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要点

合集下载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一、原材料选择与检测1.水泥:选择合格的水泥,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并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质量。

2.砂石:砂石要求符合规范,主要检测指标包括颗粒形态、级配、含泥量等。

3.骨料:骨料要求符合规范,主要检测指标包括颗粒形态、含泥量、石粉含量等。

5.水:选用洁净、无异味的饮用自来水或其他符合规范的水源。

二、生产过程控制1.搅拌设备:保证搅拌设备的工作状态良好,定期检修保养设备,确保设备不出现漏料、渗水等问题。

2.混凝土配合比: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度、流动性等性能达到标准要求。

3.搅拌时间与速度:搅拌时间和速度要根据不同型号的搅拌设备和混凝土配合比进行合理设置,以确保混凝土均匀搅拌。

4.运输:运输过程中要注意混凝土的保温、防止凝结,按时保证浇注工地的混凝土质量。

三、混凝土试验与评定1.试验项目:对每批混凝土进行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流动性等试验,确保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符合规范要求。

2.试验频率:根据标准要求和工程的重要程度,确定试验的频率,对于大型工程要每批进行试验,对于小型工程可以每天一次或每周一次进行试验。

3.试验机构:选择正规的试验机构进行试验,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试验报告:对于试验合格的混凝土,要及时生成试验报告,并进行归档保存,以备日后核查使用。

以上是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一些措施,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控制措施,可以确保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稳定可靠,满足工程需求。

同时,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应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情况,灵活调整控制措施,如增加试验频率、加强搅拌设备维护等,以确保混凝土质量的持续控制和提高。

商品砼的质量控制细则

商品砼的质量控制细则

商品砼的质量控制细则引言概述:商品砼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其质量控制对于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介绍商品砼的质量控制细则,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工艺的控制、试验与检测的要求、施工过程中的监控以及质量记录的保存。

一、原材料的选择:1.1 水泥的选择: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质水泥,其标号应与设计要求相符,且应具备良好的流动性和可泵性。

1.2 砂石的选择:砂石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颗粒形状应均匀,含泥量不得超过规定范围,且应进行筛分试验。

1.3 水的选择:水质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不得含有有害物质,且应注意控制水的用量,避免过多或过少。

二、生产工艺的控制:2.1 配合比的确定:根据设计要求和试验数据,确定合理的配合比,包括水灰比、砂石比等,以保证商品砼的强度和耐久性。

2.2 搅拌过程的控制:搅拌时间、搅拌速度、搅拌方式等应符合标准要求,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3 浇注过程的控制:应控制浇注速度、浇注高度和浇注方式,避免产生空隙、松散或分层现象。

三、试验与检测的要求:3.1 原材料试验:应对水泥、砂石和水进行试验,包括强度试验、含泥量试验、筛分试验等,确保原材料符合标准要求。

3.2 配合比试验: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配合比试验,以确定最佳的配合比。

3.3 商品砼试验:对商品砼进行抗压强度试验、抗渗试验、收缩试验等,以验证其质量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四、施工过程中的监控:4.1 浇注过程的监控:应监控浇注速度、浇注高度和浇注方式,避免出现过快或过慢的情况,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

4.2 养护过程的监控:应控制养护时间和养护方式,保持混凝土的湿润状态,避免过早脱模或过早负荷。

4.3 施工环境的监控:应控制施工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风速等因素,避免对混凝土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五、质量记录的保存:5.1 原材料试验记录:应保存水泥、砂石和水的试验记录,包括试验日期、试验结果和试验方法等。

5.2 配合比试验记录:应保存配合比试验记录,包括试验日期、试验结果和试验方法等。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一、商品混凝土运输1现场配备2台HBT80型输送泵和47mφ125输送管。

2、商品混凝土用混凝土运输车运输,装料前筒内积水排除干净,运输途中拌筒以1~3转∕min速度进行搅拌,防止离析;搅拌车达到施工现场卸料前,使搅拌筒以8~12转∕min转动,然后再进行反转卸料;现场内通行派专人负责疏导车辆,统一协调指挥,以便混凝土能满足连续浇注施工的需要。

