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冠心病护理论文范文发表(2)

冠心病护理论文范文发表(2)冠心病护理论文范文发表篇2试谈冠心病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采用优质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效果。
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1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均分为观察、对照两组,并分别对其行常规护理及优质护理的措施,对比观察行优质护理措施在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在焦虑及护理满意度方面比较,采用优质护理的观察组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少。
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措施在冠心病患者的护理中,其疗效较好,且能提高满意度,满足患者的需求,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应用研究;常规护理;优质护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中冠心病呈上升的趋势,病情多样,导致患者的血脂异常或血栓,从而病情加重,严重者甚至出现死亡。
当患者患有冠心病时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从而易引起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其治疗的效果,使其预后不佳。
目前,因在医学技术的发展下,尤其是优质护理的不断发展,优质护理在此类疾病护理中被广泛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的42例冠心病患者均为2011年2月~2013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对象,将所有患者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49~79岁,平均(60.15±7.56)岁;对照组男6例,女15例,年龄55~81岁,平均(65.25±9.75)岁;所有患者中有15例心肌梗塞、18例心绞痛与9例无症状心肌缺血。
所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为冠心病,另并将有急性心肌梗死者、精神疾病患者、认知障碍者均排除;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临床表现均无存在差异。
1.2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吸氧、利尿、纠正心律失常等治疗。
对照组:在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本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优质护理,具体有以下几点:①患者在入院后对陌生的新环境可能会有恐惧、焦虑的心理,护理人员应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入院的情况,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严重的患者,可延迟告诉其实际病情,以能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并给予同情和关心,以能提高医护依从性。
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与护理体会

冠心病患者心理特征分析与护理体会护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运用心理学知识护理病人,在生物护理过程中,探索病人心理变化规律,选用最佳护理措施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以调节病人心理状态,使其早日康复。
本文以我院自2010年以来,12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01例,女性19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6岁,其中心理特征明显者70例。
现将其心理分析、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冠心病心理分析与护理根据临床观察,将70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归纳以下三类:1.1焦虑恐惧心理:该型患者共34例,占48.6%。
此类病人由于长期治疗效果不佳,自觉症状明显,如胸闷,心前区不适和心绞痛频频发作,或病人对治疗丧失信心,或看到同类病人的死亡而感到预后严重。
由于上述种种情况,均可导致病人焦虑不安,病人焦虑心理的发展又可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自身体验阈值,从而夸大了对疾病的感受,使病人产生无惧心理。
其表现为烦躁不安,对周围人与物十分淡漠,对原来喜欢参加的文娱活动也索然不味。
针对本型心理特点,护理人员应设法安定患者情绪,对患者高度同情、理解和帮助,态度诚恳和蔼,关心他的起居,对他的要求尽理给予满足,使他们感到护理人员随时都在关心他的健康,消除患者种种疑虑,并应用典型病例向病人说明冠心病的良好预后以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处理各种紧急情况时,护理人员的态度应镇静自若,成熟教练,以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
例1:关**,男,69岁,患冠心病已27年,合并糖尿病和脑血栓后遗症。
由于久治不逾,再加上二次脑血栓,使其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同时也非常恐惧。
入院近一个月,病情未见好转,情绪变得异常急躁,医护人员的所作所为只要不顺他意,就发脾气,由于病情需要反复查尿糖,开始时还配合,后来索性拒查,当问到他时,他不耐烦地回答,查不查都一样,反正好不了。
