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管理历史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和作用.doc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借鉴和指导意义管理是随着人类历史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自从有了人类历史就有了管理。
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从事集体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时,由于需要组织和协调行动,管理也因此而产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溯源于西方,它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
这就给人们一种模糊的认识:似乎西方文明是孕育现代化管理的唯一母体。
其实,作为在人类共同劳动中产生的管理思想是与各个国家、民族的文明史及其文化背景相关联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经济)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管理文化。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已经拥有了有效的政府与组织的管理,追溯起来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
古代政府组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经过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沉淀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现代人学习与借鉴。
古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更重要的是理论和思想。
众所周知,管理不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它是一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作为维护封建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已消亡,但那些已溶于民族血液中的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心理形态有些仍然将长期存在,传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深深影响着当代企业的管理意识和行为。
现代企业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群体组织,群体的效率从根本上取决于群体的核心价值观是否和谐统一,而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制度是解决可以量化可以看到的事物的,文化则影响内心世界影响人的所有行为,中国的企业也在搞企业文化建设,因为从没有制度到有制度管理的根本问题仍大量存在,但是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收效甚微,除了一些企业宣导的文化本身就不堪推敲以外,我们的大文化背景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的。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企业管理的积极影响从中华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上来看。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勾联、土地广袤富饶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繁衍、从事单一的种植型农业生产活动。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
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
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对现在管理学的影响——以儒家思想为例摘要:管理学是在西方文化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是一门纯粹的技术科学,更是一种文化,尽管中国古代学者并没有正式提出过管理这一概念,但其思想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
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思想,分析其内涵,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以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代经典思想,儒家思想,管理学在古代中国,早就存在着一门关于管理的学问,它专门研究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问题,自先秦至明清,历代历朝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几乎无不关心和高度重视并悉心探讨这个问题,虽然这门学问在当时并没有被冠以“管理学”之名,而是被称作“内圣外王之学”或“修己治人之学”之类,单从名称上看,确实很难一下子把它同管理学、特别是以企业管理为其主课题的现代西方管理学联系到一起,但是,从其研究对象和实际内容来看,根据现代学科分类的一般标准,它则无疑可以也应当被理解为是一门介于政治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学问。
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以德治国的思想是其管理思想的精髓,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在个人的追求上,提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认知和个人修为上主张“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在个人和家国的协调发展上强调个人奋斗和家国利益的趋同一致,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追求的终极结果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和谐统一,崇尚内圣外王和天下大同思想。
因此,受儒家影响,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积极入世追求,也有辄遇困难挫折就退隐山林、避于桃源自娱的消极遁世思想,这给古代的中国人提供了很大的通达权变的空间,因而也使得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下都能活得适得其所。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意义与创新研究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意义与创新研究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企业效率。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科学的生产组织和有效的运营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运作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精细化的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和财务管理可以使企业更好地实现生产计划和物流运输,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二、优化企业决策。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需要借助大量数据和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和决策模型来进行企业决策,帮助企业的经营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利用市场调研和竞争分析来确定市场需求和竞争优势,通过成本分析和效益分析来确定产品定价和经营策略等,都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和依据的决策,降低决策风险。
