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教学计划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中国工业的分布特点、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
3.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工业的发展差异,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工业发展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2.中国工业发展的条件和面临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中国工业分布特点的成因。
2.理解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四、教学资源1.教材、地图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数据等。
3.新闻报道、案例资料。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工业的概念、分类和中国工业的总体情况。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工业分布图,总结分布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发展的条件和问题。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现代化工厂生产的视频。
2.提问: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工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工业的重要性。
3.引出课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工业。
2.新课教学1.工业的概念和分类1.讲解工业的概念,强调工业是对自然资源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生产部门。
2.分类:1.重工业: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如钢铁、机械、化工等。
2.轻工业:以生产生活资料为主,如纺织、食品、家电等。
2.中国工业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工业分布图。
2.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密集:1.原因: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等。
2.举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工业基地。
3.中部地区工业分布较多:1.原因: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等。
2.举例:武汉、郑州、长沙等城市的工业发展。
4.西部地区工业分布较少,但一些重要工业中心崛起:1.原因: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教案新人教版【2019-2020学年度】

课中作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决定性因素
7/9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与我们:
2.农业分布:地区分1)自然条件
(2)社会条件
4.我 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三、工业
1.工业与我们 2.工业的空间分布
3.高新技术产业
三.重难点突破
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运输方式 工具 特点
学习目标
2.借助地图理解我国工业的分布规律,能够在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城 市,简单分析其分布的原因。
3.依据相关图文资料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就,据图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 分布规律。
2/9
教学重点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分布特点。 2.读图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展的条件。
适用情况
运量大、运费低、速度 大宗笨重、长途;鲜
铁路 火车
陆
较快
货和活物远程且量大
运
机动灵活、速度较快、
公路 汽车
短途 、鲜货、活物
运量较小
水 河运 船舶 运量大、运费低、速度 大宗笨重、大件、长
运 海运 海轮 慢
途、不急需
航空
运量小、运费高、速度
飞机
少量、贵重、急需
最快
运量大、损耗小、连续 液态、气态物体,如
。 4.主要的铁路线:
环 节 二
①大秦线—A.__________线— B.__________线;②C.__________线—D.兰新线— 北疆线(中国最长 “三横”:东西走向 的东西走向的铁路线); 的铁路线(自北向南) ③E.__________线—F.浙赣线—G.湘黔线—H.贵昆 线 ① I.__________线; ② ②J._________ _线; “五纵”:南北走向 ③K.京哈线— 的铁路线(自东向西) L.__________线6(/中9 国最长的南北走向的铁路线); ④M.焦柳线;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认识农业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观念。
2.综合思维:综合分析中国农业的分布、特点及发展面临的问题。
3.区域认知: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差异,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4.地理实践力: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提出促进农业发展的措施,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中国农业的主要部门和分布特点。
2.影响中国农业分布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难点1.分析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教材、地图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数据等。
3.案例资料、调查报告。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农业的概念、分类和中国农业的总体情况。
2.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农业分布图,总结分布特点。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农业发展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农产品的图片,如粮食、水果、蔬菜等。
2.提问: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农业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的重要性。
3.引出课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
2.新课教学1.农业的概念和分类1.讲解农业的概念,强调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
2.分类:1.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农作物。
2.林业: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3.畜牧业:饲养牲畜和家禽。
4.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人工养殖水生生物。
2.中国农业的主要部门和分布特点1.种植业:1.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结合中国地形图和气候图进行分析,说明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主要农作物: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棉花、油菜、甘蔗等)。
2.林业:1.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山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RJ上册教案 第4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第1节交通运输 第2课时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第2课时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本课主要讲述了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规律,由于铁路运输是我国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形式,因此教材通过讲解铁路运输使学生对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有初步的了解。
教材通过不同图表展示了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规律和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还有重要的铁路枢纽,使学生对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有初步的认识,还结合当今的形势简单介绍了高速铁路的情况。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政区、地形、河流、资源的基础上学习中国的交通。
学习难度不是太大,但是要形成空间交通运输网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读图分析我国铁路干线分布格局和具体事例设计出合理的出行路线即可。
教学重点: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名称及其分布、我国重要的铁路枢纽名称。
教学难点:设计经济合理的旅游路线。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高速铁路的视频资料,请坐过高铁的学生谈谈体会,激发学生探索我国交通运输的热情,然后转入对我国交通运输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1.同学们阅读教材P 86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由哪些交通运输方式构成?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我国铁路运输网的分布有什么变化? 提示:(1)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构成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铁路里程短,分布零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形成较为完整的铁路运输网络。
改革开放以后,铁路建设速度加快,铁路建设标准逐步提高,高速铁路网正在形成。
2.虽然我国铁路运输有了较大发展,但是在全国分布仍然不平衡,同学们阅读教材P87内容,结合前面学习的我国自然环境的知识,讨论我国铁路运输网的分布特征及原因。
提示:特征:从全国总体情况看,东部地区铁路网密集,西部地区铁路网稀疏。
原因: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经济比较发达,铁路建设早,发展快;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铁路建设晚,发展缓慢。
教师过渡: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可以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两大组。
在铁路干线交会处,多形成重要的铁路枢纽。