冠心病患者身心护理论文

浅谈冠心病患者的身心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5-0140-02【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已成为波及全球,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冠心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物控制病情外,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反应护理要点1 冠心病发生的原因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
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型或动力型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
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病与长期或强烈的应激有关。
从心理学角度看,应激是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
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归纳为: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大量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陈代谢增高。
这是机体的保护反应。
但持久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使机体内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产生持久而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内脏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痉挛、血压持续升高、心跳过速、心脏负荷过重等,均为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诱因。
2 针对冠心病的主要特点所采取的护理措施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经多年临床观察,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
我们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在实施治疗护理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心理护理。
(1).通过收集患者健康问题,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
( 2).确定健康教育方式,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
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司与讨论相结合;示教与现身说法相结合。
冠心病患者如何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如何心理护理冠心病作为一种临床尤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偏高,约有75%的冠心病患者会存在高血压并发症,如果病人血压持续上升,则会导致动脉硬化,对病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人体毛细血管狭窄甚至发生闭塞,患者会出现冠状循环障碍,心肌氧气供需不平衡,引发心肌缺血或坏死。
冠心病不仅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而且容易引发心理疾病,然而引发冠心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原因比较多,比方说,社会心理应激、情绪波动大、精神高度紧张等,通过临床观察,冠心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表现主要是忧虑、恐惧、焦虑、否认、角色紊乱等。
医护人员应根据各种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护理与心理护理,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因此,如何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成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内容。
一、焦虑的心理护理初次发生冠心病的患者大多会出现焦虑情绪,有可能会将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从而出现不良预后或并发症。
初次发生冠心病的患者时常因为疾病是否可以治愈的问题产生焦虑心理,再加上,很多冠心病患者具有心率失常的现象,当心率失常发生频率增加,患者会出现心神不宁、焦虑不安、难以入眠,导致患者的焦虑程度不断增加,进而影响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针对此情况,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个性全方位了解,然后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和个性,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冠心病知识的宣教,让患者深入了解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积极配合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
