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塑化剂的分析与检测
含油食品中塑化剂快速检测

油, 均购 自超市 ; 1 6 种塑化剂即邻苯二 甲酸酯混合
标准品 , 购于 上海 安 谱 公 司 ; 乙腈 、 甲醇 、 正 己烷 , 均
为 色谱级 试 剂 。
来, 而采用操作② 的程序升温能将所有成分分离 , 有 利 于下 一 步 的定性 定 量 分 析 , 故 而 选 择 了 操 作② 。
表2 。
1 . 3 试 验方 法
1 . 3 . 1 样 品前 处理
2 . 2 . 2 食 用 油样 品 中塑 化剂 含量 的测定 结果 ( 1 ) 色谱 图分析 本试 验 将所 有样 品 和标 准 品取 1 I x L上机 测定 ,
准确称取 2 . 0 ~ 3 . 0 g ( 精确至 0 . 0 0 0 1 g ) 油脂试样 , 加乙腈 l 0 . 0 m L , 涡旋混合 2 m i n , 静置后将上清液全 部 转 移 至试 管 中 , 利用 4 5 ℃氮 吹 至 近 干 , 后 用 甲醇
2 . 2 . 1 定 性 和定量 采用 保 留时 间和 MS / S C A N方式 来定 性 , 利用 1 6 种 标 准 品 出峰 时 问 和各 自的特 征 离 子 定 性 。试 样 待 测 液 和 标 准 品 选 择 离 子 色谱 峰在 相 同保 留时 间 处( ± O . 5 %) 出现 , 并 且对 应 质 谱 碎 片 离子 的质 荷 比
方法 的加标 回收率 在 8 9 . 1 % 一1 0 4 . 8 %, R S D为 1 . 0 1 % ~3 . 1 9 %, 与G B / T 2 1 9 1 卜2 0 0 8 标 准 中规定 的方法相 比相差 无 几, 但样 品的处理 时间更短 , 操作方便 、 经济 、 快速, 适合在基层实验室做大量样 品筛选时选用 。
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及其检测方法

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及其检测方法
其次,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添加也是引入塑化剂的因素之一、一些食品
加工过程中需要添加塑化剂来改善食品的口感、延长保质期等。
常见的食
品加工中使用塑化剂的有乳制品、面包、糕点等。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检测食品中塑化剂的含量成为必要的措施。
以下
是常见的塑化剂检测方法:
1.液相色谱法(HPLC):该方法利用液相色谱技术,通过对样品进行
提取和纯化后将其注入色谱仪进行分离,然后使用紫外检测器检测塑化剂
的浓度。
2.气相色谱法(GC):该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器对样品进行分离,然
后使用适当的探测器检测塑化剂的浓度。
3.质谱联用方法(LC-MS/GC-MS):该方法结合了质谱仪和色谱仪的
优势,可以实现更高的分离和灵敏度。
4.光谱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法、红外光谱法等,通过对样品的吸
光光谱进行分析,得出塑化剂的含量。
5.核磁共振(NMR):该方法利用核磁共振仪器对样品进行分析,得
出塑化剂的含量。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检测方法外,还可以结合其他技术如电化学分析、免疫学检测等进行塑化剂的检测。
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_概述及解释说明

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塑化剂是一类广泛应用于塑料制品中的化学物质,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塑料的可塑性和延展性。
然而,当塑料制品与食物、饮料等接触时,塑化剂有可能从塑料中迁移到食物或饮料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
因此,对于塑化剂迁移量的检测成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和解释说明。
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目的和结构框架,然后详细阐述了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
接下来,列举了常见的几种常规检测方法,并对它们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
最后介绍了近年来新兴的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常见的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近年来新兴的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和研究进展以及结论与展望。
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了总览,并概述了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的重要性和背景。
接下来的章节将更详细地介绍相关原理、方法和研究进展。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塑化剂迁移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对常见检测方法和新兴技术的介绍和分析,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塑化剂迁移量检测领域的当前研究状况。
通过对不同方法优缺点的比较,有助于为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监管机构提供指导,建立可行且准确的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案。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该领域可能面临的挑战,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2. 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的基本原理和要点2.1 塑化剂迁移的定义和重要性塑化剂是一类常用于增加塑料柔韧性和可塑性的化学物质,但它们在塑料制品中存在着迁移到周围环境或其他食品、药品等物质中的可能。
