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教案与反思第【1】篇〗知识目标: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
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
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
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
(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
(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人教版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古诗的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一,需要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实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古诗中的画面。
-学生在表达古诗意境时,往往词不达意,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型,将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6.情感教育,渗透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的美好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时,我将以一首轻松愉快的古诗朗诵《望天门山》作为导入,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接着,我会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他们对新课的兴趣。随后,我会简要介绍诗人李白以及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3.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解析古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4.创新表达,展示成果。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如绘画、表演、写作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表达能力。
5.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教师可推荐相关古诗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课后自主阅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5.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可能对古诗产生距离感,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体验古诗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
-学生在理解古诗时,往往难以把握诗人的情感和意境,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如情境创设、对比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句背后的内涵。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带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的结构,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敏感度。
(2)体味诗人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难点:(1)分析诗的结构,了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2)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苏轼的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为学生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意境。
(2)分析诗的结构,讲解古典诗词的基本特点。
5. 欣赏与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2)推荐相关诗词,进行拓展学习。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2)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四、课后作业:1. 正确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2. 写一篇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赏析文章。
3. 选择一首苏轼的诗词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注释和译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了。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今天,老师把西湖请进了咱们的教室,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课件:《动人的西湖》)旁白:西湖的美景,晨昏各异,四时不同。
这儿夏天的荷花很有名。
雪后的西湖是否别有一番风味呢?雨中的西湖又增添了几分诗意!西湖美吗?是啊!西湖以其秀美的景色,吸引了无数游客。
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雅士在此留下了他们的笔墨。
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这儿留下了他的传世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从诗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开始是天晴,后来下雨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苏轼)你了解苏轼吗?(生答。
师补充:苏轼曾在西湖的所在地杭州当通判,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当杭州市的市长。
他在此为官期间,关心人民的生活,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
苏轼曾无数次在西湖漫步,他对西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苏轼,一同去领略西湖的美景吧!)二、初读感知:1 、自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检查读书效果。
3 、师范读古诗。
4 、根据出示的诗歌朗读节奏提示,生齐读诗歌。
5、针对诗歌,学生质疑,师相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1、学习诗歌的第一句。
(课件出示第一句)(1)诗句中哪个字提示了我们天气?(“晴”)(2)诗人告诉我们晴天的西湖是什么样的?(“水光潋滟”)(板书:水光潋滟)(3)课件出示:晴天的西湖图片。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两首》课后反思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两首)课后反思我对古诗词的学习,记忆中有父亲的熏陶,有自己后来求学产生的喜欢。
虽然文学底子很浅,但是对古诗词的热爱,却一直不曾消减。
2022年,跟随校长做课题,用了整整三个月多的时间,,动手编辑了三本学生(课外经典诵读)小册子,那一阵,几乎把自己浸泡在了唐诗、宋词中,连跟朋友发信息,甚至做梦,都是诗词的味道。
或许那时,才让我真正看到了自己从没有看到过,从没有读到过的一些诗词。
同类题材的,同一个人的,同一时期的,全部这些,在大脑里渐渐累积起来。
2022年末,省里面进行有效教学的展示课,我有幸参加,当时凭直觉,报了一节古诗课。
可是怎么上,心里依旧没有谱。
只了解要把文本“读厚〞,传统的解词析句,一节课干巴巴走到底,就学习那28个字,好似跟“有效〞差了点。
那年头,杜郎口风云已经席卷全国,自己作为“课改人〞,当然要对教学进行创新。
于是,反复修改,与师傅屡次商讨,将一首(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步骤定为:读准诗句,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感情,读出故事,读成一首曲。
因为自己笃信唐诗是用来吟唱的,甚至提出要把自己的古筝搬进教室,与学生吟唱。
结果被教研组同事毫不留情的批判“不要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
后来,静下心来研读王崧舟的古诗词教学,凭借着模仿来的一招半式,上完了这节课。
课后,大家说了很多赞美的话。
我了解,不管是师傅,还是专家,都是保护我的。
但是,我不能宽恕自己浅薄和稚嫩。
