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代文化特色——从元代青花瓷透析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合集下载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清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史上的一大成就,它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以下将从色彩特征、纹饰特征、造型特征和胎体特征等方面来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首先是色彩特征。

元清青花瓷的色调偏向于明快活泼的青绿色,这是因为在元代时,中国瓷器釉面主要使用的是含有铁的碱釉。

青瓷的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的作用使得含铁离子被还原成为二价铁离子,从而呈现出明亮的青绿色调。

这种青绿色调既自然又生动,给人以清新、活泼的艺术感受。

其次是纹饰特征。

元清青花瓷的纹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花卉纹、人物纹、动物纹、山水纹等。

这些纹饰在青花瓷上呈现出勾线清晰、娟秀灵动的特点,运用了线条勾勒与定型相结合的技法,使纹饰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元清青花瓷的纹饰也注重装饰效果,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层次感的运用,让纹饰更加细致入微,给人以美的享受。

再次是造型特征。

元清青花瓷的造型多样,既有传统的器型如瓶、罐、碗、盘等,也有各种创新的器型如花觚、柳叶杯等。

无论是传统器型还是创新器型,元清青花瓷都注重形态的匀称和比例的协调,整体呈现出宜人的外观。

同时,元清青花瓷的造型还注重实用性,不仅满足了日常使用的需要,还展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最后是胎体特征。

元清青花瓷的胎体质地较为坚硬,釉面细腻而光滑。

在烧制过程中,元代工匠对瓷器的胎体和釉面技术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良,使其更加坚韧耐用。

同时,元清青花瓷的釉面也较为稳定,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这种优良的胎体特征保证了瓷器的品质,使其得以长时间保存和传世。

总的来说,元清青花瓷具有明快活泼的色彩特征、精美细致的纹饰特征、匀称协调的造型特征以及坚硬光滑的胎体特征。

这些艺术特征的结合使得元清青花瓷在瓷器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元清青花瓷的出现不仅为中国瓷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风貌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对后世的瓷器制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美术论文浅谈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徐世云元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高峰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青花瓷的数量质量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本文从元青花瓷的定义、艺术特征、历史意义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特点。

一、关于“元青花”的定义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蓝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这里的“青”和“花”两个字值得注意,青是色彩属性,花是装饰效果。

“花”含义简洁,即以线条为主构成绘画形象的彩绘瓷,而不是全器罩蓝的色釉瓷或仅以蓝色作为色块、斑点装饰的“点彩瓷”、“花斑瓷”。

青是以钴料作为着色剂,钴的色相是蓝色。

蓝色又为何成为青色?古语中,青即靛青,为青色颜料。

蓝即蓼蓝,是一种可以提炼颜料的草。

靛青是从蓼蓝里提炼出来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

正如古文《荀子·劝学》所言:“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我们常常会因为青、苍、碧、绿、蓝这5个字而被混淆视觉。

青即是蓝色,苍是深蓝,碧是浅蓝。

青天也称碧落或碧空,唐朝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里写道:“上穷碧落下黄泉。

”青草也叫碧草。

但先秦文献《考工记·画绘之事》中称“东方谓之青”。

如今,元代文献中“青白花瓷”等概念是不是指“青花”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元代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经典雅致的青花瓷器,可谓“百年风雅一峰青”!二、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结束了此前宋、金长期对峙分裂的局面,为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对外扩张的同时,对外贸易也迅速发展,这使得包括瓷器在内的外贸商品需求量激增,给瓷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中国青花瓷始于唐而盛于明,其它各朝历久不衰。

到了元代,青花瓷生产品种繁多,出现了百花争艳的景象,这一时期的元青花不仅注入了时代的印迹,更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论元代外销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代代表着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而青花瓷又是元代瓷器中最为重要和代表性的产品之一。

随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传播和交流,元代青花瓷也开始走向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要媒介。

本文就将从艺术特征的角度来论述元代青花瓷的代外销情况。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元代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制作技术和装饰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从技术上来看,元代青花瓷采用了新的草甸式装饰手法,其装饰线条流畅、灵敏,画面构图创新,充满了活力。

而从装饰风格上来看,元代青花瓷更加讲究画面的整体性和结构感,光照和阴影的运用更加自如,画面的立体感更加强烈。

元代青花瓷的代外销情况元代青花瓷是随着中国的海外贸易而走向世界的。

元代华丽的青花瓷制品已经传到了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地区。

经过了大量整改和生产提高,元青花瓷才成为世界各地都渴望购买的商品。

一方面,汉人在国内大多是使用瓷器,这意味着青花瓷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条件;另一方面,外国买家也容易接受中国的青花瓷产品,因为其色泽艳丽、装饰华美、品质上乘、用途广泛等优点受到了世界上许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陶瓷艺术于一体,以色、形、诗、意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元代青花瓷的装饰图案具有不同层次的表现技法和造诣,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从抽象的图形到具体的物象,无所不包,完全可以与同期的文学、绘画相媲美。

