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人类学-兰德曼
人存在的四重维度

人存在的四重维度作者:张子娇来源:《世纪桥》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旨在从兰德曼人存在的四重维度出发,深入分析人的“完整形象”,即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是社会的存在、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传统的存在。
兰德曼认为,人是创造文化的人和为文化所塑造的人,他在研究社会的各种属性尤其是人的存在状态时候,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即文化、社会、历史、传统中进行研究,并在此范圍内描述出来一个完满的人的形象,进而阐释人的存在与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
兰德曼的理论成果是对西方哲学家对人问题研究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我们充分理解哲学人类学中研究的人的存在状态与有着积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兰德曼;哲学人类学;文化【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0-0095-02米切尔·兰德曼在对以往人类学的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对人的独特见解,他认为:“人既是未确定性的生物,他要通过对自我的理解来补偿其原有的不完善性即未确定性。
”[1](P.183)并以此为研究的出发点,对人存在的四重维度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与研究。
兰德曼的理论在自我认识严重缺乏的现代社会,对于建构与研究人的完整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人作为文化存在的维度对人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哲学的主要论题,哲学的研究离不开它自身的主体——人,兰德曼人类学思想的主旨即“人是未确定性的生物,要通过对自我的理解来补偿其原有的未确定性或者说是不完善性,从而达到完整的人的形象。
”[1](P.186)人的能力并不像动物一样被事先规定,因此人在这个角度上来说人并没有动物完满,但是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改造自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这就是动物所不能及的,也是人的文化性的体现。
在这里兰德曼论述了他关于完整人的形象,即是“具有肉体的未特定化同时又有着精神的创造性的人的形象”。
[1](P.191)另一方面,人的本质是由人的创造性所决定的。
第十三章 哲学人类学和人类文化学

过这些反应来达到人与外界的平衡。笑是当存在的多义性带有积极含义的心境;哭是当人的独创
性被否定的命运所推翻时的心境。人通过失常态超越了自我,超越环境而居于环境之上,从环境
中区分出与其对立的自我。失常态与精神相关是指失常态只是精神的人才有的行为,一切精神活
动的最终依据是失常态。人作为生物的存在、心理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是互相冲突和对立的。这
•
生物哲学人类学试图克服舍勒的精神和生命的二元论人类学,在人的生物学领域中以人的未
特定化和未确定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的活动性以及向世界开发性的条件,
由此出发人从事精神文化活动。这样,人的完整性已在生物领域确立了。但由于格伦过分强调了
生物性对文化性的作用,使得他对人类文化生活的解释显得牵强附会。他忽视了人类文化生活的
•
全部心理状态的中心是人的失常态度,只有通过它才能理解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人,人的精
神本质也就表现在人的失常性之中。所谓“失常态度”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状态,它是指人由于碰
到无法解释、不知如何对待的情况,而丧失自制力所产生的破坏性行为或反应。失常态度的典型
表现是笑和哭。人的失常态不与任何生物合目的性有关,它是精神的人的特有的古怪行为,人通
学人类学等等。
•
一、生物哲学人类学 生物哲学人类学把生物学领域对人的研究作为出发点,把人的未特
定化和非确定性作为人的根本特征,以此来解释完整的人的意义及其创造性活动,并以生物性为
基础来确定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生物学家社会心理学家阿尔诺德 格伦。
•
生物哲学人类学的首要问题是确定人本身存在的领域是什么,然后才能从这个领域出发来理
础的哲学人类学。
•
哲学人类学的基本主题是人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首先,他认为哲学人类学是以人为中心,
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

论人的本质及教育的本源\属性和出发点摘要:关于人的本质问题是文化人类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依据。
人生来便是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的,教育的出发点是人的发展,教育的重点是关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苏醒和创造性的推动。
关键词:哲学人类学;人的本质;人的教育M·兰德曼是当代德国最著名的哲学人类学家,其主要著作《哲学人类学》围绕“人的本质”这一中心问题作了广泛综合和深入浅出的剖析。
兰德曼在回溯宗教人类学、理性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对人的解释的基础上,引出并阐述了文化人类学的基本观点,其核心观点是“人是文化的存在”,教育立场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