因为课后回想起来,依旧能感觉到整节课“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得法〞,“一首诗还是显得薄弱了些。
〞我一直无法释怀。
从那时起,古诗词教学就逐渐走进我的心里。
喜欢特意买一些古诗词书籍来阅读,找一些古诗词课例来研究。
或许是老天的偏爱,2022年,学校的教学节,教研室安排我上一节“特色课〞,关校长的建议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上古诗词课。
那一段选课的日子,也是充满诱惑与困难的抉择。
因为苏教版古诗词相对于人教版少了一些,浅了一些,加上我自己特别喜欢纳兰性德的(长相思),于是最后决定突破教材的界限,用人教版的(古诗词三首),给一直受苏教版教材熏陶的孩子们上。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亦、抹、宜”等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领会“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妙喻,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题。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最有名的景点要数西湖。
从古至今,很多文人墨客在这里饮酒赏景,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北宋大文学家、大诗人苏轼所作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2、齐读诗题。
(指导读对节奏)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
)3、师归纳小结:是呀,苏轼和他的朋友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天气是晴的,后来下起了雨。
那是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走进诗中,走近西湖去看看吧!二、走近西湖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2、认读诗中的生字新词。
小组接力读,再齐读。
潋滟亦淡妆浓抹相宜3、词语读好了,相信诗也会读得好,谁来试试?学生读诗,教师相机指导评价。
4、全班齐读。
三、晴雨西湖(一)晴天西湖1、我们先来欣赏晴天西湖的美景吧!出示晴天西湖的景色图片。
2、理解“潋滟”。
请仔细观察“潋滟”这个词,猜猜它可能跟什么有关?(水,都是三点水的字。
)3、出示水光潋滟的图片。
瞧,天晴的时候,阳光洒在水面上,水波一荡一荡的,闪闪发光,“潋滟”指的就是——生接:波光闪动的样子。
4、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波光粼粼、水光潋滟的画面?5、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闪动,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预设:像明晃晃的镜子。
像闪闪发光的金子。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设计说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
这首诗是苏轼任职杭州期间游览西湖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晴雨浓淡相宜的美景的喜爱之情。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通过设置诗意化的情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和想象中理解和感受晴雨西湖的美妙之处,再由晴雨西湖的美联系到生态城的美,从而升华主题,鼓励孩子们发现美、欣赏美、保护美甚至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1.能够背诵、默写全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感受晴雨西湖变化的美。
3.联系生活,发现晴雨生态城不同的美。
三、教学重点1.朗诵古诗,读出情感,读出韵味;2.能够背诵诗句,体会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感受西湖晴雨浓淡相宜的变化之美。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读中求悟法。
六、课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安排学生预习,上网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诗句和资料。
七、教学环节1.复习导入同学们,在一二年级我们学习了一些关于风景的古诗,大家还记得吗?谁来为我们背一背?(生背诵)我们的祖国江山秀丽,风景优美,有奇丽的庐山瀑布,有壮观的黄河落日,有塞北的辽阔,也有江南的秀美。
今天,老师邀请大家随我一起泛舟西湖,去看看西湖有着怎样令人心动的美景。
我们来学习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2.解读标题读诗先读题,从题目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作者在西湖饮酒,开始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苏轼与友人西湖小聚,饮酒正尽兴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雨,然后,怎么样了呢?我们一起读诗吧!3.诵读节奏读诗首先要读通诗句,读准字音,谁愿意第一个为大家朗读?(点名朗读,教师做点评)读诗不但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大家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能不能听出来老师读的节奏。
(示范朗读)谁来说说老师读的是什么节奏?(2-2-1-2)你们也来读一读,读出这种节奏感。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
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在教学时,由于缺少经验和技巧,再加上本人能力有限,所以在教学中成功的地方少,而不足的地方是太多了,下面反思如下:因为所教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见识不广,所以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接着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理解题意。
然后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
随后通过多种方式指导,让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
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中的画面,再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
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本堂课中,因为在对学生理解诗意的引导不够好,导致在我**时积极回答问题的人太少,课堂死气沉沉,一点也不活跃,用一个词来概括——沉闷。
总之这堂课有太多的不足,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反思第【2】篇〗*是一个诗的**,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
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
2.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其中一首。
教学重点: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多媒体,PPT幻灯片。
2.收集李白、苏轼的相关资料。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望天门山》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古诗作为我国悠久古典文化的宝贵遗产,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最近的课外时间你又背诵了哪些古诗?你会哪几首李白的诗?背给大家听一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大家对诗作者李白有哪些了解呢?3.了解古诗的作者及背景。
二、学习生字,品读古诗。
(一)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学生齐声朗读古诗。
2.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3.检查交流,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1)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楚孤帆亦妆(2)教师强调字音:“妆”是翘舌音,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式让学生识记,“女——妆”。
“亦”整体认读音节,要注意读准。
(3)教师强调字形:“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
