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体温调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机体全部组织中所占的比例,1-α为机体表层组织所占比
例。)
体热平衡
body heat balance
1、产热:
produce heat
2、散热:
scatter heat
人体内化学性产热和物理性散热过程是互 相协调、制约的,两者间的协调、制约作 用受大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产热
➢产热器官:安静时主要为内脏器官,以肝脏
10
1
▪ 寒战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esis): 机体受寒冷刺激时,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 缩运动,其节律为9-11次/分。寒战的特点是屈肌 和伸肌同时收缩,所以基本上不做功,但产热量很 高
▪ 非寒战产热(non- shivering thermogenesis): 又称为代谢产热,通常是由褐色脂肪组织(含有丰 富的线立体)的分解代谢产生的
的能量;
物质 >50%热能
维持体温
代谢
<50%化学能 ATP 热能 体外
体温的测定
体温计(thermometer)的选择:水银体温计、
电子体温计和半导体体温计 ;
测量体温的方法:
直肠温度(36.9℃-37.9℃) 口腔温度(36.7℃-37.7℃) 腋窝温度(36.0℃-37.4℃) 食管温度可作为体核温度的指标 鼓膜温度可作为脑组织温度的指标

clinic

实 验 experiment
体温的正常值
平均值(℃) 标准差 正常范围(95%置信度,℃)
腋窝 口腔 直肠
36.79 37.19 37.47
0.357 0.249 0.251
36.0~~37.4 36.7~~37.7 36.9~~37.9
1030名正常人体温统计
体温的生理变动
▪ 昼夜节律 (circadian rhythm)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body temperature)
能量代谢
概念: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着能量 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机体能量的来源
– 糖:主要的供能物质(提供人体所需能量的70%) – 脂肪:主要的贮能物质
重要的供能物质 – 蛋白质
能量的转移和利用
▪ 发热与中暑的区别:
发热:体温调节功能正常,调定点上移; 中暑:体温调节功能失调。
调定点
体温调节反应
▪ 散热调节反应
• 血管调节反应 ▪ 在炎热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皮肤小动脉舒 张,动-静脉吻合支也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汗腺的 活动增强;四肢的表层静脉也有一定的散热作用 在寒冷环境中: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强,皮肤血管收缩, 皮肤血流量明显减少;同时深部动静脉之间形成热量 的逆流交换系统
▪ 温度感受器(temperature receptor)
• 冷感受器 热感受器
• 外周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外周温度感受器
中枢温度感受器
体温调节中枢
PO/AH(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 area)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体温调节中枢整合的关键部位
主要证据: ▪ 广泛破坏PO/AH区,体温调节的散热和产热反应都将明显减弱或
在环境温度为21℃时人体散热方式及其所占比例
散热方式
百分数(%)
辐射、传导、对流
70
皮肤水分蒸发
14.5
呼吸道水分蒸发
8
呼吸
6
尿、粪
1.5
散热
➢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皮肤散热方式:
• 辐射(radiation);为散热的主要形式
▪ 影响因素 • 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 • 有效的散热面积
• 传导(conduction) • 对流(convection) • 蒸发(evaporation)
• 发汗 • 减少产热量
环境温度10℃
环境温度30℃
▪ 产热调节反应
• 寒战
• 交感神经兴奋或血液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增加
(非寒战产热)
•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
低体温 产 热 量 ( 代 谢 )
恒温适应范围 中 性 温 度 范 围 物理调节
高体温
化学调节范围
冻 死
应低 界温 限适
环境温度
度临 度临 应高 热 下界 上界 界温 死
限温 限温 限适
体温调节的范围
▪ 体核温度(core temperature):机体深部的
温度,是指心、肺、腹腔内脏等;较稳定,各 部位的差异较小;(肝脏温度最高;脑与之接近;
肾、胰腺、十二指肠等略低;直肠温度更低;循环
血液温度可代表内脏器官的平均温度)
体温(body temperature)
—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体温维持:来自物质代谢过程种所释放
食物 O2
热能 生 物 能量 氧 化
ADP C-P
ADP
Pi
CO2、H2O、尿素、尿酸等
肌肉收缩 神经传导 合成代谢 其他
热能 机械功能 贮备能
能量代谢的测定
