂的区位选择经历了国内一越南、巴基斯坦一美国的变化,从上述分析可知,由国内向越南、巴基斯坦等国转移主要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而美国劳动力成本远远高出我国,国内企业仍向美国转移,说明我国纺纱业已减少对劳动力数量的依赖,A正确。

【点评】产业转移的决定因素

14.【答案】(1)B

(2)C

【解析】【分析】⑴本题主要是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城市化等特征的差异。所以是区域的差异性。

⑵区域面积、人口数值为确定值,说明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是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区域划分。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

故答案为:(1)B;(2)C。

【点评】区域的基本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15.【答案】C

【解析】【分析】普通服装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价格不断提升,生产优势降低,产业转移到越南和缅甸等东南亚劳动力廉价国家,所以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工资水平。

故答案为:C。

【点评】产业转移直接因素有:A.劳动力因素B.内部交易成本C.市场因素D.国家政策的调整E.原生产地用地紧张F.地价昂贵。

16.【答案】A

【解析】【分析】东北平原包括辽河平原、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

【点评】知识性试题,简单题。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我国的区域分布。

17.【答案】B

【解析】【分析】乙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大牧场放牧业,以牧羊为主,主耍出口羊肉,A错。甲国有温带季风气候,乙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两国都有温带落叶阔叶林,B对。乙国没有世界著名渔场,C错。两国间贸易往来船只不需要经马六甲海峡,D错。

【点评】世界主要国家,不同区域主要地理特征及差异。

二、综合题

18.【答案】(1)A

(2)C

【解析】【分析】(1)依据我国跨世纪的两大工程主要知识来解析此题。南水北调中线没有经过山西省,西气东输主干道没有经过湖北省和河北省。故选:A。(2)溪洛渡工程位于金沙江下游,不在该区域。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了我国跨世纪两大工程的主要知识,属于基础题目

19.【答案】(1)D

(2)D

【解析】【分析】

【小题1】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受人口政策的影响形成的,美国是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不是受人口政策影响形成的。所以导致经济水平还较低时,人口已经老龄化,人均GDP低,D对。我国人口多,但不是GDP低的主要原因,A错。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快,B错。我国国土面积大,不是GDP低的原因,C错。

【小题2】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容易发生高原反应,环境恶劣,②对。新疆相对湿度小,气候干旱,沙漠面积广,不适宜生存,④对。历史上少数民族受汉族统治者欺压,才到这些环境恶劣地区生活,D对。西藏高寒气候,与纬度高的地区相似,不是主要原因,①错。新疆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积累,不是汉族人口少的原因,③错。所以D对。A、B、C错。

20.【答案】(1)A

(2)C

(3)D

(4)C

(5)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区域的含义的相关知识。(1)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气候和地形,东部季风区为季风气候,主要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以温带大陆气候为主,主要地形是高原、山地、盆地;青藏高寒区是高原气候,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2)我国的地形自西向东大致出现由高原到山地再到平原的过渡;我国东部气温总体自南向北递减,西部受地形影响,等温线较为弯曲;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随着距海洋距离的逐渐增大,降水量依次减少;我国南方地区降水较多,河流水量大,而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河流水量相对较小。(3)三大自然区中东部季风区面积最大;青藏高寒区因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动物数量少,只有极少数耐高寒的种类;青藏高寒区海拔最高,人口最少;东部季风区水热充足,且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我国的主要农耕区。(4)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南方地区,降水较多,居民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越向北方,降水越少,屋顶坡度逐渐减小;青藏高寒区海拔高,气温低,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目前还处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稀少,土地利用方式乙畜牧业为主。(5)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差异,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主要表现为东西差异,大致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区,以畜牧业为主,以西为干旱区,以高山畜牧业和绿洲农业为主;青藏高寒区内部地势起伏大,垂直差异显著,同时,由东南向西北降水逐渐减少,也有明显的水平差异;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主要由热量差异引起,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内部差异主要有水分差异引起。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区域的含义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认真进行分析。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持最好的地区,但是雨林面积正逐渐缩小。科学家预计未来20年内40%的亚马孙雨林将被彻底毁坏;20%的雨林将严重退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不属于热带雨林全球环境效应的是()

A. 调节全球的碳氧平衡,故称为“地球之肺”

B. 保持水土、美化环境

C. 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水平衡

D. 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2)在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人类活动包括()

①迁移农业②修路、城镇建设③大规模的农牧场开发④商业性伐木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3)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 生物循环旺盛

