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山水诗中的沉郁顿挫

合集下载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

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确立论要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其深挚的情感、真挚的感受和才情横溢而著称于世。

杜甫的诗歌从“闲情赋写”、“抒怀咏史”到“救亡图强”,涵盖了各类题材,并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

他的诗风多样,丰富而又深刻,但在整个创作生涯中,其“沉郁顿挫”的诗风更是让人深谙记忆。

本文将从诗歌特点、诗歌内容、诗歌风格等多个维度来论述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

一、杜甫的诗歌特点1. 杜甫的诗歌情感深刻,给人以真实感受;2. 杜甫的诗歌抒发情感,表达人性的深层意义;3. 杜甫的诗歌具有批判性,对时事、社会现实、人性缺陷等进行思考和反思。

二、杜甫的诗歌内容1. 杜甫的诗歌主题包含了生命、人性、社会、政治等广泛范围;2. 杜甫的诗歌描绘了各种人物、景物、场景和历史事件;3. 杜甫的诗歌批判强烈,对当时的政治腐败、官场黑暗等问题进行反思。

三、杜甫的诗歌风格1. 杜甫的诗歌具备深刻的思辨性、清晰的文笔表达、丰富的音韵表现力;2. 杜甫的诗歌风格即为“沉郁顿挫”,带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悲天悯人之情、痛苦的思考和唏嘘的感叹。

四、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1. 杜甫的诗歌寄托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无力感;2. 杜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物欲和精神的冲突与挣扎;3. 杜甫的诗歌折射出了他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五、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确立论要1.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体验,体现了作者的深刻思考和对世界的观察;2. 杜甫的诗歌风格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的地位奠定了深厚的基础;3. 杜甫的诗歌风格不是孑立的,而是深深地嵌入了唐代社会和文化的语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4. 杜甫的诗歌风格在后世文化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永恒魅力源泉。

六、结论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是唐代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深刻地描绘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其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手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后人的文学创作,成为唐代文学中的一个缩影。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浅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000字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风格具有浓厚的沉郁顿挫的特点。

这种风格是源于杜甫自身的不幸遭遇和感性的性格,也是他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深度和内涵的表现。

首先,杜甫的不幸遭遇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沉郁和顿挫的表示。

杜甫的诗歌中,表露出追求真实和深度的灵魂和强烈的人性慨叹。

他亲身经历过蒙古入侵,以及天灾人祸集中爆发的时期,这些经历和遭遇打动了他内心最为深刻的感受。

他的经历让他看到了社会的众多问题,同时也让他意识到人性的弱点和怯懦,他在诗中表达着对命运的厌恶和对现实的不满。

这种沉郁的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其次,杜甫的感性性格使其表现出顿挫的风格特点。

杜甫是一个敏感、感性的人,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比喻、夸张和排比等修辞手法,强调情感和矛盾冲突,使得他的诗歌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表现着一种对现实的挑战和对命运的反抗。

在表达这种情感时,杜甫常采用粗犷豪放的风格,在诗中进行轰轰烈烈的宣泄,展现出极度的舒畅和激动。

再次,杜甫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深度和内涵,使其作品充满了哲学性和思想性。

诗歌是他用来表现内心世界的方式,他用诗歌去发泄他的恐惧、挣扎、憧憬和疑惑。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社会的评论和批判,更是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他在诗中深刻的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看法,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理想的向往。

综上所述,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表现在他个人的不幸遭遇、感性性格、以及对深度和内涵的追求上。

他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唐代的社会、人性和文学进行深入了解的机会,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

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写民生疾苦、自己的穷困潦倒。

感情深沉阔大。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杜甫感情回环往复,流露于笔端的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以波澜老成之感。

《登高》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

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第一篇: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浅析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中文系0936 林静 17号摘要:杜甫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体现着诗人的人格魅力。

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饱含爱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

沉郁顿挫的杜诗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诗人用诗书写着当时社会的苦难,还有自己悲苦的命运。

这种沉郁的风格体现着诗人伟大的情怀,感人的精神,诗人的形象因此更为高大。

关键词:沉郁顿挫性格命运忧国忧民杜甫(712-770),字子美,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被后人称之为“诗圣”。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

