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析

合集下载

美国教育体系的特点及优劣势

美国教育体系的特点及优劣势

美国教育体系的特点及优劣势美国作为一个拥有高度发达经济和文化影响力的国家,其教育体系也备受瞩目。

然而,美国的教育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特点和优劣势。

一、教育体系的特点1. 分层结构美国教育体系具有明显的分级结构,包括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等多层次。

这些层次之间相互关联,而且每个阶段的教育都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

由于分层的特点,美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

2. 强调竞争美国教育体系也强调竞争。

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就面临着公平竞争,特别是在大学考试和求职中。

因此,美国的学生通常相信强者生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美国的创新和发展。

3. 重视个性化教育美国教育体系重视个性化教育,即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点进行选课,甚至可以选择自己的教师和学校。

4. 高质量的研究机会美国教育体系还以其出色的研究机会而著名。

许多美国高校拥有世界领先的研究设备和优秀的研究专家,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术和研究机会。

二、教育体系的优劣势1. 优势分层结构有助于个性化教育,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课,发现自己的潜力和优势。

竞争意识和强调实用性让学生更加富有竞争力,有利于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

高质量的研究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对于发展创新和提高学术水平有极大的帮助。

2. 劣势分层结构存在一定的社会阶级差距。

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和拥有更多资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可能会使某些学生面临不公平的竞争。

强调竞争和忽视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会因为压力过大产生焦虑和抑郁等问题,对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高校学费昂贵,一些学生可能会面临经济困难,这也会影响他们接受优质教育的能力。

总之,美国的教育体系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劣势。

尽管存在一些缺点,但美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吸引了许多海外学生。

未来,美国的教育体系需要继续改善和完善,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国际视野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和启示

国际视野下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和启示
平 衡 状 态 ,采 取 了 以各 学 区生 均 义 务 教 育 经 费 定 额 标
法》 《 校 教 育 法 》 《 育 委 员 会 法 》 《 职 员 、 学 、 教 、 教 许 可 渤 、 《 会 教 育 法》 等 法 律 保 障 ,而 且 明确 规 社 金 来 源 和 基 本 办 学 标 准 。在 资金 来 源 方面 ,要 求 各 级 政 府 必 须 承担 相 应 职 责 ,严 格 按 比例 投 入 相 应 资 金 。 如 中 央政 府 负 责校 舍 建 设 经 费 和 教 师 工 资 的 一 半 ,县 级政 府 负责 校 舍 建 设
基本前提
世 界 各 国都 把 基 础 教 育 的均 衡 发展 看 做 社 会 公 平
善 的 教 育 质 量 监 测评 估体 系 ,通 过 督 学 制度 、学 校 排
名 制 度 、 学 生 全 国 统 考 制 度 和 卓越 学校 模 式 等 ,确 保 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有效执行。
的基 本 体 现 而 给 予 高度 重 视 ,纷 纷通 过 政 策 和 立 法 予 以保 障 。 但 是 ,各 个 国 家 的 实 践也 证 明 ,仅 有 国家 政 策 和 法 律 法 规 ,并 不 足 以 有效 保 障基 础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的顺利 实现。从政策法规 的出台到均衡发 展的落实 , 中间 还 需 要 一 系 列具 体 而 富有 针 对 性 的 实践 措 施 和 中 介保障。 在 日本 ,基 础 教 育 的均 衡 发 展 不 仅 有 《 育 基 本 教
国 会 和 各级 议 会 批 准 后 才 能执 行 。 在 学 校 建 设 方面 , 政 府 则 对 基 础 教 育 阶 段 各 个 学校 的 选 址 、 占 地 面 积 、 校 舍 面 积 、 师 资水 平 、 实验 器 材 、 图 书 配 备 等 提 出 明 确 而 具体 的 要 求 ,依 法 严 格 执 行 ,从 而 保 证 日本 的 学 校在 办学 条件 、 师资 水 平 等 方面 较 为 均衡 。 新 加 坡 不 仅 为 基 础 教 育 均 衡 发 展 制 定 详 细 的 政 策 ,为各 学 段 分别 规 定 了应 达 到 的具 体标 准 ,而且 采 取 了一 系列 与 之 相 配 套 的 具 体 措 施 来 保 证 其 有 效 落

