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尺寸比例(1)

合集下载

古建筑构造的尺度与换算

古建筑构造的尺度与换算

古建筑构造的尺度与换算古代建筑营造方式有很多,但由于种种原因,现遗留下来的已为数不多.在我国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实物中,以唐宋元清时期的建筑形式教多,而且,在这个时期还为我们遗留下来两部完整的文化遗产,即:宋朝李诫修编的《营造法式》和清朝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一)宋[营造法式]时期的建筑尺度体系在中国古建筑中,辽宋以前的官方建筑尺度各有不同,根据唐代历史文献《唐六典》记载:"凡度以并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由此可以知道唐代用大小二尺,以大尺为官方所用的营造尺.这时期的营造尺相当于现代公制尺多少呢?根据我国的古建筑工作者对唐朝初期长安大明宫麟德殿前殿前遗址的考察测算数据如下:通面阔:5830CM--------198营造尺(一营造尺为29.44CM)正面各间阔:530CM-----18营造尺(一营造尺为29.44CM)通进深:1850CM---------63营造尺(一营造尺为29.37CM)侧心间深:425CM--------14.5营造尺(一营造尺为29.31CM)侧梢间深:500CM--------17营造尺(一营造尺为29.41CM)按上面数据平均计算,一营造尺=29.394CM.根据相关唐朝遗留下来的建筑物测量数据表明一营造尺=29.394CM可以为通用现代尺寸.唐朝一营造尺应该在29.4~29.6CM之间.继唐朝后辽代建筑,虽然在房屋构造的尺度上有所推进,但尺制标准仍然是使用唐制,营造尺寸大小相近.平均值为:一营造尺=29.54CM,也就是说辽代的营造尺也基本在唐尺范围有所延长.到了宋代后期,李诫修编的《营造法式》一书将建筑尺度制定了一个统一标准,使"百姓定纲举而众目张,官得其人事为之制丹楹刻桷",这样衡量建筑之大小,就有了基本准则.在《营造法式》中列有两种用尺之制度,即(1)用语工程的营造尺寸制;(2)用于木作制度的材份模数制.⒈用于工程的营造尺寸制在《营造法式》中对相关制作尺度有详细的规定,基本上营造匠人直接按照规定尺度就可以制作出建筑物.在《营造法式》中、壕寨制度中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中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营造法式》中的一营造尺约平均在31.2CM左右.⒉木作制度的材份模数制为了系统的控制建筑规模大小,《营造法式》卷五写明"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见表一).由表一可知,一等材最大,用于最高级别的建筑,八等材最小,用于较小级别的建筑。

古建筑尺寸

古建筑尺寸

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 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 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 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唐代建筑比例关系

唐代建筑比例关系

唐代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屋顶低沉深远,屋顶坡度通常为1:4.77,接近于1:5的比例关系。

平面一般为矩形,面阔与进深的比例为2:1。

在立面上,当心间与柱高之比为1:1;柱高与中平槫距地高度之比为1:2,这与南禅寺确定建筑高度的方法一致。

此外,斗拱高度与柱高之比为1:2;举高与柱高之比为1:1。

从这些比例关系可以看出,唐代建筑的比例经过精密设计,建筑整体比例优美、雍容大度、雄伟壮阔。

如需更多唐代建筑比例关系相关的知识,可以查阅古籍或咨询古建筑专家。

古建筑权衡尺寸表

古建筑权衡尺寸表

古建筑权衡尺寸表
在古建筑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权衡尺寸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这是因为古建筑通常遵循一定的建筑风格、比例和尺寸规范,以确保建筑整体的协调和美感。

