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统计学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习题集答案(3)

《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习题集答案(3)

《预防医学》第三篇统计方法习题集·答案(供2016级护理学本科专业使用)预防医学教研室2018年9月第一部分医学统计中的基本概念答案:E E D E A1.[参考答案]常见的三类误差是:(1)系统误差:在收集资料过程中,由于仪器初始状态未调整到零、标准试剂未经校正、医生掌握疗效标准偏高或偏低等原因,可造成观察结果倾向性的偏大或偏小,这叫系统误差。

要尽量查明其原因,必须克服。

(2)随机测量误差:在收集原始资料过程中,即使仪器初始状态及标准试剂已经校正,但是,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同一对象多次测定的结果不完全一致。

譬如,实验操作员操作技术不稳定,不同实验操作员之间的操作差异,电压不稳及环境温度差异等因素造成测量结果的误差。

对于这种误差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至少应控制在一定的允许范围内。

一般可以用技术培训、指定固定实验操作员、加强责任感教育及购置一定精度的稳压器、恒温装置等措施,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3)抽样误差:即使在消除了系统误差,并把随机测量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样本均数(或其它统计量)与总体均数(或其它参数)之间仍可能有差异。

这种差异是由抽样引起的,故这种误差叫做抽样误差,要用统计方法进行正确分析。

2.[参考答案]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其样本应具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靠性”。

(1)代表性:就是要求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必须符合总体的规定。

(2)随机性:就是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相同的几率被抽作样本。

(3)可靠性:即实验的结果要具有可重复性,即由科研课题的样本得出的结果所推测总体的结论有较大的可信度。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只有观察一定数量的个体方能体现出其客观规律性。

每个样本的含量越多,可靠性会越大,但是例数增加,人力、物力都会发生困难,所以应以“足够”为准。

需要作“样本例数估计”。

第二部分集中趋势的统计描述答案:A B D E B1.[参考答案]3.43+2.96+4.43+3.03+4.53+5.25+5.64+3.82+4.28+5.25 4.26 (mmol/L)10X==4.28+4.43 4.36 (mmol/L)2M==2.[参考答案](1)编制频数表:某地100例30-40岁健康男子血清总胆固醇值的频数表甘油三脂(mg/dL)(1)频数(2)累积频数(3)累积频率(4)110~222 125~466 140~111717 155~163333 170~276060 185~127272 200~138585 215~79292 230~59797 245~3100100合计100——画直方图:图某地100例30-40岁健康男子血清总胆固醇值的频数分布(2)计算均数和中位数:(110 +7.5) 2 +(125 +7.5) 4 +(245 +7.53182.9(mg/dl)100X ⨯⨯⨯== )501000.53317015179.4mg/dl 27M P ⨯-==+⨯=()从上述直方图能够看出:此计量指标近似服从正态分布,选用均数较为合适。

卫生统计学习题

卫生统计学习题

《预防医学》练习题——统计学方法一、判断题:1.对称分布资料的均数和中位数的数值一致。

()2.标准误是表示个体差异分布的指标。

()3.标准差大,则抽样误差也必然大。

()4.在抽样研究中,当样本含量趋向无穷大时,x趋向等于μ,Sx趋向等于σx。

()5.用频数表法计算均数,各个组段的组距必须相等。

()6.t 检验是对两个样本不同样本均数的差别进行假设检验的方法之一。

()7.t检验结果t=1.5,可认为两总体均数差别无意义。

()8.两次t检验都是对两个不同样本均数的差别进行假设检验,一次p<0.01,一次0.01<p<0.05,就表明前者两样本均数差别大,后者两样本均数差别小。

()9.在配对t检验中,用药前数据减去用药手数据和用药后数据减去用药前数据,作t检验后的结论是相同的。

()10.确定假设检验的概率标准后,同一资料双侧t检验显着,单侧t检验必然显着。

()11.某医师比较甲乙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作假设检验,若结果p<0.05 ,说明其中某一疗法优于另一疗法;若p<0.01,则说明其中某一疗法非常优于另一疗法。

