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种类似于水泥的材料来制作建筑物。这种材料由石灰和黏土混合而成,经过加热后能够硬化。这种技术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道路修复。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水泥工业始于19世纪初。当时,法国工

程师路易·维克托·维卢梅(Louis-Victor Vicat)首次发现了一

种新的材料,他将其命名为“水泥”。维卢梅发现,当将石灰和粘土混合并且经过烧制时,产生的物质具有特殊的硬化性能。这一发现开创了现代水泥工业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在19世纪中叶,

德国化学家约瑟夫·阿斯彭(Joseph Aspdin)发明了一种新型

水泥,被称为“波特兰水泥”。这种水泥具有更高的硬化速度和强度,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水泥类型之一。

20世纪初,水泥工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和材

料配方被引入,使得水泥的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持续。在这个时期,水泥成为了建筑业中的重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水泥工业也不断朝着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新型的水泥材料被研发出来,旨在减少水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技术创新被应用于水泥生产过程中,以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总的来说,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代文明的试验性应用到现代工业化生产,水泥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水泥工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和创新。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水泥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一、水泥概述 水泥是粉状水硬性无机胶凝材料。加水搅拌后成浆体,能在空气中硬化或者在水中硬化,并能把砂、石等材料牢固地胶结在一起。早期石灰与火山灰的混合物与现代的石灰火山灰水泥很相似,用它胶结碎石制成的混凝土,硬化后不但强度较高,而且还能抵抗淡水或含盐水的侵蚀。长期以来,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胶凝材料,广泛应用于土木建筑、水利、国防等工程。 水泥按用途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通用水泥、专用水泥、特性水泥,每种水泥都代表了不同的用途。 二、水泥的发展历程 1756年,英国工程师J.斯米顿在研究某些石灰在水中硬化的特性时发现:要获得水硬性石灰,必须采用含有粘土的石灰石来烧制;用于水下建筑的砌筑砂浆,最理想的成分是由水硬性石灰和火山灰配成。这个重要的发现为近代水泥的研制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13年,法国的土木技师毕加发现了石灰和粘土按三比一混合制成的水泥性能最好。1889年,中国河北唐山开平煤矿附近,设立了用立窑生产的唐山"细绵土"厂。1906年在该厂的基础上建立了启新洋灰公司,年产水泥4万吨。

而到1893年,日本远藤秀行和内海三贞二人发明了不怕海水的硅酸盐水泥。20世纪,人们在不断改进波特兰水泥性能的同时,研制成功了一批适用于特殊建筑工程的水泥,如高铝水泥,特种水泥等,全世界的水泥品种已发展到100多种。 三、水泥行业发展现状 1、水泥产量降幅收窄 2020年上半年,我国遭遇突发新冠疫情,经济运行明显受阻,随着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采取各项有效措施,生产生过逐渐恢复,复工复产深入推进,产量降幅明显收窄,2020年1-6月份累计产量99823万吨,同比下降4.8%,比1-5月份降幅同比减少3.4个百分点。 2、进口持续增长,出口持续下降 受沿海地区需求旺盛影响,2019年水泥熟料进口量达2274万吨,同比增长80%。而截止至2020年6月水泥熟料累计进口量达1411万吨,比1-5月增长了304万吨。而水泥和水泥熟料出口量持续下跌,截止2020年6月中国水泥及水泥熟料出口数量为148万吨,相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46万吨,降幅为49.6%。 3、水泥专用设备产量转好推动水泥产量上升 随着疫情高峰期的结束,下游工程项目推进水泥需求快速复苏的同时,政府组织行业有序复工复产,水泥专用设备产量好转。2020