3、搅拌车在卸料前不得出现离析和初凝现象,在施工过程中严禁加水。

4、混凝土泵送宜连续作业,输送泵出现间歇时间预计超过45min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需立即冲洗管内残留混凝土,重新泵送混凝土。

二、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1执行商品混凝土供应联系专人负责制(1)设专人负责商品混凝土供应的有关组织工作,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注速度和运送频率,保证商品混凝土能按时连续供应。

(2)要求供应商必须按确定的配合比进行混凝土生产,并在使用前对混凝土进行检测。

2、建立商品混凝土进场验收制度(1)到浇注地点的每辆混凝土运输车必须有配料单、混凝土使用部位及性能的相关资料。

(2)商品混凝土到达施工现场后由监理工程师、试验工程师、质检工程师进行联合检查,确认合格后方能进入浇注工作面。

(3)对到现场的每一车商品混凝土都要进行数量、坍落度、和易性、出机时间、运输时间及混凝土温度等进行检查,若不能满足要求,严禁使用。

(4)夏季温度较高或运距较远时应采取加冰搅拌,控制混凝土温度,浇注混凝土时,入模温度不得大于28℃;冬季施工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

保证到现场的商品混凝土质量满足要求。

3、混凝土强度抗渗的检验与评定(1)按规定抽取的混凝土试样制作试件后,在标准条件下养护至28天,其强度作为硬化后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依据;抽检频率每100m3抗压试件不少于2组,连续浇注500m3,取2组抗渗试块。

(2)试块在浇注地点制作,其中一组在标准条件下养护,另一组与现场相同条件下养护,试块养护其不得少于28天。

商品砼质量控制要点

商品砼质量控制要点

商品砼质量控制要点介绍如下:
商品砼(商用混凝土)是用于建筑、桥梁和其他结构的混凝土。

以下是商品砼质量控制的一些要点:
1.原材料控制:确保所有混凝土材料(水泥、骨料、砂、水等)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避免使用劣质原材料。

2.配合比控制:确保配合比符合设计要求,防止配合比调整或误差导致混凝土质量不符合要求。

3.搅拌控制: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搅拌时间符合要求,搅拌设备保持良好状态。

4.浇筑控制:确保混凝土浇筑时均匀、连续、不间断,避免出现空洞和分层现象。

5.养护控制:确保混凝土在养护期间的温度、湿度、时间等条件符合设计要求,避免混凝土早期龟裂、开裂等现象。

6.试验检测控制:进行混凝土强度、坍落度、密实度等性能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纠正。

以上是商品砼质量控制的一些要点,但具体控制措施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在建筑工程中,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

因此,对商品混凝土的质量进行严格控制至关重要。

商品混凝土是指在搅拌站(厂)生产的、通过运输设备送至使用地点的、交货时为拌合物的混凝土。

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相比,商品混凝土具有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环保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质量控制的难点。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原材料是决定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基础。

水泥是商品混凝土中最重要的胶凝材料,其品种、强度等级、凝结时间等性能指标必须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选择水泥时,要考虑工程的特点、施工条件以及环境因素等。

骨料的质量也不容忽视。

粗骨料应质地坚硬、级配良好,其最大粒径要符合结构截面尺寸和钢筋间距的要求。

细骨料宜选用中砂,其含泥量、泥块含量等指标应严格控制。

外加剂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但使用不当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外加剂的品种和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使用。

掺和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和耐久性,但也要控制其质量和掺量。

二、配合比的设计与优化合理的配合比是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配合比的设计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原材料的性能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

在设计配合比时,要满足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要求。

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性,尽量降低成本。

通过试验确定初步配合比后,还需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例如,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水胶比和砂率,以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和泵送性能。

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商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的计量、搅拌、运输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原材料的计量必须准确,误差应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搅拌时间要足够,以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

