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分子动理论》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内能和热量

, 减小
转化成了软木塞的 机能械。
合作学习:
问题4:如何求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
热值
焦炭1kg
放出热量(J) 312.0×107
1kg燃料完全燃烧 放出的热量
放出热量(J) 10.284×107
木柴 1kg
收获3、燃料的燃烧:
①燃料的 能化学→ 能。 内
Hale Waihona Puke ②热值q: k1g某种燃料 燃完烧全放出的热量。
和动能 的总分子和势。能
内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等量热水的内能 炽热灯丝的内能比 比冷水的内能大 不亮灯丝的内能大
温度相同大杯 水的内能比小 杯水的内能大
质量相同的滑轮 和木块无法比较 内能
分子总数
内能包含 分子动能
分子势能
影 响 质量越大,分子数越多 影 响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影 响 状态不同,分子力和距离不同
合作学习:
问题1:什么叫内能? 问题2: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 由于运动 具有动能
物体(弹簧) 被拉长或被压缩 具有弹性势能
物体内 所有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具有动能
物体内 所有分子间有作用力并存在距离
具有分子势能
物体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和
物体内能= 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收获1、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物体内 分所子有的
②内能大小与 质量(质量大、、内能大)
温度、(温度高、内能大)
状态(气态内能 >有液关态内。能 > 固态内能)
再次强调一下结论: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 多。
★★同种物质,相同温度,质量 越大,内能越大。
★★★物体的密度、温度、质 量、体积和状态均不同,是无 法比较内能大小。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2

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过程与方法1.回顾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了解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通过对扩散现象的探索、讨论,并借助生活经验,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通过演示和观察分子力模型及对物质三态分子模型的类比,了解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实验、视频资源及类比手段,激发探究物质组成奥秘的兴趣。
2.使学生了解通过能够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并知道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验物理知识的应用性,了解物理学具有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功能。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从某些宏观热现象中推断出其微观本质。
【教学突破】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使学生在观察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提炼出能够印证分子动理论的现象,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
而对于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才表现为引力的理论,比较抽象,可以采用类比磁铁吸引铁钉的演示实验对比认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材料(人类从古到今探索物质组成奥秘的历程、硫酸铜溶液与清水之间的扩散图片、铅与金的扩散图片、机械制造中在金属表面层掺碳、掺硅)、酒精、毛笔、NO2气体、广口瓶、玻璃片、铅柱(分子引力演示器)、刀子、磁铁、铁钉等。
◆学生准备注射器、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批注一、结合分糖块实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糖,然后提出问题:把这块糖分成两半,两个人来分享,是否都有甜的感觉?4个人呢?8个人呢……如此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学生讨论并回答。
点拔:假设在分糖的过程中,每分一次,取一粒加以检测,如果这粒仍具有糖的性质——甜味,就再往下分,假设分到某种程度而取一粒再分时就失去了糖的本质,那么这个最小的颗粒就是糖分子。
九年级物理第一讲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转换法: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可以认为,扩散现象是分子运动的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NO2气体的扩散,肉眼只能看到颜色变化,看不到“分子”在运动。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
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例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空气流动形成风 B.清晨扫地时,可以看到尘埃在空中乱舞C.将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沿途形成一长串墨迹D.将几粒粗盐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成了答案:D【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答案:D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三态:(1)固体:分子间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震动表现为:有体积,有形状,无流动性(2)液体:在某位置振动一段时间后,可能移动到另一个位置附近振动表现为:有体积,无形状,有流动性(3)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几乎为零,分子可以在空间中到处移动表现为:无体积,无形状,有流动性※分子间存在一个平衡距离r0,分子间距离为r0的位置就叫做平衡位置(数量级为10-10m)☆☆☆☆类比法:用弹簧小球类比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0 ,引力=斥力。
②d< r0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0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
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0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例如:气体之间)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注意:1、分子间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不一定哪个力起主要作用,例如:拉伸铁棒时,引力起主要作用;压缩铁棒时,斥力起主要作用。
初中物理教育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1)分子间距离变小时, 表现为引力。
分子力模型
(2)分子间距离变大时,
表现为斥力。 (3)分子间距离非常大时,
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
物质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区别: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状态不同。
(a)固体分子中,分子间 的作用力很大,分子只能在 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b)液体中,分子在某位 置振动一段时间后,可能移 到另一个位置附近振动
9.(2012·成都)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同时注入一 滴墨水,5 s后的现象如图所示,该现象说明( C )
A.只有热水的分子在做热运动 B.热水有内能,冷水没有内能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D.扩散只能在液体中发生,不能在气体、固体中发生
10.下图中,说明了;( D )
A.分子之间有引力 B.分子之间有斥力 C.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之间有间隙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历程
(a)早在春秋战国时 (b)2500年前,古希
期,墨子就提出物体不 腊学者德谟克利特认为
断分割到最小的一点, “世界由无数很小的不
称为“端”
可再分的粒子组成”
(c)1811年,意大利 科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 分子概念,认为分子是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 小微粒
(d)今天,通过电子 显微镜,科学家不仅可 以清晰地看到物质的分 子,还能看到分子更微 小结构
德谟克利特
由于分子运动, 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
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diffusion)。
实验探究 气体扩散现象
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 子上面(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 度),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 相对,两瓶口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 抽掉玻璃板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
九年级物理分子动理论