而这种沉郁风格的形成和杜甫的性格、命运有一定的关系。

胸怀天下、才华横溢,而仕途坎坷是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因。

杜甫可以说是志向高远,但屡试不第,报国无门。

杜甫有着显赫的家世,其祖父杜审言,以五言诗著称,是五言诗的奠定者之一。

其父杜闲曾任县令、司马等职,是世代仕宦之家。

他七岁能作诗,九岁能临摹虞世南的书法,诗文在十四五岁时已经小有名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神童”才子,仕途上却很是失意。

安史之乱爆发,盛唐转衰,杜甫的命运也更加不幸。

年过半百的杜甫颠沛流离,过着近似乞丐的流浪生活,最终客死他乡。

在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受尽苦难的杜甫看到了百姓更深的苦难,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吏三别”真实地描写了衰败的唐朝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

生活的磨难使诗人更能深入体验社会现实,从而促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但是无论遭受怎样的苦难,杜甫的理想始终坚定不移,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请举例说明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 杜甫的沉郁顿挫啊,就像一场沉重的雨,打得人心头闷闷的。

你看《春望》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国家都破了,山河虽然还在,可那春天里的长安城,到处是乱长的草木,就好像一个人脸上带着伤痕还得强装笑脸,那种压抑的情绪一下子就出来了。

我就想啊,杜甫当时得多难受,对着这景象肯定是心里堵得慌。

2.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就像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磕磕绊绊又充满无奈。

像《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他常年漂泊在外,又老又病的,在那高台之上,望着秋天的景色,那得多悲苦啊。

我仿佛能看到他孤独的身影,在秋风中瑟瑟发抖,这难道不就是把那种深沉的愁闷直白地甩在你面前吗?3. 杜甫诗的这种风格就像一个人在黑暗中独自哭泣,满满的都是压抑。

拿《石壕吏》来说,“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那小吏的凶狠和老妇的悲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感觉杜甫就像个旁观者,他看到这一幕,心里肯定是既愤怒又无奈,就像我们看到不公平的事却又无能为力一样,这情绪都要从诗里溢出来了。

4. 沉郁顿挫在杜甫诗里就像是一口苦涩的井,越挖越苦。

就像《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那些百姓们送别亲人去打仗,又是拉衣服又是跺脚地哭啊,那哭声都能冲到天上去了。

杜甫写得这么生动,他肯定是深深同情这些老百姓的,这诗读着就让人觉得心里沉甸甸的,像压了块大石头。

5. 杜甫诗歌的这个风格就像乌云密布的天空,沉甸甸的让人喘不过气。

你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自己的房子破了,还被小孩子欺负,杜甫的那种无奈和悲哀啊,就像我们自己遇到倒霉事还被人落井下石一样。

他在诗里表达的情感,真是苦到了骨子里。

6. 杜甫诗的沉郁顿挫就像一杯浓茶,苦得让人皱眉但又韵味悠长。

在《旅夜书怀》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他看着广阔的夜景,却感叹自己的名声只是因为文章,官职也因为老病而没了。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

浅议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成因杜甫,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被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由于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推崇。

在其诗作中,常常出现一种沉郁、顿挫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写作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就杜甫诗作沉郁顿挫风格的成因进行浅析。

一、杜甫人生经历的影响杜甫生于贫寒家庭,少年时期遭遇了国家变乱和家庭不幸,这些经历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的诗歌创作。

在其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悲惨现实和社会问题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兵车行》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等等。

杜甫诗作中的沉郁、顿挫情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心灵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二、杜甫写作风格的特点杜甫的诗作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他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精细的构思,展现出生命的伟大与坚韧。

他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反思,也使得他的诗作中对于人生的看法更加充分和深刻。

在杜甫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冷静思考、深沉内敛的个人内心表达,如《佳人》中的“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以及《自京赴奉先》中的“饮啄自如乐田园,三杯吐然诺何愁?”,而这些个人情感的表达,则使得其诗作的节奏、语调变得沉郁顿挫。

三、杜甫文化背景的熏陶唐朝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杜甫所处的时代也是文化交汇的时期。

他受到先贤文化、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得他的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例如《登高》中的“昔日龙虎相逢处,轻骑千里犹未休”,以及《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中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等等,这些与文化背景有关的元素,也为其诗作增添了一些沉郁顿挫的情感色彩。

