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案

合集下载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确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3. 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独立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准确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学会推断。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文言文阅读材料。

2. 课件:教学PPT。

3. 练习题:设计一些含有未知实词含义的文言文句子,供学生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已学的文言实词知识1.2 提问:在学习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2.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方法2.1 方法一:语境分析法2.1.1 解释:根据句子中的其他词语和语境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1.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2 方法二:词性分析法2.2.1 解释:根据实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来推断其含义。

2.2.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3 方法三:语法分析法2.3.1 解释:根据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3.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4 方法四:成语印证法2.4.1 解释:利用成语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

2.4.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2.5 方法五:课文迁移法2.5.1 解释:利用已学过的课文中的实词含义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2.5.2 例句: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理解方法。

3. 课堂练习3.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2 提醒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善于运用这些方法来推断未知实词的含义。

4.3 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推断技巧,如:对称推断法、联想推断法、对比推断法等。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讲解实词推断方法。

2. 运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

3.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文言文实词推断的相关案例。

2. 准备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及课后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来推断实词意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来推断实词意义。

c. 邻字帮助法:通过邻近字的含义来推断实词意义。

d. 成语联想法:运用成语中的实词意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意义。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答练习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实词推断方法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境、语法、邻字和成语的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词推断方法、分析实例和课堂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词的含义,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要加强练习,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古代文化知识:讲解古代职官、地理、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实词。

2. 介绍古代诗词:通过学习古代诗词,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文言文素养。

七、教学实践1. 安排文言文阅读课:让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言文,运用所学实词推断方法,理解文章内容。

2. 组织文言文朗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第一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概述1.1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意义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含义提高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1.2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语境利用词类活用规律参考成语、古籍等资料第二章:词类活用推断实词2.1 动词的活用动词的时态、语气、态态活用动词的宾语、补语、状语2.2 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形容词作名词、动词的用法2.3 名词的活用名词作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的修饰语、宾语、补语第三章: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3.1 上下文语境的定义和作用上下文语境对实词推断的重要性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的方法3.2 具体语境下的实词推断实例举例说明如何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断实词分析不同语境下的实词推断技巧第四章:成语、古籍参考推断实词4.1 成语对实词推断的启示成语中的实词含义利用成语推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4.2 古籍对实词推断的参考价值古籍中的实词用法和含义利用古籍资料推断文言文实词的方法第五章:综合练习与拓展5.1 综合练习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实词推断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和解析5.2 拓展阅读材料提供一些拓展性的阅读材料学生自主阅读,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第六章:词义引申与转移推断实词6.1 词义引申的概念解释词义引申的含义和特点强调词义引申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的应用6.2 常见词义引申实例分析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词义引申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词义引申的推断方法第七章:反义词、同义词推断实词7.1 反义词在实词推断中的应用解释反义词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反义词推断实词7.2 同义词在实词推断中的应用解释同义词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同义词推断实词第八章:通假字、异体字推断实词8.1 通假字的概念和特点解释通假字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强调通假字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的重要性8.2 异体字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异体字的定义和识别方法强调异体字在文言文实词推断中的重要性第九章:词序、成分省略与实词推断9.1 词序变化对实词推断的影响解释词序变化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词序变化推断实词9.2 成分省略对实词推断的影响解释成分省略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成分省略推断实词第十章:文言文实词推断实践与应用10.1 实践题目设计与分析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词推断题目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培养其文言文阅读能力10.2 应用拓展与讨论鼓励学生将实词推断方法应用于课外文言文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词推断的心得与经验第十一章:文言文实词推断策略与技巧11.1 实词推断的策略介绍常见的实词推断策略,如语境分析、语法分析等强调策略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11.2 实词推断的技巧介绍一些实用的实词推断技巧,如联想记忆、词根词缀分析等强调技巧的实际运用和效果第十二章: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与评估12.1 实词推断练习设计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实词推断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评估和反馈12.2 实词推断评估方法介绍一些评估实词推断能力的方法,如答题正确率、解题思路等强调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第十三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案例分析13.1 实词推断案例选取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实词推断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实词推断方法和策略13.2 实词推断案例讨论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分享实词推断的心得和经验引导学生从中吸取教训,提高实词推断能力第十四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设计与实施14.1 教学目标设计明确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强调培养学生实词推断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14.2 教学过程实施设计具体的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第十五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反思与改进15.1 教学反思对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找出改进的空间15.2 教学改进策略提出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强调持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文言文实词推断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教学教案,包括实词推断的意义、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实词推断方法。

2. 培养学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速度。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实词推断方法,自主解读文言文。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常见实词推断方法的学习与实践。

3. 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实词推断方法准确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词推断的定义、方法及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实词推断的定义及重要性。