水泥发展史

水泥厂实习报告 (一)、水泥发展史 水泥是建筑用胶凝材料,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硅酸盐水泥是普遍常用的水泥,又称波特兰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是特种用途的水泥。有人戏称水泥是建筑的“粮食”,在人类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现在,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水泥的发明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结果,是在古代建筑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西方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 在水泥发明的数千年岁月中,西方最初采用黏土作胶凝材料。古埃及人采用尼罗河的泥浆砌筑未经煅烧的土砖。为增加强度和减少收缩,在泥浆中还掺入砂子和草。用这种泥土建造的建筑物不耐水,经不住雨淋和河水冲刷,但在干燥地区可保存许多年。 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埃及古金字塔的建造中使用了煅烧石膏。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物。 古希腊人与古埃及人不同,在建筑中所用胶凝材料是将石灰石经煅烧后而制得的石灰。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同时继承了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传统。罗马人使用石灰的反复是将石灰加水消解,与砂子混合成砂浆,然后用此砂浆砌筑建筑物。采用石灰砂浆的古罗马建筑,其中有些非常坚固,甚至保留到现在。 古罗马人对石灰使用工艺进行改进,在石灰中不仅掺砂子,还掺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这种砂浆在强度和耐水性方面较“石灰-砂子”的二组分砂浆都有很大改善,用其砌筑的普通建筑和水中建筑都较耐久。有人将“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称为“罗马砂浆”。 罗马人制造砂浆的知识传播较广。在古代法国和英国都曾普遍采用这种三组分砂浆,用它砌筑各种建筑。 在欧洲建筑史上,“罗马砂浆”的应用延续了很长时间。不过,在公元第9-11世纪,该砂浆技术几乎失传。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砂浆采用的石灰是煅烧不良的石灰石块,碎石也不磨细,质量很差。到公元第12-14世纪这段时期,石灰煅烧质量逐渐好转,碎砖和火山灰也已磨细,“罗马砂浆”质量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建筑胶凝材料 中国建筑胶凝材料的发展有着自己的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白灰面” 早在公元前5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白灰面”因呈白色

中国水泥发展历史

中国水泥发展历史 中国水泥工业是我国建筑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在建筑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本文将从水泥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三个方面对中国水泥发展历史进行探讨。 一、水泥的起源 水泥作为一种建筑材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人们就开始使用含有石灰的黏土来建造房屋和修筑水利设施。而真正意义上的水泥的发明,则要追溯到19世纪。 1824年,英国人乔瑟夫·阿斯特利·波特发明了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他将石灰石和粘土石进行研磨、混合,并在高温下煅烧,制成了一种名为“波特兰水泥”的材料,这就是现代水泥的雏形。这项发明引发了一场革命,使得建筑材料的生产和应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水泥的发展 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上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的水泥工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产量低、质量差、生产工艺落后。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水泥工

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水泥生产技术和设备,促进了水泥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泥工业发展的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这些举措为中国水泥工业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水泥工业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我国水泥生产线的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工艺逐渐改进,产品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此时,中国水泥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三、水泥的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泥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据统计,我国水泥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已成为全球水泥生产大国。同时,我国的水泥生产技术和设备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许多企业具备了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能力。 然而,水泥工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境。一方面,由于水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传统的水泥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能源消耗和排放问题,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建筑行业的规模扩大和建材市场的竞争加剧,水泥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后,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土木工程领域。建筑用混凝土的发展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甚至可能在更早的古代文明中已经使用了混凝土及其胶结材料。但直到1824年波特兰水泥的发明才为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开创了新纪元。至今仅有16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1801年考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到1850年法国的兰博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并以此获得专利。后来康纳于1886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设计手稿。1872年美国人沃德建造了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房屋。1906年特纳研制了第一个无梁平板。从此钢筋混凝土小构件已进入工程实用阶段。 第二阶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设计计算依据材料的破损阶段方法。1922年英国人狄森提出了受弯构

件按破损阶段的计算方法。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来西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其后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在分析、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工艺与科研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建筑物,如美国波士顿市的Kresge大会堂,英国的1951节日穹顶,美国芝加哥市的Marina 摩天大楼,湖滨大楼等建筑物。1950年苏联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制定了“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规程”。1955年颁布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从而结束了按破损阶段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三阶段为工业化生产构件与施工,结构体系应用范围扩大,设计计算按极限状态方法。由于二战后许多大城市百废待兴,重建任务繁重。工程中大量应用预制构件和机械化施工以加快建造速度。继苏联提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之后,1970年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波兰相继采用此方法。并在欧洲混凝土委员会与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CEB-FIP)第六届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建议,形成了设计思想上的国际化统一准则。 第四阶段,由于近代钢筋混凝土力学这一新的学科的科学分支逐渐形成,以统计教学为基础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已逐渐进入工程实用阶段。电算的迅速发展使复杂的数学运算成为可能。设计计算依据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概括为计算理论趋于完善,材料强度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筑物向大跨高层发展。 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比较曲折,解放前几乎是空白,60年代边学习苏联的经验边完善提高,70年代自己动手搞科研,编规范;80年代规范的设计水准正力争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近30年来,

