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自考2012版)

合集下载

06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06社会学概论课件(自考)第六章家庭与婚姻

20、明星嫁富豪?帕累托最优组合的婚姻 21、七年之痒? 22、金龟婿靠谱吗? 23、何以为家:家庭的社会意义
1、中性之美:超级女声与《王的男人》
2、性别刻板印象:为什么睡美人需要王子的 亲吻?
3、爱和爱情:问世间情为何物?
4、无偿之爱:我爱你,与你无关
5、殉情之爱:自挂东南枝 6、“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秘诀 7、女人的唠叨是一剂慢性毒药
8、剩女是如何产生的?
9、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1、规模小型化 2、离婚率上升 3、家庭类型多样化
二、家庭功能的变化
1、经济功能弱化
2、抚育和社会化功能外移
3、生育偏好变化
4、养老的问题
三、家庭和婚姻观念的变化
1、性观念多元化 2、地位平等化
3、行为理性化
第四节 性别、爱情与婚姻
10、为什么对初恋念念不忘?
11、为什么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12、女人在乎脸、男人在乎面子 13、长相知,不相疑 14、“剩女”是如何产生的?
15、为什么结婚时没想到离婚?
16、为什么有些人总也无法得到幸福婚姻? 17、婚姻越轨:婚外恋
18、门当户对:白毛女能嫁给黄世仁吗? 19、同居:婚姻的序曲还是走向坟墓?
三、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社会化 情感和陪伴
性规则
经济合作 2、社会冲突理论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一、家庭的功能 1.规范性行为
2.经济生活
3.人口再生产 4.精神生活 5.教育功能 6.抚养、赡养
二、家庭的结构类型
1、核心家庭

自考《婚姻家庭法》-(2012年教材)-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全)汇编

自考《婚姻家庭法》-(2012年教材)-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全)汇编

第一章婚姻家庭法概述一单选题1 .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这是指()。

A.婚姻的自然属性B.婚姻的社会属性C.婚姻的一般概念D.婚姻的法律概念【答案解析】:所谓婚姻,是指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共同生活互为配偶的结合。

(P51)2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______成为主要的、典型的婚姻家庭形态。

()A.对偶婚制B.群婚制C.一夫一妻制D.伙婚制【答案解析】: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一夫一妻制成为主要的、典型的婚姻家庭形态。

(P53)3 . 群婚制的低级形式是()。

A.亚血缘群婚B.非血缘群婚C.血缘群婚D.氏族外群婚【答案解析】: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低级阶段,这一阶段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两性关系,即只有同辈分的男女才可以结为夫妻。

(P54)4 .按照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后来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加以肯定的婚姻家庭进化模式,群婚制的高级形式是()。

A.血缘群婚B.普那路亚家庭C.杂婚D.交换婚【答案解析】:亚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高级阶段,又称为伙婚制或普那路亚家庭。

(P54)5 . 亚血缘群婚制时期的两性关系是()。

A.直系血亲间的集团婚B.同行辈的集团婚C.同行辈的集团婚中排除了兄弟姐妹D.一男一女的结合但并不牢固【答案解析】:在亚血缘群婚制阶段,两性结合的禁忌进一步扩张,同辈旁系血亲间的同婚被禁止,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外的同辈男女可结为夫妻。

(P54)6 . 古罗马是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也是同时代的婚姻家庭法制最为完备的国家。

其中罗马家庭是宗法家长制的家庭,关于家长权的规定,最初载于()。

A.《十二铜表法》B.《法学阶梯》C.《萨利克法典》D.《里普里安法典》【答案解析】:古罗马时期,婚姻家庭规范散见于诸多法律文件中,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十二铜表法》就已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肯认了“家父”所享有的权威和利益。

(P56)7 .在罗马法上,只有_____才有主体资格。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

社会学概论主要理论十分以上喔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1.社会学创立时期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将社会学居于科学最高层次;“秩序”和“进步”是他的两个核心概念。

(2)卡尔·马克思;(3)斯宾塞2.社会学形成时期代表(1)涂尔干: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②社会团结理论;③失范理论;④社会学研究方法准则;⑤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

(2)韦伯:①理解社会学--韦伯认为,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

②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3.芝加哥学派: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在美国成立。

4.结构功能论关注焦点在于社会均衡是如何维持和不断修复的。

代表人物是帕森斯和默顿。

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和《社会系统》。

其AGIL功能分析图式是理解其结构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提出显功能与潜功能。

5.冲突理论(1)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最早、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2)辩证冲突论:德国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

