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教科版

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什 么故事呢?
故事的主要情节 :
• 琼珊病重,对生活失去信心,如果最后一 了,生命也就终结。 • 树叶没有掉,琼珊恢复信心,老贝尔曼病 • 琼珊脱离危险,老贝尔曼离开人世。
文章名为《最后的常春藤叶》,围绕
“最后一片叶子”,文章刻画了几个人物? 他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呢?
思考: 文章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谁? 分析这个人物的特点。
他在艺术界是一个失意的人, 那他的这幅画是失败的吗?
这片叶子在艺术上依然不是一个成 功的作品,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
贝尔曼
人
琼珊
苏艾
“人”这个字就是“互相 支撑”而成的,如果我们每个 人都多为别人考虑,多帮助别 人,那么,世界才是一个大写 的“人”构成的世界!
应用拓展
本文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当琼珊知道 叶子是贝尔曼所画,她会怎么样?试续写, 字数约300字。
1、运用想像,要想像合理,符合人物的性格;
2、多描写,少记叙,要求生动形象;
3、可描写琼珊的心理,回顾贝尔曼平时的所 作所为,体现他的美好品格;也可写琼珊与苏 艾共同绘一幅贝尔曼在风雨之夜画叶时的情景 图以示纪念;也可写某一时间琼珊在贝尔曼墓 前的祭奠等。
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 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家品格— —舍己救人。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情节讨论、形象分析,我们 对贝尔曼也怀有深深的敬意,苏艾的细心关怀又 使我们感到一阵阵暖意,现在中国也处于一个社 会的转型期,刘欢为下岗工人唱的一首歌中有这 么一句:“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也是呼唤这种 相濡以沫真诚互助的精神。如何做一个大写的 “人”,贝尔曼用生命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又 应该如何回答呢?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问题及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问题及答案《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问题及答案1.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欧·亨利式的结尾。
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小说的意外结局”。
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读者眼看着情节似乎明明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结局往往来了个出其不意。
这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是主题也得到揭示,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
2.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试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贝尔曼先生。
(初见贝尔曼时,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他生活失意有不满于现状,不得不借酒消愁、发泄;又通过语言描写,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写出他的善良和同情心。
再见贝尔曼时,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病了两天就去世了。
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得了肺炎而去世的。
他的人格得到升华,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展现。
)贝尔曼平凡的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金子般的爱心,虽然穷困潦倒,却仍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作者借此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美。
3.“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对琼珊和贝尔曼各有什么含义?(1)对琼珊而言:表层义:叶子的飘落;隐喻义:生命的飘逝——玄想,“当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我也要去了”是精神支点,生存寄托。
(2)对贝尔曼而言:“绝笔”。
表层义:冒雨画上去的叶子,艺术生涯最后的作品;隐喻义:维系生命的叶子,人生最精彩的杰作。
4.“那个玄想”具体指的什么?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不想活下去的想法。
5.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依旧在墙上,给了琼珊活下去的勇气。
作者是怎样描述她的变化的?琼珊请苏艾拿些汤来,再弄一点掺葡萄酒的牛奶,拿一小面镜子给自己,让苏珊用枕头给自己垫高,要坐起来看苏艾煮东西。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1 最后的常春藤叶_教科版(共21张PPT)

1 最后的常春藤叶
课前预习 我的感悟 课后习题
课堂点拨 拓展延伸 随堂演练
1 最后的常春藤叶
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美国作家, 以其众多的作品及作品的巧妙构思和幽 默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成为美国独 树一帜的杰出短篇小说家。与法国的莫 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 篇小说家。其代表作为《麦琪的 • •
最后的常春藤叶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21.8.721.8.7Saturday, August 07,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01:10:0001 :10:000 1:108/7 /2021 1:10:00 A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7 01:10:0 001:10 Aug-21 7-Aug- 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01:10:0001:1 0:0001:10Satur day , August 07,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1.8.7 21.8.70 1:10:00 01:10:0 0Augu st 7, 2021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 像泥块 一样任 意揉捏 。2021 年8月7 日星期 六上午1 时10分 0秒01:10:0021 .8.7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 我。。2 021年8 月上午 1时10 分21.8.7 01:10A ugust 7,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年8 月7日 星期六1 时10分 0秒01:10:007 August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1时10 分0秒 上午1时 10分01 :10:002 1.8.7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_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阅读_教科版专项部分阅读1.《最后的常春藤叶》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老画家贝尔曼为了鼓励贫病交加的青年画家琼珊顽强地活下去,在风雨之夜挣扎着在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他为此杰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青年画家却因此获得勇气而活下来。