另外,还要耐心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患者将情绪稳定,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二、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当患者出现再发性心肌梗死以及心衰反复出现时,相应的药物治疗效果下降,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总认为自己的身体出现不适,长时间如此,冠心病患者心理会呈现出抑郁、悲观等。
冠心病的夜间发作的几率比较高,而且冠心病症状会加重,导致患者每到晚上就会出现精神紧张,还有一些患者看到各种急救情况和抢救仪器会出现精神紧张的情绪,导致患者治疗配合度有所下降,降低冠心病治疗效果。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225-01现代社会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的人数日趋上升,全社会已经关注到这一点,对此也开展了一系列的预防疾病的工作。
可往往有许多患者在生理的同时,在心理上也存在许多问题。
心理问题不解决,将大大影响疾病的康复。
冠心病病人的承受能力差,一旦确诊,多数病人不能接受事实,因此对其心理护理也尤为重要。
1 冠心病患者较常见的心理特征:1.1 焦虑与恐惧: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就会联想到疾病经久不愈需长期治疗,从而导致沮丧、不安等情绪。
若对疾病防治不当,反复多次住院后,患者难于坚持工作,打破日常生活规律,家庭关系紧张,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交活动带来诸多影响。
这会使患者适应能力差,饮食起居、休息睡眠受到扰乱,抵抗力下降,情绪加重的还会出现肌肉紧张、出汗、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上升等情况1.2 依赖性增加:冠心病患者病情发作时,往往有濒死感。
在恢复期时患者仍有害怕死亡。
因此他们会变得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犹豫不决、畏缩不前,在受到亲人和周围人的照顾时,会有意无意地变得软弱无力,对事物无主见,被动性增加,事事都要依赖别人。
1.3 主观感觉异常:冠心病患者在过分注意躯体的变化时,会整日诉说心慌、胸闷、胸痛、会听到自己心跳节奏加快、呼吸困难,在安静时更为严重,他们始终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不利于健康的恢复。
1.4 悲观与抑郁:冠心病患者急性期时需绝对卧床休息,恢复期也应增加休息,避免劳累。
这时使他们丧失劳动力,有的甚至生活无法自理,病人情绪往往变得异常悲观,可表现为言寡行孤、厌恶社交、抑郁苦闷,对工作失去信心,对生活缺乏乐趣。
1.5 抗药心理:冠心病患者一般需长期服药,某些药物副反应大,病人故而产生惧怕心理,干脆拒绝服用或偷偷扔掉,延误疾病的治疗。
2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我们因人而异,展开了个性化心理护理。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 病 例 资料
患者男性 ,3 ,因左 侧腹 部不适 2年 ,着凉 后 ,左 0岁 腰部疼痛 ,最近症状加重入 院。 查体 :病人一般 状态 良好 ,心肺 功能 正 常,无血 尿及 脓尿 ,无尿路刺激征 ,左脊肋饱满 ,叩击 痛 (+) 。B超检 查左 肾增 大 ,肾盂 分离 直 径 7 7m,肾皮质 变 薄。 肾盂 分 .c 泌造影 ,左 肾盂 、肾盏扩 张积 水功 能不全 。实验 室检查 正 常范 围。临 床 诊 断 ,肾 盂 积 水 ( 度 ) 重 。行 “ 肾盂 成 形 术” 。其特点 ,上腹部横切 口切 除豆大的肾盂 ,双猪 尾导管 做桥式支架 ,肾盂输 尿管 吻合 ,肾周 放 花瓣 胶 管 引流 ,膀 胱放气囊导尿 管 。术后 4天拔 出 肾周引 流管 ,术 后 8天拆 线 ,1 天拔 出气囊导尿管 ,2 天在 膀胱镜下 取出双 猪尾导 O 1 管 ,术后经过平稳 ,2 5天痊 愈 出院。术后 随访 2个月 肾盂 分泌造影 ,双 肾肾盏 、痛盂输尿管显影清楚 ,形态 正常。 2 术后 护理 2 1 常规护理 密切 观察 患者血压 、脉搏 、体 温、呼吸等 . 生命体征 ,前 6小时 内,每 3 0分钟测量一次 ,2 时后 给 4小 予 Ⅱ级护理 ,血压 :收缩压低于 9 mm g 0 H ,脉搏超过 10次 2 / ,为 内出血 ,需 急诊处 理 。体 温超过 3 .  ̄ 分 76C,3天 内为 术后反应 ,其 中包括双猪尾 导管 ,引流管 、气 囊导管 置人 , 手术刺激 ,输血 、输液 等反应 ,除对 症处 置外 ,还要 给患 者及家属讲解有关 医学方 面的知识 ,消除疑 虑和紧 张心理 ; 3天后 发热应 考 虑残腔 、泼尿 系统 感染 ,尤其 双猪 尾 导管 放置时间长 ,常规应用抗生素 ,进食 后多饮水 并全力 补液 , 并注意置管周 围皮 肤 的清洁情 况 。每天 消毒 换药一 次 ,连
冠心病病人心理弹性及其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冠心病病人心理弹性及其护理干预研究进展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肌机能障碍或器质性病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自身情绪、大量饮酒吸烟等,对于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患者而言更容易出现冠心病,其会有气促、胸痛、心悸等症状,受较多因素影响患者会有多种不良情绪,若不能正确的应对就会降低治疗的依从性,影响病情的控制,针对此应予以其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改善其心理状态,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心理弹性概念心理弹性是多维度、多侧面概念,目前其主要有特质论、结果论、过程论三种代表性定义。
特质论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逆境、压力中成功应以达到积极适应的一类稳定特质及能力。
结果论是心理弹性在面对逆境、压力时可快速复原,社会功能不会受到任何损伤且还能较好的发展良好行为。
过程论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不利条件及内外部因素互相作用下的动态发展过程。