6.交换理论:霍曼斯提出,布劳修正--《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7.符号互动论:源于美国社会学家米德,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鲁默和戈夫曼。

8.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

9.艾尔弗雷德·舒茨--奥地利--创立现象学社会学。

11.“五脏六腑”--费孝通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以孔德《实证哲学教程》为代表。

2.人文主义方法论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基本观点:(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2)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3)立足于微观层面,研究社会现象。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基本观点(1)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3)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的历史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答案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卷答案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参考答案课程代码:00034一、选择题:1-5 ABCDC 6-10 ABDAC 11-15 DCABB 16-20 CCCDB21-25 ADACB 26-30 CBAAD二、多选题31、ABCD 32、ACE 33、BCDE 34、ABCDE 35、BCDE三、名词解释36.定性方法: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37.再社会化:是指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式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

38.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39.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40.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4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

P14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是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二,开拓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

此外,芝加哥学派在社会研究方法方面也多有开创性的贡献,如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都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简述基本社会化的任务。

P113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

二是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43.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

P205(一)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二)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三)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四)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4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P256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本质注重的是生产关系,主要从生产过程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来揭示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

社会学:第6章 婚姻与家庭

社会学:第6章 婚姻与家庭

教学目标:1、理解社会群体概念、特征2、了解几种基本群体类型,了解家庭的形态、类型3、理解家庭生命周期4、掌握家庭功能、家庭结构的变动、家庭功能的变迁教学重点:社会群体概念、特征,家庭功能,家庭功能的变迁教学难点:社会群体的特征,家庭功能的变迁教学内容:§6 婚姻与家庭§6.1社会群体的特征类型引子:张教授在7月份退休后,从城里迁到郊区的小区居住了,原本是想呼吸郊区的新鲜空气,没想到,搬到郊区后,和原来的同事、学生见面的机会少了,他觉得很孤独,非常不适应,情绪波动很大,想再搬回城里居住。

老伴劝他多和小区里的邻居们来往,并经常陪他和小区里的其他老人锻炼、娱乐,慢慢地张教授情绪稳定下来了,不再提搬回城里居住了。

后来,他的学生去看望他,询问他退休后的生活。

张教授感慨地说:“刚来时孤孤单单地,不适应,特别想念单位,想念单位熟悉的人,后来和这里的邻居熟悉了,有了新的朋友圈子,一下子觉得不孤单了,也就适应了。

”张教授因为离开“单位”而孤单,因为有了新的朋友“圈子”而习惯了郊区生活。

“单位”、“圈子”都是社会学所说的“群体”中的一种。

人是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的,而人能够结成有效复杂的群体是人和其他动物不同的地方之一。

《荀子·王制篇》曰:“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确实,人比牛马高明的地方正在于,人类能够有目的地结为群体,将个人的独特力量在群体之中加以发挥而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人类生活的群体性人类生活具有群体性。

群体性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本质特征。

社会学认为社会生活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人们总是生活在不同规模与类型的群体中,它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

”社会性正是以群体性来体现。

个人是不可能脱离群体,在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系的情况下生存。

如果让你介绍自己,你会怎么说?我们在对自己身份进行描述时,通常会通过一些职位、社会机构等显示自己与别人的不同。

自考《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总结2012年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总结2012年版

自考《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总结2012年版社会学概论加油!必过!\(^o^)/概念1.失范: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

2.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3.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4.社会学研究方法论:关于人事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

5.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语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6.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指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是统计调查的组织形式之一。

7.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按一定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其本质特征是以部分代表总体。

8.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9.问卷调查: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10.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11.访谈法: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13.文献法:又称文件法、文案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

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4.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5.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16.社会:是人们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17.社会结构: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自考《婚姻家庭法》-(2012年教材)-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全)

自考《婚姻家庭法》-(2012年教材)-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全)

第一章婚姻家庭法概述一单选题1 .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这是指()。

A.婚姻的自然属性B.婚姻的社会属性C.婚姻的一般概念D.婚姻的法律概念【答案解析】:所谓婚姻,是指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共同生活互为配偶的结合。

(P51)2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______成为主要的、典型的婚姻家庭形态。

()A.对偶婚制B.群婚制C.一夫一妻制D.伙婚制【答案解析】: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一夫一妻制成为主要的、典型的婚姻家庭形态。

(P53)3 . 群婚制的低级形式是()。

A.亚血缘群婚B.非血缘群婚C.血缘群婚D.氏族外群婚【答案解析】: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低级阶段,这一阶段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两性关系,即只有同辈分的男女才可以结为夫妻。

