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杂交育种
杨树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体系的改进

营 建数片试 验林
i l f 选 育 出 杂 交 新 品 种 f
图 3
Hale Waihona Puke 利 用 基 因库 可 以 提前 1 — 3年左 右 观 其计 算 公式 如 下 : 察造林后的生长情况 , 可以辅助进行苗期 节间距 ( e m / -  ̄) = 苗高( c m) / ( 芽 数+ 侧 选 择 ; 根据笔者的观察 , 只要 基 因库 立 地 枝数 ) 条 件相 对一 致 , 其 单 株基 因库 的表 现 与试 验林 的生 长表 现 有较 高 的正相 关 。同时基 笔者 利 用芽 保 存 率和 节 间距 用 以 因库 可 以作 为种 质 备 份 , 集 中观 察 比较 各 苗期选 择参 考 , 在 对 7个 家系 、 1 0 4个无 性 家 系及 无 性 系 的生 长 、 物候 、 病 虫 危 害 等 系进 行 评 价 时 , 表 明各 家 系 间 、 无 性 系 问 情 况 。
我 干 扦 插 扩 蟹( 5 - 8 株 )
i
选 择
善
截干扦插 扩繁 ( 3 0 . 5 0株 )
优点 ,比营 养袋 等 容 器育 苗 具 有节 省 种冠 径 比和 培 育 目标 计算 出参 考 密度 , 依 费用 等优 点 , 而且 苗木 相对 生 长 量 大 、 据 笔者 提 出 的冠 径 比 的概 念 可 以推 出参 劳 动强 度低 、 方 便 就地 取 材 、 便 于连 续 考株 行距 的计 算公 式 如下 。 进行 苗期 观察 。 参考株行距( m) = 培 育 目标 c m) × 冠径 1  ̄ / 3选择 中的几个 新 指标 3 . 1芽保存率、 苗期节间距
2 Q !
Q : 2 ( 工)
农 林 技 术
杨树切枝杂交及播种育苗技术

2023《杨树切枝杂交及播种育苗技术》•杨树切枝杂交技术•杨树播种育苗技术•杨树切枝杂交及播种育苗技术的应用目录01杨树切枝杂交技术1杂交育种23通过选育优良杨树品种,提高其生长速度、抗病性和适应性等目标性状。
目标性状选择遗传背景不同的两个或多个品种进行杂交,以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交亲本进行花粉采集、贮存和杂交授粉等操作,以获得杂交种子。
杂交过程03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点播等方法进行播种,播种后覆盖土壤并浇水,以保持土壤湿度。
播种育苗01种子处理对杂交种子进行催芽、去壳等处理,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
02苗床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苗床,并进行耕翻、施肥等操作。
当幼苗长到一定高度时,进行间苗和定苗,以保证苗木的密度和品质。
间苗定苗根据苗木生长需要,及时浇水和施肥,以促进苗木生长。
灌溉施肥针对杨树常见的病虫害,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以保证苗木的健康生长。
病虫害防治苗期管理02杨树播种育苗技术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杨树品种进行采种。
在种子成熟期,当杨树种子呈黄褐色时进行采集。
种子采集将采集到的种子进行浸泡、去皮、清洗、晾干等处理,以去除果肉和杂质,保留纯净的种子。
种子处理种子采集和处理圃地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圃地,有利于杨树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圃地准备对选好的圃地进行深耕、细整、施肥等操作,以使土壤松软、肥沃,提高播种质量。
圃地选择和准备播种时间杨树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进行,当土壤温度适宜、湿度适中时进行播种。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点播的方式进行播种。
条播时,按照一定的行距开沟,将种子均匀地撒在沟内;点播时,按照一定的株行距将种子种在圃地上。
播种时间和方法在幼苗出土后,及时进行浇水、除草、施肥等管理措施,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和发育。
