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9年高考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设计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然而设计作为独立的学科,其历史十分短暂。

当我们对设计的理解更多在形式层面展开的时候,形式分析、图像学研究、符号学理论就成为好的工具;当我们意识到设计承载着文化表达的时候,人类学的考察、文化批评、哲学思辨就是必然的选项;当我们关注技术进步带来应用层面创新时,科学理论、应用实验、技术研发等等也无可回避……在上述种种之上,设计还展现出一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呼唤我们对真实世界建立超越学科分界的综合认知。

设计学科要围绕现实问题展开,可能少有别的学科像设计学这样不断受到时代发展的挑战,尤其在今天倡导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形势下,社会认知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同时设计学也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今天的设计,所倡导的也不再是简单地对现实需求的被动式响应,而是在深刻理解现实世界的基础上,主动设问,定义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例如,首届“中国设计智造”DIA大奖获奖作品方太水槽洗碗机,设计师基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重新定义了洗碗机的形态。

新的水槽洗碗机不占据橱柜空间,紧贴水槽设置,符合传统洗碗习惯,并加上了消毒功能,紧凑实用,显示出设计思维的力量以及中国本土设计的实力和水准。

在求真、求知的基础上,求解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实则不然。

相较于其他学科,设计学的求解在这个时代更有其特殊性,就是其实现能力。

设计所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功能性问题,而是走向更为开阔的领域。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设计学院,即采用问题制模式进行教学,所提的问题看上去似乎与习惯中的设计领域无关,但针对问题拿出的具体设计成果又真真切切有效,显示出设计思维的巨大潜力。

比如,一组同学设计并制造了一种价格仅为25美元的婴儿保温襁褓,通过慈善机构的批量购买和分发,减少了贫困地区新生儿的死亡率——他们通过调研发现造成贫困地区新生儿死亡的一大原因是新生儿体温过低,更致命的是家长没有能力把新生儿送到医院,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家长身边实现婴儿保温。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修养的“外在”方面是效法楷模所具备的属性——评价之心充分发挥作用,确立把“义”置于其他一切考虑之上的恒常态度,实行心所命令的某种社会行为。

德性的关键在于培养“义”领先的恒常态度,因为这一态度把作出评价与依据评价指导实际行为联系了起来。

被仿效的楷模有时是历史上的典范——业绩记录在册的圣贤。

荀子说:“故学者以圣王为师。

”实行修养就要学习描述圣王行为的著作。

有时楷模是活着的人,如教师、父亲、长官或君主。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

”中国的学习理论设想:人们天生具有学习榜样的能力,这种学习可能是对周围人无意识的仿效,因此,善择邻人就显得很重要。

学习也可能是自觉地试图模仿教师、士大夫或祖先的态度与行为。

尽管个人可能受到否定性榜样(如恶邻)的行为的影响,但多数人必定为道德楷模所吸引并自觉仿效。

对儒家来说,效法楷模不仅是道德教育的一条途径,更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通过树立正确榜样向人们反复灌输各种德行。

中国早期许多政治著作中都暗含这一设想。

它们经常描述有修养之人充当他人仿效楷模的责任,赞扬道德楷模在改变众人的行为方面的功效。

换句话说,当道德高尚的榜样存在时,社会的混乱就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根据《论语》的说法,如果当权者以正直来引导人民,那就没人敢于背其道而行之。

孔子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整个中国历史充满了供人民效法而树立的楷模,从古代的崇高人物如关羽(忠诚的楷模)和舜(孝顺的楷模),一直到活着的和邻近的楷模。

楷模理论中另一个信念是,人的行为目的不应是获取财富,而应是做一个模范之人,也就是使他的先天的评价之心和社会倾向得到实现。

“圣人”和“君子”是用来称呼这种榜样的,他们应当享有官职并充作别人效法的楷模。

2019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9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9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目前,我国的城市文化竞争力日趋增强。

然而,通过对其发展趋势的研判,特别是基于城市文化竞争力核心要素及其指数表现的分析,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和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完善。

这是长期困扰我国城市文化竞争力的一大难题。

伴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大量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涌现,大多数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及其服务机制却还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供给模式。

既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又无法有效承载新兴业态的发展需求。

以文化竞争力综合指数得分最高的北京为例,其文化设施要素得分仍旧偏低,恰好说明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与庞大且还在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相比仍显不足。

没有资源,就没有发展,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既有的文化资源,才能让城市文化生生不息。

