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集下载

小河淌水 歌词

小河淌水  歌词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远方
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
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来河水清
我对阿哥说一声
阿妹就像小河水
送哥一程又一程
月亮出来河水清
小河淌水声连声
阿哥就像天边月
落进水中照见心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的阿哥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哥啊哥啊
叫阿哥
啊······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阿哥一阵清风吹上坡哎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月亮出来照半坡哎
望见月亮想起我的阿哥一阵清风吹上坡哎
哥啊哥啊
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哎哟哥啊。

病句重复赘余

病句重复赘余

病句重复赘余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

病句重复赘余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病句重复赘余,欢迎欣赏病句重复赘余11、重复性赘余:涉及到、波及到、来自于、出自于、截至到、这其中、多年夙愿、互相厮打、提出质疑、莞尔一笑、深深的沉思、还记忆犹新、……的原因是因为……、好像如芒在背、芸芸众生们、亲眼目睹、高达一百万元之巨、显得相形见绌、凯旋归来、切忌不可、浑身遍体鳞伤、令人堪忧、随便苟同2、包含性赘余:【经典释例1】被……所……是错误的应当是“为……所……”【经典释例2】报刊杂志·······是错误的“报刊杂志”是明显的包含性赘余,应该将其改成“报章杂志”.【经典释例3】付诸于“诸”源于文言文,是一个典型的兼词.兼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代表两个词义的结合,这种字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诸”是“之”和“于”的结合,因此“付诸于”中的“于”字已包含于“诸”字,是赘余.常见的文言兼词有“焉”“旃”“曷”等.类似的错误还有:见诸于、盍(何不)不、俩(两个)个、不可叵(不可)测等.3、隐含性赘余【经典释例1】免费赠送“赠送”是指把东西无偿的送给别人,词义中本已包含“无偿”“免费”的意思.某些商家为了是使宣传更吸引路人的眼球,故意在措辞上做手脚,在“赠送”前特意加上“免费”字样来迎合消费者心理,结果混淆了视听.【经典释例2】悬殊很大“悬”有一个义项“距离远;差别大”,“殊”为程度副词,“悬殊”是指相差很远或差别很大,“很大”的意思已隐含在“悬殊”里了.正确用法有如“力量悬殊”“贫富悬殊”等.“悬殊很大”的说法尽管很普遍,但其错误是显而易见.【经典释例3】卫冕冠军“冕”的本意是贵族的礼帽,这里指冠军称号,“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我们可以说“卫冕成功”、“能否卫冕”.“卫冕”用于在竞赛前,“某队(人)卫冕”,表明上届冠军依然参加此次角逐,依然处于保卫自己冠军之冕的状态;用于竞赛后,表明是蝉联冠军.但都不可用“卫冕冠军”这样的说法.“卫冕亚军”“卫冕季军”的说法就更不值一提了.病句重复赘余2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描写清香字词语

描写清香字词语

描写清香字词语带“清香”的四字成语有这些:清香沁人、清香四溢、清香怡人、清香扑鼻、清香袅袅、清香阵阵、淡淡清香······ 拼音:qīng xiāng释义:指清淡的香味。

近义词:淡香,幽香芬芳芳香词性:形容词带“清香”的四字成语及释义:清香四溢:清淡的香味向外飘散,四散飘溢。

清香怡人:主要是指茶叶的香气,犹如清纯可爱美丽脱俗小家碧玉的那种韵味。

清香扑鼻:淡淡的香味朝鼻子扑过来,形容某种东西散发着香味。

清香袅袅:是形容香气散发缓慢悠长。

清香阵阵:是形容香气散发一阵一阵袭来。

淡淡清香:就是隐隐约约有点清新的香味。

流芳百世liú fāng bǎi shì[释义] 流:流传;芳:花草的香气;比喻好的名声;百世:古人以30年为一世;形容极为久远的时间。

美好的名声在后世永久流传。

也作“流芳千古”。

[语出]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桓公卧语曰:‘作此寂寞;将为文景所笑。

’既而屈起坐曰:‘既不能流芳百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正音] 流;不能读作“liū”。

[辨形] 流;不能写作“留”。

[近义] 永垂不朽名垂青史[反义] 臭名远扬遗臭万年1. 鸟语花香【niao yu hua xiang】【解释】: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2. 沁人心脾【qin ren xin pi 】【解释】:沁:渗入.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3. 暗香疏影【an xiang shu ying】【解释】: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4. 芬芳馥郁【fen fang fu yu】【解释】:芬芳:指香气;馥:香气;馥郁:香气浓厚.形容香气非常浓.5. 桂馥兰香【gui fu lan xiang】【解释】:桂、兰:两种散发芳香的花;馥:香.形容气味芳香.6. 桂子飘香【gui zi piao xiang】【解释】: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7. 斗艳争芳【dou yan zheng fang】【解释】:竞相比赛艳丽、散发芳香.8. 异香扑鼻【yi xiang pu bi】【解释】:不同寻常的香味扑鼻而来.暗香疏影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文言文《留侯论》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文言文《留侯论》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

