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合集下载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2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xx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xx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

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

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

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 2 。

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

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是法国作家朱塞普·拉赛尔的作品,是一部关于自由与命运的小说。

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叫做乔治·杜贝尔的革命者的故事。

在小说中,乔治·杜贝尔是一个勇敢坚定的人,他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不惜一切代价,最终却因为自己的信念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自由的真正含义,以及为了自由而奋斗的人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在读完《自由在高处》后,我深深地被小说中所传达的自由精神所感动。

乔治·杜贝尔是一个勇敢的人,他对自由的追求是不屈不挠的。

在他的心中,自由是一种理想,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生命的意义。

他不畏艰险,不惧危险,为了自由而奋斗到了最后一刻。

他的坚定和勇敢让人敬佩,也让人思考,自由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又意味着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我们也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但是,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是否能像乔治·杜贝尔一样坚定不移,勇往直前呢?或许,我们并不需要为了自由而去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我们可以从乔治·杜贝尔身上学到的那种坚定和勇敢,让我们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勇敢。

另外,通过《自由在高处》这部小说,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自由并不是简单的物质享受,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追求。

自由是一种内心的解放,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是一种对理想的追求。

在小说中,乔治·杜贝尔为了追求自由,不惜一切代价,这种精神让人感到震撼。

自由并不是一种轻松的享受,它需要付出代价,需要不断地奋斗和努力。

只有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自由的含义,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自由的可贵。

总的来说,《自由在高处》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乔治·杜贝尔的故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由的真正含义,也更加坚定了自己追求自由的决心。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更加珍惜自由,更加努力地追求自由,也会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优秀作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优秀作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优秀作文《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

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篇1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thefreedom。

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

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

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

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

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

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

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

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

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

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

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5篇)自由在高处读后感1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

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摆脱枷锁,或者假如临时不行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或许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旧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旧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重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主动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

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主动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果,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详情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良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

以热忱的看法、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

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当保持这种主动向上的工作看法,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忱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当多读熊培云的文字。

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看法、人文之关心。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主动与乐观。

我们同时也应当学着熊培云的姿势,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确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确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读后感一大摞书目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

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

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

“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

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

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DIY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

”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

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

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

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

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

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

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的前提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

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

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

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

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五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五篇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五篇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后,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下面是WTT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自由在高处》读后感精选(一)邂逅这本书,缘于分享“读书沙龙活动。

”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与良心去担当。

熊培云用他的文字,在笔端让观众恢复一种疼痛感;他说的每一句话,成为推动社会变革过程中最后的一根稻草。

自由,一个极具思想高度的词语,熊培云用一种亲和平缓的语言向读者交流自己的人生感悟。

”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读罢,深深地被书中的自由和赤诚所打动。

自由是什么?如何达到自由?多少人以此为毕生追求。

帕特里克呼喊过:”不自由,毋宁死!“裴多菲也有名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熊培云却坚持:”不自由,仍可活。

“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真正伟大的革命,不在于解开枷锁,而在于打破枷锁,为自由担起责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跳蚤实验:分设一个参照组和实验组,最开始的时候,参照组和实验组的跳蚤可以在正常的情况下跳起3米高,15分钟后,在实验组1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挡板,不管怎么努力,跳蚤都只能在1米的地方挣扎,无法跳得更高。

再过15分钟,取下挡板,实验组的跳蚤不知道自己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跳出3米高,却只能永远在1米高处跳动了。

说明类似结果的实验很多,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望文生义,”习得性无助“即是人在一个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面对现实的无助感。

而这个概念也恰恰可以用来解释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

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感就形成了自身的观念和行为。

我们必须承认,发展到现阶段的中国,先贤确实走过很多荆棘道路,带给我们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大学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大学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大学《自由在高处读后感》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心中涌起了许多复杂的情感。

书中的观点独特而深刻,让我对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束缚所困扰,以为自由遥不可及。

然而,作者却告诉我们,自由在高处,只要我们愿意抬头去追寻,就能触摸到它的轮廓。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次独自旅行的旅程,我选择了一个相对偏远的小镇。

小镇不大,却充满了宁静与古朴的气息。

我到达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

夕阳的余晖洒在小镇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给整个小镇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

我拖着行李,沿着石板路慢慢走着,耳边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

道路两旁是古旧的房屋,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那生机勃勃的样子,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我住进了一家小小的民宿。

老板是一位热情而朴实的大姐,她带着我参观房间,房间不大,但布置得十分温馨。

窗户正对着一片稻田,微风吹过,稻穗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第二天清晨,我被公鸡的打鸣声唤醒。

推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带着泥土和青草的香气。

远处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我决定出去走走,感受一下这个小镇的清晨。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农正在田间劳作。

他弯着腰,手中的锄头不停地挥动着,汗水顺着他的额头滴落下来,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和他搭话。

他告诉我,这片土地是他的根,他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虽然辛苦,但却自由而快乐。

他说:“咱不图啥大富大贵,能守着这片土地,按照自己的心意过日子,这就是自由。

”那一刻,我突然对自由有了新的感悟。

我们总是在追求物质的丰富和外在的荣耀,以为那就是自由。

但其实,真正的自由或许就藏在这些平凡而简单的生活之中。

就像这位老农,他没有丰厚的物质财富,没有显赫的地位,但他却拥有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

