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蛋白质与肌肉衰减综合征(Sarcopenia)

合集下载

乳清蛋白与老年肌肉衰减征研究进展1

乳清蛋白与老年肌肉衰减征研究进展1

乳清蛋白与老年肌肉衰减征研究进展蒋与刚1,杨亚丹2,李 静1(1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天津 300050;2天津市干部疗养院,天津 300191)基金项目: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面上项目(项目编号:09JCYBJC12900)。

作者简介:蒋与刚(1967— ),男,河南信阳人,研究员,主要从事营养神经科学和老年营养研究。

肌肉衰减综合征(Sarcopenia)是一种以骨骼肌肌纤维质量下降、肌肉力量减小、肌肉耐力及代谢能力下降、结缔组织和脂肪增多等为主要特征的增龄性退行性病征[1]。

研究表明,肌肉减少30%将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可出现肌肉松弛、皮肤皱褶增多、体重下降、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等症状;同时,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也降低,完成行走、登高、坐立、举物等各种日常动作困难,并逐步发展到难以站起、下床困难、步履蹒跚、平衡障碍、极易摔倒骨折,增加了残疾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风险,也给社会与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3成罹患肌肉衰减综合征。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肌肉衰减征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肌肉衰减征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3]:(1)神经元数量及传导速度下降;(2)肌纤维变化;(3)兴奋-收缩耦连减少;(4)氧化损伤;(5)卫星细胞激活/增殖减少;(6)收缩蛋白基因表达减少;(7)收缩蛋白mRNA 转录减少;(8)肌肉代谢变化;(9)胞质分裂增加;(10)内分泌变化和/或组织对激素的反应下降;(11)对营养和/或代谢反应下降,等。

大量研究显示,抗阻力运动和适量优质蛋白质摄入是防治老年肌肉衰减征的有效途径。

本文综述膳食蛋白质与肌肉衰减综合征关系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乳清蛋白在防治肌肉衰减征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1 膳食蛋白质与老年肌肉衰减征的关系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老年人发生蛋白质摄入不足的危险性高[4]。

Kerstetter等报道,在50岁以上的老人中,32%—41%的女性、22%—38%的男性蛋白质摄入量低于膳食供给量标准RDA(0.8g/kg·d)[5]。

【临床营养管理】-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 从诊断标准到临床证据

【临床营养管理】-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 从诊断标准到临床证据

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 从诊断标准到临床证据目录CATALOG0503010204定义WORKREPORT危害WORKREPORT患病率WORKREPORT病因WORKREPORT诊断标准WORKREPORT0406治疗WORKREPORTØ肌肉减少症是老年疾病之一,最早由美国学者Irwin Rosenberg在1989年提出。

Ø简单来说肌少症Sarcopenia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肌质量下降(low muscle mass)并伴有肌力的下降(Low muscle strength )或机体活动能力的降低(Low physical performance)的增龄性退行性病征,能够导致老年人跌倒、骨折、伤残等,从而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甚至死亡。

大腿肌肉横截面对照增加跌倒、骨折风险增加院内感染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手术病残率导致伤残,甚至死亡肌肉衰减症带来的危害肌肉衰减症的危害一、危害-使老年人的意外摔伤的几率增加使老人骨折的几率增加二、危害-使老年人呼吸系统并发症和感染越来越多•呼吸肌的衰减,特别是膈肌的衰减,表现清理气道的能力(例如:咳嗽、打喷嚏)受损;•膈肌的肌肉衰减,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和损害清理气道的非通气能力。

三、危害-降低肺功能s-o-正常s-o+肥胖s+o-肌肉减少症s+o+肌肉减少症+肥胖FVC肺活量、 FEV1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结论:肌肉减少症和肥胖对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是相互独立的因素,并且降低肺功能。

结果:肌肉减少症可以增加患者BNP和心肌钙蛋白的含量BNP(B型钠尿肽)心肌钙蛋白四、危害-增加心力衰竭的风险BNP、心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衰的风险高结论:肌肉减少症可以增加患者心力衰竭的风险结论:胃切除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无肌肉减少症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多。

