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

合集下载

诸葛亮舌战群儒歇后语

诸葛亮舌战群儒歇后语

诸葛亮舌战群儒歇后语
导读:1、诸葛亮舌战群儒——全靠一张嘴;凭嘴;贫嘴更多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
1、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计
2、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3、诸葛亮犯错——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4、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5、隔着门缝看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6、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7、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8、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9、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10、刘备三上卧龙冈——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11、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12、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13、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14、诸葛亮气周瑜——自有妙方
15、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16、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17、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18、诸葛亮舌战群儒——全靠一张嘴;凭嘴;贫嘴。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指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与一群儒士进行辩论的场景。

这个场景发生在蜀国丞相诸葛亮与刘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他面对一群儒士,通过巧妙的辩论和言辞的运用,展现了他的才智和智谋。

原文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场景可以在《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中找到。

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
"诸葛亮见众人不服,便说道,‘吾乃蜀之丞相,岂可无道德之人而治天下乎?夫治天下者,当有仁心、智慧、勇气、行动四者兼备。

吾愿与诸位辩论,以明我蜀国治理之道。

’"
这段原文表达了诸葛亮的自信和决心,他表示自己作为蜀国的丞相,必须具备道德品质来治理天下。

他还提到了治理天下需要具备仁心、智慧、勇气和行动能力这四个方面的素质。

他愿意与众人进行辩论,以展示他治理蜀国的方法和理念。

以上是对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翻译及原文的回答,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是第四十三回的主要情节。

故事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的军队已经南下,刘备和孙权两方面临共同抵抗的强大压力。

为了说服孙权联合对抗曹操,诸葛亮随鲁肃来到东吴,希望能够促成孙刘联盟。

在孙权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时,东吴的一些谋士如张昭、虞翻等人主张投降曹操,认为曹操实力强大,难以抵抗。

他们对诸葛亮进行了一系列责难,试图瓦解他的信心,并通过质疑他的人格和能力来动摇他的立场。

然而,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智谋和口才,逐一反驳了他们的观点。

他用逻辑严密的辩论和历史事实证明曹操并非不可战胜,并且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弱点,提出了孙刘联合作战的可能性。

诸葛亮还运用激将法,巧妙地指出如果孙权选择投降,那么他将失去统治江东的合法性,这使得那些原本主张投降的谋士哑口无言。

最后,经过诸葛亮的唇枪舌剑,孙权和其他一些支持者(如周瑜)被说服,决定与刘备结盟共同抗击曹操,最终在赤壁取得了胜利。

这一事件展示了诸葛亮的机智勇敢和卓越辩才,也表现了他的政治手腕和战略眼光。

诸葛亮舌战群儒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原文1、诸葛亮的舌战群儒诸葛亮·吴班,号“卧龙”,通常称“诸葛亮”,是中国三国时期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的战略家,一位具有无可比拟的政治理念与领导才能的军事大师,鲁肃、周瑜、司马懿与他并称“三英”,又名“卧虎正英”。

诸葛亮曾为了拯救蜀国,使出浑身解数。

他的言谈往往是巧妙极致,精明胜过时人,一句谦虚谨慎的话语,便将群儒给难倒,却又让诸葛亮脱颖而出,并且有了扭转乾坤的力量。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诸葛亮与刘璋的对峙,几番舌战,最终以刘璋败下阵来。

其中最著名的舌战就是诸葛亮与刘璋的舌战,诸葛亮受左慈拜入群儒,得到群儒的称号“龙象仲亲”,但当诸葛亮向刘璋公开自己的想法后,几番交锋,最终以刘璋败下阵来,让诸葛亮博得了满堂彩。

