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

合成氨工业发展史一、人口增加与粮食需求农业出现在12000年以前,是人类企图用增加食物供给来增强自己生存的开始。
那时的人口约1500万。
在2000 年前,由于农业的发展使人口增加到2.5亿。
到1650年,人口又增长一倍,达到5亿。
然后,到1850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高达10亿,这段历程仅仅花了200 年时间。
80 年后的1930年,人口超过了20亿。
这种增长速度还未减缓,到1985年地球上供养的人数已达50亿。
如果每年以1985年人口的2%水平继续增长下去的话,到2020年的世界人口将是100亿左右。
因此限制人口的增长势在必行。
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范围内正开始下降,据美国华盛顿人口局(1997年):2000年全球人口将由目前的58 亿增至61 亿,2025 年将达68 亿。
人口局称,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全球最贫困的国家。
1996 年全球58 亿人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了47 亿,占全球人口总增长率的98%。
中国人口增长的形势也不容乐观。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人口已于1995年2 月15 日达到12亿。
据预测,到2000 年中国人口将突破13.5亿。
显然,人类将面临日益严重的问题是给自己提供充足的食物和营养,以及从根本上限制人口增长。
估计,到20 世纪末,严重营养不良的人数将达6.5 亿。
解决问题的出路,必然需要科学的帮助,化学看来是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它之所以重要,首先是因为它能增加食物供给,其次它能给那些有意限制人口增长的人提供可靠的帮助。
在历史上,化学曾在扩大世界粮食供应过程中起过关键作用。
这就是合成氨的发明和现代农药的使用,以及它们的工业化。
二、合成氨工业发展史20 世纪初化学家们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如何为大规模利用大气中氮找到一种实用的途径。
氮化合物是肥料和炸药所必不可少的。
但在当时,这种化合物的质量最优和最大来源是智利硝石。
但智利地处南美而且远离世界工业中心;可是全世界无论何处,大气的五分之四都是氮。
全球 合成氨产业发展趋势

全球合成氨产业发展趋势全球合成氨产业发展趋势1. 介绍合成氨产业的背景和意义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能源和化学工业等领域。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合成氨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合成氨市场价值巨大,根据最新研究数据,到2025年,合成氨的全球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00亿美元。
了解全球合成氨产业的发展趋势对于决策者和从业者都至关重要。
2. 全球合成氨产业的现状在全球范围内,合成氨产业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特点和趋势:a) 全球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需求的增加,全球对合成氨的需求与日俱增。
农用合成氨的需求尤为突出,它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肥料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b) 生产技术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合成氨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传统的合成氨生产工艺已经得到优化,通过改进反应条件和催化剂的性能,可以提高合成氨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c) 持续推进可持续发展:全球范围内,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合成氨产业也积极响应这一趋势,通过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技术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绿色合成氨的生产。
d) 行业竞争加剧:全球范围内合成氨产业竞争日益激烈。
主要产业集中在亚洲地区,中国和印度成为全球合成氨的主要生产国家。
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3. 全球合成氨产业的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全球合成氨产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a)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随着全球农业生产的增加和新兴市场的崛起,对合成氨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农业的快速发展将进一步推动合成氨的市场规模扩大。
b) 技术创新助力产业升级:新技术的引入将使合成氨生产更加高效和环保。
采用新型催化剂和反应工艺可以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和选择性,降低能耗和废弃物排放。
c) 绿色合成氨的兴起:在环境保护压力下,绿色合成氨的发展将成为合成氨产业的重要方向。
通过采用氢气和氮气的电解合成氨技术,未来有望实现零排放的合成氨生产。
合成氨发展史

合成氨发展史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探索和突破。
19世纪末,化学家哈伯发现了一种重要的合成氨方法,即通过氨气和氮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催化反应。
