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发展史

合集下载

新闻的魅力

新闻的魅力

•Leabharlann 2008年8月1日19时,央视《新闻联播》准时开 播。张宏民和邢质斌一如往常地为全国观众播报 新闻。 • 如果不是特别关注,可能很多人都已经忽略, 那天正是《新闻联播》开播30周年的纪念日。 •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新闻联播》已成 为全国人民获得新闻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之一,在 国际上也有重要影响。从娱乐的角度来说,《新 闻联播》还是全国收视率最高的栏目。 • “你给我每一天都是新鲜。”走过34年的《新 闻联播》看似波澜不惊,事实上,改变和创新一 直是这一栏目不变的追求。
新闻的魅力
张路宽制造

1978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到 今年,《新闻联播》走过了整整34年;《新闻联播》的片 头曲也有24年的历史了。 • 这首短短16秒的乐曲在1988年3月从作曲家孟卫东的手 中诞生并被《新闻联播》启用为开始曲之后,便以每天一 遍的高播出频率在央视每晚的黄金时段播放,至今没有更 换过,孟卫东也因此被人们誉作“每天都能听到他作品” 的作曲家。 • 多年后,回顾自己当初为央视《新闻联播》创作乐曲的经 历,孟卫东坦言:“首先应当庄重、大度,以保持‘国家 级’形象。另外,旋律要优美,格调要清新,色彩要明丽, 要有激情,还要给人以美感。”短短一段16秒的乐曲,他 竟先后写了十几段来反复比较淘选,只为了能“让乐曲中 的每一个音符都要与‘国家级’相符。” 在业内人士看来,他的这次创作经历足以被载入中国电 视音乐史册。事实上,除了这首乐曲之外,他还有其他无 法被忽略的作品,就是那首著名的《同一首歌》。

众所周知,《新闻联播》对主持人的形象有着严格的要 求。 • 2007年罗京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新闻联播》的主播 大多数时候都是穿着西装,就连颜色也没什么变化,包括 发型都要保持一样。“前两天我和台长说,我得剪头发。 我说灯光师看了我的头发害怕,怕把灯打穿了,出来影子 要扣钱的。我是为灯光师剪头发。可是台长不同意,说剪 完了头发,大家就不认识你了。” • 除了形象一成不变外,主持人还要保持严肃、庄重和沉 稳的形象。对此,罗京拿同为央视主持人的毕福剑作比较: “唱歌我比毕福剑强,可是即使在他的节目中我也不敢表 现。我们节目的形式不同,决定了表现方式的不同。所以, 我走在街上,人家看到我会说‘那不是罗京吗’,可是没 有人过来。要是看见毕福剑,肯定很多人跑上去喊‘老 毕’。”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新闻联播主持词开场白及基本流程

新闻联播主持词开场白及基本流程

04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 进行调整和补充。
05
节目内容策划与呈现方式
新闻报道选题策略
01
重要性原则
优先选择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 会议、重大政策等具有重大新闻 价值的选题。
时效性原则
02
03
贴近性原则
紧跟时事热点,及时报道最新发 生的事件和新闻,满足观众的知 情权。
关注民生问题,选择与人民群众 切身利益相关的选题,提高新闻 的贴近性和亲和力。
结束语
主持人用简短的话语总结本次新闻联 播的内容,感谢观众的收看,并预告 下次节目的时间和主题。
01
02
新闻播报
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顺序,依次播报国 内外重要新闻,包括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03
嘉宾访谈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 进行访谈,深入解读新闻背景和意义 。
05
04
观众互动环节
预告下期内发观众的期待和关 注。
04
主持人角色定位与职责
主持人形象塑造要求
穿着整洁、大方、得体,符合新闻节目的形象要 求。
面部表情自然,微笑亲切,展现出自信、专业的 形象。
身体语言得体,站姿端正,手势自然,不夸张。
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培养
01
具备清晰、准确、流畅的普通话表达能力。
01
创新表达方式
可以采用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或修辞手 法来设计开场白,如使用比喻、排比等 ,增加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02
03
突出节目特色
可以根据节目的定位和特色来设计开 场白,如强调节目的深度、广度或独 特视角等,塑造节目的品牌形象。
03
基本流程梳理与解读
前期准备工作安排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

电视新闻发展历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视新闻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多样化的历程。

从最早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电视,电视新闻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也对新闻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视新闻的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

当时,电视机逐渐普及,人们开始注意到电视作为传播媒介的潜力。

黑白电视成为人们第一次观看新闻事件的窗口,政府和电视台开始探索如何将新闻转化为电视节目。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还相对简单,通常是由主持人在电视台的摄影棚中朗读新闻稿,新闻内容也较为简单,主要以政府官方信息为主。

