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人格类型分类与鉴定
《内经》的五型人物是谁 内经五行人格举例

《内经》的五型人物是谁内经五行人格举例引言《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宝典。
在《内经》中,有关五行学说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和人体都由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分别是木、火、土、金和水。
这五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在人体中,每个元素与特定的脏腑器官相对应,并且与人的性格特点也有着紧密关联。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内经》中所描述的五型人物是谁,并通过具体的人格举例来说明。
1. 木型人物木型人物主要特点是性格活泼、积极向上,具有创造力和冒险精神。
他们喜欢追求新鲜事物,勇于面对挑战,逐渐成长和进步。
木型人物给人以热情活力的印象,常常充满了生命力。
在《内经》中,董氏双手太阴经为代表的肝脏与木相对应,所以肝属于木型人物。
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以董氏双手太阴经为代表的双手太阴经为例,他们常常充满激情与创造力,善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2. 火型人物火型人物主要特点是外向、热情,具有强烈的主导欲和社交能力。
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喜欢与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
火型人物给人以热情洋溢的印象,常常是团队合作的佼佼者。
在《内经》中,三焦与火相对应,所以三焦属于火型人物。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以三焦为代表的口舌为例,火型人物有着善于交际和助人为乐的特点,他们愿意为他人的福利而付出一切。
3. 土型人物土型人物主要特点是稳重、负责任,具有耐心和坚持的品质。
他们注重安全感和稳定性,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
土型人物给人以可靠和成熟的印象,常常是他人可以依靠的支持者。
在《内经》中,脾属于地型人物。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以脾为代表的胃脾为例,地型人物常常心胸开阔,喜欢与人为善,乐于奉献。
4. 金型人物金型人物主要特点是坚毅、理性,具有决断和执行力。
他们追求事业的目标,注重效率和结果,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金型人物给人以可靠和果断的印象,常常是团队中的领导者。
在《内经》中,肺与金相对应,所以肺属于金型人物。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杨春晓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亦称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心理学基本分支学科。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亦有着丰富的思想。
综合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方面:即人格形成思想、人格分类思想、人格鉴定思想。
兹分析如下。
一、人格形成思想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形成的思想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即染积说、差异说、阶段说。
(1)染积说这一观点的意思是说,人格是在各种因素的“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染”和“积”最初是两个概念。
最早提出“染”的概念的是墨子。
他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1]这里的“染”即指由外向内渗透。
后来,荀子又提出一个与之内涵一样的概念“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所渐者然也。
”[2]这里的“渐”也是由外向内靠近、渗透之意,与“染”同。
故此,东汉的王充将两个概念合用,称“渐染”。
王充说:“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兰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
……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3]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指“渐染”的作用。
但是外界因素的“渐染”作用,只是人格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的作用。
“渐染”要发挥好的效果,还离不开被“渐染”者的能动作用。
正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里,内因的能动作用体现为“接受和积累”。
对此,荀子用一个概念“积”来表述。
