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世界水泥史话

世界水泥史话


两份重量白垩和一份重量黏土混合后加水湿磨成泥浆,送入料槽进行 沉淀,置沉淀物于大气中干燥,然后放入石灰窑中煅烧,温度以料子 中碳酸气完全挥发为准,烧成产品呈浅黄色,冷却后经细磨制成水泥。

“英国水泥”由于煅烧温度较低,其质量明显不及“罗马水泥”,尽 管售价较低,但销售量不大。这种水泥虽然未能被大量推广,但其制 造方法已是近代水泥制造的雏型,这是水泥制造工艺中的又一次重大 飞跃。
20世纪

1975年,多伦多CN电视塔建成。 这座混凝土建筑是目前世界最高 的单体建筑物。

1980's,混凝土减水剂开始应用。

1985年,中国水泥总产量达1.46 亿吨,产量首次位居世界第一。
20世纪

1990's,法国FCB公司开发出HOROMILL(又叫卧式辊磨)。 这种HOROMlLL磨是继辊压机、立式磨之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 水泥粉磨技术。
19世纪

1824年英国利兹城的泥水匠阿 斯谱丁发明了世界最早的硅酸
盐水泥——波特兰水泥,获得
英国第5022号的“波特兰水 泥”专利证书,从而成为了被
后世永远牢记的水泥发明人。
19世纪

“波特兰水泥”的制造方法 把石灰石捣成细粉,配合一定量的黏土,掺水后以人工或机械 搅和均匀成泥浆。置泥浆于盘上,加热干燥。将干料打击成块,
有石灰会使水泥硬化后开裂。

根据这些发现,强生确定了水泥制造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是烧窑的温度必 须高到足以使烧块含一定量玻璃体并呈黑绿色;第二是原料比例必须正确而 固定,烧成物内部不能含过量石灰,水泥硬化后不能开裂。

这些条件确保了“波特兰水泥”质量,解决了阿斯谱丁无法解决的质量不稳 定问题。从此,现代水泥生产的基本参数已被确定。

中联水泥的成长历程

中联水泥的成长历程

中联水泥成长历程1999年6月,中国联合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重组鲁南水泥厂(鲁南中联)、河南南阳航天水泥厂(南阳中联)、河南安阳海工水泥厂(安阳中联)。

2001年3月,重组江苏巨龙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淮海中联)。

2003年6月,重组邢台鑫磊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邢台中联);同年,该企业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竣工投产。

2004年2月,设立青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青州中联)。

2004年4月,南阳中联日产3000吨新型干法水泥孰料生产线竣工投产。

重组山东安厦水泥集团枣庄鑫厦水泥有限公司(枣庄中联);同年,该企业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竣工投产。

2004年11月,鲁南中联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技改项目竣工投产。

2004年12月,淮海中联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竣工投产。

2006年3月,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HK3323)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中国联合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是其上市四大业务平台中重要的水泥制造业平台。

2006年7月,重组拥有日产10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的徐州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徐州中联)。

2006年9月,中国联合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更名为“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联合水泥)。

2006年12月,中国联合水泥统一规范各所属企业名称。

2006年12月,青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青州中联)日产6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竣工。

设立西峡中联水泥有限公司(西峡中联)。

2007年4月,为加强一体化管理,推出全新的“CUCC”品牌,并成为各所属企业水泥、熟料、商品混凝土等产品的统一品牌。

2007年7月,重组泰山水泥集团有限公司(泰山中联)。

2007年8月,南阳中联日产6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竣工投产。

2007年9月,设立德州中联大坝水泥有限公司(德州中联)。

2007年10月,重组日照市港源水泥有限公司(日照中联),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港口粉磨站(日照港口中联)。

(完整版)混凝土发展简史

(完整版)混凝土发展简史

混凝土发展简史当代建筑用量最大、范围最广、最经济的建筑材料——混凝土的发展虽然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却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1824年英国工程师阿斯普丁(Aspdih)获得第一份水泥专利,标志着水泥的发明。

这以后,水泥以及混凝土才开始广泛应用到建筑上。

19世纪中后期,清朝洋务派进步人士掀起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的高潮,并在上海建成了我国第一家水泥厂,当时,称水泥为“洋灰”。

19世纪中叶,法国人约瑟夫·莫尼哀(1823-1906)制造出钢筋混凝土花盆,并在1867年获得了专利权。

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莫尼哀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枕木,另一名法国人兰特姆展出了钢筋混凝土制造的小瓶、小船。

1928年,美国人Freyssinet发明了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并于二次世界大战后亦被广泛地应用于工程实践。

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解决了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抗折、抗拉强度较低的问题,以及19世纪中叶钢材在建筑业中的应用,使高层建筑与大跨度桥梁的建造成为可能。