塑化剂的迁移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准确评估塑化剂在不同条件下的迁移量具有重要意义。
2.2 塑化剂迁移量检测的基本原理塑化剂迁移量检测方法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原理进行:a) 提取分离法:通过使用适当的溶剂将塑料制品中的塑化剂提取出来,然后使用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定量检测。
塑化剂检测方法

《卫生部办公厅官员通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 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最大残留量的函》 DBP的最大残留量为0.3㎎/㎏ 酒鬼酒中所含塑化剂分别为: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DIBP)、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其中DBP含量为1.08㎎/㎏(260%)
1、高效液相色谱仪,配自动进样器或手动进 样器,多波长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25nm)或 DAD检测器(200~400nm全波长检测)。 2、色谱柱:HypersilBDSCN色谱柱 (150mm×3.0mm,粒径5μm,孔径130A, 碳载量4%,Thermo货号28805-153030) a.柱温:30℃ b.流动相:正辛烷 c.流速:0.5ml/min d.进样量:20μL
中国酒业协会8月的内部情况说明于近日正 式曝光。说明中显示,通过对全国白酒产品 大量全面的测定,白酒产品中基本上都含有 塑化剂成分: 最高2.32 ㎎/㎏ , 最低0.495 ㎎/㎏ , 平均0.537㎎/㎏ 。
GB/T 21911-2008 《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 测定》 使用气质联用injector,或PTV进样 器,或不分流进样器。配FID检测器。 2、色谱柱及色谱条件 a.色谱柱:TR5MS30mmx0.25mmx0.25(26098-1420); b.进样器:不分流进样,1μl; c.18℃/min从120℃升温到300℃; d.进样口温度:280℃; e.载气:氦气,1.5ml/min; f.检测:FID320℃。
中文名称:增塑剂 英文名称:plasticizer 定义:能降低高分子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并 提高塑性的助剂。
一种增加材料的柔软性或是材料液化的添加剂。 2011年5月起台湾食品中先后检出的塑化剂成分 为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 DE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 DNO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D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M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E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食品中的塑化剂检测与净化技术研究

食品中的塑化剂检测与净化技术研究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其中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就是食品中的塑化剂。
塑化剂是一类常见于塑料制品中的化学物质,它们具有增加塑料柔韧性和可塑性的特性,但对人体健康构成风险。
因此,对食品中的塑化剂进行检测与净化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以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食品中常见的塑化剂有哪些。
其中,最常见的塑化剂包括邻苯二甲酸酯(常见的有DEHP、DBP等)、邻苯二甲酸酯酯(如DMP等)以及环烷基酚(如双酚A等)。
这些塑化剂在食品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被释放出来,最终进入我们的食物中。
因此,监测和净化食品中的塑化剂,对于减少人们摄入塑化剂的风险至关重要。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塑化剂的检测技术。
目前,常用的塑化剂检测方法主要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等。
这些方法依靠于不同的化学原理和仪器装置,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食品中的塑化剂含量。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检测技术,如拉曼光谱技术、纳米材料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塑化剂检测领域的应用正在逐渐展开。
然而,仅仅检测塑化剂的含量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研究食品中塑化剂的净化技术。
在食品净化方面,目前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吸附、膜分离、化学反应等。
吸附是指通过特定吸附材料(如活性炭、分子筛等)吸附食品中的塑化剂,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膜分离则是利用膜的半透性,通过渗透、过滤等方式将食品中的塑化剂与其他物质分离开来。
化学反应则是通过与塑化剂发生特定反应,将其转化成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这些净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将食品中的塑化剂去除或降低到安全范围内。
