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蕃文献是谁封存起来的
敦煌写本S_1438背_书仪_残卷与吐蕃占领沙州的几个问题

敦煌写本S.1438背《书仪》残卷与吐蕃占领沙州的几个问题陆 离 内容提要:敦煌文书S.1438背《书仪》残卷的作者是吐蕃占领敦煌初期的沙州都督索允,索氏为吐蕃和归义军时期的敦煌大族。
吐蕃在敦煌等地设置的都督源自突厥和唐朝职官,吐蕃沙州都督在793年之后开始设置,由当地汉人(包括当地粟特后裔)担任,为敦煌汉人担任的最高职务,主管民政,有正、副(大、小)二职,位居吐蕃人担任的敦煌乞利本(节儿论)、节儿监军之下。
而英藏敦煌吐蕃文F r.80号文书的作者则是S.1438背《书仪》残卷中记载的,在795年或796年沙州玉关驿户起义被镇压后由瓜州节度留后使派来的新节儿。
关键词:吐蕃 敦煌 S.1438背《书仪》残卷 索允敦煌文书S.1438背《书仪》残卷是蕃占初期一位投降吐蕃后担任沙州守官的敦煌汉族官员的书状稿汇编,向达先生曾于1939年命名为《杂笺启》①;戴密微先生于1952年定此卷为《吐蕃统治敦煌时代一位汉族节度使的档案文书》②,对有关内容做了考证,并做了部分录文;藤枝晃先生则最先将其定名为《书仪》③;张泽咸先生曾摘录过文书中有关沙州氾国忠等驿户起义的记载,并将其年代定在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④;后来姜伯勤先生着重对文书中关于沙州玉关驿户起义的记载进行了探讨⑤;之后史苇湘先生又对此文书加以全面研究,做了全部录文⑥;赵和平先生则将87①②③④⑤⑥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207页。
〔法〕戴密微(P a u l D e m iév i l l e)著,耿昇译:《吐蕃僧诤记》,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7页。
〔日〕藤枝晃:《吐蕃支配期の敦煌》,《東方學報》(京都)第31册,1961年,第287页注(2)。
张泽咸:《唐五代农民战争史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222—224页。
姜伯勤:《唐敦煌“书仪”写本中所见的沙州玉关驿户起义》,《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57—170页。
8_9世纪流传于吐蕃的禅宗派别考_兼论宁玛派与禅宗的思想渊源

视 。但慧能的南宗已转向主要以 《金刚经》 为依凭 。 慧能在拜见五祖弘忍之前 “忽见一客读 , 《金刚经》 , ( 坛经》 惠能一闻 ,心明便悟” 。《 第 2 节) 他自己在后 来的传法过程中也劝人习修此经 “ : 善知识 ! 若欲入 甚深法界 、 入般若三昧者 , 直修般若波罗蜜行 , 但持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 即得见性 , 入般若三昧 。 ” ( 坛经》 《 第 28 节) 所以从所尊奉的经典上来看 ,摩诃 衍在吐蕃所传播的当是北宗禅 。 从思想内容上看 , 吐蕃僧诤中印度僧人的第一 ζ λ 个问题就是 “ : 今看心 , 除习气 , 出何经文 ?” 印度僧 人对这个问题如此重视 , 据此判断这是摩诃衍在吐 蕃宣传的一个重要观点 。不仅在开篇 “看心” , 这个 问题后来还被再次提及 , 摩诃衍在自己上给吐蕃赞 { λ 普的奏章中也有这样的陈述 “ : 其习禅者令看心” 。 “看心” 是北宗禅的一个重要修习方法 , 北宗禅的创
73
期) ,等等 。但是 , 学者们在论及传入吐蕃的禅宗时 往往对 “禅宗” 这一提法以一种较为笼统的姿态对 待 ,或者认为当时传入吐蕃的禅宗派别就是摩诃衍 代表的派别 ,这都是值得商榷的 。由这个问题还会 引发另外一个问题 : 宁玛派中的禅宗思想究竟源自 禅宗的何门何派 ? 根据各种资料分析 ,8 到 9 世纪 传入吐蕃的禅宗派别可以确定的有净众 、 保唐宗 ; 北 宗 ; 南宗 。 净众 、 保唐禅是形成于西蜀的一个禅宗派别 。 这一派肇始于智诜 ( 609~702 年) 。宗密 《禅源诸诠 集都序》 把当时的各种禅宗流派分为十宗 ,又统为三
敦煌文献概述

敦煌文献概述一、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几个概念汉河西四郡,(河,特指黄河,一般的叫水)霍去病开的。
武威,旧为凉州,张掖旧叫甘州,酒泉旧叫肃州(甘肃名称就这么来的),安西即瓜州,敦煌沙州。
瓜沙二州离得不远。