这一方法被称为哈伯—玻什合成,成为了合成氨的主要工业方法。
然而,由于该方法需要高温高压,能耗较大,工艺复杂,限制了其规模化生产。
20世纪初,化学家卡尔·博什提出了一种新的合成氨方法,即通过将氮气和氢气通过催化剂进行反应,产生合成氨。
这一方法被称为博什—霍尔斯过程,被广泛应用于合成氨工业生产中。
博什—霍尔斯过程具有能耗低、成本低、工艺简单等优点,使得合成氨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随着合成氨工业的兴起,合成氨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
在农业领域,合成氨被广泛用作氮肥的主要成分,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氮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化工和医药领域,合成氨则用于合成各种化学品和药物,如合成纤维、合成树脂、合成染料等。
在合成氨的发展过程中,化学家们不断探索新的合成方法和改进工艺,旨在提高合成氨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例如,通过改进催化剂的性能和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可以提高合成氨的转化率和选择性,提高工业化生产的效率。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的合成氨方法正在研究和开发中,如电解法、光催化法等,这些方法有望在未来取得突破性进展。
总结起来,合成氨的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从哈伯—玻什合成到博什—霍尔斯过程的演变。
随着合成氨工业的兴起,合成氨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于农业、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未来,合成氨的发展仍将面临挑战和机遇,需要继续进行研究和创新,以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精心整理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建成投产。
从此开创了氮肥工业的新纪元。
为了纪念氨开发的艰难,特在氨前面加“合成”两个字。
二、合成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用氨制造氮肥。
我们知道土壤所缺的养份主要是氮磷、钾。
从解放前直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不能自给自足,主要原因是中国几乎所有的土壤都需补氮。
由于合成氨工业不能满足农业施肥的需要,土壤补氮不足,农作物只能在低产水平上徘徊(300斤过黄河,400斤跨长江),为了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我国一直把发展化肥工业作为整个化学工业的首要任务,中国要以全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合成氨制造和氮肥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合2域。
碱的基础。
氨基与苯环相联,就构成苯胺,这是苯胺系如染料的基础原料,同时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例如聚氨脂塑料以及医药的麻醉剂等。
氨基中的氮与羰基中的碳(C)相联,即成酰胺,这是尼龙以及部分抗生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氨基与羧基碳、氮相联即组成氨基酸,由此形成蛋白质。
氨基酸种类繁多,仅人体必需的就有19种以上。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味精就是一种氨基酸的盐类。
氨的三个键如全部与同一碳原子相联而成CN2-,这种氰根与一价阳离子化合,例如与H+或Na+化合,就会形成剧毒的氢氰酸或氰化钠,但这种氰根和碳相联,就会形成有机腈,这种有机腈不但无毒,还可造福人类,三、氨生产简史合成氨的基础条件直接法合成氨其化学方程式非常简单:3H2+N2=2NH3+Q从化学平衡理论出发,反应后体积缩小一半,无疑提高压力会促使反应向右进行。
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成功合成氨技术并使其实施的是德国卡斯鲁荷技术大学的哈伯教授,他于1902年在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参观了正在研究的电弧固定氮工厂后,对将空气中的氮直接固定成化合物产生了兴趣,回到德国就开始了氮和氢气直接合成的研究,在此之前,法国人夏特利埃在19011000用蒸发成品氨来冷却分离气体中的氨,他的这些内容一直用到现在的合成氨厂。
第1讲 合成氨及尿素的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讲合成氨及尿素的生产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一、合成氨工业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一)氨合成的历史在探索合成氨崎岖的道路上,它不仅使两位杰出的化学家勒夏特列和能斯特折戟蒙羞,而且使一位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哈伯堕落成为助纣为虐与人民为敌的可耻下场。
后来人们把合成氨称为化学发展史上的“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或译水门丑闻)是美国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丑闻之一。
其对美国本国历史以及整个国际新闻界都有着长远的影响。
水门事件之后,每当国家领导人遭遇执政危机或执政丑闻,便通常会被国际新闻界冠之以“门”(gate)的名称,如“伊朗门”、“拉链门”、“虐囚门”等。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James W. McCord, Jr.)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
