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总复习:修辞手法
2025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专训:修辞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 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 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欢腾的雄狮舞起来。“闹元宵、学‘四史’”文明 实践示范活动昨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活动分为“四史”猜谜颂红色 文化、非遗展示传民俗文化、戏曲联唱扬传统文化三个篇章。民俗与党史彼此 交融,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元宵线上活动直播间里热闹非凡,一场关于党史知识和传统民俗知识的 直播宣讲“圈粉”无数,辖区党员、青年志愿者以及现场观众络绎不绝地进入 直播间,感受节日的欢快气氛。宣讲员平易的话语、幽默的口吻以及十分接地 气的宣讲内容,使得收看直播的群众既听得进又记得牢。
②“像洗冷水澡似的”是打比方。表示“凉风飕进他的袖口”的感觉就 如同“洗冷水澡”一样,“像……似的”表示“与……相似”。(3分)
【解析】
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分析两处“像……似的”的含义,需先结 合画波浪线句的前后句分析其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对比品味二者表意上的 不同。(1)句,根据“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可知,互联网不能解决 所有问题,故此处的“像……似的”具有否定意味,表示看似是,但其实不 是。(2)句,结合前文“凉风飕进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时全身冷得像洗了 冷水澡一样,“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 似的”表示“与……相似”,表述更加形象。
【答案】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 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泼。 【解析】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知识讲解一、初中阶段应掌握的修辞比喻、借代、拟人、对偶、排比、对比、反复、夸张、反语、引用、设问、反问、顶真、通感、互文、双关二、初中生应掌握的程度1、明确各种修辞的概念并学会判别2、熟练使用各种修辞3、结合语境,分析修辞的作用三、各类修辞(一)比喻1、定义:比喻(即“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
2、作用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
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3、三要素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4、句子赏析(1)明喻:本体+喻词(像、如等)+喻体例: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春天比作小姑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2)暗喻:本体+喻词(是、成等)+喻体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老舍《济南的冬天》)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
(3)借喻:喻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例:骤雨过后,荷叶上留下一粒粒珍珠。
5、答题格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感情。
[区辨] 有“像”、“仿佛”、“似的”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1、对两种事物作具体比较的。
例:小玲长得像她妈妈。
2、单纯的想象。
例: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苦难的过去。
3、表示猜度的句子。
例:我觉得这人好像面熟。
4、表示举例。
例:这样的事情很多,像……(二)借代1、定义: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
2020中考初三语文专项: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解析版

【文库独家】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1.“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谋是借助比喻定名的.下列计谋的定名都借助了比喻的一项是()A.远交近攻、顺手牵羊、反客为主B.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偷梁换柱C.打草惊蛇、浑水摸鱼、调虎离山D.暗度陈仓、金蝉脱壳、欲擒故纵【考点】比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喻修辞的理解和运用,注意比喻本体与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解答】A.“顺手牵羊”比喻顺便拿走了东西.其它词语无比喻;B.“偷梁换柱”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其它词语无比喻;C.“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浑水摸鱼”比喻乘混乱的时候从中捞取利益.“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D.“金蝉脱壳”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其它词语无比喻;故选:C.【点评】做本题时只要找出都有比喻意义的词语即可.2.成语是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下列成语都运用了比喻的一项是()A.鼠目寸光星罗棋布气焰嚣张B.意气风发安之若素不毛之地C.芸芸众生珠烁晶莹坚持不懈D.置若罔闻声名狼藉相得益彰.【考点】比喻.【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解答】A.鼠目寸光比喻目光短浅;星罗棋布像天空中的星星似的罗列着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广;气焰嚣张是指气焰很盛的样子气焰嚣张十分嚣张.B.不毛之地比喻不长草木的地方;其它词语没有比喻意义.C.珠烁晶莹像珠子闪烁一样晶莹光亮,形容闪闪发光的样子.其他词语没有比喻意义.D.三个词语都没有比喻意义.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修辞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词义,辨析是否有比喻意义.3.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言形式.比喻恰当是大部分歇后语共同的特点.下列歇后语没有借助比喻的一项是()A.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B.