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8温度与物态变化(解析版)

合集下载

物态变化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物态变化实验专题练习(解析版)
(3)根据表格,描出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这些点,图略,
(4)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120βC:
(5)与原来相比,水箱内的水因为汽化而减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使混合液的沸点升高•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I)-D⑵.B (3).图略(4).120 (5).升高(6).水由于汽化而减 少,防冻液的含量增大
由于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此时会观察到水又开始沸腾的现象.
(2)图乙是小明制作的"浮沉子",实验中要通过改变瓶内气体压力的方法,改变小瓶的浮 沉,所以为观察到小瓶在水中的浮沉现象,大瓶瓶盖应该旋紧:
为使漂浮于水而上的小瓶子下沉,小明应捏紧手指,则瓶内气压增大,气体对小瓶的压力 增大,同时压力增大时,进入小瓶中的水增加,小瓶自重增加,所以小瓶下沉.
【分析】
【详解】
⑴⑴由表格可知,洒精的沸点78。C小于水的沸点,所以不能选酒精做测温物质。
⑵读取温度计示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⑵⑶水沸腾时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所以观察到左管中温度讣示数不变。
(4)水沸腾时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水的内能增大。
(3)⑸水蒸气液化成水,水不断增加,所以右侧试管中水而升髙。
温度/C
盐水浓度
O
3%
9%
15%
21%
27%
33%
36%
凝固点(°C)
O
2
•6
-11
-18
-2
04
O
(2)小明继续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进行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
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表所示。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从O开始增大时,其 凝固点:小明由表格数据判断:当浓度为22%时,盐水的凝固点最低,其值为

初中英语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点(全)

初中英语温度与物态变化 知识点(全)

初中英语温度与物态变化知识点(全)
1. 温度的概念
- 温度是衡量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华氏温标(℉)和摄氏温标(℃)是常用的温度计量单位。

2. 物态变化
- 物态是指物质的形态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 固态:物质分子密集排列,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 液态:物质分子较为松散,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

- 气态:物质分子间距较大,具有变化的形状和体积。

3. 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 温度升高会使固态物质变成液态,称为熔化(熔化点)。

- 温度进一步升高会使液态物质变为气态,称为汽化(沸点)。

- 温度降低则会使气态物质转变为液态,称为凝结(凝结点)。

- 温度进一步降低会使液态物质变为固态,称为固化(凝固点)。

4. 举例说明物态变化
- 水的物态变化:
- 熔化:水的温度达到0℃时,固态冰转变为液态水。

- 汽化:水的温度达到100℃时,液态水转变为气态水蒸气。

- 凝结:水的温度降低到0℃以下时,气态水蒸气转变为液态水。

- 凝固:水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到0℃以下时,液态水转变为固态冰。

5. 温度的影响因素
- 物态变化受到温度的影响,但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压力和环境条件。

以上是初中英语温度与物态变化的知识点概述,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知识梳理及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一、温度1.温度(1)概念: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温度相同的物体冷热程度相同。

(2)符号:摄氏温标用t表示,热力学温标用T表示。

(3)单位:摄氏度(℃)(摄氏温标),开尔文(k)(热力学温标)。

2.摄氏温度(1)规定:把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在0℃~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2)书写和读数规则:0℃以上的温度,书写时可省略数字前面的“+”号,如10℃,读作“10摄氏度”或“零上10摄氏度”;0℃以下的温度,书写时数字前面加“-”号,如-10℃,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

(3)宇宙中的最低温度为-273.15℃,这是一个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以此为起点的温度叫热力学温度,单位为开尔文(k)。

0k=-273.15℃。

3.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1)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6.5°C;(2)水结冰时的温度为0°C;(3)人体感觉最适宜的水温约23°C;(4)我国的最低气温约为−52°C;(5)人洗澡时最舒适的水温约为40°C。

二、温度计1.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

2.工作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构造:玻璃外壳、细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液体)、刻度和单位。