B. 植物生长速度快

C. 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表的植物体内

D. 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

2.湿地与森林、海洋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它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回答以下小题。

(1)下列地理事物中都属于湿地的是()

①纳木错②滩涂③黄河④渤海⑤水稻田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2)我国政府下令停止开垦三江平原上的沼泽地,主要原因是()

A. 三江平原的土壤十分贫瘠

B. 开发的成本太高

C. 粮食过剩,价格下降

D. 为了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3)长江中下游湿地破坏严重,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A. 用水增多,地表水减少

B.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

C. 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湿地

D. 大片湿地改为鱼塘

3.读图,回答以下小题。

(1)图中①、②两地的植被差异为()

A. ①地为荒漠,②为草原

B. ①地为草原,②地为落叶阔叶林

C. ①地为落叶阔叶林,②地为常绿阔叶林

D. ①地为常绿阔叶林,②地为雨林

(2)③市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气候

B. 交通

C. 自然资源

D. 地形

4.表为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导致该地区20年来粮食产量下降最主要原因是()

A. 退耕还牧面积增大

B. 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C. 人口增长过快

D. 毁林开荒现象严重(2)该森林覆盖率的变化对该区环境产生的影响,判断正确的是()

A. 气温年较差减小

B. 水土流失加剧

C. 年降水量增加

D. 地下水增加

5.巴西政府大规模开发亚马孙流域计划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正确的是( )

①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②移民亚马孙平原

③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④接纳海外移民,开发亚马孙平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6.阅读下列诗句,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②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7.下列不属于原始森林免遭大规模破坏的原因的是()

A. 地广人稀

B. 自然条件严酷

C. 难以通行

D. 技术条件落后

8.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

(1)1937~2008年,该区域()

A. 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

B. 人均耕地面积增大

C. 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

D. 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

(2)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

A. 自然环境的变迁

B. 耕地面积的变化

C. 边牧强度的变化

D. 人口数量的变化

9.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 甲和丙

B. 乙和丁

C. 甲和丁

D. 乙和丙

10.每年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湿地主要是指沼泽、泥炭地、河流、湖泊、海岸带,以及人工水田、水库和池塘。读图,图中不是湿地的为()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南方低山丘陵区是我国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二大水土流失区。图方框中Ⅰ、Ⅱ、Ⅲ、Ⅳ相应内容排序正确的是()

①耕地紧张②乱砍滥伐③植被破坏④地形起伏大

A. ①③②④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①③②

12.读图回答问题。

(1)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A. 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 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

C. 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

D. 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2)在这些荒漠化地区,人们解决生活燃料问题最为可取的方式是( )

A. 结合积蓄肥料,大力发展沼气

B. 结合植树造林,大力发展薪炭林

C. 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D.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开发利用小水电

13.吉林省白城市湿地广布,近年来白城市十年九旱,成为缺水的“水乡”。下图为吉林省西部略图。完成下题。

(1)白城形成水乡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气候与地形

B. 地形与水文

C. 植被与水文

D. 气候与植被

(2)在旱灾时白城居民也很少引用湖泊和沼泽水,主要原因是()

A. 水质盐碱度高

B. 引水工程量大

C. 保护湿地资源

D. 保障下游用水

14.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

A. 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 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 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 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

(2)解决图示地区存在问题的办法,不正确的是()

A. 结合植树造林,营造薪炭林

B. 结合积蓄肥料,发展沼气

C. 结合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水稻种植

D. 结合当地实际,开发新能源

15.“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 滥伐森林

B. 开山取石

C. 过度放牧

D. 风化作用

16.雨林生态脆弱的表现不包括()

A. 雨林生物循环旺盛,土壤养分很少积累和补充

B. 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C. 雨林地区降水丰沛,淋溶作用强烈

D.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丰富,植被破坏后,很快可以恢复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图A)位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近几十年来面积都明显扩大。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图B)在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引起了世界关注。

(1)分析图A中沙漠扩张的自然原因。

(2)简述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

(3)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指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归纳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拉圭河干支流两岸覆盖着厚厚的粘土,在流域内形成了面积广大的沼泽湿地。湿地吸附和淀积大量营养物质,水生生物繁多,鸟类资源丰富。流域上游地区经济较落后,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地带。图9示意巴拉圭河、巴拉那河、乌拉圭河流域分布,图10示意甲地的气候资料。