五、危害-使外科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增加手术部位感染全部并发症非手术部位感染并发症六、危害-增加老年患者髋部骨折风险结果: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肌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同龄非髋部骨折患者,男性肌少症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

终末期肝病肌少症及其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终末期肝病肌少症及其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肌少症(sarcopenia )是指由衰老及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的骨骼肌功能失调[1]。

它最初在老年人中被认识,表现为乏力、虚弱、疲劳、行走困难和疼痛,并与跌倒、行动受限、骨折等不良结局相关。

近几十年来,肌少症逐渐成为老年病、肝病、营养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终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 ,ESLD )泛指各种肝病损害所致肝病晚期阶段,表现为肝功能衰竭或肝功能失代偿并发症,包括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2-3]。

由于食欲减退、代谢异常、营养不良等多种因素,ESLD 患者肌少症的流行率高达30%~70%,与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死亡以及肝移植后不良事件等肝病结局相关[4-5]。

因此,肌少症的诊治对肝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CT 是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肌肉含量减少的金标准,主要的治疗措施包括营终末期肝病肌少症及其营养干预研究进展李智鹏1,朱姝1,罗秋敏1,许文雄1,张烨琼1,郑杏容1,谢婵1,彭亮1,2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广州510630);2.广东省肝脏病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30)【摘要】近几十年,肌少症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

由于营养不良和肝-肌轴中多种代谢介质变化等因素,肌少症常见于终末期肝病患者,与肝硬化失代偿、死亡及移植后不良事件等结局相关。

CT 检查是评估终末期肝病患者肌肉含量减少的金标准。

目前,运动训练及营养干预是肌少症的主要治疗措施。

相比于运动训练,营养干预对晚期肝病患者更切实可行。

因此,本文对肌少症的定义、机制、诊断以及营养干预进行评述,以期为终末期肝病患者肌少症营养干预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终末期肝病;肌少症;营养干预【中图分类号】R575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2096-3351.2024.01.004Sarcopenia and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in end-stage liver diseaseLI Zhipeng 1,ZHU Shu 1,LUO Qiumin 1,XU Wenxiong 1,ZHANG Yeqiong 1,ZHENG Xingrong 1,XIE Chan 1,PENG Liang 1.21.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China ;2.Guangdong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Liver Disease Research ,Guangzhou 510630,China.【Abstract 】In several decades ,Sarcopenia has been a focus of medical disciplines.Due to malnutrition and mediators in theliver-muscle axis ,sarcopenia is common in patients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 wide spectrum of adverse out‑comes including hepatic decompensation ,death and adverse posttransplant outcomes..CT is considered to be a gold standard for assess‑ing loss of muscle mass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Exercise and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prevail as mainstays of pared with exercise training ,nutrition interventions are targeted and tailored for patients of advanced liver disease.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definition ,mechanism ,diagnosis and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of sarcopeni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 of sarcopenia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liver disease.【Key words 】End-stage liver disease ;Sarcopenia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0611);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20A1515010317);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21202104030000608,2021A1515220029);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102010204,2023B03J1287);中山大学临床研究项目(2020007,2018009);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2000-18843236);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五个五计划”(K00006,P02421)通信作者:彭亮,E-mail:****************.edu.en 引用本文:李智鹏,朱姝,罗秋敏,等.终末期肝病肌少症及其营养干预研究进展[J].西南医科大学学报,2024,47(1):15-19.DOI:10.3969/j.issn.2096-3351.2024.01.004专家简介:彭亮,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院长助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科专区主任。

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

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

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2015-09-17 14:44 来源:营养学报编辑:徐金洋中医养生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节录)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肌肉衰减综合征(sarcopenia)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骨骼肌量减少、伴有肌肉力量和(或)肌肉功能减退的综合征。

