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检验

当RDW轻度增高时, 血细胞分析仪RBC直方图3显示出 红细胞主群左移, 主要分布在50~100fL, 峰顶约在65fL 处, RDW轻度增高为16.8%。含义汇报提醒为“小细胞低 色素和不均一性”镜检血片时RBC体积显著减小, 大小差
异不显著。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11页
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1页
血液学检验发展
• 1、50年代以前,主要使用显微镜计数方法进行红、白细胞计数 及分类计数。因使用手工,费时费劲,且检验结果准确性、准确 性受到影响。
• 2、50年代早期,美国库尔特先生研制出血细胞分析仪,伴随科 学技术发展及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测量水平不停提升,测量参数 不停增加,同时还提供细胞分布直方图,对一些疾病诊疗与治疗 含有主要临床价值。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6页
在血细胞分析仪上血小板直方图(图2-55)显 示出血小板分布于21~5fL范围, 主要集中于 2~10fL, MPV仅为6.4fL。含义汇报提醒为 “小血小板”。镜检是可见许多小血小板。
17%, 嗜酸性细胞1%、中性粒细胞46%。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3页
血小板参数和直方图临床应用
• 1、PLT和MPV正常 • 2、PLT降低,MPV随之增高,如血小板破坏增多 • 3、PLT增高,MPV正常,如反应性血小板增多 • 4、MPV异常增高,如地中海贫血、慢性髓性白血病 • 5.MPV异常减低,如血小板增生不良
• 3.细胞体积直方图:共有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三个体积分布 直方图;直方图X轴为细胞体积大小,Y轴表示细胞相对数量
临床血液学检验
第2页
血液学标本采集及注意事项
• 1、标本采集应尽可能在受检者平静、平稳状态下,采集 部位应无损伤、无输液等情况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指导手册第一章血液学基础知识1.1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血浆中含有水、蛋白质、电解质、激素等物质,起着运输、养分供应以及体温调节等多种功能。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负责运输氧气、参与免疫反应以及止血等重要功能。
1.2 血细胞的生成与发育血细胞的生成是发生在骨髓中的,通过造血干细胞经过不同分化阶段形成成熟的血细胞。
其中,红细胞的生成受到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白细胞的生成则受到不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
1.3 血液学相关常用指标血液学检验是通过测定血液中的各项指标来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
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
1.4 血液疾病的分类与诊断血液疾病可以分为贫血、白血病、血栓病等多种类型。
通过血液学检验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可以对血液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
第二章血液学检验技术2.1 血液样本采集与保存正确的血液样本采集和保存对于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并将样本保存于适当的温度和容器中,以避免样本的变质和污染。
2.2 血液凝固与抗凝技术血液凝固与抗凝是血液学检验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了解血液凝固机制和不同的抗凝剂的作用,能够确保血液样本在检验过程中的稳定性。
2.3 血常规检验技术血常规检验是血液学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测定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可以对全血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进行评估。
2.4 骨髓涂片检查技术骨髓涂片检查是对骨髓中各种细胞的形态和数量进行观察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骨髓涂片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血液疾病进行准确定性诊断。
第三章常见血液疾病及其检验指标3.1 贫血的检验指标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功能的异常导致机体缺氧的疾病。
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通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的检测,可以对贫血进行评估和诊断。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教学大纲( 供医学检验专业本科用)前言本学科教学时数共计90学时,教学内容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绪论5学时、血细胞的形态学检验18学时、红细胞系统的疾病及检验24学时、白细胞系统的疾病及检验26学时、血栓与止血系统的疾病及检验17学时。