苗期管理对杨树幼苗期易发生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如立枯病、地下害虫等,采取药物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确保幼苗的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苗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03杨树切枝杂交及播种育苗技术的应用创新方法通过切枝杂交的方式,创造杨树新品种,为农业育种创新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实验一 杨树切枝杂交技术

实验一杨树切枝杂交技术(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要求学生能掌握杨树室内切枝杂交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用品枝剪、培养瓶、标签、毛笔、铅笔、放大镜、花粉瓶、干燥器等。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1.选择杂交亲本(1)明确育种目标:通过杂交创造一个什么样的新品种或类型,要根据当地的自然与资源条件以及林业生产的需要而定。
如选育速生抗旱、抗寒,抗病育种等。
(2)确定杂交组合:按照育种目的,选择杂交亲本,即用什么种做父本、什么种做母本。
亲本选择的一般原则,可参考杂交育种章节有关部分。
(3) 选择亲本植株:选择优良单株作为父本和母本。
树龄最好是中壮年,生长健壮通直,无病虫害,花芽多、饱满。
2.杨树花芽与叶芽、雌雄的识别杨属树种一般都是雌雄异株。
因此,在选择杂交亲本时,首先要鉴别其性别,现列表说明如下表1-1 杨树花芽与叶芽的识别方法表1-2 杨树雌雄识别方法最好的办法是头一年在花期时,用红油漆在树干上标注雌雄。
3 枝条的采集与修剪(1) 采集时间:在哈尔滨市过了春节采较合适<2月末3月初)。
因为杨树花芽是夏季由生长点分化形成的,夏末秋初逐渐发育到成熟状态,花的形态结构已全部形成,但雌雄仍处于原始状态,必须经过一个低温和其它综合条件的作用到次年春季完成黑暗阶段的质变才能形成生殖细胞,枝条采的过早不能正常撒粉和受精。
(2)采集部位:花芽多着生在树冠中上部外围短枝上,向阳部位更好。
(3)采枝大小:采枝长度70 cm~100cm,粗1.5 cm ~2.0cm,雌枝要供种子成熟所需要的养料,要按标准采集,雄枝可小些(4)切枝的修剪:雄枝为收集大量花粉,尽量保留全部花芽,只将无花芽的徒长枝、病枝去掉即可。
雌枝除留下靠近主枝均匀分布的7~8个花芽外可全部去掉,待花序长出后选3~5个即可,其余花芽全部去掉。
由于开花结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完全由枝条本身贮藏的物质供给。
所以雌花枝上不能保留花芽太多、以免造成早期落果及种子发育不良。
在每个花枝上挂一纸的标牌,其雌雄标牌内容如下:4.水培管理将修剪好的枝条基部在水中(以防剪口空气进人导管,有碍水分的上升)剪成斜面(增大枝条的吸收面积),然后插人装有清水的培养瓶内,每周换一次水,以免水中积累大量微生物。
杨树切枝杂交及播种育苗技术

播种育苗技术则主要用于大规模 种植和推广,特别是在需要快速 繁殖的地区或情况下更为适用。
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预测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切枝杂交技术将在杨树育种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望培育出更多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林业产业的发展,播种育苗技术在杨树种植中的地位也将更加重要,有望在保 障生态效益的同时,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发展。
苗床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 沃的地块作为苗床,进行深翻、整 地、施肥等操作。
播种
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和当地的气候 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和播种 量,一般采用条播或点播的方式进 行播种。
播种育苗技术的操作流程
的细土 进行覆盖,以保持土壤湿 度和防止种子被风吹走。
04
杨树切枝杂交及播种育苗技术的实际应用 案例
切枝杂交技术在某杨树品种改良中的应用案例
总结词
提高杨树品种的遗传增益,促进品种的快速改良。
详细描述
切枝杂交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林木育种方法,通过选用不同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产生具有优良性状的杂交后 代。在某杨树品种改良中,利用切枝杂交技术成功实现了不同品种间的优势互补,提高了杨树的遗传增益,加速 了品种的改良进程。