事件发生后尼克松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但在随后对这一案件的继续调查中,尼克松政府里的许多人被陆续揭发出来,并直接涉及到尼克松本人,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
1973年10月20日尼克松为了要罢免要求他交出证据的特别检察官,迫使拒绝解任特别检察官的司法部长辞职,司法次长继任司法部长後,又因为拒绝罢免这位特别检察官而辞职,最後司法部的三号人物才答应罢免特别检察官,尼克松更动员FBI封锁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把此案的调查权移回司法部。
面对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招来国民严重指责。
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
1974年6月25日,司法委员会决定公布与弹劾尼克松有关的全部证据。
7月底,司法委员会陆续通过了三项弹劾尼克松的条款。
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合成氨是指通过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物质,化学式为NH3、它是农业化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广泛用于制造工业化学品和燃料电池等领域。
合成氨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经过多次技术进步和创新,合成氨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合成氨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隆维斯(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在19世纪末的研究。
他利用催化剂将氮气和氢气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制备出了少量的合成氨。
这项研究为后来合成氨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和卡尔·博施(Carl Bosch)共同研发了哈伯-博施(Haber-Bosch)过程,这是合成氨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重要里程碑。
该过程使用铁催化剂和高温高压条件,将氮气和氢气反应生成合成氨。
这项技术在20世纪初开始商业化生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化工行业的发展。
哈伯-博施过程至今仍然是合成氨工业化生产的主流方法。
随着合成氨的广泛应用,对催化剂的研究成为关键。
20世纪中叶,罗尔夫·维格纳(Rudolf K. W. Wiigner)主导开发出了更高效的催化剂,使合成氨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此外,随着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也出现了一些使用清洁能源和绿色催化剂的合成氨生产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未来,合成氨的发展方向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减排:合成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且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提高生产效率和利用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新催化剂的研发:继续研发高效、低成本、长寿命的催化剂,以提高合成氨的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3.发展新的合成氨生产技术:除了传统的哈伯-博施过程,未来可能涌现出新的合成氨生产技术,例如电化学合成氨、生物法合成氨等。
这些新技术可能能够更加环保和节能。
合成氨现状及发展趋势、前景展望

合成氨现状及发展趋势、前景展望氨氨(Ammonia,旧称阿莫尼亚)是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业上使用的氮肥,除氨水外,诸如尿素、硝酸铵、磷酸铵、氯化铵以及各种含氮复合肥都是以氨为原料生产的。
合成氨是大宗化工产品之一,世界每年合成氨产量已达到1亿吨以上,其中约有80%的氨用来生产化学肥料,20%作为其它化工产品的原料。
合成氨指由氮和氢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合成的氨。
别名氨气,分子式为NH3,英文名:synthetic ammonia。
世界上的氨除少量从焦炉气中回收外,绝大部分是合成的氨。
合成氨主要用于制造氮肥和复合肥料。
氨作为工业原料和氨化饲料,用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2%。
硝酸、各种含氮的无机盐及有机中间体、磺胺药、聚氨酯、聚酰胺纤维和丁腈橡胶等都需直接以氨为原料生产。
液氨常用作制冷剂。
铵根离子NH4+,其中氮的化学价为-3,NH3是氨气。
发现德国化学家哈伯(F.Haber,1868-1934)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
于1908年申请专利,即“循环法”,在此基础上,他继续研究,于1909年改进了合成,氨的含量达到6%以上。
这是目前工业普遍采用的直接合成法。
反应过程中为解决氢气和氮气合成转化率低的问题,将氨产品从合成反应后的气体中分离出来,未反应气和新鲜氢氮气混合重新参与合成反应。
