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读后感1800字

合集下载

读《不可不知的日本史》之一

读《不可不知的日本史》之一

读《不可不知的日本史》之一被中国刺激出来的国家作者:张霞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年2月我喜欢日本的风土人情,喜欢和服、寿司,但当一切和军国主义联系起来时,就会有纠结情绪掠过,几次去日本这种情绪都是在看到菊花标志和军刀的时候涌现。

纵观整个日本史,日本无疑是幸运的,只所以如些强大,基础是关键,而这个关键中的关键是因为它生活在中国的旁边。

日本最早出现在我国《三国志》的记载中,当时日本由十几个小国组成,最为强大的是邪马台国,(国王是位女性,从这一点来看,男女平等在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面)。

5世纪后名为“大和”的小国最终统一日本,其中一个家族——皇氏谱系就此站上政治舞台,天皇成为民众心中的神。

6世纪隋朝统一中国,大兴城市,开凿运河,不仅提高了“国际”地位,随着物流的扩大,经济文化交流也随之发展,佛教由朝鲜转入日本。

此时的日本和天皇被苏我氏家族所控制,家族利用佛教巩固权利地位,并有计谋的将族内女性炊屋姬嫁给天皇,并在天皇死后推举成日本第一女天皇推古天皇(比武则天还早)。

日本在苏我氏的治理下自信起来,在中国的影响下开始发展农业、种植业、冶炼业。

借鉴中国的制度开始优化民族层阶,并大量修建佛寺,从思想上管理民众。

同时,日本开始修编文字,学习中国的《四书五经》、《史记》、《汉书》等,掀起一股“留学热潮”。

公元607年7月3日,隋炀帝接见了倭国使臣,日方国书赫然写着“日出处天子至书日处天子无恙”,另隋炀帝十分不满,后经日本使臣小野周旋,傲慢的日本使臣不但没有受到隋炀帝的斥责,还满载而归回到日本。

608年,小野再次来访时,隋炀帝还派了回访团去日本,由此日本开始酝酿并实施一场大变革——“大化改新”。

所谓“大化改新”就是建立一个“山寨”的隋唐,模仿隋唐的制度、精神、文化。

本来日本可以在这个时候成为超过唐朝的强国,却因为内部的利益纷争,被拖入了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战争中。

此时的朝鲜,北有高句丽,南西部有百济,东为新罗,常年动荡,做为附属地,中国理当整治,在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两代皇帝的讨伐中,高句丽和百济从历史舞台消失,而一时脑热帮助百济的日本也受到了重创,虽然日本更加谦卑,努力学习唐文化,但皇室却因战后的阴影被完全改变,苏我氏退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藤原氏。

《日本史的诞生》读后感锦集

《日本史的诞生》读后感锦集

《日本史的诞生》读后感锦集《日本史的诞生》是一本由[日] 冈田英弘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外文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21-7,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史的诞生》精选点评:●原来日本学界还有冈田英弘这样的精华。

其说多无理。

●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感觉挺有趣的●对于我这样的对历史一窍不通的人来说,还挺有趣,当然作为通俗读物里面的缺憾也很明显的。

●杂文合集,故而重复之处不少。

近些年中古史学界倡导史料批判,大体受日本学者的损害。

然从本书来看此一学说颇直接了当难避免先入为主走向阴谋论,如冈田氏对《魏书·东夷传》的批判,《三国志》没有西域传自然不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作者提出的说法显然站不住脚,仅仅因为曹真的影响便不谈呢传,那么东夷传大书特书曹操丘俭的功绩又作何解释?至于虚构没有为亲魏倭王作为司马懿的功绩封卑弥呼什么说服力,史料中所对于里程人口等等夸大,难道真不用考虑使者蓄意凸现本国的重要性?当然国人看到这那么本书应该不会太气愤,一来当代作家不只批评中国史书,对日本史书也不客气,二来作者夸大了日本建国中国对岛国的影响力。

虽然作者一直在致力于倡导突破某一国为中心的,但过多的主观先行进而导致对史料的误判,是否称得上作者所谓的“合理”,也只能交由读者评断了。

●更侧重历史学,很严谨。

书中也有很多关于中国历史的内容,整片从整个南亚的视角出发的历史学●这个书真有点儿有意思,颠覆了中国是农耕文明的说法,而是城市文明,不是黄河的沃土养育,而是商业的交通节点抚育了文明。