【人教版】河南省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河南省八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本章主要讲述中国的经济发展,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工业、服务业、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掌握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政策,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但距离深入理解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政策。
3.理解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和措施。
4.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政策。
3.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和措施。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原理和政策。
3.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素材。
2.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3.准备课堂练习题,以便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2.呈现(10分钟)介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和政策,让学生结合案例,思考如何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分析一下自己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5.拓展(10分钟)讨论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和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在七年级学习了地理的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他们在空间思维、地理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存在差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材包括中国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等内容。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目标1.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获取地理信息,并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
具备一定的地理实验和探究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进行操作。
2.综合思维能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
理解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综合的地理思维。
3.区域认知了解中国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够辨识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人地协调观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地理实践活动,为保护地球家园贡献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和分布。
中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
中国主要农业区和工业区的分布及发展条件。
中国交通运输网络的布局和发展。
2.难点分析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理解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防灾减灾、环境保护等。
五、教学措施1.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加强地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的能力,通过地图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和相互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复习教案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是沪宁杭工业区的核心。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高新技术产业—以电子和信息类产业为“龙头”的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
该产业特点:a.产品具有“高、精、尖”的特点;b.科技投入的含量大c.产品更新换代快5.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多依附于大城市(如北京的中关村--我国首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高新技术产业的结构:沿海地区:以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为依托,侧重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沿边地区:依靠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地理优势,发展贸易导向型产业内地地区:依靠优势资源和工业基础,多发展与国防军工有密切联系的产业二、巩固练习1.长江三角洲地区许多人不在居住的城市工作,每天往返于不同的城市之间,就像生活在一个城市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同城效应”。
据此回答下题。
这种生活方式主要依赖的条件是()A.快捷的交通B.便利的服务C.发达的农业D.丰富的资源2.如图为我国铁路枢纽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铁路线是包兰线 B.②铁路线是京九线C.③城市既是铁路枢纽,又是省会城市 D.④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煤炭工业发达3.高速磁浮列车作为目前速度最快的地面交通工具,它可用于长途运输,在大型枢纽城市之间或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形成高速“走廊”。
关于高速磁浮列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更加方便人们出行B.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需要C.逐步代替高速公路D.促进城市群“同城化”4.在农业生产中利用无人机喷药杀虫越来越普及,此项目技术应用可以①推进农业生态化②加速农业现代化③提高劳动生产效率④减少农药对农民身体的伤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某同学家住农村,春季金色油菜花令人心醉,夏季绿色的稻田一望无际,去年棉花又获得了丰收,该同学可能位于()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三角洲D.东南丘陵6.下列地区农业生产的做法符合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是()A.连云港的沿海滩涂发展海水养殖业B.西北地区开垦草原,利用夏季丰富的光热资源发展种植业C.长江中下游地区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D.东北平原利用肥沃的黑土地种植香蕉7.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A.努力开垦荒地、林地,增加耕地面积 B.增加农产品进口量,满足人们生活需要C.增加农业人口数量,以增加粮食产量 D.建立商品粮基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8.深圳拥有华为、腾讯、中兴等一大批电子信息类企业,各企业研发投入高,这反映了深圳是中国的()A.金融中心 B.国际交往中心 C.商贸中心 D.高新技术产业基地9.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形成的优势条件是()A.矿产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科技力量雄厚 D.劳动力资源丰富10.读图,回答问题。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教案 人教版

第一节交通运输第1课时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知识与技能1.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2.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比较、举例分析,培养分析、归纳、总结地理问题的能力。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正确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重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难点学会按客运、货运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宜的运输方式。
一、导入新课教师:每年寒、暑假或节庆日,不少同学外出旅游,观赏祖国的名山大川,了解各地的民俗风情,既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实在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同学们,你们外出旅游时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呢?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简单总结。
学生:一般选择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教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的“交通运输”。
二、讲授新课教师: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交通运输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交通运输,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感受到它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谈一谈对它的体会。
学生活动: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在班内分别交流。
过渡:每一种交通工具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交通工具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教师:阅读图4.1“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交通工具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学生读图讨论展示说明,教师给予鼓励。
学生:交通运输发展经历了由原来的手提肩扛到牲畜驮运,到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三个阶段。
教师:什么是现代运输?现代主要有哪几种运输方式?学生:现代运输是指使用汽车、火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把人或物从一个地方运输到另一个地方。
主要运输方式有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管道运输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
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教师进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
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