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观后感800字

《中国通史》观后感800字

《中国通史》观后感800字《中国通史》观后感800字(篇1)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

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

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

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

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在看到学生子路在战争中被人剁成了肉泥时,孔子很伤心,为了不让他一看到肉酱就想起子路,他连忙让家里人把厨房里剩下的肉酱全部倒掉。

在看到鲁国的马厩起火了那一段时,孔子一听到这件事,还去问了这火伤到了人没有。

可见,孔子还是一个无比爱民的一位学者。

在他的弟子们看到了一个苦女子在坟墓旁哭的时候,弟子们问那个可怜的女人为什么悲伤?可怜的女人说她的父亲、她的母亲、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相继被林间的老虎咬死后吃了。

”那这位受够了老虎的苦的女人,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地方呢?因为那个地方没有比老虎还凶的卿大夫专权。

孔子便对他的弟子说:“你们记住了,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看了这集关于孔子的故事,我就想要读读《论语》这一本书了。

因为我想多领悟一点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们给后人们的那些人生哲理。

《中国通史》观后感800字(篇2)吕思勉是一位具备史才、史德和史识的历史学家。

《中国通史》是吕思勉的第二部通史著作,由于成书于国难当头、日本侵略中国最危急的时刻,所以《中国通史》在很大程度上肩负起了吕思勉期望的宣扬民族文化、砥砺民族士气的重任。

在本书的出版序和绪论中,我了解到吕思勉先生的生平,和他所处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

在那个民族生死攸关的年代,在漫天硝烟中,先生为满足大学历史教学需要,呕心沥血编写此书,留下了堪称经典的通史。

与同时期的其他通史著作相比,《中国通史》在内容和思想方面都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备受世人关注。

《中国通史》观后感

《中国通史》观后感

《中国通史》观后感《中国通史》观后感(精选6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通史观后感(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1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朽,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

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

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朽,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

杀了几百人。

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

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

而且还统一了钱币。

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

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坏的一面他继承,好的一面他没继承,而且还派了一些人为秦始皇殉葬。

是他的作风使秦朝走向灭亡。

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皇帝英明的时候,国家就发达,皇帝无能的时候国家就腐朽。

《中国通史》观后感篇2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

”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

《中国通史》读后感16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16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16篇【一】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研究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

《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很值得一看的。

【二】读史可以让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读一本历史方面的书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的研究,不可马虎大意,否则在别人面前会闹出笑话。

市面上的历史书太多了,但是极品的却很少,这部《中国通史》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通史》将民国时期公认的三位史学大家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到一起,三位史学大家的史书的编写各有优点,集成一套,给读者们带来深刻轻松愉快的阅读。

张荫麟,号素痴,广东东莞人,在清华求学7年,以史、学、才三才识出众知名,与钱钟书、吴晗、夏鼐并称为“文学院四才子”《中国史纲》是张荫麟短暂一生留下的唯一专著,原为作者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

不仅被誉为历史教科书中最好的一本创作,更是一种别具一格的通史读物蒋廷黻,字绶章,笔名清泉。

湖南省邵阳县(今邵东县)人,中国历史学家,民国时期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最早开始了中国近代外交史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并率先在历史系讲授中国近代外交问题,成为中国近代外交史教学研究的先驱者.著有《中国近代史》,《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等等。

中国通史观后感300字5篇

中国通史观后感300字5篇

中国通史观后感300字5篇《中国通史》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纪录片,它以宏观的视角,详实的内容,带领观众领略了华夏文明的瑰丽与辉煌。

以下是五篇观后感,每篇约300字,试图以有限的文字表达对这部纪录片丰富内涵的感悟。

观后感一:《中国通史》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让人震撼。

从夏商西周的传说时代,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再到秦汉的统一大业,每一段历史都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

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自豪,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观后感二:观看《中国通史》,我被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不懈奋斗的英雄人物深深打动。

无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志,还是唐太宗开放包容的胸襟,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要有远大的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观后感三:《中国通史》不仅是一部历史纪录片,更是一部艺术作品。