以下是一份古建筑权衡尺寸表的简化版本,供参考:
1.整体尺寸:
•长度:[建筑长度]
•宽度:[建筑宽度]
•高度:[建筑高度]
2.柱廊与走廊:
•柱廊宽度:[柱廊宽度]
•柱廊间距:[柱廊间距]
•走廊宽度:[走廊宽度]
3.大门与门廊:
•大门高度:[大门高度]
•大门宽度:[大门宽度]
•门廊深度:[门廊深度]
4.窗户与窗棂:
•窗户高度:[窗户高度]
•窗户宽度:[窗户宽度]
•窗棂样式:[窗棂样式]
5.屋顶结构:
•屋顶形式:[屋顶形式,如悬山顶、歇山顶等]
•屋顶高度:[屋顶高度]
•屋脊装饰:[屋脊装饰样式]
6.庭院与花园:
•庭院形状:[庭院形状,如方形、圆形等]
•花园布局:[花园布局,如中轴线、对称等]
7.墙体与围墙:
•墙体厚度:[墙体厚度]
•围墙高度:[围墙高度]
•围墙样式:[围墙样式]
8.装饰元素:
•龙柱数量:[龙柱数量]
•狮子石雕:[狮子石雕数量]
•其他装饰元素:[其他装饰元素及数量]
这只是一个简要的例子,实际的权衡尺寸表可能更为详细,并会考虑到建筑的具体风格、历史背景以及文化传统。

在进行古建筑设计时,建议与专业的建筑设计团队合作,确保尺寸和比例的选择符合古建筑的整体美感和文化内涵。

古建筑模型标准

古建筑模型标准

古建筑模型标准一、比例尺设定在进行古建筑模型制作时,应首先明确比例尺。

比例尺的设定应尽量准确,以还原建筑的真实尺寸。

常用的比例尺有1:100、1:200、1:500等,具体应根据需求和实际条件选择。

二、结构材料选择古建筑模型的材料选择应符合历史真实性和美学要求。

木料、石料、陶土等自然材料应优先选用,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塑料、石膏、金属等人工材料。

材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以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三、建筑元素呈现古建筑模型的建筑元素应尽可能真实地呈现。

这包括但不限于屋顶、墙体、门窗、柱础、斗拱等部分,应充分考虑其历史特征和艺术风格。

同时,应注意各元素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保证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四、色彩与纹理表现古建筑模型的色彩与纹理表现是还原真实感的重要手段。

应充分研究历史资料,了解古建筑的色彩搭配和纹理特点。

在模型上应使用与古建筑相近的颜色和纹理,以增强模型的视觉效果。

五、细节处理要求古建筑模型的细节处理是决定其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应注重细节的刻画,如雕刻、彩绘、装饰等,使其符合历史真实性和艺术性。

同时,应注意细节处理的工艺和质量,以保证模型的精细度和完整性。

六、安全与耐久性考虑在进行古建筑模型制作时,应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强支撑结构、选择耐用的材料等,以保证模型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以保障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

