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痛的主要原因
脚后跟疼上面怎么回事

脚后跟疼上面怎么回事
导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脚后跟疼的情况,也逐渐年轻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那来了解一下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脚跟受风湿。
这类病人受天气变化影响较大。
天气忽冷忽热时,行走时脚后跟疼痛难忍。
第二种:脚跟血脉不活。
这类病人症状表现为:如早上起床下地行走或者在沙发做一段时间下地行走时,脚后跟就像针扎一样疼,但是行走一会疼痛的症状逐渐消失,再在沙发做一段时间下地行走又疼,就这样反反复复。
第三种:跟腱炎,脚跟骨刺,跟垫炎。
这类病人症状表现为下地行走脚后跟就疼,严重时脚跟浮肿最严重时脚跟侧面起包。
如何预防和治愈脚后跟疼
第一:选择穿轻软合适的鞋子,使用海绵跟垫,减轻足跟
第二:老年人应当防止过度负重及用力,包括控制体重,避免重体力活动。
第三:坚持足部锻炼,以增强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力,如赤脚在沙地上行走。
第四:坚持每晚用温水泡脚30分钟左右,或者给足部做简单的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第五:患者也可以用,足跟痛安康.膏治疗直至康复。
所谓鞋子要穿合适的,这样走路才不会疼;老人家不要过度负
重,注意重体力活动;平时多用温水泡脚缓解疲劳。
只有身体健健康康,我们才能过得舒服。
跟痛症

跟痛症西医定义:足跟部承重时疼痛,称跟痛症。
病因:引起足跟部疼痛的病因很多,常见的有跟骨骨骺炎、类风湿跟骨炎、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等。
其中以后两者较常见。
临床上可根据不同年龄期不同原因分为:(1)青少年或儿童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亦称跟骨骨骺炎。
好发于幼年跟骨的两次骨化中心,即跟骨的骨骺。
发病原因可能为外伤后局部缺血,骨骺继发坏死所致。
物理或化学刺激也可诱发本病。
(2)青年或中年人跟骨痛的主要原因是类风湿性跟骨炎或Relter病。
(3)老年人的跟骨痛多因跖筋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及跟部脂肪垫变性所引起。
人群:好发于40~60岁的中年或老年人。
发病机理:足跟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而足的纵弓是承力的主要结构。
足的纵弓由跟、距、舟、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组成。
维持足纵弓的"弦",即跖腱膜,起自跟骨跖面结节,向前伸展沿跖骨头面附着于五个足趾的骨膜。
在正常步态中,体重下压之重拉力,均可集中于跟骨跖面结节。
从解剖上看,跟下部皮肤增厚,在皮肤和跟骨之间有弹性脂肪组织存在,称为脂肪垫或跟垫。
足底部这种由弹性组织包围脂肪形成的无数小房,在人体负重时起到一个重要的缓冲作用。
在跟垫与跟骨之间有跟下滑囊存在。
另外,在跟腱止点的前、后部和前下部,各有微小的滑囊,以保持跟腱免受损伤。
上述各种解剖结构和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机体素质的下降、长期慢性的劳损,以及持久站立、行走及运动的刺激,均可使滑囊囊壁充血、肥厚、囊腔积液;跖腱膜附着点处产生充血性渗出、钙化性改变;脂肪垫充血、肥厚;跟腱附着点处或跟腱纤维撕裂、组织渗出;跟骨亦出现退引性改变。
从而产生各种跟骨周围痛症表现。
临床上一般分为三大类:①跟后痛,包括跟后滑囊炎、跟腱止点撕裂伤、类风湿性跟骨炎;②跟下痛,主要有跖腱膜炎,跟骨下滑囊炎、跟骨脂肪垫炎;西医诊断标准:西医诊断依据年龄、疼痛部位、压痛点、X线检查是诊断与鉴别诊断跟痛症必不可少的因素,再结合疼痛性质就不难对其作出明确诊断。
脚后跟疼痛是何原因

脚后跟疼痛是何原因文章目录*一、脚后跟疼痛是何原因*二、脚后跟疼痛怎么锻炼*三、脚后跟疼如何饮食脚后跟疼痛是何原因1、脚后跟疼痛是何原因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有:1.1、跟腱周围炎。
1.2、跟骨骨刺。
1.3、跟骨骨膜炎。
1.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1.5、跟骨骨折。
1.6、跟骨皮下滑囊炎1.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1.8、跟骨结核,肿瘤等。
2、脚后跟疼怎么办2.1、中药治疗功能主治:各种原因引发的足跟痛、足跟骨刺引发的各种酸麻肿痛不适以及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疼痛,步履困难。
2.2、封闭治疗可以打封闭针,效果快,相对费用便宜。
先在疼痛点注射一针,看疼痛情况可以半个月以后加强一针。
但封闭针不能保证彻底解决。