合成氨反应式如下:N2+3H2≒2NH3(该反应为可逆反应,等号上反应条件为:“高温高压”,下反应条件为:“催化剂”)合成氨的主要原料可分为固体原料、液体原料和气体原料。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合成氨技术趋于成熟,形成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工艺流程,但都是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即原料气制备过程、净化过程以及氨合成过程。
工艺流程1.合成氨的工艺流程(1)原料气制备将煤和天然气等原料制成含氢和氮的粗原料气。
对于固体原料煤和焦炭,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获得合成气;对气态烃类和石脑油,工业中利用二段蒸汽转化法制取合成气。
合成氨的历史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合成氨的历史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合成氨的历史: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合成氨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化工等领域。
它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人类文明的里程碑。
本文将从合成氨的发现、应用领域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方面进行探讨。
1. 合成氨的发现历程合成氨的发现早在19世纪末就有了重要的突破。
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奥斯卡·格尔哈特是最早实现合成氨的人之一。
他通过高温和高压的条件,成功地将氮气和氢气催化反应,获得了合成氨。
此后,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合成氨生产的方法逐渐完善,使得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2. 合成氨的应用领域合成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在农业、医药和化工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在农业领域,合成氨被用作农作物的重要氮肥。
氮是植物正常生长所需的关键元素,通过提供合成氨肥料,可以补充土壤中的氮素,促进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
其次,在医药领域,合成氨被用于制造抗生素、营养剂和生物碱等药物。
此外,在化工领域,合成氨可用于合成各种有机化合物,如塑料、合成纤维等,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3. 合成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合成氨的应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农业方面,合成氨的广泛应用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解决了大部分人口的粮食需求,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其次,在医药领域,合成氨的应用使得制药工业能够大规模生产药物,降低了药品的成本,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同时,在化工领域,合成氨的使用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发展,催生了一批以合成氨为基础的重要化学品的产生,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综上所述,合成氨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人类文明的里程碑之一。
通过合成氨的生产和应用,农业发展得到促进,医药工业迅速发展,化工领域蓬勃兴起,为社会经济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合成氨的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扩大,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各位同事工友们,下午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合成氨发展史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科普性质的讲义,作为一个搞氨合成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知道合成氨的发展历史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把握我们公司的发展和了解我们的现状,很有必要和意义。
一、为什么叫合成氨我们把氨叫做合成氨,为什么在氨的前面加了“合成”两个字,我们知道氨的分子式是NH3,由于氨的不活泼性,使得人们直到19世纪晚期仍然普遍认为将氮与氨直接合成氨是不可能的,20世纪初,虽然有人借助催化剂的作用合成了氨,但仍然认为无法工业化,因为确实遇到了诸如可供实际工业使用的催化剂难以找到、高温高压能够抵抗氢腐蚀的材料无法解决等问题,可以认为合成氨的技术开发历程阻力重重,举步维艰,经过千万次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世界上第一座工业规模的氨系统于1913年在德国建成投产。
从此开创了氮肥工业的新纪元。
为了纪念氨开发的艰难,特在氨前面加“合成”两个字。
二、合成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1、用氨制造氮肥。
我们知道土壤所缺的养份主要是氮磷、钾。
从解放前直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不能自给自足,主要原因是中国几乎所有的土壤都需补氮。