安史之乱以后,被西藏吞并,吐蕃。
当时把边关的重要军事力量调回内地平息安史之乱,顾不上边关了,就被吐蕃包围了。
包围了十年之久,敦煌投降了。
所以敦煌里的西藏文物比较多。
晚唐,敦煌大族张议潮起义,把吐蕃赶走了。
派出使者到长安,说归顺唐中央。
行政单位叫归义军。
归义军时期很长,敦煌很多的文物如壁画都是这个阶段的。
很重要的一个阶段。
敦煌石窟:指敦煌地区的多处石窟,如西千佛洞,榆林窟(榆林河峡谷,安西县西南)等。
不光指莫高窟。
旅游的话到不了榆林窟,不开放。
莫高窟也只是开放有限的洞窟。
敦煌城南就是一座山,鸣沙山。
鸣沙山月牙泉,汉朝就有了。
鸣沙山往东有条河,把山冲断,出现了崖壁,朝东。
莫高窟就开在这些崖壁上。
河对岸就是三危山。
(台)苏莹辉《敦煌学概要》莫高窟740多个石窟,时间最早的是前秦,最晚的是,千年之久。
16号窟,有耳洞,编为十七号,藏经洞,长宽高各3米左右。
耳洞地面高一点,要上两三级台阶。
把经卷都搁里边,包袱皮包上,像是有计划似的。
放得满满,把洞口封上,抹平,画上壁画,谁能看出来这还有个洞啊。
就这样,静静的,五百余年后被发现。
研究洞窟里的壁画,塑像,经卷形成了敦煌学。
二、藏经洞的发现光绪二十六年(1900),甲子纪年是“庚子”。
八国联军进北京。
8月,慈禧携光绪逃到西安来了,西狩,来西安打猎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藏经洞发现了,肯定顾不上了。
道士,不是和尚,王圆禄发现的。
(敦煌是丝路的交汇。
出了敦煌,分两路。
南路到龟兹——于阗,翻过雪山——伊拉克叙利亚,过地中海,到欧洲了。
北路到吐鲁番——喀什——翻过大雪山即,葱岭(帕米尔高原)。
东西文化交汇三岔路口,壁画很有异域特色。
敦煌萧条是因为西夏的占领。
不让你往外运了。
“保护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知识竞赛试题

保护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知识竞赛试题一、选择题1.汉朝时期,在河西地区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郡,史称“河西四郡”。
A、张掖、武威、酒泉、敦煌B、武威、酒泉、张掖、敦煌C、酒泉、武威、张掖、敦煌D、武威、张掖、酒泉、敦煌2.公元848 年唐大中二年,敦煌大族张议潮率众起义,赶走吐蕃在敦煌的统治者,并派使者向唐朝告捷。
唐政府在敦煌设__________,以张议潮为节度使。
A、玉门军B、豆卢军C、归义军D、瀚海军3.酒泉古称___州。
城东有甘泉数眼,相传为西汉抗击匈奴名将犒军之处。
A、秦、哥舒翰B、甘、卫青C、肃、霍去病D、肃、李广4.1907 年,来敦煌骗取藏经洞文物的外国人是英国的___。
A、华尔纳B、鄂登堡C、伯希和D、斯坦因5.新疆境内最著名的石窟是_________石窟。
该石窟是印度佛教艺术传入我国内地的桥梁,是界于印度与中国佛教艺术形式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A、库木吐喇B、克孜尔C、柏孜克里克D、森木赛姆6.反映古代西部边疆生活的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作者是___朝。
A、唐、王昌龄B、唐、王翰C、唐、岑参D、宋、陆游7.北魏温子升的《敦煌乐》“客从远方来,相随歌且笑。
自有敦煌乐,不减安陵调”在这里《敦煌乐》是___。
A、乐府杂曲歌辞B、诗名C、词牌名D 散曲名8.公元1943 年,国民党元老、监察院院长___先生到敦煌视察,建议成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A、张群B、于右任C、邵力子D、程潜9.敦煌________是唐代民间说唱文学的主要形式,它的发现,对研究宋元以来民间说唱文学的渊源有重要意义。
A、乐府B、小说C、变文D、杂赋10.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长是我国著名美术家___先生。
A、徐悲鸿B、常书鸿C、段文杰D、刘海粟11.据有关史料,公元366 年,有一位叫________的禅师游历到鸣沙山下,看到对面的三危山金光万道,认为是受到佛的召示,便在此开窟修行,莫高窟的开凿由此开始。
关于部分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定名问题及其研究现状述评

书目录》相同。 号文献中记载: “ P. T. 96