(? )12.若甲地老年人的比重比标准人口的老年人比重大,那么甲地标准化后的食管癌死亡率比原来的率高。

(? )13.比较两地胃癌死亡率,如果两地粗的胃癌死亡率一样,就不必标化。

(? )?14.同一地方30年来肺癌死亡率比较,要研究是否肺癌致病因子在增强,应该用同一标准人口对30年来的肺癌死亡分别作标化。

()15.某地1956年婴儿死亡人数中死于肺炎者占总数的16%,1976年则占18%,故可认为20年来该地婴儿肺炎的防治效果不明显。

()16.小学生交通事故发生次数为中学生的两倍,这是小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致。

()17.若两地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差别很大,即使某病发病率与性别、年龄无关,比较两地该病总发病率时,也应考虑标准化问题。

()18.计算率的平均值的方法是:将各个率直接相加来求平均值。

()19.某年龄组占全部死亡比例,1980年为11.2%,1983年为16.8%,故此年龄组的死亡危险增加。

预防医学与医学统计学总结

预防医学与医学统计学总结

绪论一.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二.预防医学特点: 1.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2研究方法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但更侧重于影响健康的因素与人群的关系; 3.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具有较临床医学更大的人群健康效应。

三.健康决定因素:指决定个体和人群健康状态的因素。

包括:1、社会经济环境。

2、物质环境 3.个人因素。

4 卫生服务。

四.三级预防策略: 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即防止疾病的发生。

2.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起发现、早期诊断、早起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3.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病者,采取及时的、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延长生命。

第一章流行病学概论一.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定义内涵: 1.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时人群。

2.流行病学关注的事件包括疾病与健康状况。

3.流行病学主要研究内容是:(1)揭示现象(2)找出原因(3)评价效果。

4.流行病学研究和实践的目的是防治疾病、促进健康。

二.流行病学基本原理: 1.分布论。

2.病因论。

3.健康-疾病连续带。

4预防控制理论(三级预防理论) 5.数理模型。

6.流行病学的几个基本原则:(1)群体原则(2)现场原则( 3)对比原则(核心)( 4)代表性原则三.流行病学的用途: 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

2.探讨疾病的病因。

3.研究疾病自然史,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

4.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效果评价。

5.流行病学分支。

第二章疾病分布一.疾病的分布:即疾病的群体现象或称疾病的三间分布,是指疾病在时间、空间和人间的存在方式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1 年)特定群中某病新病例二.疾病分布的测量指标:1.发病率:指在一定期间内(一般为出现的频率。

预防医学统计学复习资料题

预防医学统计学复习资料题

预防医学统计学复习资料题1. 引言预防医学统计学是一门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发生规律的学科,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为预防医学统计学的复习提供资料和题目,帮助读者巩固和深化对该学科的理解。

2. 基本概念2.1 预防医学统计学的定义和目的预防医学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数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发生规律的学科。

其目的是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揭示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制定和实施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2 预防医学统计学的分类预防医学统计学可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两个方面。

描述统计学主要研究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分布特征,包括人群的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推断统计学则利用样本数据对人群总体进行推断,从而揭示影响因素和疾病的发生规律。

3. 数据收集3.1 数据类型在预防医学统计学中,常见的数据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定量数据是指可以用数字表示的数据,如年龄、身高、体重等;定性数据是指不能用数字表示的数据,如性别、职业、疾病分类等。

3.2 数据采集方法数据采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医疗记录等。

问卷调查是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可以通过编制问卷,向被调查者提问并记录答案;实地观察则是直接观察被调查对象的行为和环境,记录相关数据。

4. 数据整理和分析4.1 数据整理数据整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编码和数据录入等步骤。

数据清洗是指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检查和筛选,排除错误和不完整的数据;数据编码是将定性数据转化为数字代码,方便统计分析;数据录入则是将整理好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软件中,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4.2 数据分析方法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析。

