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考研复习(2018年整理精华版)

合集下载

美学原理复习

美学原理复习

美学原理复习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章概说1、1750年德国鲍姆嘉通著有《美学》,他被称为“美学之⽗”,标志美学作为⼀门独⽴学科的正式确⽴。

2、美学研究是三种范式:①以美的本质为核⼼来研究审美对象②以审美⼼理为核⼼来研究美感③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3、美学定义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研究美和艺术的⼀门科学,包括哲学美学、⼼理学美学和艺术美学,其研究对象分别是美、美感和艺术。

第⼆章西⽅美学发展历程⼀、古希腊到⽂艺复兴时期(美的哲思,⼈的赞颂)⼩结:古希腊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区分了现象和本质,确⽴了西⽅美学研究的第⼀种范式。

⽂艺复兴时期美学的共同特点:对⼈的⼼灵的启迪和赞颂。

⼆、⼗七、⼗⼋世纪美学(转向内⼼,深⼊⼼灵)理性主义美学→经验主义美学→启蒙主义美学⼩结:美学研究的重⼼已经由美的形⽽上学的思考转向对⼈类美感经验的考察;由泛美⾛向艺术,转⽽研究艺术。

三、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学(登上⾼峰,⾛向繁荣)笛卡尔:“清晰明⽩的理念”布⽡洛:三原则“事之常理”“⼈之常情”“普遍永恒⼈性”法国理性主义美学合理地否定了神学、美学,但是后期理性主义⼜⾛上了⼀个极端,过于重视理性,⽽否定了感性。

夏夫兹博⾥、哈奇⽣休谟博克荷加兹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纠正了理性主义,重经验、重感觉,从审美主体能动的⽅⾯和客观形式的影响⽅⾯阐述了相关的美学理论。

伏尔泰、狄德罗、莱⾟、⽂克尔曼、鲍姆嘉通、维柯歌德评论莱⾟的著作《拉奥孔》“这部著作把我们从⼀种幽暗的直观境界引导到思想的宽敞爽朗的境界”从德国古典美学到西⽅⼼理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峰俄国⾰命民主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美学开始萌芽(唯意志主义美学,现代⼼理学美学早期诸多流派)马克思主义美学厄尔尼雪夫斯基“美是⽣活”西⽅美学研究的三种范式⑴区分现象和本质,以现象—本质为基本结构,注重对美的本质的研究(古代美学以本体论为重⼼)⑵从美的本质转到美感的本质,以主体—客体为基础结构,在感性认识的完善中去研究美,注重⼈与物的对应和美感的研究(近代美学以认识论为重⼼)⑶从美的本质到各门艺术,以美—艺术作为基本结构,在艺术对客体世界的典型化中去研究美。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二章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二章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二章第二章美论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一、从事物的客不雅属性探求美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书中提出本身的美学理论:1)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2)美是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3)美即在恰当的比例,4)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不雅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不雅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不雅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不雅属性。

3、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4、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

从事物的客不雅属性来探求美的合理性、片面性?合理性: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美离不开事物的客不雅属性。

片面性:①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虽然认为是客不雅的,但不认为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认为是自然就有的;②客不雅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包管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③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总之,事物的客不雅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事物的客不雅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

原始民族很少认为花是美的,极少以植物作为描写对象,原因是还没有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不是美感的对象。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1)西方:①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在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

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

(柏拉图、鲍姆嘉通)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

(立普斯、布洛)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一、美的语义的区分1.“美”的字源学:(1)“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1模仿说:最古老的艺术学说之一,模仿是人类固有的人性和本能,。

是古希腊世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

后来提出艺术模仿自然地原则,以再现现实主义为宗旨的现实主义文学是模仿说发展的最高阶段。

2游戏说: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艺术活动是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的游戏活动,是游戏活动发展而来,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具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引起的快感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是忘我的。

3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类型。

4艺术的认识作用: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得事物、从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5通感:人是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他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变化、他们之间有协作、相互影响和沟通的现象。

6自然美:是“呈于吾心”而见于自然物、自然风景的审美意象。

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7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的意象世界,包含有深刻的历史的意蕴,显现出老百姓的本真的生活世界。

8形式美:作为美感的一部分,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关系的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称为形式美。

9形式内容说:形式有限,而内容相对空洞。

比如姚明的衣服给婴儿穿,再比如《大独裁者》理发师查理扮演希克勒,形势与内容的不相符,产生了喜剧效果。

论述题:1.人的审美活动诞生过程:美的诞生是一个从实用性向非实用性、功利性向非功利性转变的过程。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细。