除了通过检测与净化技术来保障食品安全,我们还应该从源头上加强对塑化剂的管控。
对于塑料制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对塑化剂的使用管理,尽量选择无毒或低毒的塑化剂,同时控制使用比例,减少塑化剂的释放量。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加大对塑化剂的检测力度,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食品包装用纸制品中塑化剂风险的调研和分析

2020年第17期广东化工第47卷总第427期 · 59 · 食品包装用纸制品中塑化剂风险的调研和分析韩娟,张振洋,赵玉簪(英格尔检测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化学实验室,上海201100)[摘要]对食品包装用纸制品中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的添加情况,进行中国和国际上标准、法规的比较;对目前中国标准规定的塑化剂含量和特定迁移量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在市场上购买该类样品,进行检测调研。
给出了调研产品在食品包装用纸制品中塑化剂的风险结果,分析风险的危害程度,剖析了风险的引入原因。
[关键词]食品包装;纸制品;塑化剂[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20)17-0059-02Risk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f Phthalate esters in Paper Products for FoodPackagingHan Juan, Zhang Zhenyang, Zhao Yuzan(Chem Lab ICAS Testing Technology Service (Shanghai) Co., Ltd., Shanghai 201100, China) Abstract: Compare the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of China and European Union on Phthalate esters of food paper packaging; Investigation on Phthalate esters not specified in Chinese standards, tested some samples and Verified risk situation: the migration and content of Phthalate esters is based on the standard GB 31604.30-2016, Judgment basis on the standard GB 9685-2016.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isk on Phthalate esters of food paper packaging.Keywords: food packaging;paper packaging materials;phthalate esters1 背景食品包装纸进入我国较晚,国外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部分领先的民营企业在示范市场实现全面突破。
食品安全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与限制

食品安全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与限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关注,食品中塑化剂的存在和危害已经成为公众关心的焦点之一。
塑化剂是一类常见的化学物质,广泛用于包装材料和食品加工过程中,但过量的塑化剂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因此,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与限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食品中塑化剂的种类和危害塑化剂主要是一类可溶于油脂和有机溶剂的物质,常见的塑化剂包括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其中DEHP是最常见和最具有毒性的塑化剂之一。
过量的塑化剂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一系列的危害。
首先,塑化剂对生殖系统具有潜在的影响,会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生殖能力下降。
其次,塑化剂还可能导致肝脏和肾脏等内脏器官损伤,甚至引发癌症。
此外,长期过量摄入塑化剂还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患哮喘、过敏性疾病的风险。
二、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方法为了保障食品安全,严格限制食品中塑化剂的含量,需要有有效的检测方法。
目前,常用的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是一种常用且准确的分析方法,能够对食品中的塑化剂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该方法通过样品的蒸发和溶剂的蒸发,将塑化剂从样品中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来进行分析和鉴定。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适用于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
该方法通过溶液中样品的相对运动速度差异来分离和定量塑化剂,从而实现对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