在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开始 认识到热现象是则物质内部大量微粒 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动理论. 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 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利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 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
一、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
实验:活动4,观察棉线的变化
思考:是什么力把棉线拉到了另一侧?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生活中的物理:打气筒在打 气时,开始时比较好压缩, 这说明了什么?越往后来, 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又 说明了什么?
结论:明分子之间有 引力,而空气不能无限被压缩,说 明分子之间有斥力。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观察与思考
活动1、将墨水滴入水中,观 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铅片
金片 将铅片和金片紧紧压在一起
铅片
金片 五年后
观察与思考
活动2:把水和酒精倒在一块,
观察它们的总体积变化情况。该 实验说明了什么?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生活中的物理:漂在水面上 的两个油滴会自动合到一块 去,猜想:说明了什么? 猜想:分子之间可能有引力
结论: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 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九年级第一讲分子动理论

第一讲、分子动理论知识点一: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1、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2、分子数目多【例1】、1g蔗糖含有个分子,把1g蔗糖放到蓄水的水中,如果蔗糖分子均匀分布到整个水库中,的水中含有多少蔗糖分子?3、分子体积小,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以10-10m来度量。
【例1】目前甲型 H1 N1流感的蔓延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专家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病毒的有效措施。
感染病人咳嗽所产生的有大量病毒的飞沫,会使1 m范围内的其他人吸入而被感染,所以与感染病人近距离接触须戴口罩。
一粒飞沫的直径约为1×10 - 6~5×10 - 6 m(分子直径约为1×10 - 9 m),由此可判断飞沫______分子。
(选填“是”或“不是”)。
要看清分子必须使用1、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 分子的体积很大B 分子只有一个种类C 分子能够用肉眼直接观察D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2、已知9g水中约含有3.01x1022个水分子,估算每个水分子的体积大约为( )A.0.16x10-3 cm3B. 2.99x10-22 cm3C.9.224x10-26 cm3D. 1.49x10-23 cm3二、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1、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例1】下列社会实践中的实例,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2001年武汉市中考题)A.洒水的地面会变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C.扫地时,尘土飞扬 D.房间里放了一篮子苹果,满屋飘香【例2】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空气流动形成风 B.清晨扫地时,可以看到尘埃在空中乱舞C.将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沿途形成一长串墨迹D.将几粒粗盐放入盛有水的杯子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成了【例3】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 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将面粉放在水中搅成浆状B.用来包铅块的纸经过较长时间会变黑C.洒水车向马路上喷水D.冬天湖面上的雾向四处飞散2.下列现象中能够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第一节:分子动理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识别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的实验说明一切分子都在不停作无规则运动,并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2.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演示扩散现象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2. 通过演示“铅块吸引和空气压缩”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选择教师: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2个、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冷水、热水、滴管、墨水、演示分子引力的铅柱2个、中间用弹簧链接的小球。
学生:有水的小烧杯。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引入1: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颗粒组成的。
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投影图片:各种物质在电子显微镜下的形态:水、石头、微生物……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个的水分子组成,我们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这是多么的神奇。
我已经充满好奇心了,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进入物质内部去进行探索发现,你准备好了吗?引入2:【师】当妈妈在厨房里炒菜的时候,我们离得很远但为什么会闻到菜的香味呢?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1.扩散现象图片展示:一粒米和一个分子的对比图。
【师】组成物质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是10-10米,这个长度,人的肉眼是无法看到。
分子动理论教案初中