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通过计算和展示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频数分布等指标,揭示数据的分布特征;推断性统计分析则利用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如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

预防医学卫生学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预防医学卫生学医学统计学知识点总结

1.环境污染:由于各种人为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成分发生重大变化,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有害影响称之为环境污染2.限制氨基酸:在人体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各种氨基酸要有适宜的比例,如果某一氨基酸过少,就要影响其他氨基酸的利用,营养学上称这种氨基酸为限制氨基酸。

3.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将有毒有害物质当做食品摄入后所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4.尘肺:是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5.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机体因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相关疾病按发病机制分为三种类型:热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6.同质:指观察单位或观察指标受共同因素控制制约的部分7.变异:在同地区,同年份,同年龄,健康男童的同质的基础上,测量得到个体的身高值却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这种个体间的差异称为变异8.抽样误差:是抽样引起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的差异。

9.均数抽样误差:由抽样引起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或样本均数之间的差异10.直线相关系数:亦称Pearson相关系数,是描述两个变量间直线相关的密划程度与方向的统计指标11.偏倚:即系统误差,在研究或推论中所获得的结果系统地偏离其真实值。

12.暴露:是指研究对象(病例和对照)具有某种可疑与患病有关的特征,或曾受到过某种可疑与患病有关的因子的影响13.卫生学:是在‘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导下,研究外界环境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阐述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规律,提出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措施的原则,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14.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所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食,彼此形成了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链状关系为食物链1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学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数量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16.生物富集作用:一些重金属和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可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的浓度远远高于其在环境介质中的浓度,这种作用称为生物富集作用,17.生物放大作用: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之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此过程称为生物放大作用18.公害病:严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19.富营养化:是指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

预防医学统计实验报告

预防医学统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预防医学统计学应用与分析二、实验目的:1. 掌握预防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学习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预防医学数据。

3. 提高对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实验原理:预防医学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预防医学领域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以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传播的规律,为预防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四、实验材料:1. 预防医学统计数据集(包括疾病发病情况、人口统计、环境因素等)。

2. 统计学软件(如SPSS、R等)。

五、实验步骤:1. 数据整理:对收集到的预防医学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数据的清洗、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等。

2. 描述性统计: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数等描述性统计量。

3. 推断性统计: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假设检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

4. 结果展示:将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进行展示。

六、实验结果:1. 描述性统计:- 发病率:某疾病在某地区、某时间段内的发病率。

- 年龄别发病率:按年龄分组计算的发病率。

- 性别别发病率:按性别分组计算的发病率。

2. 推断性统计:- 假设检验:对某疾病与某个或某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如卡方检验、t 检验等。

- 相关性分析:分析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如皮尔逊相关系数、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等。

- 回归分析:建立疾病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如线性回归、逻辑回归等。

七、讨论分析:1.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疾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2.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探讨其可能的原因。

3. 比较不同统计方法的结果,分析其优缺点。

八、实验结论:1. 某疾病与某个或某些因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2. 某因素是某疾病的危险因素或保护因素。

3. 实验结果为预防该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九、实验体会:1. 预防医学统计学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2. 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

预防医学-医考讲义-第二单元 医学统计学方法

预防医学-医考讲义-第二单元 医学统计学方法

第二单元医学统计学方法一、基本概念和基本步骤(一)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总体的类型总体:是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的研究对象的集合。

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样本:是指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的集合。

2.同质和变异同质:指被研究指标的影响因素完全相同。

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相对的。

变异:是同质基础上的个体差异。

是绝对的。

统计的任务就是在同质分组的基础上,通过对个体变异的研究,透过偶然现象,反映同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统计数据具有变异的特征。

