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农资市场“猫腻”
劣质农资坑农害农现象及问题分析

劣质农资坑农害农现象及问题分析粮食安全关乎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而粮食产出需要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农资,农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粮食产量的高低,因此农资问题应高度重视。
当前发现的劣质农资坑农害农现象有:一是伪劣种子发芽率低,造成粮食减产甚至无产,农民一旦错过播种节气即使重播种子也会大量减产。
二是农药质量劣质,除草除虫达不到效果,有的劣质农药除草除虫不成,反倒损害庄稼。
三是虚标化肥成分含量,肥力底下,造成施肥不足,农业歉收。
四是农用机械生产企业不注重农村的特殊环境与条件,粗制滥造,农民在购买和使用农用机械时造成重大损失。
劣质农资坑农害农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一是劣质农资生产者诚信意识差、法律观念淡薄,为获取高额利润,粗制滥造。
二是农资经销商进货渠道不严,以次充好谋取不法利益。
三是监督部门有关人员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甚至故意纵容制假售假。
四是有的销售商出于个人利益,知假买假卖假,有的销售商自身水平有限,无法区分农资真假而成为被害者,被动成为坑害农民的帮凶。
五是虚假农资广告宣传夸大功效误导百姓。
六是农民个人防范假冒伪劣商品意识较弱;文化水平有限,鉴别能力较低,分不清真假;法律意识薄弱,出现问题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购买图省钱,不分真假。
七是农资来源渠道多元化,监控难度加大,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基层建议:一是工商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加大监管打击力度,严肃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
二是加大农资广告监管力度,严格农资广告审查。
三是加大法律普及力度,强化农资生产企业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是全面推行购销台账、质量承诺制度,创新和完善商品质量追溯制度。
五是精选一批质量、信誉可靠的农资企业和产品,树立行业形象。
六是加大对农民的技术指导以及选购农资的技巧的指导;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提醒广大农民在购买农药化肥种子以及其他农资产品时,及时索要发票,出现问题时便于举证。
投资农业的十大陷阱

投资农业的十大陷阱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农业投资成为越来越受欢迎的投资领域。
然而,许多投资者在进入这个领域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陷阱。
本文将介绍农业投资的十大陷阱,帮助投资者避免在这个领域中的错误决策。
陷阱一:过度追求高利润许多投资者想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额回报,因此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一些高收益的农业项目上。
然而,这些项目的高收益常常伴随着高风险和高成本。
许多农业项目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收获利润。
陷阱二:缺少农业知识和经验农业行业具有复杂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没有充分的了解和经验,可能导致农业项目失败。
投资者应该寻求专业的咨询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所投资的农业项目的性质和风险,以及如何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进行管理和监督。
陷阱三:忽视市场需求农业投资需要考虑市场需求,例如,人们对健康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投资者应该对市场做出充分的研究和分析,确定他们的农产品如何与竞争对手相比,以及如何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陷阱四:忽视气象条件农业生产对气象条件具有极高的敏感性,例如,灌溉的水资源、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