运动和营养治疗是防治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充分认识肌肉衰减综合征并开展积极防治,对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牵头组建“肌肉衰减综合征营养与运动干预中国专家共识起草组”,并征求了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与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老年营养支持学组专家的意见。

按照循证医学原则,选择当前最佳证据,经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本共识。

共识推荐意见分为三级,即A级:单个随机安慰剂对照试验或Meta分析,B级:小型研究,C级:专家意见。

共识突出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结合,适合卫生专业人员和普通居民使用。

、蛋白质(1) 食物蛋白质能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有助于预防肌肉衰减综合征。

(A)(2) 老年人蛋白质的推荐摄入量应维持在1.0〜1.5 g/(kg • d),优质蛋白质比例最好能达到50%,并均衡分配到一日三餐中。

(B)(3) 富含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的优质蛋白质,如乳清蛋白及其它动物蛋白,更有益于预防肌肉衰减综合征。

(B)二、脂肪酸(1) 对于肌肉量丢失和肌肉功能减弱的老年人,在控制总脂肪摄入量的前提下,应增加深海鱼油、海产品等富含n-3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摄入。

(A)(2) 推荐EPA+DH的ADM为0.25 〜2.00 g/d。

三、维生素D(1) 有必要检测所有肌肉衰减综合征老年人体内维生素D 的水平,当老年人血清25(OH)D 低于正常值范围时,应予补充。

(A)(2) 建议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为15〜20卩g/d(600〜800IU/d);维生素D2 与维生素D3 可以替换使用。

肌少症亚洲诊断标准

肌少症亚洲诊断标准

肌少症亚洲诊断标准
肌少症(sarcopenia)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肌肉量减少和功能减退的疾病。

亚洲肌少症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肌肉质量:肌肉质量是肌少症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根据亚洲工作指南,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仪(DEXA)或生物电阻抗分析仪(BIA)测量全身或特定部位的肌肉质量,以评估肌肉量的减少程度。

对于男性,肌肉质量指数(MMI)<7.0kg/m^2被认为是诊断肌少症的标准;对于女性,MMI<5.4kg/m^2被认为是诊断肌少症的标准。

肌肉力量:肌肉力量也是肌少症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通过测量患者的握力或进行其他肌肉力量测试,以评估肌肉力量的减少程度。

