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二)有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 题。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刘禹锡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②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司马之时。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为江陵(今湖北荆州)府士曹参军。
②关树:关中之树。
扶疏:枝叶繁茂。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运用比兴手法,以碧玉般竹鞭的名贵,暗示赠鞭者的高尚,赞扬之情跃然纸上。
B.颔联写诗人看到朋友赠礼后内心非常欣喜,很想去观赏生长碧竹的巴山冰雪美景。
C.颈联通过“节”字,将“竹节”与“节操”相关联,把咏鞭与赞人联系在了一起。
D.尾联由竹鞭引发联想,表达了诗人愿与友人“策马同去”“敲镫吟诗”的美好愿望。
15.本诗为赠友之作,兼有咏物诗的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答:14. B (“很想去观赏”有误,应是作者对碧竹生长环境的想象。
)15.要点:①从标题可以看出,本诗是为答谢友人赠礼而作;②诗中主要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行的赞美与仕途前景的祝愿;③诗的前三联均为对友人所赠竹鞭的吟咏,有鲜明的咏物诗特点;④诗人“托物言情”,对友人的赞美与祝愿主要寄寓在对竹鞭的吟咏上。
(每答出一点给2分,满分6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4~15 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这首诗是唱和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自我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课后习题 专题能力训练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二)

专题能力训练十二古代诗歌鉴赏(二)一、(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二、(广东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
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自己的诗作《咏史》,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得到谢尚的赞誉,从此声名大著,后官至东阳太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在结构上开门见山,照应诗题,并巧妙地将眼前之景和诗人心中的悠然神思自然融合到了一起。
B.诗中运用谢将军与袁宏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袁宏得遇知音的羡慕之情。
C.全诗在“实—虚—实”的交替变化中将眼前景、古往事、胸中意自然地融合起来。
D.本诗诗意明朗,语言清新、自然,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自有韵味。
2.诗的首联和尾联分别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各有何作用?三、(广西桂林、梧州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宝剑吟陆游幽人①枕宝剑,殷殷②夜有声。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2)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①王沂孙白石②飞仙,紫霞③凄调,断歌人听知音少。
几番幽梦欲回时,旧家池馆生青草。
风月交游,山川怀抱,凭谁说与春知道?空留离恨满江南,相思一夜苹花老。
【注释】①草窗:周密。
南宋亡后,周密与王沂孙等过从甚密,并结成诗社,互相唱和、赠答,写了些慨叹亡国之作。
后隐居不仕,归隐山林。
草窗词卷:指周密《蓣洲渔笛谱》。
②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
周密词即学白石词的清空俊雅。
③紫霞:南宋词人杨缵,他善识曲创调。
(1)“几番”二句是怎样状友人身世和才思的?(2)前人论及本词是说,“风月”、“山川”二句倜傥而凝重,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程刘二侍郎兼独孤判官赴安西幕府李白安西幕府多材雄,喧喧惟道三数公。
绣衣貂裘明积雪,飞书走檄如飘风。
朝辞明主出紫宫,银鞍送别金城空。
天外飞霜下葱海①,火旗云马生光彩。
胡塞清尘几日归,汉家草绿遥相待。
【注】①葱海:指葱岭一带,在今新疆西南。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此设葱岭守促。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却没有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意,而是洋溢着昂扬向上的达观情绪。
B.诗歌选取了“积雪”“银鞍”“绿草”“火旗”等意象,色彩鲜明,使诗歌的画面感极强。
C.诗歌首先极尽笔墨夸赞了友人,然后又描写了离别时的情景,最后又预祝朋友凯旋。
D.诗歌最后两句写友人希望早日扫净胡尘归来,并且期待能在草绿时节和诗人相会(2)诗中三位友人有哪些共同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渔家傲谢逸秋水无痕清见底,蓼花汀上西风起。
一叶小舟烟雾里,兰棹舣,柳条带雨穿双鲤。
自叹直钩无处使,笛声吹彻云山翠。
脍落霜刀红缕细,新酒美,醉来独枕莎衣睡。
(1)“笛声吹彻云山翠”的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表达技巧。
(2)围绕“渔事”,词人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简要分析。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注】陈师道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释】外舅:古代媳妇称公婆为“舅姑”,女婿称呼岳父为“外舅”。
元丰七年五月,陈师道的岳父郭概由朝请郎转任提点成都府路刑狱。
陈因家贫,无力赡私,所以妻子和三子一女都随郭赴蜀,陈则留在长安。
此诗是分别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情真意切,通俗易懂,首联语调高昂,颔联沉抑,颈联呈淡淡的欢快,尾联归于平静起伏跌宕,尽真情之妙。
B.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使者。
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联起来,说明消息终于传来。
C.“妻孥且旧居”是写妻子儿女仍在外舅家居住,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体现了诗人既迫切又犹疑、惊喜交加的心情。
D.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将诗人想知道家人消息但又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2)有人对诗的尾联甚为称道,试从情感与主题方面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2)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周参军吴均①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1 含解析

2-2-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一、对点练1.(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解析】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诗句:“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
由此可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诗歌后面的注释,“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菊花李商隐【注】①《晋书·罗含传》:“及致仕还家,阶庭忽兰菊丛生,以为德行之感焉。