(P54)4 .按照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后来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加以肯定的婚姻家庭进化模式,群婚制的高级形式是()。

A.血缘群婚B.普那路亚家庭C.杂婚D.交换婚【答案解析】:亚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高级阶段,又称为伙婚制或普那路亚家庭。

(P54)5 . 亚血缘群婚制时期的两性关系是()。

A.直系血亲间的集团婚B.同行辈的集团婚C.同行辈的集团婚中排除了兄弟姐妹D.一男一女的结合但并不牢固【答案解析】:在亚血缘群婚制阶段,两性结合的禁忌进一步扩张,同辈旁系血亲间的同婚被禁止,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外的同辈男女可结为夫妻。

(P54)6 . 古罗马是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也是同时代的婚姻家庭法制最为完备的国家。

其中罗马家庭是宗法家长制的家庭,关于家长权的规定,最初载于()。

A.《十二铜表法》B.《法学阶梯》C.《萨利克法典》D.《里普里安法典》【答案解析】:古罗马时期,婚姻家庭规范散见于诸多法律文件中,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十二铜表法》就已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肯认了“家父”所享有的权威和利益。

(P56)7 .在罗马法上,只有_____才有主体资格。

社会学——婚姻与家庭-婚姻

社会学——婚姻与家庭-婚姻
• 3、共同的行为模式
婚姻婚•礼4、角色关系
4
社会群体与人群
• 区别:一套共享的规范
• 3.人群向社会群体的过渡(社会群体的特征)
• (1)、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在活动中形成一套固定的角 色关系(基本条件)
• (2)、有持久的相互交往和共同的群体目标。在互动中 产生出一个或几个较为明确或逐渐明确的行动目标
并有强烈归属感的群体 • 外群体:内群体成员之外由其他人结合而成的,

内群体:是指一个人经常参与的,或在其间生 活、或在其间工作、或在其间进行其他活动, 并且对该群体产生了感情上的认同的群体。内 群体又称“我群”。
外群体:是相对于内群体而言的,泛指内群体 以外的所有群体。外群体又称“他群”。
• 初级关系:一种个人的、情感的、不容易置换的关系, • 初级群体为人们提供人格发展的机会,在人们与他人
或群体发生冲突时,它是主要的认同来源和安全来源。 • 次级关系:一种特殊的、缺乏情感深度的关系,不提
供感情支持或作为自我表达的工具,达到务实的目标。
婚姻婚礼
11
2、从群体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初级群体
地理的起源。 (客家土楼 )
案例分析:“客家人” 客家人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 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 地,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 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客家精神的内涵很丰 富,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 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其次,对异族文化的 博采和涵化上。三是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拼搏的精 神。“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
婚姻婚礼
17
任何一个正式群体内,一般都会存在非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存在可以弥补 正式群体中成员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如 果非正式群体的价值取向与正式群体的 目标不冲突,那么其存在对正式群体目 标的实现是有积极意义的。反之,就会 有阻碍甚至是破坏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题 • 1、家庭
简 述
• 1、简述家庭结构的类型。 • 2、简述家庭形态的变化。
论 述
• 1、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主要功能。
二、家庭的结构类型
• (一)核心家庭 • 核心家庭一般指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 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这种家庭规模小,人数少, 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 构成稳定的家庭三角,并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 两条纽带直接联结。因此,一般认为,这种家庭 形式是一切家庭形式中最稳定的一种形式。 • 在核心家庭这一类型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 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且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
• (一)性观念多元化 • (二)地位平等化 • (三)行为理性化
习 题
单 选
1、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被 称为B B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 C.重组家庭 D.核心家庭 2、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 庭被称为 D • A.联合家庭 B.主干家庭 • C.重组家庭 D.核心家庭 3、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半流动” 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 家庭被称为 B • A.丁克家庭 B.留守家庭 • C.断代家庭 D.残缺家庭
第三节 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 一、家庭形态的变化 • (一)家庭规模小型化 • 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 口控制的结果;另一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 的生育观念的转变,自愿少生甚至不生育的年轻 夫妇不断增加。
• • • • • • •

