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管理思想
道家的管理思想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来势越猛,动作越大,衰竭就越快.我保存和储存实力,而敌人疲敝、衰竭,这就逐渐改变了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反攻胜敌有了可能.中国古兵法书所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指的这种情况.
(2)等待敌军暴露出弱点,然后转入反攻.
“弱用论”包含着强和弱是互相转化的.对于弱者来说,内而同仇敌忾,外而得道多助是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以正治国”,尽量加强自己的实力,是以弱胜强的基础;“以奇用兵”,采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是以弱胜强,转弱为强的有效手段,以弱胜强要后动制敌等等.象这样完整的、自成体系的以弱胜强术,尤其是我国管理思想遗产中的稀世之珍.
第一,“哀者胜”—以弱胜强的基本条件.
老子说的“哀者”有双重含义;哀痛和哀怜,或者说悲愤和同情.前者指战争的弱势一方、全军、全国全民对强敌侵凌一致悲愤,同仇敌汽;后者指它得到与国及中立同国家和人民包括敌国中反对战争的人民的广泛同情,也就是孟子说的“得道者多助”.
为了创造这些条件,〈老子〉主张:对内要教育群众,使本国军民都充分了解自己所进行战争的意义,并憎恨敌人的凶残和不义,从而树立起坚强的决心和信心;同时,要进行艰巨的组织工作,把前方、后方一切物质、精神力量都动员起来.对外要做广泛的宣传工作和外交联络工作,多方争取支持和援助,联络与国,分化瓦解敌人.只有这样,才能把“哀者胜”由可能的条件变为现实的条件.
“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以极其精炼、生动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管理原则;所管理的单位范围越大人数越多,情况越复杂.管理工作就越加需要镇定、持重和有条不紊.下面有乱是局部的,而上面是一乱则会乱及全局.
其二是“寡欲”.
老子认为多欲和纵欲势必要采取各种手段以求得欲望的满足,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有为,而君主或统治者的多欲、纵欲必然要导致赋税、徭役的增加,这本身就是国家政权的有为.同时,又将激起百姓的抵制、反抗,而使整个社会陷于纷乱和不宁.老子把“寡欲’看作是实现无为之治的一个先决条件,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老子的管理思想

论老子的管理思想徐永艳老子在诸子百家中可谓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
别人都在劳碌,他在悠闲;别人都在疾呼,他在沉默;别人在哭,他在笑;别人都在尘世奔走,他在他的大道之境中御风遨游。
他在用他的独特的管理艺术来影响他在的那个世界,也在影响着几千年以后的我们现在的世界。
我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老子的管理思想。
一,“道”的管理思想。
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三,矛盾和转化的管理思想。
四,“有生于无”的思想。
五,谨慎治国的管理思想。
一,“道”的管理思想“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老子管理思想的中心。
“从管理来说,道是管理的最理想的中心目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老子心目中,“道”有两种:虚体的道和实体的道。
这一观点反映在管理思想上就是要求管理者既要重视“可道”的、可以名状的实体管理,又要重视“不可道”、“非常道”的,很难用言辞名状的管理或尚未完全达到可以用言辞表达出来的管理。
而且,这种“不可道”的管理,其作用要远比“可道”、“可名”的管理价值大,这种“不可道”、“非常道”的管理,一旦被人们认识并被挖掘出来之后,就会使企业管理水平迅速提高,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所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带领下属在求索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社会交往中,在努力寻找“可道”之“道”的同时,还应该深入地探寻那个“非常道”之“道”,即企业的内在精髓一“企业文化”。
二,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老子根据“道德自然”的观点,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无为而治就是要求管理者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决策,减少对决策执行活动的干预,反对瞎指挥,鼓励下属按管理规律办事。
这是“道法自然”的观点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
他说:“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他所理想的君主,并不是给老百姓办许多好事,叫大家歌功颂德,而是有他等于没有他“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而誉之”最好的君主是大家简直不知道有这个君主,至于大家亲之誉之,歌功颂德,那倒已经是第二等的君主了。
老子“无为”思想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老子“无为”思想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众所周知,老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无为”思想是道家的核心思想之一。
它建议人们放弃过多的干预和控制,关注自然的变化和自然的真相,学会保持平静。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许多企业经理们已经开始遵循老子“无为”思想的启示,尝试推行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以达到更高效、更合理的管理目标。
首先,无为而治的核心思想是放弃过度的干预和控制。
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控制和规划,但有时过度亲力亲为会导致减缓企业的创新和发展速度。
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引进“无为”思想可以有效地缓解这种过度的控制和规划。
企业经理们应该学会相信自己的员工,赋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并相信他们的能力。