3.变量和变量值变量:观察对象的特征。

变量分为定量变量、定性变量、有序数据。

变量值:对变量观察或测量的结果。

4.参数和统计量参数:总体的统计指标。

μ,π,σ统计量:样本的统计指标。

,p,s【例如】研究北京2012年正常成年男性的血压值。

研究对象观察单位变量变量值同质变异有限总体总体参数样本统计量5.误差误差:观察值与实际值的差别称为误差。

误差包括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由于个体变异的存在,在抽样研究中产生的样本统计量与相应的总体参数间的差异。

非抽样误差包括过失误差和系统误差。

6.概率概率: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度量。

常用P表示,P值范围在0~1之间。

小概率事件:P<0.05为小概率。

统计学认为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大可能发生。

(二)统计学工作基本步骤1.统计设计。

2.数据整理。

3.统计描述。

4.统计推断。

二、定量资料的统计描述描述统计是通过图表或统计指标,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对数据的分布状态、数字特征进行估计和描述的方法。

(一)集中趋势指标1.算数均数μ,适用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资料。

2.几何均数(G)适用于对数正态分布或等比资料。

3.中位数(M)与百分位数(P)中位数:是一组由小到大按顺序排列的观察值中位次居中的数值,用M表示。

百分位数(P X):是把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分成100等份,各等份含1%的观察值,分割界限上的数值就是百分位数。

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
医学统计学的特点
医学统计学具有以下特点
实践性
医学统计学的方法和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的,它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多元性
医学统计学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流行病学、临床试验、病因学、预防医学等多个方面。
可靠性
医学统计学的分析结果具有可靠性,因为其分析方法和技术是建立在科学原理和严格数学理论基础上的。
临床试验设计
在临床试验中,医学统计学提供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和技术,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医学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医学统计学基本概念
02
VS
在医学统计学中,变量是用于描述和度量个体或群体特征的量度。变量可以是离散的(如性别、血型)或连续的(如体温、血压)。
数据类型
医学统计学中涉及的数据类型包括计数数据(如出生人数、死亡人数)、计量数据(如身高、体重)、等级数据(如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和时间序列数据(如发病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
医学统计学的定义与特点
03
04
05
起源
医学统计学起源于17世纪,当时欧洲的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应用数学方法研究人类生理和病理现象。
医学统计学的历史与发展
发展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医学统计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状
目前,医学统计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统计学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功能特点
SAS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同时支持编程方式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可扩展性较强。
应用实例
在医学研究中,SAS可用于复杂的数据处理和高级统计分析,如生存分析、混合效应模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
(1)位置参数 μ (2)形态参数σ
4、正态分布曲线下的面积有
一定的分布规律
0

x
3、正态分布的两个参数
(1) μ-位置参数:决定高峰的位置 当σ一定时, μ越大,曲线沿横轴向右移; μ越小,曲线沿横轴向左移。
μ3> μ1 > μ2
(2) σ-形态参数:决定曲线的形态
当μ一定时,
是:在平均身高附近的人较多,特别高和特别矮的人较
少。一个班的一次考试成绩、测量误差等均有类似
的特征.高斯在研究误差理论时曾用它来刻画误差,因
此很多文献中亦称之为高斯分布(Gaussian distribution)。
一. 一般正态分布
f (x)
1. 定义 若随机变量X的密度函数为
f (x)
1
e
用双侧制定上下侧界值; 血清转氨酶仅过高异常,应采用单侧制定上侧
界值; 肺活量仅过低异常,应采用单侧制定下侧界值。
通常使用的医学参考值范围有90%,95%, 99%;最常用为95%。
补充习题
抽样调查某市45-55岁健康男性居民的血脂水平, 184名45-55岁健康男性居民的血清总胆固醇的 X=4.84mmol/L,S=0.96mmol/L,已知健康人 的血清总胆固醇服从正态分布。
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实习
实习二: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实习纲要
正态分布的概念 正态分布的图形特征 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 标准正态转换与标准正态分布的特征 正态分布的应用
一、正态分布的概念

