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 河大版
2019河大版九年级上第27课《黄生借书说》教案语文

可惜 值得珍惜 值得惋惜
拓
展
提
升
关于借书
书多,人不能尽有,因而借书是常事。尤其在旧时代,五代以前还没有印本的时候不用说,就是宋以后,刻板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想博览更要多靠借。借书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为收藏而借抄,一是为求学而借读。黄生借书属于后一类。
旧时代没有公共图书馆,借书很难。原因之一是有书的人不多。此外还有种种情况:书系珍本,为收藏者所宝爱,自然不愿借出;书虽非珍本,或者因为常用,或者因为私有观念重,也就不愿借出等等。守护不借,有的还定为戒条,如唐朝杜暹题其藏书卷末说:“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宁波范氏天一阁挂有禁牌,文曰:“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这样吝啬,看似可鄙可笑,实则不当专怨一面,因为书因借出而损坏甚至丢失的事也不在少数。远的不说,举清代为例,《红楼梦》八十回以后的一部分原稿,《越缦堂日记》中的八册底本,都是借出丢失的,无怪乎俗语改“借书一瓶”为“借书一痴”,说借书与人是傻事了。
C、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论证论点的?
作者幼时好书,由于家贫无书,向张氏借,但张氏不借,饱尝了借书之难,所以一旦借到书,看过就能清楚地记在心里,因而读书效率很高,这说明借书能促使人发奋学习。到做官之后,经济条件改善了,得书容易了,“落落大满”,藏书不少,但有书反而不读了,让书布满虫丝,被虫蛀。这样一正一反,两相对照,有力地论证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论点。
课
题
黄生借书说
课时安排
2
授课时间
主备人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掌握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运用事例、对比手法证明观点的写法。
《黄生借书说》教案

《黄生借书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黄生借书说》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3)了解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等,评价文章的观点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黄生借书说》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了解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特殊文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颜之推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文学成就,引导学生了解《黄生借书说》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阅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5. 实践应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勤奋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收集有关颜之推的资料,了解他的其他作品。
3. 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勤奋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颜之推的生平事迹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观点。
九年级下册语文《黄生借书说》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黄生借书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了解作者黄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韵味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书籍、乐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3)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黄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古代散文的韵味和修辞手法的欣赏。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黄生借书说》。
2. 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黄生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黄生借书说》,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问。
3. 讲解与讨论:(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韵味和修辞手法。
(3)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应用与拓展:(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书籍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学生对课文韵味的把握。
4. 个人感悟: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心得体会等,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九年级下册语文《黄生借书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黄生借书说》;(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把握文章的大意和结构;(3)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2)理解借书的道德规范和诚信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3)学会珍惜时间和资源,培养自己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黄生借书说》的朗读和背诵;2.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3.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和特殊用词的理解;2.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的把握;3. 课文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提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黄生借书说》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据,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黄生借书说》;2. 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写一篇关于“诚信”的短文;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论证方法;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的观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4. 课文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黄生借书说》的背诵情况,巩固学习成果。
人教版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2课《黄生借书说》教案1 冀教版

第22课《黄生借书说》1新设计《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背诵课文,把握课文的论证思路。
2、研读重点语段,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
3、领会本文阐述的“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认识到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重要性;并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阐明道理的方法,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4教学过程4.1第二学时4.1.1新设计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黄生借书说》一文,翻译了课文,积累了常见的文言词语,下面检查一下上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况。
(大屏幕展示检测题)一、课前检测、夯实基础:1.解释下列加线词语:(1)汗牛塞屋。
使……出汗,动词(2)必高束焉,庋藏焉。
收藏(3)子孙弃者无论焉。
不必说,更不用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不管(4)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等待(5)家贫难致。
得到(6)辄省记。
熟记(7)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借(8)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值得珍惜今义:惋惜2.结合语境解释加线字的含义:吾不得而见之矣代词,它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助词,的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代词黄生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翻译下列句子: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读的。
(1)子不闻藏书者乎?你没有听说过收藏书籍的人吗?(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不只读书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3)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这以后,我便感叹借书来读的人用心专注,而自己年轻时的光阴是多么值得珍惜呀。