七、制作工艺规范古建筑模型的制作工艺应规范、严谨。

应遵循一定的制作流程和技术要求,如精确测量、切割、打磨、拼装等,以保证模型的精度和质量。

同时,应注意工。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

中国古建筑知识:古建筑尺寸规范1、面阔确定: 按门尺吉字定明间面阔尺寸;次间按明间面阔的8/10定尺寸2、进深确定: 小式建筑不超五檩四步,七檩房则增加前后廊来处理; 大式建筑按斗拱攒数定进深3、柱高柱径确定:柱高为明间面阔的8/10,柱径为柱高的1/114、收分、侧脚:小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1/100,大式建筑收分为柱高的7/1000;外檐柱侧脚为柱高的1/100(或7/1000),金柱和中柱均无侧脚5、上出、下出(出水、回水):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出为檐柱高的3/10,檐椽为上出的2/3,飞椽为上出的1/3;下出尺寸小式做法为上出的4/5,大式做法为上出的3/46、台明高度:小式建筑为1/5柱高或2D(D为柱径),大式建筑为挑尖梁底高的1/47、步架、举架:廊步架一般为4D~5D,金、脊步架一般为4D,顶步架不小于2D 也不大于3D;举架小式五檩房一般为五举、七举;七檩为五举、六五举、八五举;等等8、五架梁:高1.5D,厚1.2D或金柱径1寸,长为四步架加2D五架梁划线程序:将已初步加工完毕的木料在迎头画上垂直平分底面的中线在中线上分别按平水高度(即垫板高度,通常为0.8檩径)和梁头高度(通常为0.5檩径)画出平水和抬头线位置,将两端头中线、平水线、抬头线分别弹在梁长身各面、再以每面1/10的尺寸弹出梁底和侧面的滚棱线抬头线在正身又叫熊背线同时又是侧面上棱的滚棱线梁头划线首先应按檩径大小在檩中线两侧画出檩椀宽度,在此范围内顺梁身方向分四份,中间两份为梁鼻子两侧两份为檩椀9、三架梁:三架梁高为0.8檩径或0.65檩径,抬头为1/2或1/3檩径三架梁用料比五架梁小(厚为五架梁的8/10,高为5/6),故需适当减小平水(垫板)和抬头(檩椀)高度10、桁、檩:檩径一般为D或0.9D(大式带斗拱做法为4~4.5斗口)正身长按面阔,一端加榫长按自身直径的3/10下有重叠构件时均需做出“金盘”,金盘宽为3/10檩径11、瓜柱及角背:脊瓜柱高为脊檩和上金檩的垂直距离减掉三架梁的抬头和熊背高度,另外再加下榫长,上面加脊檩椀高(按1/3檩径)瓜柱厚为三架梁厚的8/10,宽为一份檩径脊瓜柱上端也应留鼻子,宽度可按瓜柱宽的1/4,高同檩椀角背制作:凡瓜柱自身高度等于或大于宽度2倍时都须按角背,以怎强其稳定性角背长为一步架,高为瓜柱高的1/3~1/2厚为自身高的1/3或瓜柱厚的1/3角背与瓜柱相交部分,在上部刻去高度的1/2,两侧做出包掩(俗称“袖”),包掩为构件厚的1/10角背与梁背迭合,两端还应栽木销固定12、抱头梁:长为廊步架加梁头长一份高由平水(0.8檩径)、抬头(0.5檩径)、熊背(1/10梁高)三部分组成约1.5D其后尾做半榫插入金柱,半榫长为金柱径的1/3~1/2,榫厚为梁厚的1/4梁后尾与金柱接触处肩膀有撞肩和回肩两部分,通常做法为“撞一回二”,即将榫外侧部分三份,内一份做撞肩与柱子相抵,外两份向反向画弧做回肩13、额枋(檐枋):高D,厚0.8D,燕尾榫头部宽和长相等为1/4~3/10柱径,根部按每面宽度的1/10收分,使榫成大小头燕尾榫两侧分三等分,一份为撞肩两分为回肩,反向画弧枋子底面的燕尾榫头部和根部均应比枋子上部每面收分1/10,使榫上大下小(称为收溜)14、金、脊枋:一般高为0.8D,宽为0.65D,做法与额枋(檐枋)相同15、箍头枋:用于稍间或山面转角处,做箍头榫与角柱相交的檐枋或额枋称箍头枋箍头枋的头饰大式做“霸王拳”小式作“三岔头”箍头榫长度,霸王拳由柱中外加一柱径三岔头外加1.25柱径箍头榫厚应同燕尾榫,为柱径的1/4~3/10霸王拳(或三岔头)宽窄高低均为枋子正身部分的8/10,因此,先画出扒腮线,将箍头两侧按原枋厚各去掉1/10,高度由底面去掉枋高的2/10肩膀处按“撞一回二”画出撞肩和回肩16、门尺:门尺1尺=1.44营造尺=46.08cm1门尺均分为8寸,每门尺的1寸=5.76cm;八个寸位分别为财、病、离、义、官、劫、害、本每寸分为5份每份均有吉凶定义. . .。

古尺换算

古尺换算

古尺换算中国古代各朝代建筑尺寸和现代尺寸的换算2010-11-16 17:31:05| 分类:个人日记|字号订阅夏1尺= 10寸(1尺=24.9厘米)商1尺= 10寸,1寸= 10分(1尺=31.1厘米)周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19.9厘米)秦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汉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7.7厘米)后汉1引=10丈, 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三国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1厘米)西晋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3厘米)东晋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十六国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南北朝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24.5厘米;1尺=29.6厘米)隋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前期:1尺=29.6厘米;后期:1尺=23.5厘米)唐;五代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小尺:1尺=31.1厘米;大尺:1尺=36厘米)宋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元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0.7厘米)明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4厘米;量地尺:1尺=32.7厘米;营造尺:1尺=31.1厘米)清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裁衣尺:1尺=35.5厘米;量地尺:1尺=34.5厘米;营造尺:1尺=32厘米)现代1丈=10尺, 1尺=10寸, 1寸=10分(1尺=33.33厘米)一公顷等于15亩,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十五亩等于一公亩,一亩约等于667平方米。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比例尺寸解读