元青花瓷的造型不仅体现了技艺的精湛,而且展现出了当时的审美特征和文化涵义,如菊花、牡丹、荷花等广为使用,是中国人赞美高洁纯净的象征;青花莲叶乌龙瓷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则更加丰富多彩,莲花意味着善良和美好的信仰,乌龙则代表着潜藏的力量。

总的来说,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非常显著,让它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也使其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

结语元代青花瓷的代外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和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媒介。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摘要】元清青花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珍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本文通过对元清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点、装饰样式、题材和对后世影响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元清青花瓷的艺术之美。

元清青花瓷的历史背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制作工艺特点为独特的青花装饰技法,而装饰样式多样丰富,题材涵盖了宗教、神话、人物等多个方面。

元清青花瓷对后世影响深远,影响了后世瓷器的制作及装饰风格。

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精湛的工艺技法和多样化的装饰样式中,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对元清青花瓷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瓷器的珍贵文化遗产。

【关键词】元清青花瓷、艺术特征、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点、装饰样式、题材、影响、总结。

1. 引言1.1 概述浅析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元清青花瓷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一种珍贵瓷器,在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赢得了世人的赞誉。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特点、装饰样式、题材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对元清青花瓷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

元清青花瓷是中国元代瓷器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因以青花为主要特征而得名。

其出现与元代官窑的兴盛密不可分,元代官窑在制瓷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元清青花瓷在制作工艺上有着较高水准。

元清青花瓷在装饰样式上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瓷器,其图案多为花鸟、人物以及抽象纹样,线条简洁流畅,色彩明快,显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元清青花瓷的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宫廷题材,也有民间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审美观念。

而其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元代,对后世的瓷器制作和装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元清青花瓷的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艺术特征,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也可以从中领略到中国传统工艺的魅力。

元清青花瓷的艺术价值在当今仍然被人们所珍视,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瓷器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元清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元清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元代,在元代青花瓷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浅析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浅析元代青花瓷的艺术特征

28元代的青花瓷器具有胎体洁白厚重,釉面白里闪青、光润透明,器型浑厚凝重、气魄雄伟,装饰构图多层次,纹样分布繁密,用笔酣畅有力,纹样形象严谨生动,风格独树一帜,是华夏艺术中的瑰宝。

本文从分析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来进一步阐述元代青花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元代青花瓷的主要特征:造型、装饰和题材,其中装饰包括釉色及纹样。

1、元青花瓷的造型元青花瓷的造型独具特色,它既有恢弘雄伟的大器,又有秀美灵巧的小器,无论哪种器型都形态优美,古朴端庄。

最常见的大器物件有大瓶、大罐、大碗、大盘,甚至有的青花大盖罐体重即达26公斤,而常见的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盘等。

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这种大盘,不见于传统的中国餐具,也不符合中国人的饮食方式,但却是西亚所流行的型式。

由于当时旋削技术的不精细,器身上有两道接口,一般大罐内多有旋纹,随着制瓷工艺的提高,明代以后这种现象逐渐地减少了。

另外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

除了外销,元青花的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筒、高足碗、连座器等。

2、元青花瓷的装饰元代青花瓷的釉色很多施青白釉和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触摸有凹凸不平感。

器身胎釉微闪青蓝色,温润中略显淡蓝色,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略显不同。

元代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

元代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元代青花瓷器的图案纹饰分为主题纹饰和辅助纹饰两类。

主题纹饰主要画于罐和瓶的腹、盘心和碗壁等地方,主题文饰主要有三种:①是以整幅图画为主题,如鱼藻图、人物故事图、莲池及莲池水禽图、庭院花鸟、芭蕉竹石图;②是动植物纹,动物类以龙纹为主,亦有云龙、游凤、凤凰、孔雀、狮子、天马、海豚、水鸟、草虫等。

元代青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

元代青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

元代青花是多元文化的结晶元青花是华夏各民族多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产物,于元朝时成熟于景德镇,成为景德镇乃至世界陶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元青花瓷在海外博物馆有大量的收藏,而我们自己长期以来却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直至本世纪初《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开始对它进行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有文章说:“由于一种钴料从中亚西亚引入我国产瓷区,才产生了青花瓷”。