(1)分析巴拉圭河流域沼泽湿地形成的原因。

(2)说明湿地内鸟类资源丰富的优越条件。

(3)从产业综合发展的角度,列举适合该沼泽湿地发展的三个具体产业部门。

19.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止措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测试题 说明: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卷; 2、本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80分。下面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请把正确的选项填在后面的答题表中。)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 D.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2.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B.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 C.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D.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读中国地理四大区域图,完成3—5题。 3.综合考虑纬度、地形、气候等因素,四大区域太 阳年辐射总量最大的是 A.a B.b C.c D.d 4.有关四大区域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的叙 述,错误的是 A.a——洪涝灾害B.b——土壤肥力 C.c——灌溉水源D.d——生长积温 5.C区从东往西,植被依次为 A.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荒漠 B.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森林 C.森林草原—荒漠—绿洲—草原 D.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6.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最重要的小麦、玉米产区 B.粮食种植业精耕细作 C.与东北平原相比,更利于大型农业机械化操作 D.人口多,粮食消费量大,长期以来需要从区域外调入粮食 7.下面各项中,适宜应用遥感技术的是 A.人口普查B.森林普查C.交通定位导航D.确定某点高程8.GIS的全称是 A.地理信息系统B.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球卫星导航9.根据“因地制宜”的方针,下列地区与应种植农作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开发早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们开垦困难。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江三角洲多水而质地黏 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江三角洲人口 越来越稠密。(人口迁移)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 地。 现代社会: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江三角洲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 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建同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 比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遥感(RS):概念:所谓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最重要)→遥感地面系统→ 成果 特点和优点: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财力。

高二地理必修三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第一学期地理必修三中段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68分,每小题2分) 1、田纳西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上流程最长、流量最大的支流 B、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全为平原 C、田纳西河流域虽然降水少,但河床比降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D、流域内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等矿产 3、田纳西河流域的平原区,是美国农业带中的() A、乳畜带 B、小麦带 C、棉花带 D、畜牧和灌溉混合农业区 4、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发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读下面两段材料,回答下面问题5、6题 我国水能蕴藏量约6.8亿千瓦,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我国电力工业主要有水电和火电 两种形式,其中火电是主体。田纳西河流域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达457万千瓦,目前装机 容量为414万千瓦,水力资源利用率约为90%。 5、我国河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A、水电开发利用程度低 B、我国水能资源不丰富 C、由于我国用电量大,所以水力资源尽管开发率很高,但仍比火电少 D、我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数量少 6、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 C、旅游业开发 D、疏通河道 7、“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这样的护坡措施是() A、生物措施 B、工程措施 C、农业技术措施 D、生物、工程措施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8、9题 8、梯田田埂的水平延长方向一般与()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9、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10、决定自然区域差异的基本因素是() A、土壤和水文 B、地形和气候 C、土壤和植被 D、地形和植被 11、青藏铁路将经过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之源)地区。下列关于该地区地理环 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 B、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 C、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 D、积雪冰川多,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 12、GDP表示:()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生产总值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D、工业生产总值 13、工业社会阶段,在石油资源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工业区() A、鞍山 B、曼彻斯特 C、阿伯丁D匹兹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复习学案+经典试题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例题:读“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

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 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技术(GIS)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 一遥感(RS)-----获取信息 1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 3 工作过程:目标物辐射和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传输→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4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 5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 1 概念: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2 组成: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 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 作用和优点:为用户提供---三维坐标、速度、时间 优点---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题及答案15