但这个书是不是翻译删掉了注释部份,我觉得应该有一堆相关文献才纸片对。

这个书不是很学术化,是科普书,但我也许背后有大量诚然的历史学讨论的,只是没有到我的眼前或没被翻译绍介。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合乎逻辑的,与古代货币和传说对的上,逻辑能连上。

从盐铁专卖开始制度一点一点恶化,于是对外的影响力下降。

最终被国际商业竞争淘汰。

读日本史文献心得

读日本史文献心得

读日本史文献心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读日本史文献心得”的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读日本史文献心得读《日本史》有感我痛恨日本,这对于我来说,是原则上的问题,因为日本对中国的所作所为让作为中国人的我实在激不起我半分喜爱;然而作为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我对日本又不得不产生一种敬佩,其实每一个中国人也应该以这种态度来对待日本,因为敬佩强有力的对手并不是为其实力所震慑,而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有丝毫松懈。

我相信很多中国人都没有真正去了解甚至不屑了解日本,即使是我,在读这本《日本史》之前也只是停留在日本不过是“蕞尔小国”“中国的学生”等词汇,并且认为日本向来是活在中国文化羽翼下的无主见者。

我也知道日本能够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迅速崛起,能够在二战后迅速成长为超级大国,其原因绝对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他的强大背后一定隐藏着很多政治、军事、文化甚至宗教因素。

基于此,我觉得就有必要了解日本的历史,正如我开始看之时说过的:欲灭其国,先知其国。

我并不是宣扬战争,我话的重心在后四字。

想要与对手进行竞争,如果你不了解对手,那么在还没出手之前,你就已经输了。

当然,因为读这本近500页的书只花了10天,所以对其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很多问题没有查阅相关资料以致没有解决,尽管如此,这一次阅读仍然刷新了我对于日本的认识。

日本四岛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在公元3-4世纪左右,在中国,是三国时代、晋朝,最高统治者是天皇,对于日本人来说,皇权不容侵犯,很不可思议的事实是一直到二战时的裕仁天皇日本竟经历了137位天皇,而且还出自一族(鬼知道中间是不是有N次像中国皇室一样龙凤互换的事件),这一点我百思不得其解,这和“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中国有很大区别。

即使是幕府掌权时期,皇室完全沦为傀儡,幕府们依然没有废弃皇室取而代之,而仅仅通过联姻来加强与皇室的联系。

我不知道他们这种“忠诚”出自哪里,不过以我的看法,恐怕还是与其宗教信仰有关。

由日本开国可知,日本的统一文化起源与开化远远落后于我国,这也是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要靠吸收我国的文化来充实其文化的历史原因,而在吸收的文化中,构成其文化主体的佛教和儒学(当然,佛教的发源地是印度,但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中国特色的”佛教),就不得不说一说了。

日本文学史感想

日本文学史感想

日本文学史感想日本文学史感想学习了一学期的日本文学史,虽然不能说有太深入的了解,但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学的兴趣。

以前一直觉得,日本的好多东西都是向中国学过去的,所以,日本文学应该跟中国文学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可是,学习过之后才发现,这种想法太天真了。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一面,不论她曾经想谁学习过,向谁借鉴过,当她把所有的东西集中在自己的土壤里,慢慢浇灌,培育之后,最终会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所以,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借鉴,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让它融入自己的思想,把它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东西。

就像说起中国古代文学就会想起唐诗一样,说起日本文学,就不得不会想起俳句。

刚学日语时,接触的第一首俳句是松尾芭蕉的“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

当时印象很清楚,觉得这首俳句写得太简单了,“一只青蛙跳进古池,扑通一声”,虽然很形象,但正是因为太形象,好像没有什么美感,而据说,这首俳句在日本非常有名,真是让我大跌眼镜。

因为我觉得这跟唐诗宋词根本没有可比性。

没有李白诗的豪迈,也没有柳永词的凄婉,简直就是毫无意境。

而且居然只有一句话,就能称得上是文学作品,实在是让我觉得吃惊。

但跟老师一起学习文学史后,让我逐渐对它有所了解。

特别是在老师向我们介绍日本文学的理念「明き、浄き、直き、誠の心」之后,我再次品读芭蕉的这首俳句,轻轻闭上眼睛,靠在椅子上,脑袋中一片空明,然后想象眼前是一个寂静的黄昏,夕阳打在一汪清幽的池水上,水底的青苔和水草给池水涂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的水晕,在周围都一片静谧之时,一只青蛙扑通一声打破了这寂静,池水发出发出一声声响,水波一圈圈散开,让人心神荡漾,空气中还回荡着水波的回声...只是,到底怎样的一种声音呢,我发现自己居然无法用语言来将这种声音表达出来。