2. 讲解实词推断方法:a. 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

b. 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推断词义。

c. 词义引申法:根据词的本义推断其在文中的引申义。

d. 词义推测法:根据常识、成语等推断词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

4. 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实词推断方法。

5.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实词推断在阅读文言文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一篇文言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实词推断方法的运用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解读文言文的能力,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2. 在案例分析环节,教师应提供充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实词推断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掌握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导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导学案
E.前倨后恭F.不亢不卑G.党同伐异;H.革故鼎新
★试试看
1、追亡逐北。பைடு நூலகம்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3、谷则异室,死则同穴。
4、攘除奸凶。
★高考链接
1、对下列句子中A选项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2013年广东卷
A、(周访)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周)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D、(周)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愉快
2.翻译下文中划线部分。(10分)2008年福建卷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第三组
例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例2、吏误收(周)访,访奋击收者收:收留(是否正确)(2013年广东卷)
※归纳方法:三、推断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学习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三、学习方法:
学案导学,合作探究
四、学习步骤:
小组合作探究,分小组研讨文言语句,推断词义,归结推断方法。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归纳方法:七、推断法
★试试看: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4、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五、课堂小结:实词的解读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进行科学的推断,通过文言文的读记形成大语感,加上通晓文言文特有的背景信息(如古文化常识等),如果再加上有训练有素的“猜读”能力,辅之以正确的阅读方法,那么,“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将不再是“雾里看花”。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教案教案标题:文言实词推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会运用上下文信息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

3. 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文言实词的相关教材和例句。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文言实词的概念和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实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二、讲解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0分钟)1. 教师通过示范,解释上下文信息对于推断文言实词意思的重要性。

2. 教师提供一些文言实词的例句,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信息推断实词的意思。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文言实词进行推断。

2. 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分析上下文信息,推断实词的意思,并记录下推断的过程和结果。

四、展示和讨论(10分钟)1.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推断过程和结果。

2. 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提供反馈和建议。

五、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一些文言实词的推断练习题。

2. 学生互相交换答案,进行讨论和纠正。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一段文言文,尝试推断其中的实词意思。

2. 学生将推断的结果写下并与他人分享。

七、总结和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和技巧。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日常阅读中多注意文言实词的使用,并尝试推断其意思。

2.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文言实词的例子和用法。

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文言实词推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和推断结果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依据。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

文言实词推断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运用推断法。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论讲解和例句分析。

2. 练习材料:含有文言实词的句子或段落。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什么是文言实词推断法?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它?第二环节:理论讲解(15分钟)1. 讲解文言实词推断法的定义和原理。

2. 介绍文言实词推断法的几种常用方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语法推断法、成语推断法等。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20分钟)1. 呈现典型例句,引导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进行分析和解答。

2. 讲解例句中的实词推断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推断方法。

第四环节:课堂练习(15分钟)1. 发放练习材料,让学生独立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进行解答。

2. 选取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分析,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五环节: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文言实词推断法及其运用。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文言文时,积极运用所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运用文言实词推断法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反馈,及时解答疑问,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推断法的理解和运用。

2. 评价方法:a. 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解题能力和推断过程。

b.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导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导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导学案班级姓名【考点分析】《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它的范围并不是很广,重点是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

考查的类别主要是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问题分析】不能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翻译时要么无从下手,要么靠想当然。

缺少必要的知识积累,更缺少有的放矢、行之有效的推断方法。

【学法建议】1、充分重视课本积累,夯实基础。

2、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

3、积累大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的常见义项。

4、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

【边练边学】尝试推断下列语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并总结出相应的方法。

【方法一】推断法1、齐武成帝子琅邪王……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3、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4、(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或句子内部)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推断词义。

【方法二】推断法1、金就砺.则利。

()2、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4、王以和(人名)为诳,而刖.其左足。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另外,指事字、会意字、象形字等,也对我们推断词义有所帮助。

【方法三】推断法1、秦王还.柱而走。

()2、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3、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人名)。

()4、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是相近的,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存在相似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运用声旁或字形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教学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教学过程一、导入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

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

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

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1.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以勇力事鲁庄公事:侍奉B. 乃献遂邑之地以和和:和平C. 北面就群臣之位就:靠近,引申为“回到”D. 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亡:丢失2.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沫执匕首劫齐桓公胁迫君其图之考虑沫投其匕首丢下桓公怒,欲倍其约通“背”,背叛(二)白少傅居易,文章冠世,不跻大位。

先是,禹锡大和中为宾客时,太尉德裕同分司东都。

禹锡谒于德裕曰:“近曾得白居易文集否?”德裕曰:“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今日为吾子览之。

”及取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

既启之而复卷之,谓禹锡曰:“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其文章精绝,何必览焉!但恐回吾之心,所以不欲观览。

”其见抑也如此。

衣冠之士,并皆忌之,咸曰:“有学士才,非宰臣器。

”识者于其答制中见经纶之用,为时所排,比贾谊在汉文之朝,不为卿相知,人皆惜之。

——节选自宋光宪《北梦琐言》,有删改。

3.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文章冠世,不跻大位跻:晋升 B.累有相示相:动作偏指一方,指“我”C.既启之而复卷之启:启发D.其见抑也如此见:表被动4.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别令收贮,然未一披看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箱子;尘埃有学士才,非宰臣器才能为时所排排斥(三)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

