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古浪县当地民居建筑

合集下载

甘肃武威古浪旅游景点

甘肃武威古浪旅游景点

甘肃武威古浪旅游景点
甘肃武威市古浪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

以下是一些古浪旅游景点的介绍:
1. 姑婆山:又称为古浪山,位于县城以北10公里处,是甘肃
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山峰险峻,山上有古老的寺庙和观音洞等景点,是进行登山和观赏自然风光的好地方。

2. 萨拉乌苏:位于古浪县城东南部,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代农业遗址。

这里保存着3千多年前的玉米、大豆等作物的遗址,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历史的重要文化遗址。

3. 子午岭:是古浪县的一座山脉,位于县城以西30公里处。

这里山势雄伟,风景优美,是徒步旅行和登山爱好者的天堂。

4. 湟水古镇:位于古浪县城东南部,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商业镇。

这里有许多古建筑,保存完好,如古老的街道、庙宇和民居等,透露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5. 密卢古窑址:位于古浪县城西北部,是一个古代陶瓷窑址。

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宋、元时期的瓷器和瓷片,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历史的重要遗址。

6. 栈桥:位于古浪县城内,是甘肃省保存最完整的古栈道之一。

这座古老的栈桥可以追溯到明代,是当时古浪的重要交通枢纽,现在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景点都展示了古浪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游客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古浪独特的魅力。

古浪旅游景点

古浪旅游景点

古浪旅游景点
古浪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古浪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
1. 古浪风景区:是古浪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以壮丽的沙漠风光、独特的蓝天、青山和草原闻名。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沙漠风光的壮丽景色,还可以体验沙漠探险活动。

2. 古浪石窟:位于古浪市区东北方向,是中国西部保存较好的石窟之一。

石窟中有许多古代壁画和佛像,展示了古浪在辽、金、元时期的佛教文化。

3. 古浪县博物馆:是一个展示古浪地区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内有丰富的文物和展品,可以了解古浪的历史、民俗和社会发展。

4. 古浪古城: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区,有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游客可以在古城中漫步,感受古代城市的氛围。

5. 古浪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古浪市郊区,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湿地公园。

游客可以在这里观赏湖泊、沼泽、湿地植物和丰富的鸟类,同时还可以进行钓鱼、划船等活动。

以上是一些古浪的著名旅游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古浪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受到推崇。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丝绸之路”是古代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中国和西亚、欧洲等地,甘肃武威地区位于其中心地带,成为历代商旅必经之地。

传统民居建筑是“丝绸之路”沿线人民生活方式、文化传承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着眼于对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的分析,阐述其历史演变、建筑特色和文化意义。

一、历史演变1.前期甘肃武威地区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距今已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地人民就开始采集、打磨石器,逐渐向农业和畜牧业转变。

到了商周时期,武威地区逐渐进入国家统一时代,大量农民定居下来,建立了自己的村落和居所。

此时期主要是采用土坯或石头等当地的自然资源,建造简单的住宅、地窖、厢房等。

2.中期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渐开通,商业贸易的兴盛,武威地区人口、经济、文化均得到了发展。

尤其到了唐宋时期,武威地区成为了西域和中原贸易的中心,此时期的民居建筑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在唐宋时期,武威地区的民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建筑样式多样,有平房、四合院等。

其中,四合院常见于中产阶级家庭,此时期属于相对稳定的时期,四合院空间布局合理,形式优美,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家庭需求。

并且结构上也加入了一定的装饰,如雕花、窗花等,营造出高雅、精致的气息。

3.后期到了明清时期,武威地区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建筑特色,逐渐走向壮观、精美的方向。

此时期的民居建筑大量使用黄土砖瓦以及木质结构,高墙围院,构造严谨大方,同时又注重装饰艺术效果,建筑中还常出现无梁、无柱、无钉互插的构式,设计上注重宁静、通透、自然等原则。

二、建筑特色1.空间布局武威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布局宽敞整洁,大都是坐北朝南,主次分明。

其四合院常见于中产阶级家庭,尤其在明清时期,是其空间规划最典型的表现。

一般以三进三合院为主,其中前面两进为门房,第三进为正房。

偏安一侧的小门房常作为杂用房或者仆佣房,正房与大院相连成一个整体,形成一个“回”字形或“品”字形的空间形态,使得院内一系列房间公司,环境布局协调有序,美观舒适,大大提高了舒适性。

甘肃碧口古镇简介

甘肃碧口古镇简介

甘肃碧口古镇简介
碧口古镇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境内,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碧口古镇因其闲适安详的生活气息而被誉为“甘肃的小威尼斯”。

碧口古镇地处甘肃西秦岭山前,是黄河文明和西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贸集散地,曾
经辉煌一时。