这种说法,认为青花是泊来品,似乎有点偏颇,理由是:一、我国陶瓷彩绘早就采用了钴料。

学者研究证明,采用钴为原料绘画瓷器,源于唐代,那时的钴料直接画在陶瓷的表面,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釉下彩青花瓷。

到了元代,才在工艺上有了重大突破,无论是造型艺术、绘画技巧、图案装饰、窑温控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青花瓷器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钴蓝色料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景德镇周边地区就有很多,人们早就使用了这些原料施于陶瓷上,只是当时对钴料的提炼技术还不是那样精纯,外国钴料的引进,确实对青花的发色起到了好的效果。

这就像一棵大树扎根在本土,用外来的肥料浇灌,使这棵树长得更好是一样的道理,不能说这棵树是外国的树。

三、元青花的艺术文化内涵是丰富的,不仅仅表现在原料上,更表现在艺术文化的内涵上,也就是说,通过它的造型艺术和绘画艺术来表现它民族文化的风采。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融促使了青花瓷的产生与发展。

成吉思汗、忽必烈率领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统一了中国,并开疆拓土,把版图扩展到欧亚广大区域,其疆域的广阔,使文化发展的空间扩大,推动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形成多元文化的融合。

这种多元文化,推动和影响着全国艺术形态的各个方面,也必然影响着正在成长的陶瓷艺术。

同时,据有关资料反映,当时有不少汉族文人受元贵族的歧视和排挤,流落民间,成为艺术创作的生力军,使元代的陶瓷制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有了明显的进步。

元朝十分重视陶瓷的制造,忽必烈正元5年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以监督制造供贵族们享用的瓷器,这也推动了陶瓷艺术的发展。

元朝的瓷器工艺青花瓷与元代瓷器的创新

元朝的瓷器工艺青花瓷与元代瓷器的创新

元朝的瓷器工艺青花瓷与元代瓷器的创新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瓷器工艺也以青花瓷为代表达到了巅峰。

元朝的瓷器工艺在传承宋代的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瓷器风格。

本文将详细介绍元朝的瓷器工艺青花瓷与元代瓷器的创新。

一、元代瓷器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元代继承了宋代陶瓷工艺的传统,但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

元代瓷器的釉色丰富多样,釉色包括青色、黄色、白色、黑色等。

其中,元代青花瓷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而备受瞩目。

元代青花瓷制作精细细腻,采用了蓝色的颜料进行绘制。

在烧制过程中,采用了高温下的还原气氛,使蓝色颜料在胎体表面呈现出明亮清晰的色彩。

同时,元代青花瓷还加入了锰含量较高的釉料,使得瓷器呈现出独特的青蓝色调。

元代青花瓷的绘画题材多样,包括花卉、山水、动物等,且绘画技法多样,既有线描勾勒的明快,也有渲染细腻的表现手法。

二、元代青花瓷的特点和艺术价值元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绘画技法成为海内外收藏者追捧的珍品。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鲜艳:元代青花瓷的蓝色釉料具有高度纯净的颜色,呈现出深沉、鲜艳的效果。

青花瓷的蓝色具有较强的遮盖能力,使绘画的色彩更加鲜明。

2.构图丰富:元代青花瓷的绘画常采用多层次的构图方式,通过变化的线条和色彩组合,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画面效果。

这些多层次的构图方式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技法精湛:元代青花瓷的绘画技法多样,包括勾线、点染、渲染等。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细腻生动,为观赏者呈现出良好的视觉享受。

三、元代瓷器工艺对后世的影响元代的瓷器工艺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元代的青花瓷技术成为后世各个朝代的瓷器制作工艺的重要参考。

其后,明代和清代的瓷器制作在元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创新,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其次,元代的青花瓷在国际贸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的青花瓷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亚和欧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元代瓷器的艺术风格也影响了西洋陶瓷的发展,为后来的世界瓷器工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代青花瓷的特点
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的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的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

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

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元代文化特色——从元代青花瓷透析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一、元历史、元前文化、元青花简介自从我们的祖先在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滋润下创建商文明以来,悠悠1500多年,一直都由儒家和道家两种文化为主导,其它的原创文化相辅佐,世代相传,基本保持着传统原创文化的纯正性。

虽然期间亦有出使西域、东渡东瀛等的文化交流现象,但这也仅仅只能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探索性扩张。

直至公元八年,在忽必烈的一令《建国号诏》下,“元”这个由蒙古“马背上的民族”统治的封建政权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它对保持了千年之久中原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瓷器,一直作为中华文明的骄傲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元代青花瓷无疑是中国瓷文化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它同时柔和了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也正式这样一个中西结合的产物才能同时符合中西方的审美情趣,至今深受追捧。