”②金鹦鹉:金制的状如鹦鹉螺的酒杯。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菊花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解析】诗的前四句依次对应色美、味香、品高。
一方面从菊花本身的特征入手,另一方面联系人物的德行揭示菊花的高贵品质。
【答案】①色美:花心淡紫、花瓣嫩黄,色彩鲜明而和谐。
②味香:它有罗含宅中菊的香味。
③品高:将菊花的色、香与陶潜、罗含等有德行的人联系起来,赋予其高贵的品格。
3.(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李白【注】①派:河的支流。
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
②六帝:代指六朝。
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
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解析】一、二句中“回万里”“九龙盘”写汉江水势浩渺,一泻万里,支流众多,流域广大;第三、四句中,“豁中国”“飞迅湍”写其气势磅礴,景象阔大。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通关练习: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含解析

2-2-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一、对点练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解析】(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
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
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
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
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
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宋]刘克庄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
【新课标全国卷】专题八 古代诗歌鉴赏(二)——2022届高考语文考点剖析精创专题卷

【全国卷】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二)考点12 表达技巧(一~五的第2题)考点13 思想感情(六~十的第2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00分(每篇诗歌的选择题4分,问答题6分。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月夜①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白居易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诗人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
②帝王州:都城长安。
③原诗是一首七律,诗人时任翰林学士。
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第一首诗中,“羁病”交代了诗人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诗人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诗人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別时茫茫江浸月”。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过江夜行武昌山闻黄州鼓角①苏轼清风弄水月衔山,幽人夜渡吴王岘②。
黄州鼓角亦多情,送我南来不辞远。
江南又闻出塞曲③,半杂江声作悲健。
谁言万方声一概④?鼍愤龙愁为余变。
我记江边枯柳树,未死相逢真识面。
他年一叶溯江来,还吹此曲相迎饯。
[注]①本诗作于苏轼离开黄州前往汝州任职时,时众乡亲父老送别至江边,州中有名士随诗人上吴王岘,或陪其往九江、同游庐山。
②吴王岘:在武昌西山下,三国时吴王孙权建避暑宫于此,故名。
③出塞曲:这里指悲壮的鼓角声。
④“谁言”句,语出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万方声一概,吴道竟何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呼应标题,描写清风明月之夜泛舟渡游吴王岘的情景。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岑参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充分展示皇宫的景象。
“寒”“阑”二字暗示了春色将尽的凋零和作者内心略带凄凉之感。
B.颔联以景寓情,蕴藉深沉,“金阙”“玉阶”其辞藻富丽堂皇,写出了一派升平之景,反映了诗人渴望中兴之心境。
C.颈联着力渲染了上朝的景象,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
“迎”“拂”二字生动形象,描写细腻。
D.本诗以“早朝”为中心,对“早”与“朝”的关系处理得当,既巧妙结合春景,又写出了宫廷气象和上朝的威仪庄严。
(2)诗的尾联落笔不凡,感情复杂深刻。
请结合全诗分析其表现的情感和手法并作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宋)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杜工部①蜀中离席(唐)李商隐人生何处不离群?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驻殿前军。
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注】①这首诗的题目本是“蜀中离席”,因为诗的风格模仿杜甫,所以加“杜工部”三字。
(1)颈联以“醉客”对“醒客”,与屈原《渔父》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酒楼秋望华岳①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犹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①华岳:南宋诗人。
这首诗作于南宋晚期,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1)请简要分析“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的妙处。
(2)与《过零丁洋》尾联相比,本诗尾联抒情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王沂孙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
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
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
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
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
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
更消他,几度春风,几度飞花。
(1)上片是怎样表现“凄然”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2)上片主要是实写,下片又是怎样进行虚写的?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清平乐朱淑真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
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
缱绻①临歧嘱咐,来年早到梅梢。
【注】①缱绻:情意缠绵的样子。
(1)词的上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清明万宽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2)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也写到了都城春景,请分析与万宽诗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遇长安使寄裴尚书[隋]江总①传闻合浦叶,远向洛阳飞。
北风尚嘶马,南冠②独不归。
去云③目徒送,离琴手自挥。
秋蓬失处所,春草屡芳菲。
太息关山月,风尘客子衣。
【注】①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