其中,诸葛亮提出“君子有义必赞者也,小人有功必报者也”的理念,让刘璋毫无反驳之词,在这种一辩而倒的形式下,也使诸葛亮进一步增强了在刘璋眼中的形象。

此外,诸葛亮引用传统王令让群儒不敢逆命,他“请教上应之”的方式也让群儒毫无抵抗的余地,可谓是“闻言为命”。

其中,诸葛亮也利用众儒讽刺自己对他们的信任无以复加,指出群儒的是非认知之差,以及社会的批判之力,是的,就是这一切,让诸葛亮把握住了机会,让自己取得了胜利。

2、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就诸葛亮舌战群儒之能力,让群儒毫无反驳之词,有效地让自己取胜,说明了诸葛亮有着高超的德才兼备、无以伦比的直言而坚定的政治思想力量,为他在军事上取得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舌战群儒有助于打消群儒的苛政民灾,提升国民的生活水平。

诸葛亮利用自身才能,不断提出新的、实用的制度,例如《和谐妻荫制度》,在此制度下,对男子出国,可不分种姓而自由娶妻,减少了夫妻之间的压力。

也有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起到了强化蜀国实力的作用。

而诸葛亮舌战群儒以及成就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当时,甚至流传至今日。

他为以后的国家舌战者打开了新的道路,将“舌战群儒”奉作为军事战略的一种手段,而且它也对今天仍然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摘要:
一、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介绍
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具体过程及辩论观点
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历史影响和启示
正文:
【提纲】
一、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介绍
诸葛亮舌战群儒发生在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诸葛亮为了说服东吴的统治者孙权联合抗曹,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与东吴的诸多谋士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这场辩论,堪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著名的辩论之一。

【提纲】
二、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具体过程及辩论观点
在这场辩论中,诸葛亮针对东吴谋士们的疑虑和反对,提出了一系列有力的观点。

他首先分析了曹魏的实力,指出曹操虽然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民心不附。

接着,诸葛亮阐述了蜀汉与东吴联合的必要性,认为只有团结抗曹,才能保国家安宁,民族复兴。

诸葛亮在辩论中,巧妙地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道理,说明用兵之道在于随机应变,不应拘泥于常规。

他还以自己的智谋和才能为例,证明蜀汉有能力和东吴共同抵抗曹操。

在辩论过程中,诸葛亮语言犀利,论证严密,使东吴谋士们无法反驳。

【提纲】
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历史影响和启示
诸葛亮舌战群儒,最终成功地说服了东吴统治者孙权,促使两国联合抗曹,为三国时期的战略格局奠定了基础。

此次辩论,不仅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口才和智慧,更体现了他高超的战略眼光和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的精神。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是要勇于担当,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为国家民族利益奋斗;二是要善于运用智慧,以理服人,化解国家间的矛盾;三是要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综上所述,诸葛亮舌战群儒不仅是一段精彩的历史典故,更是一次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汉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在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谋略,尤其是在舌战群儒的故事中,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口才和智慧。

故事发生在蜀汉建立之初,当时蜀汉政权刚刚建立,内部还存在着一些混乱和不和谐的因素。

诸葛亮作为丞相,面对着来自内部的一些异见和不满,尤其是来自一些儒士的质疑和挑战。

这些儒士自认为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对政治事务也有着自己的见解,因此经常在朝廷上提出一些建议和批评。

有一次,一位儒士在朝廷上公开质疑诸葛亮的决策,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这引起了一些人的共鸣,朝廷上一时间议论纷纷。

诸葛亮淡定地站起来,面对着这些儒士,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口才和智慧。

他首先对这些儒士表示了尊重,称赞他们的学识和见解,然后他一一驳斥了这些儒士提出的观点,用事实和逻辑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辩驳。

他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明白了他的决策是正确的,而这些儒士的观点是错误的。

他没有侮辱或羞辱这些儒士,而是以礼相待,以理服人。

在场的人们无不为诸葛亮的机智和口才所折服,这些儒士也被他的辩驳所说服,纷纷表示认同诸葛亮的决策。

这场舌战群儒的辩论,不仅展现了诸葛亮非凡的口才和智慧,更让人们对他的政治决策和领导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信任。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化解了朝廷上的一场危机,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这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让人们明白了在政治斗争中,口才和智慧同样重要,而诸葛亮正是用这些优秀的品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传奇人物。

