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常识
中医知识总结

中医知识总结一、中医基础知识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任何一个部位的疾病都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平衡。
二、中医诊断方法1.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来判断病情。
2.闻诊:听取患者呼吸声、咳嗽声、心跳声等来判断病情。
3.问诊:询问患者症状和生活习惯等来判断病情。
4.切诊:通过按摩患者的穴位来判断病情。
三、中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作用在于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促进身体自我修复。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黄芪、当归、人参等。
在使用中草药时需要注意剂量和配伍,以避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四、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其作用在于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促进身体自我修复。
常用的针灸方法包括经络穴位、耳穴、头皮针等。
在使用针灸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操作规范,以避免感染和损伤。
五、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节饮食、锻炼、按摩等来增强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常用的中医养生方法包括食疗、气功、太极拳等。
在进行中医养生保健时需要注意个人差异和适度原则,以避免过度或不足。
六、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来治疗疾病。
这种方法可以发挥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在进行中西医结合时需要注意各自领域和作用原理,以避免冲突或重复。
七、中药材常识1.药材分类:中药材可以按照来源、性味、功能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
2.药材储存:中药材需要保存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3.药材炮制:中药材需要进行炮制,包括清洗、晒干、熬制等过程,以提高其功效和安全性。
4.药材使用:中药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使用,包括剂量、用法、服用时间等方面的考虑。
综上所述,中医是一种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都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特点。
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注意个人差异和适度原则,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行测 常识讲义笔记整理(中医)

中医常识(笔记)【说在课前】今天晚上主要讲解中医常识,“悬壶济世医考生,妙手回春解杂症”横批“包治不上岸”。
今天晚上的主讲老师为粉笔老中医李卜,字时珍,号仲景。
中医相对来说是非常专业的学科,常识中考查的较为简单,课上有些知识点是初中高中历史中学习过的内容,因此不会讲解过于专业的中医知识,本节课只针对常识考试。
【思维导图】【梳理】中国古代医学:基础理论:理论特点(同其他体系有何不同)、脏象学说(脏象指器官,研究人体器官的基本组织)、病因学说(研究正常的人为什么会生病)、疾病防治原理(了解生病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药性理论、针灸。
中医史:名医名著(历代名医、著名的医学著作)、常考典故(同中医相关的典故)。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一)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解析】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把人看成统一的整体。
如甲头晕、腰痛、腰膝酸软,中医看病可能不会调理甲的头和腰,会调理甲的肾,原因:中医把人看成统一的整体,腰痛有可能是肾虚。
辨证论治:证指原因、机理,弄清楚病的原因和机理,同一种病可能是不同的原因和机理造成的。
如每个人的感冒不同,有可能是风寒,也有可能是风热,因此在治疗中可以辨别清楚、对症下药,会更快的治愈。
中医被誉为我国的“国粹”,我国一共有三大“国粹”,另外两个为京剧、国画。
注意针灸、昆曲不是“国粹”。
(二)脏象学说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解析】脏象学说,中医把器官分为: 1.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考点:记住五脏六腑分别是什么。
三焦是中医中特有的功能性器官,实际是不存在的,指人所有的器官一起代谢水液的功能。
帮助记忆:肠、胃、胆、三、胱。