文章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相濡以沫的友谊和苍凉人生中那种崇高的艺术品格——舍己救人。
分段及段意全文共14个自然段,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开端(1):年轻画家琼珊不幸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第二部分,发展(2—10):琼珊望着窗外的藤叶等待死亡的来临。
第三部分,高潮(11—13):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燃生的欲望。
第四部分,结局(14):揭示了叶子不落的秘密。
写作特点1.埋伏笔:“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担心地凝视着窗外风雨中的常春藤。
”2.欧·亨利式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3.语言风格:幽默调皮,略带感伤的幽默被称为:含着眼泪的微笑。
4.极具思想性:它既没有惊天动地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没有更多的华丽辞藻,但它以崇高的思想作为整篇小说的支柱,含义深邃。
2.《古诗三首》主要内容本文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多少,热情周到地为“我”服务,起初受到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感动的故事。
赞扬了修鞋姑娘善良.真诚的美好品质。
分段及段意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写“我”骑着自行车,到处寻觅那个来自异乡的修鞋姑娘。
第二部分(2—14):具体写修鞋的经过。
第三部分(15—16):写“我”继续在长街深巷寻找修鞋姑娘。
写作特点1.首尾照应,结构严谨。
在结构上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2.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进行描写,细致传神。
2.《信箱里的花束》主要内容文章记叙了主人公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送信及给女教师送花的故事,赞扬了娜塔娅助人为乐和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
分段及段意全文共24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1—17):娜塔娅主动帮助邮递员阿姨送信。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

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优秀9篇)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⑴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⑴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设计依据:培养学生鉴赏评价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和品德修养。
三、教学重难点1.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把握主题。
2.体会欧亨利式结尾的妙处。
四、教法学法(一)教法1.学案导学法。
先让学生动起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因学而教。
2.启发诱导法。
使学生能自主探讨问题,体现“以诱达思,合作探究”的原则。
3.直观演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二)学法发展性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相长,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良好合作、勤于动手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1.课前预习,课后拓展。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根据预习明白课堂流程,提高课堂效率;课后拓展,迁移延伸,从而使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
2.课堂深入研读课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提高自身思辨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
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练习及答案< id=print_content>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上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
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
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
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
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
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
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
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了二十五年。
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得像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而去。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
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
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
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
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
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
我跟你一起去。
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
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天哪!是啊。
”他们上楼时,琼珊已经睡着了。
苏艾把窗帘拉到窗槛上,打手势让贝尔曼到另一间屋子里去。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附答案

最后的常春藤叶阅读附答案最后的常春藤叶[美]欧·亨利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住着不少画家,他们寻求朝北的窗户以及低廉的房租。
苏艾和琼珊也在此合租了一个房间。
年底,肺炎在不断蔓延,琼珊也被感染了。
她病得很严重,躺在一张铁床上,一动也不动,凝望着窗对面的空墙。
一天早晨,医生对苏艾说:“要治好,可能只有一成希望,这全在她自己要不要活,她是满肚子以为自己活不成了。
人不想活,任何药都无效。
”医生走后,苏艾伤心地痛哭一场。
屋子里,琼珊一动不动地躺着,被子底下的身体纹丝不动。
苏艾走进来的时候以为她睡着了。
忽然,传来一个低微的声音。
重复着,苏艾快步走到床边,琼珊的眼睛睁得很大,望着窗外,数着:“9、8、7……”苏艾看着窗外,满是疑惑:有什么可数的呢?一个空荡荡得到院子,一堵空墙,一颗老极的常春藤,藤上的叶子几乎都被吹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条缠绕在剥落的砖块上。
“6”琼珊几乎已是耳语。
“越落越快了,三天前还有一百多片。
又掉了!只剩五片了。