从而拥有自主权和控制权的员工往往能够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并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
其次,老子“无为”思想也提倡保持平静,并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管理过程中的困难。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难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人们的情绪可以对解决问题产生广泛的影响。
如果企业管理者使用自己的情绪来处理问题,情况可能会变得更加糟糕。
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引入“无为”思想可以帮助经理们保持冷静、沉着的态度,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企业的多种挑战和困难。
最后,老子“无为”思想强调关注到自然的变化和真相。
企业管理者应该遵循客观事实,而不应建立在主观感受上,更不应该盲目地接受他人的意见。
在任何情况下,基于客观信息作出决策是理智且可持续的。
知道自然地变化和变革的知识将有助于管理者们提出更有效而合适的决策,从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无为”思想是可持续企业管理的宝贵财富。
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企业管理者应该秉承“无为”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更为高效、更为合理的管理行为。
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

浅论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前言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在于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各项活动,以实现特定目标。
而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着重探讨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联系和差异。
老子管理思想老子,也称李聃,是中国道家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许多有关管理的思想和观点,被称为“老子管理思想”。
领导者的素质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具备“无为而治”的素质,即不强求、不操纵,而是采取温和的方式影响和调节。
同时,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带领下属,展示正义和道德。
技巧与智慧老子主张在管理过程中,应该善用心智和智慧,遵循天道和自然规律。
他认为,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具体的事务,但是真正的管理必须建立在智慧和领导者的洞察力之上。
自我管理在老子看来,对自己的管理是一切管理的基础。
只有通过自我修养、自我纠正和自我反省,才能更好地管理下属并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现代管理现代管理是对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完善和迭代的产物。
相较于老子管理思想,现代管理更加注重制度、流程和科学化的方法。
基于数据的决策现代管理倡导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即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制定合理的决策和策略。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客观地判断和预测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随意性和主观性。
管理科学化现代管理尤其注重对流程和制度的科学化管理。
这种方法可以将流程可视化、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同时也可以减少管理成本和误判的风险。
团队协作现代管理中的协作指的是,团队成员之间应该密切合作,相互协调、相互依赖,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自愿地分享信息、意见和反馈,以使团队不断成长和壮大。
老子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联系和差异从上述两种管理思想和方法的阐述来看,二者存在一定联系和差异:共同点老子管理思想和现代管理都追求一种“无为而治”的精神,即不强求、不操纵,而是通过柔性的力量、情感和感染力调控管理过程,使其自然而然地达成目标。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

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三点思考摘要:老子“无为而治”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种理念,它在现代管理中也有一定的引申意义。
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老子“无为而治”的管理内涵,分别是:理性思维、自我放弃和敬畏自然。
通过探讨这三个方面,本文旨在说明老子“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现代管理;理性思维;自我放弃;敬畏自然正文:一、理性思维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不干预自然而自然地发展,对于管理来说,就是将思维放到自然的状态下,用自己的理性思维来引导企业的发展。
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即主动思考、自主决策、以结果为导向。
当今社会中,科技更新换代,商业模式不断刷新,企业管理也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借鉴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强调企业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迎接未来挑战。
二、自我放弃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不拘泥于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而将其放到自然之中,这就要求管理者要把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放低一些,放开马缰,顺伸双手,以宽广的胸怀对待管理问题。
