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地质学1-11

合集下载

煤矿地质学第11章 矿井储量管理

煤矿地质学第11章 矿井储量管理

回采煤量 = 可采期(a)
期末回采煤量(万 t) 当年平均月计划回采 产量(万t/a)
(三)三量的合理可采期 影响三量合理可采期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
1.矿井地质条件
2.井型和采区布置
3.开拓方式和开采方法
4.机械化程度
四、三量的统计与分析
(一)三量计算图 (二)三量统计 (三)三量的动态分析 1.期末三个煤量增减情况按期末完成各类 巷道所圈出的三个煤量。 2.根据生产计划说明三个煤量能否保证采 掘接替。 3.按工作面、采面、水平接替的要求,分 析三量可靠程度和分布情况。
第三节 储量动态管理
一、储量的动用与损失
(一)煤炭产量的统计 1.生产统计 2.销售量和存煤量统计 3.采区丈量
(二)矿井储量的损失
1.损失量分类 按损失发生的范围可分为工作面损失、 采区损失、全矿井损失。 按损失形态可分为面积损失、厚度损 失、落煤损失。 按损失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与采煤方法 有关的损失、不正确开采的损失、落煤损 失、地质损失、永久煤柱损失、开采技术 条件达不到造成的损失。
Q 回 = LhMDK
三、三量可采期
(一)三量可采期的规定 开拓煤量可采3-5a以上,准备煤量 可采1a以上;回采煤量可采4-6个月以 上。 (二)三量可采期的计算 公式为:
开拓煤量 = 可采期(a) 期末开拓煤量(万 t) 年设计生产能力或当年 计划产量(万t/a)
准备煤量 = 可采期(a)
期末准备煤量(万 t) 平均月设计能力或当年平均 月计划产量(万t/a)
本章重点: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矿井储量的分类和特点
矿井三量管理 储量动态管理
矿井储量是指井田范围内查明的符 合国家煤炭储量计算标准的全部储量。 矿井储量管理工作内容有:定期进行分 煤层、分水平、分煤种及不同开采技术 条件各级储量的计算和汇总;“三量” 的划分和计算;产量测定和统计;损失 量统计及分析;储量动态分析及矿产储 量表的编制等。

煤矿地质学1-9.

煤矿地质学1-9.

二、生产地质勘探 1、采区准备过程中的生产地质勘探: 1)新采区设计时,煤层赋存状况不清,需要布置一定的生产勘探钻孔,进一步控制煤厚、产状和变化。

2)对煤层群中的构造复杂、煤层厚度变化大的薄煤层,通过钻孔不能肯定可采价值时,尽量使用风巷超前的方法开圈定可采块段。

2、巷道掘进过程中的生产地质勘探 1)煤层薄且变化大,又受地质构造破坏的地段,其可采边界的圈定,只靠邻近巷道打钻,往往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用巷探进行追索。

2)在巷道掘进中遇到断层,当断失方向、水平断距及延展情况不好确定时,一般在迎头布置放射状钻孔加以探测。

3、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地质勘探 1)分层回采工作面探厚;2)查明不稳定煤层的变薄带; 3)查明工作面的中、小型断层。

三、矿井延伸、扩建地质勘探此勘探要解决的问题: 1、了解未来开拓区的地质构造及煤层变化情况。

2、把井田深部和两翼范围内的低级储量升为高级。

3、探明井田过去设计中未包括的可采煤层或薄煤层,在高灰分煤层中圈定局部可采地段。

4、进行专门水文地质工程,解决受地下水威胁而不能可采的煤层延伸地质勘探过程中,充分利用上部地质资料;扩建勘探中要考虑邻近的构造、煤层资料,这样可节省人力物力,有效地解决地质问题。

四、老区找煤 1、调查老采区:应取得的资料: 1)老采空区的开采时间、范围、航道布置等 2)煤层厚度及变化、残存煤量 3)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4)有无复采的可能性 2、编制复采地质图对老采区的煤层分布图、剖面图及巷道图要进行严格核对,对地质情况不清地段进行勘探,确定找煤块段,编出复采地质图。

3、复采的探采工作根据地质条件可用钻探或巷探等手段,查明过去的开采情况和残余煤量。

思考题: 1、煤田普查与勘探阶段划分的依据?划分为哪些阶段? 2、煤炭工业基本建设划分哪些阶段? 3、煤田普查与勘探各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煤田普查与勘探技术手段有那些? 5、地质填图、勘探程度、A、B、C、D级储量。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复习要点