”“五片?什么?”“叶子,等最后一片掉下来,我也就要去了。
难道医生没有告诉你?”“哟,那条破叶子跟你的病有什么相干?不要说傻话了,医生今天早晨还说你就快好了,喝点汤吧!”琼珊直盯着窗外说:“不,我不想喝。
又落了,只剩四片了!等最后一片一片掉下,我也就去了。
”“琼珊。
答应我不要瞧窗外行吗?”琼珊闭了眼睛,脸色苍白,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就像是座横倒在地上的雕像。
“你睡会儿,我去把贝尔曼叫来,给我当那副‘老矿工’的模特儿。
”贝尔曼是个画家。
他年过六十,画画四十年,总说就要画他的那副杰作了,可到现在也没有动笔。
他除了偶尔画点广告外,什么也没画。
他喝酒毫无节制,是一个火气十足的小老头子,十分瞧不起别人的温情。
苏艾走进楼下他那间光线黯淡的小屋,他满嘴的酒气,两只发红的眼睛迎风流着泪。
苏艾把琼珊的胡思乱想告诉了他,他嗤笑道:“世上竟有人蠢到因为那些该死的常春藤叶子落掉就想死?哎,可怜!”他喊道。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xxxx》说课稿《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一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
一、先说说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珍爱生命”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小说宣扬人性美的,理解欧亨利小说中幽默与讽刺意味的语言,以及品味欧亨利式的小说写法。
二、再说说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想这篇小说属于文学作品教学,应突出学生对文本多层面的感知与体验。
所以,我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用速读法、跳读法、再读法等多种阅读方法阅读文本,在阅读中对文本进行理解鉴赏。
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因此,我的教学策略是启发诱导法、角色扮演法、探究质疑法。
三、最后说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1、导入:都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的就是一片秋叶与三位艺术家的故事。
【设计这样的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主题及内容,即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不拖沓。
】作家简介:欧亨利(1862-1910),美国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
他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 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美)(《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莫泊桑(法)(《项链》、《羊脂球》)、契诃夫(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这些知识点比较重要,且与考试有关,具体详细的资料由学生自己课后去查,既突出重点,又减3、了解小说情节:速读课文,理清故事发生的四天里琼珊与贝尔曼的行为。
第一天:早晨,琼珊病重,数落叶;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琼珊不听苏艾劝慰,望叶等死;贝尔曼生病;第三天:不落的藤叶使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使学生基本了解小说情节,有利于接下来的人物分析。
】4、分析人物形象: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扮演琼珊、苏艾、贝尔曼。
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文作自我介绍。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人物的基本情况及性格爱好】然后,老师提问三组学生:①问琼珊:为什么你把最后的藤叶能看得那么重要?②问苏艾:医生对你说了琼珊的病情之后你是怎么想的?③问贝尔曼:当你得知琼珊的病情后你是怎么想的?你平时脾气暴躁,瞧不起别人的温情,为何你要去画那片叶子?④问琼珊与苏艾:你们得知叶子的真相之后是怎么想的,你们认为贝尔曼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首先,基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在语文的实践中教和学”的认识,我让学生参与其中,学习“领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其次,学生将自己与文中人物联系在一起,有助于理解人物形象。
而且这也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热烈。
】5、感情升华: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何感想?爱是一种纯洁的心地,表现为灵魂的高尚,并由此做出更美的行为;乐观是一种向上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生、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
【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把思考空间留给学生,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6、品味欧亨利式的语言:找出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并分析这样写的效果。
【让学生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作者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怎样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理解“含泪的微笑”。
】7、品味xx亨利式的小说写法:① 贝尔曼画叶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②试问小说的结局有怎样的特点?能找出前面的伏笔吗?【设计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小说情节构思的巧妙,理解欧亨利小说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勺意外结局。
】&布置作业:老师将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离奇的故事》的结尾略去,同学们根据文章中的伏笔,自己写个结尾,看看跟原文有多大出入。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欧亨利小说的结尾写法,加强阅读能力,同时给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轻学生负担。
】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二一、说教材《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者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
欧亨利的小说被称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作品中以写人性美的小说最为突出,尤其感人的是落魄的小人物在艰苦的求生环境中,仍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作出难能可贵的牺牲。
正是在这些小事上,他们达到了自己精神境界的至高点,《最后的常春藤叶》就是这样一部彰显人性美的作品。
二、说学生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了《荷花淀》《套中人》两篇小说,对小说已经有一定的分析、鉴赏能力,不过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小说,只注重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恐怕对小说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
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挖掘更深层的东西,体悟作品所蕴涵的生活和生命的哲理。