02
杨树播种育苗技术
播种育苗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
播种育苗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育苗 方法,通过在苗床上进行播种、 育苗、炼苗等步骤,培育出适合 移植或栽种的幼苗。
特点
播种育苗技术具有培育周期短、 繁殖系数高、适应范围广等特点 ,可用于各种植物的育苗。
播种育苗技术的操作流程
选种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和 抗病、抗逆性好的杨树品种。
THANKS
感谢观看
杨树水培杂交育种技术综述

杨树水培杂交育种技术综述作者:吴继平李连儒魏红波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34期[摘要]本文着重对杨树人工水培杂交的杂交亲本与组合选择、花枝采集与培养、授粉、杂种苗培育、苗期测定与无性系建立及区域试验与品种鉴定等技术环节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对杨树新品种选育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杨树;水培杂交;育种技术;品种鉴定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391-01杨树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分布及用途广泛等特点。
因此成为纸浆、人造板等工业用材林、园林绿化、防护林等主要栽培树种之一。
而通过水培杂交等选育的杨树新品种是杨树人工林丰产栽培的内在因素,杨树水培杂交是杨树获得新品种的重要而有效的育种途径之一,在杨树育种中占有重要位置。
1 杂交亲本与组合选择杨树为单性花,雌雄异株,先叶开放。
多数种类亲合力很强,除白杨派与其它派间杂交困难外,多数种间、派(组)间极易反复杂交。
杂交亲本与组合的选择,主要根据育种目的进行。
北方杨树育种主要是选育速生、抗寒、材质优良、树姿优美、抗逆等杨树新品种。
一般经验是选择速生的南方型美洲黑杨和抗逆性强的北方型杨树品种做亲本进行杂交,能选育出抗寒、速生,材质好的品种;选择白杨派品种进行派内或派间进行杂交,能获得树型好、材质优良、生长快的新品种;选择比较优良的抗逆品种进行派间杂交,可获得抗逆新品种。
从杂交效果看,美洲黑杨做母本效果较好,欧美杨做母本后果不理想;亲缘关系近的杂交效果不好,反之结果较好。
2 花枝采集与培养在黑龙江春天3月初进行花枝的采集,采集粗壮而发育良好的花枝,当地品种可随采随用,外地品种提前采回,低温雪藏。
黑杨派花枝不易采的过早,否则易落果。
3月中旬,进行水培。
水培前进行修剪,雄花枝可保留全部花芽,雌花枝根据枝条的粗细情况,一般保留3~5个花芽,花枝下端剪成斜切口,装入水培罐中。
雄花枝一般照雌花枝早进行水培5~7天,以便早收集贮藏花粉,待雌花开时进行授粉。
杨树杂交育种

杨树杂交育种目录1 前言 (1)1.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1.2 国外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2)1.3 国内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2)1.3.1 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2)1.3.2 繁荣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3)1.3.3 恢复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3)1.3.4 现代杂交育种(20世纪90年代~至今) (4)1.4 杨树杂交育种策略的发展 (4)2 常规育种 (5)2.1 气候分析法用于指导林木引种实现了树种/种源、种源/家系三水平同步选择 (5)2.2 充分利用种和种内的遗传变异开展杂交育种 (5)2.3 无性繁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无性系育种 (6)2.4 改良代种子园及其丰产技术 (6)3 杨树育种展望 (7)参考文献 (7)1 前言杨树是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 L. ) 树种的统称。