文言文《留侯论》译文鉴赏及注释赏析《留侯论》是由苏轼所创作的,《留侯论》并不全面评论张良的生平和功业,而只论述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留侯论》的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留侯论》宋朝: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语】《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原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高中语文《离骚》课文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本诗运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与现实的矛盾中执着自修美德的强烈愿望。

3、背诵这两节诗。

教学重点: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蕴、作用。

教学难点:相对古奥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评价。

教时:三课时教学方法:诵读、质疑和点拨教学过程:1、结合教材(明)陈洪绶所绘《屈子行吟图》,由学生介绍屈原主要身世、经历和思想。

明确:屈原,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之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离骚”:离愁;遭忧;楚地的古乐曲名。

2、结合注释,默读,梳理字词基础知识,注意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诗中的运用:修姱鞿羁蹇蕙纕揽茝谣诼偭规矩忳郁邑侘傺溘死鸷鸟攘垢兰皋芰荷岌岌偭规矩而改错忳郁邑余侘傺兮何方圆圜之能周兮······(通假)怨灵修之浩荡兮固世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古今异义)伏清白以死直兮屈心而抑志兮回朕车以复路兮······(词类活用)不吾知其亦已兮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揽茝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特殊句式)3、本诗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把他们找出来,再以它们为线索,看看屈原通过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欢乐鼓谱

欢乐鼓谱

欢乐鼓谱
1.腰鼓鼓谱
起步:咚布隆咚| 呛呛| 呛咚呛| 咚布隆咚| 咚布隆咚| 呛(跟步来回反复)
2.秧歌鼓谱(鼓总指挥,(23)锣跟鼓点,(14)嚓跟锣点(11))开场预备:咚咚(打鼓帮2次)
起步:咚咚| 呛咚呛| 咚咚| 呛咚呛| 咚咚呛| 咚咚呛| 咚呛| 咚呛| 咚咚呛(跟步来回反复)
结尾:咚咚(重击鼓2次结束)
3.秧歌谱点
开场鸣鼓4声| 快击战鼓点| 停顿|
咚、咚、咚、咚| 咚·········| 咚|
转点:咚布隆咚| 呛呛|呛咚呛|咚布隆咚| 咚布隆咚|呛呛呛|
起步:咚咚呛| 咚咚呛| 咚呛| 咚呛| 咚咚呛|(跟舞步来回反复)
结尾:咚布隆咚| 呛| 咚布隆咚|呛|咚布隆咚| 咚布隆咚| 呛呛呛|。

王充市肆博览原文及翻译

王充市肆博览原文及翻译

王充市肆博览原文及翻译翻译,对于目标语言的使用者来说,应该要能像是以母语使用者说或写得那般流畅,并要符合译入语的习惯。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王充市肆博览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王充少孤,乡里称孝。

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

好博览而不守章句。

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日久,逐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后归乡里,屏居教授。

【注释】1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著名唯物主义学者。

2京师:京城。

3班彪:汉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的父亲。

《汉书》是他早创的。

4章句:逐章逐句的.疏通理解。

5市;集市。

肆;店铺。

6称:称赞、赞扬7师:拜······为师8辄:就9遂:就10太学:中国古代专攻经书的大学。

11好:喜爱12少孤:少年死了父亲13之:代词,···的14守;守候。

15章句;章节句子。

16肆:书铺17太学:东汉时最高学府18不守章句:不死扣子句【翻译】王充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因在乡里以孝顺母亲被称赞。

后来到京城,在高级学府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做了他的老师。

(王充)喜欢广泛地阅读(书籍)却不死板地拘泥于文章的章句。

(由于)家里穷,没有书(可读),他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铺,看人家卖的书,看过一次后就能记住并背诵。

时间久了,他就广泛地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后来回到乡里,隐居从事教学。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翻译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翻译

欧阳修伶官传序原文翻译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伶官传序原文的翻译,欢迎参考!伶官传序原文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原文翻译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不松懈推进从严治党
新华社评论员
“洪源下积石,砥柱屹嵯峨。

”在党领导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阶段,只有坚持党要管党不松懈、从严治党不放松,才能锻造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生机活力。

这是历史的昭示,现实的要求,更是迈向未来的根本保证。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分组讨论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从严治党,并结合“四个全面”的新形势、新任务,对从严治党提出“五个要”的最新要求。

这是对全党的谆谆告诫,是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部署。

深入领会、准确把握这五个方面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加积极的作为、狠抓落实的作风把五点要求贯穿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各环节,就能更加有效地正风肃纪、激浊扬清,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保证。

当前,党正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对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党中央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全面从严治党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只有把党建设好,才能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坚毅,以壮士断腕、一往无前的担当,不断推进从严治党,在正风肃纪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反腐败斗争雷厉风行,“打虎”“拍蝇”不设禁区,振奋了民心,凝聚了力量,更加坚定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与勇气。