其意是说,人只有不断接受,长期积累外界信息,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古代识人术

古代识人术1、头发多的人是劳碌名,心眼小。
2、眉毛长的人身体虚弱,多病。
3、女人额头上有斑迹者,家庭多有不幸。
4、额头宽的人聪明,开朗。
5、三个头涡的人非大人物便是恶人。
6、牙齿孔隙大的人爱撒谎。
7、大脚勤,小脚懒。
8、好哭的孩子健康。
9、女人肤色白有良缘。
10、眼角多纹,眉重的人多情。
11、眉毛和眼睛间有痣的人多淫。
12、耳朵大耳厚的人有福气。
13、嘴唇厚者不善辞令,嘴唇薄者多嘴、14、昂首走路的人开朗,低头走路的人好色。
心计多。
15、嘴小的人细心,嘴大的人吃四方,性欲强。
古代观眼识人术1、醉眼酒色破财相。
2、睡眼贪贱孤苦相。
3、惊眼胆弱夭折相。
4、病眼体弱多疾病。
5、淫眼奸邪淫色相。
6、丹凤眼智慧聪明。
7、龙眼忠心耿耿可信任。
8、虎眼威严英武大蒋之才感情丰富艺术人才。
9、马眼平庸志不高。
10、鹿眼性急富有感情。
11、猴眼机敏多疑淫为人忠厚讲义气欲强。
12、鱼眼愚笨短命之人。
13、鼠眼灵活好动盗窃之流。
14、羊眼奸诈心恶。
15、鸡眼性急如斗多毒多淫孤僻无人缘。
16、眼神眼神不强的无判断力;眼睛有光的聪明;偷视的奸狡、贪淫;眼光上视的骄傲,目中无人;眼光下视的多疑、拘谨;眼神不定的心不安份,非偷即骗。
古代观鼻识人术中国故相曾称:“鼻者画之山,不高则不灵。
鼻通于气,以察神志之躁静,心胆之强弱,1、鼻高而不对称则凶。
2、鼻塌而鼻尖肥,是劳碌名,难成事。
3、狮子鼻属政治家、外交家型,不论男女精力充沛,好动、活泼,进取心强。
4、伏犀鼻艺术家型的鼻子直长,细而凸出,这种人大都内向,性情平和、温柔,不走极端,暧美、富有理想,富有艺术天份。
5、折欠鼻型,鼻子尖往上翻,是鲫鱼嘴型,固执。
这种人多爱嫖,赌次,问东问西。
6、鹰勾鼻,笔尖向下留勾,这种人贪梦,自私自利,为人奸诈狡猾。
古代观口唇识人术古人云:“喜怒哀乐,有动于中,必形于外。
”1、唇厚的人,富贵长寿之相。
过于厚的人其肉欲旺盛。
2、唇厚的人,好辨,机伶,外刚内怯,是薄情人。
中国哲学史上四种不同的人格

中国哲学史上四种不同的人格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作为一个中国文化的研究者,有责任去探讨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人类由于科技文明日益加深的疏离感,而产生的心灵空虚、苦闷和孤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能不能提供一些克服这问题的智慧呢?在我的了解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虽不足以克服当前人类心灵的复杂问题,但中国经几千年忧患培育的文化智慧,尤其是文化智慧与生命凝结而成的一些人格典型,对当代人类苏醒智慧和恢复自我的努力,无论如何可以提供一份丰富的滋养。
下面所讲到的四种人格,不一定都能称之为人格典型,却的确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们在历史上的评价,虽有褒有贬,但在今天看来,这四位哲学家的人格,都是很值得我们向往的。
孟子的刚健读《孟子》一书,不难感受到一股逼人的光焰,这种光焰,是由他刚健的人格投射出来的,而刚健就正是他人格最突出的部分。
孟子的刚健人格,具有哪些内涵呢?第一,坚强的自信心。
这是世界上具有特殊成就者必备的一个条件。
有人自信可以创造一种新的学说,有人自信可以成就一种新的功业,创造新学说,成就新功业,就是人生的肯定,就是生命意义的赋予,人就在肯定和生命的意义中建立起信念,再由信念去推动自信心。
孟子的基本信念在实践仁义,有一次孟子与人讨论到尚志问题,那人问:“何谓尚志?”他的回答是:“仁义而已矣。
”又说:“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朱熹把“志”解释为“心之所至”,换为现代语,志就是信念,这信念乃承继孔子而来,复又深深影响后世的儒者。
孟子的一生,和孔子一样,也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能得君行道。
终其一生,客观的功业方面,是彻底失败了,但对实践仁义的理想,却始终怀抱信心。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就是借颇为激烈的言辞,表达了他坚强的自信心。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这是说一个有真信念的人,他能不计个人的成败,不顾世俗的毁誉,百折不回,独行其是。
孟子就正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他生存在一个好战尚利的社会,独抱仁义与之对抗,知其不可为而为,在当时虽缺成效,可是仁义的理想,却为中国文化开拓了一个远景。
浅论中国古代人格结构体系

,
神性人格
神性人 格是 指在 漫长 的历史 过程 中 ,通 过 语 言概 念所 表达 的价 值观念 、各 种制度 风 俗 习 惯 、宗教 信仰 等各种 因 素形成 的稳 定 、持 续 不 变 的 价 值 取 向 ,并 且 在 人 们 的 思 维 、价 值 观 念 、行为 和生活 中起 重大作 用 ,具 有神 圣性 。
平凉 740) 400
摘
要 :人类个体存在的价值 和意 义, 自古以来有着众多分析 和论 述 。运用现代拓展了的人格理
论对 中国古代文 化 、观念 、制度 的梳理 总结 ,可以归纳 出由神性人格 、德性人格和功利性人格构成 的
中国古代人格结构体 系,以此可以反映 中国古代主体存在的价值 和意义。
参考文献 : 【郭洪纪 . 家伦理 与中国文化转 型【 青海 :青海人 1 】 儒 Ml
民出版社 , 19 96, I i:19 6
古人 的 思想价 值观 念 ,又是 他们 行为 的指导 。 功 利性人 格在 古代 是在 私欲 和利 益驱 动下 衍生