由于杨树生长快、适应性强、木材用途广,是北半球人工林栽培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中国杨树人工林面积大约667万hm2 , 约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1/5, 是世界其它国家杨树人工林总面积的4倍, 在我国生态防护林和工业用材林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
目前, 我国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杨树良种主要是通过人工杂交培育的, 杂种优势明显, 具有速生、优质、高产和高抗等特点,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
杂交育种仍然是目前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培育杨树新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研究内容及意义杂交育种是通过不同基因型亲本之间的有性杂交和基因重组,对所创造的变异实施多代选择、鉴定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有性杂交将导致基因重组,它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异类型,可为选育新品种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
通过有性杂交,可以将双亲的优良性状综合在一起,产生不同于双亲的新的优良性状。
开展美洲黑杨×美洲黑杨种内杂交、美洲黑杨×欧美杨种间杂交、美洲黑杨×小叶杨派间远缘杂交试验,建立美洲黑杨种内、种间和派间杂种等不同水平上的3个育种群体,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变异来源,可望得到适于黄淮、江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平原地区工业用材所需的,具速生、丰产、抗逆等优良特性的新类型。
杨树切枝杂交及播种育苗技术

杨树切枝杂交及播种育苗技术问题之一,杨树杂交育种对培育胶合板材、纸浆材、大径材及抗性育种(抗旱、抗寒、耐盐碱等)有重要意义。
杨树自然条件下种子少而且不易采集,室外杂交花期、授粉不易控制,为达到选育良种的目的,采用切枝杂交技术,便于调整花期,保证父本的纯正,为杨树全同胞家系育种奠定良好基础。
1材料的准备1.1亲本的确定及雌雄株辩别。
根据育种目的确定杂交的父母本,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优良单株作为亲本。
同一杨树种的雌雄株比较,雌株树冠开扩,小枝多而细软;雄株树冠上侧枝较直立,小枝稀疏粗壮;雌花小而少,雄花大而多;雌花芽的解剖构造为每个花盘仅一个子房;雄花芽每个花盘可挤出一团花药。
1.2花芽、叶芽的确定。
同一杨树种花芽粗短肥大均为腋芽,芽鳞较小,剥去鳞片,露出苞片,花盘;叶芽尖长多为顶芽,部分为腋芽,芽鳞较多,剥去鳞片露出幼小叶片。
1.4其他工具的准备。
选2000ml的广口瓶作为水培器皿;修枝剪、毛笔、10cm×10cm的纸袋数个、尖头镊子、放大镜、培养皿数个、滤纸数张、标签等。
2室内切枝杂交2.1水培管理。
将初步修整好的枝条,在水中将基部剪成斜口(防止空气进入导管,阻碍水分上升),增大枝条的吸水面积,然后插入装有清水的广口瓶中水培。
初春室内温度低,每两天换一次水,后期温度上升,可一天换一次水,换水时冲洗枝条切口,以免其分泌的粘液影响水分吸收;如果枝条下端切口已变色甚至腐烂,应在换水时于水中剪去一小段,广口瓶也要清洗干净。
2.2隔离。
为了保证父本的纯正,应在开花前进行隔离,可把不同杂交组合的枝条培养不同的房间,或在雌花序上套纸袋隔离。
2.3花粉的采集。
待雄花序下端有少量的小花成熟散粉时,可将干净白纸铺于广口瓶下,让花粉散落于上,整个雄花序全部成熟散粉时,将花序采下,放于土样筛中,土样筛用于去除花序上的苞片等杂物,以防混在花粉中,每天用手轻轻抖动花序,2-3d后,用干净的白纸或亚硫酸纸将收集的花粉包起,放于干燥器中,5℃左右低温保存。
杨树新品种南林95杨、895杨繁育技术

杨树新品种南林95杨、895杨繁育技术杨树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林之一,其材质坚硬,纹理致密,热处理后耐腐蚀性好,拥有广泛的用途,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强力杨和优质杨的品种突出特点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南林95杨、895杨有着优异的繁育性能,因此也受到了广大人们的关注。
南林95杨、895杨属于强光杨品种,其具备立枝力强、树势挺拔、抗逆性强、耐旱性强等特点。
们具有良好的繁育性能,可以在林区选择出优良的母本,应用定向遗传技术将优质的遗传特性遗传到强力杨品种中,从而实现对强力杨品种的风化和优质化。