年轻女性慎用,是激素类药,会导致2-3个周期月经不调,半年内最好不要怀孕。
封闭针是将药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缓解局部肌肉紧张的作用。
时间长的可管数年以上,短的数周,视病情轻重,时间长短不定。
这是一种对症治疗措施,对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2.3、手术治疗2.3.1、足跟骨刺切除术,对于顽固性跟骨痛,X片证实有骨刺者,在跟骨内侧作一切口,进入跟骨,将跟骨内侧骨刺全部锉除。
2.3.2、跟骨钻孔术:对跟骨内压高者适用,目的是使增高的跟骨内压降低,治疗顽固性无骨刺的跟痛症,仍在跟骨内侧切口,达跟骨后,将跟骨内侧钻孔7~10个,效果达90%.3、老人脚后跟疼痛治疗偏方3.1、足跟痛熏洗方材料:白醋50升,夏枯草60克。
做法:先将夏枯草放入锅里,加适量清水煎30分钟,然后去渣,将药汁倒入盆里,再加入白醋用法:趁热熏洗足跟患处20分钟,每天熏洗1次,坚持用7天。
3.2、足跟痛外敷方材料:蜂蜜、白醋食疗,川芎30克。
做法:将川芎研成细末,与等份的蜂蜜、白醋调成膏即可。
用法:每天睡前用适量膏敷在足跟部位,次日清晨拿掉,连续用7天。
3.3、红花活络酒材料:白酒500毫升,紫草9克,赤芍和当归各9克,红花15克。
脚跟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

脚跟疼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怎么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脚跟疼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困扰。
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脚跟疼,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引起脚跟疼的原因。
足底筋膜炎是导致脚跟疼的常见原因之一。
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跑步,过度使用足底筋膜,就可能引发炎症。
这就好比一根橡皮筋,如果总是被过度拉伸,时间久了就容易失去弹性甚至出现损伤。
足底筋膜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就会产生疼痛。
跟骨骨刺也是常见的“罪魁祸首”。
随着年龄的增长,跟骨的骨质会发生一些变化,长出骨刺。
当骨刺刺激到周围的组织时,脚跟就会疼痛。
跟腱炎也可能导致脚跟疼。
跟腱是连接小腿肌肉和脚跟骨的重要结构,如果跟腱发炎,在活动时就会引起脚跟的疼痛。
此外,外伤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脚跟受到撞击、扭伤等,可能导致局部的软组织损伤或者骨折,从而引发疼痛。
还有一些全身性的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等,也可能累及脚跟,导致疼痛。
了解了脚跟疼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看看如何治疗。
对于因足底筋膜炎引起的脚跟疼,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减少长时间的站立和行走,给足底筋膜足够的休息时间来恢复。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物理治疗,比如热敷、按摩。
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按摩则可以放松肌肉和筋膜,减轻紧张感。
拉伸也是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有效方法。
通过特定的拉伸动作,可以拉长足底筋膜,增加其柔韧性,减少疼痛的发生。
如果疼痛较为严重,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减轻炎症和疼痛。
对于跟骨骨刺引起的脚跟疼,治疗方法会根据骨刺的大小和症状的严重程度而定。
如果骨刺较小,症状较轻,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缓解疼痛,如使用鞋垫来减轻骨刺对足底的刺激。
如果骨刺较大,症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来去除骨刺。
跟腱炎导致的脚跟疼,同样需要休息和物理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可以使用冷敷来减轻疼痛和肿胀。
之后可以逐渐改为热敷,并进行跟腱的拉伸和锻炼。
足跟痛是怎么回事

足跟痛很常见,多为久站和长时间走路人群好发,如教师、IT行业、走路健身的中老年人、理发师等,此外少数严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也会出现。
大多数人认为,足跟痛是足底长了“骨刺”,其实不然,足跟疼痛并不完全都由于跟骨长“骨刺”所致。