3. 光谱技术近年来,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可用于食品中塑化剂的检测。
光谱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等,通过塑化剂在不同波长下的吸收或散射特性,来鉴定和检测食品中的塑化剂。
三、食品中塑化剂的限制与管理为了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针对食品中塑化剂制定了相应的限制标准和管理措施。
塑料材质食品相关产品中塑化剂安全情况分析

塑料材质食品相关产品中塑化剂安全情况分析一、基本情况1.1 产品概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对视频包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世纪食品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包装质量的竞争。
调查发现,塑料容器的年增长率达 5.5%。
食品包装要以多样化满足现代人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无菌、方便、智能、个性化是塑料材质食品相关产品发展的新时尚;拓展食品包装的功能、保证食品安全、减轻包装废弃物对环境污染的绿色包装已成为新世纪食品包装的发展趋势。
塑料材质食品相关产品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着保障食品质量和卫生,不损失原始成分和营养,方便贮运,促进销售,延长货架期和提高商品价值的重要作用。
自从50年代聚偏二氯乙烯用于食品包装以来,塑料包装材料用于食品包装日益增多,由于塑料材料具有重量轻,化学稳定性好,易于加工和装饰,且具有良好的食品保护作用等优异特性,因此在食品包装领域应用十分广阔。
一般来说,食品用塑料包装包括非复合膜袋、复合膜袋、片材、编织袋等;容器类括桶、瓶、罐、杯、瓶坯等;工具类包括筷、刀、叉、匙、夹、料擦(厨房用)、盒、碗、碟、盘、杯等餐具。
图1 塑料材质食品相关产品塑料材质食品相关产品种类包括以GB 4806.6-2016 附录A及相关公告中所规定的材质为原材料生产膜袋(包括复合膜袋)、容器、工具等制品。
产品分类可包括夹链自封袋;包装用度铝薄膜;商品零售包装袋;液态奶共挤包装膜、袋;包装用聚乙烯吹塑薄膜;普通用途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聚乙烯自粘保鲜膜;液体食品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液体食品无菌包装用纸基复合材料;双向拉伸尼龙(BOPA)低密度聚乙烯(LDPE)复合膜、袋;双向拉伸聚苯乙烯(BOPS)片材;聚丙烯(PP)挤出片材;聚酯(PET)无气饮料瓶、聚碳酸酯(PC)饮用水罐、双层口杯、塑料饮水口杯、塑料保鲜盒、钢塑复合桶、复合式中型散装容器、婴幼儿用塑料奶瓶、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食品容器、塑料防盗瓶盖、组合式防伪瓶盖、其他塑料瓶盖、瓶盖垫片、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瓶坯、密胺塑料餐具、塑料菜板、塑料一次性餐饮具、可重复使用塑料餐饮具、饮用吸管、食品用其他工具及塑料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中塑化剂的分析与检测
作者: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1年第07期
中国台湾目前出现,在食品添加物起云剂中加入有害健康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的事件。
并查出多家知名运动饮料及果汁,酵素饮品已遭污染。
截至6月1日,台湾被检测出含毒食品已达537项。
此外,多篇研究报告显示,大陆市场的方便面等多种食品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塑化剂污染。
此次污染事件规模之大为历年罕见,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针对此次事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地区迅速采取措施,全面加强对台湾进口饮料、果汁、茶饮料、果酱、果浆,胶锭粉类等食品及相关食品添加剂的检验监管,深入排查风险隐患,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本刊记者特邀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所顾振华所长、河北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李挥博士和张永辉工程师,以及美国AB SCIEX中国公司产品经理赵贵平先生,针对塑化剂检测标准及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讲解和分析,并对目前我国食品监管方面的举措提出了宝贵建议。
记者:据了解,塑化剂首先在饮料中发现,请问塑化剂是否还在其他食品中存在?企业将这种非法添加物添加到饮料中的原因是什么?
顾振华:塑化剂在中国大陆称之为增塑剂,主要用于塑料、涂料,橡胶制品中,也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中。
由于塑化剂不是食品原料,也不是食品添加剂,因此不得用于食品之中。
食品中的塑化剂主要来自于食品包装材料向食品的迁移,凡是与塑料、涂料和橡胶制品接触的食品均可能存在塑化剂,但塑化剂的迁移量是有限的,一般为1PPM以下。
李挥:塑化剂在食品中违法添加主要起到乳化,增稠的作用,一方面使各类物质在食品中均匀存在,另一方面可提高口感。
塑化剂除了可能在饮料中存在,在油脂、食用香精,奶油、乳制品中也可能违法添加。
赵贵平:如顾所长所说,塑化剂是一种常见的软塑料制品添加剂,在软塑料制品加工过程中起到增塑的作用,如降低结晶度,改善分散性能,提高延展性等,是一类高分子材料加工的常用工业化学品。
这类化学品是严禁出现在任何食品中的,但这次中国台湾曝出饮料中含有这类化学品,主要是非法商人利用其化学特性,代替原本由阿拉伯胶。
乳化剂,棕榈油及多种食品添加物混合制成的“起云剂”,从而降低产品成本,扩大利益。
由于这类化学品是软塑料制品常见的添加剂,早在上世纪70年代标准又是怎样的?在标准出台前能否借鉴其他国家的标准进行判别?