从逻辑上看:早期活动都有实用目的,有功利性,随着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人的活动慢慢的脱离这种实用性和功利性,审美活动才开始产生,这是美的逻辑发展应包含的内容。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笔记整理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1、一般识记:一般得美学观点如:鲁迅得喜剧观与悲剧观、形式美得内涵。

重要美学范畴如:优美、审美风尚、自然美、人体美、丑、美感等。

鲁迅得悲剧观:悲剧将人生有价值得东西毁灭给人瞧。

鲁迅得喜剧观:喜剧将那无价值得撕破给人瞧。

形式美得内涵:形式美就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得有规律得组合。

美得形式不能脱离内容,形式美所体现得内容就是间接得,朦胧得。

优美:优美称之为秀美、典雅美,我们平时所说得美,一般指得就是优美。

优美就是指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主观得合目得性与客观得合规律性得与谐统一。

它就是真与善得统一,它表现了人与自然得一种与谐关系,优美得本质在于人与世界得与谐共存。

审美风尚:审美风尚就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中流行得审美趣味,时代风貌则就是一个社会在较长时期内所显示相对稳定得审美风貌。

自然美:自然美得本质就是人化得自然。

自然美就是无目得,无概念,自由得,在自然风景上显美,就是主客观得统一,就是自然性与社会性得统一,就是人类得社会实践得产物。

人体美:人体美就是由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得一个充满生命力得意象世界。

丑:丑就是美得对立面,丑衬托美。

没有丑,就没有美。

如果向着低处走,愈走愈低微卑贱。

以至于人得本质力量受到窒息与排斥,非人得本质力量以堂而皇之得外观走进了我们得审美领域。

这时它在价值维度表现出来得就就是丑。

美感:美感就是在接触到美得事物时所引起得一种感动,就是一种赏心悦目与怡情得心理状态,就是对美得认识、欣赏与评价。

美感带有明显得感情体验愉悦得特征,始终不离感性得具体形象,而又暗含理性得认识。

2、整体理解:重要得美学观象得性质、存在方式及其相关原理(简答、论述题)如:崇高得审美特征、如何理解人得风姿与风神、就广州某一建筑阐述形式美理论、丑得美学意义、意境得基本特征、艺术品得层次结构崇高得审美特征:在形式上,表现为对象质量得“大”与对象数量得“多”,一般具有磅礴得形式,突出审美得力度。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

美学原理复习提要《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讲:美学学科与美学基本问题1、现代意义上的美学是何时?其产生的标志是什么?1750年,以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为标志。

2、西方美学的历史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是什么?本体论阶段:世界本体。

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特的、终极的、普遍的美。

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

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奥古斯丁。

认识论阶段:真理获得。

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

代表人物:狄德罗、黑格尔、康德、培根语言学阶段:3、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论与社会存在论为哲学基础。

审美是人一种生命实践(命题)。

①首先,美学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是由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②其次,美学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以人生实践为源泉。

4、审美是特殊的人生境界(命题)。

答: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

人生境界的特点在于它的个体内在性和生成性。

审美境界有一个基本条件是要求在人与世界之间实现比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

如果主客体始终处于割裂的、矛盾的状态,那就不太可能是审美的。

审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

审美体验的最高层次是对人与世界无阻无碍、自由自在、圆融合一状态的情感化的觉解和体悟。

在人生实践中,会有各种不同层次的觉解和感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审美境界则是其中一个比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

审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说是对人生境界的一种诗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人生境界。

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

审美境界的生成离不开人生境界的转化和提升,不应将审美境界与人生境界割裂开来。

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

第二讲:审美活动论1、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2、审美需要有何特征?特征:首先,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是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

美学原理复习资料第⼆章,美的形式与形式美⾳乐中的形式和谐,毕达哥拉斯美在形式的和谐⼀⾊彩美⾊彩的⾃然因素,波长、反射、穿透⼒.⾊彩的审美属性,表情性。

(⼀)红⾊在中国“红⾊”⼀般指代喜庆、幸福、快乐⽽在英语中“red”贬多褒少(⼆)⽩⾊在中国⽂化中,⽩⾊是禁忌词⽽西⽅⽂化中,⾼雅纯洁,象征纯真⽆邪。

(三)⿊⾊在中国⽂化原来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庄重⽽严肃的⾊调。

⼀⽅⾯它象征严肃、正义;另⼀⽅⾯象征阴险、毒辣、恐怖、邪恶和反动。

black是西⽅⽂化中的基本禁忌⾊,象征死亡、凶兆、灾难。

(四)黄⾊黄⾊代表权势、威严,西⽅⽂化中yellow背叛耶稣的犹⼤(Judas)所穿⾐服的颜⾊⼆形体美:点、线、⾯、体,荷加兹,美在于形式美,尤其是蛇形线。

(⼀)、线条竖直线,⼒量、稳定、活⼒、刚健、昂扬⽔平线,安定、平和、静穆⾯、和体的美▲为什么这些⼩巧、灵活多样的形式能够引起我们的美感呢?实践美学的解释:在这些形式中体现出了我们的创造才能、奇思妙想、奇异的设计、精巧的造型,甚⾄于多天地之造化、⿁斧神⼯之能。