到了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电视新闻开始逐渐向现场报道转变。

技术的发展使得电视新闻采访和报道更加灵活和便捷。

记者们可以携带便携式摄像机前往现场采访,将实时画面传回电视台,为观众呈现真实的报道。

这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立体生动,并且观众可以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信息。

同时,电视新闻开始探索多样化的节目形式,如专题报道、访谈节目等,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

进入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传媒技术的革新,电视新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新闻报道不再受限于地域和时间,记者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全球各地的事件现场,并将报道和实时直播传输给观众。

同时,随着数字广播和高清晰度电视的普及,观众可以享受到更加真实、清晰的新闻观看体验。

这个时期的电视新闻也加强了与其他新闻媒体的合作,形成了新闻联播、新闻频道等集成化的新闻节目。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电视新闻在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视新闻节目,并且可以与其他观众和记者互动交流。

同时,新的技术也使得电视新闻的报道更加多元化。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新闻事件,这为电视新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简单的黑白电视到现在的高清晰度以及多媒体互动的时代。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

新闻联播总结三阶段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重要新闻节目,通过新闻联播,观众可以及时了解国内外重要新闻事件。

新闻联播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和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早期的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初期阶段,当时的新闻联播受到了苏联的影响,采取了苏联的新闻报道模式,内容多为政治宣传和颂扬社会主义成就。

报道形式单一,语言呆板,缺乏新闻的时效性和多样性,受到了观众的批评。

这一阶段的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人们对新闻的多样化需求。

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是新闻联播发展的关键时期,当时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闻联播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节目内容逐渐增加了国际新闻和社会生活新闻的报道,语言也更加生动活泼,报道形式更加多样化。

新闻联播开始向着更加客观、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这一阶段的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是新闻联播发展的最新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进步,新闻联播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电视播出,新闻联播还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多种方式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

节目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政治、经济等重要新闻外,还增加了文化、科技、生活等方面的报道,满足了不同观众的需求。

新闻联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实现了多元化发展,成为了一个信息全面、立体化的新闻节目。

总的来说,新闻联播经历了模仿苏联模式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转型阶段和近年来的多元化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新闻需求的不断变化,相信新闻联播还会有更好的发展。

三十五年,《新闻联播》这样炼成

三十五年,《新闻联播》这样炼成

三十五年,《新闻联播》这样炼成作者:游免津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2年第03期比央视历史还要长警车开道,一直开进了中央电视台。

从上面下来的不是什么重要人物,而是新闻胶片。

洗印工人已经做好准备,胶片迅速被洗印出来,“然后由编辑一点一点地把它剪接起来,同时文稿编辑就写稿子,然后马上就播出。

”据原央视主持人赵忠祥介绍,《新闻联播》刚开办的那几年,这样的场景经常出现。

一开始,它还不叫《新闻联播》,而是叫《全国电视新闻节目联播》,1976年7月1日开播。

新闻片由全国各地电视台提供。

当时由于技术落后,新闻片由胶片拍摄,运送新闻片都是通过飞机或者火车进行,“加上洗印编录,有的要几天后才能与全国观众见面。

”赵忠祥说。

经过近两年的试播,1978年《新闻联播》正式开播,原来冗长的名字被弃用。

当天的头条新闻是“邓副主席出席国务院办公室招待会,同外国专家欢庆新年”。

在串联稿上,这条新闻本来排在中间的位置,后来被一条长长的箭头勾到了第一条,原位置上的“河北马万水工程队勇夺新高峰”被安排到了第二条。

当时还没有中央电视台,这档节目是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新闻联播》正式开播三个多月后,1978年4月18日,据当时的中央广播事业局办公室下发的第001号文件,北京电视台才“经华主席、党中央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对外简称CCTV。

《新闻联播》不是中央电视台的当时的《新闻联播》并没有受到今天这般重视。

据《南方周末》报道,最初几年,国家领导人到哪个省去,都不愿意让《新闻联播》的人跟随报道,因为觉得可能不太重要。

情况在1980年11月发生了变化。

《新闻联播》陆续播出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审判林彪、江青反党集团的报道,一时万人空巷,创造了《新闻联播》历史上的第一个收视高峰。

亿万观众第一次通过电视新闻共同目睹了国家重大时政事件,电视新闻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影响力开始为国人瞩目。

第二年四月,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在青岛召开。

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的历史:1976年7月1日,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播出时间10~15分钟,只有外景片,没有播音间的口播。