也许,这也就是俳句的魅力所在吧。

想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但最后还是因为词穷而止于嘴边,最后只能感叹一句:一切尽在不言中啊!因为任何恰当或是符合意境的语言最终都只是破坏了这种美而已。

读《日本史》:历史与文明的借鉴

读《日本史》:历史与文明的借鉴

读《日本史》:历史与文明的借鉴在喧嚣的时代,愿您与思者同行读《日本史》:历史与文明的借鉴文/王斌看完欧洲现代史后,又马不停蹄读起了日本现代史,现读到明治维新,心中不由得感叹偌大的中国辜负了风起云涌的十九世纪。

那是个伟大的世纪。

在剧烈的动荡中,一个个新型国家诞生了,虽也孕育了危险的种子——随后的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但走向文明世界已成不可阻挡的潮流,尽管为了这一历史进程,代价惨重,甚至血腥,人类的历史不就是这么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地走过来的吗?《日本史》说,幕府时代末期,一批武士与精英因不满幕府的腐败以及与欧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民族主义的反抗浪潮骤起,高呼尊王攘夷,反对幕府政权,呼唤天朝归政。

幕府在黑船事件后又强撑了十几年,终至坍塌,还政于天皇。

自此,日本进入了走向现代性的明治时代。

但反幕府者最初是仇外的,因为“外”,以开关贸易的形式进入,在他们看来大和民族有丧失日本性即民族身份的危险。

但有趣的是,一旦维新拉开序幕,日本为解自身的危机以抗衡外夷,派出大量的使团踏遍欧美,想学人家的成功经验,顺带着通过谈判,与欧美解除一些不平等条约。

1871年,使团去了华盛顿,受到美国总统格兰特与国务卿汉密尔顿的接见,这次接见,终于让日本使团的精英们认识到,日本只有改革国内的法律和制度,使它们与西方的政制相适应,以此证明自己的现代性,西方的主要强国才会同意修订条约。

历史总是在重复着一些相似的情景,可现代化的文明潮流浩浩荡荡,让人读后万般感慨!正在读《日本史》,正好读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向东条英机报告“虎、虎、虎”。

这本由美国人撰写的日本史写得真好,至为清晰地梳理与总结了自德川幕府至现代之日本的历史脉络,由此也让我认识了由佩里之“黑船”撞开了闭关锁国的日本后,再经由明治维新的近代化努力与开拓,怎么让日本国一步步地在自我膨胀与自大中最终走向可怕的军国主义。

于我们,确实具有前车之鉴的历史启示:一旦陶醉在虚妄的举国强大的迷幻中,很容易失控地坠入疯狂,且将整个民族引向罪恶与黑暗。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读后感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读后感《一口气读完日本史》内容概要: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1000多年里,欧美几乎不在几乎中国人的视野里;1895年之后的1000多年里,这个昔日在中国人看起来不起眼的边陲小国似乎突然跳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让我们渐渐地推开几道分割日本各个时代的重重门户……让我们回顾那纷乱繁杂的历史画面……《口气读完日本史》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这本书可能更适合那些以前对日本不了解的读者,真的是可以一口气读下来,并且对日本有个大致的概念。

全书通俗易懂,文笔流畅,并且深入浅出而不枯燥。

很好。

既然这是中国人写到的书,当然也从中国人的角度看待东洋。

某种可贵的是作者力争尽量摒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对日本的崛起,称霸,覆灭,重建以至再度强盛的过程作一简单而清晰的勾画。

因为篇幅所限,作者只能抓住某一条主线选取材料,展开追踪。

从我的理解来看,作者把作为我们一个强大而并不友好的邻居看待,故此沿着武士--幕府政治--回归天皇崇拜--军国主义这样的一种发展思路一一展现,既试着日本今日的政治观念历史观念的由来,也提醒我们时刻应当自省……一口气读完日本史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影迷:日本在中国史中一直是个附庸国,毫不起眼的倭寇,中国开心时赏几个供品给他们让这些开心下等民族主义开心一下,并中国展示一下中国的强盛给他们留影一下,日本也确确实时半也扮演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小老弟,对中国马首是瞻,但时间的转换,骄兵必败的成语应验在自己的身上了,近代位子的互换,确实让我们饱尝中国尝尽了苦头,但如能学句践卧薪尝胆把此羞辱转换为成长的力量是我们现代中国人所要做的事。