投资者需要了解农业项目所在地区的气象条件,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陷阱五:缺乏管理经验投资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协调和管理农业项目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规划、播种、营养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摘等。
合适的管理和监督将确保农业项目的高效运作。
陷阱六:没有足够的资金农业投资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在开始的时候需要进行大量的开销。
从土地购买到生产设备和劳动力,投资者需要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农业项目。
没有足够的资金会导致项目被迫停止,从而浪费了之前的投资和时间。
陷阱七:忽视法律与监管农业投资涉及到许多法律和监管问题,如土地使用和环境影响等。
投资者应该了解相关的法律和规定,遵守当地的法律和监管,确保他们的农业项目得到合法的支持和批准。
陷阱八:忽视人力资源农业生产需要许多专业的技能和人力资源,例如,土壤和气候专家、机械师、农业顾问等。
种子真假辨别

种子真假识别现在到了春耕时节,农民朋友们开始购种,播种之后,自然是希望通过辛勤劳作换来今年的好收成。
这个时候,如果购种稍不留神,被人忽悠买了假种子或冒牌种子,那么丰收的希望可能就破碎了.....这些假种子销售团伙有什么特征呢?有些不良商贩手段多样,而且常出新招,很多农民朋友防不胜防!今天就带你辨别那些买种子可能被忽悠的8种情形。
1、产量高却很便宜有的骗子团伙以“特别低廉”的价格销售种子。
他们所卖出的种子质量其实并不能得到太好的保证,只是将那些普通的种子换了一个新的包装,经过了宣传之后就形成了新品种。
这些假种子的价格还特别便宜,比起正常市场中的种子价格要更有优势,他们说厂家直接发货的,不会赚中间的成本价,不仅价格上比较便宜,在产量上也非常的高,比如玉米一亩地轻松产出2000斤以上,这让农民朋友十分心动。
很多农民朋友都是50岁以上的人,知识水平有限,并不能辨别真假,购买假种子后往往会“得不偿失”。
因此,在购买时,务必要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好,价格又这么低”,再判断是否选购。
2、签订合同假许诺为了能吸引更多的农民购买种子,商贩还和农民签订保产合同,如果亩产量达不到那么高的产量,就会直接退钱。
这让农民更是踏实。
通常农民都有跟风的习惯,看到一些大胆的人购买了后,大家纷纷也会跟着去购买,生怕会错过了优惠。
但买来种植到农田后,农民才知道上当受骗,发芽率低、玉米穗品质差,这些都让百姓们大呼被骗了,但此时已经找不到虚假卖家了!他们早就不知道跑去哪里了,根本找不到人,后悔莫及啊!所以农民朋友一定不要贪小便宜吃大亏,看似光鲜的背后其实可能是他们黑心的勾当,多留心,买正规的种子,保个好收成!3、冒充“专家”,假装科研机构近几年来,在一些人口大村,经常会来一些所谓的“专家”讲课,打着“某某农大”、“某某研究所”专家的名义,带着种子(也有肥料、农药)现场推广、销售,与当地村干部或“线人”联合,让这些人抽取一定的利润,以发挥他们的“积极”带头作用。
基层反映:警惕“农资忽悠团”

基层反映:警惕“农资忽悠团”
今天,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基层反映:警惕“农资忽悠团”》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春耕时节,一些打着各种旗号的农资销售团队在农村开始出现。
本来把农资送到农民家门口,既减少了流通环节又方便了农民,应该是件好事,但很多农民却并不叫好,因为某些下乡销售的农资团队,多实为“农资忽悠团”。
这些“忽悠团”打着农业科学院的旗号,采取发脸盆、鞋油等之类的小恩小惠把农民召集在一块儿授课,进行“洗脑”式的推销。
有些讲师还现场做一些所谓的化学品试验,有的不惜花钱雇佣当地人现身说法,上演串通好了的伎俩,让农民信以为真,这些“忽悠团”就趁热打铁,现场即买即送,很快就将带来的假冒伪劣农资销售一空,然后卷着昧心钱远走高飞。
由于这些农资“忽悠团”来的时间短,行骗手段多样,逃离迅速,市场监管部门打击有难度,一些农民缺乏警惕性,加上难以鉴别农资真伪和贪图便宜的心理,很容易上当受骗,等发现时已于事无补。
农资“忽悠团”往往是打一枪换一地,农民维权成本很高,一旦被忽悠受害严重,有的甚至因此致贫。
有鉴于此,呼吁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强化市场监管,加强流动巡查力度,强化对外来农资销售者的资质审核。
另一方面还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加强对农民购买农资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设立必要的有奖举报制度,让“忽悠团”这种坑农害农行为销声匿迹,从而净化农村农资市场。