这就是《新闻联播》的前身。

1978年1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1979年9月1日,央视创办新栏目《国际新闻》;1980年,随着《新闻联播》的改进编排,《国际新闻》逐渐并入《新闻联播》。

与此同时,《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增至30分钟。

1981年春天举行的青岛会议作出两项重大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央视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央视供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由此构建了世界观众群体最大的新闻传播网。

1981年10月1日,央视开始在《新闻联播》之后播送天气预报。

1982年9月1日开始,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由原来的20时提前到19时的《新闻联播》里发布,从而确立了这一栏目独立新闻发布机构的权威地位。

1983年10月18日,《新闻联播》第一个驻外记者站———香港记者站建立,蒙古族记者包拉白成为第一位驻站记者。

1984年~1987年,《新闻联播》开始派遣驻外记者,并加强了国际新闻的报道。

1987年7月1日,《新闻联播》播音员由一人主持改为两人主持,节目结束时,打出编播制作人员名单。

1988年12月1日,中央台新闻中心正式成立,确定了采、编、播“一条龙”的管理体制,通过体制创新来推动《新闻联播》的发展。

1991年9月1日,《新闻联播》通过国际卫星频道走向世界,覆盖全球。

目前,《新闻联播》在全世界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8个记者站(点),并与CNN等全球知名的电视机构建立了新闻节目交换合作关系。

世界重大突发事件常常成为《新闻联播》“本台刚刚收到的消息”。

1991年12月19日,《新闻联播》主持人开始使用新闻提读器,大大增强了主持人和观众的交流感。

1992年12月19日,央视在美国建立了记者站。

1994年7月21日,《新闻联播》直播了亚太一号卫星发射的情况,首次实现同步编排播出。

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

◆《新闻联播》栏目简介新闻联播是指一种电视或广播新闻节目形式,即各电视台或广播电台同时联合播出的新闻节目。

如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河北电视台《河北新闻联播》、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联播》、内蒙古电视台《内蒙古新闻联播》、吉林电视台《吉林新闻联播》、黑龙江电视台《全省新闻联播》、浙江电视台《浙江新闻联播》、安徽电视台《安徽新闻联播》、江西电视台《江西新闻联播》、山东电视台《山东新闻联播》、河南电视台《河南新闻联播》、湖北电视台《湖北新闻联播》、湖南电视台《湖南新闻联播》、重庆电视台《重庆新闻联播》、贵州电视台《贵州新闻联播》、西藏电视台《西藏新闻联播》、陕西电视台《陕西新闻联播》、青海电视台《青海新闻联播》、新疆电视台《新疆新闻联播》、广西电视台《广西新闻联播》等等。

当中以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影响力最为广泛。

新闻联播节目播出时长为30分钟,但是如果当天发生的事件与中国关系重大,或是在中国发生突发事件时,则会加长时间。

加长的时间会根据事件的大小和性质做出调整。

过去,央视技术水平不够,不能24小时播出。

只能从每晚6:55开始,国歌和节目预告之后,倒计时5秒推出《新闻联播》。

也就是说《新闻联播》是打头炮的重点节目。

播报日期,也表明它是每天第一个跟观众见面的栏目。

当然,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概念了。

自1982年9月1日起,中共中央明确规定,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由此开始奠定节目为官方新闻发布管道的重要地位,节目宗旨“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但新闻先后次序排列不是以其重要性,而是以国家领导人的排名先后而定的。

其大致内容按播出顺序是: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外交、访问、会议以及视察活动,中共中央或中央政府开的某项会议,思想教育类短片,简讯(中国境内各个领域的进步,人民大众的精神面貌,神州大地的风采),最后是时长通常不超过五分钟的国际新闻和体育新闻等。

在中国大陆,境外媒体、甚至地方电视台的采访皆有一定限制(例如灾难事故、军事演习等),而央视在此一般没有限制(与新华社同一级别),故《新闻联播》亦变相成为某些重要新闻片段公开发布的唯一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新闻联播》发展史
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和播音员李娟
1958年5月1日19时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中国自己的电视播出信号第一次出现在首都北京的天空上,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由此开始了。

电视是20世纪科学技术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自1936年英国正式播放电视节目起,电视便成为了20世纪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即着手发展电视。

1954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要办电视。

1955年2月5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向国务院报告,提出于1957年在北京建立一座中等规模的电视台的计划。

周恩来总理2月12日批示将此事列入文教五年计划讨论。

为了学习和借鉴国外办电视的经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罗东和孟启予组成电视代表团,于1957年12月赴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考察,1958年3月返回北京,为建立电视台进行了业务上的准备。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原广播大楼西侧四层楼上的一个60多平方米的排练厅改建成为简陋的导演控制室,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5月1日试验播出。

