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范文5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使至塞上》是八年级上册的课文,这是一首边塞诗,作者王维,字摩洁,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多才多艺,诗话书乐无不精通。
对于古诗的学习,最基本的是朗读,在朗读中识字、理解、品味、积累、运用,并能够初步掌握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为以后学习诗歌打下基础。
初读,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再读要理解诗歌的大意;三读要理解诗歌蕴含的情感。
在学习时还要注意和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相结合。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注重了以下四个方面:一、注重朗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朗读是第一要素,诗歌的教学也不例外。
在导入新课后我采用了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进行朗读练习。
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诗意,体味感情。
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之后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欣赏诗的美。
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与诗人产生了共鸣,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注重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只有对关键词句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加以解释,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注重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是课堂的主旋律。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默写诗歌、翻译诗歌、思考问题等;合作学习如:小组探究问题、小组分工朗读等;活动学习如: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等。
在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古诗的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把握诗意理解诗人的情感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朗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
在本首诗的教学中我注重这些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本首诗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诗人的介绍还不够全面;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时对个别词句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意境美时还不够到位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使至塞上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的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三、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带读。
四、理解诗意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
个读+集体朗读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
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
次年贬荆州长史。
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
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反思

引导学生快速进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境。
有待改进之处
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 不能“赏”出亮点, “赏”
出水平, 导致气氛不够活跃, 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诗句领悟
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 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 然后解疑, 相信
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其他
1
诗
教学反思
教学主题
《使至塞上》
教学实施效果评述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 我是按照“读
——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首诗进行较为顺利, 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 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 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范文(2篇)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范文日积月累中,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绝句。
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展示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新教材中,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___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里馆》等。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王维是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的唐代诗人。
他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他多才多艺,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
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新教材的日积月累中,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
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
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
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
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
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您不妨一试!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范文(2)教学反思是一种反思过去的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不足,或许是因为学生的情况,或者是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什么原因,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我可以发现问题的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使至塞上》的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使至塞上》是王维的一首边塞诗。
在了解诗人生平及写作背景后,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情感埋下伏笔。
紧接着在自学自研环节,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方式,解决了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音和义。
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后,完成对诗意的初步理解。
在合作探究环节我主要针对颈联和作者情感变化来进行赏析。
在揣摩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语言特点时,先再现画面,让学生动手自己描画出颈联内容,领悟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让学生从绘画的角度——构图、色彩、线条,去欣赏并描述其画面美。
进一步体会诗歌意境,感悟“大”、“孤”、“直”、“长”、“圆”字的妙处,明晰这句话美在哪里。
最后体悟诗人情感,而这种情感较复杂。
诗人在遭到排挤贬弃后,一路风尘仆仆地出使边塞,内心激愤抑郁。
看到飘飞的蓬草和北归的大雁,想起了自己远离故土,此刻的孤独、寂寞、怅然之心油然而生;在看到大漠壮阔、雄浑的景观后,心境变得豁达起来,涌动着壮美、豪迈的诗情。
又在萧关遇到侦察兵,得知将士们仍在前线守卫边疆,诗人的豪情壮志重新激发。
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再次诵读诗歌,把情感融会贯通。
最后,在吟唱这首经典诗歌时,气氛达到高潮。
虽然自己的讲课没有神来之笔,但同学们的精彩表现让我很感动。
在反思自己授课过程中,遗憾太多,总感觉自己的发挥不够好。