由于合成氨工业不能满足农业施肥的需要,土壤补氮不足,农作物只能在低产水平上徘徊(300斤过黄河,400斤跨长江),为了满足粮食生产的需要,我国一直把发展化肥工业作为整个化学工业的首要任务,中国要以全世界7%的耕地来养活全世界22%的人口。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合成氨制造和氮肥产量已居世界首位,合成氨作为制造氮肥的主要原料,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2、氨的工业用途氨是氮的一种固定形式,除少数场合直接使用外,更主要的是使用其中的氮与其他物质化合而成各种不同的含氮化合物,然后再用于各工业领域。
虽然氮分子只由两个氮原子组成,但是氮原子可以形成三个键,如果这三个键都与氢原子相联,就形成了氨(NH3),将氨的氢原子以各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取代,就会的到不同的衍生物。
氨中的氢原子被碳(C)取代后,由于碳的加入,氨由无机物而变为有机物---胺,按取代氢原子数目多少而依次排列为伯胺、仲胺和叔胺,这些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在特殊情况下,氮还可以产生第四个键,如也被碳(C)取代,即成为季胺,这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胆胺及胆碱的基础。
氨基与苯环相联,就构成苯胺,这是苯胺系如染料的基础原料,同时也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例如聚氨脂塑料以及医药的麻醉剂等。
氨基中的氮与羰基中的碳(C)相联,即成酰胺,这是尼龙以及部分抗生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氨基与羧基碳、氮相联即组成氨基酸,由此形成蛋白质。
氨基酸种类繁多,仅人体必需的就有19种以上。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味精就是一种氨基酸的盐类。
氨的三个键如全部与同一碳原子相联而成CN2-,这种氰根与一价阳离子化合,例如与H+或Na+化合,就会形成剧毒的氢氰酸或氰化钠,但这种氰根和碳相联,就会形成有机腈,这种有机腈不但无毒,还可造福人类,例如制造三聚氰胺树脂(密胺树脂)、聚丙烯腈纤维(人造羊毛)以及丁腈橡胶等。
氨与空气中的氧化合生成氧化氮,用水吸收即成硝铵,硝铵脱去氢即成硝酸根(NO3-),脱去羟基即是硝基(NO22-),这些都是制造炸药的最基本物质,因而是军事工业的基础原料。
氨的衍生物实在太多,尤其进入有机世界更是千变万化,以上只是选择几种有代表意义的加以简单阐述。
除了上述化学品外,在其他领域诸如冶金、炼油、机械加工、矿石浮选、水净化、造纸皮革等行业均有使用。
氨本身还是很好的制冷剂,其优点是标准沸腾温度低、冷凝和蒸发压力适中、单位容积制冷量大、汽化潜热大、价格低廉,因而被大中型冷库广泛使用(提问题:1、我公司用氨做制冷用在哪个工段?2、你知道我公司氨制冷的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吗?),总之,合成氨在农业和工业中起很大的作用。
三、氨生产简史合成氨的基础条件直接法合成氨其化学方程式非常简单:3H2+N2=2NH3+Q从化学平衡理论出发,反应后体积缩小一半,无疑提高压力会促使反应向右进行。
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成功合成氨技术并使其实施的是德国卡斯鲁荷技术大学的哈伯教授,他于1902年在美国的尼亚加拉瀑布参观了正在研究的电弧固定氮工厂后,对将空气中的氮直接固定成化合物产生了兴趣,回到德国就开始了氮和氢气直接合成的研究,在此之前,法国人夏特利埃在1901年曾采用高温高压合成了氨,并获得了一项专利,但最终结果是发生了爆炸。
哈伯于1902年与他的学生刚开始进行这项试验时,在常压及1000℃的条件下,反获得不到0.01%的氨,以后又与他人合作进行提高压力与降低温度的实验,于1908年在3.0Mpa下测出反应的平衡常数,同时指出,提高压力将提高平衡氨含量,但提高温度则对平衡极端不利,并测出了一组平衡数据,最高氨的平衡浓度只有0.9%。
哈伯的实验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认为这么低的氨平衡浓度不能实现工业化,也就认为哈伯的实验没有实际意义。
但是哈伯坚持他的实验,认为氨的合成转化率非常小,只要把高压气体进行循环,并将生成的氨在此高压下除去,氨合成技术的方法应是可行的。
1908年底哈伯将这一想法系统地加以阐述并申请了专利。
这一著名的“循环法”专利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气体通过高温催化剂、低温除氨、补充新鲜气后再次循环通过高温催化剂,全过程在一个压力下进行,进出催化剂的气体进行冷热交换,用蒸发成品氨来冷却分离气体中的氨,他的这些内容一直用到现在的合成氨厂。
哈伯继续做了大量研究和试验,用锇为催化剂在17.5---20Mpa、500---600℃条件下,已可获得6%的氨含量,对于哈伯的杰出贡献,被授予191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德国巴斯夫公司购买了哈伯的专利,并派博施作为代表进行工业化合成氨试验。
于1913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工厂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对博施的特殊贡献,被授予193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由此开始,世界合成氨工业迅速发展,带动化学工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农业的贡献,对粮食的增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7年德国的化学家埃特尔阐明合成氨相关表面反应机理,获得了当年诺贝尔化学奖。
“合成氨领域也许还将出现第四个诺贝尔奖,因为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这是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陈义教授的预测。
四、中国合成氨工业发展史1、早期合成氨工业的建立1931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指派实业部与英国的卜内门公司及德国的蔼奇颜料公司协商合资在中国建立合成氨厂,随即在当年成立了氮气公司筹备委员会,并开始了艰苦的谈判历程。