然而,党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种种问题犹如表征,究其根本还在于从严治党尚未完全到位。

两会前夕,“反腐倡廉”成为热词,从“村官搞世袭”“地方吃空饷”的问题反映,到“党委担起反腐重担”的强烈呼声,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下一阶段反腐工作的期许之切,也深深折射出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之巨、责任之重。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

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到重视基层风气问题,下大力气整治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不良行为,再到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从下大力气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的反腐败斗争到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要”,既贯穿着全面从严治党“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的整体思路,也有针对当前塌方式腐败、作风建设等现实问题和监督干部“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等实际现象的具体部署,既开出了补足精神钙质、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的治病良方,也彰显着建立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的坚
定决心和清晰指向,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这五项要求,并将其付诸行动,就一定能在全面从严治党上取得新的成就,实现新的突破,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90多年来,我们党正是在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才始终成为领航中国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就一定能不负历史使命,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新征程书写中国未来的精彩篇章。

谈中日关系
日本NHK记者:在日本有不少民众认为中国是不是利用历史问题作为武器来贬低日本这些年来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中伤日本在国际上的信誉。

如果中国作为大国有宽广的胸怀,是不是应该调整对日政策?
王毅:我想起一位中国的外交老前辈在这个问题上的主张,他认为,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

这句话既是人与人的交往之道,也是对待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

日本的当政者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如何,首先请扪心自问。

世人也自有公论。

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是继续背着历史包袱不放,还是与过去一刀两断,最终要由日本自己来选择。

3月5日这天,各地志愿者纷纷走上街头、走进社区、走近困难群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欣喜地看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神州大地蔚然成风,成为传承雷锋精神的时代载体,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和践履。

雷锋精神历经五十多年而不衰,依然葆有昂扬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号召力,成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坐标,不仅因为它闪耀着人性之光,寄托着中国人的价值理想、道德善念和真挚情感,还因为它找到了时代的依托,将无私奉献,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情怀代代传承。

志愿精神就是这样的时代载体。

在志愿精神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灾难救援、赛会服务、扶贫济弱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志愿者们在无私奉献中充实心灵,在帮助他人中获得快乐,传承雷锋的精神遗产,守护社会的公共道德,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这样看来,照耀雷锋精神和志愿者精神是同一束道德阳光。

这光芒穿越黑暗和阴霾,让这个社会充满光明,充满温暖,充满爱。

在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就要大力发扬体现雷锋精神实质和内核的志愿精神,让团员、党员都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志愿服务等各种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来,发挥好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在新时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今天,人们内心深处依然浮现一种殷殷怀念,依然在由衷地呼唤一个普通一兵的名字——雷锋,就像怀念一位阔别的亲人一样。

今年的3月5日,是毛泽东同志为雷锋题词45周年纪念日。

1962年8月15日,解放军工程兵某部运输连班长雷锋因公殉职。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同志为雷锋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于是,神州大地,雷锋的名字不胫而走,到处传颂着他闪烁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感人事迹,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为什么一位“小人物”去世后能赢得这样的荣耀?怎么会有这样强大恒久的人格魅力?为什么他会长久活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心里?那是因为雷锋早已成为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他所代表的崇高精神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的振兴。

雷锋同志短暂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是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一生,是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一生……
几十年来,学雷锋群众活动蓬勃开展,彰显了时代性、先进性、广泛性和巨大的思想道德建设的生命力,雷锋高尚的道德情
操为培育社会文明风尚、抵制不良风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显著的作用,收到了十分良好的社会效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健康向上、奋发有为,做“四有”新人。

雷锋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一位普通公民身上的体现,就是毛泽东、邓小平同志所提倡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伟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共产党人就是靠这种伟大精神力量团结人民群众战胜了强大的敌人和无数艰难险阻。

然而,由于形形色色思想意识和各种新旧文化的碰撞,沉渣泛起,社会上一度出现了种种怪现象,造成了诸如“雷锋叔叔不在了……”、社会“诚信道德”严重缺失、“伪劣假冒”猖獗等咄咄怪事;还有一些人由于世界观的迷惘,人生观的错位,价值观的扭曲,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口号竟然不仅不恭,甚至“批判”贬损,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批评的那样:“现在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期,有人居然敢对这些庄严的革命口号进行‘批判’,而这种荒唐的‘批判’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抵制,居然还得到我们队伍中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

每一个有党性、有革命性的共产党员,难道还能容忍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当然不能。

当我们进入历史新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学雷锋还有时代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地区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风范,不培育文明风尚,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今天我们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因此,全社会学习雷锋精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的时代意义,不仅不可忽略,而且应当大张旗鼓地弘扬光大。

雷锋是每一个公民学习的榜样,尤其是党员干部更应当率先向雷锋学习,为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