二、伊斯兰装饰元素与传统纹饰的演变由古闪米特文化、古希腊文化及波斯文化构成的伊斯兰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造就了伊斯兰艺术浑融的风格。

在艺术形式方面,宗教强调主体的情感和理念,艺术则是审美主体以感性形象显现审美客体的存在。

而这在元青花上最具代表性的莫属于“开光”纹饰。

所谓开光就是借鉴于古建筑的开窗。

指瓷器的主要部位,以曲直长短线型,钩勒出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云头形或花瓣形等的栏框。

在“开光”内描绘花纹,使主题纹饰突出。

元代青花瓷器上的云头形、菱花形、葵花形开光很普遍。

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收到波斯银器及清真寺装饰风格的影响,是中、西亚,波斯装饰元素的汇总和演变。

元青花纹饰的另一个特点是构图层次较多,有时一件器物有多达七八层,画面显得比较满。

虽然层次多,但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受西方透视绘画技法影响。

辅助纹饰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带有伊斯兰几何图样的典型特征:线条、构图简单,却又华丽有很强的艺术性。

例如云纹为如意头飘带云,云角很长,似飘带。

这也是元代云纹作为青花辅饰主要特征之一。

三、波斯篮对水墨传统的冲击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花瓷之所以得名,是以独特艳丽的靛蓝来装饰瓷器,故因此得名。

然而,这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着色风格完全不同的,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贵祥和之色完全不统一。

儒家思想主张的是含蓄,中庸理念,在艺术上表现为中国画的水墨色,以“墨分五色”来达到肌理与层次的效果,传统饰色上多以红色、黄色为喜庆吉祥色彩。

而蓝色在元青花出现之前,往往被认为是与死亡有关的,佛教绘画作品中多以蓝色来描绘十八层地狱,庙宇中的小鬼也常被粉饰蓝色,以青面獠牙的形象示人。

但元青花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对色彩理解的局限。

青花瓷采用的着色原料为钴,从唐、宋开始就从海外开始进口,原产地主要是古波斯,中东等地,成分中含铁量较高,这也是与国产钴料含锰量较高截然有别,成品色分为靛泛紫和青翠两种。

正是这种带了很强西域色彩的蓝色瓷器,让西方社会快速接受,并认为青花蓝有着中国特有的贵族气息,这就颠覆了一贯的色彩内涵。

在元朝之后的明、清时期,青花瓷的蓝色被广泛接受,而之前的朝代唐宋中原地区的黑白装饰风格被渐渐遗弃,装饰色趋向于丰富多彩,琉璃、珐琅、淡彩工艺相继为流行社会采纳。

可以说元青花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审美情趣,是艺术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四、青花之外元代青花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

元代虽然游牧民族达到了统治阶层,但生活习惯还保持了很多传统,比如生活器具仍以不宜碰坏的金属器为主,著名的马克.波罗在游记中就有记载:“元代皇帝与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制品。

”既然青花瓷尚为被当时上流社会采纳,为什么会在元代大量烧制呢?唯一的答案就是海外贸易的需要。

国内现存的元青花完整器物很少,但在广东、海南的海域却发现大量沉船碎瓷残片,即所谓的“出水瓷片”,大量的出水瓷也可从窥见当时元青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经济贸易频繁带来了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昌盛,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中国四大发明推动地区及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阿拉伯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也相继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当时及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

五、结论:元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元青花融合了中、蒙、波斯文化的特点,客观的体现了民族性纳入,突破了民族平等交流的障碍,可见,元朝的建立,不光从政治上实现了“正统观”,而且在思想、艺术、文化上打破了此前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

此外,对外贸易加速了中国的国际化,无论是港口数量,还是贸易金额,都通过元青花等当时的中国商品改变了中西方对世界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开拓了新的文化视野,对大航海时代的来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元文化是中西文化多元一体化、海纳百川的飞跃,是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全面共享,对文化历史有着广泛而深渊的巨大影响。

简论宋型文化的现代影响所谓宋学,又称理学道学新儒学。

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面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

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

由于这批思想家们自认为他们是承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并将“明道”作为其学术的终极目的,因此,被称为道学。

由于从学术思想上讲,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给人焕然一新之感,所以被称为新儒学。

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

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如果说唐文化重在继往,那么,“宋型文化”则重在开来。

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峰,“宋型文化”对后代影响甚巨,或者说,近现化文化,是直接受“宋型文化”辐射而定型,虽然其远源仍可追溯到先秦古老的文化原典之中。

宋型文化对现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内在的文化心态和外在的文化表征两方面去看。

从文化表征上看,首先,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南北文化差异,不仅形成了十二,十三世纪南北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且很大程度上为现代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奠定了基础,这是宋型文化的地域表现。