它巧妙地将历史与美学结合,用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生动的叙述,将那些遥远的历史事件变得触手可及。

它让我明白,历史不仅仅是过去,更是对未来的启迪。

观后感四:通过《中国通史》,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特别是对那些转折时期,如魏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宋元明清的兴衰更迭,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些历史变迁教会我,时代在变化,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智慧是永恒的。

观后感五:《中国通史》让我认识到,历史是连续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这部纪录片不仅增进了我对历史的了解,更激发了我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

《中国通史》以其博大精深的内容,为观众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通用8篇)

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通用8篇)

纪录⽚中国通史观后感(通⽤8篇)纪录⽚中国通史观后感(通⽤8篇) 当看完⼀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纪录⽚中国通史观后感(通⽤8篇),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纪录⽚中国通史观后感1 上学时总是学历史,但那时候不能静下⼼来理解,遂看不懂其中的含义。

不知道精彩在哪,也就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了,所以长⼤后对历史没有什么认知。

这⼈上点岁数很多认知和观念都会发⽣变化,兴趣爱好也是。

内⼼中慢慢的对中国历史这块未知的领域感到挺好奇,可是还是贪玩所以也只是好奇⽽已。

近⼏个⽉,因为在公司旁边的员⼯宿舍住,所以每天中午可以在宿舍吃饭,还能在宿舍午休。

吃饭期间喜欢看个视频,于是在哔哩哔哩上看中国通史纪录⽚。

刚开始觉得太远的那些历史先民们肯定愚昧⽆知,没啥意思。

看过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这些贼精彩的影视剧,折服于这些充满智慧、贤明睿智的千古⼀帝,所以就怀着崇拜的⼼情从明清开始看。

看到英明的君主亦或开国的英雄时不禁惊呼伟⼤,看到屈辱到底的宋朝不禁叹息,看到闭关锁国刚愎⾃⽤的清朝晚期不禁怒骂。

唐宋元明清及近代史就是这样调动着我的情绪,带给我满⾜好奇时的愉悦感,炒鸡开⼼。

可是慢慢的这些近代史还是在我的不舍中给看完了。

看完‘近代史’后中午饭间百⽆聊赖,于是不情愿的开始看远⼀点的历史。

先从有点好奇的战国七雄开始,倒着看春秋时期、然后商周时期。

中间找到了乐趣,⼜开始补秦汉历史。

怀着鄙夷的态度看战国七雄时发现,哇塞,我确实是个傻⼦!我们的先祖在那么远古的时期就已经充满智慧了,根本就不是我认知中的愚昧⽆知、尚未开化。

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此消彼长、相互学习,求贤若渴、千⾦买马⾻,各个厉兵秣马、改⾰图新,异常精彩。

有能取得辉煌进步⽽不骄傲奢淫的诸侯国如秦国,有失去⼀切跌⼊低⾕但不放弃卧薪尝胆的诸侯如越王。

春秋初期,当时的中原⼀霸齐国旺极⼀时。

但别的诸侯国默默⽤⼒,专注于⾃⾝,剖析⾃⼰改⾰图新,随后风⽔轮流装,相继⼜出现宋襄公、晋⽂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等各个霸主。

《中国通史》观后感

《中国通史》观后感

《中国通史》观后感中国通史读后感篇一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题目叫《中国通史》。

一打开《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见到这么一段话: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

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

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心灵有了极大的震撼,心想:在古时候,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都等着我们后人去一一品读,把这文明传承下来,俗话说的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千万不可以把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中断了代呀!《中国通史》这本书主要讲了从华夏起源文明开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统一,三国乱争,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两朝的大概的历史过程。

我认为《中国通史》这本书很好,它帮助我们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它可以帮助我们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从盘古开天辟地,明清两朝这段距离的整个历史过程;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总之一句话《中国通史》这本书是一个历史的汇演!中国通史读后感篇二鸦片战争,最值得让国人反思的战争,因为那一战,不但说明了英军的强大,还说明了清政府的无能。