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混凝土发生离析、坍落度损失过大等问题。

搅拌车应保持匀速转动,运输时间不宜过长。

四、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商品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后,施工单位应进行验收。

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是否符合要求,如有不符合的情况应及时处理。

商品混凝土质量保障措施

商品混凝土质量保障措施

商品混凝土质量保障措施商品混凝土是指经过严格控制材料比例及施工工艺,生产出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混凝土制品。

为保证商品混凝土质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下面将对商品混凝土质量保障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原材料控制1. 水泥: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泥,且定期委托第三方实验室对水泥进行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检测,确保其质量稳定。

2. 砂石:选用经过筛分、洗净的河沙、山石,控制砂石含泥量和含杂质量,避免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产生不良影响。

3. 骨料:选用质量良好、尺寸均匀、不含脏杂物的骨料,并进行筛分、洗净等处理,以确保混凝土强度和稳定性。

二、生产控制1. 配料:根据不同施工需求,合理控制水泥、砂、石等原材料的配合比例,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流动性等性能指标满足要求。

2. 搅拌:采用先湿拌后干搅或湿拌干搅工艺,确保混凝土均匀搅拌,并避免空鼓、离析等现象的发生。

3. 浇筑:控制混凝土浇筑层厚度,采取适当的振捣措施,确保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4. 养护:根据混凝土强度等性能要求,进行适当的养护措施,如覆盖湿布、保温等,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耐久性。

三、质量检测1. 原材料检测:对水泥、砂石、骨料等原材料进行化学成分、物理性能等方面的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

2. 强度检测:采用取样试块的方式,经过严格养护后进行检测,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3. 掺合料控制:如使用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需进行化学成分、活性指数等方面的检测,确保其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改良效果。

4. 施工现场检测:在施工现场监测混凝土浇筑、养护等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坍落度等参数,以及取样试块进行强度检测,及时掌握混凝土的质量情况。

四、质量管理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供应商进行评价、选择,并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可控。

2. 质量控制计划制定:制定混凝土生产的质量控制计划,明确每个环节的控制要求和责任,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商品混凝土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

因此,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稳定可靠,是建筑行业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原材料的质量控制1、水泥水泥是商品混凝土中最主要的胶凝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应选择质量稳定、强度等级符合设计要求的水泥品种。

同时,要对水泥的细度、凝结时间、安定性等性能指标进行严格检测,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2、骨料骨料包括粗骨料和细骨料。

粗骨料应质地坚硬、级配良好,含泥量和泥块含量应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细骨料宜选用中砂,其细度模数、含泥量和有害物质含量也需符合相关标准。

3、外加剂外加剂能显著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但使用时要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和施工条件合理选择。

对外加剂的品种、掺量进行严格控制,并检验其与水泥的相容性。

4、掺和料常见的掺和料有粉煤灰、矿渣粉等。

掺和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其活性指数、需水量比等指标要满足混凝土的性能要求。

二、配合比设计的质量控制1、设计依据根据工程的结构特点、使用环境、施工条件等因素,确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性要求等设计指标,并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配合比设计。

2、试配调整通过试配,检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强度等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试配结果,对配合比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最佳配合比。

3、配合比验证在生产前,应对确定的配合比进行验证,确保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和稳定性。

三、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1、计量控制保证原材料的计量准确是生产高质量商品混凝土的关键。

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和检定,确保计量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2、搅拌控制严格控制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确保混凝土搅拌均匀,各组分充分混合。

3、运输控制选择合适的运输车辆,并保证运输过程中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损失在可控范围内。

采取有效的保温、保湿措施,防止混凝土受冻或水分散失。

四、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1、浇筑前的准备检查模板的支撑、密封性和钢筋的布置情况,清理模板内的杂物和积水。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

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1.楼板混凝土浇筑后,严格控制上人时间,严禁上人过早。

2.混凝土要振捣密实,不得有蜂窝、孔洞、露筋、缝隙、夹渣等缺陷。

3.钢筋、模板及水电要设专人跟班作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浇筑前生产部门要经常注意天气变化,如有大雨天气时延缓开盘时间并及时通知搅拌站。