高二区域地理练习题(15)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我国西北新疆某地区新垦区位置图,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该流域新垦区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水源 B.区域内部农业生产无相似性 C.区域的界线与行政边界一致 D.新垦区完全是按照人们的主观意愿划分的 2.图中新垦区与行政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分别表现为() A.点状与面状 B.线状与面状 C.面状与点状 D.点状与岛状 3.水源的多少决定了新垦区的人口和农田规模。但由于灌溉措施不当,在西北干旱气候条件下,可能出现的荒漠化现象是() A.水土流失 B.次生盐渍化 C.裸岩 D.土地沙化 4.在2018年入围俄罗斯世界杯小组赛的球队中,冰岛队是世界杯有史以来人口最少的参赛国,全国人口仅33万人。因冰川和火山大范围地并存,冰岛被称为“冰与火之国”。在冰岛队小组赛踢平劲旅阿根廷队之后,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关于推测冰岛男性职业分布的段子。由于劳动力少,足球队员都有兼职。下列职业中,冰岛的从业人员可能较多的是() ①石油开采②观测火山③监测地震 ④椰子采摘⑤地热供暖⑥种植水稻 ⑦饲养骆驼⑧种植天然橡胶⑨医生 ⑩捕捞鳕鱼 A.①③⑥ B.②⑤⑩ C.③④⑦ D.④⑧⑨ 5.为了准确地定位地震的震中(北纬27.70°,东经102.08°)位 置主要用到的技术是() A.实地考察 B.遥感技术(RS) C.地理信息系统(GIS) D.全球定位系统(GPS) 6.“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将来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并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①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②提供灾区的影像③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④进行短报文通信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的甘肃省民勤县,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如图所示)。石羊河上游地区修建了许多水库,几乎拦截了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植被大面积死亡。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①水资源短缺②旱涝灾害 ③土地荒漠化④水土流失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导致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上游拦截河水,过度用水 B.乱砍滥伐 C.过度放牧 D.大量的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位于乌裕尔河下游地区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道纵横,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测试题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2分×25=50分) 2010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2009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主题是“荒漠化与气候变化——一个全球性的挑战”。思考并完成1~3题。 1.为迎接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制作了四幅景观图片,其中属于土地荒漠化的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2.导致①中现象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蚀B.水蚀 C.冰川侵蚀D.海蚀 3.导致②中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是( ) A.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B.降水少,但有时强度大 C.人口增长迅速 D.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4~5题。 4.图例所示的某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环境污染 D.湿地破坏 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退耕还林还草 B.修建水电站 C.增加灌溉面积

武汉已总体规划了6大放射状楔形绿色生态走廊:①大东湖水系;②武湖水系;③府河水系;④后官湖水系;⑤青菱湖水系;⑥汤逊湖水系。结合“武汉城市规划图”,完成6~8题。 6.打通这些湿地风道可以( ) A.缓解城区的热岛效应 B.发展城区水上观光旅游 C.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的局面 7.武汉市有众多的湖泊,这些湖泊的主要功能是( ) ①改善城市环境②调节径流,减少洪灾③提供供水和航运之便④土地后备资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武汉市夹“二江三岸”,有丰富的河滩地资源,对这些河滩地的科学开发应( ) A.兴建高档观景(观江)建筑 B.修建道路、桥梁 C.发展城市观光农业 D.兴建防洪设施 田纳西河源出阿巴拉契亚高地西坡……大部分流经阿巴拉契亚高原区……水力资源丰富,仅能通行小汽轮。下游河谷较开阔,从帕迪尤卡至弗洛伦斯之间450千米河道,通航便利。流域内降水丰沛,河口平均流量1800立方米/秒。但水位季节变化较大。据此完成9~10题。 9.田纳西河水力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穿行于崇山峻岭中,落差大②流域内降水丰沛③下游河谷较开阔④水位季节变化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0.田纳西河的汛期出现在________季节。( ) A.夏秋B.秋冬 C.春夏D.冬春 11.图中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图文版,最全面最详尽

习一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3、赤道的周长约40000千米,经线圈长约40000千米 二、地球仪 ㈣经纬网的常见形式 N S 纬线是直线,经线连接南北纬线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同心 圆,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

★三、经纬网的应用 1.确定地理坐标 方法:⑴确定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一般情况俯视图是45°,侧视图是30° ⑵从已知经线开始沿自西向东的方向,依据东经增大,西经减小,标出各条经线的度数 2.利用经纬网确定方位 (1)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或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为正东或正西的关系。 (2)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的两点的方位,既要判定两点间的南北方向,又要判定两点间的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的判定: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北,南半球纬度越高越偏南 东西方向的判定:①两地都为东经,度数大的偏东,②两地都为西经,度数小的偏东。③一东一西,当二者经度和小于180度,东经偏东,当二者经度和大于180度,西经偏东。(在已知各地经纬度的情况下,用此规律最简单) 【说明】在经纬网图中判定东西方向,只要保证两点间的经度间隔小于1800 ,均可按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位.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 (1)经线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 (2)赤道上1°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由于各纬线长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其他纬线上l °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纬度km 。 4.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通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长度 ⑴同一经线圈上的两点,最短距离的劣弧线就在这个经线圈上. ⑵出赤道外,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劣弧向较高纬度凸. ⑶晨昏线是大圆,处在晨昏线上两点的最短距离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晨昏线 复习课二 地 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1.比例尺 ①概念: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120°E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高考学习网:https://www.360docs.net/doc/1114265900.html,/dili/) §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7、区域不同发展阶段中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早期: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农业社会: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人口越来越稠密。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3)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③今天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2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 2、遥感:(RS)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传感器(关键装置)→遥感地面系统→成果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综合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巴西每年约有2万平方千米的热带草原被破坏。环保人士指出,必须严格制止破坏草原的行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农业用地。读图,回答1~3题。 1.巴西热带草原的形成原因是 A.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受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交替控制 C.终年受东南信风带控制D.受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交替控制 2.调查并估算巴西热带草原的破坏面积,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分别是 A.RS和GPS B.GPS和RS C.RS和GIS D.GPS和GIS 从19世纪后期至今,世界汽车产业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到北美再到亚洲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第3~5题。 3.能反映世界汽车产业中心转移方向的是 A.①→②→③B.①→④→②C.③→④→②D.④→①→③ 4.世界汽车产业中心不断向中国转移,主要是因为 A.消费市场扩大B.原料供应充足 C.劳动力廉价D.技术水平较高 5.汽车产业中心的转移会使中国 A.环境污染加剧B.就业压力增加 C.人口向内地集中D.产业升级加快 读“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回答6~7题。