de bzhIn gshegs pa tshe dpav myed ki bkod pa bstan pvi mdo
rdzogs so 无量寿如来庄严经完毕”,因此 P. T. 96 号写卷定名为 《无量寿如来庄严经》 (de bzhin gshegs
号的定名提出商榷意见的同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
【关键词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定名;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K928.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 ) 16748824 2021 03000107
敦煌藏经洞出土的不同民族文字的文献中,汉文文献数量为最,藏文文献数量仅次于汉文文献。 但许多藏文写卷无头无尾,甚至字迹漫漶、不易辨认,无法确认其内容。尤其是属于残篇断简的佛教 文献,若对其相关文献的查阅不足,则会导致无法定名,抑或定名疏误。在目前已出版的法藏敦煌藏 文文献的书籍和目录,以及相关的研究论著中,对部分佛教文献写卷只笼统地定名为佛经或误定名为 其他不同佛经的名称等定名存在不够准确等问题[1]。文章将对其中二十四个写卷的定名提出商榷意见 的同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述评。
一、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的编目及出版的情况 (一) 《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注记目录》 首次较全面地对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进行编目的是法国的拉露 (Marcelle , — ),其花 Lalou 1890 1967 费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三大册的 《法国国立图书馆所藏敦煌藏文写本注记目录》 (以下简称 《拉露目 录》)的编写出版。其中,第一册包括 P. T. —1 849 号,1939 年出版;第二册包括 P. T. — 850 1282 号, 1950 年出版;第三册包括 P. T. — 1283 2216 号,1961 年出版[2]。 (二) 《敦煌吐蕃文献选》 麦克唐纳 (A,Macdonald)、今枝由郎 (Yoshiro ) Imaeda 等人编选的 《敦煌吐蕃文献选》,全称 《国立图书馆所藏藏文文献选,并以印度事务部和大英博物馆所藏藏文文献补充者》[3],第一卷于 1978 年出版;第二卷于 1980 年出版;第三卷于 1990 年出版;第四卷于 2001 年出版。这是首次对敦煌藏文 文献进行大规模的影印出版,其中部分卷子是从英藏中补充的。 (三)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 由王尧主编,陈践、褚俊杰、王维强、熊文彬参编的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 (以下简称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

灿烂的敦煌历史文化这曾经是一块被历史特别眷顾的地方,也曾经是一块被历史深深遗忘的地方。
这个地方拥有者众多充满色彩和韵律的象征符号,当破译出的这些符号回响着中古时代文明的声音的时候,人们传扬这样一个名字——敦煌。
在现在的中国版图上,敦煌不过是西北边远地区的一个县级城市但在历史上,它却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敦煌位于中国西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代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派大将霍去病率军进入河西走廊,重创匈奴,使河西归入汉朝版图,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汉王朝在河西先后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据《汉书·武帝纪》记载,敦煌郡设置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敦煌从此成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