通过检测,我看出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
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和作者一起谈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大屏幕上展示的学习目标。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这几个目标。
二、自主学习、感知课文: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诵课文,然后回答问题:(师诵读,生听读)请同学们回答问题:(请这位同学回答,其他学生听答纠正)1、本文中作者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这个观点是用双重否定句句式表述的,运用此句式的好处是把作者的观点表述得极其鲜明有力把它转换为肯定句:书只有是借的才能好好地读2、划分结构层次:(横线处用课文原句填写)第一部分( 1-2 段):阐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观点。
初中九年级语文学案-黄生借书说【市一等奖】

黄生借书说【学习目标】1.了解“说”的有关知识和作者。
2.通过朗读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背诵课文。
3.结合工具书、课堂练习题、文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4.理解本文运用对比方法阐明“书非借不能读”道理的写法,珍惜今天优越的学习条件。
【学习重点】读通全文,领会“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学习难点】对比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读一读。
1.自由读3遍。
2.齐读。
3.重点段落读。
第二段:①设问:子不闻藏书者乎②反问: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富贵者读书有几③中心句:书非借不能读也。
(读译)第四段:④感叹句: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读理)第五段:⑤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读译)4.分组齐读。
(第1.2段学生齐读;第3段男女生分开读;第4段男女生分开读;第5.6段学生齐读。
)(读出对比手法和叙议结合的写法)二、议一议。
学生结合课堂练习译读全文。
1.积累几个词,解释它们的意思。
(1)汗()牛塞屋。
(2)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3)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4)故有所览辄省()记。
(5)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2.理解古今义。
这几个词在古代和现代意义有很大的差别,试说说。
4.全班交流,每人译一段。
三、品一品。
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1)《黄生借书说》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朝代)的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的文体,课题的“说”是意思。
(3)课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写出3个自己所学过的第二人称代词:(4)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结尾照应开头,点明写本文的缘由。
中间三段是重点。
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
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①;②;③。
首先,举历史上的例证,、和都是以书为装饰品,实际上并不读书。
然后,用和的两种不同心理作对比,来证明“书非借不能读”。
接着,以和加以印证。
初中语文_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
2、学习课文对比鲜明的写作手法。
3、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重点难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了解部分词汇的古今异义,学习课文对比鲜明的写作手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看法各有不同,唐代诗人杜甫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的是读书与写作的密切联系;英国作家培根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强调的是读书的好处很多;那么,清代文学家袁枚对读书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文章《黄生借书说》和他一起探讨有关读书的问题。
(板书课题)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三个,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多媒体展示)先来了解“说”和作者。
请两位同学一读“说”一读作者。
(多媒体)二、感知课文1、朗读课文提示:(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节奏,把握情感。
(2)学生边读边画出疑难字词,可以借助工具书或问同学解决。
2、学生轮读,其余同学注意字音、断句,然后学生纠正。
3、字音检测(多媒体)4、大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提示: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快速口头翻译课文,标记出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举手提问,看哪个小组掌握的最准确。
5、自学检测(多媒体)(1)解释下划线的字词(2)说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3)翻译下列句子三、分析课文1、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作者想证明一个什么观点?书非借不能读也板书2、作者列举了那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总结(多媒体)举例子自己的经历天子之书、《七略》四库余幼时家贫借书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张氏之吝书用心专其他祖父积做官之后束之高阁有书不读借书读用心专反面证明正反对比证明3、文中那些句子写出了借书读及自己拥有书后的心理和做法?提示:非夫人之物而·······姑姑俟异日观云儿(多媒体)4、作者是怎样以自己的经历来证明论点的?余幼好书···············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5、作者把自己年轻时的遭遇跟黄生现在的遭遇做了哪些比较?这些比较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起什么作用?(多媒体)6、对比鲜明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有什么作用?(多媒体)第二段借书者的心理:藏书者的心理第三段作者年轻时急切求书心理:通籍后有书:藏书者不读书和借书者读书专第四段予之不幸:黄生之幸:通过对比,寄托着对黄生的深切厚望,读书必专,归书必速。
九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课件4河大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袁枚,字子才,号随园主人。 主要作品集:《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 本文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二、解释全文
授: 给
汗: 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出汗 祖父:祖父和父亲
子孙:儿子和孙子 无论:不用说 非: 不是 独: 只 夫(fú)人: 那人 假: 借 虑: 担心
落落: 形容堆积的样子 蒙: 盖 可惜: 值得珍惜 类: 似,像 公: 同别人共用 使: 让 俱: 一起
惴惴焉 形容忧惧的样子
摩玩: 摩挲玩弄
已:
停止
业:
已经
庋:
搁起来
俟(sì):等到
好(hào): 喜欢
致: 与: 形:
得到 给 现出
省(xǐng): 检察,这里作“记忆”解。
三、朗读并背诵全文
•3、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2022/3/12022/3/1March 1, 2022 •4、享受阅读快乐,提高生活质量。2022/3/12022/3/12022/3/12022/3/1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1、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2022年3月1日星期二2022/3/12022/3/12022/3/1 •2、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
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人。2022年3月2022/3/12022/3/12022/3/13/1/202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上册《黄生借书说》教学设计河大版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掌握全文的内容及结构;理解文中语言表达的特点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过去文人不良的借书风气和扭曲的读书风气,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思想修养。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教具课文音频资料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内容。
教学难点朗读,散读,理解品位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导入
书海茫茫,读书要借书,这是常有的事。
当你借到一本你所需要的书时,你在激动兴奋之后,便会埋头攻读,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但对自己已有的书,虽然也是需要学习的,却缺乏那种兴奋感和迫切阅读的激情。
在这方面大概大家都有所体会,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黄生借书说》就议论了这个问题,看看课文作者提出了什么看法,你和他的认识是否一致?