南林95杨、895杨的定向繁育性能极其出色,它们具有抗旱性强、抗逆性强、树势挺拔的特点,并且耐热性强,抗病虫性强,可以在高温、高湿度的环境中良好生长,这些都使它们成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首选的优质材料。
此外,与传统杨树相比,南林95杨、895杨还具备极强的抗逆性,可以灵活适应各种环境。
同时,它们也具备良好的自营性,耐旱性和耐寒性都较强,这使其可以在干旱的环境中良好生长,大大提高了秋季萌发率,有效增加了种植和采伐效率。
此外,南林95杨、895杨还具备优质材质,它们的材质比较致密,热处理后耐腐蚀性好,但它们的材质较常见的杨树稍有欠缺,因此需要开展一系列新一代繁育技术,进行遗传考查,考察母本的特性,并培养出优良的新品种。
目前,杨树定向繁育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得定向繁育达到了可操作性、可重复性,为南林95杨、895杨的繁育和放祖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可能性。
总之,南林95杨、895杨除了拥有优良的繁育性能,其优质材质、抗逆性强、抗旱性强、耐热性好等特点也都使其成为农林业可持续发展首选的优质材料。
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杨树的定向繁育技术也日趋成熟,将会为南林95杨、895杨的繁育和放祖过程提供有效的保障,有望实现对强力杨品种的风化和优质化。
以上就是关于《杨树新品种南林95杨、895杨繁育技术》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树杂交育种目录1 前言 (1)1.1 研究内容及意义 (1)1.2 国外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2)1.3 国内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2)1.3.1 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2)1.3.2 繁荣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3)1.3.3 恢复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3)1.3.4 现代杂交育种(20世纪90年代~至今) (4)1.4 杨树杂交育种策略的发展 (4)2 常规育种 (5)2.1 气候分析法用于指导林木引种实现了树种/种源、种源/家系三水平同步选择 (5)2.2 充分利用种和种内的遗传变异开展杂交育种 (5)2.3 无性繁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无性系育种 (6)2.4 改良代种子园及其丰产技术 (6)3 杨树育种展望 (7)参考文献 (7)1 前言杨树是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 L. ) 树种的统称。
由于杨树生长快、适应性强、木材用途广,是北半球人工林栽培面积最大的树种之一。
中国杨树人工林面积大约667万hm2 , 约占全国人工林面积的1/5, 是世界其它国家杨树人工林总面积的4倍, 在我国生态防护林和工业用材林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2]。
目前, 我国林业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杨树良种主要是通过人工杂交培育的, 杂种优势明显, 具有速生、优质、高产和高抗等特点,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
杂交育种仍然是目前及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培育杨树新品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1.1 研究内容及意义杂交育种是通过不同基因型亲本之间的有性杂交和基因重组,对所创造的变异实施多代选择、鉴定而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有性杂交将导致基因重组,它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变异类型,可为选育新品种提供丰富的材料基础。
通过有性杂交,可以将双亲的优良性状综合在一起,产生不同于双亲的新的优良性状。
开展美洲黑杨×美洲黑杨种内杂交、美洲黑杨×欧美杨种间杂交、美洲黑杨×小叶杨派间远缘杂交试验,建立美洲黑杨种内、种间和派间杂种等不同水平上的3个育种群体,为新品种选育提供物质基础和丰富的变异来源,可望得到适于黄淮、江淮及长江中下游等平原地区工业用材所需的,具速生、丰产、抗逆等优良特性的新类型。