早期混凝土组分简单(水泥+砂+石子+水),强度等级低,施工劳动强度巨大,靠人工搅拌或小型自落实搅拌机搅拌,施工速度慢,质量控制粗糙。

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的广泛应用,是混凝土发展史上有一座里程碑。

外加剂不但可以减少水用量、实现大流动性,使混凝土施工变得省力、省时、经济。

1962年日本服部健一首先将萘磺酸甲醛缩合物(n≈10)用于混凝土分散剂,1964年日本花王石碱公司作为产品销售。

1971-1973年,德国首选将超塑化剂研制成功,流态混凝土出现,混凝土垂直泵送高度达到310m。

混凝土外加剂大大改善了混凝土的性能,使混凝土泵送成为可能。

泵送混凝土的出现,20世纪二战后,机械工业的飞速发展,混凝土生产运输、浇注施工带来了又一场革命。

20世纪末期,出现了集中搅拌的专业混凝土企业,使泵送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的搅拌供料有保证。

1978年,在江苏省常州市,中国建成第一家混凝土搅拌站,当时每盘混凝土只能搅拌1立方。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混凝土是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工程结构材料,是支撑我国建设发展的关键性材料之一。

目前我国混凝土年产量已超过40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混凝土生产和应用大国。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我国混凝土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制备技术和施工领域等很多方面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如三峡大坝混凝土工程总量超过2500万立方米,其工程量之大、混凝土要求之严、施工难度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又如广州西塔、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中心、北京中国尊和奥运工程、沈阳的多个高强混凝土高层建筑、青藏铁路桥隧工程、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混凝土工程技术都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1.我国混凝土发展的第一阶段——预制混凝土阶段回顾旧中国及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混凝土技术相当落后,施工现场多是沿袭1∶2∶4的体积比配料,人工大铲翻拌,较好的现场也只是自落式滚筒搅拌机,用水量凭搅拌工经验而定,技术落后,产量低,施工进度慢,质量不稳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建筑工程方面学习引进前苏联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技术,在几所著名高等学校开办了“混凝土制品工艺专业”,195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北京第一混凝土构件厂。

之后,上海、西安等多地也相继建设了预制混凝土构件厂,生产梁板等建筑用构件、铁路轨枕、涵管等。

这十多年间,几乎所有建筑工程都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连农村都有预制混凝土板生产,有学者称这一时期可谓预制工艺一统天下。

就混凝土本身来说,预制构件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干硬性(或半干硬性)混凝土并加强振捣密实。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成本的唯一途径。

从工艺上来说,也要生产构件的混凝土稠度越小越好,这样可保证混凝土成型时不至于塌陷(如空心板),并尽量缩短构件加热养护前的静停时间。

2.我国混凝土发展的第二阶段——预拌混凝土的崛起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某些缺点或局限性难以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和混凝土结构建筑体系的变革,混凝土的现浇工艺逐渐成为建筑工程占主导地位的混凝土施工方法,这期间预拌混凝土得到了快速发展。

水泥的发展历程

水泥的发展历程

水泥的发展历程水泥起源于古代,但其现代的化学特性和应用是在19世纪初期发现和发展的。

以下是水泥的发展历程。

1. 古代水泥在古代,人们使用天然材料如灰土、石灰和黏土制作水泥,并在建筑和水利工程中使用。

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人们使用混合黏土和石灰制作水泥,这些水泥被用于建造金字塔和大殿。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使用灰土水泥来加固青铜器和石材建筑。

2. 炉渣水泥在1818年,英国人詹姆斯·希尔发明了一种称为炉渣水泥的材料。

这种水泥是通过炉渣的加工和混合膨胀剂和其他化学物质来制成的。

这种水泥特别耐久,可以用于建造桥梁和港口等大型基础设施工程。

3. 硅酸盐水泥在1845年,德国人海因里希·威尔曼发明了一种称为硅酸盐水泥的材料。

威尔曼使用石灰石和黏土作为原材料制作水泥,并将其加热到极高的温度以制造高质量的水泥。

这种水泥比炉渣水泥更加耐久,并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工程中被广泛使用。

4. 珊瑚水泥在1897年,法国人路易·韦利耶发明了一种称为珊瑚水泥的材料。

这种水泥是由玄武岩和石灰制成的,并且添加了一些珊瑚粉和太阳能。

这种水泥在环保和耐久等方面比传统的水泥更加出色。

5. 高性能水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需求的增加,新型高性能水泥应运而生。

其中,高性能混凝土(HPC)和高性能材料技术(HPMT)是当前水泥制造的最前沿技术。

这些水泥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久性和更佳的环保性能。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桥梁和隧道等基础设施工程中,为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水泥的发展历程反映出人类对建筑、基础设施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不断追求和创新。

未来,随着科技的推进,水泥制造技术将继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人类不断提高的需求和要求。