在小镇的日子里,我每天都漫无目的地闲逛。

有时候会在河边坐上半天,看鸭子在水中嬉戏;有时候会走进一家小茶馆,听当地人闲聊家长里短;有时候会跟着一群孩子在田野里奔跑,放飞自制的风筝。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自由在高处》读后感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当阅读完《自由在高处》,我深感其思想深邃、振聋发聩,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它不仅对个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于我们理解社会、政治和人生价值等方面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首先,这本书的主题集中在追求自由和独立思考上。

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并呼吁读者不断突破束缚,积极探寻个人和社会的自由之路。

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感受是书中强调的自由不是简单的为所欲为,而是基于理性和道德的自由。

这让我想起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追求幸福,而幸福就是自由。

但是,这种自由并不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而是需要遵循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只有在理性和道德的指导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独立思考。

此外,作者还强调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很容易受到各种外部信息和观点的影响。

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就很难分辨是非真假,难以保持自我意识。

正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思考是灵魂的自由,而不是随波逐流。

”独立思考不仅是个人的品质,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

从当今社会的角度看,《自由在高处》传达的思想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由于种种原因被束缚在各种框架和限制中,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这本书鼓励人们勇于突破这些束缚,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另外,《自由在高处》也对我如何与人相处、看待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孤立无援的,而是与他人相互依存、共同成长的过程。

只有在尊重他人、理解世界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生。

总之,《自由在高处》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作品。

它不仅让我对自由和独立思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也为我如何看待世界、与人相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对我个人产生深远影响,而且也会对更多人产生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到天上去
---------读《自由在高处》有感
“爱自由,爱生活,有一种鸟是关不住,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这句话是编辑对《自由在高处》的推荐语,也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我们构建了社会,社会囚禁了我们。

这种囚禁带来的伤害不会使人损失一分一毫的钱财,但却损害了我们与生俱来最宝贵的财富,思想。

大时代环境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它甚至影响了一个人的生活心态。

当今新闻媒体我们所接触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但一定是最符合国情的。

这种国情不是严肃的、值得深思的,而是一种俨然如同笑料一般的热门。

国情,或者应该说浮夸作势的热门潮流左右了我们的思想与心态,即使身处自然,即使坐拥财富权势,人却依然活在枷锁之中。

思想的枷锁是无形的。

“试想,在平常寂静的午后,当你翻开书页,怎会在某篇小说中读到‘躲猫猫’、‘被自杀’、‘牵尸谈价’、‘临时性强奸’、‘恨爹不成刚’等诡异的章节,狰狞的诗意?”
这是作者在本书一开头的自序中提到的一段话。

每天打开一些不那么严肃的新闻网站,甚至某些常用的浏览器,自动自发都有一些类似的“热点”、“时事”跳出来,而这些新闻的标题无不能产生一些另类的“眼前一亮”的效果。

这些标题确实博人眼球,尽管点开来的内容或许与标题毫无关系,但仍然能够让人一次一次的上当。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最好的新闻一定是最接近关注老百姓本身的,我相信这句话,我想在杭州看“阿六头说新闻”的人一定比看“环球军事”的人多。

而现在的新闻或许也不需要贴近老百姓生活了,只要起一个夸张恶俗的标题就足够了。

这些不火吗?不,这些内容非常火爆,每一条消息下面都堆满了各种各样起哄的评论,似乎是为了响应这种低俗的新闻内容,评论里也充满了低劣甚至说得上是下流的话。

然而我想这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所赠予我们的,一种别样的礼物。

作者熊培云一直主张自由、宽容、温暖,致力于打造一个更开阔的社会,在这个宏大的时代数据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这让我想起一句不知在何处看到的话,尽管我能想起来的只是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我觉得这是对所有站在更高处看这个世界的人最好的评价。

“人对做自己终将会消失,只有对他人和国家做的才能永恒。


人一旦具有了思想,那么就没有停下来斗争的时刻,这种斗争是与别人的,也是与自己的。

因此尽管我写的是《自由在高处》的读后感,我本该赞美一切,但我却不想过分推崇作者所有的话。

我想或许我们每天所接触的很多内容都是糟糕的,甚至是虚假的、片面的,也因这些造就了我们心态中一些不好的东西,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自由?
言论上的,思想上的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有点差强人意。

因此我也要感谢我能够生在这个能够说出一部分自己的话的世界,所幸它还没有霸道到不允许提出异议。

自由在高处是因为心在高处,站在一个更高的、更广阔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或许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然而我想,难道更高处就没有屏障了吗?
作者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

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如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天,就应该做些什么。

这种“作为”不是惊天动地的,因为古往今来能够惊天动地的人也只有寥寥,然而当这种博大的心怀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便甘愿投身到巨大的洪流中去,成为无数默默无闻的开创者的一部分。

自由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思想上的自由永远不会被禁锢,即使身受无数酷刑。

人可以委曲求全,却绝不会因为委曲求全而失去向往自由的心。

把心放在开阔的地方,那么伸手便可摘下星辰。

整装与生俱来的翅膀,飞到更高更远的天上去,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