当晚,在北京仅有的几十台电视接收机的屏幕上,出现了一幅以广播大楼模型作为背景图案,上书“北京电视台”字样的电视画面。

新华通讯社为此发出电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已在5月1日开始实验广播。

”中国的电视事业诞生了。

创办之初北京电视台自办节目的能力很低,主要依靠电影厂和文艺演出单位的支持。

当时,除纪录、科教影片以外,其他节目全是直播。

试验广播期间,每周播出两次节目,每次二至三小时。

包括新闻性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和文艺节目等。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

正式播出的电视节目由每周两次增至每周
四次(星期二、四、六、日各播一次),同时试办了五期《电视广播节目报》周刊。

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后,事业建设逐步走上正轨,并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从1960年1月1日起,北京电视台试行新的固定节目时间表,每周播出八次,星期日上午增加一次节目。

设置了十几个固定栏目,既有面对广大观众的栏目,又有特定对象栏目;既有新闻性栏目,又有知识性、娱乐性栏目。

电视的媒体功能有了进一步体现。

到1960年5月,在广播大楼院内设计建设的北京电视台
“新楼”落成。

建设有面积分别为600平方米、150平方米和40平方米的大、中、小三个演播室,有一个电影机房和两个导演控制室。

此外还有电影审看间、道具制作间、化
妆间、演员休息厅等附属用房,在地下室筹建了洗印车间。

北京电视台开始步入正轨。

1978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北京电视台正式改称中央电视台,英语缩写为“CCTV”,对外称“中国中央电视台”。

当晚,更换后的新台标映现在屏幕上,从此,揭开中央电视台新的一页。

第一次播出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
1976年7月1日,根据全国省级电视台共同协商的意见,北京电视台第一次试播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向全国10多个省、直辖市电视台传送信号,该节目成为《新闻联播》的雏形。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创办,并成长为中央电视台最具权威性,影响力最大的新闻节目,凝聚了电视人多年的辛劳和汗水。

试办初期,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报道面较窄,不包括国际新闻,大部分新闻节奏缓慢、冗长拖沓。

为此,北京电视台新闻部
于1977年分别召开华东和中南、华北和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电视台参加的三个座谈会,共同商讨如何办好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问题。

与此同时,全国电视台开始定时转播北京电视台每日19时播出的新闻节目。

1978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正式打出栏目名称字幕,开始定名播出。

中断了多年的播音员出图像向观众预告节目的形式,也于同日恢复。

由于当时录像设备尚未引进,因此《新闻联播》创办初期以直播形式播出,播出时间为19点至19点20分。

1982年9月1日起,党中央明确规定,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20点提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出时间19点,重要新闻首先在《新闻联播》中发布。

这标志着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成为一个独立的新闻发
布机构。

因为《新闻联播》的发展和影响,在我国众多大众传播媒介中,中央电视台作为新闻发布机构,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2003年是《新闻联播》节目创办的第二十五个年头。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联播》始
终坚持“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的栏目宗旨,牢牢把握舆论导向,继续雄居全国同行业栏目收视率第一。

1976年7月1日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播出串联单
·战斗在车间的党支部。

5分。

(上海电视台)
·小靳庄在斗争中前进。

5分。

(天津电视台)
·敢斗修正主义的先锋战士。

4分30秒。

(武汉电视台)
·朝气蓬勃的党支部。

5分10秒。

(北京电视台)
·陈锡联副总理会见尼日利亚青年代表团。

1分40秒。

(北京电视台)
·谷牧副总理会见埃塞俄比亚政府贸易代表团。

1分5秒。

(北京电视台)
·朝鲜人民军协奏团访问红星中朝友好公社。

8分15秒。

(北京电视台)
2003年7月1日《新闻联播》串联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在京开幕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14分钟
·温家宝出席香港特区政府庆回归升旗仪式,1分50秒
·温家宝出席香港特区政府庆回归六周年酒会并发表重要讲话,6分24秒
·香港民众以各种形式庆回归六周年,1分17秒
·李长春将出访古巴、阿根廷、新西兰三国,12秒
·誓言铮铮跟党走歌声嘹亮唱辉煌各地欢庆党的82岁华诞,2分1秒
·三峡电厂2号机组今天开始72小时并网试运行,1分46秒
·淮河干流全线涨水防汛形势日益紧张,1分26秒
·美国国防部公布美侦察机遭朝鲜战机拦截的录像,33秒
·俄敦促伊朗尽快签署核安全保障的附加议定书,33秒
·伊拉克费卢杰一清真寺发生爆炸至少5人死亡,28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