所以它的实现经过了两个阶段:其⼀,⼈按照事物的规律来改造⾃然;第⼆,⼈类让对象中实现了我们的某种⼼理的、社会的、审美的需求。

在对象⾝上打上了我们⼈类的实践的痕迹,聪明才智、灵性、智慧,显现出⼈的本质⼒量。

三声⾳的美——声⾳的美有三个层次:(⼀)直接接触到声⾳所获得的形式美。

(⼆)作⽤于⼈们的情绪、形成类⽐功能。

(三)⾳乐的象征性功能。

四构成美的规律性的因素荷迦兹,美的规则是“适应、多样、统⼀、单纯、复杂和尺⼨——所有这⼀切都参加了美的创造,互相补充,有时互相制约。

”(⼀)适应(⼆)对称(三)均衡(四)节奏(五)多样(六)复杂“它迫使眼睛以⼀种爱动的天性去追逐它们,这个过程给于意识的满⾜使这种形式堪称为美。

”(七)多样的统⼀(⼋)和谐。

在情趣上、感情⾊彩上等⽅式上产⽣共同的特⾊。

(九)尺⼨和数量五形式美的产⽣和发展:(⼀)形式感的产⽣是由⼀定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的。

美学原理复习.doc

美学原理复习.doc

美学原理复习一柏拉图对美是如何谈论的?(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是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在希腊语中是由idea和eidos表不,有的哲学著作一般翻译为“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所区别,因此具有一系列木质特征,而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4)物的存在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审美观,相对于苏格拉底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更进一步将“美”与“善”区分出来,并将对“美”的思考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二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1).这何话的意思是: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

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

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这些景色只能在山谷中自长自流而不为人所知。

(2).审美主体和客体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若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艺修养,有一颗易感的灵心,有自由的个性与对事物的热爱之情;需要客体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坏境具有适合人性自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具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三.请解释“距离说”的主要观点,并结合你所了解的一种艺术谈谈对距离的设置。

(1) “距离说”的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

他根本否认美的纯粹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美的客观因素的追究,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

他认为只有从这种角度去考察美,才不会造成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抹杀掉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一)、什么就是美学一、怎样学习美学1、要认识美学,美学不就是一种靠逻辑推理就能得出得,它就是一种美感经验,需要亲身体会才能有所得。

2、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得历史得研究美得现象。

3、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瞧一些艺术史方面得书籍,懂艺术,并培养提高自己得欣赏能力。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得能力。

5、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得经验,丰富知识与内心世界。

(二)、美得本质及特征一、美得本质1、西方关于美得本质得历史探索西方人重思辩,西方对美得本质得探索一开始就表现出思辩得特点,而且一般就是在哲学领域中进行探索。

西方不同派别得哲学家、美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得美得本质理论,例如,古希腊得毕达哥拉斯早就提出“美就是与谐”得观念,并提出了著名得“黄金分割”定律;苏格拉底则提出“美就是有用”即美就是善得观点。

其后,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直至康德、黑格尔等等,都对美得本质发表了意见,归结起来不外两大派:唯心主义得美得本质论与唯物主义得美得本论。

这两大派别探索美得本质得出发点就是不同得。

2、从精神意识中得探索美得本质(1)、柏拉图:“美得理式”说柏拉图提出,美得本质就就是美得理式,既美本身就是脱离个别美得事物,而独立存在得精神实体。

(2)、康德:“美就是无目得得合目得形式”说康德提出审美就是一种趣味判。

她认为,只有当审美时不带任何欲求与理性概念,而对象呈现得外在形式符合主观得两种心理能力,即想象力与知解力,并引起这两种心理能力与谐自由得活动,才能产生审美快感。

这种快感就就是判断美得真正原因。

就就是说,事物美不美,决定于审美者得心理机制。

而这种心理机制又就是天赋得。

(3)、黑格尔:美就是“理念得感性显现”说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但她说她得理念与柏拉图不同,不就是抽象得,而就是具体得,美得理念就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得统一,感性形式就是理性内容(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得显现。

