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

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最新8篇七年级上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其实曹操当时说这句话是情理之中的。
曹操借宝刀欲刺董卓却献刀而逃,在一小客店遇到几个官兵,以曹操的本领,杀些个把官兵而逃不是难事,而操当时却没有杀人,想蒙混过关却被捉于陈公,好在陈公欣赏他并与他一起逃亡。
路上两人偶遇操父好友伯奢老汉,晚上宿于老汉庄中忽闻磨刀声,曹操刚在鬼门关转了圈回来了,此时更是惊弓之鸟,试想他当时的心情,除了提起宝剑先下手为强还能怎样?曹操在杀了老汉全家后,才发现自己杀错了,原来老汉家只想杀猪招待他。
两人只得离开,半路上遇到独自去沽酒而回的老汉,曹操为除后患将老汉杀了。
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陈公的质问下,他才回了这一句这位三国霸主,除了霸气侧漏,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文学家。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传说中的“奸雄”,重温那段烽火连天、硝烟四起的历史吧!二、教师范读,把握字词和背景1、字词碣石澹澹竦峙萧瑟2、写作背景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代诗歌四首》教课设计《古代诗歌四首》教课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古代诗歌体裁的相关知识,正确朗诵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认识诗歌情形交融的特色。
4.品尝语言,体会诗歌的境界;培育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涵养。
【学习要点、难点】1.朗读诗歌,感觉诗歌的语言美,领悟诗歌的境界美。
2.培育赏读诗歌的能力,加强古诗文涵养。
【教课过程】创建情形,导入新课:同学们 ,我国的唐朝、宋朝、元朝分别有哪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 )?确实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家,以古老的《诗经》发端 ,优异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日 ,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指导学习《观沧海》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以大方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 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
他跃马扬鞭,登受骗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同样难以沉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诗作交融自己高昂奋斗的精神,拥有一种雄浑挺秀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代加的。
乐府诗本来是能够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一)初读1.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要修业生掌握四言诗的朗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能够按音节兼备意义来区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 /碣石,以观 / 沧海。
2.多媒体展现 flash 朗诵,要修业生跟读。
(二)细读1.学生借助说明,疏导诗歌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涟漪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
峙,矗立。
高高地矗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有幸。
至,极点。
有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此中:若,像。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2、理解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主要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和《观沧海》。
2、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检查:1、请学生试背这两首诗。
2、关于白居易和曹操的简介。
3、关于这两首诗歌的体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可是袁绍的儿子与强盛的乌桓互相勾结,于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九月胜利会师,途经碣石山。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借《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写下了历代传诵的壮丽的诗篇。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一般无标题,而结尾一句有时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 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中山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古代诗歌四首》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四首诗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象、愉悦性情的特点.这四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洗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学习本课要品味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咏,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累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其中《观沧海》描写的是曹操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见之景,所感之情;《次北固山下》借景抒情,通过描写船在绿水中向前航行时所看到的景色,来表达对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的思念;《钱塘湖春行》表达了作者对西湖早春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之情;《天净沙秋思》则体现了深秋的黄昏,风尘仆仆的游子肝肠寸断的乡愁。
学情分析这是学生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古代诗歌,教学本课有必要向学生简要介绍古典诗词的常识,意在让学生对古诗词有较系统的印象。
同时在授课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
要注意从形象入手,来体会诗的意境,要引导孩子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与思想。
教学设计(一) ●(设计者:亓鹏飞)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反复诵读直至熟练背诵四首诗歌.2.培养学生感悟和朗读古代诗歌的能力,品味语言,体味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热情,提高审美和品鉴能力。
人教初中语文七上《15古代诗歌四首》word教案 (2)

15、《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课标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情感。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临对洪波涌起的大海,初情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诗人残冬腊月乘船沿长江东行,经东口(今江苏镇江)前往江南。
船抵达北固山时,天一破晓,茫茫江水,隐隐青山,还有低平的江岸和高悬的风帆,一一映入眼帘。
此时诗人诗兴大作,挥笔写下这首无言律诗。
3、古诗词中招常考考点:
近8年来,河南省中招以课标推荐背诵的34首古诗词曲为考查范围,注重对写景抒情类,爱国言志类作品的考查,试题以简答题为主,题量为2道,总分值为4分。
常考考点有:品味炼字,名句赏析、主旨情感,画面描述等。
4、学情分析:
古代诗词是学生常学的内容,一般都要求背诵掌握,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古诗所考的内容,但对答题技巧的掌握不够熟练,常有失分现象。
二、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这两首诗。
2、能正确译讲这两首诗。
3、能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特色。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自由朗读,试着划分节奏读一读,读出抑扬的声调,读出韵律和情感。
3、针对目标3,设计三个活动,读诗歌,找出诗歌的主旨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特点。
完成自学检测。
四、教学过程。
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15《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课型:教读课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教学难点: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授课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教学时数:3课时预习要求:熟读四首诗歌,阅读课文注释。
借助参考书,查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里面不懂的字词。
尝试归纳两首诗歌的主旨。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借助多媒体,帮助大家更快地疏通诗意,进而更好体会诗歌中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入:歌言情,诗言志。
在公元207年,曹操在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带着豪迈的情怀,登上碣石山,以诗言志,抒发了博大的情怀。
今天让我们从《观沧海》一文中感受曹操那种博大的胸襟。
二、《观沧海》(一)题解:选自,简介作者,诗歌创作背景。
(二)熟悉诗歌。
1、听《观沧海》朗读。
(字读音,注意停顿、语气及重音)2、学生齐读《观沧海》。
(点评后学生齐读)3、教师点评,重点强调“碣”“澹”“茂”的字形。
(三)朗读体会即整体感知(从语气、图片及写作背景三个角度去引导学生概括)(四)理解字词。
沧,青绿色。
临,到,登临。
碣石,(见课文注释)。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见课文注释)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不译。
行,运行。
若,好像。
其,代词,指大海。
星汉,(见课文注释)。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幸,(见课文注释)。
至,(见课文注释)。
以,连词,来。
咏,以诗词等来赞颂或叙述。
(五)在疏通诗意的基础上,分析诗的结构及主旨。
(板书)1、归纳诗歌主要内容和主旨。
(讨论回答)内容:(开头两句)交待了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
(水何澹澹—洪波涌起)描写海水的和山岛。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代诗歌四首》中,《观沧海》属乐府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唐代七绝;《次北固山下》为五言律诗,《天净沙·秋思》则为元代散曲。