基层农资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基层农资市场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基层农资市场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监管不到位。
由于基层农资市场多为小微企业集聚,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容易出现假冒伪劣产品、虚假宣传等问题,农民难以辨别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2. 农资供应渠道不畅。
在一些偏远地区,农资供应链条较长,物流成本高,导致农民购买农资的成本增加,甚至出现供应短缺的情况。
3. 信息不对称。
农民在购买农资时,缺乏有效的准确信息,往往依赖于经验和口碑,容易受到销售欺骗和误导。
对于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一些对策建议:1. 加强市场监管。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层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产品质量抽检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虚假宣传行为,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2. 优化供应渠道。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资供应链的扶持力度,推动建设农资供应基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农资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
3. 提供信息服务。
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农资信息平台,提供农资产品的信息查询和对比功能,开展农资使用指导和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农资使用建议。
4. 建立农资合作社。
政府可以鼓励农民组织成立农资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集中销售,降低农资的采购成本,提供农民所需的农资品种和数量。
总的来说,解决基层农资市场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加强监管力度,优化供应渠道,提供信息服务;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优质的农资产品和服务;社会各界应加强对基层农资市场的宣传和监督,共同推动基层农资市场的健康发展。
基层农资市场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与农民生产和农业发展息息相关。
然而,基层农资市场存在一系列问题,对农民的生产和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优化供应渠道,提供信息服务,以促进基层农资市场的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首先,加强对基层农资市场的监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农资经营者的准入条件和资质审核,对农资产品进行严格抽检和质量监控。
肥料圈9大骗术

肥料圈9大骗术备肥旺季来临,一些肥料忽悠团又开始活跃起来了。
假冒伪劣肥料的泛滥,与监管不力有关,也与农民朋友贪图便宜的心理有关。
很多农民朋友时常抱怨购买农资上当的事情,其实,“年年都上当,花样各不同”,贪便宜的心理实在要不得。
据了解,让他们经常上当的“陷阱”有以下几种:一、“游商”坑农一些不法商贩打着“最高科技产品”的旗号,走村串户。
“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售肥料、玉米种、小麦种、菜种等,并利用农业执法机关上班前(或下班后)的时间,三五个人一伙一车,在村里“忽悠”一阵,收钱卖货一会。
再看势头下降,急忙收拾摊子离开。
如此“游商”,其实只要农民朋友细心观察,不难看出其中的“猫腻”。
二、“低价”骗农有一些不法商贩“挂羊头卖狗肉”,以“低廉”的价格销售同一个品种,其中有肥料,也有种子。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销售的农资或“短斤少两”,或“含量不足”,或“伪劣假冒”。
农民朋友购买后,一定会得不偿失。