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
②南冠:楚国囚徒(出《左传》)。
③去云:喻使臣。
(1)赏析“北风尚嘶马,南冠独不归”的主要艺术手法。
(2)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唐)薛昭蕴红蓼渡头秋正雨①,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②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③,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
【注】①蓼(liǎo):一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中,味苦,可作药用。
红蓼:开红花的水蓼。
②整鬟:梳理发鬟。
③含嚬:愁眉不展。
浦:水滨。
(1)词的上片是如何描写一幅秋雨渡头待人图的?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2)下片的首句“不语含嚬深浦里”在整首词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鉴赏答案1.(1)答案: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
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
②色彩对比、映衬。
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
③白描。
点出“秋水”“天”“暮霞”“日”的意象,不加渲染,却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
④对偶。
“秋水”“暮霞”相对,“碧”“红”相对,“连天一色”“映日三竿”相对,烘托出阔远、绚烂的意境。
⑤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答案: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
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
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2.(1)答案:上片分三层描写凄然之情:①描写庭阴残雪、轻寒等意象,表现了初春时气候的特点,从正面渲染凄凉的气氛;②以一夜相思梦,却与相思之人水隔天遮,交代心情凄然产生的原因;③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写梅花的满树幽香,枝影的满地横斜,进一步反衬凄然心情的沉重。
(2)答案:①首先想象那个想念的人此时正羁旅于江南古道,内心满怀离愁之苦,从对方入笔,同时也衬托出词人对那个人的思念之情;②然后想象在这处处长满春草的时候,即使登高望远,也望不到远在天涯的那个人;③再进一步想象到春草如果经几度春风,几度飞花,也会衰败,以此比喻年华的流逝,表达好景不长的感伤。
3.(1)答案:①拟人手法。
“烟愁露泣”句中“愁”“泣”,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感情。
②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绿野中树木含烟,花草滴露,词人借景表现留春不住的无奈和伤感。
③通感或移就。
借用于形容情势的“紧急”一词,渲染了春光转瞬即逝的紧迫气氛,用语新奇。
(2)答案:表达了作者惜春、留春和爱春、盼春的感情。
词的上片“紧急”“俄”言春天的短暂之意,表达出惜春、留春之意;“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婉转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下片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和爱春之情。
4.(1)答案:虚实结合。
①一、二句实写暮春风絮满城,青山寂寂的景象,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凄清景象。
②三、四句想象百年之后,只余孤月梨花的凄楚,虚实结合,更增清明时节的感伤之情。
(2)答案:①韩诗描画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和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②万诗则通过风絮满城,青山寂寂不见家,以及想象中百年之后的“孤月”和“梨花”表达人生无常,不知归宿何方的怅惘和感慨。
5.答案:“北风”“嘶马”袭用《古诗》“胡马依北风”之意,马多产于北方,一遇北风就发出嘶鸣,以表示依恋;“南冠”本指楚国囚徒,这里指自己羁留在外。
这两句是说,马尚且怀恋故土,而作为人的我却独独不能回去。
这两句引用典故、对比(衬托)陈述自己的思归之情,显得很哀切。
(2)答案:前四句诗人借合浦有一株杉树,叶落随风飘到洛阳的传闻表达自己想回到首都建康的愿望,次句诗人引用古诗、典故,以无情物衬托有情人,使思归之情变得无奈凄苦。
后四句说自己像蓬草一样流离失所,年年芳菲的春草让诗人不堪忍受淹留的心情,绘形绘色,词苦声悲,直写了目前处境的可怜。
作者反复陈述思归之情,就是要引动裴尚书哀怜之心。
6.(1)答案:视觉、听觉和嗅觉相结合。
词人在听觉上听到了风雨声,在视觉上看到了暖色红蓼花,成行的沙鸥足迹和盛装的佳人,在嗅觉上闻到了野花的芳香。
营造了一种苍凉寂寞的凄清氛围。
(2)答案:承上启下的作用。
“不语含嚬”的人就是上片“整鬟飘袖”的佳人,这是承上。
为什么“不语含嚬”,这是启下,也是词人安排的又一个悬念。
紧接着“几回愁煞棹船郎”写佳人心事重重地皱着眉,默默地立在渡头,又不要摆渡、放舟,所以“愁煞”船夫。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二)古代诗歌鉴赏解析1.(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可从视角、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作答时,可采用总分模式。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
这首诗的尾联没有以景结语,而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作答时,要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找出两者的异同。
2.(1)解析:这篇词的上片诗人先抓住初春季节的特点,渲染凄凉的气氛,紧接着写与相思之人“水隔天遮”,再写“满树幽香”以乐景写哀情。
抓住这些关键信息,加以整合即可。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下片主要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层层渲染,将所要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传达给读者。
3.(1)解析:抓住这首词的词句,准确把握所使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烟愁露泣”即包含拟人手法,又是借景抒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词的思想情感。
整首词都在写“春”,作者在字里行间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入其中,惜春、留春、爱春、盼春之情溢于言表。
4.(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这首诗中“料得”二字将前两句和后两句截然分开,前者写眼前景,后者写想象中的凄楚,虚实结合的手法自然显现出来。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先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弄清万诗的思想情感,再通过比较找出与韩愈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5.(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先结合注释,指出这两句中用典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先逐层分析,找出诗人的情感脉络,最后加以总结,指出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所在。
6.(1)解析:这首词的“正雨”是听觉,“红蓼”是视觉,“野风香”是嗅觉,抓住词人运用多种感觉来写景的手法,体悟出营造的氛围即可。
(2)解析:从“不语含嚬深浦里”这句词在整首词的位置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要注意指出是如何“承上”和“启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