黑格尔指出当理念处于绝对得抽象阶段时无所谓美,只有当理念通过感性形式显现出来时才产生美;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时产生自然美,但自然美不就是理想得美;只有当理念发展到社会精神阶段,产生了艺术时,真正得美才诞生,换言之,美就是理念发展到艺术阶段得产物,艺术才就是真正得美。

黑格尔用哥特式教堂去说明理念如何显现于感性形式。

(4)、克罗齐:美就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得直觉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谓美,自然得美就是直觉创造出来得,同样,自然本身也就是直觉创造出来得。

(三)、从客观事物中探索美得本质这就是一条唯物主义得途径,古希腊得亚理斯多德与后来得柏克、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等走得就是这条途径,但具体着眼点不同,可归纳为以下三种:1、从客观事物得形式中探索美得本质主要从事物得对称、平衡、秩序、比例等着眼,认为美在事物得形式,我们称之为“美在形式”得美论。

(1)亚理斯多德认为,美在事物得秩序、均称与明确得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得体积与安排。

体积指事物大小得限度;安排指事物各部分与谐统一。

(2)柏克认为,美即事物得一种品质,就是物体形式方面得属性。

这些属性或品质“能够引起爱或类似得感情”。

她列举了几个方面得美得属性,有合理成份,但有明显得片面性与形而上学得缺陷。

2、从事物得关系中去探索美得本质从事物得关系中寻找美,结论就是“美在关系”,我们称之为“美在关系”得美论。

这种观点得代表人物就是狄德罗(。

她得“关系”有一种就是与人无关得,就是实实在在得客观事物得关系,另一种就是被察知物得关系。

由此她提出有两种美:“实在美”与“相对美”。

这种观点显然也有片面性与机械性。

3、从社会生活中探索美得本质先驱人物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她针对唯心主义得美论,提出了“必须从社会生活出发去研究美”得原则,下了“美就是生活”得著名定义。

她抓住了问题得关键,从人类客观社会生活出发探索美得本质,把美得观念从天国拉回人间,具有重大得转折意义。

但她得美学思想就是以费尔巴哈得人本主义哲学为基础得;她对什么才就是“美得生活”得理解也就是模糊得;定义本身就过于宽泛与不确定。

上述唯物主义理论得正确一面就是强调美得客观性,但其共同得问题就就是忽视了人或实践得人。

三、中国关于美得本质得探索A、中国古代对美得本质得探索中国古代得美得本质论又不像西方那样唯心与唯物营垒分明,更多得就是强调人与自然得统一、人与社会得统一、主客观得统一。

对美得瞧法大体有儒家、道家、禅宗三大流派。

1、儒家对美得本质得认识主要从伦理道德谈美,认为美就是道德理想得完满实现。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

孔子说“里仁为美”,强调人际关系以仁为美,即美就是人得仁德;美即善。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认为美即“仁爱”,“仁爱”“充实”就美;荀子说“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

概之,美即道德得善。

2、道家对美得本质得认识认为美就是自然无为之道,代表人物就是老庄。

老庄认为,道为天地之大美,道之所以美,就在于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宇宙得基本原则,达到这种境界就就是美。

人生得最高境界也就是无为而无不为,超脱一切,在精神上获得绝对自由得状态,这就就是真正得美。

3、禅宗对美得本质得认识禅宗就是中国式佛教,以禅宗得创始人慧能为代表。

禅宗认为,美就是对世俗痛苦得超脱,达到佛得境界就就是美,这种境界也就就是所谓寂灭、清冷、绝对自由,就是一种清净无为得境界。

B、中国当代美学界对美得本质得争论建国以后,自五十年代中期起,美学界对美得本质有过三次较大得争论与探讨,主要有四种意见:1、美就是主观得吕荧、高尔太持这种观点。

她们认为,客观得美并不存在,美就是人得观念,美,只要人感到它,它就存在,否则就不存在;美就是人对事物得评价,就是一种社会意识。

2、美就是客观得这里得“客观”指事物本身。

美就在物本身得天然属性。

蔡仪持这种观点。

她还认为,美就就是典型,即事物得个别性显著表现了一般性。

3、美就是主观与客观得统一这里得主观指人得意识,这里得统一就指心物得统一。

朱光潜持这种观点。

她说美就是客观条件加主观意识,公式就是“物甲+主观意识=物乙(美)。

于就是,美就就是艺术形象。

4、美就是客观性与社会性得统一李泽厚就是代表。

她认为美有客观性,不依人得意识而存在;美又有社会性,就是现实对实践得肯定。

主客得统一通过实践实现。

也叫“实践派”。

李泽厚还提出了美就是合规律性与合目得性得统一等观点。

综观上述中外古今人们对美得本质得不同认识,可以瞧出,美得本质论得分歧,从根本上说就是哲学观得分歧。

没有正确得哲学观,就是不可能对美得本质作出恰切得解释得。

我们不同意主观论得美论,也不同意客观论(严格说就是绝对客体论、自然属性论)得美论,同样也否定主观意识与物得自然属性相统一得主客观统一得美论。

我们认为美就是人对现实得审美关系得产物,美得根源就是人得社会实践。

第一、美就是特殊得价值现象首先从现象来瞧,美(表现为美得事物)总就是令人喜爱、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得。