人是什么?怎样认识自己?如何完善人的形象?这些以“人”为核心的问题都在“为建立人的完整形象而奋斗”,这也正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出发点和依据。
一、人的自我解释——教育的本源兰德曼的《哲学人类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追寻“人的本质”的历史画卷。
作者分别追溯了前哲学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理性人类学、生物人类学对人的本质的认识。
前哲学人类学阐述了人作为自然的副本、异乡人都不是“人”、有限的“人性”等观点。
宗教人类学的“人”具有肉体和精神、具有亚当和基督的双重本质,但人永远不能造就自己,他是上帝的赠与。
“人在这里所代表的不是一种根本的和最终的价值”。
理性人类学则从人自己和人自己的智力天赋去理解人。
这一学派认为,“人是最有掌握知识的能力的造物”。
生物人类学认为,“人过去一直是一个置身于普遍发展之外的旁观者,进化论让人成为普遍发展的一部分”,“我们只有通过艰辛的自我修养才能教育我们自己去支持这样的思想,即世界是建筑在多重本原的基础上的”,人已成为普遍发展的一部分。
在这样一个人的自我解释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逐渐“将人的问题推向了世界的中心”的过程。
教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有的现象,如何看待人的问题,伴随着人对自身的认识历程,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狭隘到开放、从停滞到发展的过程。
国开电大管理哲学(广东)形考任务1参考答案

错
【答案】:对
16.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经过( )个阶段。
a.六
b.四
c.五
d.三
【答案】:五
17.从人类社会产生到十九世纪是()时期。
a.现代管理理论
b.管理理论的萌芽
c.行为科学
d.古典管理理论
【答案】:管理理论的萌芽
18.在管理哲学史上,()把人看成社会人。
a.科学管理学派
b.行为学派
c.马克思主义学派
【答案】:科学管理学派
41.()是哲学人类学的先驱。
a.皮尔士
b.维特根斯坦
c.马克斯.舍勒
d.皮亚杰
【答案】:马克斯.舍勒
42.科学管理的时代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
对
错
【答案】:对
43.定性思维方法是根据事物的性质来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对
错
【答案】:对
44.墨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兼爱”。主要代表人物是()。
c.以市民管理为对象
d.基本上仍属于经验性管理
【答案】:具有阶级统治的本质;以国家管理为对象;基本上仍属于经验性管理
25.管理主体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管理素质、有一定权威、担负管理工作的人。
对
错
【答案】:对
26.()是分析哲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皮尔士
b.詹姆士
c.维特根斯坦
d.杜威
【答案】:维特根斯坦
d.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答案】:具有控制和自制能力;具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创新应变能力;具有协调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7.19世纪未至20世纪初是()时期。
a.管理理论的萌芽
教育改革与文化关系研究

教育改革与文化关系研究作者:张宇晴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0期摘要:人是文化塑造的,文化本身即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教育的背景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定势,对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对教育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文化不改变,则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措施的成效都将大打折扣,教育的底色也很难改变。
因此,教育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文化的重构。
教育领域内的文化重构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成功具有巨大意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文化重构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教育文化教育改革价值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颁布实施,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场教育改革在全国拉开帷幕。
教育改革进行到了今天,上至国家和政府,下至普通教师和学生,都一直在关注教育改革的每一项新举措,都关心教育改革的进程和成效。
但是大多数时候,看到的结果却是不令人满意的。
改革的失败让我们重新开始思考,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对世界范围内的改革作出评价:“像今天这样零星地进行一些改革,而没有一个关于教育过程、目的与方式的整体观念,已不再是可取的。
”整体的观念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观念教育文化的重构对于每次改革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人是文化塑造的,文化本身即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作为教育的背景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民族思维定势,对教育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对教育产生如此深远影响的文化不改变,则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措施的成效都将大打折扣,教育的底色也很难改变。