为了从经济上保证这一基地的巩固,汉代一方面从内地往敦煌大量移民,一方面又征发军队来此戍守,移民和戍卒在敦煌开荒屯垦,兴修水利,同时也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敦煌,使敦煌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为敦煌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的军政中心和商业城市奠定了基础。
此后几个世纪,敦煌之所以一直作为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基地,除了战略上的重要性之外,与其经济的繁荣是分不开的。
敦煌不仅是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战略要地,而且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之前,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中亚的商业贸易通道,一直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位于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则扼其咽喉。
从这里,人们把西方的文明带到中国,又把中国的文明传播到西方,随着西汉时期对敦煌地区的开发,汉文化开始进入河西。
魏晋时,敦煌涌现出一批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从而奠定了浓厚的汉文化基础;同时,敦煌又敞开胸襟,接纳了来自西方的文化,使敦煌成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个世界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地,成为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现象。
不仅如此,历史上的敦煌,还是多民族杂居之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后有大月氏、乌孙、匈奴等族繁衍生息,又有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鹊、党项、蒙古等族统治经营,这使得敦煌历史文化由于少数民族的加入而五彩缤纷,辉煌灿烂。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概述[马德]
![甘肃藏敦煌藏文文献概述[马德]](https://img.taocdn.com/s3/m/446d65583b3567ec102d8a29.png)
这次整理的甘肃各地藏敦煌藏文文献,共编3370号(件),其中敦煌市博物馆2890号,甘肃省图书馆351号,敦煌研究院82号,甘肃省博物馆36件,酒泉博物馆19件,敦煌市档案馆12件,张掖博物馆2件,高台县博物馆2件,武威市博物馆2件,兰州籍山东人兰山范氏私人藏20件。这部分文献基本是写经,主要分为卷式《大乘无量寿经》与贝叶式《般若经》,也有一少部分是社会文书。另外,敦煌市博物馆藏第351号还有3144页梵夹装经页尚待再行编目。
同汉文经卷一样,藏经洞开启以来,先后有一部分藏文经卷、经页也流失到民间。1944年以来,甘肃省各收藏单位不断接受私人捐赠并多方访求,陆续征集到一部分汉、藏文经卷和经页。如敦博0080—0303号是敦煌人殷登明1951年将敦煌民众教育馆所存捐赠敦煌县政府后移交县文化馆保存的;敦博0307、0790号是敦煌县博物馆在调查三危山文物点时在三危山王母宫处征集入藏的;敦博1530、1531号是敦煌市博物馆求购所藏。又如张掖博物馆藏2件《大乘无量寿经》,一件为1981年7月于张掖西街一唐姓人家征集,另一件为1988年4月离休老干部赵奉翱捐赠。敦煌研究院所藏一部分为敦煌当地人士捐赠,有一部分是1964年本院副研究员霍熙亮先生从敦煌民间征集而来。一直到近年,还不断有捐赠和征集。如1993年敦煌市博物馆从市属五墩乡文化站征集到数件,2002年敦煌市三危乡农民李永德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的数件,等。另据了解,还有一部分敦煌藏文文献尚保存于敦煌以及甘肃各地民间个人手中。特别是上文提到的重440余斤的94捆卷式写经,即使把我们这次搜集到的全部卷式写经统计在一起,可能还不足这个重量的一半。所以,日后继续搜集散落在民间的敦煌藏文文献的任务还很艰巨。