2、解题
1)课文标题中的“说”,是古文体中的一种,这种体裁的文章往往就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提出作者的看法,观点是“发人之所未发”的,一般以议论为主,也兼有记叙和抒情的成分。
在写法上讲究波澜起伏,使人感到变化莫测。
篇幅一般不长,要做到言简意赅。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策士们的游说,到唐代便扩大成为一种通用的文体。
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都属这类文章。
2)黄生名允修,贫而好读书,袁枚很器重他,也很乐意帮助他。
除了借书给他之外,还支援他一部分生活用费。
《赠黄生序》中说:“又虞其家之贫,有以累其能也,为羞其晨昏,而以书库托焉,成生志也。
”作者对黄生的学业也深有影响,黄生原想致力考证,袁枚不赞成,希望他跟自己走,学诗文。
3)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
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
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
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
3、简介作者
袁枚还有号简斋,他生活在号称封建盛世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中过进士,做过江宁等地的知县。
33岁辞官,定居南京,在小仓山筑园林,因是金陵织造园林旧址,故改其名“随园”,又因此自号“随园老人”,晚年还自号“仓山居士”,过着论文赋诗的悠闲生活。
他一生喜爱山水田园,思想比较自由解放,论诗主张抒写性情,创性灵说,反对模仿古诗文的格调。
4、教师范读课文,注意下边加点字的读音:
强(qiáng)假惴(zhuì)惴庋(guǐ)藏俟(sì)素蟫(yín)
词句补释:
书非借不能读: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不是那人自己的物品而勉强从别人那里借到。
夫人,那人。
指向别人借书的人。
夫,音fú。
强假,勉强借来。
惴惴焉摩玩之不巳:忐忑不安地将它玩弄不止。
惴惴,音zhuìzhuì,惴惴不安、提心吊胆,忧惧的样子。
摩玩,摩挲 ( suō ) 玩弄,抚弄。
必高束焉,庋藏焉:一定捆起来挂在高处,收藏起来。
“高”形容词作“束”的状语,“在高处”。
庋,音guǐ,置放;收藏。
姑俟异日观:姑且等到日后再来看吧。
姑,姑且、且。
俟,音sì,等候、等待。
异日,日后、将来。
故有所览辄省记: ( 因为迫切地要读书,又得不到书 ) 所以 ( 凡是 ) 有看过的就记在心里。
有所览,有看到的。
辄,就。
省记,记在心里。
省,音xǐng,明白。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薪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 ( 屋里 ) 到处都堆放满了。
落落,堆集的样子。
俸,指官俸,做官的俸禄。
素镡灰丝时蒙卷轴:白色的蠹鱼和虫丝常常沾满了书卷。
素镡,指书里的蠹虫。
灰丝,指虫丝。
今黄生贫类予:如今黄生像我 ( 以前 ) 一样贫穷。
类,似,像。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只是我把自己的书拿出来同别人共用,这和张氏吝惜自己的书 ( 不借给别人 ) 好象不大相同。
惟,只是。
公,动词,同别人共用。
吝书,舍不得 ( 把 ) 书 ( 借给别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