4.分类(1)按玻璃泡使用的测温液体分: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

(2)按用途分:体温计、实验室温度计、寒暑表等。

5.温度计的构造特点(1)玻璃泡的玻璃壁很薄是为了使玻璃泡内液体的温度能很快与被测物体的温度相同;(2)玻璃管的内径很细是为了使玻璃管中液柱的变化更加明显;(3)玻璃泡的容积较大,泡内液体的体积较多,热膨胀更加明显,在玻璃管内液柱长度的变化大,测量结果越准确。

6.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一估二看”①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初二物理温度和物态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温度和物态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物理温度和物态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有关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熔化成液体时要吸热,但温度不变B.某种物质的温度在熔点时,该物质可能是固态,还可能是液态C.固体升华、液态蒸发要受温度条件限制D.汽化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生【答案】B【解析】A.非晶体熔化成液体时要吸热,温度改变,所以A不符合题意;B. 某种物质的温度在熔点时,可能刚开始熔化,也可能刚熔化结束所以该物质可能是固态,还可能是液态,B符合题意;C.液态汽化(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考点】物态变化中的吸放热2.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固的是;属于升华的是;其中②③⑤是(填“放热”或“吸热”)过程。

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答案】③、④、放热【解析】①晾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属于汽化,是吸热过程。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是放热过程。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是水的凝固,凝固放热。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物质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属于吸热过程。

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凝华成的小冰晶,是放热过程。

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沥青熔化,是吸热过程。

【考点】物态变化的吸放热3.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其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的是()【答案】B【解析】在六种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是液化现象,要放热;湿裤子晾干是汽化现象,要吸热;冬天窗玻璃上有冰花是凝华现象,要放热;钢水浇铸到钢件是凝固现象,要放热。

2021年中考物理 专题训练:温度与物态变化(含答案)

2021年中考物理 专题训练:温度与物态变化(含答案)

2021中考物理专题训练:温度与物态变化一、选择题1. 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主要是()A.为了新奇B.为了美观C.为了清洁房顶D.为了解暑降温2. 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成为首位获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青蒿素受热易失去活性,为了从溶液中提取青蒿素,她创造性地选用乙醚代替水或酒精,这是利用乙醚具有()A. 较小的密度B. 较小的比热容C. 较低的熔点D. 较低的沸点3. 小明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他每隔相同时间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观察物质的状态,绘制成图像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冰是晶体B. 冰的熔点是0 ℃C. 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15分钟D. 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4. 如图所示是加热-30 ℃的冰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B.水的沸点是98 ℃,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 ℃不变,说明冰是晶体D.加热相同时间时,冰升温比水快,说明冰的比热容比水的大5. 为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可利用冰块或干冰使食物降温。

这是因为() A.冰块和干冰熔化吸热B.冰块和干冰升华吸热C.冰块升华吸热、干冰熔化吸热D.冰块熔化吸热、干冰升华吸热6.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7. 下图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为了能较快地观察到碘的升华现象又要防止碘熔化,下列加热方式最合适的是(碘的熔点为113.7 ℃,酒精灯外焰温度约800 ℃)()A.浸入开水中B.用酒精灯外焰加热C.放入冰水混合物中D.置于常温下的空气中8.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你一定听说过,下面有关这两个成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B.二者都能彻底止沸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而“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D.“扬汤止沸”能够彻底止沸,而“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二、填空题9. 寒暑表(如图)的示数是________.10. 盛夏时节天气炎热,小莉从冰箱里拿出一根冰棒吃了起来,顿时感觉凉爽了,冰棒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_热量;哥哥从冰箱里取出一瓶矿泉水,不久后发现,原本干燥的瓶壁上有了许多水珠,这是发生了________现象(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11. 有一种“超声波喷雾降温扇”,在风扇转动时还可喷出水雾,喷雾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分,风扇吹风加快了空气中水分的________,就加快了从周围物体________热量,从而达到降温的目的。

初三物理温度和物态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物理温度和物态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物理温度和物态变化试题答案及解析1.四季分明的淄博地区热现象随处可见,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早春,皑皑的白雪开始消融B.初夏,青青的小草挂上露珠C.深秋,红红的枫叶蒙上白霜D.严冬,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答案】A【解析】各选项涉及到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A——熔化,吸热;B——液化,放热;C——凝华,放热;D——冰,凝固,放热。