煤矿地质学(要点)安检10-1专用2012年12月1:地质作用的分类:外力地质作用和内力地质作用。

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动力变质作用。

3:外力地质作用类型: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4:矿物: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5: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

6:矿物的光学性质:颜色,光泽,条痕,透明度。

7:常见的造岩矿物: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方解石等。

8:火成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火成岩的构造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填充的方式等系相互关系的特征。

9:常见岩浆岩类型:侵入岩,喷出岩。

10: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变质岩是由不同原岩经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新的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等特征的岩石。

11:常见变质岩类型:角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糜棱岩,矽卡岩。

12:岩浆岩的主要产状:火山岩产状和侵入岩产状。

13:碎屑岩的主要构造特征:碎屑含量达50%以上,含有基质与胶结物。

14: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黏土岩、碳酸盐岩、硅岩、石灰岩、页岩等。

15:古生物的分类单位:界、门、亚门、纲、目、科、属、种。

16:地层划分:指对一个地区的地层剖面中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建立区域地层层序的工作。

17:地层对比:一种工作方法,论证不同地区地层单位间的特征或属性一致和地层位置相当。

18:地质年代表:见附录一。

19:岩石地层单位:主要依据岩性岩相特征划分。

主要岩石地层单位按级别大小分为群,组段,层。

20:年代地层单位:依据岩石体形成的地质年代进行的地层划分。

年代地层单位的宇、界、系、统、阶、亚阶分别与地质年代单位宙、代、纪、世、期、亚期对应。

21:地层的接触关系:指上下岩层之间在空间上的接触形态和时间上的发展概况。

直接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地壳运动发生和演化历史。

矿山地质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矿山地质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子,并处于电离状态,因此又称该
层为电离层。
5.散逸层 (800~ 3000km )
空气极为稀薄, 是大气圈与星际 空间的过渡地带。 其温度随高度上 升变化不大或略
有升高。
(三)大气运动—改变地球面貌的动力
(四)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 1.大气污染 2.大气灾害 3.大气资源
四、 地幔
厚约2850km,
(一) 上地幔
占地球总体积的82.3%,
(16~650km)
占地球总质量的67.8%。
密度3.5g/cm3
1.软流圈(70~250km) 250
-含1~10%为液态物
质。
地质意义:岩浆源;
板块运动证据。
2.岩石圈-软流圈
顶~地表,固态,刚
性。
(二)下地幔
比上地幔含更多的铁;(或Fe/Mg的比例)相对 增加了。
物质的密度达5.1g/cm3。 地震波波速也逐渐增大了。
(二) 生物圈的形成
地球上有了太阳光, 有了大气,有了水,就 应该出现生命了;有了 生命后就有了生物,最 后才能形成生物圈及生 态系统。
1.地球水圈形成之后不久 生命就诞生了。
2.生命演化中的第一次突 破,是有生命物质的 出现。
3.生命演化的第二个重大 事件是真核细胞生物 的出现。
4.生命演化中的第三个重 大事件为多细胞的出 现。
矿山地质学
目录
绪论
第七章 煤与含煤岩系
第一章 地球圈层构造
第八章 矿床简述
第二章 矿物
第九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第三章 地质作用与三大岩类 第十章 煤矿主要地质因素
第四章 地史学基本知识
第十一章 地质勘查与储量分类
第五章 地质构造

采煤概论复习要点

采煤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1)地质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案进行的场所及能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地壳运动、演讲运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2)岩石: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组成地壳的岩石种类繁多,按生成原因可以将岩石划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别。

(3)古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化为煤要经过一系列的演化过程,这一过程称为煤作用。

成煤作用大致可分为泥炭化和煤化两个阶段。

(4)煤层的厚度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I)薄煤层0.5-1.3米,(II)中厚煤层:1.3-3.5米(III)厚煤层:厚度在3.5米以上(5)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煤和岩层改变了原始埋藏状态,所产生的变形或变位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

可以分为单斜构造、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

岩层的位置及特征通常用产状要素来描述。

产状要素有走向、倾向和倾角。

(6)断距: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i)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

(ii)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

(iii)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相对平移。

正断层’逆断层在煤矿中最常见。

(7)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可划分为煤田普查、矿区详查和井田精查三个阶段,并依次进行。