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C.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儿 D.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考点】比喻.【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常见修辞手法比喻的判别能力.【解答】A.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壶嘴太小,而饺子要大过壶嘴,比喻肚子里有货说不出话来.B.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指抓住了小的,却把大的给丢了;重视了次要的,却把主要的给忽视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得不偿失.C.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儿:张飞喜欢喝酒,也喜欢吃肉,因为张飞以前就是杀猪的.所以,后人就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来形容事情对某人来说很简单.D.外甥打灯笼﹣﹣照舅(旧)是谐音,不是比喻.故选:D.【点评】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4.“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36个兵法策略,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计谋是借助比喻定名的.下列计谋的定名都借助了比喻的一项是()A.远交近攻顺手牵羊反客为主B.打草惊蛇浑水摸鱼调虎离山C.围魏救赵以逸待劳偷梁换柱D.暗度陈仓金蝉脱壳欲擒故纵【考点】比喻.【分析】抓住题干中解答的要点“计谋的定名都借助了比喻”,分析各项中短语的意思,判断运用比喻的内容.【解答】判断比喻,要找到喻体和其与本体的相似点.C项与其它各项不同,三个短语中都有作喻体的事物“蛇”“鱼”“虎”,所以此项每个词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打草惊蛇:打草惊了草里的蛇.原比喻惩罚了甲而使乙有所警觉.后多比喻做法不谨慎,反使对方有所戒备.浑水摸鱼:在混浊的水中,鱼晕头转向,乘机摸鱼,可以得到意外的好处.比喻趁混乱时机攫取不正当的利益.调虎离山: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谋调动对方离开原来的有利地位.故选:B【点评】要注意辨析、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5.下列主要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是()A.朦胧的泪眼中,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B.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C.我们班的张亮同不长得特像他爸爸D.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考点】比喻.【分析】本题考查比喻的修辞手法,要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选择.【解答】A.不是比喻句.B.本句是比喻句,把“玩具”比喻成“儿童的天使”.C.不是比喻句.D.不是比喻句.故选:B.【点评】做好本题需要熟知比喻的特征,明确本体、喻体以及喻词.6.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A.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B.叫我怎么说呢?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吗?C.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D.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考点】比喻.【分析】本题要结合修辞手法来分析.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拟人就是把没有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写.【解答】A.把“春天”比作“小姑娘;B.找不出本体和喻体;C.把”瓦“比作”树叶;D.把“每一朵盛开的花”作“小小的张满了的帆”.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7.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云雀猛地从香樟树上飞起,____,往朝霞万里的高空飞旋.A.仿佛利箭般离弦B.如同猛虎般出山C.像陀螺样打转转D.好似炮弹样出膛【考点】比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的理解和把握,注意本题和喻体要有相似之处.【解答】A.利箭离弦,和后面的“飞旋”不搭配,比喻不当;B.猛虎意象太大,比喻不当;C.“云雀飞旋”和“陀螺打转”有相似之处,比喻恰当;D.“炮弹出膛”直线射出,和后面的“飞旋”不搭配,比喻不当.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比喻修辞的恰当运用,注意体会恰当性.8.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A.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B.仲春时节,清风送爽,我们走在山路上,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C.月色下的荷塘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D.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嗡嗡的蜂声,微风轻吹树叶声,汇成悦耳的交响曲【考点】比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喻修辞的理解和运用,注意比喻本体和喻体必须有相似之处.【解答】A.把“梦”比作“雪花”,都有稍纵即逝的意思,比喻贴切;B.“脚踩在棉花上”不可能有“轻快地”感觉,“脚步”和“棉花”无相似之处,比喻不贴切;C.把“白花”比作“明珠”“星星”,都闪闪烁烁的,比喻贴切;D.把各种声音的混合比作“交响曲”,给人的听觉效果相似,比喻贴切.故选:B.【点评】做本题时注意考虑本体和喻体有无相似之处.9.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D.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考点】比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补语修辞的把握,注意揣摩.【解答】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是比喻;B.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没有修辞;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把“顶着白花的树尖”比作“日本看护妇”;D.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把“盛开的花”比作“张满了的帆”.故选:B.【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比喻要有相似之处.10.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A.