(二)家庭离婚率上升 当前家庭离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因素的考量相对下降。 2、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导致离婚人群的增多和大 量存在。 3、离婚手续的简化。 4、丈夫或妻子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 不能认可和接受忍让、郁闷过日子。 5、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 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来。 6、婚龄变小及互联网普及引发的网恋现象的出现。
第六章 家庭与婚姻
• 第一节 什么是家庭与婚姻 •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 第三节 变迁中的家庭与婚姻
第一节 什么是家庭与婚姻
• 一、什么是家庭 • (一)家庭的概念 • 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 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 • • • •
三、家庭的特殊类型
• (一)重组家庭。是指配偶双方或配偶一方曾有过婚史, 而且配偶双方或一方有可能将与前夫或前妻所生的子女带 到新的家庭中来的家庭。 • (二)“失独”家庭。是指失去家中独生子女的家庭。 • (三)同性恋家庭。是指同性恋者因婚姻压力选择同性恋 婚姻的家庭。 • (四)丁克家庭。即“无孩家庭”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 选择不生育,除了主动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观或者客观原 因而被动选择不生育的家庭。 • (五)留守家庭。指夫妻一方在外流动打工,一方留守的 “半流动”家庭以及夫妻双方都在外流动打工的“双流动” 家庭。
• (三)家庭类型多样化 • 主要特征为非核心化的小家庭式样,如空 巢家庭、丁克家庭、单身家庭、单亲家庭 等,正在构成中国城乡家庭结构的重要特 征。
二、家庭功能的变化
• • • • 1、经济功能弱化。 2、抚育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 3、家庭的生育偏好开始改变。 4、养老功能的挑战。
三、家庭与婚姻观念的变化
பைடு நூலகம்
• (三)联合家庭 • 联合家庭是指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 孙)子女组成的家庭。联合家庭是一种多代多偶 家庭,几代男(女)系血亲及其配偶都在一个家 庭里生活。家庭的权力主要集中在第一代或第二 代长房的一对配偶手中。在我国,这种家庭形式 不多。
• (四)其他家庭 • 其他家庭是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如残缺家庭、 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
• 1、社会化 • 社会化始于家庭。在家里,孩子们学会认识自己,应该怎 样去期望生活,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等。在许多方面,家庭 都是承担社会化任务的理想场所。 • 2、情感和陪伴 • 当今家庭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是为其成员提供亲密关系和情 感的支持。 • 3、性规则 • 男女两性性欲的满足,只有家庭才是合法的履行场所。 • 4、经济合作 • 家庭常被部分地定义为一群人为追求经济目的而合作所形 成的经济单位。家庭过去是、现在仍然是经济合作的单位, 过去体现在生产方面,现在主要体现在消费方面。
二、什么是婚姻
• 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 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 婚姻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三、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 (一)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 结构—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 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 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 1、社会化 • 2、情感和陪伴 • 3、性规则 • 4、经济合作
• (二)主干家庭 • 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 活的家庭。主干家庭是以直系亲属为主的多代同 堂的家庭,它是核心家庭纵向扩大的结果。由于 主干家庭的代际层次增多,因此,家庭关系比核 心家庭复杂。 • 主干家庭也有一些特殊形式,一是只有两对或两 对以上都是异代的夫妇而没有未婚子女组成的家 庭;另一种是夫妇或父母缺损一方的单亲主干家 庭。
• 一、家庭的功能(六大功能) • 1、规范性行为功能。 • 人类的性行为与动物不同,它要求在一定的社会形 式下进 行。把两性生活置于家庭制度下,限制在夫妻之间,这是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而作出的合理选择。 • 2、经济生活功能。 • 家庭的经济生活功能主要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家庭 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生产单位。 • 人们的生活消费基本上是在家庭中或通过家庭进行的。 • 3、人口再生产功能。 • 从人类进入个体婚制以来,家庭一直承担着人类自身生产 的功能。家庭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唯一社会单位,满足了社 会发展的要求。
(二)家庭的特征 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 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既包括物质活劢,也包括社会活 动; • 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 某种权威,但同时又对孩子承担保护、合作与抚育的义务, 父母与子女相依为命; • 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 保护,相互帮助。
• (二)社会冲突理论分析 •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 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 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 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 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 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指出了家庭导 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
第二节 家庭的功能和类型
• 4、精神生活功能。 • 家庭是人们休息娱乐的重要场所,人们的许多心理上、精 神上的特殊需要,是在家庭中实现的。家庭在满足人们的 特殊感情需要方面的作用,是社会取代不了的。 • 5、教育功能。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担负着传授生活技能、灌输社会 价值观念、训练和指导个人行为等促使个人社会化的责任, 尤其是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 6、抚养、赡养功能。 • 抚育、赡养功能也是家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抚育下 一代不仅是下一代生理上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赡养 就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包括物质赡养和精 神赡养两个方面。 记忆:A 物质方面:经济生活 B 精神方面:精神生活 C 繁育:规范性行为—人口再生产—抚养、赡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