这种自我放弃的精神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客观化”管理模式,即理性同情、心理抗压、以自然之道避免矛盾。
当今社会中,企业家们普遍存在傲慢自大、忽视客观现实、拒绝变革等缺点,老子“无为而治”的精神告诫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放下身段,谦虚谨慎,才能实现管理的真正价值。
三、敬畏自然老子“无为而治”中的“无为”是指以敬畏的态度对待自然,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管理者必须要按照自然规律走,才能在经济、社会和自然上实现和谐发展。
这种敬畏自然的精神体现了现代管理中的“可持续性”管理模式,即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全局指导局部。
当今社会中,污染、环保、气候变化等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可以引导企业更加注重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实现公司、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老子“无为而治”管理内涵的探讨,可以看出,这种古代哲学思想在现代管理中仍有其应用价值。
老子的无为而治

孔子问道于老子
• “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 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 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 •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 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 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 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 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 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 义哉?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 二万六千多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上下三千年的 历史。它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名著,是中国传记文学的开创性著作。它的 主体部分是本纪、世家和列传,其中列传是全书的精华。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事无事
• • • • •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生而不有
• • • • •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无私、圣人无藏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为无为
上善若水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 恶,故几于道。 •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 百谷王。 • 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 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 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 •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 下,未尝有所逆,
.
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天道公平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无为而治”思想的合理内核

《道德经》“无为而治”思想的合理内核摘要:“无为而治”是《道德经》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是老子认为最好的管理方法。
“无为而治”不是消极的主张,而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理想的管理状态。
要实现“无为而治”,必须深刻理解它的含义,管理者必须有自知之明,还必须起好表率作用。
这一思想,包含丰富的合理内核,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无为而治;自我管理;善治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老子的《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
人们通常将道家的思想概略地表述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
“无为而治”则是这一思想在国家社会管理上的主张。
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是怎样提出来的?这一主张的真实内涵是什么?管理者要怎样才能做到“无为而治”?这一主张有没有其合理内核?判别清楚这些问题,不仅是评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要求,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无为而治”思想的提出《道德经》共81章,5000余字。
其中,第2、3、10、37、38、43、48、57、63、64等章都用了“无为”一词,有许多章虽然没有使用“无为”一词,但也阐述到“无为”思想。
可见“无为”思想在《道德经》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道德经》强调“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但并没有直接说“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的提法是孔子说的。
在《论语·卫灵公》中,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
但“无为而治”的确是老子的主张。
或者可以认为,孔子讲的“无为而治”本来就是对老子思想的概括。
“无为而治”是老子国家社会管理思想的中心内容。
对这一思想,我们的中国哲学史教学用书基本上持否定的评价。