如正施工中天气变化,原则是小雨不停,大雨采取防护措施。

浇筑时要有专门的铺灰人员指挥浇筑,合理分配清理人员和抹面人员,楼板必须用刮杠找平。

5.每次开盘前做好开盘鉴定,经技术部与搅拌站人员同时鉴定后方可开盘,施工中混凝土工长应随时检查混凝土状况,如有异常,应及时查明原因,妥善解决。

6.拆模后,现场工作人员应对混凝土外观质量进行检查,要求清水墙面,当出现麻面、蜂窝、露筋的墙面、顶板、底板时,及时报现场技术负责人,经监理同意后,方可进行修补。

7.底板、地下室墙体、地下室顶板砼浇筑完毕覆盖塑料薄膜及防火草帘养护,严格控制混凝土内部及表面温差不得大于20℃。

8.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运至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在浇筑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的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变化,应立即通知技术人员处理;9.浇筑竖向混凝土结构前,底部应先填以 50mm 与混凝土配比相同水泥砂浆或减石子砼,防止出现烂根现象;10.防止混凝土分层离析,混凝土由料斗、布料机内卸出浇筑时,自由倾落高度不应大于2m,在竖向结构中浇筑后混凝土的高度不得超过 3m,否则应采用串筒下料;混凝土浇筑高度通过标尺杆进行检查、控制,此外为了控制好混凝土的振捣深度,在振捣棒上每450mm 作一标记;11.混凝土浇筑时,应经常检查模板、钢筋、支架、预埋件和预留洞口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12.在混凝土浇筑和静置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由于混凝土的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予以修整;13.在浇筑与墙柱连成整体的梁板时,应在墙、柱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1~1.5h,使混凝土获得初步沉实后,在继续浇筑,防止在接缝处出现裂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要点
摘?要:鉴于商品混凝土极易发生强度等级达不达设计值等严重质量问题,必须加强对商品混凝土的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来有效提高和防止商品混凝土的质量问题。

关键词: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强度?大体积砼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0(a)-0070-01
本人根据在建筑行业五年的工作经验,将有关商品混凝土质量控制要点浅谈如下。

1 商品混凝土的供应商的选择
1)全面考察项目区域20km内的各商品混凝土供应商(最远运输距离不应超过30km),所选厂家的生产规模及综合实力应是项目区域内前三名的企业。

市场口碑好、近3~5年内无质量事故。

2)对商品混凝土厂家的原材料质量进行考察,弄清水泥的品牌及规格,骨料的粒径,强度指标,商品混凝土级配等等。

并考察堆放场地。

3)对商品混凝土生产设备,特别是计量设备进行考察。

保证在商品混凝土制作过程中各种材料的配比准确无误。

4)调查目前在用的商品混泥土的标号及级配,特别注意水泥品牌、品种,石子,沙,粉煤灰等添加剂的用量及配比。

对有意向的商品混凝土厂家,应提供当前商品混凝土的级配及价格。

5)考察地理位置及交通道路是否合适、车辆及泵送车是否满足
供应要求。

2 商品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
1)目前不少厂家为了节约成本,在混凝土中减少水泥用量或不适宜的水泥,掺入过量的外加剂,如粉煤灰等等。

为了便于泵送混凝土施工,少用石子多用砂。

这些都会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

因此,在确定混凝土厂家过程中,必需召开专家会议,论证厂家提供的配合比,以确定符合要求的商品混凝土的配合比,以此作为控制商品混凝土质量的一个依据(北方地区:季节不同级配略有不同)。

2)商品混凝土出厂报告在备注栏内必须注明:如预计今日砼的初凝时间:白天为10~12h,晚上(下午16:00后)为11~15h,具体时间与环境温度、湿度、风雪、坍落度大小等因素有关系,请施工方在浇筑过程中注意观察,搞好砼初凝前二次收面和覆盖养护工作。