水泥的发展历程

水泥的发展历程 水泥起源于古代,但其现代的化学特性和应用是在19世纪初期发现和发展的。以下是水泥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水泥 在古代,人们使用天然材料如灰土、石灰和黏土制作水泥,并在建筑和水利工程中使用。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人们使用混合黏土和石灰制作水泥,这些水泥被用于建造金字塔和大殿。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使用灰土水泥来加固青铜器和石材建 筑。 2. 炉渣水泥 在1818年,英国人詹姆斯·希尔发明了一种称为炉渣水泥的材料。这种水泥是通过炉渣的加工和混合膨胀剂和其他化学物质来制成的。这种水泥特别耐久,可以用于建造桥梁 和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工程。 3. 硅酸盐水泥 在1845年,德国人海因里希·威尔曼发明了一种称为硅酸盐水泥的材料。威尔曼使用石灰石和黏土作为原材料制作水泥,并将其加热到极高的温度以制造高质量的水泥。这种 水泥比炉渣水泥更加耐久,并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被广泛使用。 4. 珊瑚水泥 在1897年,法国人路易·韦利耶发明了一种称为珊瑚水泥的材料。这种水泥是由玄武岩和石灰制成的,并且添加了一些珊瑚粉和太阳能。这种水泥在环保和耐久等方面比传统 的水泥更加出色。 5. 高性能水泥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新型高性能水泥应运而生。其中,高性能混凝土(HPC)和高性能材料技术(HPMT)是当前水泥制造的最前沿技术。 这些水泥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久性和更佳的环保性能。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和隧道等基础设施工程中,为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水泥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人类对建筑、基础设施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不断追 求和创新。未来,随着科技的推进,水泥制造技术将继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人类不断提 高的需求和要求。

水泥行业的发展历程

水泥行业的发展历程 一、水泥的发明与早期应用 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古埃及。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水泥是由英国工程师J.阿斯普丁于1756年发明的。自那时以来,水泥在建筑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早期的水泥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主要采用粘土或石灰石作为主要原料,通过高温煅烧和研磨制成。 二、工业革命对水泥行业的影响 工业革命对水泥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水泥的制造工艺得到了改进,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同时,随着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泥的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三、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新型干法水泥技术开始出现并逐渐普及。这种技术采用悬浮预热和窑外分解工艺,使水泥熟料的生产更加高效和节能。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水泥行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环保法规对水泥行业的影响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各国政府开始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对水泥行业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促使水泥企业加大环保投入,采用环保技术和设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同时,也推动了水泥行业的绿色发展,提高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水泥行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水泥行业的技术创新也取得了重要突破。新型的原料制备、节能煅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使得水泥的生产更加高效、节能和环保。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推动了水泥行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 六、水泥市场的全球化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水泥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跨国水泥企业通过兼并与收购等方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国际贸易的增加也使得国际水泥市场更加活跃。然而,全球水泥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七、水泥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水泥的需求量仍将保持增长态势。同时,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和消费者对绿色建材的需求增加,水泥行业将更加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未来水泥行业的发展将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发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此外,随着全球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现代水泥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回顾水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发端的上古时期。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仰韶文化半穴居建筑 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 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金 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材料。在公 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

古埃及人使用煅烧石膏将金字塔上的石块粘合在一起 公元前16世纪,在中国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硬度较高的石灰砂浆。 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这种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在随后到来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公元前300年,古代巴比伦人使用沥青粘合石块和砖块。 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这一事件催生了建筑史上一种非常有名的材料——罗马砂浆。古罗马人在继承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基础上,对石灰的使用工艺进行了改进。这种工艺不仅要在石灰中掺入砂子,而且还要掺入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这种“石灰-火山灰-砂子”三组分砂浆就是建筑史上大名鼎鼎的“罗马砂浆”。罗马砂浆在强度和耐水性方面都较“石灰-砂子”的二组分砂浆有很大改善,用它砌筑的普通建筑和水中建筑都较耐久,有些甚至保留到现在。