古建筑尺寸比解读2018.11.23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明清小式大木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明清大式大木以斗口倍数比例为模数,带斗拱建筑。

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3米,收分为3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

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建筑的柱子的高度与直径是有一定比例关系的,柱高与面阔也有一定比例。

(1)小式建筑,如七檩或六檩小式,明间面阔与柱高的比例为10:8。

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1:1。

五檩、四檩小式建筑,面阔与柱高之比为10:7。

另一种说法是柱高与柱径的比例为10:1,想想很多地方是变通的,是活的,没有完全的定式,因此都可。

(续)(2)大式带斗拱建筑的柱高2、收分:中国古代的圆柱子上下两端直径是不相等的,除去瓜柱一类短柱外,任何柱子都不是上下等径的圆柱体,而是根部略粗,顶部略细,这种作法,称为“收溜”又称“收分”。

柱子做出收分,即稳定又轻巧。

小式建筑收分的大小一般为柱高的1/100,(柱高为 3 米,收分为 3 厘米,假定柱根直径为27 厘米,柱头收分后直径为24 厘米)。

大式建筑柱子的收分规定为1/1000。

3、侧角: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古建筑最外一圈的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出一定的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作法称为“侧脚”或“掰升”。

清代建筑柱子的侧脚尺寸与收分尺寸基本相同,即“溜多少,升多少”。

(外檐的柱脚中线按原设计尺寸向外侧移出柱高的1/100(或7/1000)并将移出后的位置作为柱子下脚的中轴线,而柱头的位置仍保持原位不动,这样就出现了柱根、柱头两个平面位置)柱子侧脚是在原设计尺寸的基础上将柱根向外侧移动4、榫卯榫卯连接是中国古建木结构的一大特点,中华匠人在对木、石等器具的架构中运用了榫卯。

榫卯的种类很多,应用在不同的位置叫法和作法也不同:(1)、固定垂直构件的管脚榫、套顶榫;(2)、垂直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的馒头榫、燕尾榫、箍头榫、透榫、半透榫、大进小出榫;(3)、水平构件相交时用的:燕尾榫、刻半榫、卡腰榫、正交桁碗;(4)、水平与倾斜构件重叠做稳固作用的:栽销榫、穿销榫;(5)、水平与倾斜构件半叠时用的斜交桁碗、扒梁刻榫、刻半压掌榫;(6)、门扇用:银锭扣、穿带、抄手带、裁口、龙凤榫;(7)、斜交支撑构件的搭掌榫;,, 榫卯的应用是古人在使用木材的过程中逐步建筑工程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优化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梁架结构更是千年的优化中脱颖而出的,榫卯的优点是拉结、稳固、防震抗震。