三、“专家”忽悠近几年来,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村,经常会来一些“专家”讲课,打着“某某农科院”、“某某研究所”专家的名义,带着农资现场推广、销售。
而他们推介的农资产品并不一定能给农民朋友带来好的收益。
也有部分“专家”所讲的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权威性。
农民朋友在这种场合购买农资,一定不要多购,只能少购试用示范。
四、“赠奖”设套有一些地方经销商,把多年积存滞销的肥料、种子,进行“改头换面”,制成非“本品”产品,利用农民“贪便宜”心里,另外购买一些实用品(如锅、伞、雨披等),采取“以赠奖促销”的办法,其实这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一种手段。
农民朋友购买使用后就知道是“上当”。
因此,出现这种情况,掏钱一定要谨慎。
五、“名牌”下乡这几年,一些部门为了利益,常常不负责任地出售评比“农资评奖牌”,扯虎皮做大旗,也有些“农博会”乱举办有偿评奖活动,只要生产厂家交上一定“现金”,即可被评为不同奖项的“名牌”。
只是这些“名牌”仅在各厂家的“展室”内,并不是农民朋友真正认可的名牌。
肥料市场猫腻多 辨别真假全攻略

34肥料市场猫腻多 辨别真假全攻略氮肥:尿素含氮量低于46%是假货 氮肥常见的有尿素、硫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化肥包装袋上应标示肥料名称、商标、规格等级、净含量、养分含量、生产商地址、电话和批号、执行标准。
农业农村部对农业用尿素提出了规范要求,对具有特殊农用效果的缓释尿素和增效氮肥(以尿素为原料)继续实施登记管理,其他尿素产品均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标准(GB 2440-2001),不得添加其他成分或冠以其他名称。
因此,市场上出现的“有机尿素”“含硫尿素”“优肽尿素”等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合格品含氮量≥46.0%)均属于假尿素。
另外,氮肥中的硫酸铵产品,部分企业改名为“硫酸铵锌”“稀土硫酸铵锌”“硫氮肥”“含硫氮肥”等,氯化铵产品改名为“多肽脲铵氮肥”,均有误导消费者的嫌疑,要谨慎购买。
磷肥:不执行国标、无生产许可证号别买磷肥常见的有过磷酸钙,包装袋上应标示肥料名称、商标、规格等级、净含量、养分含量、生产商地址、电话和批号、生产许可证号、执行标准。
过磷酸钙执行GB 20413-2006,如果不执行国标或无生产许可证号,质量就有问题,不要购买。
例如,有的产品包装标示为“游离酸钙”,执行企业标准,产品不含五氧化二磷,该产品不是真正的磷肥。
市场上还发现名为“多肽磷”“磷锌酸钙”“腐植酸磷钙”“有机活性磷”的产品,实际上这些都是生产饲料级磷酸氢钙的废渣,不含水溶性磷,只含有枸溶性磷,施到碱性土壤中,不仅没有肥效,还会造成土壤板结。
/识真辨假/钾肥:不执行国标、夸大宣传要注意钾肥常见的有农业用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硫酸钾镁肥、磷酸二氢钾等,包装袋上应标示肥料名称、商标、规格等级、净含量、养分含量、生产商地址、电话和批号、执行标准。
其中硫酸钾镁肥还应有农业部颁发的肥料登记证号。
例如,有产品包装标示是“农用硫酸钾”,执行标准为Q/LJH 002-2002,属于企业标准。
且钾含量低于国家强制性标准(GB 20406-2006,合格品粉剂氧化钾含量≥45.0%)要求,因此,该产品为假硫酸钾。
不是“馅饼”是“陷阱”买农资谨防骗局

新农业2019年/第6期/下半月刊/总第897期致富经不是“馅饼”是“陷阱” 买农资谨防骗局眼下正是农作物进入生育期到收获期的重要阶段,农民忙着田间管理,各种农资需求进入购买高峰期,很多商家为了抢占市场,纷纷推出各种活动,有些营销方式很是令人眼花缭乱,也充满了诱惑。
有些农户图便宜,直接买到了假货。
近日,湖北的一些农户就遭遇了一种化肥营销。
据当事村民说,前段时间有自称是肥料厂家的人在村口推销,声称是新开办的肥料厂,急需打开市场,所以才降价销售;优惠力度很大,买5包可以送2包,买的越多送的越多。
而且,他们称这种化肥质量有保障,可以用在蔬菜、水稻、棉花、玉米及西瓜上,如果用着没有效果,可以找相关部门投诉,甚至可以直接去厂里退换。
当时村里很多农户都心动了,都买了不少,后来有村民反映化肥袋上没有商标、许可证、生产厂家地址等信息,怀疑是这是假化肥;村民担心使用后影响农作物生长,再去找卖化肥的人员,发现已经找不到了。
这就是典型的为了“馅饼”进了“陷阱”。
实际上,购买农资遇到营销骗局,并不新鲜,但在每年农资购买的高峰,总是有农户贪图便宜吃了亏。
细细梳理,其套路不外乎以下数种。
第一种,“农业专家”只讲课不卖肥。
有的农户见过这种套路,心里想只要不买,听听课也不能吃亏。
结果发现“专家”讲得头头是道,把农户种植所遇到的问题全说了一遍,听了令人佩服。
于是向专家咨询了很多问题,专家说用哪种化肥好,很多农户默默暗记,稀里糊涂掏了腰包。
第二种,开口闭口“国外进口”或者各种专利,故作高大上以抬高身价。
比如说,近些年市场上出现的所谓进口水溶肥,有90%都是国产货,却谎称是进口或者添加了这种菌那种营养成分。