因使用×××外加剂,请施工时振捣时间适当延长。

脱模时,应检查水化热情况,具备脱模条件后才能脱模。

建议24h后脱侧模,底模脱模必须满足设计规范要求。

3 水泥的选择
1)在普通气候环境中的混凝土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进度快于7d一层的不宜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2)大体积混凝土宜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不宜选用硅酸盐水泥。

3)有抗渗要求的宜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火山灰硅酸盐水泥,不宜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

4 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准确向商品混凝土供应商提供书面申请单1)混凝土浇筑部位,2)混凝土强度等级,3)混凝土用量,4)塌落度要求,5)混凝土浇筑的最大厚度,6)混凝土的供应时间要求,7)混凝土抗渗等级,8)混凝土初凝时间要求,9)混凝土终凝时间要求,10)混凝土出机温度和入模温度要求,11)抗冻等级,12)其他特殊要求。

5 商品混凝土的现场检查
1)检查内容:出厂合格证、检试验报告、随车小票上注明的各项指标是否与委托申请单位内容相一致,坍落度值是否符合。

2)现场监理及工程相关人员对坍落度进行见证检验,加强监督管理,坍落度和各项指标与委托申请单不符的严禁使用,必须退回。

3)运输到现场的混凝土产生离析、运输时间超出2h,运输车料斗中加水,有上述情况的混凝土严禁使用,必须退回。

6 施工管理
1)封模前要清理垃圾和剔除疏松混凝土。

2)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对模板清理、浇水湿润。

3)≤150mm的板必须采用平板振捣器施工,防止漏振的产生。

4)混凝土浇筑后至初凝时必须进行二次抹面。

5)混凝土浇筑前有效防止柱、墙烂根的措施。

6)进入冬季施工混凝土强度提高一个等级,防冻提高一个等级。

7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旁站制度及要点
混泥土在浇筑过程中必需监理人员检查监督,旁站人员必需记录
浇筑混凝土的顺序,浇筑时间,混凝土标号等等内容。

8 试块制作
按施工规范做标养试块、同条件试块、拆模(7d)试块。

9 养护
1)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2h内进行浇水养护,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有足够的湿润状态。

2)普通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7d。

3)抗渗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d。

4)日平均气温低于5℃时禁止浇水养护。

10 检测
1)混凝土浇筑后28d(600℃/d)经回弹检测推算强度必须满足设计值,低于这个强度,施工单位应停止施工,用取芯试压,确定混凝土标号;并组织专家进行分析,及时作出应对措施;施工过程中如发现质量问题,一律拆除。

费用用施工单位和商品混凝土单位按责任分摊。

2)龄期到后及时对同条件试块进行试压,对同期结构及时回弹评定,确保混凝土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11 110000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的主要措施
1)选用中低热的水泥品种,可减少水化热,使混凝土减少升温。

2)合理选择混凝土的配合比,在满足设计强度和施工要求条件下,尽量选用5~40mm的石子,增大骨料粒径,尽量减少水泥用量,以减少水泥的水化放热量。

3)掺用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不仅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还可节约水泥、降低水化热,明显延迟水化热释放的速度。

4)掺加适量的活性掺和料(如粉煤灰),可替代部分水泥,能改善混凝土的粘聚性,降低水化热。

5)做好测温工作,控制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表面湿度与环境温度之差,使其均不超过25℃。

6)采用分层分段浇筑混凝土的方法,尽量扩大混凝土浇筑面;控制浇筑速度或减少浇筑厚度,以保证混凝土在浇筑中有一定的散热时间和空间。

7)浇筑混凝土时,掺加一定量的毛石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同时毛石还可以吸收一定的水化热,但应严格控制砂、石的含泥量。

8)根据施工季节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以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

夏季采用降温法施工,即在搅拌混凝土时掺入冰水,一般温度可控制在5~10℃,浇筑后采用冷水降温养护;冬季则采用保温法施工,防止冷空气的侵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