“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
“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
(4)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
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二)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利用字典、课后注释和文中的插图(投影出示插图)自学古诗,互相交流。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天门、楚江、中断(中间断开)、开(通)、至此回(在这里拐弯),通过理解这些重点的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诗句的意思,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3.反馈自学情况,讲解古诗意境。
(1)诗的一、二句:奔腾的长江把天门山冲断,形成东西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在这里激起回旋。
(2)诗的三、四句:两岸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落山的地方飞速漂来。
4.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也可以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简单画出来,在交流时结合画面叙述。
(教师在交流中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不要强求学生叙述得太一致,将大概诗意叙述清楚即可。
)(三)结合字词,体味情感。
1.如何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出”是突出的意思。
这里“出”字的运用使山富有了生命和动感。
好像山正迎面向诗人走来。
既描绘出诗人是坐船行驶在江面上的状态,也表现出船上人见此景致而发出的新鲜、喜悦之感。
2.默读这首诗,想想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通过描绘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豪情。
3.学生自由交流讨论读后感。
(四)欣赏古诗,背诵古诗。
1.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这首诗歌所描写的雄伟的景象,体会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先自由读,再请学生读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2.背诵这首诗。
三、拓展阅读。
交流课前搜集的李白的其他作品,全班诵读。
(将课前的搜集与课内的学习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四、课堂小结。
这首诗是李白歌颂祖国名山胜水的诗歌佳作之一。
全诗以奇异的想象和鲜明的色彩为同学们展现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册。
动静的结合、意境的壮美显出祖国山水的美,及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请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将全诗朗读一遍。
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古诗。
【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游览一个水的世界。
(出示挂图介绍:这是浙江省的杭州西湖。
)2.教师:西湖美吗?面对西湖的美丽景色,我们的小朋友往往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可古代有一位诗人却只用了寥寥数语就把西湖的美丽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3.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
二、学习字词,指导写法。
1.自学生字,注意读音和字的写法。
2.自学后找同学把生字写在黑板上。
潋滟(liàn yàn)亦(yì)奇淡妆(zhuānɡ)浓抹(mǒ)(提示:“潋”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一提,不是“一”,“亦”的第三笔是“丿”不是“丨”;“抹”字第四笔长第五笔短,应写成“末”不是“未”。
)3.理解词语意思: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喝酒。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闪的样子。
方:正,恰恰。
空蒙:形容山峦迷蒙的样子。
亦:也。
欲:想要。
相宜:适合。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古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致?晴天时,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西湖水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
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2.在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后,作者又联想到了什么?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作者又想到了美女西施。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4.教师提出建议。
(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5.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6.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诗中的韵律美。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
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的不同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
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作西子呢?(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
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四、补充资料,拓展延伸。
1.关于描写西湖的古诗有很多,老师课外搜集了两首(出示补充资料《望湖楼醉书》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读、背背。
2.组织齐读这两首诗。
3.看着这两首诗,我们回想起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让我们再来轻轻地背一遍。
五、课堂小结。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语句优美,描写生动。
第一、二句是诗人的实写,从初晴、雨后两个角度描写了西湖美好的景色。
第三、四句是诗人的联想,他把西湖比作春秋美女西施,形象地写出了西湖的婀娜多姿之态,刻画出了西湖的风采神韵。
因此这首诗历来被认为是吟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
也正因为本诗的出名,西湖也得了“西子湖”的美誉。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古诗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我注重课内外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如,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李白、苏轼的资料;课后搜集相关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学生的信息量。
这样做,可充分发挥语文课本工具书的作用,不仅加大了教学密度,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打破常规,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改变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
而安排自学时间让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汇报“读懂了什么”。
然后,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
其次,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自学能力。
再次,主导作用发挥得当,让学生把古诗画成一幅画。
最后,加强了课内外的结合。
课堂上启发学生互相交流查阅资料的收获,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