中国有「三国时代」日本有「战国时代」多少英雄豪杰驰骋在沙场上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史书上撇下重重一笔浓墨,此书基本的描述了日本重要历史阶段的顺序,对于对日本史有兴趣的朋友建构起一个框架,读完至少不至于至少将历史人物前后颠倒,但如需细读品味还需很多书籍相辅,此为不错的入门书……。

日本读后感

日本读后感

日本读后感近年来,日本一直是世界上备受瞩目的国家之一。

不仅拥有世界一流的科技水平,更以独特的文化和民风传世。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关于日本的书籍,通过深入了解这个国家,我对日本的文化、历史和人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渴望有一天能够亲自去日本看一看。

首先,让我对日本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书中我了解到,日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中,日本经历了许多政权更迭、战争与和平的交替。

从古代时期的山岳时代,到中世纪的武士时代,再到现代的工业时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和价值观。

而日本人民却能在这个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保留并传承了许多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这种坚持和自豪感深深地吸引了我。

日本的文化传统与世界其他国家截然不同,这也是我最为着迷的地方之一。

在书中了解到,日本有着独特的礼仪和习俗。

例如,鞠躬礼和拜年和尚的习俗,使我感受到了日本人尊重传统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

而且,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茶道、歌舞伎和浮世绘,也深深地吸引着我。

这些艺术形式独具特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现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此外,日本的现代文化也引人入胜。

从流行音乐到动漫,从电子游戏到时尚,日本的流行文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爱好音乐和电影的人,我对日本的流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日本的音乐家、导演和艺人。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日本国内广受欢迎,也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动漫和电子游戏更是日本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优秀的动漫作品和游戏在世界各地都拥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

这些文化产品既给人们带来了娱乐享受,又能够传递出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同时,日本的科技实力也让我佩服不已。

书中介绍了许多日本科技公司的创新成果,例如丰田汽车的先进技术、索尼电子产品的高品质、松下电器产品的先进性能等等。

这些科技产品不仅领先世界,而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日本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感言

日本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感言

94一中国是世界上记述和研究日本最早的国家,如果从陈 寿所著《魏志·倭人传》算起,至今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如果从《山海经》中有关“倭”的记载开始,得有两千多年了吧。

有这么悠久的历史,我们记述和研究 日本的成果和其他外国史相比多一些,就不足为奇了。

而 且,我们对这些庞大的研究成果已经有了初步的整理。

比如早在一九九一年创刊了《中国日本学年鉴》,“介绍了我国建国四十年来国内学者研究日本学的各方面可喜成果”。

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详细的《中国日本学文献总目录》(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编,中国人事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 ,该书收目达三万余条,字数约三百万,为“上起先秦,下迄一九九三年三月,囊括两千余年来国人及部分外籍学者研究日情况的目录汇编”。

而且还附有书名和文章篇名索引。

其意义,的确如张香山的题词所言:“《中国日本学文献总目录》的出版,对中国日本学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在此之前,香港学者谭汝谦主编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年版) 也是一项值得庆贺的基础性业绩。

李玉、汤重南主编的《中国的日本研究史丛书》(世界知识出版社,二○○○、二○○一年)则力图从理论上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为总结中国日本研究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提供依据”。

这种问题意识的提倡,当然可喜。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邹有恒就强调要“搞有中国特点的日本史研究”,将“建立自己的体系,创中国的日本史学派”作为中国日本史研究的远大目标(《实事求是, 联系实际, 走有中国特点的外国史研究道路》,《世界历史》一九八七年日本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感言 刘岳兵95第二期) 。

但是二十年之后,一般知识界对日本史研究的评价是什么呢?二○○七年八月三十日《南方周末》发表一网友《中国为什么没有日本史泰斗?》的质疑,说:我很赞同该多了解日本,但如何了解呢?了解一个国家就要知道它的过去。

但除了戴季陶、周作人、鲁思·本尼迪克特等有关日本的著作,鲜有当代国人研撰的雅俗共赏的精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史》读后感1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日本史》读后感1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日本史》读后感1800字:
日本,一个“一直在模仿,也一直在超越”的国度。