其次,宋代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组成的封建王权文化,既是对秦汉以来封建王权文化的完善,更主要的是它不仅以超强的亲和力促使了元朝蒙古统治者的汉化,而且为明清两代封建制度的完善打下基础。

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之后,这种王权模式仍有相当的影响。

其三,宋儒穷究天理的治学精神,大大增强了我国古代哲学的思辩色彩,成为我国进入近现代之后与西方对话的基础。

其四,宋代文人于兼济独善之间出处从容的态度,保持了学术的独立自由与精神纯粹,浇铸了后代文人的人格特性。

最后,“宋型文化”中占相当份量的市民文化特色诸如戏剧小说民风民俗等,不仅直接刺激了明清两代市民文化的繁荣,也基本上可以说是近现代市民文化的雏形。

宋代文化形态全面走向成熟,士人文化趋于柔美典雅,与此同时市俗文化也是全面开花,异彩纷呈。

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带有一种特殊的野俗气息。

瓦舍之中,百戏荟萃,杂剧、杂技、讲史、说书、说浑话、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等,无所不包,元代杂剧正是在这样一种市井文化的气氛中蕴酝酿发展起来的。

《东京梦华录》、《梦梁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西湖老人繁胜录》等,都有大量当日市井生活的原始记。

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从而在审美情趣上也跟文人士大夫在精致书斋中创造出来的那种空录、含蓄的文化相区别,表现出特有的“蒜酪味”,为元代杂剧的审美特征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文化表征的背后,是其中所潜藏的文化心态,这一点对现代文人精神的影响则更深更远,宋代王权文化所形成的超强的凝聚力,是近,现代爱国思想的基本内核;宋代文人求“雅”求“趣”的人生追求,不仅通过诗词书画等文化积淀影响后人,而且还融入到文人的血液之中,代代相传;宋学将传统儒学的重心由“外王”转向“内圣”不仅影响当时儒学发展的趋势,而且对后世儒学的影响也至为重大,对宋及明清士子的文化心态结构有着奠基和定型的作用;宋代城市兴起后形成的市民心态,也可以说是近现代市民心态的源头。

另外,在消极方面,宋学造成的空疏学风狂禅学风,都在后世有过不良反映,特别是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宋代学术的官学化僵化,对后世不良影响尤为严重。

答案选择题:1 A2 D3 C4 D5 D6 C7 B8 D9 B 10 C 11 B 12 D 13 C 14 A 15 B 16 C 17 B 18 A 19B 20 A 21 D 22 D 23 B 24 D 25 A 26 A 27 A 28C 29 C 30 C 31 B 32 C 33 B 34 B 35 A36 B 37 D 38 D 39 B 40 C 41 B 42 B 43 B 44 D 45 A 46 C 47 A 48 C 49 A 50 C 51 A 52C 53 C 54 C 55D 56 C 57 C 58 D 59 C 60 C 61 A 62 B 63 C 64 D 65 A 66 C 67 A 68 B69 A 70 B 71 B 72 D 73 A 74 A 75 D 76 D 77 C 78 A 79 C 80 C 81 A 82 C 83 B 84 A 85D 86 C 87 B 88 B 89 B 90 B填空题:1 六经2 浑厚3 徐福4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民族文化5 居士6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7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8 学术中心的南移、政治人物的南人化、政治中心的南移9 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封建王权文化为明清封建制度的完善打下基础、宋代理学加强了古代哲学的思辨色彩、宋人兼济独善的出处从容,浇铸了后代文人的人格特性、宋代市井文化是近现代市民文化的雏形10 理藩院 11 顾炎武、梁启超 12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文化心态13 严复、天演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4 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15 继承、现代化 16 天人合一 17 群体意志、以私欲为重18 个体的性格、延续性和恒久性 19 宗教、作为群体组成方式、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20 单刀直入,直指心源 21 董仲舒 22 中唐23 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24 欲求超胜,必须会通25 太极图说 26 侠文化道教 27 人与人之间 28形象思维、超越意识29 散点构图、写意的笔调30 三教调和论 31 古文运动、以诗为文 32 理33 十二平均律 34 墨家的兼爱 35 个性自由兼济 36 色相37 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 38 士大夫 39 儒商40 祖宗家法统 41 安于故土,不轻易搬迁黄土文明农业文明42 道 43 天下为公为了祖国的富强而奋斗终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保护保护祖国不受侵犯……44.易经 45 五经 46 民主意识的普及47 澳门新闻纸 48 洋务运动太平天国义和团49 中国传统文化 50 打倒孔家店(简答题答案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