主要器官的功能: 1.心: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形成血压【解析】心的功能: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心脏的跳动即为心肌的收缩和舒张,一收一舒产生动力,把血液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
中医常识知识

中医常识知识
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被誉为“国粹”。
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以下是中医常识知识: 1. 中医的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内伤、杂病三大类。
外感疾病是指由外邪入侵引起的疾病;内伤疾病是指因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杂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疾病。
2.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有四诊法,即望、闻、问、切。
望是指望病人的外表、神态、舌苔等;闻是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等;问是指询问病人的病史、症状等;切是指按照经络、腧穴等进行触诊。
3. 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气功疗法等。
其中中药治疗是中医的核心治疗方法,中药具有温通、祛邪、补益等功效。
4. 中医的养生方法:中医强调预防和保健,提倡“养生”。
中医的养生方法包括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等。
例如,中医认为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饱、过饥等。
总之,中医常识知识是我们了解和使用中医的基础,也是重要的保健知识。
我们应该学习和运用中医知识,健康生活。
- 1 -。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基本常识等宣传单(模板)

中医基本常识1、四气中药的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寒证和热证之分,《神农本草径》云:“疗寒以热,疗热以寒”。
任何药物作用于人体后都会产生一系列反应,而药物的寒热属性,也正是古人通过这种具体反应而总结出来的。
它是与临床所治疾病的寒热属性相对而言。
一般说,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都属温性或热性,如干姜,黑附子能治腹中冷痛,下利厥逆等症,说明它们都能温中散寒,属于热性药物。
而知母,生石膏能治高热大汗,烦渴饮冷等症,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清热泻火作用,都属寒性药物。
其次,除四气之外还有一种平性。
所谓平性,是指药物的寒热属性不甚明显,而作用又较和缓的药物,如甘草、蜂蜜之类。
但由于药物的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故其中多数药物仍有微凉、微温之分,而未越出四气范围2、五味辛:辛味食物有宣散和刺激作用。
适量食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刺激内分泌,尤其性腺,有很好的美容效果。
这类食物有辣椒、葱、姜、茴香等。
小心!如果不小心辨别自己的体质属性,很可能弄到咽喉痛和长暗疮的。
甘:甘味的食物多是健脾胃、长肌肉,具有增肥的作用。
如燕窝、大枣、蜜糖、小麦、粟米、糯米等。
酸:酸味的食物有收敛、生津益阴的作用。
对胃酸不足、皮肤干燥,面部多油脂、皮肤脱屑的人有一定的作用。
如乌梅、橘子、苹果、米醋等。
苦: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寒凉、清热的作用,对长暗疮、小便黄热、咽喉痛的人有很好的效果。
例如:苦瓜、茶叶、苦菜、青榄等。
咸:咸味的食物有软坚散结,通大便和补肾的作用。
阴液不足、大便干硬、耳鸣、甲状腺肿大等。
食用海带、海参、紫菜都很适宜的。
提示:美味食物不足为虚,过多则实。
阴阳平衡,长寿可期。
3、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肌体上下表里的作用趋势而言。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外行发散之意,沉是内行泻利之意。
升与浮,沉于降,其趋向是类似的,升浮药物一般主上升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涌吐等作用;沉降药物一般主下行和向内,有潜阳、降逆、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中医医学常识知识大全

中医医学常识知识大全
中医医学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医学体系,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常识和知识。
以下是一些中
医医学的常识知识。
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这些理
论以人体的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平衡和协调。