一些概念复合肥也是这个骗术。
第三种,“一次施肥,不用追肥”。
这种骗术听着诱惑就大,毕竟省事省力。
天底下没有一劳永逸的美事,要是哪样化肥标注了这样的功效,一定要马上拉黑。
农资事关一年的收成,农民切莫贪图便宜而进了陷阱。
在加大对假冒伪劣农资打击力度的同时,农户也要克服贪图便宜的心理,增强防范意识,掌握辨别化肥真假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心农资市场“猫腻”
作者:徐若滨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16年第3期
徐若滨
马上就要春耕了,农民兄弟要是买到了假种子、假肥料,耽误的可是一年的收成。
然而,
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不少不法商人又开始了他们浑水摸鱼的勾当。
如今的农资造假,早已不
是当年的纯粹假冒伪劣,从证书到配方、从商标到渠道,都已经成为了他们利用的手段。
不过,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出好猎手的枪口,只要认清了一些特点,选择自己需要的优质农资,并不
是很难。
肥料篇
现在的市场上,销售的化肥产品种类繁多,真假难辨。
有的经营者还直接上门推销化肥,
这些是行政管理部门难以监管到的地方,所以成了假化肥进入农村的主要手段。
如购买到假化
肥使用将会影响农民一年的收成。
因此,农民朋友们在购买化肥时,对肥料的质量一直很关心,如何鉴别化肥的质量,无疑
是广大农民朋友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化肥可分为四类:即单元素肥料、复合肥、混配肥、叶面肥。
从比较直观的方面,怎么分辨化肥真假呢?相关专家表示,区分真假化肥,主要从五个方
面去分辨,那就是:看、摸、嗅、烧、溶。
一是“看”。
不同肥料有其特有颜色,氮肥(除石
灰氮以外)几乎都是白色的,有的略带黄褐色或浅蓝色(当然,添加其他成分的除外)。
钾肥
白色或略带红色,比如氯化钾、硫酸钾、磷酸二氢钾都呈白色。
磷肥都为暗灰色,如过磷酸钙、钙镁磷肥呈灰色,磷酸二铵为褐色等。
二是“摸”。
把肥料放在手心,用力握住或硬压转动,
根据手感进行判断,利用这种方法判别磷酸二铵比较有效。
抓一把肥料握几次,有油湿感的即
为正品,而干燥的即为次品。
用粉煤灰冒充磷肥,也可通过手感进行简易判断。
三是“嗅”。
通过肥料的特殊气味进行简易判断。
碳酸氢铵有强烈的铵嗅味,硫酸铵略有酸味,过磷酸钙也
有酸味,而假冒伪劣产品气味不明显。
四是“烧”。
就是把化肥样品加热或燃烧,从火焰颜色
或熔融情况、烟味和残留物情况来识别肥料。
如氮肥中的碳酸氢铵可以直接分解产生白烟,有
强烈铵味,无残留物;氯化铵直接分解产生大量白烟,有强烈铵味、酸味,无残留物;尿素能
迅速融化,冒白烟,投入炭火中燃烧或取一个玻璃片,接触白烟时能看到玻璃片上附有一层白
色结晶物。
磷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等在红木炭上无变化,骨粉则迅速变黑,并发出
焦臭味。
而硫酸钾、氯化钾、硫酸钾镁在红木炭上无变化,发出“噼啪”声。
复合肥料燃烧时
与其构成原料密切相关。
当原料中有氨态氮或酰氨态氮时,会放出强烈的氨味,并有大量残渣。
五是“溶”。
也就是根据肥料在水中溶解状况加以区别,如果外表观察不易认别化肥的品种,
也可将肥料颗粒撒于湿润的地面,或用少量的水湿润,过一段时间后,可根据肥料的溶解情况
进行判断。
磷酸二铵、硫酸钾、氯化钾等可以完全溶解,过磷酸钙、硝酸铵钙等只能部分溶解。
复混肥颗粒会发散、溶解或有部分残留物。
而假冒伪劣肥料溶解性一般很差或根本不溶解。
种子篇
作为农业生产的“命脉”,种子和化肥的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民一年收成的好坏。
近几年来,因种子和化肥的质量问题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事件屡见不鲜。
如何把
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扼杀在摇篮中,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认真识别,让他们无计可施,没人买了,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如何选择,如何认准真实的种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选购优良种子呢?可采用“八看一要法”的方法来选购。
一看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
主要农作物种子标签上必须标注种子生产许可证编号,无编号的即为无证生产种子,有编号的
还要看该生产许可证是否真实有效。
二看种子经营许可证编号。
不论主要农作物还是非主要农
作物,种子标签上必须标注经营许可证编号,无编号即为无证经营种子,按《种子法》第六十