以往的评价的标准首先是按统治阶级的思想还是劳动人民的思想、进步阶级的思想还是反动阶级的思想“划线”,然后各种思想基本肯定还是基本否定也就定论了。
这样来评价文化传统经典中的思想,其科学性是十分值得怀疑的。
例如,《道德经》第53章说那些统治者“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老子管理思想分析论文

老子管理思想分析论文一、“无为而治”——老子管理思想的本质1.“无为而治”思想的人性假设一切管理理论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
老子虽未明确将人性假设作为管理前提,但也曾系统地探讨过人性问题,且有意无意地将之作为管理的前提。
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了“自然人”假设,认为人和自然一样也有其规律,管理措施须符合之才有效。
所以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本来如此之意)老子强调管理者要通过无为的策略来获得民心,认为管理者能以“无为而治”理念进行管理,将收到“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效果。
何谓“无为”?其义包括:其一在个人方面少为,在政治方面“近朴还淳”;其二率性而为,人皆有有所能,有所不能;其三因势而为,人或社会能随时势走就是无为。
其四顺理而为。
2.休养生息和管理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是实现“无为而治”思想的重要措施实现“无为而治”需两条措施。
一是休养生息。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三章)指执政者治理天下,要使官吏少私寡欲,使人民得到温饱,弱化人民的期望值,增强人民的体魄和自立自强精神,使百姓淡化政治斗争意识,减少贪欲。
“无为”不是主张人们不为,而是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
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顺应自然的规律,辅助万物自身的发展,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背离自然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
另一措施是管理者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老子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八章)强调统治者应当行善有如水的品格,把自己摆在行善的地位,心胸总是保持宽广和宁静,交往总是讲求爱人利物,说话总是讲求诚信可靠,行政总是追求民众安居乐业,做事总是讲究创造实效,行动总是讲究抓紧时机。
这种策略恰恰是大智慧,因为一味争强好胜,易心劳神伤,退避三舍,则海阔天空,以柔克刚,则无往而不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的管理思想
16111002生工2班 1120102471王宇洲
一、摘要: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的
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它的三个中心管理思想是“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这三个理论被无数成功人士作为座右铭,指导他们的奋斗之路。
二、关键词:老子无为而治守柔居弱知人善任以人为本
三、正文:
小的时候,我就开始背诵《论语》,尽管不是特别明白,但是能感觉到圣人字字真金的感觉。
后来就经常听爸爸说道家的老子,说他是孔子的老师。
我就怀着好奇的心理找出了那本《道德经》,觉得它应该比《论语》经典。
于是翻看起来,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顿时一头雾水,想说什么呀。
问爸爸,他也不是很精通。
从此,我就对这本书心生敬畏,它的神秘也就封存在了书柜里。
1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上了大学,看到了“诸子百家”这门选修,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它,目的就是跟随老师走进老子的世界,揭开《道德经》的面纱。
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虽然有其保守消极的一面,容易使人产生消极被动的出世情绪,但是道家思想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让人无所作为,它的真正涵义是管理要达到“道”的层面,管理国家或一个组织要从细微处,容易处着手,一定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凡事应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所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方法论被认为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为何对老子有如此高的公认评价呢?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我国知名企业家张瑞敏、牛根生、薛永新等对道家管理思想推崇备至,他们运用老子智慧获得企业管理的巨大成功。
其中有两句话张瑞敏一直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记取:一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二是“柔能胜刚”。
无独有偶,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对道家文化的推崇更使道家的思想大放异彩。
日本企业津津乐道的柔性管理充分吸收老子的水式管理方式,日本的各种茶道、柔道、神道、武士道无不是从中国道学演变来的“日本道”。
都在追寻顺应一种经典的规律,并且发扬传承。
通过上课与看书,我总结出了老子几个管理思想:
(一)、守柔居弱
很多人对于这个的理解是“低调”。
我也认同。
我记得一句名言:低调做人既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智慧,一种谋略,一种胸襟。
正像道家所讲:不争,无为。
老子之所以出关,原因是:“既然狡诈的人我避不了。
那么我就避世吧”纵然自己胸中有万卷书,也不与没用的事情浪费时间。
这个观点推论到管理学上面,也有相应的证明。
低调——不是简单的领导方法或模式,而是一种领导风格。
绝大多数的艰巨问题,往往是那些不引人注目、远离镁光灯的人,通过他们谨慎小心、深思熟虑、小而踏实的行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从2003年中国诸多企业CEO们的做事风格和对著名企业的观察来看,企业比以前更理性,更“沉寂”了。
张瑞敏、倪润峰们在各大传媒上主动的露面越来越少,而企业练内功的势头越来越猛。
