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江西造口壁

合集下载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赏析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⑨鹧鸪(zhè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背景】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赣州和袁江合流之处。

长安:京城的代称。

这里借指宋旧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愁余:即“余愁”。

余,我。

鹧鸪(zhègū):鸟名。

古人拟其鸣声似“行不得也哥哥”。

【大意】
郁孤台下面的清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前流去,水中融合着多少过往行人的眼泪! 我登台遥望西北方向的旧日京城,可惜,连绵不断的山峦挡住了我的视线。

虽然,青山遮住了长安,但终究挡不住这浩浩东流的江水。

天色渐晚,我正满怀愁绪地伫立在江岸上,山深处却传来了阵阵鹧鸪的乱啼声——“行不得也哥哥!”。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南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翻译: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注释:
(愁余一作:愁予)
⑴菩萨蛮:词牌名。

⑵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⑶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⑷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⑸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郁孤台下清江水,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中间多少行人泪。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西北望长安,kě lián wú shù shān可怜无数山。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青山遮不住,bì jìng dōng liú qù毕竟东流去。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江晚正愁余,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山深闻鹧鸪。

作者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

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军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

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注词释义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

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郁孤台下清江水,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中间多少行人泪。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西北望长安,kě lián wú shù shān可怜无数山。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青山遮不住,bì jìng dōng liú qù毕竟东流去。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江晚正愁余,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山深闻鹧鸪。

作者背景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在今山东)人。

21岁参加抗金起义,后率南归,屡遭打击,郁郁而终。

他的词多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慷慨纵横,雄浑豪放,与苏轼并称“苏辛”。

注词释义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

清江: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长安:汉唐首都,在今西安市。

这里借指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忧愁。

鹧鸪:鸟名,传说它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

古诗今译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

名句赏析——“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辛弃疾的毕生志愿就是要北伐中原,恢复大宋江南的统一。

他有将相之才而无从施展,不管何时何地,无论所见所闻,种种物象,都会激发他的报国之志和悲愤之情。

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直入江西,隆裕太后在造口弃船登陆,逃往赣州。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注释、译文
【原文】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释】
造口:在今江西万安西南六十里处,也称皂口。

郁(yù)孤台:在今江西赣州西南。

清江:指赣江。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这句是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人民受害的惨状。

长安:汉、唐时的都城,此处借指汴京(北宋都城)。

余:我。

鹧鸪(zhè gū):一种鸟名,叫声似说“行不得也”。

【大意】
郁孤台下清江的水啊,中间流淌着多少流离失所的百姓的眼泪。

向西北眺望故都,唯见莽莽的群山。

莽莽群山,重峦叠嶂,毕竟挡不住江水东去。

我在傍晚的江边,心头愁云密布,耳边只听到深山鹧鸪的悲鸣。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译文郁孤台下这赣(gan)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人的眼泪。

“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

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

注释造口:即皂口,镇名。

在今江西省万安县西南60里处。

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而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梁。

可怜:可惜。

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余”也有写作“予”)鹧鸪(zhè 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

赏析:这首词为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

关于此词之发端,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几句话非常重要,他说:“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

幼安自此起兴。

”当时辛弃疾南归十余年,在江西任刑法狱颂方面的官吏,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解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翻译、解析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代: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愁余一作:愁予)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苦难之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还是向东流去。

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悲鸣。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

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可怜:可惜。

愁余:使我发愁。

无数山:很多座山。

鹧鸪:鸟名。

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创作背景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

来到造口,俯瞰昼夜奔腾的滔滔江水,词人的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

’改郁孤为望阙。

”清江即赣江。

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

”起笔横绝。

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

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 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 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 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 的自嘲。 ——梁衡《把栏杆拍遍》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 春。当时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公事”, 任在赣州。据载,宋高宗建炎三年,金 兵南下到江西,隆佑太后(高宗的婶母) 从洪州(今南昌市)沿赣江南奔,先乘 船至造口,再由陆路逃到赣州。当时金 兵追太后至造口,老百姓被屠杀劫掠, 情形极惨。四十多年后,作者来到这充 满血泪的地方,思绪似江水般波澜起伏, 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词作赏析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水是清的,却充满 郁孤台下/清江水, 清江水 了历史的血泪。 (感慨、控诉) 行人泪 “多少行人泪”, 中间/多少/行人泪。 写战争给人民带来 的深重苦难。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可怜 表达了词人对北宋 盛时的追念和北宋 衰亡的惋惜之情。
• 青山/遮不住 • 毕竟/东流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一读作者,知人论世
★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南宋
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 “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知人论世: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 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 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 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 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 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 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 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 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 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 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 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 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 住军民收复失地的决心。“东流去” 的赣江水喻军民收复失地之心, 也是词人之志。
• 江晚/正愁余, • 山深/闻鹧鸪。
一个“愁”字足见词人的忧国忧民 的情怀。
总结全诗
• 主题:写词人途经造口所见所感,表达词 人 忧国忧民的情感及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也抒 发了词人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的悲愤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