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
初中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测试题(有答案)

初中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测试题(有答案)_学习方法网---------------------------------------《扁鹊见蔡桓公》(共一课时)一、基础驿站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蔡桓公(huán)立有间(jiàn)B.腠理(còu)汤熨之所及(yùn)C.桓侯不应(yìng)火齐(jì)D.骨髓(suǐ)桓侯遂死(suì)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之:①君之病在肌肤()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③桓侯故使人问之()将:①不治将恐深()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上使外将兵()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古义:今义:②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今义:③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古义:今义:4、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译: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使人问之。
译: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译:我因此不再问他的病情了。
5.《扁鹊见蔡桓公》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是学说的集大成者。
本文内容可用成语概括。
6.韩非(约前280—前233),末年人,著名家,先秦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其代表作品有《》、《》等。
本文选自其《》一书。
该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我们耳熟能娴如、、等历来为人们喜爱、传诵。
二、综合园地7.选出和“寡人无疾”中“疾”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手疾眼快8.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语文版九上)

《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将:________益:________深:________1.不治将益深...还:______走:_______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3.桓侯故使人问之故:_______使:__________2.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蔡桓公什么心理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简要介绍本文作者及出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训练3.用原文填空⑴第四次见蔡桓公,扁鹊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⑵体现桓公固执、自以为是形象的句子是4.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以下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名医2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医德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想念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5.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6.拓展填空11.居:过二、1.因为蔡桓公的病已经到了骨髓,无药可救。
2.不要讳疾忌医,有病就要及时找医生治疗。
3.害怕别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实。
4.《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作者韩非。
三、1.A2.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的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3.(1)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2)寡人无疾。
4。
2016秋语文版语文九上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练习题

22 扁鹊见蔡桓公1、走近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①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用热水焐,现在写作“烫”)②火齐.之所及也(“齐”〈jì〉,药剂,现在写作“剂”)(2)古今异义①立有间.(古义:一会儿,片刻;今义:表示两者之间的距离)②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止,停;今义:居住,住所)③不治将益.深(古义:更加;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④今在骨髓,臣就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多用作动词,求,邀,聘)⑤故.使人问之(古义:副词,特地;今义:事故,所以,因此)⑥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行走)(3)一词多义【之】①故使人问之.(代词,代她跑的原因)②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以】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②臣就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汤熨之所及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我)无奈何也。
③倒装句臣就是以无请也(宾语“就是”前置,应为“臣以就是无请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宾语“好治不病”前置,应为“医之好以治不病为功”)3、主题解说本文通过记叙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说明了有病及早诊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启示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可拒绝有益的帮助。
4、重点突破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了她的讳疾忌医?提示:①“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的固执、自信。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出她对医生的猜忌、反感。
③“桓侯又不悦”说明她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难点攻克请简要说说作者就是如何采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示: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阅读题答案一课一练同步作业课后练习题【同步训练】一、基础训练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扁鹊()桓公()腠理()还走()骨髓()二、《扁鹊见蔡桓公》选自,作者是时期重要的思想家。
3、说明以下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益:)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还:)桓侯故令人问之(故:)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及:)令人索扁鹊,已逃秦矣(索:)桓侯遂死(遂:)4、说明以下句子的意思: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五、指出以下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通,义为⑵火齐之所及也通,义为⑶汤熨之所及也通,义为六、请用原文回答:⑴蔡桓公评判医生的话是。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缘故是。
7、指出以下词语的古义和今义: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今义:。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今义:。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今义:。
八、对以下句子明白得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爱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这作为自己的功劳。
B、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看见桓侯时,远远看了一眼转身就跑。
C、桓侯故令人问之。
蔡桓公故意派人去问扁鹊。
D、臣是以无请也。
我因此再也不问他的病情了。
九、扁鹊第一次进见时,“立有间”,最后进见时,“望桓侯而还走”,两次的表现有所不同,什么缘故?二、同步解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日:“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候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该。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该。
扁鹊出,桓候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令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是以无请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测试题22课 扁鹊见蔡桓公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测试题22课扁鹊见蔡桓公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扁鹊.(què) 桓.公(huán) 腠.理(còu) 还.走(xuán) 汤熨..(tàng wèi) 火齐.(jì)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更加(2)桓侯故.使人问之于是(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达到(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寻找(5)桓侯遂.死于是,就3.“之”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之一,下列各句中判断错误的一项是(D)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无实在意义)B.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C.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代指这件事)D.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助词,的)(解析:D项中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翻译下列句子。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您有病,已经到了肌肉里,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2)居十日,扁鹊复见。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4)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
6.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1)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的原因是: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3)体现蔡桓公固执、自以为的形象的句子是寡人无疾。
(4)蔡桓公屡次拒绝扁鹊的善良劝告,表现了他害怕别人知道他生病的事实的心理状态。
7.说说你对下面这段材料的理解。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它会迅速跳出锅外。
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同步练习语文九级上2