混凝土的历史

混凝土的历史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骨料和水混合制成的坚固建筑材料。它 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本文将回顾混凝土的历史,并探讨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应用。 1.古代文明的混凝土 最早使用混凝土的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埃及人发现将水泥与沙子和骨料混合后,可以得到坚硬的建筑材料。 他们使用这种混凝土来建造金字塔和其他宏伟的建筑。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混凝土的应用进一步发展。希腊人开始使 用含有天然凝结材料(例如火山灰)的混凝土来建造庙宇和城市建筑。而罗马人在希腊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他们引入了水泥,并使用类 似现代混凝土的配方来建造大型建筑,如竞技场和浴场。 2.中世纪及近代的混凝土 随着古代文明的崩溃,混凝土的应用在中世纪时期出现了停滞。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混凝土重新回到了欧洲的建筑舞台。意大利的 建筑师和工程师开始研究混凝土的性能,并开始使用它来建造桥梁、 堡垒和教堂。 到了19世纪,混凝土的制造和施工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法国 工程师约瑟夫·梅尔西斯将混凝土的强度增强剂和钢筋结构引入了建筑 领域,这为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德国工程师弗朗

茨·迪尔克森开发出了预应力混凝土,极大地增强了混凝土的承载能力 和耐久性。 3.现代混凝土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的配方和施工方法也不断改进。 现代混凝土不仅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基础设施和工程项目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建筑方面,混凝土可以用于各种类型的建筑,从住宅和商业建筑 到高层建筑和地下构筑物。它的强度、耐久性和抗火性使它成为一种 理想的建筑材料。 在基础设施领域,混凝土用于道路、桥梁、隧道和机场跑道等工程 项目。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压能力使之成为承受重载和恶劣环境条件 的理想材料。 此外,混凝土还广泛应用于水坝、发电厂、港口和水处理设施等工 程领域。其可塑性和耐久性使之适用于各种环境和工况。 总结 混凝土是一种历史悠久且经过不断发展改进的建筑材料。从古埃及 到现代社会,混凝土在人类建筑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混凝土在强度、耐久性和施工效率等方面得到了极大提升。相信未来,混凝土将继续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奇迹,并推动建筑领域的 发展。

混凝土的历史

混凝土的历史 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业中最常用的材料之一,但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在此文档中,我们将了解混凝土的历史,从其早期的使用到现代混凝土的发展。 早期的混凝土 混凝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在约公元前6000年 的新石器时代,埃及人开始使用类似于混凝土的材料建造房屋和其他建筑。他们使用的混合物包括石灰、水和粘土。这种混合物可以变硬并保持坚固状态。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人开始使用一种称为“模印砖”的材料,它是由泥土、稻草和其他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可以硬化并形成建筑元素,如墙壁和柱子。 混凝土的使用在古代罗马时期变得更加普遍。罗马人开始使用石灰、水和砂浆制成的混凝土,用于建造许多著名的结构,如斗兽场和万神殿。他们发明了水泥,可以减少材料中的水分,从而使混凝土更加坚固和耐用。 中世纪的混凝土 在中世纪时期,混凝土的使用并没有像在罗马时期那样广泛。由于技术和缺乏适当的材料,混凝土的用途变得更加局限。然而,一些建筑师还是尝试使用混凝土建造一些建筑,如教堂和城墙。

在文艺复兴时期,混凝土的使用重新兴起。人们开始使用石灰、水和石头制成的混凝土建造更多的建筑。这种混合物可以硬化并形成更复杂的结构,如圆顶和拱门。 现代混凝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建筑材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混凝土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现代混凝土现在使用的主要材料是水泥、砂、石子和其他添加剂。这些材料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更高效、更强大的混凝土结构。 利用现代混凝土的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1964年在美国纽约建造的弗莱德建筑。它是一座110层的摩天大楼,使用了约200,000立方码的混凝土。 现代混凝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可持续性。现在,混凝土的生产和使用被认为是对环境的可持续影响之一。许多公司和国家正在寻找新的方法来生产可持续混凝土,例如使用再生碎料、添加纤维和采用节能技术。 总结 混凝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一直在尝试制造更耐用、更强大的建筑材料。罗马时期的混凝土仍然被认为是最坚固、最耐用的混凝土之一,但现代混凝土变得更加高效、强大和可持续。混凝土的使用和发展将继续到未来,成为建筑业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