三、促进企业创新。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应用,鼓励企业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新产品和技术,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和顾客需求,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改善企业的管理效益和组织效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注重长远发展和可持续经营,倡导企业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可以通过生态环保措施和节能减排行动来降低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和商誉;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和员工关怀等,增强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价值。
一、在业务模式创新方面,研究者可以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社会环境。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探索虚拟化和共享经济等新的商业模式,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和服务模式。
二、在组织创新方面,研究者可以研究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创新,以提高组织效能和员工创造力。
通过数字化办公和远程办公的实施,可以改变传统的办公模式,提高沟通效率和工作灵活性。
三、在技术创新方面,研究者可以研究企业在产品、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竞争力。
浅议中国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1.doc

浅议中国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1 浅议中国管理哲学与现代企业管理的结合中国管理哲学博大精深, 它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世界知识智慧宝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传统典籍所包含的管理的智慧、为人处世的智慧领导群能的智慧等,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思想仍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儒家的管理哲学儒家管理以教化为主,重礼乐、多种德性的建立及社会伦理的发展。
仁、义、礼、智、信便是儒家所强调的五种德性。
实际上,从儒家的观点来看,企业最终目标应是安定和乐,不应超出社会之外,更须立足人性之上,因为社会是基于人的感情关系而建立的。
儒家哲学发挥协调和沟通的作用,须与道、法、兵、墨等家的配合,才能得到更完整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出发,提出了“修己安人”的理论。
目的要使整个社会组织的人都能达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这就要求管理者首先管理好自己,培养好自己的仁义道德,然后再去管理别人,管理天下。
从实践的方面来说,企业领导人、管理人要先建立多种德性之后再带动别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要做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五种德性,就需要为人具有亲和力、处事公平、能做到自我节制、尊重别人,需要有技巧而艺术的处事态度,并且做到公私分明。
如此,管理者在管理组织中,便达到了“修己”的目标。
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渗透到管理体系中,使管理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所长,充分发挥每个人在组织中的作用,并且使组织中的每个人协同合作,相互协调,将个人的作用在组织的合力中发挥到最大。
儒家的管理思想注重“人”本身,强调组织中个体的自我完善与个体在整体中的协同合作,因此,儒家的管理哲学与现代管理中“以人为本”的内在机制是一致的。
二、道家的管理哲学管理的核心为决策,有了决策才有方向、目标,以原则组合知识、运用资料构成的决策才是正确的,可行的,有效的。
决策者要具有知己知彼的能力,防患未然的水平,大公无私、高瞻远瞩的胸襟,才能做出客观的决策。
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精).doc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精)1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何种层次、何种规模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管理思想也无不深深地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传统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和为贵”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是“和”,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调和、相谐与协调,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管理思想很早就认识到了“协调”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23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
后来历代儒家也都肯定并十分重视“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
儒家思想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管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也是一种“和”。
从管理的角度讲,“和”就是协调。
因为管理就是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就企业来说,企业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序列、多职能的有机结构。
只有把企业内外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使管理处于有序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法国企业家法约尔把“协调”视作是企业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之一,认为“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美国管理学家古里克认为“协调”就是“为了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工作和谐,步调一致,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则进一步把“协调”从一般的管理职能提升为“管理的本质”。