6.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20XX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7.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比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产业基础良好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腹地范围广阔D.技术水平高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回答8~9 题。 8.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A.GPS— 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9.“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 ..用于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10~12题。 10.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玩具制造 B.汽车产业C.石化工业D.钢铁工业 11.该产业部门属于 A.劳动密集型工业B.技术密集型工业

高二地理必修三月考试题(理科)

高二地理必修三月考试题(理科) 班级: 姓名: 学号: Ⅰ问卷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下列关于我国南方和北方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方干旱地区广,北方湿润地区广 B.南方冬季多雨,北方夏季多雨 C.南方以水稻为主,北方以小麦为主 D.南方农作物生长期短于北方 2. 下列各区与其特色优势、功能搭配正确的是: A、矿区-交通优势 B、中心商务区-艺术特色 C、文化区-商业功能 D、旅游区-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特色 3.列属于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方案的是 ①“三北”防护林②引黄济青③晋煤外运④退耕还湖还林工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③④ 4.西电东送主要开发下列哪些资源 ①石油②天然气③煤炭④水能资源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③④ 5.“西电东送”、“西气东输”意味着把西部建成 A.能源资源消费市场 B.农牧产品加工基地 C.能源供应基地 D.原材料供应基地 6.关于美国匹兹堡的发展,错误的是 A.初期是毛皮贸易场所,当地人大多从事畜牧业 B.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成为钢铁工业中心 C.有五大湖廉价的水运可以利用 D.由于资源衰减、环境污染严重而出现了衰退 7.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东线工程从杭州取水,沿大运河输水到北京 B.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完工后,长江水将大部分调往北方地区 C. 西线调水路线最短,工程量最小,是最经济有效的调水方案 D.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取水,水位较高可自流输水 8.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C.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9.23.田纳西河流域形成了以高耗能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主要条件是: A.矿产资源丰富B.石油资源丰富C.科技发达D.水电、火电、核电丰富 我国某电冰箱生产厂,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从产品单一的电冰箱增加了空调、洗衣机、热水器、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必背版(完整版)

1 第一章行星地球 2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3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4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5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6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7 8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9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10 11 河外星系 12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3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14 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15