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

一、何为“机会”与“教育机会”?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另一位卓越研究者胡森(Torsten Husen)认为,“在分析教育面前机会均等这一概念时,重要的不仅是要界说‘平等’,还要界说‘机会’”[3]。

笔者认为,他的这一看法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平等”只是分配的原则,而“机会”是分配的对象。

离开了对“机会”与“教育机会”的界定,“平等”原则也就失去了适用的正当对象,相关的政策安排很可能也会误用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

基于经验研究的需要,胡森给“机会”或“教育机会”下了五组操作性的定义:(1)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即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学习开支总额、学校地理位置和上学的交通工具;(2)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即学校建筑物总的质量、实验室、图书馆和教科书等;(3)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其中主要包括家长对子女在学习方面的期望、家长对掌握知识所持有的总的态度,以及家庭为子女提供的独立自主的口头表述等习惯;(4)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如教师的能力、教师对各学生组的态度、学生的学习动机等;(5)学习机会,如教学条件、教师实际的教学时数、教师要求学生实际完成的课外作业的总量等。

[4]这些可测定的“教育机会”概念既包括了物质的方面,还包括了社会的与心理的方面,可谓详尽。

然而,为什么以及如何能够把如此众多的教育因素和相关因素都纳入到“教育机会”的概念里面,胡森并没有作出理论说明。

在其他的一些经验研究和社会评论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人们似乎可以随心所欲地把自己意图分析或评论的教育因素或相关因素都纳入到“教育机会”概念之中,“教育机会”概念的边界日益模糊。

什么是“机会”?《辞海》中的定义是:“①行事的际遇时会;时机。

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动皆中于机会,以取胜于当世’。

……②事物的关键。

《三国志.蜀志•杨洪传》:‘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

’”[5]《剑桥国际英语词典》则将“机会”(opportunity)定义为“使某人有可能做他想做或不得不做的某事的时机或境遇,或做某事的可能性”[6]。

美国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举措

美国基础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举措
三、 国家推进教育公平与 平 等 的 典 型 法 案 — ——不 让 一 个孩子落伍法案。
美 国 前 总 子落伍法》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简 称 NCLB 法 ),它 强 调 教 育 公 平— ——要 让每一个孩子都不落伍。 它旨在提 高教育质量, 使义务教育在新世纪 上一个新台阶。
这几个方面又集中体现在中小 学教育责任制上。 中小学教育责任 制的总目标规定全国所有学生的阅 读、数学和科学的成绩在 2014 年前 必须达到熟练水平(大约相当于 A、 B、C、D 等级分中的 B 等 级 )。 为 了 实现这一总目标, 各州必须根据学
zhong guo min zu jiao yu
美国“先行计划”是政府解决社 会问题的有力措施之一。 不仅唤起 了公众对幼儿早期教育的重视,还 赢得了贫困家庭的信任和尊重。
二、 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典 型 研 究— — — 科 尔 曼 报 告 。
1966 年 发 表 的 科 尔 曼 报 告 在 美国被认为是国内社会科学史上最 著名的量化研究报告, 也是当代世 界上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三大重要 报告之一。 全面解读科尔曼报告的 背景、内容和结论,有助于我们对教 育机会均等问题的深入理解, 特别 是在我国追求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 的过程中, 科尔曼报告对教育基本 理论建设和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 参考价值。
以科尔曼教授牵头的调查组收 集 了 美 国 各 地 4000 个 学 校 64.5 万 个学生的数据, 其学校比例占美国 全 国 学 校 的 5%左 右 , 是 当 时 教 育 领域所做的最大规模的调查研究。 科尔曼调查结果发现:
1.美 国 公 立 学 校 中 存 在 严 重 的 种族隔离情况。
在少数民族人群中, 黑人的种 族隔离程度最大;而在所有人群中, 白人学生的种族隔离程度最大。 在 1 年 级 和 12 年 级 中 ,白 人 学 校 中 黑 人 学 生 所 占 比 例 不 足 10%。 此 外 , 调查学生与教师的种族对应情况也 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就全国平均而 言,黑人学生所 在 的 小 学 中 ,65%的