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

/data/articles/d02/302.html敦煌所出张君义文书与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之变化刘安志2005-01-11 11:57:32 阅读 8 次作者提供(原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1辑,即唐长孺教授逝世十周年纪念专辑)1941年夏,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在敦煌莫高窟获张君义文书四件,其中《唐景云二年(711)张君义勋告》较为完整,现藏敦煌研究院,余三件则残损严重,有两件是张君义立功的公验,一件是关于张君义等乘驿马的牒文,现藏日本天理图书馆1。
1961年,大庭脩先生发表《敦煌发现の张君义文书について》,首次对文书进行了整理和研究,提出了若干颇具启发性的见解2。
1982年,朱雷先生发表《跋敦煌所出〈唐景云二年张君义勋告〉——兼论"勋告"制度渊源》,重点探讨了张君义文书所反映的"勋告"制度3 。
1991年,中村裕一氏在《唐代官文书研究》一书中,对两件公验有过录文和简单解释,并刊布了三件较为清晰的文书图版4 。
1995年,内藤みどり氏发表了《"张君义文书"と唐·突骑施娑葛の关系》,在大庭脩氏研究的基础上,对文书残损部分进行了一定的增补,并结合史实考察了唐与突骑施娑葛的关系5 。
以上研究,对深入认识张君义文书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文拟在前贤研究基础上,重点考察张君义立功的两件公验文书,并进而探讨唐中宗景龙年间西域政局的变化。
一为便于说明和研究问题,兹转录两件公验文书并试行标点如下(中间残缺部分俱用"............"表示)6 :(一)1 勅四镇经略使前军牒张君义2 五月六日(破)连山阵同日............日破临崖阵3 同日破白寺城阵九日破□坎阵同.........同日破仏陁城阵4 十一日破河曲(?)阵十二日破......... 十四日破故城阵5 同(日)破临桥阵6 傔人(张君义)6′ (右使注功第壹等)7 牒:得牒(称) ........................(突骑施背)□,围遶8 安西,□...................................................命(?)君义9 等从..................................................................散府10 镇.....................................................................获凶11 丑□..................................................................等城,杀12 获逻斯□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吐蕃文献是谁封存起来的?
敦煌藏文文献的价值
敦煌藏文文献的价值,还是用著名学者家更敦群培的话回答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更敦群培在南亚考察时,从巴考等国外藏学家手里获得一些珍贵的敦煌吐蕃文献印本和抄本,还接触了些真迹。
更敦群培作为史学家,充分认识这些文献的价值,下了很大功夫解读、鉴别、整理这些文献,对这些材料作了细致的研究后,确实可信的作了笔录。
他说:“对一位研究真实历史的人来说,其义扼要,根基坚实,犹如黄金铸就的基地。
这些在诸王时代,由藏人亲自著录、未经他人笔尖触动修改,在沙石泥土之下沉睡了近千年的古老文献,不但足在世人面前引以为自豪,而且能使人们了解我们古代史籍的措辞分格”。
他还说,用这些文卷与其他史书典籍互相印证,可以补充一些史书记载的不足,还可以纠正一些谬误,可以“以汉还汉”“以唐还唐”。
更敦群培对敦煌藏文文献的解读整理笔录,后来由其弟子霍康整理出版,书名是《更敦群培对敦煌古藏文文书的解读》。
为后人解读、运用敦煌藏文文献做出了贡献。
更敦群培在撰写《白史》时充分运用了敦煌藏文文献,使《白史》成为世界了解吐蕃王朝历史的“信使”。
我想,上世纪中叶始国外兴起藏学热,与敦煌藏文文献的功劳是分不开的。