16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7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8 19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0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21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 22 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23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4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25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26 活动); 27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28 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29 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31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2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地理环境和区域发展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我国研制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应用于() A. 搜索营救 B. 灾害预测 C. 环境评估 D. 城市规划 2.图为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A. 土壤更肥沃 B. 热量更丰富 C. 地形更平坦 D. 水源更充足 (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A. 年总蒸发量增加 B. 地下径流减少 C. 年降水量减少 D. 自然灾害增多 3.“东桑西移”是指我国将逐步把蚕茧主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蚕丝产业发展战略。“东桑西移”的原因主要是() ①东部地区桑园基地面积不断减少②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资源 ③带动东部地区的农业发展④稳定我国蚕丝产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4.西气东输经过的地形区有:①河西走廊②宁夏平原③黄土高原④渭河平原⑤华北平原()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5.牛轭,耕地时套在牛颈上的曲木,是牛犁地时的重要农具。内蒙古的乌梁素海、湖北的白露湖、排湖等因形状像牛轭,因此被称为牛轭湖。面向河流下游,左手一侧为左岸,右手一侧为右岸。关于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牛轭湖分布在河流的右岸 B. 交通便利,人口密集 C. 降水丰富,适宜发展种植业 D. 地势较为平坦,水流缓慢 6.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完成问题。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综合试卷(附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综合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90分)。 1.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可度量的实体 B.区域划分的指标有自然、经济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也有综合性的 C.按照指标的不同,区域可分为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D.区域内部地理环境完全一致,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2.下列区域具有明确边界的是 ①行政区②自然带③热量带④干湿地区⑤三江平原⑥山东省青岛市 A.①②③B.③④⑤C.①⑤⑥D.①⑥ 3.下列区域的划分以单一指标为依据的是() ①热量带②干湿区③我国三大自然区④文化区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4.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②差异性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④ 5.我国的下列区域中属于自然区域的是 ①上海市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中下游平原④东北工业基地⑤亚寒带针叶林⑥鼎湖山旅游 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⑥ 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6.全球荒漠分布地区主要受哪几种气候类型控制() ①热带季风气候②热带沙漠气候 ③温带大陆性气候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中不包括()A.地震、火山、泥石流频发B.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乱垦滥伐、砍伐森林 D.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此回答8-9题。 8.热带雨林生态功能强大的表现是() ①维护地球上的碳氧平衡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③提供大量的优质硬木④维持全球的水循环和水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热带雨林的脆弱性表现在() A.生物残体分解快 B.植物生长速度快 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401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课本P11活动); 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运动方式 围绕地轴转动 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运动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 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 运动周期 真正周期:一个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 10秒 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三明九中陈良豪 一、教材分析: 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阐述西北地区荒漠化发展的地理背景和人地作用的特点,从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分布和防治措施。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教材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按照课标要求,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讲述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第二课时主要了解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教学设计是第二课时的内容,重点分析荒漠化的发展及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二、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 三、设计思想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有较强的实践性,可有效运行讨论法、探究法、调查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所以本课教学手段采用自主式、互动式、探究式的网络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如何防治荒漠化进行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课本插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 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分析案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人类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的意义。

高中地理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地理模块3参考样卷(中图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区域 A.都有明确的界限 ? ? B .不受人为因素影响 C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 ? D .内部的特定性质绝对一致 2.区域的特征有 ①整体性 ②差异性 ③独立性?④开放性 A .①②??? B .②③ ? C.③④?? D.①②④ 图1中甲位于华北平原,乙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读图1回答3~6题。 3. 甲、乙两地耕作制度不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海拔 ? B.热量 ? C.水分 D .土壤 4. 甲、乙两地共有的地理现象是 A.广泛种植水稻 B.雨热同期 C.冬季河流结冰 D.水运发达 5. 甲地楼房南北间距一般大于乙地, 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 . 河流流向 ? B.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盛行风向 6. 目前甲、乙两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分别是 A.旱涝盐碱危害、水土流失严重 B.多风沙危害、水资源短缺 C.生态破坏严重、多旱涝灾害 D.水资源短缺、酸雨危害较严重 7.图2表示某产业在亚太地区的转移过程,其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图2 A.玩具制造 ? B.汽车工业 C.石化工业 D .钢铁工业 8.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有 ①劳动力因素 ②国际援助 ③内部交易成本(如投资环境) ④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D.①③④ 120° 40° 30° 110° 乙 甲 图1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9~11题。 9.“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 .风化作用 ? B.风蚀作用 ?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10.“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滥伐森林 ?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 .环境污染 11.根据“红色荒漠”的特点,对其进行治理首先要做的是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加强农业生产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黄土高原地区开发历史悠久,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近些年来人地矛盾十分尖锐。据此回答12~13题。 12. 黄土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是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 D.气候变暖 13. 造成这种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 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C.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 D.干旱和大风现象 14. 田纳西河为了有效控制洪水灾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建设巨大航运网 B .保护环境,发展旅游业 C.发展林业,改善气候 D.兴建众多大坝,疏通河道 读图3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单位:m m),完成15~17题。 15.影响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①农牧活动 ②距海远近 ③季风风向 ④纬度位置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6.甲地降水较丰富,与之关联的资源有 ①草原 ?②水能 ③石油 ④森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7.乙平原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的是 A.年降水量不足,缺乏灌溉水源 B.纬度偏高,低温冻害影响农作物生长 C.耕地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少 D.广泛分布红壤,土壤肥沃 18.我国政府停止开垦丙山脉,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主要原因是 A.伐木难度大,成本高??? B.开发特色森林旅游 C .进口木材,成本低 ?D.抚育更新森林资源 图3 乙 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