这些都说明“协调”即“和”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的作用及意义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转)摘要: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原本是应用于军事,政治等方面,不过某种很多道理对当今社会企业同样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这种思想中的智慧虽为中国先哲们所提出,但它们并非独属于中国,它们属于世界,并适用于整个世界。
随着当今企业管理者的不断思考与实践,中国古典管理思想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
了解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势必有利于了解当今管理学的主流思想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前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宣起了一股崇尚“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旧文化的浪潮。
在之后一个漫长的时间里,孔孟之道等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受到排斥,而西洋文化大量引入中国,其中就包括了大量可供参考的西方管理学著作。
于是谈到管理,人们容易想到西方管理学,从法约尔、韦伯到泰罗,从梅奥、德鲁克到迈克·波特。
可事实上,中国积累了几千年的名族文化并非真的像五四运动中所抨击的那样一无是处。
随着中国一步步强大起来,中国积累了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又重新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而其中蕴含的大量管理思想也已经被世界广泛认可,并得到高度评价。
这一切似乎预示着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时代即将到来。
1.正视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目前,仍有一些人思想存在误区。
一种误区是认为在中国古典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体制是一种“过中国化倾向”的“中国式管理”。
即这种管理思想是应中国特色而生,而其作用对象也限于与西方文化不同的中国人。
这种误区使中国式管理狭隘化还有一种误区是夸大了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价值,过分强调了中国祖先的伟大智慧。
似乎没有“中国式管理”就没有上述的“以人为本”“建立共同愿景”等管理理念。
审视这两种误区,第一种误区使得中国式管理狭隘化,阻碍了其在国外企业的推行,减弱了西方企业了解中国管理思想的兴趣;第二种误区易造成中国人自身的盲目自大,误以为老祖宗的智慧把一切都囊括了,从而忽略了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学习。
总的来说,不管是第一种误区还是第二种误区,都是不利于中国古典管理思想的传播和应用的,也是不利于中西方文化相互促进的。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对现代管理的借鉴意义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其对现代管理的借鉴意义121313090039张哲内容摘要:科学管理理论作为西方古典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中的相关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这些理论提供的不仅是一种方式方法,更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方式。
科学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现代企业的管理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简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泰勒、法约尔、韦伯等的管理思想内容以及其对现代管理的影响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学管理西方古典理论现代管理引言:古典管理理论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美国,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包括科学管理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
当时主要是依靠传统管理办法,单纯依据工厂主个人经验,企业经营基本处于一个无序状态,效率低下,为了提高产量,工厂主不断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来尽可能的压榨工人。
但是随着工人队伍的壮大,劳资双方矛盾就越来越强烈。
另一方面,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也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工程师和管理实践家对此进行了研究。
古典管理理论因为倡导秩序、标准化而提高了效率,正是因为起飞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古典管理理论才会破土而出。
一、科学管理思想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是形成古典管理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是泰罗,他首次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概念,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一书,被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
主要内容: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①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
泰勒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泰勒所提倡的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
泰勒科学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
泰勒在进行科学管理的研究时以及在推行他的科学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有来自工人阶层的,也有来自于雇主们的。
但泰勒没有屈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科学管理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管理历史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和作
用1
研究管理历史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一. 摘要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其实企业管理也何尝不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跟着感觉走,到形成套路和规律,到形成体系和学说。
管理的活动或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它是随人类集体协作、共同劳动而产生的。
人类进行有效的管理实践,大约已超过六千年的历史,早期的一些著名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见于埃及、中国、意大利等国的史籍和许多宗教文献之中。