华润水泥发展历程

华润水泥发展历程 1. 背景介绍 华润水泥是中国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之一,成立于1933年。公司总部位于中国香港,主要从事水泥、混凝土和相关建筑材料的生产和销售。华润水泥以其卓越的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中国建筑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2. 创立与发展初期 华润水泥创立于上世纪30年代,当时公司主要从事香港地区的小规模水泥生产。 在二战期间,华润水泥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开始向国内市场供应产品。这一时期,公司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市场资源。 3. 公司改革与重组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开放措施。作为国有 企业,华润水泥也面临着改革的压力。1994年,公司进行了重组,并引入外部投 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这一步骤使得公司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并吸引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4. 水泥产业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筑行业迅速发展,对水泥的需求也大幅增加。华润水泥抓住了这一机会,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生产规模,并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公司还加强了研发和创新能力,推出了一系列高品质、高性能的水泥产品,满足了市场对不同用途水泥的需求。 5. 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措施 华润水泥一直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公司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减少了废气排放和能源消耗。此外,华润水泥积极开展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并推广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公司还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他们对环保意识和技能。 6. 国际化战略与海外市场拓展 近年来,华润水泥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在海外市场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公司先后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并与当地企业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华润水泥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先进技术,赢得了海外客户的信任和支持。 7. 未来展望 华润水泥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公司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未来,华润水泥将继续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并进一

(完整版)混凝土发展简史

混凝土发展简史 当代建筑用量最大、范围最广、最经济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发展虽然只有100多年的 历史,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1824 年英国工程 师阿斯普丁(Aspdih)获得第一份水泥专 利,标志着水泥 的发明。这以 后,水泥以及混凝土才开始广泛应用 到建筑上。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 派进步人士掀起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 术的高潮,并在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家水泥厂,当时,称水泥为“洋灰”。 19世纪中叶,法国人约瑟夫·莫尼哀(1823-1906)制造出钢筋混凝土花盆,并在1867年获得了专利权。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莫尼哀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枕木,另一名法国人兰特姆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小瓶、小船。

1928年,美国 人Freyssinet发明了一 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 土,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 程实践。钢筋混凝土和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解 决了混凝土抗压强度 高、抗折、抗拉强度较 低的问题,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 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 建造成为可能。 早期混凝土组分简单(水 泥+砂+石子+水),强度等级 低,施工劳 动强度巨 大,靠人工 搅拌或小型自落实搅拌机搅拌,施工速度慢, 质量控制粗糙。 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广泛应用,是混凝土发展史上有一座里程碑。外加剂不但可以减少水用量、实现大流动性,使混凝土施工变得省力、省时、经济。1962年日本服部健一首先将萘磺酸甲醛缩合物(n≈10)用于混凝土分散剂,1964年日本花王

石碱公司作为产品销售。1971-1973年,德 国首选将超塑化剂研制成功,流态混凝土出 现,混凝土垂直泵送高度达到310m。混凝土 外加剂大大改善了混凝土 的性能,使混凝土泵送成 为可能。泵送混凝土的出 现,20世纪二战后,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 混凝土生产运输、浇注施工带来了又一场革 命。 20世纪末期,出现了集中搅拌的专业混凝土企业,使泵送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搅拌供料有保证。1978年,在江苏省常州市,中国建成第一家混凝土搅拌站,当时每盘混凝土只能搅拌1立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确立了经济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混凝土搅拌站在沿海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跨入21世纪,计 算机技术、机械工业技 术、先进检测分析研究 技 术、 现代 管理技术的飞速进步,我国预拌混凝土技术的