因此,教育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需要依赖文化的重构。
笔者将就文化重构对于推动教育改革成功的巨大意义和如何进行文化重构进行探究。
一、文化与教育概念辨析文化在我国古代原指“以文教化”,是与武力征服相对应的。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文化,是上个世纪末由日文翻译过来的,里面包含了很多含义,有加工、修养、教育等多个方面。
对于文化的定义,众多学者众说纷纭,总体上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形考作业1 题目1 权威包括〔〕。
a. 权利b. 权力c. 威望d. 威力反应 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权力, 威望题目2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斯宾塞b. 马克思c. 皮尔士d. 杜威反应正确答案是:斯宾塞题目3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马克思b. 孔德c. 斯宾塞d. 杜威反应正确答案是:杜威题目4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斯宾塞b. 孔德c. 皮尔士d. 马克思反应正确答案是:皮尔士题目5 管理哲学反映管理活动的特点。
对错反应题目6 兵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奇正形胜〞,主要代表是( )。
a. 老子b. 孙子c. 墨子d. 孔子反应题目7 〔〕是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a. 莱维-施特劳斯b. 詹姆士c. 皮尔士d. 维特根斯坦反应题目8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十九世纪是〔〕时期。
a. 现代管理理论b. 管理理论的萌芽c. 古典管理理论d. 行为科学反应题目9 〔〕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
a. 拉康b. 维特根斯坦c. 皮尔士d. 詹姆士反应题目10 管理理论的开展大体经过( )个阶段。
a. 三b. 四c. 五d. 六反应题目11 〔〕是分析哲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 杜威b. 詹姆士c. 罗素d. 皮尔士反应题目12 经验管理时期的特点〔〕。
a. 根本上仍属于经验性管理b. 具有阶级统治的本质c. 以国家管理为对象d. 以市民管理为对象反应题目13 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a. 皮尔土b. 杜威c. 马克d. 詹姆土反应题目14 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自然无为〞。
代表人物是孔子。
对错反应题目15 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开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带有管理领域的特点。
对错反应题目16 文化哲学人类学代表是兰德曼。
对错反应题目17 《管子》的管理思想主要是“轻重有术〞,代表人物是管子。
人是文化的产物,教育是文化的过程

人是文化的产物,教育是文化的过程作者:刘卷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文化可以作为经济政治的中介而作用于教育,也可以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来作用于教育,而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个体人格精神的文化活动。
本文从人是文化的产物、教育是文化的过程、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传递保存、传播交流、净化提升、创造更新文化等方面阐述了教育、文化、人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出发,详细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教育”这种文化化的过程对人的培养规格、思维方式和群我关系等方面的决定、制约作用。
关键词教育文化人中图分类号:G634.2 文献标识码:A文化可以作为经济政治的中介而作用于教育,也可以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来作用于教育,而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个体人格精神的文化活动。
譬如说,文化的发展经常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民族文化的特点往往形成为教育的民族模式,而民族文化的素质与水平又往往成为教育发展的阈限,也可以说,文化是我们研究教育、全面深入了解教育这种社会现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而教育又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心灵的转向”,“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灵魂的唤醒”,归根结底是培养个体人格精神的文化活动。
1 人是文化的产物兰德曼在其《哲学·人类学》中说:“人是非专门、非特定化的存在。
”人能够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在原初意义上来讲是有创造性的。
人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在于他是自由的。