足跟痛,临床称之为跟痛症,是以足跟部疼痛伴站立、行走受限为主要变现的疾病统称,是一种由于跟骨退行性变及跟骨周围肌肉、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慢性劳损而引起的慢性疾病。
包括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跟骨骨刺)、足跖腱膜炎、足弓结构异常、跟骨下脂肪垫炎、跟骨高压症、跟腱止点滑囊炎和肾虚性跟痛症等。
跟骨退行性改变导致的骨质增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骨刺”,也是导致足跟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跟骨长“骨刺”,与颈腰椎及膝关节长“骨刺”的性质一样,都是骨头的退行性改变,“骨刺”本身不会引起疼痛,只有当“骨刺”长期存在,且长“骨刺”的跟骨长期负重或负重过大,引起局部充血和发生无菌性炎症时,刺激病变部神经,足跟才会痛,此时“骨刺”才成为致病的元凶。
足跟痛属中医“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肝藏血养筋,肾主骨生髓,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肾精亏虚则骨失所立,日久则致骨软形变”,因此肾精亏虚也可导致足跟痛,称为肾虚性跟痛症。
平时注意调节饮食和生活方式,调节情志,补肝肾、壮骨舒筋。
中医药“足跟>痛安>康>膏”,可滋养脾胃,活络经络,消炎镇痛,消除无菌验证的作用,成为目前较多的选择。
此外,如果足弓结构发育异常,也可以引起足跟痛。
足分内、外二个纵弓和一个横弓,内纵弓由跟骨、距骨、舟骨、楔骨和第一、二、三跖骨组成,外纵弓由跟骨、骰骨和四、五跖骨组成,内外纵弓的组成中都包括跟骨,可见跟骨是足弓负重的主要部分,人体在站立位时,跟骨与距骨承担了约50%的体重。
由上述解剖学所见,足弓本身的构造是为了人行走时候吸收震荡,如果您有高弓足、扁平足或内翻足等发育异常情况,更需避免久站、长期走路和减轻体重,适宜穿平底软底鞋,女性更应尽早避免久穿高跟鞋,为足跟减负,防止足跟痛发生。
足跟痛的原因有那些

足跟痛的原因有那些概述足跟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足部问题。
疼痛通常发生在足跟或足跟后面,跟腱连接到足跟骨。
有时疼痛会蔓延到足跟侧面。
脚跟下发生的疼痛称为足底筋膜炎。
这是足跟痛最常见的原因。
足跟痛临床上常常诊断为跟腱炎或足底筋膜炎。
有些足跟痛会自行消失,但大部分的足跟痛会长期存在。
原因可能会有感染、自身免疫问题、创伤、神经问题等。
足跟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多。
往往不是由于某一次的扭伤造成的,有可能是由于长期久站,跑步等重复压力引发炎症。
也可能是因为足弓过高或者过低造成脚部受力不均匀造成。
足跟出现疼痛不排除是足底筋膜炎或者以前经常接触冷水后导致的后遗症。
还有如果女性在坐月子的时候没有注意保暖,比如在坐月子的期间身体会相应的比较虚弱,此时如果不注意保暖的话可能会导致寒气入体落下月子病。
或者穿着露脚跟的拖鞋活动,脚后跟着凉,就容易出现脚后跟疼痛的症状。
及时外用—‘足跟骨方.世帖,缓解就可以的。
足跟痛的主要原因1、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是一条非常坚硬的弓弦状韧带,从跟骨(足跟骨)延伸到足尖。
足底筋膜过度被拉伸会导致纤维发炎,感觉疼痛,如果跟腱收缩,甚至会出现小腿肌肉痉挛。
2、足跟滑囊炎:炎症可发生在足跟后部的滑囊中,充满液体的纤维囊。
往往可能是因为着地撞击、或鞋子过硬造成。
跟腱可能会有肿胀现象。
疼痛往往在运动后加剧。
这可能是由于脚跟上的笨拙或坚硬着陆或鞋子的压力造成的。
在足跟内部或足跟后部深处可能感觉到疼痛。
有时,跟腱可能会膨胀。
随着时间的推移,疼痛通常会变得更糟。
3、脚跟垫的慢性炎症:这是由于脚跟垫变得太薄或脚跟沉重引起的。
4、应力性骨折:这与重复性压力,剧烈运动,运动或繁重的手工劳动有关。
跑步者特别容易在脚的跖骨中发生应力性骨折。
它也可能由骨质疏松症引起。
5、跟腱炎:这也称为退行性肌腱病,肌腱炎,肌腱病和肌腱病。
它是与跟腱进行性退化相关的慢性病。
有时跟腱不能正常运作,因为肌腱有多处微小的显微撕裂,无法正常愈合和修复。
脚后跟痛是什么问题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脚后跟痛是什么问题呢
导语:脚后跟疼痛的情况也是好多朋友在平时的时候会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情况,原因也特别多,不但和平时的生活方法有关系,同时也会和疾病有一定的
脚后跟疼痛的情况也是好多朋友在平时的时候会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情况,原因也特别多,不但和平时的生活方法有关系,同时也会和疾病有一定的关系,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在出现了脚后跟痛的情况后,我们一定要重视,并且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进行调理或是治疗,脚后跟痛是什么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进行一下了解。