美国应对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的策略及分析

美国应对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的策略及分析

美国应对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的策略及分析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是美国教育体系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

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老龄化、教师工资低、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政府和教育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

美国政府通过提高教师工资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教育行业。

教师工资水平长期被认为是影响人们选择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教师的待遇,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增加教师工资、提供奖励和福利等措施。

这些政策的目的是让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选择从事教育行业。

为了解决教师短缺问题,美国政府还采取了加大对教育行业的投资力度的策略。

这包括增加教育预算、建设更多的学校和教育设施等。

通过增加投资,可以提高教育行业的整体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教育行业。

美国政府还鼓励科技创新,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使用在线教育平台、虚拟教室等技术工具,可以让一个教师同时教授更多的学生,从而缓解教师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教师短缺问题,美国政府还鼓励各州制定灵活的教师资格和教育培训政策。

根据不同地区的需求,采取不同的策略。

一些州放宽了教师资格的要求,允许非教育专业的人员进入教育行业,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支持。

这样有助于扩大教师招聘的范围,并提高教师的数量。

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策略来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由于人口老龄化,教师的离退休率较高,导致需要更多的新教师来填补空缺。

而在一些地区,教育资源相对不足,教师工资低,工作环境较差,仍然难以吸引足够数量的教师。

教师工作的压力大,工作时间长,也是导致教师短缺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考虑,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来解决。

美国应对中小学教师短缺问题的策略包括提高教师工资、增加对教育行业的投资、推动科技创新以提高教学效率、制定灵活的教师资格和教育培训政策等。

仍然需要进一步努力,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代西方社会教育机会不均等的表现及其特征

现代西方社会教育机会不均等的表现及其特征

现代西方社会教育机会不均等的表现及其特征在现代西方社会,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即使在发达国家,教育机会也不是均等的。

教育机会不均等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域性的差异在现代西方社会中,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城市往往能够拥有更好的学校、更多的教师以及更好的教学设施等。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和边缘地带往往无法提供这些资源。

这种教育机会差异使得来自城市或富裕地区的学生比来自农村或贫困地区的学生更容易获得优质的教育。

2. 社会阶层的差异在现代西方社会中,社会阶层的差异也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分配。

更富裕的家庭往往能够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更好的学校、更多的教师和更好的教学设施等。

相比之下,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可能面临经济负担、家庭压力和社会隔离等各种问题。

这种社会阶层差异导致学生之间的教育水平差异越来越大。

3. 种族和文化差异现代西方社会中,种族和文化差异也对教育机会的分配产生了影响。

一些少数族裔和移民社区面临着针对他们的种族歧视和文化隔离,这也影响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许多移民和少数族裔学生由于语言障碍、社会排斥和文化差异等原因而无法很好地与教学体系相匹配,这也造成了他们在教育领域的不公平。

4. 性别的不平等尽管女性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的表现仍然存在。

尽管女性等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但男性在某些科目上仍然表现更好,例如数学和科学。

同时,女孩也常常面临性别歧视和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这会影响她们获得更好教育的机会。

5. 政策和财政决策的影响现代西方社会中的政策和财政决策也对教育机会的平等分配产生了影响。

一些政策可能导致教育资源集中在某些地区或社会阶层,而其他地区或社会阶层则可能面临资源缺乏的情况。

其中,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也是一项需要重视的问题。

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往往对城市贫困家庭和少数民族的学生拥有更大的影响。

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挑战与机遇

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挑战与机遇在当今社会,教育公平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然而,在教育领域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既面临挑战,也存在机遇。

本文将探讨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挑战1. 金钱差距造成的不公平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贫富差距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在资源匮乏的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的学习条件受到限制,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机会。

而在富裕地区,富有家庭的子女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这种金钱差距使得教育机会不均等,公平受到侵害。

2. 地域差异导致的不公平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了地域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拥有更好的学校和师资资源,而一些贫困地区则缺乏教育资源。

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因为地域不同而不同,地域差异限制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性。

3. 家庭背景的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对于教育机会具有重要影响。

一些来自有着良好家庭背景的学生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享有更多的机会。

然而,相对来说,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往往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机会不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受到了挑战。