顾振华:近期卫生部公布了第六批可能用于食品中非食用物质名单,包括17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并提供相应检测方法,其中DEHP、DBP和DINP三种塑化剂还规定了食品中的限量标准,分别为1.5mg/kg、0.3mg/kg,9mg/Kg。
这就意味着,各地区、各部门将会把这些后期,日本学者就已开始研究;这类化学品从软塑料制品中迁移到环境如土壤,水体中对人类的危害,其结论是当此化学品在人体内积累的一定量,就会对人的内分泌系统造成影响,所以把这类化学品定义为内分泌干扰素。
我们国家也对其迁移过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同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记者:香港已规定食品药品中含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酯(DEHP)”上限为1.5%,并将塑化剂纳八恒常监测范围,那么中国内地是否也计划将塑化剂作为常规检测项目纳入食品监管中?其限量塑化剂列为常规检测项目。
张永辉:如顾所长所说,卫生部将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列入黑名单就意味着邻苯二甲酸酯已经成为重点监测项目。
我国国家标准GB9685-2008《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明确规定了塑料包装中允许添加的种类,限量及迁移限量,且不允许用于婴幼儿配方食品和油脂食品包装。
我国和欧美等国家制定污染物限量标准所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均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成立的专家委员会(JECFA)所倡导的风险评估方式,风险评估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实验,特别是人体暴露评估试验等。
所以,我国出台限量标准也遵循国际上风险评估的结果。
记者:卫生部在2011年6月1日公布的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17种,但GB/T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只能测定16种,剩余的1种DINP没有给出检测和判断方法,是否说明国标在检测塑化剂这方面仍具有局限性?请您介绍一下塑化剂检测方法都有哪些?
赵贵平: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将这类化学品都列入到非法食品添加剂中,不应去具体列出多少种,因为这类化学品能衍生出非常多的化合物,可能在制定相关标准时,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只列出16种。
目前检测这种化学品的方法非常多,有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法以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根据检测样品的类型不同以及检测含量要求不同,要求采用相应的检测方法。
李挥:目前,欧盟等重点控制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均有检验方法,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有许多种,虽然GB/T 21911-2008缺少其中DINP的检测,但不能就此说国标有局限性。
我国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检测使用“GB/T 21911-2008《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塑料中邻苯二甲酸酯检测使用“GB/T 21928-2008《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测定》”,两种检测方法可以满足我国绝大部分产品的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检测。
记者:最近,将非食用物质添加到食品中的事件屡次发生,针对非食用物质的检测,您认为是否应该未雨绸缪,事先制定出针对各种可能的非法添加物的检测标准7据我所知,非法的添加物质有很多种,在制定相关的标准方面是否会遇到很多困难7应该如何解决呢7我国在这方面的现状又是怎样的7
顾振华:是的,应该尽可能将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列入”黑名单“,建立检测方法,对可能添加的食品实施监测。
但是,非食用物质多达几十万种,不可能逐一制订食品中限量标准,国际上和发达国家也没有先例,也没有可操作性。
但如何防范非食用物质被添加到食品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监管,如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GM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有效过程管理体系,这些规范和体系对原料的控制、配方和投料有着严格的要求。
赵贵平:从目前食品安全的情况分析,我们还不能判断有没有其它非法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使用,但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工作是中国现在及以后应该重点关注的事情。
食品中对未知添加物的检测分析的确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但以目前的科学技术段,分析检测食品中未知添加物的方法还是很有效的,只要我们能建立起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就可以从食品产品的源头控制非法食品添剂的使用。
记者:针对“塑化剂事件“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对今后相关方面的监管还有哪些建议?
顾振华:“塑化剂事件”发生,我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措施,包括严格控制问题食品,批次食品流入大陆市场;对已流入市场的食品实施紧急召回,下架,就地封存等应急控制措施;开展食品安全应急风险监测,及时开展相关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交流(公布问题食品品种,批次,发布邻苯二甲酸酯的相关知识等);制订邻苯二甲酸酯限量标准和检验方法等措施。
赵贵平:针对中国台湾的“塑化剂事件”,我们国家各相关部门立刻采取了应对方案,建立相关的检测方法,进行相关产品的分析检测,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有的部门正在制定相关的国家检测标准方法,尽可能做到依法办事。
近年来,我们国家食品安全问题事件频发,如苏丹红、多宝鱼、三聚氰胺,以及近期的塑化剂事件等,都是出现问题以后我们才采取相应的措施,确实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导致现在中国的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今后如果我们国家能建立起一整套从食品许可,到食品生产,贮
藏、运输、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食品监控体系,就会大大降低发生食品安全风险的几率。
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