(8)矿井储量煤炭资源是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最终成果的集体表现,它是指地下埋藏着的具有工业价值的煤炭资源量。

对勘探成果进行可行性评价和按经济意义分类,矿井储量可分为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储量、矿井设计储量和矿井设计可采储量四种。

(i)矿井地质资源量:详查地质报告提供的查明煤炭资源的全部(ii)矿井工业储量:地质资源中控制的资源量,经分类得出的经济基础储量、边际经济储量连同地质储量中推断资源量的大部,归类为矿井工业储量。

(iii)矿井设计储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减去设计计算的断层煤柱、防水煤柱、井田境界煤柱、地面建(构)筑物煤柱等永久煤柱损失量的资源/储量,称为矿井设计储量。

1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1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2019/9/15
13
第三节 煤的形成及煤系
一、煤的形成
煤层的形成受古植物、古气候、古地理及古构造等条 件的控制。
我国最主要的三个聚煤时期为:石炭二迭纪、侏罗纪 和第三纪。
古植物从死亡、堆积到转化为煤的演化过程,称为成 煤作用。分为泥炭化阶段 和煤化阶段 。
二、煤系的概念
煤系是指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它们彼此间大致连续 沉积,并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
2019/9/15
4
岩石按其生成方式分为3大类
1岩浆岩
岩浆岩占地壳岩石体积的64.7%。岩浆岩又称为火 成岩,是岩浆岩冷凝而成的。
岩浆是来自地壳深部或地幔中的具有高温、高压 的硅酸盐熔融体。
岩浆岩沿着岩石裂缝或薄弱带上升,侵入到地壳 表层或喷出地表,便冷凝固结成坚硬的岩浆岩。
侵入到地壳表层冷凝固结的岩浆岩又称为侵入岩, 如花岗岩;
2019/9/15
14
第三节 煤的性质及煤层特征
1.煤的物理性质
光泽、颜色、条痕、硬度、脆度、比重和容重、导电 性等。
2.煤的化学组成:有机质和无机质,主要元素有:碳、 氢、氧、氮、硫、磷。
变质程度
褐煤
长焰煤
气煤
烟煤
肥煤 焦煤
瘦煤
光泽
无光泽暗淡沥青光 泽
沥青光泽
强沥青光泽 弱玻璃光泽
玻璃光泽
《采煤概论》
第一篇 煤矿地质
第1章 煤矿地质知识
2019/9/15
1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第一节 地质作用、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节 地质构造
第三节 煤的形成及煤层特征 第四节 煤田地质勘探及矿井资源/储量

《煤矿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学》期末复习资料

煤矿地质学复习资料概论:1、煤矿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煤矿建设、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地址问题)2、煤矿地质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第一章:地球1、地球的圈层构造(内圈层:莫霍面、古登堡面。

底壳,地幔,地核外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2、重力异常:实际测得的重力值与理论重力值之间的差值,称重力异常。

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正异常当实测重力值< 理论重力值,称负异常3、地磁的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第二章:矿物1、矿物:天然产出的自然元素(单质)和化合物,是岩石的基本单位。

2、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结构中本应由某种质点(原子、离子、络阴离子或分子)所占的晶位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只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性变化,而晶体结构不发生质变的现象。

3、同质多象: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4、晶体习性:在相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同种矿物晶体往往具有常见的形态,称为晶体习性。

5、晶质体,就是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都是非晶质体,如天然沥青、火山玻璃等。

7、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第三章:岩石1、岩石的概念: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

2、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相差悬殊,较大的颗粒称为斑晶,斑晶与斑晶之间的物质称为基质。

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

似斑状结构:基质为显晶质。

3、岩浆岩的分类:根据岩石中的化学成分(SiO2 )含量将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类。

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第一章 煤矿地质知识

第一章煤矿地质知识第一节地质作用、地壳的物质组成及地史的概念一、地质作用地球在不停地转动,组成地壳的物质也在不停地运动着。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自然动力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按进行的场所及能源的不同,可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一)内力地质作用由地球内部能量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叫内力地质作用。

它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等。

1地壳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的地壳构造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动。