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B.远远的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支利箭,奔着东南去了C.苏州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D.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覆盖着银灰色的薄纱【考点】比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比喻修辞的运用,注意平时的训练积累.【解答】A.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河上是五座精美的汉白玉石桥(把“弯弯的金水河”比作“一条玉带”,恰当)B.远远的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支利箭,奔着东南去了(“小船”比作“利箭”突出其快,比喻恰当)C.苏州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小船”和“史诗”无相似之处,比喻不当)D.天渐渐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着几颗残星,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覆盖着银灰色的薄纱(把“朦朦胧胧的大地”比作“银灰色的薄纱”,比喻恰当)故选:C.【点评】做本题时注意比喻要有相似之处.11.对《春》的结尾的三个比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B.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C.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D.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提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的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考点】比喻.【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辨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最后辨析各项修辞是否正确,用排除法选出分析正确的选项.【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不确切,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春》文章内容的把握.12.阅读《岳阳楼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7.(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是哪一项?()A.B.C.D.【考点】一词多义.8.(2分)下面各项中,没有比喻的是哪一项?()A.静影沉璧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世家》)C.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D.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考点】比喻.【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解答】A.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映衬在水面上,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把月影比作玉璧.B.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鸿鹄:原指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C.猛浪若奔: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快马,把巨浪比作快马.D.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的,好象有光.这里没有本体和喻体.故选:D.【点评】要注意准确掌握比喻修辞手法的定义,不能似是而非,判断失误.二.填空题(共2小题)1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说出承诺并不难,有时只是轻轻的一句话,有时只是一个微微的点头,有时只是一次默默的握手,但作出承诺的决定却是不易,因为轻轻一句话,那是用信誉凝写成的铮铮誓言;微微一个点头,那是用良心书写的堂堂契约;默默一次握手,那是用人格定下的切切保证.负起承诺,就负起了不变的真情,就负起了不悔的初衷.【考点】排比.【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仿写,注意分析例句,所写的句子与例句,结构要一致,语义连贯,与例句组成排比句.【解答】①有时只是一个微微的点头;②微微一个点头,那是用良心书写的堂堂契约【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我们一定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注意句子前后衔接恰当.14.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音乐家常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的人灵感则常常是霎时的喜悦.【考点】排比.【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比修辞的理解和运用,注意排比句式是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式句式相同的句子连用,增强气势.【解答】分析:经分析句子可以提炼为以下形式:××家的灵感常常变成××的××,××家的灵感常常变成××的××,××家的灵感常常变成××的××,而一般的人灵感则常常是霎时的喜悦.答案:音乐家的灵感常常变成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常变成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常变成完满的构图,而一般人的灵感则是霎时的喜悦【点评】做本题时注意结合原句改写成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三.解答题(共2小题)15.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注意书写工整、规范)给予是一种幸福.溪水的幸福,是能让鱼儿自由来去大地的幸福,是能让万物茁壮成长;天空的幸福,是能让鸟儿展翅翱翔.【考点】排比;仿写语句.【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比修辞及仿写句子的运用,注意仿写结构一致、内容相关.【解答】示例:大地的幸福,是能让万物茁壮成长【点评】解答本题时注意答题规范“…的幸福,是能让…”,前后省略的部分,是活动场所和什么怎么活动的关系.16.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欣赏是一种学习,一种感悟,一种特别的收获.欣赏一封短短的家书,会让你想起故乡的亲切与温馨;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欣赏一束淡淡的康乃馨,会让你享受生命的清雅和悠扬…【考点】排比;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排比及仿句的运用,注意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结构一致、内容相关、语句通顺.与前后组成排比句.【解答】示例一:欣赏一个浅浅的微笑,会让你忘却生活的无奈与愁苦;示例二: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示例三:欣赏一缕红红的晚霞,会让你感悟自然的绚丽与美好.【点评】回答本题时,注意格式“欣赏一(量词)+(形容词叠音词)+的+名词,会让你+动词+名词+的+形容词并列短语”.。