中国水泥历史

甲子沧桑书写巨变、盛世水泥铸就辉煌 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 来源:中国水泥发布时间:2009-10-15 2009年是新中国60华诞。60年,弹指一挥间。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 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水泥大国”。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如果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土窑生产水泥算起,中国水泥已有12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算起,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中华民族依然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水泥工业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畸形发展,但规模之小、产量之低,发展之慢,令人乍舌。1949年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4 亿5 千万人口的大国,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回顾历史追寻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足迹 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30年”,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其中东北区14家,华北区5家,华东区 8家,中南区3家,西南区4家,西北区1家。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国 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1949~1952年间,陆续修复了东北、华北遭到破坏的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鞍山、大连、牡丹江、琉璃河、太原、启新等水泥厂。华东地区恢复生产的有中国、上海、江南、光华等水泥厂,中南地区有广州、华新水泥厂,西南地区有重庆水泥厂,全国总共有18 个大中型水泥厂相继恢复生产。另外还有口泉、济南、南平、辰溪、贵阳、嘉华、窑街等几个小型水泥厂也陆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生产自1824年诞生以来,生产技术历经了屡次变革。从间歇作业的土立窑到1885出现回转窑;从1930年德国伯力鸠斯的立波尔窑到1950年联邦德国洪堡公司的悬浮预热 器窑;1971年日本石川岛公司和秩父水泥公司在悬浮预热技术的根底上研究成功了预分解 年法,即预分解窑。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是以悬浮预热和预分解技术为核心,利用现代 流 体力学、燃烧动力学、热工学、粉体工程学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并采用计算机及其网络 化信息技术进行水泥工业生产的综合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具有高效、优质、节能、 节约资源、环保和可持续开展的特点,充分表达了现代水泥工业生产大型化、自动化的特征。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水泥生产技术的格局和开展进程,它采用现 代最新的水泥生产工艺和装备,逐步取代了立窑生产技术、湿法窑生产技术、干法中空窑生产技术以及半干法生产技术,从而把水泥工业生产推向一个新的阶段。我国水泥工业几乎同 步把握了世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开展脉搏。 “四平型〞预分解窑的形成 1970年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建材研究院〕根据石灰石配料和悬浮预热器的 实践,提出了“两级煅烧,即窑尾加把火〞的设想,这是我国关于水泥预分解技术的最早设想, 与当时的日本等国在设想的提出时间上相差无几。1970年6月经原国家建委建材工业组批 准立项,首先在建材研究院实验室的0.7m×7m窑系统中进行中间试验,效果良好。1972 年在杭州水泥厂的立筒预热器的底部采用喷入少量煤粉补燃的方法,实施了“窑尾加把火〞 的生产性探索试验。后因历史原因而搁置,直到1973年建材研究院正式开始对预分解技术 进行系统研究,在试验室配备有四级旋风预热器的0.7m×7m窑系统上,完成了烧油和烧 煤的试验室试验。1976年在吉林四平石岭水泥厂2.4m×40m窑上完成了烧油预分解的工 业试验,即“四平型〞预分解窑设计,产量比同规模的中空窑提高一倍以上。这是我国第一台 预分解窑的工业规模生产线。该工程1977年通过部级鉴定,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6 年我国第一台“四平型〞烧油预分解窑在吉林石岭水泥厂投产后,各设计院即着手以煤为燃 料,先后开发700t/D、1000t/D级预分解窑。1978年3月,建材研究院设计的本溪水泥厂1200t/D〔燃煤〕熟料生产线〔3.7m×57m窑、KSV炉〕建成投产。该工程1979年6月

混凝土的发展史

混凝土结构发展史建工二班:刘朝鹏一混凝土的名词定义: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二混凝土结构简史: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 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 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 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 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 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以后,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 年法国技师J.Lambot L.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 制品。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 等人改进了Lambot 的制品,1867 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 到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 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1867 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 桥架设的一年。1877 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 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 年德国的Konen 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

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 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 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 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 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的改进,这一技术才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成为现代工程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的建筑材料之一。在工程应用方面,混凝土结构最初仅在最简单的结构物如拱、板等中使用。随着水泥和钢材工业的发展。混凝土和钢材的质量不断改进、强度逐步提高。例如在美国20 世纪60 年代使用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为28N/mm2,世纪70 年代提高到20 42 N/mm2 ,近年来一些特殊需要的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可达80—100 N/mm2,而实验室做出的抗压强度最高已达266 N/mm2。前苏联20 世纪70 年代使用钢材平均屈服强度为380 MPa,20 世纪80 年代提高到420 N/mm2;美国在20 世纪70 年代钢材平均屈服强度已达420 N/mm2。预应力钢筋所用强度则更高。这些均为进一步扩大钢筋混凝土的应用范围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很多国家巳把高强度钢筋和高强度混凝土用于大跨、重型、高层结构中,在减轻自重、节约钢材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改善钢筋混凝土自重大的缺点,世界各国已经大力研究发展了各种轻质混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