1.2 国外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英国最早从事杨树杂交育种工作。
1912 年Henry A 教授用棱枝杨( P. deltoides var. angulata) 与毛果杨( P. t richocarpa Torr. ) 进行人工杂交,选育出了速生、适应性强的格氏杨( P. generosa Henry) [4]。
1916年,欧洲、北美洲、亚洲也开展了杨树的育种,有性杂交即成为世界杨树育种的常规途径。
美国从1924 年起,进行了系统的杨树杂交工作,用美洲山杨( P. t remuloides) 、银白杨( P. alba) 等34 个不同植株,做了100 个杂交组合,得到了上万株杂种苗[5]。
前苏联1933 年开始进行杨树杂交育种工作,从1933年到1941年间所做的杂交组合在123个以上[6],从银白杨×新疆杨( P. bolleana Lauche) 中选出莫斯科银毛杨( P. suaveolens ×P. tremula) 和苏维埃塔型杨( P. albax ×P. bolleana) ,从欧洲山杨×新疆杨中选出雅布洛考夫杨( P. treaula ×P. bolleana) [7] 。
加拿大、荷兰在40年代也开始了杨树杂交育种工作,并获得许多杂种。
西欧各国进行了欧洲黑杨和美洲黑杨的杂交工作,从中选育出来的一些杂种已经成为欧洲各国的主要造林树种[6]。
意大利的杨树育种研究一直处在世界前列。
1929年Jacometti教授又用欧美杨与卡罗林杨杂交,G.Piccarolo教授从该批杂种苗中选出了以国际著名良种I-214杨为代表的一批欧美杨无性系,被许多国家广泛引种。
意大利培育出久负盛名的美洲黑杨无性系I-63/51杨P.deltoides cv.‘Harvard’(亦即哈佛杨)、I-69/55杨P.deltoides .cv.‘Lux’(亦即鲁克斯杨)以及欧美杨I-72/58 P.euramericana.cv. ‘San Martino’(亦即圣马丁诺杨)在欧亚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广泛栽培。
为了突破杨树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国外不少学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1968年,Stettler利用 射线杀死的花粉作蒙导,克服白杨派与青杨派的杂交障碍,成功地得到了少量派间杂种[8]。
Willing等(1976)在杨树派间杂交试验中,应用多种方法打破不亲合障碍,其中包括使用正己烷、乙酸乙脂、氯仿等10 多种有机溶剂处理花粉和柱头,取得了一定效果,得到了黑杨派与白杨派的派间杂交种子,并且发现用正己烷处理效果最好[9]。
Stettler(1980)等作了白杨派、黑杨派与青杨派的派间远缘杂交试验,发现用正己烷溶剂处理花粉与柱头没有明显效果,用辐射处理的蒙导花粉不能影响相邻的不可配花粉的花粉管行为,但却增加了杂种苗的数量[10]。
Rougier等(1992)研究美洲黑杨和银白杨杂交的亲和性问题时,发现美洲黑杨花粉管发育不良,不能进入柱头从而产生障碍[11]。
1.3 国内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1.3.1 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中国杨树杂交育种工作起步较晚,始于1946~1947年。
叶培忠教授是这项工作的开创者。
他在甘肃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利用当地河北杨作母本,与山杨、天水毛白杨和武汉响叶杨杂交,获得了优于亲本的杂交苗木。
虽然试验规模小,但积累了宝贵的试验资料,为中国以后开展杨树杂交试验开辟了道路[7]。
1.3.2 繁荣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利用了我国乡土树种和欧洲黑杨进行种间杂交,育成了北京杨、合作杨、群众杨、小黑杨等的几个多系品种。
1954年随着林业部中央林业科学研究所的建立,在徐纬英主持下开始了我国大规模有计划的杨树杂交育种项目。
1957年,徐纬英等用小叶杨为母本,钻天杨及旱柳(Salix matsudana)的混合花粉(1:8)为父本进行杂交,获得杂种苗10株,形成10个相应无性系,该混合材料即为后来具有速生,耐盐碱,高光效,耐旱抗腐烂及溃疡病材质优良等特点的群众杨[12]。
20世纪50~60年代是我国杨树遗传改良的初创阶段,期间的杂交研究基本上是种间杂交,所做的组合多,而获得优良的组合相对较少,盲目性较大,亲本定向选择少。
而且由于亲本种遗传性限制,该时期育成的无性系构成三北地区的栽培主体,但不能适应高温高湿和短日照的黄河以南自然条件。