人a能摆脱本能控制而获得自由,也就是“不做什么”的自由,这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如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处不在枷锁之中。
”另外,人能达到自我决定的自由,也即“做什么”的自由,这是一种积极自由。
人是非专门化的存在,是一种不完美,在某种程度上让它成为不确定的东西。
也就是说,人必须要靠自身去成为人,人是开放性的存在,整个世界可以成为人塑就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的内容。
人没有本能作为依凭来知道在特定的境遇中怎样行动,必须在自己思考的帮助下独力决定该怎样对待这个世界,怎样认识这个世界。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

国开《管理哲学》形考1234参考试题答案形考作业1题目1 权威包括()。
a. 权利b. 权力c. 威望d. 威力反馈The correct answers are: 权力, 威望题目2 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斯宾塞b. 马克思c. 皮尔士d. 杜威反馈正确答案是:斯宾塞题目3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马克思b. 孔德c. 斯宾塞d. 杜威反馈正确答案是:杜威题目4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 斯宾塞b. 孔德c. 皮尔士d. 马克思反馈正确答案是:皮尔士题目5 管理哲学反映管理活动的特点。
对错反馈题目6 兵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奇正形胜”,主要代表是( )。
a. 老子b. 孙子c. 墨子d. 孔子反馈题目7 ()是结构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
a. 莱维-施特劳斯b. 詹姆士c. 皮尔士d. 维特根斯坦反馈题目8 从人类社会产生到十九世纪是()时期。
a. 现代管理理论b. 管理理论的萌芽c. 古典管理理论d.行为科学反馈题目9 ()提出了“镜像阶段”理论。
a. 拉康b. 维特根斯坦c. 皮尔士d. 詹姆士反馈题目10 管理理论的发展大体经过( )个阶段。
a. 三b. 四c. 五d. 六反馈题目11 ()是分析哲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a. 杜威b. 詹姆士c. 罗素d. 皮尔士反馈题目12 经验管理时期的特点()。
a. 基本上仍属于经验性管理b. 具有阶级统治的本质c. 以国家管理为对象d. 以市民管理为对象反馈题目13 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a. 皮尔土b. 杜威c. 马克d. 詹姆土反馈题目14 道家的管理思想主要是“自然无为”。
代表人物是孔子。
对错反馈题目15 管理哲学是从世界观的高度,对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作的哲学概括,带有管理领域的特点。
对错反馈题目16 文化哲学人类学代表是兰德曼。
对错反馈题目17 《管子》的管理思想主要是“轻重有术”,代表人物是管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德曼的文化哲学人类学
文化哲学人类学(cultral 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简称“文化人类学”,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的哲学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代表了哲学人类学在当代发展的趋向和潮流,主张汲取考古人类学、知识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结构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以及原始文化研究的积极成果,继承古希腊以来以人的本体为中心的自由和创造思想,批判存在主义(德国海德格尔和法国萨特)的自由理论,站在哲学人类学研究已达到的理论高度(人的开放性、活动性、趋向完美性等),摒弃仅从生物、心理、宗教等某一领域来理解人的狭隘性观点,用人类活生生的和创造性的历史性代替对人的片面理解,强调把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传统的背景中思考,从而达到对人的完整存在的正确理解。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蓝德曼认为:“文化人类学是未来的人类学。
以前所有的人类学只不过是它的序言。
”
蓝德曼(Michael landmann,1913~)是柏林自由大学教授,德国哲学家、文化哲学人类学的主要代表。
他的文化哲学人类学思想集中体现在1955年出版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
这本书从文化哲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作了纵向的历史描述,并对哲学人类学各分支作了详尽的评述。
全书共分为5部分:(1)哲学人类学导言;(2)宗教人类学;(3)理性人类学;(4)生物人类学;(5)文化人类学。
一、非专门化与创造性
蓝德曼首先分析了生物哲学人类学的“非专门化”和“专门化”两个概念,认为人类的“非专门化”如果就获得知识而论,它就意味着“向世界敞开”;如果就行为而论,它就意味着人是创造的、人是自由的。
这里的“创造性”不是指通过审美而体现出来的创造性,“自由”也不是通过伦理和政治而体现的自由,相反,它们都只能在一般人类学的意义上加以理解。
在蓝德曼看来,“非专门化和专门化并非是相互并行的。
人并非如同动物依赖后者生存一样直接依赖前者生存”。
人类的非专门化包括“非完善”,意味着我们具有与生俱来的空缺,而人的自由创造力正是为了保证填充这个空缺。
这样一来,对人类而言,非专门化和创造力一起才抵偿了动物的专门化。
这就是说,在自然的意义上,动物的出现表现了自然界所赋予的完成、定形和完整性,它无需创造,而只要运用种内遗传所获得的一切。
但自然没有把人创造完整便把人放在世界上了,自然没有最终决定人,而是让人在一定程度上尚未决定。
“因而,人必须自我完成,必须自我决定进入某种特殊的事物,必须凭借自身努力而力图解决自身出现的问题。