当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运动时,表现为地壳的上升或下降,称为升降运动。

当地壳物质沿地球切线方向运动时称为水平运动。

升降运动常常表现为缓慢的海陆变迁,而水平运动则常表现为剧烈的造山运动,引起岩层的变形和变位。

地壳运动对煤矿床的形成及赋存条件有着重要影响。

2岩浆活动地下的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侵人地壳或喷出地表。

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相互作用,不断改变自身的成分和状态直至冷凝的全部过程。

岩浆喷出地表叫做火山作用,未达地表的岩浆活动称为岩浆侵人活动。

煤层中如果有岩浆侵人。

将会给煤矿生产增加困难。

3变质作用地壳深部的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性活泼的流体作用下,岩石的结构、构造及化学成分产生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4地震作用地震是地壳的快速颤动,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岩石能量积累突然释放的结果。

地震的酝酿和发生会引起所在地区地壳物理性质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地表形态和地壳结构的剧烈变动。

在上述的内力地质作用中,最活跃的、起主导作用的是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可以在地壳中造成巨大裂缝,为岩浆活动创造条件,地壳板块间的挤压碰撞可以导致地震,强烈的地壳运动还会引起岩石变质。

除此之外,地壳运动还控制着外力的地质作用。

(二)外力地质作用它作用在地壳表层,主要是由地球以外的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等引起。