所以A正确。

【考点】物态变化2.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冰箱里冷冻室的内侧结霜是升华现象B.在春天,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C.冬季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D.夏天,草叶上出现露水是液化现象【答案】D【解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冰箱里冷冻室的内侧结霜是冰箱内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在春天,冰雪消融是由固态冰变为液态水发生的是熔化现象,故B错误;冬季河水结冰是由液态水变为固态冰发生的是凝固现象,故C错误;夏天,草叶上出现露水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故选D.【考点】物态变化现象3.人的正常体温约为( )A.30℃B.33℃C.37℃D.3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人的正常体温,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根据人的正常体温即可做出选择.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故选 C.【考点】温度4.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C.0℃的冰块内能一定为0。

D.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答案】D【解析】热量与物体的温度无关,还有不能说含有热量的多或少,故A错,内能除了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外,还跟物体的质量体积有关,故B错,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总是在不停得做着无规则的运动,内能永远不可能为0,故C错,热传递的发生必须要有温度差,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温度相同的两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故D正确。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考点梳理与训练—物态变化(含解析)知识点1: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1)概念:表示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叫做温度;(2)常用单位:摄氏度(℃)在标准大气压下___________的温度为0℃,_________的温度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1等份就是℃。

(3)读数:4℃读作__________,-4℃读作__________或___________;(4)估测:人的正常体温是37℃;2.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_____________;(2)使用方法①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_______和________,认清温度计的__________;②使用时:a.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_________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b.看——不能在温度计的玻璃泡离开_________时读数,且要等示数______后再读数,视线应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________;【提示】体温计与温度计使用不同之处:(1)______离开人体读数.(2)使用前应用力将细管中水银柱______回玻璃泡.知识点2:熔化和凝固1.2.晶体和非晶体晶体熔化和凝固非晶体熔化和凝固【提示】(1)图像中若有一段线段与“时间轴”平行,则该物体是晶体,否则是非晶体;(2)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_________.知识点3:汽化与液化1.汽化和液化2.蒸发和沸腾【提示】“白雾”“白气”,都是小水滴,它们是液化形成的.知识点4:升华与凝华【提示】物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图:【答案】知识点11.冷热程度冰水混合物沸水4摄氏度负4摄氏度零下4摄氏度2.热胀冷缩零刻线量程分度值全部浸入容器壁和容器底被测液体稳定相平可以甩知识点22.有没有吸热放热相同知识点31.液态吸蒸发沸腾液态放加压降温温度计秒表防止热量的散失下上小升高大水蒸气不变沸点吸热高低2.表面内部表面缓慢剧烈温度表面积空气流速气压不变汽化吸知识点4固态气态吸气态固态放考点一温度和温度计【典例1】(2023·呼和浩特·中考真题)笑笑同学在做“探究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当水温超过80℃时每隔2min记录一次温度,如下表所示:时间/min0246810水的温度/℃808692989898(1)水沸腾前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该时刻温度是℃;(2)水在持续沸腾过程中(选填“质量”或“温度”或“内能”)保持不变;(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的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专题01 温度和物态变化(解析版)

专题01 温度和物态变化(解析版)

模块二热学专题01 温度和物态变化*知识与方法一、温度与温度计的使用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属于状态量。

2.摄氏温度(℃):(1)规定: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

0℃和100℃之间划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读法:“25℃”读作“25 摄氏度”;“—4℃”读作“零下4 摄氏度”或“负4 摄氏度”。

3.实验室用温度计的使用:(1) 使用前:观察温度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不能超量程使用(否则会损坏温度计);(2) 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和侧壁;(3) 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视线要与液柱相平。

4.体温计体温计内装的液体是水银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体温计分度值是0.1 ℃说明:(1)如果体温计所测温度比本身显示的温度高,液柱会上升,显示高的温度;(2)如果体温计所测温度比本身显示的温度低,液柱不会自动退回(因为有“缩口”),所以还是显示高的温度。

(3)结论:不甩的体温计直接去测量,在本身显示读数和被测温度之间,总显示较高的温度。

二、常见物态变化现象1.物态和物态变化:(1)物态:固态、液体和气态。

(2)物态变化及吸放热2.熔化和凝固(1)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2)晶体和非晶体说明同一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图像分析①AB段表示物质是固态,吸热,温度升高;②BC段表示物质正在熔化,熔点为48℃,物态是固液共存态,吸热,温度不变;③CD段表示物质的状态是液态,吸热,温度升高。