1、鞋子那也是引起脚后跟儿疼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们的脚的骨骼,肌肉以及韧带都承受着这个人整体的体重,所以呢,这就要求这些可以充分地支撑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让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
但是有的鞋子了它的内部结构会被制造商偷工减料,导致不足以有效地支撑足弓。
使得鞋子受力不均匀,这样就会把力量集中在脚的某一个部分,就会加重韧带的压力,也就是韧带容易拉伤或者是发炎
2、但是引起脚后跟痛的原因还是比较多的。
比较常见的就像是骨刺,骨膜炎,骨脂肪垫损伤,脚后跟的软组织劳损,还有脚后跟骨折。
而它的致病原因也比较多,比如你长时间的走路,一直都站着,再就是身体太胖了,或者是不小心受伤,受寒导致骨内静脉淤滞,血液循环不通畅,脚后跟骨头骨内压增高。
3、脚后跟痛不要,着急,不要紧张,去医院看遵医嘱治疗。
然后自己再平常的时候注意锻炼和护理。
可以时不时的做一下收缩运动,就是面对墙壁站着用手扶着墙保持平衡。
然后再踮起双脚的脚尖再放下就是这样的反复练习或者是双手抱头蹲下再起来一天两次,每次一百下。
简述中医对跟痛症的认识

简述中医对跟痛症的认识关于跟痛症,中医具有独特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跟痛症主要是由于脚部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发病原因有多种,如寒湿侵袭、气滞血瘀、脾胃虚弱等。
跟痛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沉重感及行走困难等症状。
以下将从病因、病机以及中医治疗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解析。
首先,中医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跟痛症的发生与脚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息息相关。
脚部是人体沟通上下的桥梁,承担着体重和行走的压力,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在寒湿、湿热、寒凉等不良环境条件下,气血运行受阻,容易引起跟痛症的发生。
其次,跟痛症在中医理论中主要可以归纳为气滞血瘀和脾胃虚弱两种病机。
气滞血瘀指的是脚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疼痛、肿胀等症状。
脾胃虚弱则是指脾胃功能减弱,导致气血生成和运行能力下降,不能满足跟部所需,造成跟痛症的发生。
在中医治疗跟痛症方面,主要可以采用中药加穴位按摩的疗法。
中药中有很多具有活血化瘀、温通经络、消湿化滞的药物,可用于改善脚部气血运行不畅的状况。
同时,适当的按摩与针灸也可以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肿胀的症状。
此外,中医还提倡运动疗法对跟痛症进行预防和治疗。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脚部的肌肉力量,提高脚部的稳定性,减轻脚部的压力。
常见的中医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可以改善脚部血液循环,增加气血运行流畅,有效预防和改善跟痛症。
总之,中医对跟痛症的认识包括脚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和脾胃虚弱等病机。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疗法、穴位按摩和运动疗法等。
通过改善气血运行、消除瘀血、提高脾胃功能和增强脚部的稳定性,可以预防和治疗跟痛症。
但需注意,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应根据个体情况调配治疗方案,遵医嘱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跟骨痛的主要原因
跟骨痛的主要原因1、足跟骨刺:当足跟出现骨刺时,会引起跟骨痛,这主要是因为骨刺使足跟的组织受到了摩擦,从而导致产生了无菌性炎症,最后出现了疼痛。
2、足底跖腱膜炎:足底跖腱膜炎也会引起跟骨痛,此病的发生与长期负重有关,比如长期行走会很容易引起跖腱膜劳损,导致无菌性性炎症出现,产生疼痛。
3、足底脂肪垫萎缩:足底脂肪垫萎缩也是跟骨痛的诱因,这是因为足底脂肪垫萎缩后,会减弱足底的摩擦作用和缓冲震荡的作用,这样的话就会很容易使足跟受损而引起跟骨痛,这也是中年人容易出现跟骨痛的病因。
4、跟骨后滑囊炎:现在很多女性都比较喜欢穿高跟鞋,而长期穿高跟鞋,则可导致皮肤和跟腱之间的滑囊壁增厚,并且还可肿胀,随着出现压痛.