60~70年代中期,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杨树的杂交育种工作几近停滞。
70年代末期,我国杨树遗传改良研究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尤其在杂交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1.3.3 恢复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从杂交材料来看,70年代初期主要是白杨派树种的杂交,80年代的杂交活动大多利用了1972年引进的南方种源美洲黑杨。
前一时期培育出了陕林1,2号杨以及适合于农林间作的窄冠白杨系列无性系;后一时期的杂交则形成了南林系统、中林系统和陕林系统。
同时,地方研究机构开展的杂交工作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培育出廊坊杨等优良无性系,丰富了我国的杨树新品种。
此外,这一时期北京林业大学选育的毛白杨三倍体无性系则是另一亮点。
1974年,山东林业学校庞金宣开始[13]利用南林杨、毛新杨及毛白杨等共14个白杨派树种为亲本,30多个杂交组合的杂交选种工作。
选出窄冠白杨一号、二号、三号及四号共四个优良品种。
新品种具有生长快,根系深,主根斜向下伸展,窄冠和耕作层少有根分布等特性。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研究人员利用吴中伦等l972年从意大利引入的美洲黑杨无性系I-69杨(鲁克斯杨)、I-63杨(哈佛杨)和I-72杨(圣马丁诺杨)为亲本进行广泛杂交,取得了巨大成效,同一时期内形成了南林系统、中林系统和陕林系统的杂交杨无性系。
南京林业大学王明庥,黄敏仁等[14]开展美洲黑杨×小叶杨,美洲黑杨×欧洲黑杨,美洲黑杨(I-69杨)×欧美杨(I-45杨)的杂交,通过近10年的研究选育出NL-80105,NL-80106,NL80121,欧美杨NL80205、NL80213以及南林95、南林895等南林系列优良无性系品种。
除美洲黑杨种间杂交外,梁彦、黄东森等以美洲黑杨引种于江苏泗阳的I-69杨(鲁克斯杨)×I-63杨(哈佛杨)为亲本进行了种内杂交,1980年进行人工授粉,从200多个无性系中选育出中潜2号,中汉578等有明显杂种优势的优良品种。
该品种材质优,材积生长比目前国际著名良种双亲及I-72杨高15~17%,且其表型大多表现一致[15]。
黑龙江林科院刘培林等1976年开展银白杨×山杨杂交,进行优良杂交组合与无性系的选择,选育出银白杨×山杨1333 号无性系,14 年生时比山杨快1倍以上; 以山杨为母本,银白杨×山杨为父本,培育出山杨×银山杨1132 号优良品种,具有速生、抗寒、抗病等特点[16]。
该时期的杂交育种工作主要是以美洲黑杨南方种源为主体;杂交亲本局限性大;入选无性系均不同程度的有I-69杨的血统。
育成的无性系主要适应50年代育种所未能覆盖的暖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与前一个时期育成的无性系表现出明显的地域互补性,二者综合地满足了我国杨树栽培全面良种化的需求[17]。
1.3.4 现代杂交育种(20世纪90年代~至今)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我国育种工作者全面改变了育种策略,展开了育种亲本材料的遗传改良研究[2]。
利用种间、种源及单株杂交亲本基因异质性,获取杂种后代最大程度遗传变异个体,充分利用亲本的多层次遗传变异,获得不只是种间“杂交优势”的最大遗传增益。
苏晓华等[18]对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对杂交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索同一种源内不同个体的差异、遗传异质性对杂交育种效果的影响及利用的可能性和方法。
研究始于1987年,采用同一种源的大青杨分别与山海关杨和I-63杨进行杂交。
结果表明各大青杨所得后代当年实生苗高和地径在家系间差异都很显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建社、符毓秦等[19](2003)对美洲黑杨与不同产地青杨的不同单株杂交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种源间杂交效果达极显著或显著差异,且每一种源中都有优良的单株可作杂交亲本。
中国林科院杨自湘,苏晓华等[20]1993,1994年开始选用了北方种源的美洲黑杨雌株为母本与我国不同种源(北京西部及青海西宁)的青杨雄株杂交,进行属派间、种间、地理远缘杂交,选出了西丰25、西丰6、西丰17、西丰21、西丰18 号杨等5个优良无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