中国水泥历史

中国水泥历史

一、回顾历史追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足迹
中国水泥工业的大发展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60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我国水泥工业60年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30年”,经历了七个发展阶段。
建国初的恢复和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水泥生产企业只有35家,其中东北区14家,华北区5家,华东区8家,中南区3家,西南区4家,西北区1家。新中国成立后,水泥工业的主要任务是接管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修复遭受战乱破坏的设备,组织恢复生产。1949~1952年间,陆续修复了东北、华北遭到破坏的哈尔滨、本溪、小屯、抚顺、锦西、鞍山、大连、牡丹江、琉璃河、太原、启新等水泥厂。华东地区恢复生产的
清朝末年,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败的清王朝,但中华民族依然处在三座大山统治之下。旧中国,始终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水泥工业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畸形发展,但规模之小、产量之低,发展之慢,令人乍舌。1949年水泥产量只有66万吨。4 亿5 千万人口的大国,人均水泥不到1.5公斤,中国水泥工业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一挥间。正是在这60年间,中国水泥工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演绎了一场波澜起伏的巨大变迁,造就出令世界瞩目的“水泥大国”。温故而知新,梳理回顾60年共和国水泥工业发展的历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新时期水泥工业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为此,应《中国水泥》杂志之邀撰写此文,与水泥行业广大同仁共勉。
如果从1889年唐山细绵土厂土窑生产水泥算起,中国水泥已有120年的历史了;如果从1906年“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算起,也有103年的历史了。

水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减排的目标

水泥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废弃物减排的目标

循环经济在水泥行业的应用前景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优势
• 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 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 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
• 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
• 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 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合作
03
国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案例
• 宝钢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废弃物综合
• 德国循环经济模式:通过立法、政策
利用、能源回收等手段实现资源高效利
引导等手段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 日本循环经济模式:通过企业自律、
• 海螺水泥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技术创
政府支持等手段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
新、资源循环利用等手段降低环境污染
弃物减排
环境效益评价
• 评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水泥企业生产成本的影响
• 评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环境污染的改善效果
• 评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水泥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 评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恢复效果
05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与创新
水泥行业循环经济模式优化方向
01
02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废弃物排放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水泥生产
• 中国水泥产量占据全球水泥产量
• 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
技术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建筑工
的5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水泥生

产国
• 20世纪中期,新型干法水泥生产
技术逐渐取代传统湿法水泥生产
水泥行业面临的环境问题
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大气污染
• 熟料煅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水泥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水泥被誉为建筑的“粮食”,现代水泥按化学组成可以分为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三大类。

目前,全世界水泥产量已达20多亿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大宗产品。

现代水泥的诞生,是在古代众多建筑胶凝材料的基础之上,经过人类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的结果。

回顾水泥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人类文明发端的上古时期。

在中国,大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人用“白灰面”涂抹山洞、地穴的地面和四壁,使其变得光滑和坚硬。

“白灰面”因呈白色粉末状而得名,它由天然姜石磨细而成。

姜石是一种二氧化硅较高的石灰石块,常夹在黄土中,是黄土中的钙质结核。

“白灰面”是至今被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建筑胶凝材料。

仰韶文化半穴居建筑大约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古埃及人开始采用煅烧石膏作建筑胶凝材料。

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中就使用了这种材料。

在公元前30年埃及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之前,古埃及人都是使用煅烧石膏来砌筑建筑。

古埃及人使用煅烧石膏将金字塔上的石块粘合在一起公元前16世纪,在中国商代,地穴建筑迅速向木结构建筑发展,此时除继续用“白灰面”抹地以外,开始采用黄泥浆砌筑土坯墙。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硬度较高的石灰砂浆。

公元前7世纪,中国周朝出现了石灰。

这种石灰是用大蛤的外壳烧制而成。

蛤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将煅烧到碳酸气全部逸出即成石灰。

这种工艺自周朝开始到明代仍未失传,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很长的时间。

在随后到来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221年),人们开始使用草拌黄泥浆筑墙,还用它在土墙上衬砌墙面砖。

在中国建筑史上,黄泥浆和草拌黄泥浆作为胶凝材料一直沿用到近代社会。

公元前300年,古代巴比伦人使用沥青粘合石块和砖块。

公元前146年,罗马帝国吞并希腊,这一事件催生了建筑史上一种非常有名的材料——罗马砂浆。

古罗马人在继承希腊人生产和使用石灰的基础上,对石灰的使用工艺进行了改进。

这种工艺不仅要在石灰中掺入砂子,而且还要掺入磨细的火山灰(在没有火山灰的地区,则掺入与火山灰具有同样效果的磨细碎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发展历程
水泥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一种类似于水泥的材料来制作建筑物。

这种材料由石灰和黏土混合而成,经过加热后能够硬化。

这种技术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道路修复。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水泥工业始于19世纪初。

当时,法国工
程师路易·维克托·维卢梅(Louis-Victor Vicat)首次发现了一
种新的材料,他将其命名为“水泥”。

维卢梅发现,当将石灰和粘土混合并且经过烧制时,产生的物质具有特殊的硬化性能。

这一发现开创了现代水泥工业的先河。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在19世纪中叶,
德国化学家约瑟夫·阿斯彭(Joseph Aspdin)发明了一种新型
水泥,被称为“波特兰水泥”。

这种水泥具有更高的硬化速度和强度,成为目前最常用的水泥类型之一。

20世纪初,水泥工业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新的生产方法和材
料配方被引入,使得水泥的生产更加高效和可持续。

在这个时期,水泥成为了建筑业中的重要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水泥工业也不断朝着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新型的水泥材料被研发出来,旨在减少水泥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问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技术创新被应用于水泥生产过程中,以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

总的来说,水泥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文明的试验性应用到现代工业化生产,水泥在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水泥工业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和创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