—是指定量测定机体单位时间所消耗的能量,即 能量代谢率(energy metabolic rate) 直接测热法(direct calorimetry) 间接测热法
– 食物热价 – 食物的氧热价 – 呼吸商(RQ)与非蛋白呼吸商(NPRQ)
代谢率测定结构模式图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个体因素
– 体表面积 – 性别与年龄
生理活动和环境因素
– 睡眠 – 肌肉活动
氧债(oxygen debt)
– 环境温度 –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 精神紧张
其他因素
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
产热活动的调节
▪ 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即激素调节,肾上
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激素:产热迅速增加,维持 时间短;甲状腺素:产热缓慢增加,维持时间长。
▪ 神经调节(neruous regulation):寒冷刺激可通过兴
奋机体的交感神经系统,转而引起肾上腺髓质活动增强, 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产热增加;同 时,寒冷刺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促进下丘脑释 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再刺激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来加强甲状腺的活动。
消失 ▪ 体内各个部位的温度传入信息会聚于PO/AH ▪ PO/AH中温度敏感神经元对温度信息进行整合的型式与整体的体
温调节反应的型式是相似的 ▪ 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对致热源及其他能影响体温的化学物质
的反应型式同这些物质所引起的体温调节反应是相对应的
体温wk.baidu.com定点学说
▪ 调定点(set point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 清晨2~5时最低, 午后2~5时最高; 但波动幅度<1℃
▪ 性 别: 女较男高0.3℃
女性体温随月经周 期呈现节律性波动:
排卵前体温较低 排卵时最低 排卵后体温升高
▪ 年龄
• 新生儿体温不规则(体温调节能力差) • 青少年体温较高 • 老年人体温较低(代谢率降低,活动少)
▪ 情绪和体力活动 ▪ 药物作用 ▪ 季节和地区影响
MST与MBT
▪ 平均皮肤温度(mean skin temperature,MST) Tmst=0.2(T小腿+T大腿)+0.3(T胸+T上臂)
▪ 平均体温(mean body temperature,MBT) Tmbt=α·Tcore+(1-α)·Tmst
(Tcore为深部温度,通常以直肠温度代表,α为机体深部组织
为最,其次为肾脏;运动时主要为骨骼肌
➢人体产热的基本方式
• 基础代谢产热 •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 • 骨骼肌运动
• 寒战产热与非寒战产热
机体安静和活动情况下各器官组织的产热比例
脑 内脏 肌肉 皮肤 其他
占体重的百分比 (%) 2.5 34
56
产热量(%) 安静状态 劳动或运动
16
1
56
3
18
90
7.5
•汗液与血浆的比较 NaCl浓度一般低于血浆;汗液中葡萄糖浓度极
低;乳酸浓度高于血浆;蛋白质的浓度为零
汗腺主要接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
体温调节(thermoregulation)
▪ 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 自主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
基础代谢率(BRM) 基础状态:室温20~25℃、清晨、空腹、 清醒、安静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与表示方法
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
体温及其调节
▪ 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人体外周组
织体温,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等;不稳 定,各部位的差异较大;(一般为头面部较高, 胸腹部次之,四肢末端最低)
√蒸发散热:为外界温度高于体温时机体散热
的唯一方式
➢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不显汗)
• 与汗腺活动无关;持续进行,不形成汗滴
➢可感蒸发(sensible evaporation) (发汗,sweating )
• 汗腺分泌汗液的活动
温热性发汗
精神性发汗 味觉性发汗
• PO/AH区的温度敏感神经元可能是调定点作用的结构基础 • 调定点是机体设定的一个温度值,当体温处于这一温度值 时,热敏神
经元和冷敏神经元的活动处于平衡状态,产热和散热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 解释致热源作用下发热的原因
在致热源的作用下, PO/AH热敏神经元的温度反应阈值升高,而冷 敏神经元的阈值下降,调定点上移。发热开始前先出现畏寒战栗等 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到调定点以上才出现散热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