四、杜甫诗歌艺术的创新早在唐代,就已经有了诗仙李白的“抒情”诗,而杜甫则革新了诗歌的表现形式,让诗歌以新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情感。

他创造性地运用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和语言特色,使得其诗作充满了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是形成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思想基础。

2. 国家的战乱和人民的疾苦是“沉郁顿挫”诗风的现实基础。

此外,杜甫在诗歌语言上普遍具有“沉郁”的特点,且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他在意象选择上具有个性化,常出现的意象包括古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对博施济众的赞美”,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挫”。

在格律上,杜甫的诗歌具有炼字精到、对仗工整的特点,符合中国诗歌的“建筑美”。

在体裁上,他有许多创新,例如在五七律上的创造性也是他文学创作的独到之处。

论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与沉郁顿挫

论杜甫诗歌的博大精深与沉郁顿挫

论杜甫诗歌之“博大精深,沉郁顿挫”清代诗人赵翼的《论诗五首》中有这样一句话“李杜诗篇万口传”,虽然其目的并不是写李杜诗篇,但是它已经侧面点明李杜诗篇的流传之广,名气之大。

那么如此广泛流传的诗歌到底有什么样的特色呢?今天我们就先来重点讲讲“李杜”中的“杜”。

与诗仙李白飘逸洒脱的风格不同,杜甫的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博大精深,沉郁顿挫”。

首先来说博大精深,这与杜甫的出身与经历有关。

杜甫家从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是官宦人家了,他的远祖正是当时有名的酷吏杜周,官至御史中丞。

代代传承,家族文化底蕴深厚。

至杜甫年少时,家庭环境依旧优越,因此他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

这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内容之广博奠定了基础。

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因此有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的“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后在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因此有了《江南逢李龟年》中的“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之后杜甫又数次优游,视野见识愈发广博,期间还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相约同游梁、宋,并会见了诗人高适,为其诗作内容又添一笔。

然而在天宝六年,即杜甫三十五岁时,他遇到了人生的第一次滑铁卢。

玄宗一旨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然而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这是杜甫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因为这场闹剧,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期间困苦不得志,生活穷困潦倒,还因此经历了丧子之痛。

后又恰逢安史之乱,杜甫在北上途中不幸被俘,终于逃出长安被肃宗赏识任职后没多久,又因房琯事件被贬。

在经历了数次挫折后,杜甫彻底对官场不再抱有期望,晚年辗转飘零各地,最终于舟中长逝。

这动荡起伏的官场生活与悲惨的多年现实经历,使得安史之乱前后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都在杜甫的诗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的风格
摘要:杜甫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其诗歌创作的主体风格,这种风格在其山水诗中也有体现。

本文即对其山水诗中所体现出的沉郁顿挫的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杜甫;山水诗;沉郁顿挫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因此他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沉郁顿挫是他诗歌的主体风格。

“沉郁顿挫”一词,最早见于杜甫的《进雕赋表》,后世遂以之作为杜甫诗歌主要风格的界定。

“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的因素。

沉郁顿挫主要概括了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方面忧愤深广,在表达上波澜曲折的特点。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把写诗和忠君爱国排在第一位。

同时,他既经历了唐朝繁荣昌盛的开元盛世,亲眼看到太平景象,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眼看到离乱景象。

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的黑暗,人民因为战争饱受苦难,这些都使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无法实现,从而他由意气风发的理想主义慢慢转变为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杜甫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

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在文学作品上就表现为“忠君忧国、伤时念乱”的压抑、对下层人民的深深同情的感伤和对黑暗腐朽的忧愤抨击。

这种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顿挫的风格在杜甫山水诗中也有体现,本文即从其山水诗中沉郁顿挫特色的表现手法和独到之处略加论述。

一、沉郁顿挫风格的表现手法
杜甫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他的山水总有时代的影子,他无时无刻都在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他在那个“流血川原丹”的黑暗无比的社会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于是他把山水变成他心头翻卷的政治风浪的投影。

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篇长诗,最能表现出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是首咏怀诗,将叙述、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而以抒情和议论为主。

杜甫从长安出发,经骊山、过泾渭、到奉先家中闻幼子亡,感概万千,成此沉郁顿挫风格之力作。

写作此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但消息却还未到都城长安。

“朱门”之中依旧乐舞升平,酒池肉林,骄奢淫逸;而“朱门”之外,“路有冻死骨”的凄惨景象令杜甫感到“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头二十八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一段诗中,诗人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倾诉了自己内心曲折变化的心路历程。