这一点,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旧中国过去了,新中国到来了,但是这新中国的一切,还是和历史有着大关系。

在一次散步中,我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周末,我吃完晚饭,就去公园散步了。

在公园里,我边走边想:为什么会有新中国,为什么抗日会胜利?而清朝为什么会覆灭?我走着走着,在一棵树旁停了下来,并自言自语道:“为什么会有新中国?那是因为抗日战争胜利了;为什么抗日会胜利?那是因为我国有许多有气节、宁死不屈的人;而清朝又为什么会覆灭?那都是因为中国的黑历史,实在黑得可怕!”那晚后,我有了深深的感悟:改变以前的历史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历史。

中国通史读后感篇三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叫《中国通史》的历史书,它让我了解了很多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个人心得1000字2022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个人心得1000字2022

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个人心得1000字2022《中国通史》是一部百集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堪称一本完整的中国历史。

那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个人心得1000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个人心得1000字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中国通史》观后感个人心得1000字篇一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诸葛亮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正史尤其是通史,大多为官方记录,很多时候史实被埋没,成为事件的罗列,毫无情趣可言。

令人欣喜的是,近日,央视电影频道播出的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选取了以两晋南北朝为主体作为前7集的故事,从治蜀到隋炀帝亡国。

这段介于汉、唐两朝“大治”之间的“大乱”,堪称中国中古史上最丰富也最波折的一段,头绪多、典故多、传奇多。

看了试播的前7集,完全改变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偏见,或者说,终于满足了我内心对于“正史”的需求。

正史,可以很有趣;正史,可以很动情;正史,让我们感悟现实。

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论,对于大众来说,其真正价值不在故事本身,而在铺陈线索。

《中国通史》中,背景、事件、人物的彼此关系交待得非常清楚,这就为专家访谈、民风采集、史料呈现、3D动画造景之间的穿越提供了强大的逻辑支撑。

最明显的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从拓跋鲜卑的改革努力,到首次尝试失败,进而回溯为什么要入主中原,再忽而转到今日生活在苦寒之地的大郡一家。

而后,由孝文帝与冯太后的亲民之举,带出春耕传统、大同附近保存至今的黄糕习俗、秦汉以来的籍田活动等。

有了横纵大背景与个体人物事件交织的逻辑,“穿越”终于不再只是无厘头恶搞,而成为一种精彩的叙事手法。

逻辑线索的另一个好处,是提供给观众更多自修的可能性。

看完《魏晋风度》,我第二天就去搜出了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看完《魏晋佛教》,忍不住查了查慧远和尚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这些史料,除非专业需要,很少有人会主动想起去研看。

《中 国通史》观后感

《中 国通史》观后感

《中国通史》观后感《<中国通史>观后感》最近观看了《中国通史》这部纪录片,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启发。

它仿佛是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兴衰荣辱、风云变幻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这部纪录片从远古时代的人类起源开始讲起,历经夏商周的更替、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汉的大一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隋唐的盛世繁华、五代十国的动荡、宋元明清的交替,直至近现代的风云变幻。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教训。

在观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

它既无情又公正,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他的雄才大略和果断决绝令人赞叹。

但同时,他的暴政也导致了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这让我明白,权力如果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和约束,就会带来灾难。

再比如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为汉朝开拓了广阔的疆土,展现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军事实力和民族自信。

而唐朝的开元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各国使节纷纷前来朝拜,彰显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这让我为自己的国家曾经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历史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的。

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转衰,宋朝的重文轻武导致军事力量薄弱,最终被外敌入侵。

明朝的宦官专权、清朝的闭关锁国,都使得国家逐渐走向衰落。

这些历史教训让我明白,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同时,历史中的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些忠臣义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诚和勇气令人敬佩。

比如岳飞,他精忠报国,率领岳家军抗击金兵,却被奸臣陷害,最终含冤而死。

还有文天祥,在南宋面临灭亡的危机时刻,他挺身而出,坚决抵抗元军,被俘后宁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
纪录片《中国通史》观后感
自从看了《中国通史》这个100集的电视纪录片后,我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故事越来越有所了解了。