它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和地壳表层化学元素产生迁移、分散和富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根据矿井资源法、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实
行业务监督。 (3)寻找煤炭阻援、扩大开采范围、增加可采储量。 (4)进行储量报损、注销、转出、转入的呈报和审批工作。 (5)参与制定各种回采指标、检查和分析指标的执行情况。
第一节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
一、矿井储量分类 可采储量 工业储量
能利用储量
h—平均斜长,单位m; M—平均厚度,单位m; E—地质损失,单位t; d—煤的容重,单位t/m3。 P—可采期内不能开采的煤量,单位t。 k—采区回采率。 2)准备煤量的计算公式:Q准=(LhMd-E-P)k 式中:Q准—准备煤量,单位t; L—采区走向长度,单位m; h—采区斜长,单位m; M—平均厚度,单位m。
2、三量合理可采期:
要保证三量满足“采掘平衡”、“留有储量”的原则。
四、三量的统计与分析 1、三量的动态统计: 1)储量动态图:以采掘工程平面图或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为底图, 加绘三量、损失煤量等的分布范围。 2)三量统计表:以表格形式,分煤层计算三量。 2、动态分析: 1)三量的划分范围和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要定期检查和分析。
2)三量的变化原因及分布状况分析。
3)呆滞煤量的数量和分布状况。 4)三量可采期分析,以达到规定标准。
第三节 煤炭损失的统计与分析
一、产量统计 1、工作面上策计算: 2、煤堆测量用简单几何方法测煤堆体积,然后乘以煤的松散容重 3、生产调度统计:据采区、队报出的产量统计 4、井口统计: 二、煤炭损失量分类 1、按损失形态分类: 1)落煤损失:1)遗留在工作面未运出的煤量;2)面积损失:局部 地区不能回采的煤炭损失;3)厚度损失:残留顶、底板的煤皮。 2、按引起煤炭损失的原因分类: 1)开采损失:与开采方法有关的损失。 2)非开采损失:地质、水文地质损失,全矿性煤柱损失等。 3、按计算范围损失分类: 1)工作面损失;2)采区损失;3)全矿损失。
第二节 三量管理
一、三量的划分范围和计算方法
1、三量的划分:
1)开拓煤量:已完成开采所必须的主、付井、井底车场、
集中运输大巷、运输石门等工程,由此类巷道所圈定的 煤量。
2)准备煤量:由采区运输巷、回风巷及采区上、下山等掘
进工程定的煤量。
3)回采煤量:由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及切眼所圈定的煤
量。
2、三量的计算 1)开拓煤量的计算公式:Q开=(LhMdE-P)k 式中:Q开—开拓煤量,单位t。 L—走向长度,单位m;
第十一章
第一节
矿井储量管理
矿井储量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 三量管理
第三节 煤炭损失的统计与分析 第四节 矿产储量表的编制
第十一章
矿井储量管理
矿井储量管理是以掌握储量动态和分析煤炭损失,以及监督合理 开采为职责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管理工作。 矿井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 (1)查清生产矿井煤炭资源情况,定期测算和上报储量的动态。
思 考 题
1、矿井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我国矿井储量是如何分类,分类含义? 3、矿井储量特点? 4、什么叫三量,是如何划分的? 5、三量动态分析包括那些内容? 6、煤矿计算产量的方法有那些? 7、煤炭损失是如何分类,分为几类? 8、什么叫回采率? 9、现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对回采率是如何规定的? 10、编制矿产储量表的步骤?
第四节 矿产储量表的编制
1、资料准备:系统整理本年度的全部资料。 2、编制储量计算图:根据上年的图件,结合本年度的资料,进 行补充修改。 3、编制储量、三量、损失量计算表。
4、填写矿产储量表。
5、编写矿产储量说明书。
第五节 加强储量管理工作
1、严格执行回采率标准: 回采率标准是考核煤矿企业资源利用, 开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必须认真执行和严 格考核。 2、合理选择采煤方法: 充分考虑地质条件,正确选择采煤方法, 是提高回采率的重要技术环节。 3、改进开拓方式和巷道布置: 各种煤柱是煤炭瞬时的重要组成部 分,改进开拓方式,集中布置采区巷道,是提高回采率的重要措 施。 4、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5、切实加强业务监督: 地测部门要配合专职储量管理人员,对不 和里药酒的要及时提出意见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三、煤炭损失量的统计:
1、煤量损失图:分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为底图,在图上绘出各种
煤炭损失图的范围和数量 2、损失量台账:
1)永久煤柱台账:所有经上级批准留设的永久煤柱都应登录台账, 便于管理和检查。
2)地质及水文地质煤柱台账:由于地质原因的影响而留设的煤柱。
3)护巷煤柱台账: 4)“三下”压煤量台账: 3、储量的注销:由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影响煤炭储量的采 出,经上级批准可按注销处理。
E—地质损失,单位t; d—煤的容重,单位t/m3; P—呆滞煤量,单位t; k—采区回采率。 3)回采煤量的计算公式:Q回=LhMdk 式中:Q回—回采煤量,单位t; L—工作面走向长度,单位m; h—倾向斜长,单位m; M—平均厚度,单位m; k—工作面回采率。 二、三量可采期的计算 1、新建矿井:指移交生产时三量可采期。 移交当时的开拓煤量 开拓煤量可采期(年)= —————————— 年设计生产能力
远景储量 矿井总储量
设计损失
暂不能利用储量 1、矿井总储量:生产矿井技术边界范围内,经地质勘探查明,符 合煤炭资源标准的全部储量,过去叫地质储量。 2、能利用储量:矿井总储量中,煤厚、煤质符合当前开采经济技 术条件要求的储量。过去叫表内储量。 3、暂不能利用储量:矿井总储量中,煤厚、煤质不符合当前开采 要求,或因水文地址条件,目前开采有困难,暂时不能利用的储量。
二、矿井储量类型与级别的关系
类型与级别的关系:能利用储量包括A、B、C、D各级。工业储
量包括A、B、C;远景储量D级。
三、矿井储量的特点
1、矿井储量在数量、质量方面均处于变动之中,要定期核算,掌
握动态。
2、矿井储量计算块段的划分,尽量利用水平、采区和采面的边界
线并根据地质条件划分出适合于不同采煤方法的储量块段,目前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有人提出划分经济地质储量的问题。 3、矿井储量要反映各种煤量损失,并要进行统计分析。 4、重算、核定储量任务较重,应重视微机的开发利用。
4、工业储量:能利用储量中,可作为设计、投资依据的储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远景储量:能利用储量中,因勘探程度低,只能作为地质勘探
设计和矿区远景规划依据的储量。
6、可采储量:工业储量中,预计可以采出的储量
计算公式: T=(I-P)K T—可采储量; I—工业储量; P—永久煤柱损失;
K—设计采区回采率。 7、设计损失:工业储量中,按暗合机规定允许损失的储量。
四、回采率计算:
回采率
是指在某开采范围内采出量占该范围内储
量的百分比。
储量—损失量 采出量 回采率= ——————— ×100%= ————×100% 储量 储量 现行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规定: 薄煤层 中厚煤层 80% 95% 厚煤层 75% 93% 水力采煤 60%
采区回采率: 不低于85% 工作面回采率: 97%
移交当时的准备煤量 准备煤量可采期(年)= —————————— 平均月设计生产能力
移交当时的回采煤量 回采煤量可采期(年)= —————————— 当年平均月计划回采量 2、生产矿井: 所有煤量为计算期末的煤量。 三、三量的合理可采期 1、三量可采期限规定:
开拓煤量的可采期: 3—5年以上;准备煤量的可采期: 1 年以上; 回采煤量的可采期:4—6月。 影响三量可采期的因素:井型、地质条件、采掘能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