然而目前我国城市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存在观念雷同、模式粗放、效率低下等问题。

首先,越来越多的城市注重“文化兴城”,大打“文化牌”,但也出现“千城一面”和将文化泛化的现象。

“建筑文化”“名人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等口号式、标语化的城市文化定位比比皆是。

其次,文化发展战略相互模仿和跟风抄袭的情况也非常突出。

第三,在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重建设轻人文”的弊病,盲目上马重大项目,过分依赖硬件升级,而忽视城市精神遗产的传承和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大多数城市对待文化资源的开发局限于浅层次的旅游开发,缺乏对城市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的提炼,缺乏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无法形成具有鲜明个性和比较优势的城市文化品牌。

近几年,我国城市居民文化消费规模逐年扩大,文化市场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但无论市对比国际通行规律还是国内人均收入水平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投入,我国城市文化消费总量仍然存在较大缺口。

以北京为例,城市文化竞争力排名全国首位,但是文化消费要素得分仍然偏低,这说明普通市民文化消费的潜力还需要地一步挖掘。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docx

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2).docx

2019 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原创)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

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 ,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

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

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

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

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

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

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

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

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

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 eloquence ),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绝密 ★ 启用前2019年高考(全国卷1)语文模拟试题(一) 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最高层次的文明形态。

任何文明形态都必须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承担者,生态文明的主体承担者是“公共人”与“生态人”组合而成的“生态公民”。

所谓公共人是指在公共领域中受公共精神驱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维护公共利益的行动者。

作为公共人,生态公民首先应具有生态正义观念,公平地在社会主体之间分配生态权益和生态责任。

生态公民强烈主张生态资源合理公正的配置,损害生态环境必须受到相应惩罚,利益受损者应给予相应补偿。

其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权力观念。

生态公民行使生态权力的方式主要是言行,即生态公民通过理性表达利益诉求影响环保法规政策的制定,改变不合理的环境决策,纠正不合法的环境行为。

再次,生态公民应具有生态合作观念。

对于公共领域而言,公共产品是群体互动的产物。

生态公民必须在复杂公共关系网中不断地与其他行动者产生联系,才能持续性地再生产生态公共产品。

生态人是指以追求人的生态性存在作为目标,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行为准则,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人。

作为生态人,生态公民首先具有生态道德意识,将生态文明内化为精神上的自觉追求,最终外化为一种绿色生活方式。

在生态道德的指引下,生态公民无论身在何处,有没有外界监督,他们都会表现出高尚的生态道德情操,不随意乱扔垃圾,不损害自然环境。

最新精编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十套(Word+精编+解析可直接打印)

最新精编2019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十套(Word+精编+解析可直接打印)

绝密★启用前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真模拟试卷(十一)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名称的由来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

汉代有“漕渠”名称出现,至隋唐时期,具有漕运功能的人工河多被称为漕渠,又因该时期“河”字已不再是黄河的专称,所以“漕河”一词也出现了,用来指称漕运河流。

宋代“漕河”名称广泛使用,但同时“运河”一词开始出现,《四库全书》所列宋代文献中有94种使用了“运河”的名称。

“大运河”的概念也首次在南宋江南运河段出现,这里所说的大运河指的是江南运河。

可见,这一时期,运河已然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指称某段人工河,但前须加地名指代。

值得注意的是,从文献所记录的名称分布来看,“运河”一词多出现在江淮和江南区域,包括龟山运河、扬楚运河、浙西运河等。

元明清时期“运河”开始指称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已有“运河二千余里,漕公私物货,为利甚大”的说法,但使用并不广泛。

《明史》仍称运河为“漕河”,明代其他专书、地方志等也多用漕河之名,如《漕河图志》《万历兖州府志·漕河》等。

事实上,《明史·河渠志》《清史稿·河渠志》中,都列“运河”专篇,指北至北京、南至杭州的运河,但两者又有不同,前者列运河篇,但称“漕河”,后者则直接称运河:“雍正四年官方正式设置北运河的管理机构后,多使用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江南运河等说法。

近世以来,民间则往往将其称为“京杭运河”或“大运河”,2014年运河“申遗”过程中,又将隋唐、浙东两段运河与京杭运河合称为中国“大运河”。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第Ⅰ卷(36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斡旋瓶颈毁家纾难殉私枉法B.赋与联袂纵横驰骋怨天忧人C.堕落招揽出奇致胜要言不烦D.影碟绊脚迫不及待谈笑风生2.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20年来因为内容一直没变,而且也与国家颁布的新法有抵触,近日,山东省人大开始组织专家对我省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修改。