诸葛亮舌战群儒

诸葛亮舌战群儒

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故事讲述诸葛亮为联盟孙权抵抗曹操的过程中遭到东吴诸谋士的责难,最后都被诸葛亮一一反驳,哑口无言。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希望对你有帮助。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被追谥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故事版本一: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

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

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

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

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

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

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

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翻译及原文
摘要:
1.诸葛亮舌战群儒的背景和起因
2.诸葛亮与群儒的主要辩论内容
3.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结果和影响
正文: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次著名的辩论,以一敌众,成功地说服了东吴的群儒,使得蜀汉与东吴结成联盟,共同抵抗曹魏。

在这次辩论中,诸葛亮面对东吴的众多儒者,展现出了卓越的口才和博大的学识。

他首先阐述了蜀汉与东吴结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接着对群儒提出的各种质疑和难题进行了有力的反驳。

在辩论过程中,诸葛亮旁征博引,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运用机智和才智,让群儒心悦诚服。

诸葛亮与群儒的主要辩论内容包括:蜀汉与东吴的地缘政治关系、蜀汉政权的政治合法性、蜀汉与东吴的经济互补性以及双方在对抗曹魏方面的共同利益。

诸葛亮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使群儒认识到蜀汉与东吴结盟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结果是,东吴的群儒被他的才智和辩才所折服,纷纷表示支持蜀汉与东吴结盟。