(3)晶体熔液凝固图像分析①DE段表示物质是液态,放热,温度降低;②EF段表示物质正在凝固,物态是固液共存态,放热,温度不变;③FG段表示物质的状态是固态,放热,温度降低。

3.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8 温度与物态变化考点一温度和温度计1.(2020·安徽淮北市·八年级期末)下表是1个标准大气压下一些物质的熔点和沸点。

根据下表,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是()A.水温度计B.汞温度计C.酒精温度计D.乙醚温度计【答案】C【解析】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到现在为止,我国出现的最高气温为49.6℃,最低气温是零下52.3℃,在我国各个地区都能测量气温的温度计要求所用液体的沸点高于最高气温,熔点低于最低气温,符合这一要求液体的是酒精。

故选C。

2.(2021·安徽淮北市·八年级期末)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的是()A.初中生大拇指的宽度一般为10cmB.中学生一百米跑步达标成绩约为13minC.炎热的夏天,摸太阳下的石头烫手,则石头的温度一定高于37℃D.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0.5kg【答案】C【解析】A.初中生大拇指的宽度一般为1cm,故A不符合题意;B.中学生一百米跑步达标成绩约为13s,故B不符合题意;C.人的正常体温在37℃,摸起来烫手的石头,温度远高于体温,所以一定高于37℃,故C符合题意;D.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0.05kg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1·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将装有少量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观察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2)某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由图像可知:冰熔化过程为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过程;-℃升高到0℃吸收的热量______水从0℃升高到2℃吸收(3)若不考虑热量损失,由图像丙推知,冰块从4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2 吸热等于【解析】(1)[1]由图乙可知,温度计中液柱在零刻度以下,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2℃。

(2)[2]由图像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持续加热,所以冰熔化过程为吸热过程。

-℃升高到0℃加热时间为2min,水从0℃升高到2℃,加热时间为2min,所(3)[3]由图像丙可知,冰块从4-℃升高到0℃吸收的热量等于水从0℃升高到2℃吸收的热量。

以冰块从44.(2021·安徽合肥市·九年级期末)如图所示是温度计的一部分,它指示的温度是______℃。

【答案】-13【解析】如图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数值越往下越大,应读零下,读作-13℃。

5.(2021·安徽淮北市·八年级期末)物理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实验技能,完成下列各题。

(1)如图甲所示,一元硬币的直径是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用一支温度计测量当天晚上的气温,其示数是______℃。

【答案】2.50 -4【解析】(1)[1]如图甲所示,采用“化圆为直”思路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则读数为L==4.50cm-2.00cm 2.50cm(2)[2]如图乙所示,用一支温度计测量当天晚上的气温,其分度值为1℃,刻度线位于零刻度线以下第4小格处,则其示数是-4℃。

6.(2021·安徽蚌埠市·八年级期末)我们经常使用如图甲所示的测温枪进行测温,测温枪是利用_________(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实现测温的,小明用测温枪测出手腕处的温度是36.8℃,若使用图乙所示的液体体温计测量同一温度,请在图乙中画出水银柱的位置_________。