2020年北京中考语文复习课件:专题06 修辞方法

夸张
加强作者的某种情感,烘托气氛,引起读者丰富想象和强烈共鸣
对偶
给人以韵律感、节奏感,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修辞方法 反复 反问 设问
(续表) 作用 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 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表达效果 强调问题,以引起读者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使文章有波澜变化
易混修辞方法的辨析
A.烧名园,掠珍宝,恬不知耻两强盗;作书信,斥罪行,仗义执言一作家。 B.面对焚烧圆明园的卑劣行径,雨果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 C.读过雨果的这封信,我们仿佛仍能感受到圆明园在哭泣,在流血,在控诉。 D.圆明园遗址是侵略者给我们留下的课堂,它让我们永远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运用与修辞方法。A项,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揭露了侵略 者的罪恶行径,赞扬了作家的正义行为。C项,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从圆明园的 角度控诉了侵略者的罪恶行径。D项,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警醒我们勿忘国耻。 B项,“没有一点奴颜媚骨,表现了凛然正气”用词不当,“奴颜媚骨”“凛然正气” 不合语境。
的侄儿宏儿。
3.夸张 为了某种表达上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
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 扩大的夸张——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故意往大、多、
快、高、强等方面说。 【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的夸张——把事物的形象、性质、状态、特征、程度等,故意往低、小、
[答案] D [解析]A选项“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表明各种花是同时在开放的,没有先后顺序。 B选项描写的是野花在草丛中摇摆的样子,原文章并未写到阳光。C选项中所说 “两个人之间产生了误会”与原文不符。
· · 6. [2013·北京第6题] 对下面这首小诗的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中考语文总复习:《常见修辞手法》ppt课件

五、反复:为了强调!无耻啊!这是某 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 光荣。
六、夸张:为了突出某事物 的特征,有意扩大或缩小的 描述。
我摸摸那条棉被……,简直 像纸一样单薄。
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 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 一根汗毛也没碰断。
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十、借代:不直接说出要描 述的人或事物,而借用与人或 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
例:先生,给现洋钱,袁世 凯,不行么?
十一、反语:实际上要表达的 意思和字面上的意思完全相 反,用以加强幽默讽刺的表达 效果。
例:几个女人有点失望, 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 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走南疆,行北国,探东海,访西域, 世盛政治清明。
栽春花,种夏果,收秋实,备冬藏, 国富经济繁荣。
常见修辞手法复习 执教者:陈厚权
常见修辞手法复习
修辞手法的种类:
1、比喻
4 排比、
7、夸张
9、对比 顶针 12、通感 用 15、借代
2、拟人 5、反问 8、设问
10、双关
13、反语
3、对偶 6、反复
11、 14、引
• 3、排比:
•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 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之情。语
调铿锵,句式整齐,增强语势,突出 情感,增加表现力。
• 4、设问:
• 引出(强调)_______,引起读者思考和 注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
• 5、反问:
•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地强调_____(把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 激发读者思考。
•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共24张PPT)

的作用
举例:例1: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例2:敌
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 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对象+的情感;突出了+对象+
特征。
反语
定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 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2)“掰”、“放”、“灌”、“煨”这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砖茶 对于边防军意义重大,表达作者对砖茶的赞美。
中考真题
A. 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 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 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 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 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
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 月亮的影子。
C.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D.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烧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 彩缤纷的世界。
Thanks!