这场辩论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蜀汉与东吴的联合抗曹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第41~50回情节概述——赤壁之战,孙刘结盟, 曹操惨败。
这一部分的中心是赤壁之战。曹操挥师南下, 孙权与刘备结盟,在赤壁与曹操展开了大战,最 后曹操惨败。在这场斗争中,诸葛亮和周瑜一直 是最出彩的人物,二人之间斗智斗勇,奇计百出, 最后二人同心定火攻之计,终于打败强敌,取得 胜利。
3.刘备军团的崛起,三足鼎立形成(51~73)
26
看课文思考: 诸葛亮与孙权共进行了几场辩论? 每场辩论双方各采取了怎样的辩论技巧?
27
写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这次论辩中,诸葛 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 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 据此,这次论辩可以 分为七个小场次。
28
论辩的焦点是什么?
29
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 违”?
30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 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
这一部分以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扩展地盘为主 要故事。首先是与孙权争荆州。赤壁之战后,刘备 乘机占领了荆州,为了夺回荆州,孙权、周瑜设下 美人计,刘备到江东娶亲,诸葛亮三气周瑜,结果 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接着刘备又与刘璋争夺 益州,与曹操争夺汉中,都取得了胜利。接着,刘 备进位“汉中王”。刘备军团真正崛起。
• 马跃檀溪 走马荐诸葛 三顾茅庐 火烧新野
• 徐庶进曹营 火烧博望坡 舌战群儒 群英会 • 赤壁之战 携民渡江 大战长坂坡 大闹长坂坡 • 苦肉计 草船借箭 庞统连环计 曹操横槊赋诗 • 孔明取南郡 战长沙收黄忠 甘露寺 三气周瑜 • 曹操反西凉 张松献图 孔明取成都 单刀赴会 • 濡须之战 黄忠定军山 刘备借荆州 锦囊妙计 • 卧龙吊丧 凤雏理事 割须弃袍 赵云截江夺阿斗 • 庞统之死 张飞义释严颜 曹操平汉中 得陇望蜀 • 智取瓦口隘 杨修之死 汉中争夺战 水淹七军 • 走麦城 兄弟争王 刘备征吴 火烧连营
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演义》、 《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 义》等。戏剧作品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3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它在 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根据陈寿《三国志》 和裴松之注以及元代评话、杂剧等资料编 写而成。
第20-33回情节概述——袁术、袁绍军团的覆灭。
主要写曹操与袁绍的斗争,高潮是官渡之战。著名故事: 煮酒论英雄、祢衡击鼓骂曹、许田打围等,突出了曹操的 奸雄形象。关云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也 是精彩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关羽的形象。
第34~40回情节概述——刘表军团的覆灭。
主要写刘表病逝和孔明出山。刘备投靠刘表,受蔡氏的陷 害。三顾茅庐之后,得到了诸葛亮的辅佐。刘表死后,刘 琮立,曹军至,刘琮降。孔明火攻两败曹军,最后刘备退 驻江夏。
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 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 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 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 张昭如何“杀”呢?
31
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 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 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 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 的武将。
23
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取得一 些胜利,却仍面临灭顶之灾。
孙权占据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 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孙权本人则既不 愿降曹,又恐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 观望。
24
为抵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 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处探听情况。
5.诸葛亮南征北战,孔明病逝(86~104)
这一部分主要写诸葛亮南征北战。诸葛亮渡泸水, 七擒孟获,取得了“攻心”的胜利,解除了后顾之 忧。然后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病死于五 丈原。这一段主要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一 些以诸葛亮为主要角色的脍炙人口的故事。
曹丕用司马懿之计,联合南蛮孟获、东吴孙权进攻蜀汉——诸 葛亮击退了来犯之敌——孔明派邓芝结好东吴——吴蜀通好—— 诸葛亮率军南征孟获——七擒七纵孟获,以德服人,稳定蜀汉 后方——曹丕病死——曹睿即位——诸葛亮采用马谡之离间计— —司马懿被削职回乡——诸葛亮发兵汉中——出祁山——曹睿启 用司马懿——夺新城斩孟达——进攻街亭——马谡守街亭,不听 王平规劝,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空城计弹琴退敌——诸葛 亮挥泪斩马谡,上表自贬——诸葛亮四出祁山,未有进展—— 孙权武昌称帝——诸葛亮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马运送粮草—— 以木牛流马诱司马懿入上方谷——雷炸火烧曹军,遇大雨,司 马懿父子死里逃生——司马懿坚守不战——诸葛亮积劳成疾, 吐血不止,授书于姜维,病逝五丈原——姜维遵照孔明遗嘱, 以木雕为诸葛亮像坐于车中,吓退司马懿