(具体学时分配见后附录)本学科教学内容按三级要求来划分,第一级为要求掌握的内容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也是理论和实验的重点范围;第二级为熟悉内容,其为选择性讲授和学生自修内容;第三级为了解内容,供学生自学和教师辅导学习范围。
在本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本学科的进展定期修改教学计划内容。
第一篇绪论第一章血液学概述一、目的和要求:1.了解血液学研究的范畴及其发展情况,了解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
2. 熟悉血液病与检验的关系二、教学内容:1.血液学概述、发展史及研究方法。
2.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3.血液学与检验的关系第二篇造血检验第二章检验的基础理论一、目的和要求:1.熟悉造血器官的解剖、生理,血细胞的生理、血细胞的起源与分化,了解血细胞的命名。
2. 掌握造血微环境和造血的调控3. 掌握血细胞发育演变的规律二、教学内容:1.造血器官、骨髓的结构。
2.骨髓造血微环境及造血的调控。
3. 血细胞的起源、分化、成熟演变规律。
4. 临床应用与评价。
第三章检验的基本方法一、目的与要求:1. 掌握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点。
2. 掌握骨髓象的分析内容和方法。
3. 掌握骨髓片报告的正确填写。
4. 熟悉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临床意义5.了解细胞化学染色的方法二、教学内容:1. 骨髓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特征(粒系、红系、单核系、巨核系、淋巴系)。
2. 骨髓象分析和报告书写。
3.各种细胞化学染色。
三、实验教学:1. 正常骨髓粒系、红系形态学检查。
2. 正常骨髓淋巴、单核细胞形态检查。
3. 正常骨髓象分析及骨髓报告书写4. 细胞化学染色(POX、PAS、NALP、NAE、铁染色)5. 正常细胞形态学考试第三篇红细胞疾病及检验第四章贫血概述一、目的和要求:1. 熟悉红细胞膜、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实验教学大纲《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使用)Ⅰ前言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使用,编写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专业课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验证理论,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做血液生化实验操作,阅片观察各种正常细胞形态及常见血液病的形态学改变特点,使学生得到比较全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以达到掌握血液形态学的观察要点、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作出常见血液病诊断意见的方法,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62学时。
四教材:《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实验指导》,自编,王永伦、童华波,第1版,2006年。
Ⅱ正文实验一血细胞形态(多媒体)一教学目的学生对各种血细胞经瑞氏-姬姆萨染色后的大小、形态特征有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要求(一)认识各种血细胞形态。
(二)了解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之处。
三教学内容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初步认识红细胞系、粒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以及其他细胞的形态特征。
实验二粒、红二系的正常细胞形态一教学目的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的正常细胞形态。
二教学要求认识粒细胞系和红细胞系的正常血细胞形态,并画出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三教学内容观察粒细胞系、红细胞系的正常形态特征。
实验三淋巴、单核、浆细胞、巨核细胞形态一教学目的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认识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细胞形态。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是医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目的是通过血液检测技术,发现潜在的临床问题,并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的开展对于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日后的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围绕“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这一主题,分步骤阐述实验流程、实验注意事项以及实验流程细节。
第一步:实验材料准备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实验所需材料,通常包括血液检测仪器、静脉采血针、抗凝剂、试剂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记录表格、针具等消毒材料,确保实验过程的落实和安全。