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

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

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

”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

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

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

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选自后汉书《仲长统传》5.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 与交友者多异之异:认为……与众不同 B. 访以当时之事访:访问C. 统遂去之去:离开D. 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卜:选择6.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统过干,干善待遇对待干雅自多,不纳其言向来不矜小节注重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赴任,就职(四)晋侯觞客于柳溪,命其子婿驰射。

婿佳少年也,跨蹑柳行中,胜气轩然舞于颜间。

万首聚观,若果能命中而又搏取之者。

已而乐作,一射而矢堕,再而贯马耳之左。

马负痛而轶,人与弓矢俱坠。

左右奔救,虽支体不废,而若有损焉。

晋侯不乐,客,客有自下座进者,曰:“射也,技也,而有道焉,不得于心而至焉者无有也。

何谓得之于心?马也,弓矢也,身也,的也,四者相为一,的虽虱之微,将若车轮①焉,求之不中,不可得也。

不得心则不然,身一,马一,弓矢一,而的又为一,身不暇骑,骑不暇彀②,彀不暇的,以是求中于奔驶之下,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走③非有得于射也,顾尝学焉。

敢请外厩之下驷,以卒贤主人之欢,何如?”晋侯不许。

顾谓所私曰:“一马百金,一放足百里,衔策在汝手,吾安所追汝矣。

”竟罢酒。

元子闻之曰:天下事可见矣!为之者无所知,知之者无以为,一以之败,一以之废,是可叹也。

作《射说》。

——元好问《射说》[注]①虱、车轮:纪昌学射,悬虱日日观望,当视虱如车轮,射技便大进。

②彀:拉弓。

③走:自称谦词。

7.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 再而贯马耳之左再:第二次B. 敢请外厩之下驷驷:马C. 以卒贤主人之欢卒:最终D. 天下事可见矣见:想见,料想8.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晋侯觞客于柳溪以酒款待马负痛而轶狂奔而的又为一箭靶衔策在汝手马嚼和马鞭2. 请各组同学上台板书答案,台下同学如有不同看法可上台进行修正。

3. 请上台的同学解释答案,具体是用什么方法或根据什么依据判定这些实词的含义。

并询问台下同学是否有不同的方法或依据。

4. 根据以上容让学生们合作探究,请同学以以上练习为参照,归纳文言实词意义的推断方法。

参考:(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语境包括部语境和外部语境。

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

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

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

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6)成语词语印证法:比如“沫投其匕首”中“投”字,可以联系我们平常了解的典故“投笔从戎”判定为“丢下”意。

与此类似的还有“披”可以联系“披览、披阅”,“器”可以联系“大器晚成”,“的”可以联系“有的放矢、一语破的”,这些都可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迁移,解答出来。

方法阐释: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以及一些常见的词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7)邻词推断法:就是根据旁边的词来推断这个词的含义。

比如“盈其箱笥,没于尘坌”,可以根据“箱”和“尘”来解释“笥”和“坌”,又如“干善待遇”中,可以根据“待”字推断“遇”的含义。

方法阐释:古汉语中虽然单音节词居多,但是任然存在部分合成词,这些合成词往往是同义复词或是偏义复词,表达的意义往往是相同或是相对的,如果知道其中一个词的意义,那么就可以推断出另一个词的意义。

(8)通假代入法:比如“桓公怒,欲倍其约”中,“倍”可以联系其通假字“背”,作“背叛”解,很合乎语境;又如“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这里的“支”很明显应通“肢体”的“肢”字。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有许多通假字,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读音是相同或是相近的,有时通假字与本字的字形存在相似处,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我们可以结合语境运用声旁或字形找到通假关系,去推断词义。

(二)练习提升,归纳以上方法所适用的条件。

请同学分组(具体为1-3题第一小组,4-6题第二小组,7-9题第三小组,10-12题第四小组,13-14题第五小组,15-17题第六小组,18-20题第七小组,21-22题第八小组,23题第九小组)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看看可以运用哪些推断方法。

并思考一下,运用某一类推断方法时,这些实词有什么特点吗?也就是说,当考察的实词有什么特点或处于什么情况下时,我们可以适用某一类推断方法。

1. 岁凶,汝(汝颖,地名)旁诸县多盗。

2.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以上可以运用联想迁移法。

联系课的“河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行岁四年,舅夺母志”“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可以得出解释。

当考察的实词是课曾经出现过的词语时,可以考虑是否就是课文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一起判断。

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一定要非常熟悉)4.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5. 至七月,乃扶病入觐6. 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以上可以运用字形推断法。

“造”的义符为“辶”,我们现在也有“造访”一词,联系下文可以考虑为“去、往”;“觐”的义符为“见”,我们现在也有“觐见”一词,可以考虑为“拜见”;“籴”为会意字,根据字形可以推断为“购买粮食”。

当考察的实词字形特征非常鲜明时,是形声字或会意字时,可以考虑运用字形分析法,根据其形旁或部分的字义解释该词)7.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也;族者也,非六国也8. 臣死之日,不使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