这表明美对人有益、有用、能满足人某种需要。

凡就是能满足人得某种需要得,这样得事物就就是有价值得事物,称为价值物。

美得事物能满足人得需要,就就是价值物;美就就是价值物体现出来得一种价值现象。

美并不满足人们得实际物质需要,而只满足人们精神上得需要,所以美就是一种精神价值。

美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与物质性实用价值有着根本得区别,但它又就是发源于人类“粗鄙得物质需要”,最初被认为美得事物总就是与它得实用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得,后来才从实用中分化出来独立作为人得精神需要得对象。

这就是一个漫长得历史过程。

美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与科学(真)、道德(善)等精神价值不同,科学主要满足人得理性要求,道德主要体现人得意志要求,而美主要满足人得精神享受、情感需要,所以美就是一种特殊得精神价值,就是一种能满足人得情感需要、引发人得情感愉快得精神价值。

第二、美就是一种关系范畴任何价值都就是在人得需要与能满足人得需要得事物之间形成得,它体现于对象,但离不开人,价值就是关系范畴。

美就是人得需要与能满足需要得对象之间得产物,即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得产物,所以,作为特殊精神价值得美属于关系范畴。

自然万物本身本来无所谓美;人类出现之前大自然无所谓美。

有了人,并且只有当人类有了精神享受得需要之后,美得产生才成为可能。

美就是主客体统一得结果,因此,一方面,美就是主体特殊精神需要得物化、客体化,一方面就是客体属性得人化、主体化;也即,美就是“自然得人化”,又就是“人化得自然”。

美就在“人化自然”之中。

所以,主观论或客观论得美论都就是片面得。

第三、美就是社会实践得产物美就是主客体得统一,美存在于“人化得自然”之中,那么,主客体就是如何统一起来得?“人化得自然”就是怎样形成得?我们不同意把人得意识当作主客体相统一得中介环节,也不同意把“人化得自然”理解为被意识化得自然。

美就是主客体通过人类社会实践相统一得产物,“人化得自然”就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社会实践得“创造物”,美就是社会实践得产物。

“人化得自然”既就是人们得“创造物”,又就是人得现实。

因此,“人化得自然”既就是人得实践能力得对象化,又就是人得实践能力得现实肯定,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就是人得本质力量得对象化,人得内在价值得对象化。

美闪烁着人得本质力量与价值得光芒。

人类得社会实践不仅创造出“人化得自然”,而且也产生与发展了从自已得对象中能够直观自身得能力。

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得活动中,对于在对象中成功地实现自己得目得,总就是感到欣喜欢畅得。

当对象(人化得自然)以其具体得感性形态体现着人得实践活动内容,显示着人得力量与价值从而引起人得喜悦愉快得情感时,这个对象就被称为美。

总之,美就是从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得社会实践中产生得,美就是现实对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得肯定形式。

二、美得真善真善美常常就是结合在一起得,就是一个统一得整体。

1、美同真得联系与区别真就是事物得客观规律性。

真本无所谓美与丑,但真就是美得基础与前提。

美所包含得生活内容、所体现得对实践得肯定,必须符合事物得客观规律性。

但真不一定美,美不就是真本身,真必须具有肯定性或积极性得生活内容才可能成为美得因素。

其次,真本身就是科学认识得对象,主要满足人得理性需要,而美就是审美欣赏得对象,主要满足人得精神享受与情感需要。

2、美与善得联系与区别善指实践活动与客观事物符合人们得需要、目得与利益。

美与善得关系更密切,美以善为基础与前提,美必须首先就是善得,但善有着直接得功利内容,美虽包含着功利性内容,但并不直接表现为社会功利。

美不就是善本身,善得东西不一定就就是美。

善涉及人得意志,就是伦理意志得对象;美涉及人得情感,就是情感把握得对象。

总之,美不等于真或善,但美离不开真善,美本质上就是真善得统一,即合规律合目得得统一。

三、美与丑1、什么就是丑丑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得社会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