的非主流人格表现 ,但 同时也是人性的基本表
“ ”的合理 性 。第 三层 次理 想 人格 同样 具有 孝 普世 价值 ,如大 同理 想和 自由等追 求 是不 分时
间 、地域 以及人 种的 ,是 根植 于 一切 生灵 灵魂 的最 高存在 价值 。
德性 人格 是我 们 祖先 理性 的追 求 和人 的天 性 的表现 ,也 是维 系社会 的基 本价 值保 证 。
功利 性人 格 的核 心是 “ ”和 “ 益 ” , 私 利
是对主流意识和价值的颠覆和反叛 ,是现行制
度衍 生的 “ 胎 ” 。 怪
中国 人格类型学

中国人格类型学
人格类型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特点的学科,旨在揭示人
的内在特质和行为方式。
中国的人格类型学主要包括四大类型:朱子
学派、阳明学派、理学派和心理学派。
朱子学派强调人的内在道德和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和人际关系。
他们认为人的人格类型主要取决于道德修养的程度和行为表现的品质。
阳明学派强调人的自觉和自省,认为人的人格类型是通过内心的
自我觉察和修正来实现的。
他们提倡“知行合一”,通过不断反省自
我和实践修炼,达到自我的完善。
理学派注重人的理性思维和道德行为。
他们认为人的人格类型是
通过思考和品德修养来获得的,倡导用理性的思维来指导行为。
心理学派运用现代心理学方法,研究探讨人格类型。
他们从心理
结构、人格特质和行为方式等方面,来揭示不同人格类型之间的差异
和共性。
总的来说,中国的人格类型学对人类个体的特点和差异有着独特
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通过多元的学派和角度,我们能更全面地了解不
同人格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这为我们认识自己和他人,提升个人
修养和发展社会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中国 人格类型学

中国人格类型学中国人格类型学是研究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和类型的学科。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中国人的人格类型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格类型学的相关内容。
一、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他们重视人际关系,注重人情味和面子。
中国人通常表现出谦虚、忍让、顾全大局的特点,追求稳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
此外,中国人还注重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尊重长辈和权威。
二、中国人格类型的划分根据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可以将中国人的人格类型分为几个主要类型。
1. 家庭型人格家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家庭型人格在中国人中非常常见。
家庭型人格的特点是关注家庭的幸福和利益,愿意为家庭付出一切。
他们注重家庭和睦,尊重家长和长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家庭意识。
2. 社会型人格中国人重视社会和谐,注重人际关系。
社会型人格的特点是善于与人相处,注重人情味和面子。
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懂得维护人际关系,愿意为了社会和谐付出努力。
3. 群体型人格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重视集体荣誉。
群体型人格的特点是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他们愿意为集体付出,乐于奉献。
群体型人格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培养和强化。
三、中国人格类型与个体发展中国人格类型的形成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受到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人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个体发展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因此,中国人格类型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1. 自我型人格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人越来越注重个体的发展和实现。
自我型人格的特点是独立、自主、追求个人价值实现。
他们注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追求自由和个性的表达。
2. 创新型人格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和创造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创新型人格的特点是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
他们愿意尝试新的事物,勇于冒险和创新。