综合以上概念APA将心理弹性可定义为个体在面对悲剧、逆境或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就是在面对困难时可快速恢复,成功应对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心理弹性与冠心病联系冠心病的发生与较多因素有关,如人口老龄化、饮食结构、社会压力等,在多种因素影响下该病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增加,预计2020-2029年冠脉事件会增加69%,有超过340万人会因冠心病而死亡。
冠心病发病机制和较多因素相关,其是一种身心疾病,发展和心理弹性基本轴线有关,冠心病对病人是一个应激事件,患者会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如恐惧、焦虑、悲观等,其会以消极、逃避的方式应对,打破个体内部原有身心平衡,是心理弹性中的压力、逆境。
冠心病患者康复过程就是其自身心理弹性发展适应的过程。
在患者面临逆境、压力时,心理弹性会使机体启动心理适应能力、免疫功能等用以抵御压力。
3、护理干预心脏康复训练干预。
控制冠心病的发展对病人心理弹性的提高尤为关键。
心脏康复是一项全面且持续性的医疗服务,在缓解疾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的同时也能降低其住院率,减少猝死的风险,其主要内容有规律用药、饮食疗法、运动疗法等。
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实践论文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实践【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理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00例,分组就常规护理(观察组)与心护理干预(观察组)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焦虑抑郁程度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心内科护理方案,观察组在应用常规方案的同时,加强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健康指导依据患者个体类型,对心理护理方案行个性化制订,护理人员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主动同患者沟通,缓解其紧张情绪,增强信任。
就患者主诉耐心倾听,针对性劝告、安慰、鼓励、疏导、解释等。
使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合理需要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就冠心病基础知识、诊疗方法、注意事项进行简要讲解,并介绍同类型预后良好的病例,以消除患者负性情绪,保持乐观心情,提高配合依从性[2]。
1.2.2 环境干预营养温馨、安静的病房环境,避免声音嘈杂,物品需有序摆放,加强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感官系统的调节,使患者在整洁、有序、规范的环境稳定情绪,平复入院前失望、急躁、痛苦、焦虑、恐惧心情。
维持心率、心压在正常水平,为疾病康复创造条件。
1.2.3 心理支持积极开展不定期访视工作,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加强护患交流,就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方法等进行讲明,以防控不良事件发生。
患者家属的配合和理解为重要的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这一,护理人员需与家属取得配合,使其知晓自身言行的好坏直接对患者心理及治疗造成直接影响,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可开办心理门诊,行针对性疏导。
1.2.4 音乐疗法干预音乐为一种物理能量,物理能量的适度应用可提高多种病症患者心理、生理健康水平,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出现共振和谐现象,提高社交能力、认知能力,对精神和躯体痛苦加以缓解。
可了解患者的喜好,播放喜欢的音乐,但音量需<60分贝,以缓解情绪。
1.2.5 渐进性肌肉放松疗法干预可依据练习程序,将全身肌肉有意识的逐步放松和绷紧,以减轻负性情绪、降低应激水平,促使生理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进而提高整体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心病病人心理护理论文
【关键词】冠心病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冠心病已成为波及全球的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冠心病患者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对冠心病患者的护理除常用的药物控制病情外,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心理反应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
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固定型(粥样硬化)或动力型(血管痉挛)狭窄或阻塞,发生冠状循环障碍,引起心肌氧供需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缺血或坏死的一种心脏病[1]。
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冠心病的发病与长期或强烈的应激有关。
从心理学角度看,应激是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
在应激状态下,机体产生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归纳为:交感神经活动加强,肾上腺髓质分泌的儿茶酚胺大量增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呼吸频率增快,心跳加速,新陈代谢增高。