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进行
望诊;通过听患者的语音、咳嗽声等进行闻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进行问诊;通过
触摸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
3. 中草药:中医常用草药治疗疾病。
中草药一般采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并根据
药性使用不同的部位和药材组合。
4. 针灸:针灸是通过刺激身体经络来调节和治疗疾病。
针灸分为经络穴位刺激和艾灸两种方式,通过调节人体生理机能来达到治疗目的。
5.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通过按摩、推拿、推拿等手法刺激身体的经络和穴位,调节气
血运行,疏通经络,改善身体功能。
6. 中医养生:中医注重养生保健,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
养生包括合理膳食、
适度运动、调整情绪等方面。
以上是中医医学常识的一些知识点,中医医学系统庞大而复杂,还有很多具体的细分领域和治
疗方法。
中医助理知识点大全总结

中医助理知识点大全总结一、中医基础理论知识1.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2. 中医四大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3. 中医辩证施治的基本原则4. 中医诊断方法:望、闻、问、切5. 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理论二、中医药学知识1. 中药基本理论:味、性、归经、功能主治2. 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3. 中药的炮制与应用方法4. 中药常见的禁忌和不良反应三、中医诊疗技术1. 中医诊疗仪器的使用方法:针灸、艾灸、拔罐、刮痧、中药熏蒸等2. 中医常用的诊疗方法:望、闻、问、切等3. 中医经络穴位的定位和操作技巧4. 中医常用的保健按摩手法四、中医疾病诊疗知识点1. 常见的中医常见疾病的辨证治疗方法2. 中医治疗常见病的方药和方剂应用3. 中医常见病的预防和保健知识4. 中医常见病的饮食调理和起居保健五、中医护理知识1. 中医病房护理的基本原则2. 中医病人常见的护理技术和方法3. 中医常见病的护理常识和技巧4. 中医病人的情绪疏导和心理护理六、中医药材知识1. 常见中药材的性味归经和功效2. 中药材的采摘、加工和保存方法3. 中药材的鉴别和贮藏知识4. 中药材的质量标准和市场价格七、中医文献学知识点1. 《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的阅读和理解2. 中医名家名篇的诵读和理解3. 中医历史文化知识4. 中医典籍的研究方法和途径八、中医医院管理知识1. 中医医院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2. 中医医院的质量管理和评审制度3. 中医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器械的使用方法4. 中医医院的医疗法律法规和医德医风管理以上是关于中医助理知识点的详细总结,希望对中医助理们能有所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中医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中医基础知识培训---望闻问切

望诊的内容
望头面颈项--头面颈项是督脉、任脉不手足三阳经很行交会乀处,足厥阴 肝经亦上行二头。脑屁头颅内,是精神意识癿丨枢。脑为髓海,为肾所主。 心主血脉,血脉上荣二面,故心乀华在面。因而对头面颈项望诊可了解脏 腑气血盙衰。实际上望神、望艱也以头面部为主。 ①望头。头形过大戒过小,多由兇天収育丌良戒肾精丌足而致。小儿囟门下陷称为囟陷,
囟门迟闭称为解颅,为兇天丌足、脑髓空虚所致。小儿囟门高突称为囟填,由温病火热乀邪 上侵所致,多为实证。头部摇劢而丌能自主,多为颟病戒气血丌足。头収秲疏干枯为精血丌 足,青少年白収为肾虚、血虚,小儿头収结穗是疳积癿表现。
②望面。以望面部表情、艱泽为主。其仑如面肿,即水肿収生二眼睑、头面;面部皮肤红
肿热痛,多为颟热火毒上攻所致;面部肌肉瘫痪,可见口眼歪斜,为颟邪丨络戒络脉空虚, 病多在阳明经。
头项软弩,属小儿五软(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范畴,为兇天丌足、肾精亏损所 致。若颈前颌下结喉处有肿物如瘤,戒大戒小,可随吞咽秱劢,是瘿病,多因肝郁气结痰凝 而致,戒不地方水圁有关。
2013-8-2
2013-8-2
何为望闻问切?
闻诊, 闻就是用耳朵听, 用鼻子闻。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呃逆
声。凡气粗声高、重浊癿都为寒症;气徉声低癿都为虚症。闻就是闻气味, 包括口腔气味呾各种分泌物癿气味。凡是恶臭味重癿, 属热症。有腥味戒气 味丌重癿属虚症。 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颡六胸腹, 七聋八渴均弭辨, 九问旧病匽问因, 妇女尤 必问经带。
2013-8-2
望诊的内容
望诊癿内宦分为总体望诊呾分部望诊。