22.扁鹊见蔡桓公《韩非子》[学海导航]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吃一堑,长一智”,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会给我们造成终身的遗憾。
“防患于未然”“知错就改”是值得提倡的。
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发人深思的故事。
本文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的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这则寓言记叙了蔡桓公的病情不断恶化,可他固执地拒绝扁鹊的几次忠告而致死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学习这则寓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深刻哲理;理清本文叙事的脉络;在理解句义的基础上积累通假字、文言词语。
[精彩视点]一、韩非——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韩非(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先秦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他主张以法治理国家,反对儒家的礼治,受到秦王嬴政的重视。
他的法治主张,符合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企图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的要求,从历史发展来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韩非写文章长于推论事理,词锋犀利,剖析入微,其峻刻峭拔的文风,与《孟子》的雄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其代表作有《说难》、《孤愤》等,均收入《韩非子》中。
其寓言故事,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著名的有“守株待兔”“南郭吹竽”“买椟还珠”“老马识途”等。
二、本文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
一见桓公,“立有间”写扁鹊细心观察桓公,“君有疾在腠理”写他准确诊断桓公病情,“不治将恐深”是和缓的规劝语气。
二见桓公、三见桓公,扁鹊用“在肌肤”“在肠胃”指出桓公病情加重,“不治将益深”,语气肯定,规劝中含着警告。
四见桓公,转身就跑,这“望桓侯而还走”的动作,简洁写出桓公病情严重的程度。
“已逃秦矣”既表现扁鹊对桓公病情诊断的准确,又写出他的机警。
桓公讳疾忌医的特点也写得很传神。
一句“寡人无疾”,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不应”“不悦”,冷冰冰地拒医生于千里之外。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达标题 语文版