这是机体的保护反应。
但持久或过度的应激反应,不但可使机体内部的能量耗竭,而且可产生持久而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从而产生相应的内脏器质性病变,如冠状动脉痉挛、血压持续升高、心跳过速、心脏负荷过重等,均为冠心病的发生提供了诱因[3]。
1心理反应
冠心病患者在知道自己得了冠心病之后,心理反应是复杂多样的。
大部分患者考虑到患病后给工作、经济、家庭、社会活动带来影响,因此表现出情绪低落、灰心丧气、孤独、焦虑、失望等心理反应。
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由于掌握冠心病有关知识较多,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不安。
还有就是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或是在单位较受领导器重的人,患病后由于活动范围、社交圈子缩小,丧失了一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并需要耗费一定的医疗费用,给事业、前途等方面均带来损失,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他们会经常表现出唉声叹气的样子,或过多的自责,或怨天尤人[2]。
也有的人满不在乎,认为医护人员危言耸听夸大其词。
心理学研究证实,心理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很大关系。
其心理个性特征表现为两种,其一是外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为有雄心壮志,抱负很
大,竞争心很强,为工作成就而努力奋斗,敢于承担责任,办事效率高,反应灵敏,常常感到时间不够,有压力,缺乏耐心,活动迅速等。
其二是内向不稳定型,他们表现思想情感不易暴露,常常逃避矛盾,过于自我保护,比较固执、耿直、多疑、自卑及有不安全感等。
这两种性格都伴有特殊嗜好,如大量吸烟、喝酒、爱吃甜食、食量偏大等。
虽然这两种性格的病人个性表现不一样,但这两种个性特征的人,都易使病人处于受威胁状态。
也就是他们常常处于紧张状态,长期下去就成为高血压及冠心病的诱因[4]。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的类型,医学家们经过临床调查发现,在心肌梗死病人中,普遍都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障碍[3]:忧虑、空虚感、伤感的情绪、急躁,对任何琐事都耿耿于怀、遇事好动感情、易激动。
沮丧、焦虑和失去信心,将疾病视为“不治之症”,拒绝与医护人员合作。
对自的前途悲观失望,顾虑重重,以至于生活变的没有规律,甚至对自己的一些不良嗜好不去主动节制,整天混日子。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崔玉华说,医学研究早就发现,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后常常会出现抑郁情绪。
因此,患者及家属不能将心肌梗死后的情绪低落视为正常现象。
积极治疗与心肌梗死并存的抑郁情绪,不但能改善患者情绪,还可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我国医学家很早以前就曾经指出“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表述了心理和健康的关系。
现代医学进一步表明,不少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的心理状态有关。
因此,要减少高血压、冠心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入手,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这对健康是有好处的。
2护理措施
2.1要和蔼对待病人护士要和蔼地对待病人,责任护士作自我介绍,给予亲切感,介绍病室环境给予安全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冠心病的健康指导,从疾病的发病诱因、休息、饮食、运动量等方面进行指导,这样不仅配合了治疗,也调整了病人的情绪,使病人有一种被重视感。
2.2要随时掌握病人心理状态护理工作者,要随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以利于及时的调整,用劝导、启发、同情、支持、消除顾虑等方法,对帮助病人认识问题,改善环境,提高信心,促进健康是很重要的。
2.3以下是几种帮助病人舒缓情绪的方法放松疗法:鼓励病人通过学习书法、雕刻、绘画、种花草、养鱼鸟或者看喜剧、听相声及轻音乐、学气功等方法,达
到怡养心情,松弛的目的。
疏泄疗法:教给病人学会疏泄,当焦虑、愤怒时,找知心的人倾诉、宣泄使心情变得平静安定,达到心身平衡。
移情疗法:指导病人学习或培养情趣,如学钓鱼、织毛衣等,当心情抑郁或焦虑时,钓鱼、织毛衣等使病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感兴趣方面,以抑制原来的心理障碍。
2.4护士应指导病人调整心理状态,尽量做到[2]遇到麻烦先回避一下,待冷静后再处理,要想得开,善于安慰自己。
遇到愤怒情绪时,要学会减轻自己怒气的方法,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让步可学习绘画、写诗、做文章来陶冶情操,经常听听轻音乐,或者把烦心事向朋友或家人讲出来。
2.5合理安排生活工作制度学会合理安排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工作制度,做到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态度。
总之,护理工作者应帮助冠心病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从而减少和避免病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内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46.
[2]李富生.冠心病调养与护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范利.心肌梗死防止200问[M].金盾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