但总体来说,学习目标基本达成,课堂气氛很活跃,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积累古诗文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更深,记忆更牢,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
总之,这堂课从备课到磨课到最后展示,过程曲折又艰辛。
除了我自己的个人努力外,更离不开我们整个团队的智慧和合作。
我通过这次活动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积累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关怀。
我知道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追求无止境。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钻研教材教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使自己教得轻松,让学生学有所获。
古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古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以下是对其教学的一些反思:
整体感知环节设计: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以及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对《使至塞上》的整体感知。
背景介绍:由于《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对唐代边疆防线的描写,教学中应注重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语言的解读: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解读诗歌中使用的语言,包括修辞手法、诗歌结构等。
通过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可以提高他们对诗歌的欣赏水平。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使至塞上》表达的情感,促使他们与诗歌中的人物和场景建立情感共鸣。
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文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使至塞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如音频、视频等,可以更生动地呈现《使至塞上》的诗意,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以上反思,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实施《使至塞上》的教学,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语文组王换然
说实话,到现在为止,对于诗歌教学,自己心中依旧没底,它没有一个可行的教学模式。
我自己认为,读,首先是重中之重,其次就是揣摩诗歌语言基础之上,还原画面,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对于这一节课,除了以读为重要手段与形式,还得借助品读语言,再现画面,领会情感,从而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整节课,自我感觉后者做的很欠缺,最主要恐怕是自己准备较为仓促。
在课上,给出相应提醒后,生表现的依旧不自如,现在反思一下:后面赏析,遇到困难时,可以做个示例,降低点难度。
此首诗不太好赏析,虽然画面感很强,但是直接流露作者情感诗句又不太明显,即使从修辞、用词也不好赏析,不如换词,如“直”可否换成“飘”或“斜”,赏析效果会更好。
不管怎样,这次上课的确不尽人意,整节课,除了赏析指导不到位外,部分教学环节设计也不够合理,出现重复,衔接上也有点不自然。
但我会继续努力的。
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含教学反思

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含教学反思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含教学反思王维《使至塞上》说课稿含教学反思1一、说教材《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在七年级教材第二单元,这首诗是中考必考篇目之一,放在七年级学习,希望七年级的学生能以中考的心态来面对学习。
掌握中考题型,掌握学习方法。
另外,本单元的内容是了解青年时代,不同经历的人的不同想法,希望学生能从中吸取积极的养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增添一抹亮色。
二、说课标《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
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
积累。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
感悟。
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
又双运用。
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
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
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
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三、说学生七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喜欢被表扬,学习的热情比较高。
但是,我担任的两个班级,学习基础较差,对古诗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特别是句子理解不到位,就不用谈内容理解和对句子赏析了。
四、说目标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学习目标定为: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直接导入2、预习提问:作者和写作背景,教师适当补充。
3、朗读指导:三步走,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听清节奏和字音。
学生朗读,把握节奏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读,看谁读的好。
4、翻译句子,小组结合,借助工具是翻译,小组代表展示。
教师补充、点评、纠正。
指导翻译的方法。
5、名句赏析:教师给出方法,学生从不同角度赏析,其他小组点评,补充。
教师补充。
6、背诵全诗。
7、课下作业:对名句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范文5篇
日积月累中,有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王维在出塞途中所作的,描写广袤的塞上风光的
绝句。
诗的大意是: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
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简直把广袤的塞上风光写绝了。
展示在读者眼
前的是一幅美幻绝伦的塞上风光画。
新教材中,学生了解的王维的诗作很多,有《相思》、《杂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
秋暝》、《竹里馆》等。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王维是
居“李杜”之后,为学生接触较多的唐代诗人。
他虽为朝廷命官,
却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
他多才多艺,
能书善画,诗歌成就以山水诗见长,描摹细致,富于禅趣。
苏轼谓
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正指出其诗画的特色和造诣。
他
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新教材的日积月累中,选取了不少的古诗词让学生来诵读,这不失为学习古代文学的一个好的渠道。
但是,单纯的让学生死记硬背
或许就失去了编者的本意。
应该在理解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了
解掌握与其相关的文学知识,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诗作。
就“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来说,可以在学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把
这句诗意作为背景,让学生对其描绘的内容展开想象,改写成一篇
现代文,同样是一篇很优美的写景文章。
学生的想象力在这里会得
到很好的锻炼,理解记忆也得到升华。
当然,还可以让学生以绘画的形式把这句诗的内容表现出来,同样是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检验。
总之,采取灵活多样的积累古诗文的方式,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更深,记忆更牢。
还能达
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您不妨一试!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
“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
美在何处。
效果还好。
1、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一方面,通过背诵让学生初步了解诗
歌的内容。
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背诵的技巧有些欠缺,
2、研读与赏析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品析来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学会从遣词、用句、修辞等方面来揣摩、理解作者炼字达意的技巧。
看过"使至塞上教学反思范文"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