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些花儿在春 天竞相开放之态,凸显出春天的美丽和给人带来的愉悦之情。(2 分)
当堂检测
1.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
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北京中考语文总复习——专题05 修辞方法

理,在内容上互相补充。 [示例]远望石拱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反对——构成对偶的两个句子可以从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说明同一事物,
在内容上相反或相对。
[示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上下句在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示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A.远交近攻 顺手牵羊 反客为主
辞方法。
B.围魏救赵 以逸待劳 偷梁换柱
C.打草惊蛇 浑水摸鱼 调虎离山
D.暗度陈仓 金蝉脱壳 欲擒故纵
【课标要求及考情总结】
课标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近几年北京中考除2016年外均有对修辞方法的考查,分值一般为2~3分。考查形 式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结合其他知识考查(如2017年结合名著,2015年结合传 统文化“三十六计”),考查点有单一考查(如2017年、2015年考查比喻), 也有多种修辞混合考查(如2014年、2013年考查多种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油然而生。
C.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物精品, 虽然经过千百年岁月,却依然像璀 璨的珍珠,弥足珍贵。 D.“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必将 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奏响和平、繁 荣、文明的新乐章。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与词语运用。 扣人心弦,形容言论或表演深深地打动 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共 鸣。感人肺腑,形容人内心深深地受到 了感动。多指口头或书面叙述的事情内 容很感动人。对象使用有误。
2.比拟(七上P9) 把物当作人来写,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比拟分拟人、拟物两种。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示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使人具有物的动作或情态,或者把甲物当
中考语文总复习记叙文专项训练: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

中考专项训练记叙文: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知识点+针对训练)一、知识指要: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借代、反复、对偶等。
1.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通常分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
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比喻的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比拟比拟是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借代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夸张有三种形式,即扩大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缩小夸张,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夸张的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5.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修辞手法
判断依据
例句
我们对着高山喊:“周总理”——
反复【12年2考:
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013.6C、
或某种结构。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人
2011.6D】
们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①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
对偶【12年2考:
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的 鸿儒,往来无白丁。(运用对偶的
2018.4(2)A、
一对短语或句子;②音节 修辞手法,表明作者居住环境之幽
2013.6B】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解析】A项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百花竞放的景 象,A项表述错误。B项中“像眼睛,像星星”,不但写出了铺满原野的野花之多, 而且描绘出了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野花的灵动,但并未提到“迎着阳光”。B项表述有误。C项中 “厚障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封建等级观念横亘在“我”和闰土之间, 其中的“产生了误会”“关系越来越疏远”表述错误。故选D项。
如、似的、犹若、
.6C】
恰似、宛如”。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 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 红的轻云。(运用明喻的修辞 手法,本体是“樱花”,喻体 是“轻云”,赞美了东京樱花 的美。)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修辞手法
判断依据
例句
又称隐喻。出现本 霎时间,东喻体,常见比 。(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将东西长安
2020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总复习
修辞手法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北京近8年中考真题精选
1. (2019年北京中考)见“专题三 词语” 2. (2018年北京中考)见P86“专题八 文学常识” 3. (2017年北京中考)在鲁迅博物馆,四位同学观看了《朝花夕拾》的展品,联 想到这部散文集,颇有感触。下面是他们分别在参观记录本上写下的感受,其中 比喻句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百草园见证了鲁迅美好的童年岁月,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捕鸟……那多彩的生活场景,好像色彩斑斓的图画,让我沉醉 其中。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B. 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 “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 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 来的惬意感受。 D. 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 界更高尚的原因。 【解析】D项反问句作用判断有误。这个反问句强调的是阅读能带给人的内心体 验,并没有表现出“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故 选D项。 【答案】D
匀称、音律和谐。
,交往人物之雅。)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修辞手法
判断依据
①无疑而问;②疑问后 设问【2012.6A】 面带有回答;③答案和
设问相关。