现在大家就和我们第六组成员一起踏上研究管理历史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与作用之路。
Ready? Let’s go!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
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自觉由无序到有序的一种活动。
人类的管理活动从原始的氏族管理到封建的传统管理、近代的科学管理,走过了一个漫长的社会历程。
在人类管理思想和学说的浩瀚烟海中,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千百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辛勤劳动中,萌发、创造出许多卓异的管理思想,如:西周时期量入以为出的财政思想,秦汉初年的集权、限田管理思想,司马迁的经济放任主张,贾思勰
的《齐民要术》,王安石的经济改革政策,张居正的经济改革思想等等。
他们无论是治国之道(宏观),还是治生之道(微观),都内容丰富,脉络清晰,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使中国古代思想百家齐放,奠定了儒家、道家、法家等诸派学说,本人非常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探讨不同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理论。
1. 对于管理的原则,我自己提倡三个字“信、雅、达”信即是诚信,自信上下互保诚信,对内对外非常自信,团结一致,壮大公司。
雅即是采用高明的手段来完成任务,从众多的方法中选择最好的方式;达即是结果,达到目标,完成任务。
2. 企业管理层领导必须有坚定宏伟的目标秦始皇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了十年的时间,消灭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一统天下,然后又用了一生的时间统一法令、文字、度量衡、货币、修筑长城、实行车同轨等,如果秦始皇没有坚定的目标,即不仅在地域上一统中国,在制度上也要一统中国的坚定目标,那么秦始皇在十三岁即位后,只会报着固守函肴关,最终被六国联合消灭。
3. 团结一致、荣辱与共,是企业管理团队必须做到的有智慧、有才能的人,如果不能团结一致荣辱与共,那么管理上仍是散沙一盘,各自为攻,而不能成就大业。
在六国合纵谛盟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林赫;将军有吴起、孙膑、田忌、廉颇等。
军队有上百万,集六国之力去攻打函谷关,秦国开关迎击,但六国军队以利相合,图谋私利,结果大败而回。
三国时期,曹
操发檄文,相邀十七镇诸候共讨董卓,结果长沙太守孙坚力战得胜后,袁术反怕孙坚强大,拒不发粮,致使孙坚兵败,太守刘岱向东郡太守借粮,东郡太守不给,反被刘岱杀死,结果众镇诸候不欢而散。
4 .做为公司的管理层不应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则必然缺点越来越多,秦朝赵高劝说秦二世胡亥,为了不暴露短处给群臣,深藏宫中,结果国内不断叛乱,最终反被赵高逼得自杀。
5. 做为公司的管理层要有坚韧不拔的性格,要有抗压力当年楚汉之争、汉王刘邦被项羽不断打败和追杀,有一次项羽攻破城池成皋,刘邦被迫一人逃走,
甚至到了汉军逐渐强大到与项羽可以分兵对抗时,还在固陵被项羽大败,但刘邦最终还是在垓下大败楚军,追杀了项羽,而建立西汉。
所以一个管理层必须要有这种坚韧不拔的性格,要有抗压力。
6 .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大胆启用贤能之人,切不可妒贤战国时,孙膑与庞涓曾一同学习兵法,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割断其双脚,并在脸上划刻涂墨,害怕他在魏王前胜过他,但孙膑利用减灶之策,故露齐军怯懦,最终在马陵射杀庞涓。
如果庞涓能大胆启用孙膑,共辅魏王,怎会有此下场。
7. 企业管理层要善于任用人才,并且驾驭人才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必须具备驾驭人才的能力,切不可骄纵属下,放任属下,这样才能在商业战场上驱使人才为企业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汉王刘邦有一次与韩信谈论诸将的才能高下,汉王问韩信说:“如果
是我,能率领多少兵?”韩信说:“陛下最多也不能超过十五万。
”汉王说:“如果是你,能率兵多少?”韩信说:“如果是我则多多益善。
”汉王笑道:“你即然多多益善,为什么反被我抓住?”韩信答:“陛下不能领兵,而善于驾将领,这就是我韩信被陛下抓住的缘故”。
韩信作为将军,在战场上战无不克,并在战术因势利导,变化繁多,但刘邦却始终能控制住韩信,在固陵之战失败后,刘邦独自逃跑,在深夜骑马直闯韩信大营,夺其兵权,而带领将士继续与项羽对抗,韩信而不敢有丝毫反抗,这都说明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掌控人才的能力才能人为已用。
8. 企业管理人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信心、自信三国时期赵子龙怀抱后主持青虹剑,在长板坡斩杀曹营五十余员名将,冲破重围,凭的是勇猛和对刘备的忠心,但后来在汉水为救老将黄忠,单枪匹马立于蜀寨前,吓退曹操几十万大军,这凭的就是自信,所以,有能力还要有自信才能先人夺声。
9. 企业管理人才切忌刚愎自用当时刘备得到卧龙和凤雏,为西取巴蜀,凤雏庞统不听诸葛亮之言,轻率直取雒城,结果在落凤坡被蜀将张任射杀。
在庞统死后,诸葛亮对关羽说:“倘若曹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日:“以力拒之。
”
孔明又日:“倘若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日:“分兵拒之。
”孔明日:“若如此,荆州危矣。
”后赠云长:“北拒曹操,东合孙权。
”可后来关羽拒孙权提亲,得罪孙权后,在关羽出兵樊城围战曹仁时,而由陆逊夺取荆州,最终败走麦城。
更由此引发刘备不听诸葛亮之言,先休养士率之力,以伐国贼曹操为主,反而兴兵七十万车伐东吴,最终兵败,死于白帝城。
10 .术业有专攻,现代虽需要复合型人材,但必须要精通专业宋朝丞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他每天有时间就看论语,以学习治国之道,清朝皇太极打明朝时,军中只有三国演义,但靠着三国演义,收复了大将祖大寿、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最终打进山海关,推翻明朝江山;毛泽东在革命前期,身上也是始终带着《水浒传》,所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层,也需要对自己的职业和专业不断研习,不断长进。
三. 文献探讨
1. 远古时期的民主议事制度
中国传统的民主思想应该是来源于中国历史早期的社会形态和活动影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见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可见“民”在上古时期是具有重要的位置的,民主议事制是当时存在的主要决策形式。
在氏族社会被奴隶社会取代之前,氏族和部落的重要事务,是由长老商议和氏族成员民主讨论决定的。
氏族、部落联盟的重要事务,包括首领的产生,则是由参加联盟的各氏族部落首领组成的联盟议事会讨论决定的。
这一时期的选举制度,为民主推举制。
在氏族社会中,群居者的首领并没有什么特权。
因为每日渔猎所获,仅足果腹,无剩余物可供剥削。
所以在上古时代。
“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如禹用十年时间治水,“身执耒插,以为民先”(《韩非子・五蠹》)。
即使到了部落联盟时期,其共主尧仍然“土阶茅茨”,反映了生产物资剩余不多的事实。
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都是实际参加生产的劳动者,而且在生产能力与业绩上,
往往高出常人。
氏族社会因为亲属聚集而居,相互间争执较少,同族中的这些智能杰出者与长老,自然因其能力过人、经验丰富和为后辈所尊敬而成为首领。
这些能力逾常,对于团结内部、增加生产、抵御外侮有贡献的人,更易得到群众的自然拥戴而成为氏族领袖。
这种拥戴以民主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