对于男性,握力<26kg被认为是诊断肌少症的标准;对于女性,握力<18kg被认为是诊断肌少症的标准。

肌肉功能表现:肌肉功能表现是指肌肉在完成日常活动时的表现能力。

通过评估患者的起立行走测试(STS)、起立坐位测试(Chair Stand Test)等指标,以评估肌肉功能的减退程度。

根据亚洲工作指南,当STS≥12秒或Chair Stand Test≥15秒时,可考虑诊断为肌少症。

需要注意的是,肌少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并且应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神经肌肉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同时,对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长期卧床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肌少症的筛查和评估,以及早发现和治疗。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 (肌少症) Sarcopenia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内分泌科
精品课件
概述
在机体正常老化过程中,年龄的增大往往带来 进食量、活动量的减少。一些老人体重逐渐减 轻,身材逐渐变瘦,自以为是“千金难买的老 来瘦”。但身体的一些信号却不像是“老来瘦 ”所预期的健康表现。
他们越来越容易疲劳,时常走不动路,拿不起 东西,最麻烦的是越来越爱生病。此时要高度 怀疑叫“肌少症”的病。
CT或MRI:肌肉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area,CSA), 在第1、2或第4、5腰椎间盘处成像,或通过骨性标志 的提示,在大腿中部成像,以此进行体积测量等。
精品课件
2.骨骼肌肌力测试。 通用方法是电子握力计测量优势手的握力 亚洲肌少症工作组建议界值标准: 男性<25kg,女性<18kg。
如生长激素、雌激素等。当体内这些激素的水平
发生改变,骨骼和肌肉均可表现出相应症状.
但由于骨骼和肌肉对于同一激素的敏感性并不 相同,其中一者可能更早地表现出相应症状,这 就为临床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机会,阻断骨骼和肌 肉病变的进程,或是尽早预防、诊治另一者的病 变。
精品课件
肌少症发病的可能机制
少肌症营养共识:蛋白质(乳清蛋白、酪蛋白、大豆蛋 白及必需氨基酸:亮氨酸,肌酸)、多不饱和脂肪酸(a ALA、EPA、DHA,CLA)、抗氧化营养素、维生素(VD) 、矿物质等营养素与肌肉衰减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精品课件
1.营养的摄入不足和吸 收障碍; 2.活动减少,废用; 3.年龄相关的性激素水 平改变、细胞凋亡、线 粒体功能异常; 4.神经退行性疾病,运 动神经元丢失; 5.内分泌因素:皮质激 素、生长因子(GH)、 胰岛素生长因子,甲状 腺功能异常,胰岛素抵 抗; 6.其他,如恶病质等。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杜玲;刘晓亭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6(9)5
【摘要】肌肉衰减综合征(sarcopenia)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以肌肉流失、丢失、衰退、衰减为表现形式,以骨骼肌细胞体积和数量减少、肌力下降、结缔组织和脂
肪增多而导致躯体功能减低、跌倒、虚弱及不同程度残疾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又
称为年龄相关性肌肉减少症。

1989年,Rosenberg[1]第一次提出了"Sarcopenia"的概念。

徐国会等[2]报道,肌肉流失程度与年龄有关。

30岁以后,肌肉每年流失
1%~5%,60岁以后,
【总页数】2页(P160-161)
【作者】杜玲;刘晓亭
【作者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92
【相关文献】
1.老年人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与运动疗法
2.BMI诊断某社区汉族老年人肌
肉衰减综合征的价值3.肌肉衰减综合征诊断标准及诊断指标测量方法研究进展4.
老年人肌肉衰减综合征不同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5.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少症(Sarcopenia)

肌少症(Sarcopenia)

肌少症(Sarcopenia)定义肌少症(sarcopenia)或称“肌⾁减少症”,由Rosenberg于1989年⾸次命名。

国际肌少症⼯作组将肌少症定义为:“与增龄相关的进⾏性、全⾝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理功能减退”。

肌少症、⾻质疏松症和⾻折的发⽣均随增龄⽽增加,肌少症和⾻质疏松症相伴出现被统称为“活动障碍综合征”( dysmobility syndrome) ,因此,⽼年⼈群的⾻折可视为两者的共同后果。

⼤量研究表明,⽼年⼈群⾻折与肌量减少、肌⼒下降、跌倒增加、⾻量减低密切关联。

肌少症现在已经被正式确认为属于⼀种肌⾁疾病,其诊断码是ICD-10-MC。

流⾏病学⽬前报道的肌少症患病率存在较⼤差异,可能受到研究⼈群和参考⼈群的影响。

所使⽤评价肌⾁质量、肌⾁强度和肌⼒状态的⽅法和阈值不同,导致肌少症的患病率各异,但不同⼈群间肌少症患病率确实存在差异。

上海地区对健康男⼥性别的调查结果提⽰: >70岁男⼥性肌少症的患病率分别为12.3%及4.8%。

据推测,全球⽬前约有5千万⼈罹患肌少症,预计到2050年患此症的⼈数将⾼达5亿。

肌少症致跌倒和⾻折风险增加,患者⽇常⽣活能⼒下降,并与⼼脏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认知障碍相关; 可以导致患者运动功能失调、⽣活质量下降,丧失独⽴⽣活能⼒,或长期需要别⼈照料,死亡风险增加。

肌少症增加了住院风险,提⾼了住院期间的护理成本,增加了住院费⽤。

随着年龄的增长,肌⾁质量和肌⾁⼒量的损失百分⽐随着年龄增长,握⼒变化情况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肌少症是增龄相关疾病,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的复杂疾病,多种风险因素和机制参与其发⽣。