3. 公民型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公民意识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杨春晓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亦称个性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心理学基本分支学科。
在这方面,中国古代亦有着丰富的思想。
综合古代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方面:即人格形成思想、人格分类思想、人格鉴定思想。
兹分析如下。
一、人格形成思想中国古代关于人格形成的思想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即染积说、差异说、阶段说。
(1)染积说这一观点的意思是说,人格是在各种因素的“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渐积累而形成的。
“染”和“积”最初是两个概念。
最早提出“染”的概念的是墨子。
他说:“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
故染不可不慎也!”[1]这里的“染”即指由外向内渗透。
后来,荀子又提出一个与之内涵一样的概念“渐”,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
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所渐者然也。
”[2]这里的“渐”也是由外向内靠近、渗透之意,与“染”同。
故此,东汉的王充将两个概念合用,称“渐染”。
王充说:“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兰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
……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3]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指“渐染”的作用。
但是外界因素的“渐染”作用,只是人格形成过程的一个方面的作用。
“渐染”要发挥好的效果,还离不开被“渐染”者的能动作用。
正所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这里,内因的能动作用体现为“接受和积累”。
对此,荀子用一个概念“积”来表述。
其意是说,人只有不断接受,长期积累外界信息,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荀子说:“真积力久则入”“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人格类型分类与鉴定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理学与中国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
作者认为传统中国文化本身是充满了心理学意义的,心理学意义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因此,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应注重中国文化中的这种心理学的意义。
西方不少心理学家将中国作为心理学的第一故乡,而中国心理学家则将心理学单纯作为西方科学。
我们都不能因为引进西方的“psychology”,接受西方的“mind”,而丢弃或忽略了自己的“心”。
当代心理学已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但是其所缺少的,正是一颗“心”。
中国文化心理学所蕴含的正是这种“心”的意义。
因此笔者认为在这里谈谈中国古代学者对人格类型的分类是有必要的。
古代思想家为了增进对人的认识,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格进行分类。
如孔子、荀子、刘劭等人以及《黄帝内经》等著作,都在这方面有深入研究。
由于笔者的知识有限,在这里笔者仅仅简介一下。
孔子的人格类型说
孔子从德行、智能和气禀三个方面对人格进行分类,提出自己的人格类型说。
首先,孔子从德行方面将人分为君子和小人。
这一划分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全部历史,直至今日,仍深入人心。
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此后,《荀子》《淮南子》等著作对孔子的界说作了进一步的发扬。
其次,孔子从人的气禀方面将人分为狂、狷和中行三种。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狂”即敢说敢为,积极进取;“狷”即遇事拘谨,不敢作为;“中行”则是言行合乎中庸。
再次,孔子从智能的角度将人划分为上智、下愚和中人。
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荀子的人格类型说
荀子除了继承孔子的君子、小人观之外,又提出了新的人格类型说。
首先,他根据“勇”的程度,把人分为上勇之人、中勇之人和下勇之人,荀子说:“天下有中(正道之意),敢直其身;先王有道,敢行其意;上不循于乱世之君,下不俗于乱世之民;仁之所在无贫穷,仁之所亡无富贵;天下知之,则欲与天下共乐之;天下不知之,则傀然独立天地之间而不畏:是上勇也。
礼恭而意俭,大齐信焉,而轻货财;贤者敢推而尚之,不肖者敢援而废之:是中勇也。
轻身而重货,
恬祸而广解苟免;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期胜人为意:是下勇也。