B.由济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以迎全运、庆祝建国60周年为主题的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将于4月底至10月底举办,启动仪式明日举行。

C.归隐是旧式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适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语文。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游人眼里一亮一亮的,美丽的花朵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2)尽管这只是一次,但特警们反应迅速,出击果断,身手敏捷,让我们对济南承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安保工作充满了信心。

(3)科学传播不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A.装点演练误解B.装饰演习误解C.装饰演练曲解D.装点演习曲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B.股民的心理预期对股市的走向作用很大,去年下半年股市的持续下滑,股民们对国家经济过度悲观的心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尤溪五中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命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黄土与中央集权黄土给中国带来的一种影响是:黄河中游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同时黄河也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其结果是黄河的流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

通常河流的水内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里可能高至12%,而黄河的流水曾经有过46%的纪录。

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一个夏天达到了难以相信的含沙量63%。

所以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

这河流的水量在洪水期间和枯水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

按理说来,有一个最好坐落于上游的中央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有的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可以在黄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有的安全。

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压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

这“葵丘之盟”在约350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

《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

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不道义。

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

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

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中国地区的降雨量极有季候性,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在此时期风向改变。

并且中国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风有关,从菲律宾海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压圈将之升高才能冷凝为雨。

于是以百万千万计之众生常因这两种变数之适时遭遇与否而影响到他们的生计。

如果这两种气流不断的在某一地区上空碰头,当地可能雷雨为灾,而且有洪水之患。

反之,假使它们一再的避开另一地区,当地又必干旱。

前人缺乏这种气象的知识,只在历史书里提及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馑。

其实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

亦即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在《春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

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可以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孟子》书中提到饥荒17次之多。

公元前320年,魏国的国君因为他的辖地跨黄河两岸,曾告诉亚圣当灾荒严重时他须命令大批人民渡河迁地就食。

在这时候鲁国已扩充其疆域5倍,齐国已扩充其疆域10倍。

不难想象,当日各大国要较小国家占有显明的优势。

它们所控制的资源能够在赈灾时发生确切的功效,所以在吞并的战争中也得到广泛的支持。

当诸侯为了好大喜功而作战的时候,一般民众则随之争取生存。

如是的竞争只有像螺旋式的使两种因素的加入越来越多、越大。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有删减)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中游纵长500英里,由北至南将黄土地区割成两半。

其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走向。

B.黄河在内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入,导致其水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其泥沙含量甚至超过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泥沙含量。

C.黄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容易引起堤防溃决泛滥,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如何应对这种危险是当时民众和政治家必须要应对的问题。

D.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内,共有水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平均每年都有灾难1.392次,而且这些都是得到官方记载确认的灾难。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要治理黄河水患,必须要一个能统一人力物力的中央集权,当周王无力完成这个任务时,面对自然环境的残酷压力,必须得出现一个新的中枢权力。

B.公元前651年,齐侯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

这一次会盟缓解了黄河水患带来的压力。

C.《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11次之多,可见解决水患是当时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是指只有统一的中央政权出现,才能更好的治理水患,才有安定的局面。

D.中国地区季候性的降雨量影响着百姓的生计,大致全年所有的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内,降雨量过大会引起水灾,降雨量过少会引发旱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黄河水患的治理来看,地理条件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尤其是当我们放宽时空的界限,更是如此。

B.古人虽不能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规律,但是史书中记载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馑,可见当时中国地区灾祸的普遍和严重。

C.由于旱灾和水灾的交替出现,如何度过灾难时期,如何赈济灾民成了当时政治的重要任务,所有战争都因此而起。

D.大的国家随着势力的扩张,实力不断增强,抵御灾难的能力也在增强,民众也受惠于此,支持战争中的强者。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舒化,字汝德,临川人。

嘉靖三十八年进士。

授衡州推官。

隆庆初,三迁刑科给事中。

帝任宦官,旨多从中下。

化言:“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

不当,则臣等论劾。

若竟自敕行,则喜怒未必当,而法司与臣等俱虚设。

”诏是其言。

冬至..郊天,闻帝咳声,推论阴阳姤复之渐,请法天养微阳,词甚切直。

有诏言灾眚洊至,由部院政事不修,令厂卫密察。

化偕同列言:“厂卫徼巡辇下..,惟诘奸宄、禁盗贼耳。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御史刘思贤等亦极陈其害。