肌少症的发病机制涉及如下多个⽅⾯:运动减少: 增龄相关的运动能⼒下降是⽼年⼈肌⾁量和强度丢失的主要因素。

神经-肌⾁功能减弱增龄相关激素变化: 肌少症时,⾝体和肌细胞内脂肪增加,这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促炎性反应细胞因⼦: ⽼年⼈炎性反应细胞因⼦长期增⾼是肌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膳食蛋白质与肌肉衰减综合征(Sarcopenia)
2010年09月30日 00:00 来源:营养学会关注度(3296) 随着人类寿命的日趋延长,伴随增龄而发生的人体脏器功能衰退和多种增龄性疾病亦明显增多,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骨骼疾病严重地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虽然这些代谢性骨病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有关骨骼肌在增龄过程中的变化,研究较少。

近年研究显示,骨骼肌的增龄性改变与骨质疏松、骨关节炎乃至多种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如何全面研究并充分认识老年骨骼肌的变化对防治老年性骨病以及某些慢性病具有重要意义。

“Sarcopenia”一词源于希腊语,“Sarco”是前缀,指肌肉;“penia”是后缀,意流失,“Sarcopenia”意为肌肉流失。

国内译为:“少肌症”、“骨骼肌减少症”、“肌力流失”、“肌肉衰减综合征”、“肌肉衰减综合征”等。

应视为一种随年龄增加,以骨骼肌纤维(尤以Ⅱ型肌纤维为主)体积和数量减少、肌力下降、结缔组织和脂肪增多等为特征的综合性退行性病征。

据报道,50岁以后,人的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估计 60 岁以上老年人慢性肌肉丢失约百分之三十,80岁以上为百分之五十,而肌肉丢失百分之三十将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

Sarcopenia 的临床医学鉴定,一是“相对骨骼肌质量指数”Relative skeletal muscle index,RSMI,即四肢骨骼肌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ASM)与身高平方的比值。

RSMI=ASM(kg)/ 身高(m)2。

RSMI 低于青年对照组2SD或男性RSMI<7.26kg/m2,女性RSMI<5.45kg/m2即可判定为肌肉衰减综合征。

二是间接评定指标,如骨骼肌质量参数(skeletal mass index,SMI),SMI=muscle mass×100 /weight。

另外,去脂体重、肌肉力量、握力、BMI 等也可作为评定肌肉衰减综合征的指标。

大量研究显示,经常性抗阻力运动和摄入优质蛋白质是防治肌肉衰减综合征的两项重要措施。

膳食蛋白质与肌肉衰减综合征,一是蛋白质摄入量,二是蛋白质质量。

关于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与肌肉衰减综合征的认识尚不一致。

有研究认为膳食蛋白质供给量(RDA)0.8g /kg/d 不能维持老年人的骨骼肌的健康。

最近一项老年人氮平衡试验荟萃分析显示,老年人氮平衡维持量为
1.35mg/kg/d(0.85g蛋白质/kg/d)。

另有研究显示,老年人膳食蛋白质摄入量增至
1.0-1.3g/kg/d有助于维持氮平衡,并有可能降低因能量摄入减少所引起的蛋白质合成能力的下降。

膳食蛋白质的质量对肌肉蛋白质的合成更加重要,其中有两个关键因素:①膳食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含量,特别是亮氨酸含量;②膳食蛋白质的消化率和利用率。

研究显示,口服氨基酸,特别是亮氨酸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现已从分子水平上证实,亮氨酸可通过激活mTOR(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一种蛋白激酶)和eIF(转译起始因子)途经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乳清蛋白是存在于牛乳清中的一类优质蛋白质,含有b-乳球蛋白、a-乳白蛋白、牛血清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糖巨肽和生长因子等多种活性成分,氨基酸组成与WHO 人体必需氨基酸需要量模式相近,消化率和利用率高,特别是富含支链氨基酸,对减缓老年人骨骼肌丢失,防治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有重要作用。

(作者:赵法伋(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