缺点(相对与现建):某些榫卯形式伤及木理,消弱了构件的良好应变和应力,因此木材的选料要精致,这点在封建统治下的官式建筑中尤为重要。

但是今天的仿建中就没有那么的约束力了。

这就是仿建的缺失吧!5、上出无斗拱大式或小式建筑上檐出尺寸定为檐柱高的3/10。

其中2 份为檐椽出头,一份为飞椽出头。

6、步架、举架相邻两檩中到中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

举架为两檩中到中的垂直距离除以相应的步架长度所得的系数。

一般小式五檩房:檐步五举,脊步七举。

(举高:一般为相邻两檩的底面(平水)之间垂直距离来计算)6.1 举架(补)举架是中国建筑带坡屋顶的房屋用之屋顶坡度的定法是有一定制度的。

相邻两桁檩中至中协垂直距离称为举的高度。

举的高度与步架的长度之比即为举架(即屋面坡度)。

工程做法中有五、六、六五、七五、九举等名称,是指举架高与步架长度之比为十分之五、六、六五、七五、九等的意思。

一般的屋面坡度其比例为一常数,整个屋面轮廓形成具有一定坡度的直形成一下缓,上急的曲线。

举架的缓急以房屋进深的大小和檩数多少而定。

一般檐步为五举(即五举拿头)。

飞檐为三五举。

以上各步,如为五檩则脊步为六五、七举,如为七檩则金步六五举、脊步八举。

如为九檩则下金为六五举,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如为十一檩则下金为六举,中金为六五举,上金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或由设计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隔举)。

最上一举有时在九举之上还加一平水。

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的垫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无斗拱者按檩径或檩径的十分之八,如建筑物较高举架太小或檩数少,在建筑物近处不易看见屋脊,也可将平水加大。

7、上檐出檐头挑出由飞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离称上檐出。

大式带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飞椽前端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为总平出。

无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

其檐椽出挑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飞椽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两斗口为“吐水(出水)”。

8、梁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传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传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后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与檐柱之间,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头梁,小式中叫插金柁,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

并在金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结作用。

廊深加大时,挑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檩,组成一组梁架,下梁叫双步梁,上梁叫单步梁。

双步梁除起联结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载。

挑尖梁和抱头梁的下边,还有一条较小的只起联结作用的梁,与挑尖梁及抱头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随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间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两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带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

梁的长短及架梁随着进深定。

几架梁即几步架在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两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

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长的梁称为大柁,较短的一根称二柁,最短一根称三柁。

大式做法则按梁架所负桁或檩子的总数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称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

每层梁的两端均做出桁檩椀以承托桁或檩。

另外还有四架梁、六架梁,这种双数的梁架多没有屋脊,脊部而多用过陇,做成园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宝脊。

卷棚式顶部的梁叫月梁(即顶梁)月梁上的瓜柱为荷叶墩瓜柱。

9桁檩、枋、垫板、角梁的构造权衡尺度:桁檩放在各梁头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头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边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

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为檐檩,没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檩)、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檩,在脊桁(檩)与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间的都是金桁(檩),若有多数的金桁(檩)则以上、中、下别之。

在每条桁(檩)下,与桁(檩)平行的,有垫板或枋。

正心桁与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檩下有金垫板和金枋。

金枋是左右两架梁头下瓜柱间的联系材、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

在桁檩下、枋子上的空当就是垫板,即所谓平水,就是梁头下皮至桁檩下皮之高度。

脊桁檩下有脊垫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间的联系材。

一、垫板:长按桁檩长,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

二、挑檐桁:长按面阔一头加榫。

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径再加拽架若干为长。

径3个斗口。

“径”是上金盘至下桁底为径,在放八卦线时必须注意加径。

三、正心桁:长同挑檐桁。

径为四个半斗口。

径的尺寸要求同上。

四、金(檩)脊桁:长按面阔。

如有推山,外加出稍。

径按檐柱径或按柱径的十一分之十,径同上要求。

五、扶脊木:长、径同脊桁檩。

六、脊桩:是用在脊上,安装正吻、正脊筒用。

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桩。

长按扶脊木径一径、脊桁檩径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长、宽按脊桁檩的1/3,厚按宽的2/3。

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

七、老角梁:长按檐步架,并加平出檐的2/3再加冲即二椽径,后加一个半檩径,如有斗拱形成一下缓,上急的曲线。

举架的缓急以房屋进深的大小和檩数多少而定。

一般檐步为五举(即五举拿头)。

飞檐为三五举。

以上各步,如为五檩则脊步为六五、七举,如为七檩则金步六五举、脊步八举。

如为九檩则下金为六五举,上金步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如为十一檩则下金为六举,中金为六五举,上金为七五举,脊步为九举。

或由设计人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隔举)。

最上一举有时在九举之上还加一平水。

平水高度即各桁檩下的垫板高度,有斗拱的大式大木平水为四斗口、无斗拱者按檩径或檩径的十分之八,如建筑物较高举架太小或檩数少,在建筑物近处不易看见屋脊,也可将平水加大。