总体望诊是观察全身神、艱、形、态,分部望诊则通过尿部癿 发化征象了解相关癿病发。丫床上,总体望诊呾分部望诊无严 栺区分。在具体步骤上,可兇行总体望诊,再有序地迕行分部 望诊。 望诊,即医生运用规觉对病人全身尿部癿一切征象以及排出物 等迕行观察以了解疾病情况癿诊察方法。望诊应在充足癿先线 下迕行,以自然先线为佳。 望神--以目先、面部表情呾精神意识活劢为重点,是判断丫床 预后、生命活劢癿重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火之气,宣通不及, 则现血痹,神倦、口淡、 血寒等病。 宣通太过,则现舌痛、 喉痛、心跳、心烦等病。 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 虚。宣通太过者,中气 虚,金气不降也。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肺金之气
肺金之气,收敛不及, 则现汗多、头晕、发热、 咳逆、上气、遗泄、尿 多、痿软等病。 收敛太过,则现恶寒、 粪艰、胸闷、无汗等病。 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 疏泄;收敛太过者,火 气不能宣通也。
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养性论》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 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
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 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养性论
圣人所以制药饵者, 以救过行之人也。 故愚者 抱病历年而不修一行 缠苛没齿终无悔心。 此其所以歧和长逝, 彭跗永归,良有以也。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膀胱经不降、肾经不升主病 膀胱不降恶寒甚 项背强直荣卫病 小便病热非膀胱 不纳病寒肾责任 肾经不升遗利寒 尻疼不寐坐不定 口淡面灰冷命门 寒水克火阳亡论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肝木之气,疏泄不及,则现无汗、尿少、粪难、腹痛、胁痛、妇人月经来迟等病。 疏泄太过,则现自汗、尿多、遗精、发热、头晕、耳鸣、妇人白带,月经来早等 病。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气不足;疏泄太过者,金气不足也。 肺金之气,收敛不及,则现汗多、头晕、发热、咳逆、上气、遗泄、尿多、痿软 等病。收敛太过,则现恶寒、粪艰、胸闷、无汗等病。收敛不及者,木气过于疏 泄;收敛太过者,火气不能宣通也。 心火之气,宣通不及,则现血痹,神倦、口淡、血寒等病。宣通太过,则现舌痛、 喉痛、心跳、心烦等病。宣通不及者,木火之气虚。宣通太过者,中气虚,金气 不降也。 肾水之气,封藏不及,则现阳越,头晕、发热、足肿等病。封藏不及者,金气收 敛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也。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坚固 也。 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便不固等病。燔灼不及者, 相火的本气少也。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有相火不降之病。相火降于水中,水中 有火,则生元气。相火不降,则燔灼于外,而发烧热也。外之烧热愈大,内之相 火愈少也。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胆经不降主病 胆经不降呕咳胀 耳目额腮口齿项 消冲泄肾又贼中 危哉寒下而热上 协热下利与入室 往来亦非实邪状 此经能决十一经 不独肝经升不畅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肝经不升主病 肝经不升痛遗淋 痢痔血肛汗疝豚 便气阴寒诸下热 带月癥半漏吹崩 目舌消虫燥绝缩 诸风百病尽虚征 陷而忽冲成阳亢 欲平阳亢降胆经
正者,阳; 邪者,阴。
自愈力、免疫力
总论· 基本理念
人之阳气
总论· 基本理念
万法皆从此中来
纯阳:电源、能量源
三纲:纲领、主干、主线
五常:常规、网线
正
衡
通
健康很简单 - 养阳气
• • • • • 1、通经络 2、调五脏 3、正脊柱 4、常开心 5、积功德
• 生活处处皆养生 • 健康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总论· 基本理念
不同医学体系特点分析
《黄帝内经》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疾病因缘分类
1 西医 2 汉医(中医) 3 藏医 4 佛医 5 道医 6 无药医学常用分类
无药医学常用分类
三奇养生· 自然疗法
— 健康从
开始
主讲:岳民江
岳民江 大成智慧与无药医学终生推行者
使命:传承 传播
课程特点
• • • • • 一 体验 互动 训练 能力是用身体来学习的 训练而不是记笔记 体验而非理论学习 当下掌握,一生不忘
• 二 应用 贯通 加强 • 初步了解 立刻应用 融汇贯通 再次加强
不同医学体系特点分析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肝木之气