条处罚。
有编号的,应检查经营许可证是否真实有效。
三看品种名称和审定编号。
主要农作物
品种在推广应用前必须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
通过省级审定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可在该省范围内
推广。
因此,主要农作物种子标签上必须标注品种审定编号。
要注意检查品种审定编号是否真
实(以审定公告作参照)。
通过审定编号了解该品种是国审还是省审,相应地确定该品种应销售
推广的地区范围。
特别强调,种子标签标注的品种名称及植物特性必须与审定公告一致。
四看
产地和质量指标。
《种子法》明确了假、劣种子的概念,为界定假、劣种子提供了法律依据。
通过检查标签标注的产地和质量指标、可以准确判定是不是假、劣种子。
五看商家营业执照。
农民朋友购买种子时应选择经营时间长、经济实力强、信誉好、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经营者,
认真查看商家营业执照,对缺少相关证件的坚决不能购买并向工商、农业等部门举报。
六看所
购种子的包装、标签。
看其标注的项目内容是否齐全,是否具有真实性。
购种时切忌购买“散
装种子”,这些种子没有标注种子特征特性、栽培技术要点及质量标准,无法指导农民正确使
用种子。
七看种子的生产日期,避免使用过期种子。
虽然陈年种子并非不能用,但一般情况下,种子时间一长,对其发芽率会有一定影响。
八看种子适宜种植的区域。
主要是看品种介绍,所
有品种都应明确说明其所适宜种植的区域范围。
如果你所在地区不在该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内,绝对不能轻易购买,否则可能造成大幅度减产。
一定要索要购货发票或销售凭证。
并保存好种
子包装袋、标签或信誉卡,要留少许种子,以便在出现纠纷时,方便维权和执法部门取证。
一
旦购买到假劣种子,应及时向相关执法部门投诉,必要时可申请田间现场鉴定,同时,积极采
取补种、增加肥水、喷洒药剂等一切可能措施争取将损失降到最小。
网购篇
今年春耕,在互联网上购买农资产品,成为了一些地方的新时尚。
网购农资方便快捷,而
且价格也更加经济实惠。
不过,有些农民朋友还是有点犹豫,他们害怕在网上买到假种子、假
化肥、假农药;还有的人害怕买了东西不满意,电商不给退换。
网购农资真有大家想的那么糟
糕吗?农民朋友在网上买农资,该怎么保护自己的切身利益?
正如许多新鲜事物一样,网购农资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
一是上线销售农资的网
站少,农户可选性不大。
二是对于一些低价农资,一些农户们并不买账,不相信网站销售的农
资产品质量。
有句农谚说得好: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如果网购的是假种子,一年的收成
就全没了。
三是网购的种子如果有问题,由于缺乏实体店,索赔会比较困难。
四是农资快递成
为难题。
一般的农资网购网站,如果在网站覆盖范围内的农资,会配送到镇,然后农户去取;
但是如果不在配送覆盖地区,网站就要和邮政部门联系运送,时间一般需要15天到30天,运
费也要贵一些。
一位农户说,如果庄稼赶上雨后施肥,网购的化肥需要10多天才到就耽误大事了,感觉还是到实体店购买好。
专家表示,一些知名网站农资产品不敢、不愿上线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因为要涉及多个部门,有较大难度。
先说质量把关方面。
一是上线加盟的农资企业产品质量要过硬,不能让假冒
农资产品钻空子。
这需要专业人员帮助网站筛选、鉴定,进行质量把关,要耗费很多的人力、
物力、财力。
二是配送是个最大的难题。
在其他生活用品快递到农村都犯难的情况下,超重的
化肥、种子、农药的配送就更加困难,一般快递公司不愿意接单。
在这个2016年的春耕即将来临之际,专家对于网上购买农资的消费者也给予了一些建议。
第一招:网购时注意保存交易凭证,这些电子数据信息是发生纠纷进行维权的重要证据。
第二招:网络交易不是法外之地,无论本地外地网站,都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工商部门投诉,也可
以向第三方交易平台所在地工商部门投诉。
第三招:绝大部分商品都能七日内退货,根据新消法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须说明理由。
第四招:注意辨别购物网站的合法性,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站首页最下方查看该网站是否有通信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等的备案信息和批准文号,上述内容的图标链接如果都能点击打开,该网站即是合法的。
第五招:小心保管自己的银行卡、网购账号。
网上交易、充值时,一定要核对官网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