二、教育机会均等的机遇1. 教育改革的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教育改革提供了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机遇。

通过政策调整和改革,可以促使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政府可以制定政策,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学生的教育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2. 科技与信息的发展科技与信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机遇。

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打破地域限制,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将优质教育资源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信息化教育平台和在线学习课程使学生能够获得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资源,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等分配。

3. 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合作与交流为教育机会均等创造了机遇。

各国可以相互学习借鉴,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教育方式和文化,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均等性。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

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评访美杂记(三):殊途不同归──了解美国基础教育状况后的感想刘凯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因了富布赖特学者的身份,女儿琪琪得以当上了小小“留学生”,与我一同到了美国。

我本未想带女儿前行,因为太太在国家机关工作,无法请一年的长假,我自己一人带着女儿,怕照顾不过来,但后来觉得对女儿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很好的经历和体验,让她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所以最后还是把她带过来了。

女儿在这里已经学习了快两个学期,我也因此通过与女儿交谈、辅导女儿的作业、看阅她们使用的教材、旁听她们的课堂教学、走访老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查询与她的学习的相关资料等等,而对美国的中小学教学与教育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平时就比较关心的话题有了相对清楚的了解。

当然,对教育制度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制度的看法和评价都有见仁见智的问题,好在女儿在这里待的时间不算太短,她所在的学校也是美国最典型的公立学校,我自己也对这个话题有一定程度的兴趣和关注,所以本文所言基本上从一个客观描述的角度着笔,但主观评价肯定也会较多地夹杂其中。

敞开的学校大门我在来美之前通过网络查询到了我做访问学者的范登堡大学在Nashville市的具体位置,因为美国的公立中小学大体上也是按照学生的家庭住址统一安排就近入学的,当然,家庭附近的社区范围内可能有多所学校,你可以按自己的要求选择其中一所。

我的目的是选一所离范登堡大学和离我们租的公寓最近的学校,当然同时我也得看看这所学校的其他情况,比如学生规模、历史、校园环境、接受入学的学生年级、课程设置等,最后选定了一所叫West End Middle School的学校,这所中学离范登堡大学约3公里,接受5-8年级的学生,女儿在国内刚刚小学毕业,现在上7年级(即初一)。

确定学校后,我给该校负责办理学生入学事宜的校长助理写了一封邮件,告诉他我女儿的情况和我们准备到这所学校上学的打算。

很快,接到了他的回信,首先对我女儿入学表示欢迎,然后告诉我们具体的手续如何办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会均等问题探析摘要:教育机会均等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

从历史学发展来看,教育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追求教育机会均等的历史。

文章从科尔曼报告的视角分析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机会均等问题,以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公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尔曼报告基础教育教育机会均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保障教育机会均等成为美国教育关注的热点。

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james s.coleman,1926-1995)1966年向国会递交了一份题为《教育机会均等》(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的报告,这便是著名的科尔曼报告。

该报告是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以实证研究著称,而且改变了美国公共教育,对美国和世界相关教育问题有着广泛和显著的影响,被公认为美国社会科学史上最著名的量化研究报告。

[1]在我国当前创建以和谐社会为主题、教育公平历来被看做社会和谐的“瞭望塔”的背景下,全面分析、解读科尔曼报告,对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及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科尔曼报告出台的背景
“科尔曼报告”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横空出世,其出台必然有国际、国内背景和强烈的现实需要。

1.国际教育发展背景
二十世纪以来教育机会均等成为许多国家的热点问题,尤其在二战后,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1946年3月,国
际教育局举行战后第一次会议,将“中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列入大会议程。

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明确了“受教育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从而成为教育平等和教育民主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1959年,第1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进一步确认了儿童的平等受教育权。

2.美国国内教育背景
从美国社会发展来看,二战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美国国会在1945年举行了关于教育机会平等的意见听证会。

美国对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重视主要通过立法和司法的手段来体现。

1954年5月17日联邦最高法院对“布朗控教育委员会”(brown v.board of education)一案的关键性裁决——“隔离但平等”的原则违宪,种族隔离的学校不合法。