古镇有浓郁的汉族文化和藏族文化,如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古巷道、古城墙、碧口古街等历史遗迹,还有风格独特的碧口寺、灵岩寺等名胜古迹,展现出不同的历史和
文化风貌。

碧口古镇以其独有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碧口古镇环
境优美,有清澈的水系、绿树成荫的街道、古老的建筑等,每到春天,河岸两侧的沙棘、
杨树、柳枝等各种植被迸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吸引着众多旅游者前来踏青游玩。

每年一月,古镇会举行“碧口赛龙舟”等传统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游客观赏。

碧口古镇以其独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已经成为了一个知名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保
护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碧口古镇得以更好地发展、繁荣,同时也在保护传统文化、
弘扬地方文化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今天,碧口古镇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景
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繁荣的重要途径。

武威古民居保护现状概述

武威古民居保护现状概述

武威古民居保护现状概述作者:胡鼎生来源:《丝绸之路》2012年第16期[摘要]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武威在其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有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迹,令人叹为观止。

本文从谢家园、墨家园、贾坛故居等武威古民居的保护现状入手,描绘并分析古代民居的范式、形制等状况。

[关键词]武威;古民居;谢家园;墨家园;贾坛故居[中图分类号]K87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16—0047—03武威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是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镇。

东接古浪峡,南靠祁连山,西邻茫茫草原,北连腾格里沙漠,城区东西长122公里,南北宽90公里,总面积5081平方公里。

武威保存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馆藏文物4万多件,其中汉简、铜奔马、凉造新泉、西夏碑等驰名中外。

文庙、雷台、海藏寺、白塔寺、天梯山石窟等已成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武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古凉州曾是中国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长期以来,凉州以其“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和“兵食恒足,战守多利”的重要地理位置而闻名遐迩,是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河西走廊东端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地。

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

从原始人群居住洞穴、构木为巢发展到商周干栏式木构建筑和夯土建筑的出现,再到后来秦汉木构建筑的发展,唐宋成熟,明清程式化的延续,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阴阳有序的环境观、社会文化观的影响下形成汉之古拙、唐之雄大、宋之规范、元之自由、明清建筑形制化,也形成了北方的厚重、江南的秀丽、蜀中的朴雅、塞外的雄厚、云贵高原的绚丽多彩。

由于各地生活方式和地理气候条件的不同,人类居住房屋的样式和风格也不相同。

无论中轴对称的严谨,还是自由式组合都非常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相协调。

古民居是由四面房屋围合而组成的四合院。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Xi,n Univ V Arch.&Tach.(Social Science Edition)Vvl.38Nv6Dec.2019第38卷第6期2019年12月【建筑文化】DOI:10.15986/j.1008-7192.2019.06.004“丝绸之路”甘肃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分析李琰君,齐向颖(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陕西西安710049)摘要:武威作为“丝绸之路”甘肃段上的一个核心节点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众多灿烂文化,存留下丰富多姿的历史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传统民居遗存的建筑形态、基本数据、结构形式等基础资料进行汇集,进行传承 与保护为出发点,用田野调研法对武威地区民居进行了数据测量、图像采集和相关资料搜集,其中包括对合院式贾府、土阁梁式韩家院、堡寨式满家院进行了院落形制、结构特征及室内陈设等分析,为“丝绸之路”甘肃段传统民居建筑文化研究、资料汇集提供依据。

关键词:丝绸之路;传统民居;甘肃武威;建筑形态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192(2019)06-0019-08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通往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用于货物运输与文化交流。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段,是河西走廊的第一重镇,在这里保存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1]。

武威位于甘肃省的中部,地处甘肃中东部至西部的连接带,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少,气候干燥,沙漠区占土地面积的三分之一,曾是西北地区的军事要塞,以“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而闻名[2],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交流的重要途经城市,也是河西走廊东段本地区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的集汇地。

一、武威传统民居概况民居建筑作为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和栖息的场所,其出现时期最早,分布范围最广且数量庞大。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习惯的不同,民居建筑的风格形态也各有不同。

简要说明武威文庙文昌殿及卷棚内的美

简要说明武威文庙文昌殿及卷棚内的美

简要说明武威文庙文昌殿及卷棚内的美
武威文庙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在文庙主殿内,有一座庄严肃穆的文昌殿,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场所。

这座文昌殿建筑气势雄伟,造型独特,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进入文昌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殿门,门上有精美的斗拱和雕刻。

大殿内部布置庄严,殿顶悬挂着巨大的金字匾额,寓意着崇尚学术、崇尚文化的精神。

殿内奉祀着文昌帝君的神像,神像雕制精致,栩栩如生。

神像雕像后方是供奉神明所用的桌案,桌案上摆放着鲜花和香炉,充满了神圣和庄严的氛围。

除了文昌殿外,武威文庙内的卷棚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卷棚是汉族传统建筑形式,以木结构为主,造型精美。