情节脉络
周瑜攻曹仁,被射中左肋——刘备先后攻下南郡、襄阳、荆 州——刘备占据荆州——一气周瑜——鲁肃来讨荆州,刘备答 应取西川后归还——周瑜出美人计——赵云陪同刘备往南徐— —同孙权之妹孙尚香成亲——孔明让孙夫人陪同刘备江边祭祀, 趁机逃回荆州——二气周瑜,周瑜大怒,想用“假途灭虢”之 计取荆州——孔明将计就计,大败周瑜——三气周瑜,周瑜病 逝——孙权任鲁肃为都督——庞统弃吴投刘,被任命为副军 师——得张松西川地图——刘备以助刘璋为名,进兵西川,出 师不利折庞统——孔明起兵增援,嘱托关羽东联孙权、北拒曹 操——张飞所向披靡——打开入川门户——刘备攻入西川——占 领益州——刘备攻取汉中——黄忠攻克定军山——斩杀夏侯 渊——曹操自率大军来争,被杀退——刘备自立为汉中王
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 的诸葛亮早就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 合。在征得刘备同意后,随鲁肃到柴桑劝说孙权。
25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 而与江东主降派进行的一次论辩。
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抗曹还是降曹。江东诸儒为 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 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
诸葛亮你自比管、乐毅,称自己是文武双全的杰 出人才,这是自吹自擂。
诸葛亮将如何对付?
32
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 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 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
张昭理会了吗
33
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 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 “是何主见”?
4
二、《三国演义》简介及故事回顾
小说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 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给人民 带来的苦难;成功地塑造了曹操、 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典型 形象,对智慧和勇武精神作了出色 的描写,积累了古代政治、军事斗 争的知识和经验,展现了波澜壮阔 的社会生活画面。
5
1.曹操军团的崛起与强盛(1~40回)
重要情节
桃园结义 董卓进京 捉放曹 三英战吕布
跨江击刘表 凤仪亭连环计 李傕、郭
汜犯长安 误杀吕伯奢 曹瞞计诈叔父 曹操献刀 怒鞭督邮 吕布投董卓 温酒斩华雄 三让徐州 李郭交兵 孙策与孙权 辕门射戟 曹操战宛城 吕布白门楼 典韦之死 割发代首 拔矢啖睛 青梅煮酒论英雄 吉平下毒 白马坡战文颜 千里走单骑 战官渡 曹操定四州 击鼓骂曹 关公约三事 许攸问粮 身在曹营心在汉 计夺冀州 刘备之“髀肉复生”
4.蜀吴争斗,吴胜蜀败,刘备病逝。(74~85)
这一部分主要是吴蜀之间的斗争。吕蒙白衣渡 江,夺回了荆州,杀了关羽,吴蜀绝交。
曹操病死,曹丕称帝 刘备称帝,张飞遇害 刘备为关张二人报仇,陆逊火烧连营,刘备惨败
病死,白帝托孤。
孙权索荆州——关羽拒绝——曹操用司马懿之计,联合孙权合 击关羽,关羽被射伤,华佗刮骨疗毒——关羽水淹七军——攻 取樊城——吕蒙白衣渡江——夜袭荆州,关羽大败——退守麦 城,劝降不从,弃麦城撤退,路遇伏兵被擒——孙权斩关羽首 级,派人送与与曹操,曹厚葬关羽——曹操杀华佗——曹操病 死——曹丕继位,逼献帝退位,自称大魏皇帝——刘备于成都 称帝——刘为关报仇,率兵七十万攻东吴。张飞被杀,首级被 割献与东吴——刘备进攻东吴,七百余里结四十余寨——黄忠 中箭身亡——刘备攻猇亭——剐东吴降将——孙权任命陆逊为 大都督——陆逊坚守等待时机——刘备移寨于山谷树林中避 暑——陆逊夜里借东南风放火,尽烧连营七百里蜀军——刘备 败走入白帝城,染病不起——诸葛亮赶来,刘备托以后事—— 刘备病逝——诸葛亮立刘禅为帝
第10~19回情节概述——吕布军团的覆灭。
曹操建“青州军” ,报父仇讨徐州——刘备借兵救陶谦— —陶谦三让徐州——曹吕交战——吕布败逃——曹操应诏 辅佐王室——迁都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封刘备为 徐州牧——命刘杀吕,刘备不忍——刘备讨伐袁术——吕 布袭取徐州——袁术起兵攻刘备——吕布辕门射戟——刘 吕相斗——刘备投奔曹操——曹操战宛城——折典韦死曹 昂——征讨袁术大胜——曹刘联合备攻吕布——陈登父子 暗通曹操——吕布中计,徐州失守——吕布兵退下邳,军 心涣散——吕布被擒——吕布恳请刘备说情——刘备劝说 曹操杀掉吕布——吕布大骂刘备——曹操白门楼缢死吕布
第1~9回情节概述——董卓军团的覆灭。
故事开始,主要写董卓军团的崛起与覆灭。东汉末年朝纲松 弛,宦官当权,人心思乱,黄巾起义爆发,群雄登场。董卓 进入洛阳,专横乱国,各路诸侯起兵讨伐,最后王允设连环 计除掉董卓。曹操、袁绍、刘备、孙坚、吕布等重要人物纷 纷亮相。
情节脉络
宦官当权,黄巾起义——刘关张从军——汉灵帝死,少帝 继位——外戚何进与十常侍争权——西凉刺史董卓趁 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 权朝野。曹操谋刺董卓,事败出逃——十八路诸候联合 讨伐董卓——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董卓 战败,火烧洛阳,迁都长安——孙坚得玉玺,率军返 回江东——曹操与袁绍发生矛盾,盟军瓦解——军阀 混战——袁绍攻公孙瓒——赵云救公孙瓒——孙坚攻 荆州刘表——孙坚被刘军乱箭射死——司徒王允设连 环计、离间计,吕布杀董卓——董卓部将反攻——杀 王允全家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 这一 回的内容,在《三国演义》中颇 为特殊,即诸葛亮为联合孙权、共拒 曹操,奉命出使东吴劝说孙权,与东 吴的主降派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