跟骨痛的治疗方法1、药物分为口服药和外用药,药物主要能够起到消炎和止痛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过药物治标不治本,要效过后会很容易使病情再次复发。
2、物理治疗又称为理疗,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力量能够消炎镇痛,并且还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比如常见的理疗有热疗、水疗、磁疗、电疗等等。
不过理疗适用于辅助治疗,无法根治。
3、手术是主要是切除足跟骨刺,手术适用于非常严重的患者,
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手术,手术的要求非常严重,适合做手术的人很少,尤其是中老年患者最好不要用手术。
中医辨证治疗跟骨痛 1.分型治疗 1.肾阴虚型:足胫时热而足跟痛,用六味丸加龟板、肉桂。
2.肾阳虚型:不能久立而足跟痛,用八味丸。
3.挟湿型:重着而肿,用换骨丹、史国公药酒。
4.湿痰流注型:用导痰汤加木瓜、萆薢、防己。
5.气血两虚型:用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
6.血热型: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牛膝(见《医学入门·脚气》)。
药物组成:川芎20克,川乌20克,川牛膝30克,川断30克,川椒20克,威灵仙30克,木瓜20克,透骨草30克,鸡血藤30克,元胡20克,乳香20克,没药20克,芒硝(另包)50克,食醋250毫升。
方解:方中川乌、川椒、威灵仙、透骨草、鸡血藤祛风散寒,通经活络;元胡、川芎、乳香、没药活血散瘀,行气舒筋;木瓜、川断、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芒硝软坚散结,消肿止痛;食醋含醋离子,有较强的渗透作用,可助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力。
诸药水煎熏洗,药物作用于局部,渗透肌肤,直达病所,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运行,软化骨刺,促进炎症吸收,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
用法:将前12味药加冷水3000毫升,浸泡12小时,煮沸30~40分钟,倒入盆内,加芒硝、食醋搅匀。
先用热气熏蒸患处,待水温不烫时浸洗患足。
水温下降时可再加热,每次熏洗时间不少于1
小时,早晚各1次。
1剂药可用两天。
跟骨痛的治疗偏方 1.足跟痛消除法:双手扣脑后站立,然后蹲下,立刻再起来,如此为1次。
每天做200次,分2回进行,3个月可见效。
2.药浸法治足跟痛:取苏木、白附子、麻黄、当归、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
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3.尿渍法治足跟痛:取较大的花岗石,煅烧后置于地,以童尿渍于上并立即将足跟部置于石上,任水汽蒸腾,切勿烫伤脚。
无花岗石可用铁块代之。
临床常用芒硝饱和液与白酒调匀,取代童尿,亦效。
4.点穴按摩法治双足跟凉痛:用一手拇指尖尽力捏压另一手内掌纹尽处掌根部位(稍偏拇指侧),施术手另四指握手背作依托,在患者能接受的情况尽量用力。
捏压3分钟后,变为一松一压,有规律、有节奏地点穴36次为1遍,缓解后再继续捏压5分钟。
用此法治病:右足跟痛,点压左手;左足跟痛,点压右手。
双足跟痛,可先后点压双手穴位。
一般治疗5日后,病愈。
注:(此法用于骨质增生型足跟痛效果不大)。
5.祁艾、乌梅法治足跟痛:取祁艾60克,乌梅10克,放入水中煎出药汁,倒入盒内,再将烧砖烧红放入药液盆内,患足放于蒸汽上熏洗,并用衣物遮盖,待药冷至温度适当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块上乘热下压数分钟(药液可以反复使用),每日l~2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