这方面,华为老总任正非是典型的案例。
他以不接受媒体采访、不上电视而著
称,在当今的企业家中可谓异类。
有次《南风窗》杂志曾经从华为内刊上转载过一篇任正非的文章,虽然读者反响很好,但任正非并不高兴,而是要求公司法律事务部跟《南风窗》交涉,并批示退回了杂志社寄去的稿费。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世间的一切。
低调做人,更容易被人接受。
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
曲高者,和必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
甚至可以说——低调做人是一个人成就大事的最起码的前提。
(二)、知人善任
老子特别经典的一个观点就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正像兵法里边也说过类似的观点“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一个人了解别人是智者,了解自己是明白人。
所以认识自己以及他人在企业管理里边是相当重要的。
一个好的领导者,善于发现被用者的长处和优点,这样世上就没有遭遗弃的废人。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伯乐与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能够遇到伯乐是千里马的荣幸。
然而发掘到千里马也是伯乐的使命。
所以一名管理者能够做到知人善任,那么他的事业也会蒸蒸日上!通过对社会的认知首先,我们知道,人才的外延极为宽泛;其次,它揭示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道理,用人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不可求全责备;第三,它告诉领导者,世上无不可用之人,只有未被发现的人才和不会用人的人。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想到了三国风云人物“曹操”。
曹操用人之道的精髓:“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所谓“知人善任”,包括:知道哪些是人才,知道他们是哪个方面或哪种类型的人才,知道把他们放在哪个位置上最合适,即用其人、用其才、用其位。
比如崔琰、毛蚧清廉正派,曹操就让他们负责选拔官吏。
任峻、枣祗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负责屯田。
曹操用人之道的政策:“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我们总希望招到德才兼备全能型人才,一到单位就能够独当一面,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或不足。
因此,我们不要期待每一个都那么全面优秀,即使有些不足,只要主要方面是好的,就应该因人而异,通过教育培养,让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历练成才。
曹操在人才任用方面向来都是求才若渴,包含了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
看看三国演义中关于对待许攸的一段描写:“时操方解衣歇息。
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在平定荆襄时,’入城至府中坐定,即召蒯越近前,抚慰曰:吾不喜得荆州,喜得异度也。
‘另外徐晃,张辽,张郃,庞德,贾诩,文聘,韩蒿,王粲等都是降将,但是曹操都能够推心置腹,委以大任,成就大业。
可见,老子的知人善用是多么的重要。
它成就了一代辉煌霸业。
这是需要管理者学习借鉴的。
(三)、以人为本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老子把人看得如同道、天、地一样伟大,由此可以看出其思想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老子认为管理者践行“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应做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即管理者没有自己固定的意志,总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以善待民、以诚信待人。
老子的意思是愿意通过自己是领导的博大胸怀感染所有人,让所有人有一种自尊的感觉。
这个行为有一种解释是分权。
好的领导者说话不多,当属下把工作任务完成时,所有的人都认为“这是我自己干的”。
这里向我们揭示的是领导者集权与分权的辩证法。
领导者要善于集权,这主要表现为重大问题的决策,必须善于当机立断,不为纷纭的议论所干扰;领导者又必须善于分权,对于决策的执行过程,领导人没有必要频频过问,要给属下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尽情地施展才能,以保持他们高涨的工作积极性。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创始人、经理威廉.杜兰特在创业成功后,转而用带有强烈个人专权
色彩的办法治理公司,又使公司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
斯隆接管了这家公司之后,一反杜兰特的做法,实行分权制,把公司的一部分权力分授给下属,但把有些大权
仍揽在自己手里,通过协调做到了集权与分权的和谐,使通用汽车公司又兴盛起来。
可见中央集权于一个人,害人害己!所以以人为本最重要。
我是学校学生会宣传部的一个普通的小部员。
众所周知宣传部的任务就是为活动造势扩大宣传。
我十分认可我们部长的管理方法。
多于一个将要到来的活动,他为我们介绍了其性质,
规模,重要性,时间地点这些基础问题。
之后就留给我们足够的空间思考宣传方式,部长仅仅作为一个监督者以及后勤援助。
让我们自由的自信的发挥我们的能量。
最后每次宣传活动都办的有声有色。
这不就是老子的管理思想吗?
老子的管理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只要我们能将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的管理思想结合起来,完成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化,就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老子无为思想的管理学意义现代管理无疑是建立在科学之上的,科学理念是管理的基础。
但是,在这种科学的背后,老子的智慧却是将管理引入新的境界的“大道”。
不过,老子的智慧不是可以即学即用的工具,而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和方向的指引。
作为新青年的我们,即将成为祖国未来的管理者。
我们会相信科学的老子管理思想,返璞归真,继续研读《道德经》这一科学著作,文化瑰宝。
为我国的未来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