此外,如何消除贫困,打破贫困的循环成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关注的焦点,也推动了约翰逊总统“向贫穷宣战”一系列社会改革措施的出台。

随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1964年酝酿已久的《民权法案》(the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隆重登场”。

民权法奠定了全面废除南方种族隔离制度、实现种族平等的法律基础。

这时,最高法院的布朗案裁决已有十年,黑白合校的过程还在以“审慎的速度”进行,而全国范围内,黑人儿童的教育条件和水平究竟如何,有没有值得政府和社会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问题,公众毫无知情。

因此,民权法第四条402节(section402)指出,联邦教育署长要“在两年内,就美国各级公立教育机构中个体由于种族、肤色、宗
教或民族血统等原因缺乏平等教育机会的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总统
及国会提交报告”[2]。

这一重任就落在了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尔曼头上,他带领一班社会学家对60万不同种族、宗教信仰和家庭背景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调查,这些学生涉及六个种族:黑人、印第安人、东方裔美国人、生活在美国大陆的波多黎各人、墨西哥裔美国人和既非墨西哥裔又非波多黎各人的常被称之为多数的白人。

科尔曼与其助手于1966年发表了题为“教育机会均等”的报告,通称科尔曼报告。

二、科尔曼报告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这项调查(通常被称为科尔曼报告)得出结论:大多数美国孩子就读的学校存在种族隔离的问题。

80%的白人学生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在白人占90%~100%的学校就读。

65%的一年级非洲裔学生就读于黑人占50%以上的学校。

少数民族学生(亚裔学生除外)无论在哪个年级水平,在阅读和数学方面的分数都低于白人学生。

科尔曼报告最突出、显著的发现是表明了学业成绩与学校特征之间的关系。

社会经济因素与学业成绩存在较大的相关性,此外,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最大的因素是学生的教育背景和学校中其他学
生的学习愿望。

少数民族学生和白人学生混合上课(在同间教室),可以缩短学业成绩间的差距。

教师质量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比白人学生要大。

科尔曼报告得出的结论与已有的政府和教育政策恰恰相反,在1966年7月4日颁布时并未得到媒体的密切关注。

联邦法院裁决后,
hew及学校委员会/当局借用科尔曼报告的部分内容来阐述新的政策,这一举动促使外界对科尔曼报告的关注。

美国最高法院对swann v.charlotte-mecklenburg country board of education(1971)这一案件的裁决就依赖于科尔曼报告,并将校车计划作为取消、废除种族隔离的手段。

关于科尔曼报告,争议和批评颇多,主要包括样本的选择、收集的数据、对学校管理者关于学校设施报告的依赖、严格的时间限制、不充分的分析方法及没有确实根据的发现结论。

[3]
三、科尔曼报告的影响
科尔曼报告得出的几项明确的结论左右了美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教育政策。

例如,报告明确指出增加投入以改善学校设施对学生学业成绩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学校无法帮助儿童克服贫穷的家庭环境带来的障碍。

然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贫苦儿童进入一个中产阶级子女的学校,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与此同时,中产阶级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联合(association)并无遭受损失。

科尔曼批评依据能力跟踪学生的方法,并表明这种黑人自信、骄傲(black pride)的态度对黑人学生成绩的影响远远超出任何其他因素。

科尔曼报告的焦点是社会阶层与教育机会均等的关系,1966年科尔曼报告的主要结论是:在各种学校里,学习成绩主要不是与学习的特点有关,而是与学生本身的社会阶级背景有关。

科尔曼报告在美国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争论,并促使人们思考机会不均等的更
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原因。

科尔曼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涵义和实现教育平等策略的观点为二战后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科尔曼报告对世界各国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仍有很大的影响。

科尔曼这一研究的最大贡献是把教育公平的研究从学校投入资源的均等转向学校结果的均等。

参考文献:
[1]richard.d.kahlenberg.learning from james
coleman[eb/ol]/p/articles/mi_m0377/i s_200 1_summer/ ai _76812255,2008-3-15.
[2]james s.coleman et al.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washington,d.c.: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6:iii.
[3]richard j.altenbaugh.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ducation[m].greenwood press,1999:88-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