”这里的上勇是大智大勇,中勇次之,下勇是匹夫之勇,逞一时之快。
其次,荀子根据“勇”的性质,将人分为狗彘之勇者,贾盗之勇者,小人之勇者,士君子之勇者。
在小人之勇与君子之勇的基础上,将小人之勇分化为三种,并与士君子之勇相对。
再次,荀子根据德行,将人分为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小人五种。
荀子说:“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至而应,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
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
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
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这实质上是在君子与小人的划分基础上,将君子分成四种,并与小人相对。
这样进一步分化而具体,更增进了此依据的准确性。
《黄帝内经》的人格类型说
《黄帝内经》对人的划分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
一是从秉持阴阳之气的多少,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少阳之人,太阳之人。
二是从五行的角度,将人分为金形之人,木形之人,水形之人,火形之人,土形之人。
前者侧重于心理,后者侧重于生理。
两类相互搭配,又形成二十五种复合型之人。
就阴阳五种人格的本性、德行而言,《黄帝内经?灵枢》写道:“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容,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得意自足的样子),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是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此外,《黄帝内经》从情态、年龄、体型、勇怯等方面揭示人格的特征,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刘向、诸葛亮、唐太宗、司马光等亦对人格的类型有所论述。
人格鉴定思想
在古人看来,知人是最难的一件事。
如庄子就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夏秋冬,旦暮之期。
人者,厚貌深情。
”所以,古代思想家在如何鉴定人格的问题上多有探讨。
如孔子、庄子、韩非子、诸葛亮等分别提出各自的人格鉴定方法,又称知人法。
兹列举如下。
(1)孔子的“听观法”。
孔子不仅从多角度提出知人的依据,而且还提出自己的知人方法。
他认为,知人不能只是“听其言”,还要“观其行”,即“观其所由,察其所举,视其所安”。
只有将“听言”与“观行”结合起来,长期考察,才能知人。
(2)庄子的“九征”法。
庄子认为“人者貌厚情深”,所以知人甚难。
但并非不可知,于是他提出知人“九征”法。
他说:“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
九征至,不肖人得矣。
”此说对后世影响甚大。
(3)韩非子的知人术。
韩非子提出御臣七术,其中“三术”是讲知人的方法。
韩非子说:“主之所用也,七术。
所察也,六微。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主之所用也。
”其中的“众端参观”就是要从各个方面考察臣子的言行;“挟知而问”就是明知故问;“倒言反事”就是正话反说,正事反做。
后两项是用来考察臣子是否忠诚、可信。
(4)诸葛亮“知人七法”。
诸葛亮一方面强调知人之难,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知人之道有七焉。
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实,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约定之意)之以事而观其信”。
如果以现代心理学观点审视古代人格鉴定方法,则主要有谈话法、调查法、观察法、情境法。
此外还有一种方法是活动产品分析法,此法主要是通过分析诗文或书画作品来鉴定人格的方法。
这是古代思想家在“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画如其人”、“言为心声,字为心画”等命题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知人方法。
关于文学作品与作者人格的相关性,古代思想家早有清晰的认识。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诗言志”之说。
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古人通过诗、文、书、画鉴定书写者的人格,是一种十分便捷而有效的方法。
综观古代思想家的人格心理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先秦、汉魏六朝和唐代。
唐代以后,少有惊人之说。
这也说明,中国古代社会走过鼎盛时期以后,其思想领域也在承袭旧说中走向衰微。
比较来看,我国古代的人格形成、分类、鉴定思想多有独到之处。
有些问题,西文现代心理学家还在研究之中,而中国古代思想家却以整体思维的方法早已跨入了真理的大门。
如鉴定人格的情境法、诗文书画分析法等。
所以,总结并继承我国古代这一份优秀的思想遗产,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