实业部针对当时的情况,决定派专人到天津与我国化学界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商谈,请其加入氮气公司筹委会,同时争取自办氮气公司,范旭东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并随即提出了“创办氮气公司意见书”一份呈请实业部,1931年是中国合成氨工业的筹备阶段。
由于外国公司所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使中方无法接受,1933年10月谈判破裂。
(1)南京化学公司(前身为永和铔厂)和外国公司谈判破裂不足一个月,永和碱厂总经理范旭东先生于1933年11月22日向实业部呈交申办硫酸铔厂,另外提出以天津碱厂做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
1933年11月28日国民政府第136次行政会议批准了范旭东先生在南京建硫酸铔厂的申请,自呈报到批准只用了6天时间永和铔厂于1934年开始征地拆迁,1935年安装,1936年12月建成,1937年1月31日合成氨投产,2月5日产出第一包硫酸铵,从此打破了外国控制中国化肥市场的局面。
永和铔厂由美国公司设计,日产合成氨39吨、浓硫酸120吨,硫酸铵150吨、浓硝酸10吨,设备采购由永和公司负责。
1952年6月永和公司实现公私合营,1958年1月以永和铔厂为主成立南化公司。
(2)上海化工研究院第二试验厂(原天和氮气厂)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蕴初先生于1932年去美国杜邦公司访问,该厂有一套日产4吨的液氨中试装置有意出售,吴蕴初先生即购买下,拆运到上海安装,1934年1月正式成立了天和氮气制品有限公司。
天和厂于1935年8月产出液氨,9月产出稀硝酸,10月产出浓硝酸。
解放初期,因抗美援朝急需炸药,自行设计了硝铵装置。
1957年该厂并入上海化工研究院,成为该院第二化工试验厂。
(3)大连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前身为满洲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其发起人为山本条太郎,1935年投产,1938年4月又建成两套合成氨装置,使年产合成氨达到5万吨,硫铵18万吨。
1957年与大连碱厂合并,成立大连化学公司。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引进苏联的三套年产15万吨的合成氨厂,分别建在吉化、太化和兰化。
特别提出的碳化法生产碳铵工艺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创立的,由江苏省化工厅陈东完善的,解决了氨碳不平衡问题。
我国几乎每个县都建立了小化肥厂,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0年代末70年代初,周总理亲自批准引进了八套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型装置,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我国合成氨制造水平和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八九十年代,又一次引进了十套大型化肥装置,不仅建成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合成氨厂,也带动了自身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合成氨生产能力已居世界首位。
近年来,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和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我国自己设计的30万吨合成氨装置在华鲁恒升于2006年投产,各项指标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自己设计的18.30装置2004年在晋城投产,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际水平。
我公司的装置就是在18.30的基础上优化设计出来的,目前运行情况良好。
五、合成氨工业的发展及远景合成氨工业从开始建立到现在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历史,对于氨的合成技术及催化剂,除合成压力有所不同外没有原则性的变化,但对合成氨生产过程如造气、净化变换,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克服了金属材料、设备制造等方面的困难,终于达到了现有的水平。
但是当今的能源问题、环保问题、温室效应问题又摆在了合成氨工业面前。
1、原料我国引进的30.52装置,大部分是以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的,在投资和能耗方面均占绝对的优势,但是中国资源状况是缺油少气富煤,发展天然气和油品造气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我国大部分中小合成氨厂的造气采用固定层常压间歇造气,对无烟煤的依赖过大,近年来无烟煤的价格上涨过快,使得合成氨成本过高。
从资源着眼看,以后合成氨的发展要以煤为主,以劣质煤加压气化为发展方向,这是着眼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自主开发了四喷嘴对置式加压气化炉、航天炉、灰溶聚等造气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和外国技术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我们努力完善,提高我们的造气水平,形成我们的核心技术。
2、单系统大型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系统已达日产2150吨合成氨,单系统大型化的优点是降低建设费用和生产过程中的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