帝并不从。

时高拱当国,路楷、杨顺以构杀沈炼论死。

拱欲为楷地,谓顺首祸,顺死,楷可勿坐。

化取狱牍示拱曰:“狱故无炼名。

有之,自楷始。

楷诚罪首。

”拱又议宥方士王金等罪,化言:“此遗诏意,即欲勿罪,宜何辞?”忤拱,出为陕西参政。

万历初,累擢太仆少卿。

由南京大理卿召拜刑部左侍郎。

云南缅贼平,帝御午门楼受俘。

化读奏词,音吐洪亮,进止有仪,帝目属之。

会刑部缺尚书,手诏用化。

化言:“陛下仁心出天性。

请饬大小臣僚各遵律例,毋淫刑。

《大明律》一书,高皇帝揭之两庑,手加更定。

今未经详断者或命从重拟议,已经定议者又诏加等处斩,是谓律不足用也。

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

”帝优诏答之。

十四年,应诏陈言。

请信诏令,清狱讼,速讯谳,严检验,禁冤滥,而以格天安民归本圣心。

帝嘉纳焉。

帝虑群下欺罔,间有讦发,辄遣官逮捕,牵引证佐,文案累积。

化言:“主术贵执要,不当侵有司;徒使人归过于上,而下得缘以饰非。

”遂三疏乞归。

帝不许。

寻称病笃,乃听归。

卒,赠.太子少保,谥庄僖。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八》)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B.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C.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D. 驾驭百官/乃天子权/而纠察非法/则责在台谏/岂厂卫所得干/陛下不信大臣/反信若属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冬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气,在古代,有在冬至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的习俗,谓之“冬至郊天”。

B.辇,秦以后特指天子所乘车辆;辇下,常常成为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等的代称。

C.赠,指在官员生前或死后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以表彰其对朝廷的贡献。

D.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明清两代,刑部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舒化坚持原则,敢于据理力争。

皇帝信任宦官与厂卫,处理罪犯、纠察百官等重要事务要跳过相关部门交付其直接办理,舒化等表示反对,皇帝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

B.舒化刚正不阿。

执掌大权的高拱想为路楷开脱罪责,而后又想加罪于王金,舒化都进言反驳并出示相关证据,由此得罪高拱,被外放任陕西参政。

C.舒化崇尚法治。

他任刑部尚书,向皇帝进言,建议皇帝命令大臣各自遵从法律,不滥用刑法,得到了皇帝的首肯。

D.舒化正直敢言,得到皇帝信任。

他应皇帝要求陈列多项刑律措施,以感动上天,安定百姓为宗旨,皇帝都高兴地采纳了,他多次请求退休,皇帝都极力挽留。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法者天下之公,大小罪犯宜悉付法司。

不当,则臣等论劾。

(2)去冬雨雪不时,灾异频见,咎当在此。

帝优诏答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小题。

月①杜甫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②。

【注】①该诗写于安史之乱中,此时诗人身陷贼中,与家人远隔。

②国西营:长安西部的兵营,是抗击安史叛军的军队。

8.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5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请作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摹写山势高危,行人步履维艰、神情无奈的句子是:“,”。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的人才能够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借用典故,表达对老友的怀念,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湖桥绝唱李培俊天成支书不该再唱这出戏的。

大年二十九上午,天成刚从南方收了一笔货款回来,到家后就觉得身体有些不适,心脏时而擂鼓一样嘣嘣跳得一下比一下快,时而又扑腾扑腾慢了下来。

老伴儿铺好床,让他躺下,又在他背后垫上枕头。

天成就要睡着的时候,村里唱戏的锣鼓家伙敲响了,天成一翻身就爬了起来,穿上鞋就往外走。

老伴儿说:“你就不能在家消消停停地歇一会儿?唱了几十年了还没唱够?”“天成唱戏会有唱够的时候?”天成说,“你不知道,那个演秦琼的角儿把秦二哥唱成四不像了。

”天成是远近有名的戏迷,不敢听见锣鼓家伙响,不敢听见板胡、二胡吱扭,一听见人就没了魂儿。

正在地里锄庄稼,锣鼓家伙一敲,锄头往庄稼地里一扔,就往戏台上跑;正吃饭哩,听见弦子拉过门儿,把饭碗往桌上一放拔腿就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