分子动理论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
2. 使学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1)分子: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质量和体积。
(2)分子运动:分子在空间中的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的相互吸引力或排斥力。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1)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且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随着分子间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子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3. 基本原理讲解: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相互作用等,通过示例或实验进行验证。
4. 生活现象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现象、溶解现象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示例法:通过示例或实验展示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促进师生互动。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分子动理论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 生活现象分析:评估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分子动理论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3. 网络资源:有关分子动理论的图片、视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的世界我们无法观察,但是却能通过实 验,得到分子在运动和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事实,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练一练
1.在花园里散步,可以闻到花的香味,这是扩散现象, 这现象表明 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将一块糖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可以发现糖块在 热水 中溶解较快,这一现象说明 温度越高,分子运 动越剧烈 3.橡皮筋能拉长而不断,说明分子间有 引 力作用;铁棒 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 斥 力存在. 4.”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破镜的接触分子间距离 很大 , 分子间作用力 很小 . 5.把5mL酒精和同体积的水混合后,其总体积 小于 (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10mL,这是因为 分子间有间隙。
比光学显微镜放大倍数高1 000 倍的电子显微镜下的发丝
纳米: 在这个尺度下,我们可以数清楚分子或原子 的个数。 水分子的直径是0.4 nm。
一、物质的构成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 子构成的。
如何了解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 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构成物体的分 子的情况。
电子显微镜下的铝合金易拉罐表面
练一练
7、下列关于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一对平衡力 B.固体分子间只有引力而没有斥力 C.分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变化总是相同的 D.液体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
固体分子间距
液体分子间距
气体分子间距
分子间距决定了分子间的作用力,从而决定 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征。 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就很远,彼此之间几乎 没有相互作用力。
四、分子动理论
1.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物质内 的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 斥力。
2.物理方法小结
20日后
30日后
固体间的扩散现象
长时间堆放煤的墙角 会变黑,用笤帚扫都 扫不干净。
固体、液体、气体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分子热运动 构成物质的分子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观察
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越剧烈。我们把分子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 动。
解释现象:为什么刚炒的热菜比凉菜更容易闻到香味?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实验观察1
实验观察2
实验观察3
是什么力使得两 块铅块结合在一 起?
气体被压缩时都会产生“抵 抗”,要是压缩液体和固体 呢?
测力计的示数为什 么会变大?
实验表明,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2.固体、液体、气体物质的宏观特性和微观描述
电子显微镜下的金分子
分子如此之小,人们通常以10-10 m为单位来量 度分子。
分子到底有多小 将二万个氧分子,一个紧挨一个排成一 串,那么它们的总长度和一根头发丝的直径 差不多。
分子数量有多大
?
在通常的温度和压强下,1cm3的水 中含有大约3.35×1022个水分子,若把这 些水分子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1cm2 面积上可得5000多个水分子!
你了解物质的尺度吗?
光年: 银河系的直径约有100 000光年。
你了解物质的尺度吗?
千米: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约5 200 km,南北约 5 500 km。
米:
姚明的身高是2.26 m。
毫米: 学生刻度尺的最小一格是1 mm。
物质的尺度——欢迎大家来到微观世界!
微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大约是60~80 μ m; 一个细胞的长度大约在10 μm; 光学显微镜分辨力的极限是0.2 μm。
通常情况下,1cm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 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 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事例:
墙
二、分子热运动
实验观察1 气体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 象,叫做扩散。
二、分子热运动
实验观察2
液体扩散现象
10日后
练一练
6.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做 无规则运动的是 ( ) A.堆放煤的墙角和地面,经过一段时间后,里面也 变黑了 B.在水里放点糖,我们用筷子轻轻搅一会儿,水就 变甜了 C.室内扫地时,在阳光下,看见尘土飞扬 D. 在烧瓶里放点高锰酸钾,再对瓶底加热,过一会 儿整瓶都变成了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