三、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清故事情节,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
2、能力目标:学习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挖掘主题,感受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和面临逆境勇于自救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分析主人公形象2.感悟小说主题——歌颂的不仅仅是生命的信念,还有人与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真情。
教学难点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四、说教法学法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我准备从文本出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启发诱导、小组合作、探究质疑等方法组织课堂教学。
五、教学设想这篇小说较长,为了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
课前印发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上。
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也是一个亮点,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在课内完成,所以设计为课外作业。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逆境,有的人一旦陷入逆境就消极地选择把一切都交给上天来决定,而有人即便身处逆境,仍然尊重生命,相信爱的力量,甚至还能用自己的爱去感染他人。
一片小小的常春藤叶,就连接着这样两个人的命运。
【设计说明:通过导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两个问题:问题一: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按情节发展四个阶段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并概括各部分的大问题二: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说明原因。
【设计说明: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完成这两个问题是很容易的,通过梳理情节,为下一步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说主题做好准备。
】(三)重点探究用人情味,人性相通的温情来给当时下层人民悲惨的生活添上一点亮色,是欧亨利小说的一大特色,常春藤的胜利就是生命温情的胜利。
为了分析主人公形象、感悟小说的主题,在这一部分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
问题一:再读文章,谈谈在这篇小说中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问题二:小说的主人公到底是谁?问题三: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这究竟是一片,, 样的叶子呢?问题四: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它能挽救琼珊的生命? 问题五: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前两个问题是对主人公的把握,对贝尔曼的评价是本课的重点,也将是本课的亮点,让学生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人物的认识,感受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以及人物身上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
后三个问题主要是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更重要的是体会贝尔曼老人善良的心灵,挖掘小说主题,学会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四)难点突破为了让学生体会欧亨利小说精巧的构思,在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讨论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贝尔曼画常青藤本应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问题二:在小说结尾琼珊生命垂危却脱离了危险,而贝尔曼却突然病逝,这样的情节安排合理吗?有什么效果?【设计说明:欧亨利在短篇小说的艺术处理上的特点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种意外的情节逆转,一方面使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主题,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设计这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小说的精巧构思】(五)课堂小结一片叶子,一个希望,一次付出,一场人性的礼赞。
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可敬的贝尔曼生时不比夏花,死时却超越秋叶。
叶子终会飘零,但爱是不会飘零的,它将永驻我们心间。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小结既呼应了导语,同时再次概括了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六)作业1、在文章中任选两个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赏析,体会小说幽默而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
2、阅读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如《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等。
【设计说明:真正的幽默是为世人所看得见的笑料中饱含着为世人所看不见的眼泪。
欧亨利的语言幽默中包含看悲伤,达到了“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作业的设计主要是体会小说幽默的语言风格。
】附板书设计【设计说明:在板书的设计上,力求直观新颖地表现出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小学五年级语文《最后的常春藤叶》说课稿三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教材分析《最后的xxxx》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了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绘制毕生杰作,点燃他人即将熄灭的生命之灯的故事,歌颂了艺术家之间的友谊,以及贝尔曼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材编写者将这篇小说放在“生命的赞歌”这个专题里面,希望能引发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学生学会珍爱生命,乐观向上。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⑵体会xx亨利式结尾的妙处设计依据: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利用小说三要素分析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文本研习的学习方式,能够根据预习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探究。
设计依据:突出学生个体的主体地位,建立以生为本的发展性课堂教学模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 能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⑵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