第二步:实验前的准备1.饮食方面:实验前一天应当饮食清淡,不要摄入较油腻或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影响实验结果;2.心理方面:在实验前保持平常心态,放松身心,降低紧张感,有助于血液采集过程的顺利进行;3.体力方面:合理安排实验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体力;4.卫生方面:保持个人卫生,包括手部要做好消毒准备。
第三步:实验流程1.采集血液样本:选择静脉采血部位,注意消毒步骤,采集足够的血液样本;2.处理血液样本:将采集得到的血液样本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抗凝处理和离心等;3.检测和分析:在经过处理之后,将血液样本放入相应的血液检测仪器中,进行检测运转,通过分析数据,得出初步的检测结果;4.结果整理:将实验所得结果进行整理和汇总,包括相关的数据、图表以及文献参考等。
第四步:实验注意事项1.流程操作时一定要格外注意安全,避免针具的交叉感染等危险;2.注意实验的操作流程,确保各个步骤的正确准确;3.实验后要及时做好消毒和清理工作,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总之,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实验指导是医学专业学生必须重视和认真学习的实验之一。
通过严格的实验操作流程和完善的实验记录,学生能够发现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
血液学检验实验指导

血液病检验技术实验指导实验一、活化凝血时间测定【实验原理】同试管法CT测定。
试验中加入白陶土-脑磷脂的悬液以充分激活因子Ⅻ和Ⅺ,并为凝血反应提供丰富的催化表面,故称为活化凝血时间(ACT);还可以避免因接触激活阶段的不同结果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本试验的敏感性和重复性。
【试剂】1.脑磷脂的制备脑磷脂是将兔脑粉中的组织凝血活酶除去参与外源凝血途径的蛋白部分后所得的磷脂,故又称部分凝血活酶。
取干燥兔脑粉1.2g加25ml丙酮,放置2h后过滤,将此兔脑粉加氯仿25ml,连续震荡2h,以滤纸过滤,滤液蒸发后为淡黄色蜡状物,刮入玻璃研钵中,加12ml生理盐水研磨成均匀乳剂,以每安瓶0.25ml分装。
2.4%白掏土悬液白陶土2g加入50ml生理盐水中,室温保存,用前摇动。
3.4%白陶土-脑磷脂悬液将脑磷脂用巴比妥缓冲液作1:50稀释后,再加等量4%白陶土悬液混合而成。
4οC可保存3天,用时充分混合。
4.巴比妥缓冲液巴比妥钠11.75g、NaCl14.67g、0.1mol/L的HCl430ml,加蒸馏水至2000ml。
此缓冲液pH应为7.3,否则影响试验稳定性。
【操作方法】1.在含4%白陶土-脑磷脂悬液0.2ml的试管中注入受检全血0.5,轻轻混匀。
2.其余操作同试管法CT测定。
【参考值】 1.70±0.76 (1.14~2.05)min。
【临床意义】1.同试管法CT测定,但较其敏感,重复性也较好,可检出因子Ⅷ:C小于45%的亚临床型血友病。
2.是监测体外循环肝素用量的良好指标之一。
实验二、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邻一甲联苯胺法)【实验原理】邻一甲联苯胺在酸性溶液中和过氧化氢与血红蛋白共同作用生成氧化型联苯胺,产生绿色→蓝色→紫色,其颜色的深浅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的含量呈正相关。
【试剂】1.2g/L邻一甲联苯胺溶液称取邻一甲联苯胺0.2g,溶于冰醋酸60ml,加蒸馏水至100ml,置于棕色瓶内于冰箱保存,色变暗应重配。
血液科临床实习指导手册

血液科临床实习指导手册导言:血液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手册旨在为血液科临床实习提供详细指导与建议,帮助实习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血液科相关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第一章血液科基础知识1.1 血液系统概述血液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造血系统、输血系统和凝血系统。
实习生应熟悉血液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2 常见血液疾病分类与特点实习生需要了解常见的血液疾病分类以及其特点,如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
1.3 血液学检验常用指标解读掌握血液学检验中常用的指标解读,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液生化指标等,帮助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第二章血液疾病临床实习技巧2.1 血液疾病患者主诉与病史采集实习生需要学会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2 血液学体格检查技巧学习血液学体格检查技巧,包括外貌特征观察、淋巴结检查、脾脏触诊、皮肤与巩膜检查等,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2.3 血液系统影像学检查应用了解血液系统常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及超声心动图等,学会正确申请与解读这些检查结果。
第三章血液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3.1 贫血的诊断与治疗学习贫血的病因与分类,了解贫血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包括补充红细胞生成素、输血与调节骨髓功能等。