敦煌藏文文献的主要内容
据赵永红所著《河西走廊藏族文化史要》记载,现存于海内外的敦煌藏文文献总计为8600余件,其中国内3600件,流失海外的5000余件。
国内的大部分保存在敦煌博物馆。
国外的大部分流到了英国伦敦和法国巴黎。
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3375件,英国国家图书馆1370件,俄罗斯保存214件。
根据藏文文献内容,主要有11类:一是历史文书,包括吐蕃大事纪年、吐蕃赞普传记、吐蕃赞普世系及各小邦、家臣表等;二是经济类;三是法律类;四是民族关系文书,包括吐谷浑文书、回鹘和北方民族文书;五是官制文书,还有伦理文书、翻译类文书、宗教类、医药类等等。
其中佛经类文书比例很大。
发现及流失过程
发现及流失情况,早已被媒体报道多次,几乎无人不晓,这里只简要重复一下:1900年6月22日,在敦煌修道的王圆箓道士,偶然间打破一洞窟的壁画,发现一洞口,里头有“白包无数,充塞其中,装得极整齐,每一白布包裹经文十卷,复有佛帧绣像等则白布包之下”。
这当然是个重大的发现,轰动世界的发现,但是这个发现,实在不是时候。
这时清王朝已经摇摇欲坠,八国联军快要打到北京,朝廷哪里顾得上这些“破烂”,奇怪的是,那么多的国内学者文人也无动于衷,好像都“不识货”,据说王道士向地方官员和甘肃省有关部门作了汇报,甘肃的一地方官建议运到兰州保管,但因没有运费,只好作罢,叫王道士就地保管。
国内无人“识货”,但远在天边的斯坦因可是个懂行的,他是英籍匈牙利人,他于1907你6月,千里迢迢来到了大漠深处的敦煌,连哄带骗,以200两银元的代价,购得到了24箱文献和5箱其他艺术品,1914年这个斯坦因又以5 00两银元买走了500多文献。
他也因此而出了名。
到了1908年2月,法国人汉学家伯希和也来到了敦煌,他以600两银元买走了一万余件文书。
也是满载而归。
接着日本人、俄罗斯人也接着来了,就这样,敦煌出土的文献相当一部分被运到了国外。
也有些流失到了民间。
后来伯希和在北京介绍敦煌发现的文献书卷,才引起国内一些学者重视,在他们的呼吁下,有关部门才把剩下的文献运到兰州、北京保管。
敦煌藏文文献是什么人封存起来的
把大量的珍贵吐蕃文书藏进莫高洞窟封存起来,使其得以保存下来,成为世人了解研究我们藏人的历史的珍贵史料,其功劳是很大的。
那么是什么人把这些书卷文献封存起来的呢,我在敦煌参观是问过导游,回答是不清楚,后来我翻了些有关敦煌的书,都没有提到这个问题。
也许这个问题早就搞清了,只是我阅历太浅,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记载。
最近我在阅读杜永林撰写的《二十世纪西藏奇僧》一书时偶然发现,这本书的第六章《更敦群培的学术创见》里,提到了这个问题,这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四十年代初,更敦群培在印度时,巴考也到印度研究考察,他在解读敦煌藏文文书时,遇到了难题,最后经由塔钦请更敦群培帮助解读难解的敦煌卷子,更敦群培也因此而首次接触到敦煌文书。
后来,巴考为了感谢更敦可贵的帮助,将自己所拥有的敦煌文书的复本送给了更敦群培。
这就为更敦群培利用敦煌文书研究吐蕃史,撰写出史学名著《白史》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这
是同时代的其他藏族学者不可能具备的条件。
敦煌藏经洞开掘之后,于1035
年6月25日被西夏人封闭963年后(20世纪初),才被发
现。
因此,在更敦群培之前的古代和近代藏族学者都无缘见到敦煌文书,也就
不可能利用敦煌文献研究吐蕃历史。
”1035年时,河西的藏族势力六谷部已被回鹘打散,大部分投奔了唃厮罗王国。
,在这之前于1028年西夏打垮了回鹘,占领了甘州、瓜洲,1035年时敦煌就在西夏手里。
吐蕃以来河西被吐蕃数次统治,先后100来年,吐蕃解体后藏传佛教并未退出河西,许多藏传佛教的高僧仍然留在河西。
1028年至1226年西夏人是这里的主人,敦煌在吐蕃人、西夏人的手里几百年之久,,所以吐蕃文献封存在这里是有可能的。
藏人在撤离时封存的可能性更大,西夏人也是信仰藏传佛教的,而且已经是这里的主人,似乎没有必要把大量佛经封存起来,西夏人1227年被蒙古人打败,撤离时封存起来是有可能的,但封存的书卷里没有西夏文,似乎也讲不通,如果是1035年封存的话,当时西夏文刚创制,不可能有大量文书的。
再一个问题是,认定1035年6月25日封存的依据是什么?从这段文字里看不出来。
对我而言,这个问题仍然是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