卷棚的顶部装饰着各种图案和雕刻,色彩斑斓,给人一种华丽感。

在卷棚内,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和古代书籍,展示了武威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些文物和书籍保存完好,展示了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让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武威文庙文昌殿及卷棚内的美,不仅体现在建筑形式的独特和精美,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让人们能够领略到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以瑞安堡为例分析武威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

以瑞安堡为例分析武威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

以瑞安堡为例分析武威传统民居的装饰艺术【摘要】武威地区的民居建筑因为外在条件的苛刻,外墙营造的是耐久,敦厚的朴素之感。

正因为先天环境的不足,在院内的装饰上才更能体现当地居民对安逸生活环境的向往。

整体民居装饰风格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

雕饰精美之余更与沙漠地区建筑的需求有直接联系。

堡寨式民居为武威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之一。

它集防御性与抗震性一体,结实耐久,能够经得起比较严重的自然及人为损害。

由于武威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带,环境气候恶劣,传统民居装饰主要集中在屋檐以下,装饰部位有限,装饰材料单一。

但是装饰美观大方,简约实用。

仍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民居装饰;人文思想;武威地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地区,南靠祁连山脉,北依腾格里大沙漠,南高北低,是一块辽阔的平原。

武威古称“凉州”,西汉时期武帝追匈奴,通西域时开始设置武威郡,是河西四郡之一。

堡寨式民居目前主要遗留在河西走廊地区,武威瑞安堡,张掖高孟将军府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堡寨式民居建筑在修建方式上可分为三个类型:一,古代屯田或为展开军事活动而修筑的;二,聚落,村落内村民自发修建的用于集体防卫而修筑的;三,历代官僚富商和地主修建的堡寨式庄园。

瑞安堡位于武威民勤县三雷乡三陶村,俗称“王团堡子”,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是武威乃至河西地区堡寨式民居的代表。

瑞安堡主人王庆云,字庭瑞,在时任民勤县保安团长时,修建了这所私人庄园。

瑞安二字就是从他的字号而来。

瑞安堡的设计师是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时为清华大学教授的田志美。

他设计的瑞安堡各建筑搭配技术十分巧妙,是瑞安堡具备传统与现代审美,功能与艺术结合的主要贡献者。

一、武威传统民居装饰主题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建筑装饰的内容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我们直观看到的图案上便显得装饰形象,其二就是通过这些具体形象反映出来的内涵。

瑞安堡的民居装饰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它不仅仅是统治思想的工具,更是行为出事的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瓷砖新建住宅品面图
我们村卫星截图
谢谢观赏
由于降水少,房顶上边普遍铺拌有麦秸秆的泥浆,大约厚7厘米 左右。在雨水的冲刷下,房顶的泥层会不断地变薄。只有在漏水 的情况下,人们才会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铺泥,俗称上房泥。而 更新房泥的时间却不一样,有的房子十几年不补泥,有的却几年 就得上一层。
屋顶表面酥软的土层
降水量少决定了房屋不需要太大的坡度 来排水,当一小部分水渗向房顶泥层时 ,大多数的已经排下屋顶
我的家乡 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武威
班级:B1203班 姓名:张学伟 学 号:1225821066
中国旅游标志之都——武威
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中 部,历史悠久。由于 年降水量少,并且长 年刮西北风等原因。 在自然气候条件的影 响下,武威形成了不 同与甘肃陇东南地区 的建筑风格。
武威农村形成了独特的群落而居现象
通向前院
以瓷砖贴面的新建住宅为例,院内构造见图 片。
庄重的院门
当地俗称车棚,用来停放农用车,或者存放杂物等
屋顶采用梁、檩、椽等构件
出挑的走廊
当地将兼客厅和起居的房子俗称书房 此屋坐南向北称为北书房
只用作起居的小房子称小屋 此屋处于院西面俗称西书房
廊檐(方言称为lángyàng)的布置
土坯外墙泥浆裹面
早期由泥坯块粘结的外墙
土夯外墙
高大的砖砌外墙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 平不断地提高。老百姓更新自家的 住宅,由砖墙向瓷砖贴面发展,住 宅的面貌焕然一新。
瓷砖贴面
通常院落都是分为前院和后院,用 途分为居住和养家畜。居住的部分 一般是两面或者三面建屋。
此作用
由于年代的不同,院子外墙材料也不同。 有土坯粘结的外院墙,流行于改革开放之 前,而后土夯墙逐渐的被广泛的应用。进 入21世纪以来,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不 断地提高,住房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砖 墙逐渐取代了土夯墙。由于历史及自然地 条件,院墙一般都在4-5米高,不仅可以 抵御大风,还可以防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