人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是创造性的。
创造性并非只限定于少数人的少数活动,而是必然根源于人类存在的结构”。
这种根源于人类存在结构的创造性,决定了人的本质,并构成了基本的人类学原则和文化哲学原则。
一方面,人能通过这种创造性确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实现“自我完善”,即人能完成自我并给予自我一确定的形式。
另一方面,与动物完全符合它的物种而生存不同,由于人自身本质的创造性,人不能把自己仅仅限于复制其他物种,而必须为自己建造一些新的东西,因而,“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是独特的个体”。
从这个角度出发,蓝德曼有限度地肯定了存在主义“反对关于一般人的人类学,认为只有具体的、有时间规定的人才是完全的人”的观点。
但接下来具体到对创造论和自由观的理解,蓝德曼则与存在主义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并着重批判了萨特的“人一开始存在就注定是自由的”的观点。
按照蓝德曼的看法,“萨特的普罗米修斯的创造论,由于极大的夸张而陷入了错误”。
首先,由于萨特认为“人类也应该有意识地创造自身”,所以萨特的人类学狭隘地回归于伦理学,因为在伦理学中,有意识的决断居于最可敬的地位。
其次,“所有的创造性只是靠实现了客观的必然性才能获得其高贵性”。
因而,当萨特仅仅把自由和创造描述为个体自由、创造的不可重复性和单独性时,创造在萨特那里就沦为了任意的联系而退化为游戏。
结果,“作为一个哲学家,他(指萨特——引者注)不自觉地成为浪漫主义迷惑和放纵的同盟者”。
最后,人总不能绝对自由地创造,一方面我们从来不能把我们所创造的东西只归结于我们自身,另外的力量(如社会的文化、传统、民族等等)在其起源中也起作用;另一方面任何创造总是超越于自身之外的创造,对外物的创造总是受外在的影响,所以创造物并非只是我们有意识创造意图的沉淀。
因此,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人总不能绝对自由地创造,萨特所说“人类被宣判为自由的”的观点仅仅是一种栖居在头脑中的理想罢了。
在这种批判的基础上,蓝德曼得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结论:仅仅在心理和伦理方面赋予人类以自由性和创造性是片面的,只有真正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把“根源于人类存在的结构”的创造性置于文化世界中,把人放到更为广阔的文化、社会、历史、传统中加以考察,才能真正揭示完整的人。
由此出发,蓝德曼建立了以客观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哲学人类学,得出了“人是文化的存在”的结论。
二、客观精神与人是文化的存在
客观精神指“人创造力的凝固沉淀”。
蓝德曼认为,与人的创造能力并驾齐驱的是人的保存文化的能力。
每一个体聚集“经验”,这种经验在每个群体中加以传递并流传下来。
同样,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道德法则、社会制度及文化传统也都以各种形式保存下来。
这样一来,人就不需要每时每刻都重新开始认真地探究世界事物以及决定自己的行为,“当前的现实创造活动其实已结合了创造活动的第二种聚集状态:已结晶为客观形式的过去的创造”。
这种“已结晶为客观形式的过去的创造”就是客观精神,即客观化的文化。
客观精神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世界并非附属于人,而是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与我们分离,如同自然先予的世界与我们分离一样。
我们无法逃脱地站立在我们创造的文化世界中,也就像我们站在自然世界中一样”。
这就决定了人生存的世界只是人的文化,“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
因此,人是文化的存在。
人是文化的存在既指人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指人是文化的创造物。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个人的创造力,它是文化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从个体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首先为文化所决定,尔后他或许能成为文化的创造者。
因此,“人类始终生存于双重的历史意识中,他自身显得既是年轻的也是年老的……当人创造未来时,人是年轻的;当人已被过去创造,人就是年老的了”。
这就是说,必须把人的创造性和文化结合起来加以考察,才能达到对人的完整存在的真正理解。
“人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理想。
如果没有人的实现,文化便不会存在;但没有文化,人就一无所有。
这两者之间都有相互不能分离的作用。
任何从这个整体中分离两个交织部分的企图,都必然是人为的”。
人作为文化的存在,必然蕴含着人作为社会、历史、传统的存在。
首先,人是最有社会性的存在。
由于社会是全部文化的一部分,并且是全部文化的保存者和传递者,所以,人为了成为全面意义上的文化存在,就必须首先和永远地作为社会的存在。
其次,“人作为文化的存在,也是作为历史的存在”。
这有两重意义:人具有超越和依赖历史的力量,他决定历史而且被历史所决定。
一方面,文化是人的自由的创造,这就决定
了文化只是一种历史的多变现象;另一方面,人在创造具体历史文化的同时,文化也总是以其反作用影响着创造了历史性的人,使人受文化和历史的制约。
最后,人是传统的存在。
由于人是历史性的创造物,因而,人只能靠继承传统(“保存的纯粹精神形式”)而不能像动物那样靠遗传来引导自己的生活。
一方面,每个人都深深植根于传统之中,“个体首先必须吸收与他相关的文化传统。
个体首先必须爬上他出生于其中的文化高度”。
只有这样,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尽管传统是保存的原则,但它是可选择的,因为它本身曾是被创造物,它由新的创造达到丰富和修正”。
这就是说,传统不同于遗传,它不是僵化。
我们总是与传统保持着距离,以便肯定或否定传统,并进而超越传统。
2007-8-4 08: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