这个纪录片从我们中国的古猿人开始讲起,讲到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我感觉它里面讲的都是正史,没有一个地方与民间神话扯上关系。

在看到世人都称赞的孔子那一集时,我才知道,孔子还当过鲁国的大夫。

在“六艺”中,孔子非常尊崇“礼”。

这礼就是周礼,因为孔子的偶像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姬旦。

孔子这句话说得非常对!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每周的班会课,开好班会课;二是重视与学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

重视班会,开好班会,为的是在班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良好的班风、
学风,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大环境,重视的是学生的共性。

为配合
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我们班积极开展了许多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
发展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事理、长见识。

学生自尊心也很强,直接的批评换回来的可能是思想的叛逆,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
想教育的好处,就是避免单调重复的批评说教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容易为学生接受,能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
生的思想境界。

但开班会课不一定都要等到每周二下午第四节,可
利用一些零碎的又不影响学科学习的时间开短小精悍的班会也能取
得良好的效果。

不必长篇大论,班主任把及时发现的不良思想的苗
头一针见血地指出来,对事不对人,进行警示性的引导教育,往往
能把一些影响班风、学风的不良思想消灭在萌芽阶段。

而重视与学
生的思想交流,多与学生谈心,注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

我常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用个人的魅力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热情和朝气感染学生。

体现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做任何事情,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为学生利益着想,学生才易于接受。

在这个时候,我就是他们的好
朋友,尽量为他们排忧解难,也正因如此,我得到了班上大多数学
生的喜爱和信任。

二、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
学生,努力培养"团结、严格、活泼、奋进"的班集体。

三、积极抓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努力使后进生以失败者来,
以胜利者走。

后进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却又是影响班级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至关重要的一环。

每个学生都享有受教育、
受锻炼的基本权利,关注后进生是尊重学生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们,
深入调查摸底,搞清他们所以成为差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
对他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最
可信赖的朋友;及时对他们加强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
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同时,尽量挖掘他们身上
的“闪光点”,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培养他们的主人意识,使其
内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另外,我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
其优点和长处,及时赞扬他们,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

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一方面可以选一些能辩明是非、有能力又与
其比较相熟的班干部对其进行提醒和帮助;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
方面,是班主任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
想后进生的心解冻不是不可能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办到的事。

惟有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尊重和真心、真诚的温暖,才可能消解冰冻。

的确,老师的关心、关怀和关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老师主动与后进生沟通,多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用真诚的心去关怀、去帮助他们,他们是知道的、懂得的,最终也会被感动的。


主任坚信这一点,并努力实行,转化后进生才会有成功的转机。

《中国通史》带我领略了我国古代人民挥洒汗水,留下智慧结晶的土地,使我第一次知道中国原来有如此多的朝代,发展得如此之快,从文明社会逐渐诞生的先秦,到政局动乱的秦汉;从人才辈出的
明清,到国力鼎盛的隋唐五代;从后人传诵赞扬的魏晋南北,到草原
民族崛起的宋辽金远,再到近代。

这套书简单、直白的叙述,能将
很复杂的事情三言二语道个明白,有见地,不人云亦云。

它保留了
文言文的古语,读来如饮醇酿。

我浸一润在史料里,看这些几十万
字的资料,从中获益。

它上讫旧石器时代,下讫清帝退位,探究中
国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及其变迁。

它重在勾画历史轮廓
及史事变迁的因果,影响。

不以人物忠奸智愚的考量标准。

《中国通史》犹如一捧清泉,透彻干净,简洁明了,滋润我的身心,使我受益匪浅;它又似一叶小舟,轻轻柔柔,带我在知识的海洋
中猎取有用的信息,使我感慨万千……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个假期我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对古代历史
充满了好奇,饱览了中国的民俗风情,对圣人孔子增加了解,大大
拓展了我的知识面。

这是一本文笔俱佳,学、才、识三者具备的专攻史学家撰写而成,影响巨大,让不少文学作家就此得益,是阅读爱好者的案头书,大
学的常用教材,值得一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