本课所选用的四首诗歌文质俱佳、流传广远。
选入这些具有经典性的篇目,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这些优秀的语言运用范例的同时有一个与古今名家对话的桥梁,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领略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今文化,对汉语世界的伟大产生尊敬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热情,浸润于古典作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古代诗歌四首》是沧海江河、青山绿水、别友诉情、羁思乡愁,情景兼备。
这些古今名篇即具有极高的语文学习价值,有助于学生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也通过春、冬、雨这些学生熟悉亲切的景致让学生充分领略自然之美,激发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身边自然之景的感受力,自然产生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基础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联系生活,提高综合感受力,培养出健康向上的精神品格和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歌,其学习方法较为简单,以朗读和背诵为主,对诗歌大意有初步认知,而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缺乏了解。
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前三课的学习,学生进行了初步朗读训练,能够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感情。
【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发现并感受诗歌古诗词声韵之美。
要发挥联想和想象,边朗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以便进入诗歌情境。
2.整体感知诗歌,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能够简单批注一些赏析文字。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诗歌,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感受诗歌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够简单批注一些评点、赏析文字。
可先让学生谈感受、理解,再落实到圈点批注文字上,批注的文字宜简宜精,不需要过于繁琐。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
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5篇初一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背诵,感知诗意。
(重点)2.学生品味,感悟诗情。
(重难点)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
2.品读,赏析,感悟。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理解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过程:一课前推诗,启迪诗心(一)学生说诗(二)教师评诗平时,我们经常不知道作者的诗说是李白的,何止是张冠李戴啊!网上还传说李白是预言家呢!(看PPT)其实,要说李白的预言,只有一次,那就是他说“随风直到夜郎西”,10年后,他被贬到比湖南夜郎县更西的贵州夜郎国。
二知人论世,走近诗人(一)诗人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西域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与“诗圣”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清新,音律和谐,意境奇妙。
写月名,捉月死。
学过诗作:《古朗月行》(前四句)《静夜思》《赠汪伦》《夜宿山寺》《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名句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二)背景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诗家天子”,与李白并称“七绝圣手”;学过《芙蓉楼送辛渐》“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被贬夜郎而作。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有密切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其性格与李白傲岸不羁较为相似,因“不护细行”而被谤贬龙标尉。
李白此时正在扬州,听此不幸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慰藉。
三披文入情,感悟诗情(一)朗读试背:听读齐读。
(节奏平仄押韵)(二)感知意象:杨花子规明月。
(三)品悟感情:忧伤同情牵挂安慰。
四深入品味,鉴赏诗美(一)语言美: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二)韵律美:平仄谐调,押韵清晰。
(三)意象美:情景交融,寄托深沉。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word教案(5)
【拓展创新】
展开想像,从本课的四首诗中选一首改写成散文,字数不限。
总结反思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结合这首的写作背景看,这四句诗蕴含的诗人怎样的抱负?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次北固山下》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两句诗上?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在饱览了西湖的早春美景后,诗人胸中涌出的感情是什么?
(4)、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最能表达诗人浓重乡愁的诗句是哪句?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答 《观沧海》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课题
古代诗歌四首
课型
新授课
总课时
2课时
第 1课时
授课人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读背诵,联想想像,理解诗意。品味意境,体会感情。
2.吟诵,体会诗歌语言美。
3感受诗歌魅力,培养学习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反复朗读吟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仔细听老师范读课 文,将生字标记出来, 不懂意思的词加上 点。 认读生字词两遍 一读课文,齐读,读 准字音
二读课文,要读好诗 歌的节奏、语速及语 调。
三读:自读,看注释 或资料释译全诗
四读:快速默读,然 后说一说:作者观海 观(看)到什么样的
(五)、小结
讨论 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景?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 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世上最大的地 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 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 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 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 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 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 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 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 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 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 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 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讨论 讨论 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 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 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 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 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 “令” 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 “一切景语皆情语” , 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 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 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 齐读课文 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 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 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 “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 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 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 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 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拓展延伸
①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风光?
②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描写呢?
③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①水面初平、争暖书、啄春泥、没马蹄
②因为这些都是初春景象
③诗人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①曲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②直接写羁旅之思的是哪句话?你认为羁旅之思是怎样一种感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前三句作者将这九种景物组合在一起,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这三个句子,十八个字,却写出了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
另外,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④名句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就空间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
就时间说,那不是早晨活中午的景,而是日落黄昏的景。
远在“天涯”的景,增加“断肠人”的多少愁死;而日落黄昏之时,“断肠人”还有今夜宿谁家的问题。
由此可见“断肠人”的乡愁,是何等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