①疑问后面无回答;② 反问【2012.6D】 问句表达强烈的肯定或
否定之意。
①对客观事实进行夸大 夸张(统编八上
、缩小或超前的描写; P40)【2013.6D】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A. 选段中用“醒来”一词赋予小草以人的行为,生动地描写出春天草木萌发、 万象更新的景象。 B. 选段中运用“从……来”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大地上五彩 缤纷的景象。 C. 选段中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集中地表达了“我们”对美好 春天的期盼之情。 D. 选段中反复运用感叹句“春天来了”,强烈地抒发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 不住的欣喜之情。
2.考点特点:均以选择辨析形式考查,有三种形式: ①结合其他知识点,对单一修辞进行考查。2015、2017年北京中考均考查比喻 (2015年5题,结合成语故事考查;2017年2(2)题,结合名著知识考查)。 ②结合语段对多种修辞手法分析进行考查,如2011~2013年北京中考。 ③结合语段,选择修辞和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如2019、2018年北京中考。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想要正确分析修辞手法,首先要理解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能够把握同一种修 辞手法的使用是否恰当,且能够区分不同的修辞手法。
特别说明:2014年北京中考考查表达效果。所谓表达效果是指文章的语言在介 绍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和所要表达的思想。要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达效果, 就要善于修饰句子,用好修饰语、修辞格、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使句子变得生 动出彩。因表达效果内容较多,且近年已不再考查,故本章节只重点讲修辞的相关 知识。(常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可参看本书“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7. (2011年北京中考)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来了! 春天,从解冻的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 春天来了! 在这播种的季节里,快播吧!播下一颗颗绿色的心,播下一个个金色的希望。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我们像春笋一样冒尖,像山花一样烂漫。我们,从这里出发,走向夏的繁茂, 秋的成熟……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解析】A项“醒来”的主语是春天,而非小草;B项“五彩缤纷”一词运用不准 确,“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色彩绚丽,侧重于对色彩的描写。而“从解冻的 冰河中涌来,从大雁的叫声中飞来,从小草的萌发中醒来”并非都侧重于对色彩 的描写;C项把“‘我们’比喻成‘春笋’‘山花’”,并非“集中表达了‘我 们’对美好春天的期盼之情”,所谓“期盼”,是指对还未到来的事物的憧憬, 而文段中指出春天已经到来。D项的确表达了“当春天到来时人们按捺不住的欣 喜之情”。故选D项。 【答案】D
本体,没有比喻词
喻
”比喻成“蓬草”,形象地说明他出
2011.6C】
。
门时头发之乱。)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修辞手法
判断依据
例句
拟人(统编七上P9)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
【12年4考:2018. ,赋予物以人的思
4(2)C、 想感情或动作行为
2014.(6A.6B)、 。
2011.6A】 ①内容相关;②结
我们的笑 直上云霞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A. 诗中说“跌倒是一次纪念”,又把这种“纪念”比喻成“花”,生动形象地表 达了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美好经历的感悟。 B. 诗中的“寻找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分什么春秋冬夏”,运用对偶,句式工整, 抒发了对同甘共苦的友谊的赞美之情。 C. 诗中反复使用“走呵”,强调了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么艰难、多么漫长,“我 们”都要有携手前行、永不言弃的态度。 D. 诗的结尾用笑声“直上云霞”的夸张表述,形象地表达了实现人生愿望时“我 们”的喜悦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返回目录
★特别提醒: 1. 下列5种含“像(好像)”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1)表示比较。如: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 (2)表示举例。如:这个园子里有好多果树,像梨树、桃树、苹果树…… (3)表示猜测。如: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儿见过。 (4)表示联想。如:鸡“咯咯”地叫着,用嘴啄着木板,好像在说:“小主人, 快放我出去吧!” (5)表示说明。如: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 人……”
【答案】D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5. (2013年北京中考)对下面这首小诗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给友人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我们就这样携着手
更何况 我们要去浪迹天涯 走呵 走呵
跌倒是一次纪念
你说 看到大海的时候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你会纵情欢笑
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
是呵 是呵
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4. (2014年北京中考)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 《春》) 理解:“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写出了桃花开过杏花开,杏花开过梨花开,百 花相继开放的景象。 B.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朱自清《春》) 理解:“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出了草丛中的片片野花迎着阳光, 灿烂绽放的景象。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解析】B 项中“寻找 管什么日月星辰/跋涉 分什么春秋冬夏”强调的是 “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应该坚持前行、风雨无阻,并非表现“对同甘共苦的友 谊的赞美之情”。故选B项。
【答案】B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6. (2012年北京中考)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专题六 修辞手法
返回目录
考情总结
本考点充分体现了北京中考命题的特点:重视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而不是死记 硬背概念。体现在具体的题目中,即不注重考查对概念的区分,而是重点考查对该种 修辞手法的分析是否恰当。具体特点如下:
1.题量分值:1题,2或3分。2011~2015年、2018、2019均是1题2分,只有2017 年是1题3分。
【12年8考:2019. 喻 喻词为“是、成为 街的热闹景象比作“喧腾的大海”,
6(2)A、2017.2(2) 、变为、变成”。 表明东西长安街热闹的状态。)
、2015.5、2014.
他摇曳着一头的蓬草,冲出门上学去
(6C、6D)、2013. 出现喻体,不出现
借
了。(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将“头发
6A、2012.6C、
专题六 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