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达标题A卷一、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一、⑴针石之所及也(及:)一、⑵居十日(居:)一、⑶桓侯不应(应:)一、⑷桓侯又不悦(悦:)一、⑸故使人问之(故:)一、⑹司命之所属(属:)二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3分)⑴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⑵臣是以无请也。
请: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⑶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以为:古义:_________,今义:_________。
三请用原文回答:(2分)⑴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卷A.翻译下列句子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扁鹊望桓侯而还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桓侯故使人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骨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臣是以无请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说明扁鹊医术高明,是我国古代的神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扁鹊见蔡桓公1、走近作者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2、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①汤.熨之所及也(“汤”〈tàng〉,用热水焐,现在写作“烫”)②火齐.之所及也(“齐”〈jì〉,药剂,现在写作“剂”)(2)古今异义①立有间.(古义:一会儿,片刻;今义:表示两者之间的距离)②居.十日,扁鹊复见(古义:止,停;今义:居住,住所)③不治将益.深(古义:更加;今义:多用作名词,如“效益”“利益”;或形容词,如“益处”“益虫”)④今在骨髓,臣就是以无请.也(古义:询问;今义:多用作动词,求,邀,聘)⑤故.使人问之(古义:副词,特地;今义:事故,所以,因此)⑥望桓侯而还走.(古义:跑;今义:行走)(3)一词多义【之】①故使人问之.(代词,代她跑的原因)②司命之.所属(结构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③君之.病在肠胃(助词,的)【以】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介词,把)②臣就是以.无请也(因为,由于)(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汤熨之所及也(“也"表判断)②省略句使人索扁鹊,(扁鹊)已逃秦矣。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我)无奈何也。
③倒装句臣就是以无请也(宾语“就是"前置,应为“臣以就是无请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宾语“好治不病”前置,应为“医之好以治不病为功”)3、主题解说本文通过记叙扁鹊与蔡桓公的故事,刻画了扁鹊与蔡桓公两个人物形象,说明了有病及早诊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启示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可拒绝有益的帮助.4、重点突破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了她的讳疾忌医?提示:①“寡人无疾”表现蔡桓公的固执、自信。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表现出她对医生的猜忌、反感。
③“桓侯又不悦”说明她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5、难点攻克请简要说说作者就是如何采用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提示:扁鹊的善意规劝与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形成了鲜明对比,揭示讳疾忌医的可悲、可鄙。
扁鹊就是善意规劝与警告,桓公则就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二者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6、结构图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扁鹊.( ) 桓.公()腠.理()还.走( ) 汤熨.(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2)桓侯故.使人问之(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4)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5)桓侯遂.死3、“之”就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多的文言虚词之一,下列各句中判断错误的一项就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无实在意义)B、君之病在肌肤(助词,的)C、桓侯故使人问之(代词,代指这件事)D、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助词,的)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就是( )A、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D、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5、翻译下列句子。
(1)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2)居十日,扁鹊复见。
(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6、请用原文回答。
(1)蔡桓公评价医生的话就是: (2)扁鹊望见桓侯还走的原因就是: 7、说说您对下面这段材料的理解。
把一只青蛙直接放进热水锅里,由于它对不良环境的反应十分敏感,它会迅速跳出锅外。
但如果把一只青蛙放进冷水锅里,慢慢地加温,青蛙并不会立即跳出锅外,水温逐渐提高将最终导致青蛙被煮死。
因为等水温高到青蛙无法忍受时,它已经来不及,或者说没有能力跳出来了。
这就就是著名的“煮青蛙理论”。
它告诉我们: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就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立有间.(2)臣就是以无请..也(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_____________(4)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_____________9、下列词语中的“疾"与“寡人无疾”中的“疾”意思相同的一项就是( )A、深恶痛疾B、积劳成疾C、大声疾呼D、眼疾手快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2)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11、下面有关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就是()A、这就是一篇寓言故事.作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蔡桓公生病却固执己见,一再拒绝扁鹊的劝告,不及时治疗,最终病情恶化而身亡的故事。
B、本文揭示了有病需及早医治,切勿讳疾忌医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应正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与帮助。
C、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起伏有致;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的描写,刻画出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D、扁鹊医术高明,责任心强。
第一次见桓侯,“立有间",就做出了“君有疾在腠理”的准确诊断,并给予了桓侯“不治将益深”的严重警告。
医扁鹊见秦武王《战国策》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①。
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
扁鹊怒而投其石②:“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使此③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注释】①除:去掉,此处引申为医治。
②石:石针,即砭,古人用以扎皮肉治病。
③此:如此。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除之未必已.也( )(2)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3)扁鹊怒而投其石( )13、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2)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14、透过“君以告扁鹊”一句,您能瞧出秦武王有哪些性格特点?15、分析扁鹊的话语,想一想:扁鹊所认为的治国道理就是什么?文言文对照翻译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扁鹊拜见蔡桓公,站着(瞧了)一会儿,扁鹊说道:“您有病,已经到了皮肤纹理间,不医治恐怕要加重。
”桓侯说:“我人无疾。
”扁鹊出,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没有病。
”扁鹊离开后,桓侯(对左右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 过了十天, 扁鹊又进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她(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桓侯不理睬,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很不高兴.过了十天,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扁鹊又进见,她(对桓侯)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侯还就是不理睬。
扁鹊(只好)走了,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 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 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瞧了桓侯一眼,转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问她(为什么跑)。
扁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 火齐之所及也;“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汤治好;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无奈何也. 今在骨髓,臣就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骨髓里的病,那就是司命神的事情了,(医生)就是没有办法的。
(桓侯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侯体痛, 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去了.桓侯就死了。
见:动词,拜见,进见,谒见.有间:一会儿。
疾:指小病。
腠理:中医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与肌肉、皮肤纹理。
将:将要。
深:本义与“浅”相对,这里就是病情加重的意思。
寡人:寡德之人,古时诸侯自称的谦词,可译作“我"。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
好:动词,喜欢。
治不病以为功:宾语前置句,应为“以治不病为功”。
居:停,止。
病:古时指较重病.益:副词,更加。
深:严重.应:答应,理睬。
望:本义就是向远方瞧,这里可译为“望见”。
还:回转,掉转。
而:顺接连词,就。
走:跑。
故:特地。
使:动词,派。
之:指扁鹊“还走”这件事。
汤:用热水焐(wù).现在写作“烫"。
熨:用药物热敷。
所及:意即“达到的”,在这里可译为“治好的”,“所"在动词“及"的前面,可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可译为“……的”。
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齐,现在写作“剂”。
之:用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可不译。
“汤熨之所及”“火齐之所及”“司命之所属”中的“之"同此.司命:传说中掌握生死的神。
所属: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掌管的.无奈何:没有办法.也:语气词,表示判断。
就是以:即“以就是"介宾短语,相当于“因此”。
请:询问。
索:寻找。
矣:语气助词,了。
遂:副词,于就是,就。
【参考答案】1、què huán còu xuán wèi2、 (1)更加 (2)特地(3)达到 (4)寻找 (5)就3、 D(解析:D项中的“之”就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4、B5、(1)您有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
(2)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
(3)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捞取功劳。
(4)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瞧见桓侯转身就跑。
6、(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7、一些突变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警惕,而易置人于死地的,却就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对实际情况的逐渐恶化没有清醒的察觉。
(答出“要防微杜渐”等相同意思亦可)8、(1)一会儿(2)不再询问 (3)把……作为 (4)回转,掉转9、B(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疾”都就是“病”的意思。
A项中“疾”的意思就是“痛恨”,C项与D项中“疾"的意思均为“急速,猛烈”。
)10、(1)骨髓里的病,就是司命神掌管的事,(医生)就是没有办法的。
(2)过了五天,桓侯浑身疼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11、D12、(1)治愈,病消失 (2)耳朵听不清 (3)丢、扔13、(1)君王同懂得治病的人商量,又同不懂得治病的人一道来败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