【答案】红外线【解析】[1]根据红外线的特点可知,由于红外线热效应强,所以测温枪是利用红外线实现测温的。

[2]体温计的分度值是0.1℃,36.8℃就是过了36℃后的第八个刻度线处,如图所示:考点二熔化和凝固7.(2021·安徽合肥市·九年级期末)在“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物质的熔点为60℃B.在EF阶段,该物质温度不变,内能不变C.该物质熔化过程持续了6min D.该物质在BC阶段的内能不断增加【答案】D【解析】A.图中水平线段BC所对应的温度为45℃,此时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故物质的熔点为45℃,故A错误;B.在EF阶段,该物质处于凝固过程,凝固放热,温度不变,内能减少,故B错误;C.由图像知该物质熔化时间为3min,故C错误;D.该物质在BC阶段处于熔化过程中,熔化吸热,内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8.(2021·安徽淮北市·八年级期末)在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A.用铁水浇铸工件B.寒冷的冬天有时窗玻璃上出现冰花C.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D.深秋的早晨出现雾【答案】B【解析】A.用铁水浇铸工件是铁从液态变成了固态,属于凝固现象,故A不符合题意;B.寒冷的冬天有时窗玻璃上出现冰花是水从气态直接变成了固态,属于凝华现象,故B符合题意;C.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很快干了是水从液态变成了气态,属于汽化现象,故C不符合题意;D.深秋的早晨出现雾是水从气态变成了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2021·安徽亳州市·八年级期末)(多选)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A.“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B.“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C.“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D.“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答案】BCD【解析】A.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B符合题意;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故C错误,C符合题意;D.冰是水由液态遇冷变成固态形成的,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BCD。

10.(2021·安徽合肥市·九年级期末)小聪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冰熔化的特点”。

(1)实验中,需要观察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及________的变化。

(2)小聪又研究了海波的熔化,对比冰的熔化实验。

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冰和海波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分别如图乙和图丙。

由此可知在熔化过程中:海波与冰相同的规律是________。

海波与冰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

【答案】物质状态持续吸热,温度不变熔点不同【解析】(1)[1]冰熔化时吸热,固态冰熔化成液态水,所以在实验中,需要观察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及物质状态的变化。

(2)[2][3]由冰和海波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可知,在熔化过程中:海波与冰属于晶体,相同的规律是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海波与冰的不同之处是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即熔点不同,海波的熔点更高。

11.(2021·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九年级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将装有少量碎冰的试管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观察图乙,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2)某同学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

由图像可知:冰熔化过程为______(填“吸热”或“放热”)过程;-℃升高到0℃吸收的热量______水从0℃升高到2℃吸收(3)若不考虑热量损失,由图像丙推知,冰块从4的热量(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2 吸热等于【解析】(1)[1]由图乙可知,温度计中液柱在零刻度以下,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2℃。

(2)[2]由图像可知,冰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但需要持续加热,所以冰熔化过程为吸热过程。

-℃升高到0℃加热时间为2min,水从0℃升高到2℃,加热时间为2min,所(3)[3]由图像丙可知,冰块从4-℃升高到0℃吸收的热量等于水从0℃升高到2℃吸收的热量。

以冰块从412.(2021·安徽淮北市·八年级期末)夏天,爱吃冰棒的小明买了一支冰棒,他有以下发现: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的外包装纸上有许多“白花花的粉”;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汗”了;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

在以上发现中,物态变化原理相同的有______(填序号)。

他发现的冰棒周围冒出“白气”的情景应如图______(选填“A”或“B”)所示。

【答案】②③ B【解析】[1]①从冰柜里拿出的冰棒的外包装纸上有许多“白花花的粉”,是冰箱内的水蒸气直接变成了固体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②剥去包装纸,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③把冰棒放进玻璃杯,不一会儿,玻璃杯的外壁就出“汗”了,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④再过一会儿,冰棒变成了“水”,是冰棒从固态变成了液态,属于熔化现象。

故物态变化原理相同的是②③。

[2]冰棍冒的“白气”其实不是气体,而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这些极小的小水滴因为密度比空气大所以要下降,其情景如图B所示。

考点三汽化和液化13.(2021·安徽淮北市·八年级期末)小兰想知道影响水分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于是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通过甲、乙两图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的关系B.通过甲、丁两图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C.通过甲、丙两图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高低的关系D.通过乙、丁两图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的关系【答案】D【解析】A.根据控制变量法思想,通过甲、乙两图控制液体的表面积大小不同,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的关系,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B.根据控制变量法思想,通过甲、丁两图控制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不同,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根据控制变量法思想,通过甲、丙两图控制液体温度高低不同,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温度高低的关系,故C正确,C不符合题意;D.乙、丁两图中液体的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附近空气流动快慢均不同,所以不可探究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的关系,故D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14.(2021·桐城市第二中学八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电炉上,水烧开后壶口冒“白气”,这些“白气”是由壶口跑出的水蒸气______形成的,该过程属于______热过程,根据如图所示的情况可以判断出______房间的气温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