7、上檐出檐头挑出由飞椽前端至檐柱中的水平距离称上檐出。

大式带斗拱上檐出由挑檐桁中至飞椽前端为21斗口,再加斗拱拽架即为总平出。

无斗拱小式大木的上檐出按柱高的十分之三定。

其檐椽出挑为上檐出的三分之二、飞椽为三分之一,如重檐大式的上檐出为在下檐出的尺寸上再加两斗口为“吐水(出水)”。

8、梁梁的功能是承受由上面桁檩传下的屋顶的重量,再向下传到柱上,主要的梁多支承在前后檐柱、金柱上,廓步在金柱与檐柱之间,另有次要的短梁,大式中叫挑尖梁、抱头梁,小式中叫插金柁,这短梁承受屋檐上面的重量。

并在金柱与檐柱之间起联结作用。

廊深加大时,挑尖梁上还可以再加一根瓜柱,即童柱,一架梁和一根檩,组成一组梁架,下梁叫双步梁,上梁叫单步梁。

双步梁除起联结作用之外,也承受荷载。

挑尖梁和抱头梁的下边,还有一条较小的只起联结作用的梁,与挑尖梁及抱头梁上下垂直,在挑尖梁下的叫挑尖随梁或穿插枋,在角檐柱和角交金柱间的叫做斜穿插枋。

主要的梁架两端放在前后檐柱上,若带有廊子就放在前后金柱上。

梁的长短及架梁随着进深定。

几架梁即几步架在这根梁的步架位上,栽两根短柱(即瓜柱)或用柁墩支上一根较短的梁或在再往上支成梁架。

小式做法中最下一根最长的梁称为大柁,较短的一根称二柁,最短一根称三柁。

大式做法则按梁架所负桁或檩子的总数目或柁梁步架的多少称七架梁、五架梁或三架梁。

每层梁的两端均做出桁檩椀以承托桁或檩。

另外还有四架梁、六架梁,这种双数的梁架多没有屋脊,脊部而多用过陇,做成园弧形叫卷棚式、也叫元宝脊。

卷棚式顶部的梁叫月梁(即顶梁)月梁上的瓜柱为荷叶墩瓜柱。

9桁檩、枋、垫板、角梁的构造权衡尺度:桁檩放在各梁头上、上承椽子,大式大木在檐头正心枋上的桁叫正心桁,在正心桁外边挑檐枋上的桁叫挑檐桁。

小式大木在正心桁部位上为檐檩,没有挑檐桁在屋脊上的是脊桁(或脊檩)、在金柱(老檐)或重檐童柱,叫金桁或叫金檩,在脊桁(檩)与老檐金桁或正心桁之间的都是金桁(檩),若有多数的金桁(檩)则以上、中、下别之。

在每条桁(檩)下,与桁(檩)平行的,有垫板或枋。

正心桁与挑檐桁下有正心枋、挑檐枋、金桁檩下有金垫板和金枋。

金枋是左右两架梁头下瓜柱间的联系材、其上皮与瓜柱上皮平。

在桁檩下、枋子上的空当就是垫板,即所谓平水,就是梁头下皮至桁檩下皮之高度。

脊桁檩下有脊垫板和脊枋是脊瓜柱之间的联系材。

一、垫板:长按桁檩长,高按平水高,厚按高的1/3。

二、挑檐桁:长按面阔一头加榫。

如作搭角外加一桁径再加拽架若干为长。

径3个斗口。

“径”是上金盘至下桁底为径,在放八卦线时必须注意加径。

三、正心桁:长同挑檐桁。

径为四个半斗口。

径的尺寸要求同上。

四、金(檩)脊桁:长按面阔。

如有推山,外加出稍。

径按檐柱径或按柱径的十一分之十,径同上要求。

五、扶脊木:长、径同脊桁檩。

六、脊桩:是用在脊上,安装正吻、正脊筒用。

每一件脊筒用一根脊桩。

长按扶脊木径一径、脊桁檩径的1/4,再加正脊高8/10定长、宽按脊桁檩的1/3,厚按宽的2/3。

注:正脊筒高按檐柱高的2/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