在医学卫生领域中,许多变量的频数分布是中
间频数多,两边频数少,且左右对称。比如,考察一
群人的身高,个体的身高是一个随机变量,其取值特点
f (x)
越大,曲线越平坦;
越小,曲线越陡峻。
N(4,3/ 5) N (4,1)
N(4,7 / 5)
2 0 2 4 6 x
三、正态曲线下面积的分布规律
正态曲线与X轴所夹的面积恒等于1或100%
面积总 等于1
已知:X服从均数为μ ,标准差为σ的正态分
布,试估计X取值在μ± σ, μ±1.96 σ,
正常人:排除了对所研究指标有影响 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的人群
1、正态分布法
(1)适用范围:(近似)正态分布或对数正 态分布资料
(2)计算公式: 双侧
95%: x ±1.96S
99%: x ±2.58S单侧上限95%:x +1.645S
99%:x +2.326S
下限
x 95%: -1.645S x 99%: -2.326S
(1)估计该市45-55岁健康男性居民的血清总胆 固醇的95%参考值范围;
(2)估计该市45-55岁健康男性居民中,血清总 胆固醇低于3.80 mmol/L所占的比例。
(1)血清胆固醇95%参考值范围:
x±1.96s=4.84±1.96×0.96= (2.96,6.72)(mmol/L)
即该市45-55岁健康男性居民的血清总胆固醇的
2、百分位数法
(1)适用范围: 适用任何分布 类型的资料
(2)计算公式:
双侧:
95%:P2.5~P97.5 99%:P0.5~P99.5
单侧:
上限 95%: <P95 99%: <P99
下限 95%: > P5 99%: > P1
通常依据医学专业知识确定单双侧,例如: 血清总胆固醇无论过低或过高均属异常,应采
四、 标准正态分布
参数=0,2=1的正态分布称为标准正态
分布,记作X~N(0, 1)。
(x)
其密度函数为
(x)
1
x2
e2
2
( x )
4 2 0 2 4
2、标准正态分布曲表
Φ(u):表示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区间( -∞ ,u) 之间的面积,即对应u值左侧标准正态分布曲线 下面积。
a.
曲线下对称
于0的区间, 面积相等;
b.
曲线下横轴 上的总面积 为100%或1。
Φ(u)=1- Φ(-u)
五、正态分布的应用
1、估计频数分布 2、制定医学参考值范围 3、质量控制 4、统计处理方法的基础
2、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
医学参考值:指绝大多数正常人的人 体形态、功能和代谢产物等各种生理 及生化指标所在范围。
附表1
Φ(u)
-∞ -3 -2
-1
0
+1 +2 +3 + ∞
查表确定标准正态分布曲线下的 面积时必须注意:
(1)当μ,σ和X已知时,先按u变 换公式求得u值,再用u值查表;
u x

当μ,σ和X未知时,用样本均数 和样本标准差代替求u值。
u x x
s
(2)查表时,可以利用标准正态分 布的两个特征:
95%参考值范围为(2.96,6.72)(mmol/L)
(2) 3.80-4.84
u=
= - 1.08
0.96
Ф(u) =Ф(-1.08)=0.1401
即血清总胆固醇低于3.80 mmol/L所占的 比例为14.01%。

(
x)2 2 2
2
其中 x
0
x

式中 为实数, >0 .则称X服从参数为 ,2的正态分 布,记为N(, 2).可表为X~N(, 2).
图象见右上角
二、正态分布图形特征
1、高峰位于中央,两侧逐渐下降并对称,
曲线两端不与横轴相交
f (x)
2、以均数为中心,左右对称
μ±2.58σ区间上的概率
f (x)
1
e

(
x)2 2 2
2
其中 x
2.5%
95.00% 2.5%
μ -1.96 σ
μ + 1.96σ
1 μ±σ的区间占总面积的68.27%
2 μμ-±σ1.96σ的区μ间占+总σ面积的95%
3 μ±2.58σ的区间占总面积的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