结构上四句一转,回环往复,波澜跌宕,充分表达了他内心深处错综复杂、矛盾痛苦的感情。

末尾,诗人回顾出京以来所见所闻所遭所想,真切感到了唐王朝的岌岌可危,而又徒唤奈何,于是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结束全篇。

又如《登高》这首作于夔州的七言律诗,也最体现其意境苍凉雄浑的特色。

此诗通篇用律句,八句全部用对偶,自然而出,音韵和谐,毫无雕琢之迹,而且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让人觉得雄浑壮阔。

它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

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

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叠字,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

读者也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

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清),有动(鸟类飞叶落)有静(洲诸)。

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

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二、沉郁顿挫风格的独到之处
杜甫作为一代大家,其诗歌风格是多种多样的。

杜甫诗歌还具有豪放、平易、清丽、典雅等多种风格,如他也曾吟过“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等细巧婉丽之景。

但由于杜甫性格的原因使他对于那些雄伟、壮丽的物象有着特殊的爱好。

杜甫作诗,崇尚写实,因为忠于现实,他描写雄伟、壮丽的山川时往往采用宏观描述和微观刻画的手法,在具体描写时也不排斥夸张和想象,但这些手法都是用来形容人间的真山实水,同时杜甫又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其山水诗中总有时代的影子,沉郁顿挫的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在《发秦州》《发同谷》这两组纪行诗中,逼真是其一个显著特点。

因为逼真而使杜甫的山水诗对大谢体山水诗作了重大的发展,这是两组结构严整的联章纪行诗。

杜甫在秦州到同谷途中共作诗十二首,首章《发秦州》开宗明义,说明南行的原因:“我衰更懒拙,……无衣思南州。

”接下来从《赤谷》到《凤凰台》,皆以所到地名为诗题。

同样地,他从同谷到成都途中也作诗十二首,首章《发同谷县》说明“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之原因,接下来也皆以所到地名为诗题,最后以《成都府》作结,表明此次行役之结束,时间从十月到岁末,地点从秦州到成都,井然有序,历历可考。

然而,这两组纪行诗的长处并不仅仅在于它们所叙述的行役过程在客观上具有时间的连续性,而且在观察角度、描写手法等方面突破历代诗人单一、雷同的特点,在描写山川景物不仅写出了山川景物的共同特征,也写出了它们各自的特性。

在这两组纪行诗中,杜甫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来描绘千奇百怪的蜀中山水,让人读之觉得蜀中山水如在眼前,而在手法上却是变化多端。

如同是写峡,《铁堂峡》则是着力于刻画的形式:峡在形如堂隍的山台之间,壁立峭削,色如精铁……积雪浮空,以森严深峻为特色,突出铁堂峡的高与险。

《寒峡》则着力于烘托峡的寒意:蕖口绝岸,水气自寒……行人单衣,本难御寒;波澜又生,寒上加寒,这就将寒峡之寒形容得淋漓尽致。

《青阳峡》则着力刻画峡的突兀奇险。

在诗中诗人不但写出了峡中山势耸奇的阴森恐怖之状,还带刻画出自己左躲右闪,仰观俯视的惊恐神情。

又如同是写山阁,《龙门阁》写阁居绝壁之上,下临长风高浪,危径悬如垂线,浮梁临空摇动。

令人头昏眼花,惟恐一失足千古恨。

可见此阁地势之险峻。

《石柜阁》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山光水色,旱花奇石,境界绚丽爽
目。

以上这些诗虽同是写峡或写阁,但由于这些诗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点,所以让人读来毫无雷同之感。

杜甫诗歌对于山川景物的描写是具体的、明确的,这组纪行诗使读者觉得身临其境,如在画中游,这正是杜甫山水诗沉郁顿挫的独特之处。

总之,杜甫的山水诗继承了前人的成就,同时又在语言、技巧、手法等多方面作出创变,并以其独特的沉郁顿挫为主要的风格,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风貌。

因此杜甫虽不以山水诗人著称,但他在山水诗上的造诣不应当被忽视。

参考文献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
[2] 章尚正.中国山水文学研究[M].学林出版社.1997年9月
[3] 陈慧鹃.唐诗宋词导读[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