3.2 白血病的诊断与治疗了解白血病的分类与分期,学习白血病的诊断方法,如骨髓穿刺与染色体检查,了解白血病的治疗方案,包括化疗、放疗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3.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与治疗掌握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与诊断方法,包括骨髓穿刺、自身抗体检测等,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原则,如免疫抑制剂治疗与脾切除术等。
第四章输血学实践技巧4.1 输血血液学检测与配血学习输血血液学检测方法,如血型、抗体筛查等,掌握配血原则,确保输血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绪论

三、造血与造血调控的认识 (一)造血干细胞的认识 造血干细胞是由胚胎干细胞发育 而来,在造血微环境及造血因子等诱 导下,增殖、分化、发育成熟为各系 血细胞,释放至外周血液执行其生物 学功能。
造血与造血的调控是生命活动的重要部 分,造血系统持续不断生成新的血细胞以替 换那些衰老退变的细胞,以维持体内恒定的 血细胞数量,从而保证生命活动中机体对各 类血细胞的需要。多年来,关于血细胞起源 问题单元论及多元论争论不休。20世纪初, 提出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的概念,当时对这种细胞认识 不甚清楚。直至1961年Till等用致死量放射 线照射实验小鼠,然后进行骨髓移植,成功 地在脾形成结节,发现了造血干细胞,即这 类形成脾结节的原始细胞。
(二)红细胞的认识 对红细胞功能的认识,最先开始于 1871~1876年,已知红细胞有带氧功能且 能在组织中参与呼吸作用,1900~1930 年对此有更全面的了解。1935年才知红 细胞内有碳酸酐酶,能将大量二氧化碳转 变成碳酸根离子,使之溶解于血液中;同 时也能将碳酸根离子转化成二氧化碳,在 肺泡中释放。这一发现不仅明确了红细胞 的呼吸作用,而且了解到红细胞和血液酸 碱平衡有密切关系。
临床血液学(clinical hematolgy) 是以疾病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与临床实 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临床学科,主要包括 来源于血液和造血组织的原发性血液病以 及非血液病所致的继发性血液病。
临床血液学重点研究血细胞(如白血 病)、造血组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出血倾向(如血友病)和血栓栓塞(如深 静脉血栓形成)等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和诊治措施等。此外,也研究临 床各科疾病,如肝病、肾病、冠心病、糖 尿病、脑血管病、呼吸病、传染病、免疫 病、产科病、恶性肿瘤、遗传病等以及外 科手术、严重创伤、药物治疗等所引起的 血液学异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
实验指导
(供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本科使用)
遵义医学院医学检验系组编
2005年12月
第一章血细胞形态(示教)
概念:是指血细胞经瑞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多媒体示教2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各种血细胞外形及核的形态、胞浆着色情况、核染色质结构的不同点。
第二节正常血细胞形态(显微镜下示教)4学时
了解:初步认识粒细胞系、红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的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并画出每一台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
(一)粒细胞系统
1.原始粒细胞(myeloblast):10~18μm,胞体圆或类圆形,核占细胞的2/3以上,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排列均匀,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浆量少,染天蓝色,有透明感,无颗粒。
2. 早幼粒细胞(promyelocyte):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细胞粗糙,染色质颗粒开始有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染淡蓝色、蓝色或深蓝色,含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紫红色颗粒(即非特异性颗粒)。
3.中幼粒细胞(myelocyte)
①中性中幼粒(neutrophilic myelocyte):10~18μm,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可有凹陷,其凹陷处约占细胞的2/3~1/2,核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隐约可见或消失;胞浆量多,染淡红或少数区域略偏蓝,含大小一致的红色颗粒、即特异性颗粒(致少有一个区域)。
②嗜酸性中幼粒(eosinophilic):15~20μm:核与中性中幼粒相似;胞浆内充满粗大而均匀、排列紧密的橘红色特异性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basphilic):10~15μm,核圆形或椭圆形、但常常轮廓不清,核染色质较模糊;胞浆内及核上含有排列零乱、大小不等数量不多的紫黑色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metamyelocy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