肝木之气:疏泄不及, 则现无汗、尿少、粪难、 腹痛、胁痛、妇人月经 来迟等病。 疏泄太过,则现自汗、 尿多、遗精、发热、头 晕、耳鸣、妇人白带, 月经来早等病。 疏泄不及者,水中的火 气不足;疏泄太过者, 金气不足也。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心火之气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总诀 中气如轴经气轮 旋转升降是平人 胃胆包心膀肺降 脾肝三小肾肠升 五行生克原一化 六气和合病则生 温清补泻复升降 圆运动法说与君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肺经不降大肠经不升主病 肺经不降咳痰短 汗百痿痈烦寒喘 声泪涕喉肿晕鸣 胆胃肾痨殃非浅 大肠不升痔漏肛 泻利此经不尽管 便坚肺胃痛肾寒 热实肠痈与外感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心经心包经不降、小肠经三焦经不升主病 心经不降神明惑 舌红非常并非热 小肠不升分水难 腹痛尿赤大便白 心包不降觉心烧 肾水增寒中土绝 三焦不升水土寒 少腹干热乃木邪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相火之气
相火之气,燔灼不及,则现 下寒、肾寒、脾胃衰弱、二 便不固等病。 燔灼不及者,相火的本气少 也。相火无燔灼太过之病, 有相火不降之病。 相火降于水中,水中有火, 则生元气。相火不降,则燔 灼于外,而发烧热也。 外之烧热愈大,内之相火愈 少也。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木火土金水
人体脏腑结构图
快速掌握养生祛病核心要点
快速掌握养生祛病核心要点
总论· 基本理念
如何化繁为简掌握精髓
正 气
—— 《黄帝内经》
中医“火神派”始祖郑钦安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 《医理真传》、《医法圆 通》、《伤寒恒论》三书传世 《医理真传》中,最后附有一段附录: 标题为《禳久病不愈一切怪症、奇疮善法,小 神作祟亦同》
中医“火神派”始祖郑钦安
“凡人家中,最难免者疾病,感之轻浅,医药可愈。 设或感之太重,三年两载,医药无功,此等疾病,非前世罪孽冤缠,即 今生不知检束,积罪累愆之所致也。 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弟、为人兄、为人夫者,急宜反生修德,多行善 功,或终生戒食牛、犬,或全家斋敬九皇。或买鱼物而放生,或施棺木 而修路,方便时行,阴功广积。斋诚涤滤,虔具悔罪祈恩,解厄消灾疏 文,先申中宫,次申城隍,次申东岳,当空焚之,或可转危为安。 余常以此法教人,应验屡屡,亦可以补医药之不逮出。”Leabharlann 道德与身心医学
万病从心生, 打开心结治百病。
道德缺陷,是很
多疾病发生发展 的内在根源。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基础知识
• ■一、中医的历史、 基本特点 • ■二、阴阳学说 • ■三、五行学说 • ■四、经络学说 • ■五、中医辨证: • 1、八纲辨证 • 2、脏腑辨证 • 3、气血辨证 • ■六、四诊合参:望 闻问切 • ■七、易学与中医 • 1、易学、易经的基 础知识 • 2、河图、洛书的基 础知识 • 3、八卦的基础知识 • 4、易学与中医的关 系及应用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肾水之气
肾水之气,封藏不及, 则现阳越,头晕、发热、 足肿等病。 封藏不及者,金气收敛 之力衰,木气疏泄太过 也。 肾水无封藏太过之病, 肾水愈能封藏,阳根愈 坚固也。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脾土之气
脾土之气,运化不及, 则现腹满、停食、上吐、 下泻、四肢不举、全身 倦怠等病。土气填实, 则不能运化也。
1 食源性 2 医源性 3 药源性 4 情源性 5 时源性 6 空源性 7 先天性 8 遗传性 9 传染性 0 外伤性
论大医习业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 三部九候 、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 张苗、靳邵等诸部 经方; 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 得为 大医。 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 于医道者矣。 又须涉猎群书,何者? 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 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 之事。 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 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 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 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 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总结 胆胃肺与肝脾肾 陷逆诸病六经任 逆不病寒陷不热 逆寒火虚热本性 右虚左实上下根 升降四维中央问 内伤诸病治不难 最难伤寒与温病
胃经不降主病 胃经不降呕吐 口岁 噯痞胀眩惊不寐 血衄痰热与渴烦 浊带遗利鼓肿辈 实则发狂或食停 其它皆是虚之类 胃是诸经降之门 肺胆不降胃受累
五行圆运动——万法皆从此中来 十二经主病歌
脾经不升主病 脾经不升利清谷 满肿带浊脐下筑 便血后重腰膝酸 关节湿疼冷手足 身重口干不用肢 黄疸疟癥皆虚目 脾是诸经升之关 肾肝不升脾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