小时候特别喜欢学历史,觉得泱泱大国处处威风,代有明君而使八方称臣。

这种享受有多深的同时,我对日本的憎恶就有多重。

小小年纪的我大约已经能够脑补想象着如同现代抗日神剧的剧情——手撕可能不至于,但是当兵扛枪,冲锋陷阵是有的。

长大了,也就不再那么幼稚。

相信很多人在逐渐成熟之后,遇到问题的首要解决办法并不是武力——武力是最有力的手段,或许也是最后的手段,但绝对不应该是最先使出的手段。

祖宗的做法,则是知己知彼。

对于一个不爱的国家,这样的“知彼”其实是不容易的。

但是因为一个人,我却对日本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他就是,东野圭吾。

读到这里,也许有读者会笑,东野圭吾太低端了。

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东野的作品如同神灵一样俯视着我,我内心充满了崇拜。

《烦忧杂货铺》的结构巧妙,温情的对答,充满爱的逻辑,依旧能够感动我的那一首在火焰中重生的歌……《嫌疑人X的献身》,尽管已经被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多处拍摄了电影,但是我依旧认同原作,我的脑海中有独属于我所认知的石神形象,用强大的逻辑包裹的爱
情……《湖畔》中关注的社会教育问题;《沉睡的人鱼之家》关注的医疗制度问题;《麒麟之翼》揭示的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教育……
很多很多,每一本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直至现在,我依旧认为东野圭吾值得众人的喜爱。

我对日本这个国度也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一些不一般的感悟,我开始并不止步于东野圭吾。

逐渐的,我接触了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太宰治《人间失格》、川端康成《雪国》、夏目漱石《我是猫》、芥川龙之介《罗生门》等等作品。

也开始知道他们之间所属的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的樋口一叶,反自然主义的夏目漱石,新现实主义的芥川龙之介,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战后无赖派的太宰治,直到现在的村上春树,东野圭吾……当我看的越多,我越来越迷惑于,一个小小的国家,其实在这么些年里面已经集聚了极大的能量。

欧洲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冲刺,不仅仅是科技发展,更大的难道不是当时思想所带来的新的风潮?不是为欧洲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吗?
意识的解放,是行动上的有力支持。

而日本人在这一方面,他们密密麻麻的思想,让我不寒而栗。

我开始联想到他们的动漫、联想到他们的电器、他们的整洁,我从来没有去过日本,所以向来并不认同所谓的崇洋一说。

我们国家有我们的极大优势,只是,在夜郎自大之前,我希望自己能够尽我所能的明晰一件事,为什么日本这个所谓的弹丸之地,在世界上竟然被称为强国。

我翻开了坂本太郎所著的《日本史》。

从开始的绳文时代、平安时代,到战国、江户时代,直至近代的明治维新,昭和时代,我分明
能够清清楚楚的看着在书本上看到两个大字——模仿。

不同的是,他们前期在模仿我们中国,后期模仿的是欧洲。

对的,我也曾经嗤之以鼻。

看了《日本史》,我翻了翻在平安时代所写的《源氏物语》和《枕草子》,被誉为日本的国宝,中国的红楼梦等等称号的两本书,即使以我这样的读者看来,其中差距不知几何。

正当其时的日本国,与唐朝所隔的,不仅仅只是一片海而已。

但是曾经嗤之以鼻的一个小家伙,在一战、二战期间,却轻而易举的征服这片大海的差距,把他们的思想,企图散播在中国的土地上。

他们不仅仅在模仿,读后感.他们也不仅仅是原地踏步,他们在尝试超越,他们在一直努力超越。

我认为武力上的征服从来都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也是最可悲的,却是在思想上,被逐渐的蚕食,被逐渐的同化,被逐渐的变成行尸走肉。

由此我很赞赏美国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她所撰写的《菊与刀》,帮助我剖析了关于日本人性格当中的、文化当中的众多谜题,我开始静下来。

因为了解,所以我对日本人开始有了崇拜、喜欢、害怕等等的情绪,也同样因为更深入的了解,我重新变得更理智的看待他们,他们也有优点,同样也有缺点,只是跟我们不太一样而已罢了。

我庆幸我热爱读书,我庆幸自己有一颗自由不束缚的灵魂,我更庆幸抗日战争、二战时期的中国,有着一大群思想独立,宁死不屈的精神斗士。

每一个时代,都应该有一批斗士,他们带领我们看的更清楚,看的更仔细。

二战过去也不过只有短短的七十多年,对于世界格局,我们可能
都抱有乐观的心态,或者说,这从来不是一个普通人可能关注的方向。

我只是认为,作为一个读书者,作为一个思想保持独立、保持自由的人,我们读书不仅仅是明智,不仅仅是娱乐,更多的是放眼世界,保持一颗跳动的心。

作者: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